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案例说明等教学设计环节进行了探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学专业;金融风险管理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围绕课程思政主题,对示范高校、示范课程以及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方面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学科领域不同,授课重心不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也有所差异,如何结合课程自身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做到课程思政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是专业课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思政内涵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金融风险辨识和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方法,熟悉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和组织体系。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同时形成对金融风险问题的辨识力,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金融机构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一线基层金融机构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岗位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为课程思政与《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内在契合提供了教学思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健康金融环境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使《金融风险管理》成为搭建培养金融理财综合人才的服务平台。引导学生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把树立共同理想加强文化自信作为提升能力的立足之本,为金融服务实体、风险防范和金融消费维权作贡献。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

(一)操作风险防范:加强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操作风险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强,金融机构因为内控机制以及员工行为导致机构受到巨额处罚的新闻并不鲜见,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的重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手段之一就是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守好第一道防火墙。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操作风险管理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之一,将课程思政元素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觉规范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提升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树立合规尽职、敬业爱岗的从业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等政策文件及行业规定的解读,使学生系统的学习金融业从业守则,强化学生对有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和领会。同时结合典型案例的介绍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以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清楚从业“底线”,自觉远离从业“禁区”,对非法集资、违规代客、飞单等行为坚决抵制,引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

(二)信用风险防范:践行全民诚信观。当今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很多都与诚信缺失有关。无论是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党风不正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说到底,都与一些人不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有很大关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迫在眉睫。在大学中开展诚信教育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远离诱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在哪里,诚信教育就在哪里。通过生动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浸润式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通过信用风险部分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诚信素养,使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德育因子和诚信元素充分释放。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防范个人信用风险。

(三)系统性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结合国内近年来的政治局相关会议涉及金融的会议精神,会发现总是围绕金融改革、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地位这三个关键点展开,尽管在表述上侧重不同,但彼此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历史发展背景及金融监管等教学内容,从金融运行的宏观经济指标、金融风险的累积性等方面讲解并与学生形成进行互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系统性风险相关内容的掌握,引导学生领会精神,感悟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一)以案例为纽带有效衔接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突显价值的导向作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导向等方面进行设计。将“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世界。《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例如,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资源,开发《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学习平台,通过在线教学,学生利用手机客户端随时学习。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将有关视频、案例提前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学习,然后在线下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答疑或展示学习成果。借助网络公众平台,及时传递国内风险管理领域的政策动态,将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金融风险领域的现实问题自然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在《金融风险管理》实际考核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理念,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测评与学生之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自然领悟到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评价。在平时考核环节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案例,并结合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班级进行汇报分析。总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要求专业课教师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入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案例说明等教学设计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规范说明。教学目标作为整个课程的指导性框架,应当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要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要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所有教学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要深入理解《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思政内涵,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和育德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作者:田娟娟 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