中职学校培育弘扬劳模精神路径探析

中职学校培育弘扬劳模精神路径探析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被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中职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上,尤其是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上,更需要加大培育弘扬力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以便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职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上众多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企业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改变,作为中职学校以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企业的切实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学,致力于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就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路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劳模,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模范,重点在“劳动”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劳模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特点和内容,但他们都展现出了共同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劳模工作都十分重视,并为此召开了多次表彰大会,各个级别的劳模荣誉称号都曾设立过[1]。劳模精神,主要指的是劳模所呈现出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以及国家需要更多的劳模。他们是行业的榜样、工作中的标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远比他们取得的成绩更令人瞩目,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向这样优秀的人看齐。工匠,即有手艺或技能的匠人。虽然工匠所处的行业、所从事的工种不同,有不同的种类,但其具有共同的特点,具有一种职业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我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就曾这样说过:千万不能让“中国制造”还没发展起来,就在中道夭折了[2]。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和前提。要拥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工匠精神大致可概括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创新的、实践的、鲜活的存在。时代不断更替,但工匠所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却未曾改变[3]。敬业、专注、精益、创新是其基本特征。劳模精神,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劳动者作为时代的楷模,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超越别人所展现的精神[4]。工匠精神,则是对自我进行不断地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辅相成,两者是动静的结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简言之,劳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而工匠精神则是劳模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二、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的积极作用

中职学校开展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活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现阶段来看,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却略显不足。因此,将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中就显得尤为必要[5]。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就业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岗敬业、爱国爱校,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及责任感,能够积极就业、精益求精,并甘于奉献。中职院校进行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利于打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教职员工在工作岗位上,严格履行职责,努力做科研,获得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够充分去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可以将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加强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致力于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此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在满足众多企业生产与经营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的影响力。

三、推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的必要性

回归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本真,渗透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本质,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重要抓手。推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中职学校需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培育观念

要想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认知,就必须在教育理念上予以更新,这是重要前提。作为中职学校,应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校训、教风、学风设定,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到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改进以及考核制度完善等,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教育的充分结合。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应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理念的树立,加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合,致力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氛围的营造,以便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

(二)强化落实,完善育人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合理的规范。因此,在践行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对育人制度予以改进和完善。主要可分为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在宏观上,需要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经费支持和人员支持;另一方面,在微观上,中职院校应针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一套科学性、系统化的培育制度,规划出具体专业以及学校的发展愿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下“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种子,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量化考评机制中享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制度带来的益处,从而推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落地生根。

(三)厚植情怀,创新教育模式

要想促使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形成,就必须让学生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赋予深厚的情怀,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一点尤为重要。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创新教育模式是必由之路,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课程创新。专业课程中应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致力于职业素质专业课程的转变,也就是在学生学习和应用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劳品”和“匠品”的塑造。其次,活动创新。“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应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外实践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渗透。比如,在学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等优良品行的培养。最后,平台创新。加快职业素质平台的建设进度,争取实现线上、线下的沟通互联,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此更好地促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四、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涵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可对校园广播、校报、校训、校史、校歌等进行充分利用,用文化软实力推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充分利用包含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名言、标语、雕塑等,使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充分利用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重大节日,进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并需要对形式以及内涵予以不断创新和丰富,以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体会到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及内在价值,从而加强自我的不断提升。

(二)用多彩的主题活动渗透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开展校园文化月、劳动周、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组织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来加大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同时,可举办一些诵读活动,对一些国外以及本国的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故事、事迹予以学习,并通过电影放映的形式在校园内播放《状元360》《大国工匠》等教育视频,以便学生能够对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可将社会上知名的技能大师以及劳动模范邀请到学校中来,开展宣讲或报告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接受到直观、生动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三)用扎实的实习实践锻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每一个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进行实习和实践,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实习老师,应发挥出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实操环节应尽可能地展现出精湛的技艺以及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以便学生能习得老师身上可贵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学生顶岗实习期,为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学校可施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即委派专人来负责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德育管理,并对学生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的养成情况予以观察,在此过程中,学生职业素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不足之处,应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此外,应注重校企合作,并联合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在方案中标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以及考核标准,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总的来说,新时代中职学校弘扬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增强、职业素养的提高、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守军,代政,徐海霞.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州学刊,2018,257(5):104-107.

[2]汪淼.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路径[J].劳动保障世界,2020,570(14):61.

[3]李珂,蔡元帅.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教师为中国劳动教育事业建功立业[J].中国教工,2018(10):9-10.

[4]周辉君,蓝海南.农村职校多渠道整体性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人物,2019(10):92-93.

[5]侯德文.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2):41-42.

作者:王显燕 单位:广西物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