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数据处理;Origin软件;软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31-02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是农科院校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于指导、帮助本科生开展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两部分,其中数据处理是该课程的重点。但对工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数据处理部分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要求较高等特点[1],使学生难以掌握该部分内容。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心理上对该部分内容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学生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生在数据处理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现在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强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教学为该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课程选择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之一――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教学。

一、Origin软件的简介和特点

Origin软件是美国OriginLab公司开发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自1991年问世以来,该软件一直在不断升级,目前已发展到Origin 9.1版[2]。

和当前流行的图形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Matlab、Mathmatica、SAS等相比,采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绘图,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编程基础,也无需熟悉大量的函数和命令,只需单击工具条按钮或者选择菜单命令即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此外,Origin可使用自身的脚本语言LabTalk控制软件,该语言可使用内置的基于C/C++的编译语言Origin C进行扩展。因此,Origin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等特点,既适合于一般的作图需求,也能够满足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因此,Origin软件已经成为广泛流行和国际科技出版界公认的标准作图工具,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工作者常用的软件之一[3]。

二、Origin软件的基本功能

Origin软件在科技绘图、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等方面功能丰富,这为《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功能可分类总结如下:(1)科技绘图:Origin软件可以提供几十种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模板,包括直线图、描点图、向量图、柱状图、饼图、区域图、箱线图、极坐标图、气泡图、三角坐标图、彩色映射图以及各种3D图和统计用图等,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模板制图,还可以自定义绘图模板;Origin还具备绘制更为复杂的多变量、多数据集的多层图的功能,可以产生双X轴、双Y轴图等;可以进行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S形曲线拟合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函数进行拟合;同时,Origin能够提供拟合参数等[3]。(2)统计描述:可以采用Origin进行常用的统计描述,如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极差、和、数据点数、平均值、方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权重和、峰度、偏度及百分位数等。(3)统计检验:Origin软件中常见的统计检验函数有单样本t检验、独立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存活率分析等。

三、教学实例分析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的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很多理论内容,例如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内容的讲授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这使得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传递这些信息,还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讲解有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需要计算矫正数、总平方和及其自由度、水平组合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两个因素的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交互作用平方和及其自由度、误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相应均方等统计量,计算任务繁重,学生尤其难以接受手工计算,故在教学过程中将Origin软件引入教学。具体实现过程如下例题所示。

例题:为提高果汁饮料的口感,研究果汁的pH值(A)和蔗糖添加量(B)两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对果汁感官评分的影响。果汁的pH值为3.5、4.0、4.5,蔗糖添加量为10%、15%、20%。每个水平组合重复3次,进行完全随机化试验。试验指标为感官评分越高越好。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试分析各pH值和蔗糖添加量水平下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该题目的完成需要先分析pH值和蔗糖添加量对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比较。采用Origin软件分析,步骤如下:(1)按照下列方式将数据录入到origin软件的工作表中,或者选择File/Import将其他数据文件直接调入工作表中;(2)在Statistics选项中选择ANOVA/Two-way ANOVA;(3)在所弹出的对话框中的数据录入区域录入对应数据,选择结果输出的内容:统计描述(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多重比较(Means Comparison),并明确多重比较结果输出时所采用的显著性水平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如Tukey、Fisher检验等),点击OK确认输出结果;(4)根据结果(如表2所示)做出判断。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Origin软件所输出的结果直观,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查找F值表等即可做出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数据分析的软件演示,让学生对采用Origin软件开展方差分析建立感性认识,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为进行方差分析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后期的上机操作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Origin软件灵活、多变、强大的科技绘图功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对进一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乃至未来的科研任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Origin进行多个统计量计算时,单击工具条按钮可一步完成所有统计量的计算,通过简单的课堂练习即可掌握;而在统计检验中,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营造了互动的课堂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Origin软件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强强联合,使得该课程数据处理部分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简便,摆脱了传统的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rigin软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复杂的计算,但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Origin软件只是工具,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用好该工具的前提。此外,由于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软件的使用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探索、实践与总结,因此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和使用,使之完全掌握该软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学理论课程 应用型人才 卓越写作人才培养 意义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6-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河池学院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广西地方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为己任,努力提高办学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围绕这一目标,各专业、各学科和各门课程都必须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此,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据《河池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发扬文科优势,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走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子”的方针制定了“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而作为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临转型的《文学理论》课程,如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这正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

河池学院是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基于此,我院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旨在探索适合研究对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培养卓越写作人才,服务地方建设

本论文通过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学好文学课,力求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卓越写作人才,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工作,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同时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提供借鉴,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服务

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以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为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为学术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具有学院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并逐步推进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邀请更多的知名作家担任指导老师,吸纳更多青年学生,培养更多写作人才。这对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3.摒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的传统教育理念,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自身角色转变,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体型人格”的养成。为此,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由接受性学习方法过渡到“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课堂也由传统的“教程”蜕变成现代的“学程”。通过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得到开启,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得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对我们应用型的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途径

文学与传媒学院写作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区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改革目标,以实施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为杠杆,在《文学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专业岗位胜任力。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立足于提高办学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改革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能满足卓越写作人才培养需求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及学术素养,促进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实践、文学欣赏与评论实践、创作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2)能力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按年度分批次地培养在写作方面有突出技能,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能胜任各级党政部门的公文事务写作、各种传媒机构的新闻传播写作、各种文学体裁写作的人才,亦即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写作能力明显超过同类型学校的本科文科毕业生。(3)情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精神。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教学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更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与个性品质、审美修养和个人品位,以求达到深化思想和丰厚情感同步进行,进而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稳步进行,最终实现写作能力与心灵成长同生共长,互助互进。

2.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

文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追求“统一”,力求学生“齐步走”。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但这种模式的惯性仍或多或少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类课程只设专业基础课“文学理论”,专业选修课“美学”“民间文学概论”和公选课“中国文化概论”,这些课程都集中在一、二年级开设,由于没有相应的提高课程和延伸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基本把文学理论知识忘记了,举一反三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例如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独特的见解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导致人云亦云,论文的质量不高。针对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改革围绕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三个课程群方向,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广西本土作家创作研究”“刘三姐文化事象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研究”“桂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等选公共选修课程。将课程结构从单一的专业基础课,变成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人文素质课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设开放性课堂

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文学理论教材内容的不断刷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这才是学好文学理论最根本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模拟式、情景式、辨析式、调研式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直观性与实用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第一堂课的第一个话题,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把教材的优势和难点教给学生,引起强烈的思考,提高对文学写作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激活写作的欲望与潜力;(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精心设计文学课外活动(包括阅读训练、讲座及写作竞赛活动),拓展课程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发挥“引导”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用“讨论教学模式”,鼓励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师生互动打造平等对话的关系,促发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模态视角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模态、声音模态、视频模态等多模态形式进行教学,把单一的课堂变成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的多元信息台;依托学校网站建立相关课程的网络讨论区,设立课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专题学习网,实现课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由此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如果要克服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知识的建构能力、阅读能力、作品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它不仅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估;二是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力争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例如:利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但在整个评价分值中,应减少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接受情况的填空题、选择题的比重,尽可能地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一题多解的题等综合能力的测试;此外,灵活采取开卷、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答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以往任课教师或同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评价对象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相关教师群体、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团体、汉语水平测试机构、汉语能力认证机构等组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自己反思和诊断教学和学习活动,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05-02

当前,应用文写作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重视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样上好这门课程,下面谈谈对这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及体会。

一、课程总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与总体介绍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写作是一种为从事各种技术工作所必需技能,理所当然是高职学生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因此,应用写作课程是通向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将来成功基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分支,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广义的《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适用面的人文素质课。

在我院,这门课程分为面向文秘专业和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两类,我所谈的《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面向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酒店管理等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一般开设在第四个学期,共32个学时。

(二)课程设计理念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所以其课程设置的理念就是:直接联系工作及社会,立足职业需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原则,精讲多练。

二、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一)课程目标

《应用文写作》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必需、够用”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熟练写出符合规范的日常应用文书。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课堂教学与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与作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个体完善和人文素质提升的目的。

(二)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以刘常宝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应用写作》为主教材,该教材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是由长期工作在高职高专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在内容设计上坚持“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文种训练。结合烹饪及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选取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酒店应用文写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等,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实践的原则,选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

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两大板块。基本理论板块,主要介绍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如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处理、语言表达的特点等,使学生了解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把握应用文的特点。把具体文种模块细化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及社交礼仪文书四个部分。在行政公文部分:主要学习通知、报告、请示、函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事务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在专用文书部分,主要学习合同、协议、条据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社交礼仪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请柬、道歉信、求职信等的写作。

由于《应用文写作》一学期共32学时,时间较短,在课时分配上,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按照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课时比例1:3,理论授课与写作训练课时比例1:1的原则安排课时,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具体安排如下:三、教学程序(一)基本教学程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实训课教学和实际写作训练课教学两类:

在理论+实训的课程教学中:基本教学程序是讲评、检查、交流上一次写作成果或案例导入――精讲新内容――指导学生练习――习作交流、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小结,注意做到讲练结合。

在实际写作训练的教学中,严格遵循“写、改、练”一体的原则,以职场情境为导向,设置写作项目和任务,具体步骤是“我写你看”――“你写我改”――“你练我评”,师生间进行交流、互评。

(二)教学的重、难点与解决办法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选用恰当的文种,写出准确得体的应用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写作基本功差,对应用文知识了解贫乏,知识积累有限,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并会使用符合应用文书要求的语言,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着困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

一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先导,通过阅读,使学生熟悉应用文语言及惯用体式。

二是强化基本功训练,化繁为简、加强练习、反馈评讲、解决问题。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在授课时淡化理论教学,将枯燥的知识点化为简单的例文呈现给学生,首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了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是是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作为一门写作课,仅仅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的写作格式与要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结合生活情景导入能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其次,将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为校园张贴的海报、广告、通知等纠错,并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应用文写作》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讲为辅,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

案例分析:比如在讲“通知”、“海报”“合同”等文种的写作时,引入大量生动有趣或生活中的案例,打通课堂与生活界限,拓展课外学习时间。

角色教学,在学习“请柬”的写作时,让学生想象某天自己办结婚喜宴,如何写结婚请柬;在学习“邀请函”、“道歉信”的写作时,假想自己工作后作为部门经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开业典礼,如何给顾客写道歉信,逐步使学生形成换位思维。

任务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即直接参与实践。纸上谈兵式的写作,不仅使学生缺少兴趣,无积极性可言,也让教师感到头疼。对于部分文体,教师先为学生模拟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时间、空间条件,比如让学生参加学校会议,通过旁听,亲身感受,然后写出会议记录、纪要等。或者让学生调查学院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当前的情况及任务,然后自己起草写作。这样既可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教学,力求做到直观、形象。

五、课程考核方法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写作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学习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做到了整体全面的评价。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写作训练占30%,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以开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反思

一是由于高职学生写作基本功较差,因此在《应用文写作》的日常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病例的修改及语言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二是学院应逐步建立综合实训平台,可积极与学校社团、团委联系,通过学生的一些社团组织,如校报记者团、营销协会、设计工作室、网络博客等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在此基础上,由于《应用文写作》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动手能力的课程,是满足社会对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职业岗位需要设置教学内容,所以作为教师自身需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了解,逐步建立来源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案例资源库。这几个方面,是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国英.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应用写作教学 改革 思考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当代社会应该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应用文已成为当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字形式,具备应用写作能力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应用写作课不应仅仅是某些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它具有普适性与实用性,也同英语、计算机类课程一样应成为高职院校普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从教学的宏观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地位偏低,改革创新不力

在不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基本属于被“边缘化”的课程,课程设置可有可无,课时安排可多可少,而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低下又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早在1995年国内大学陆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希望写作能力差的同学能够补上这一课。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种种原因和过分追求功利化的趋向,对此类课程的建设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至于为什么要上写作课,怎样上好写作课,课程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应涵盖哪些部分,课程讲授的着力点应放在哪儿等等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思路。很少有人条分缕析地细加阐释,很多任课教师都依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特长授课,究竟是否适合学生,授课效果如何,也没人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学生也认为写作课的有无无关紧要,考前临阵磨枪,考试得过且过。在这种教学状态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拘于专业考虑,看法有失偏颇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也开设应用写作课,但课时极少,就拿我院来说,有的时候开一学期,而有的时候只开半学期,课时捉襟见肘,远远满足不了应用写作教学的需要。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应用写作课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写作可以造就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写作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强弱的指标。”可残酷的事实是一些未经过应用写作训练的同学走入人才市场,连一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都写不好,就更谈不上调度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这足以说明目前部分大学生写作现状不尽如人意。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如果只有扎实的基础而缺乏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将缺少一只较有力的臂膀。在改革的今天,不管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高水平的写作能力都是必备的基本功。“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三、偏重书本理论,课外实践不够

目前的应用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注重或善于讲授理论知识而轻视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往往讲得很多,理论虽系统,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可谓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比如,讲到事务公文,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搞好调查。例如,调查一个市场、工厂、企业等,或者与实习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调查方法,以利于他们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且在调查过程中,面对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回答问题,然后把调查、思考的结果写成文章,其内容必然是充实的。这样,在调查和写作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其积极性自然高涨,态度自然认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针对性,才能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有效得多。

此外,还有教师重视不够,学生苦于应对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种种现象,给我们的应用写作教学敲响了警钟,不改革无以图生存,不改革无以谋发展,那么,怎样通过全方位教学改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

四、应对之策

(一)还应用写作以应有的地位

“现代社会的特点有三:信息密集,知识爆炸,人们自我意识趋强。这三点促使应用文成为人们的必需品。”高职院校应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意识到信息化时代,作为人类需要而普遍存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应用文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和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又密切相关,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调整教育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有资料显示:很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的高等学校都把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必须考核的能力。美国早已把应用写作列入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1998年,《写作》第一期上刊载的谢世涯(新加坡)撰写的《新加坡商业华文的编制与教学》一文,从应用文的教学目标、课程纲要、教学内容与方式、作业与测试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新加坡学校是如何重视应用文教学的。在我国应用文已成为公务员考试必考的内容,几乎也是各行各业公开招聘干部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所以应用文写作是每个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学好该课程,更要为学生学好该课程创造条件,如经费投入、教学手段更新、实践环节重视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等。

(二) 对症下药,整合教学资源

有资料显示:美国各高等理工院校正在进行一种“全部课程的写作”教育活动。它把写作与各门专业课相统一,使写作成为所有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样就使写作技能在具体可感的环境中进行,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在我国,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大胆进行教材改革,强化教学思路的变更,突出其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文种,借鉴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更新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鼓励教师根据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讲义。可以是错误例文分析,还可以通过讨论式、讲评式、辩论式、校外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应用写作知识,学得扎实,既活跃思维,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表达、操作等综合能力。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手段、教法是关键

1.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前提和保障

作为一名应用写作教师,要努力钻研学习具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应用文,因为它不再是雕虫小技。在教学中要把不断出现的新文种吸纳进去,渗透融合,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用写作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熟悉各行各业的通才,全才。应用写作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杂家”。“杂”是应用写作教师的一个特色,应用文从古至今,纷繁多变,包罗万象,“杂”然并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厚的知识做支撑,否则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程的。

2.好的教材,还要有教师好的教学手段与教法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师生“厌教厌学”的尴尬局面,应用写作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呢?主要症结在于教学方式程式化,陈旧单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优化,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传播信息,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应用写作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应用写作课摆脱“费时低效”的窘境,走上事半功倍的路子。“电脑在应用文写作方面的优势,改变了人类依靠纸、笔的局面,减轻了办公和写作人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应用文写作从单纯地依靠纸、笔到运用电脑处理文字信息一次质的飞跃。”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现代信息技术走入课堂给应用写作教学至少带来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真正提高了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使应用写作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有着传统教学手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得应用写作教学从“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

(2)重视实践教学

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曾说:“实践出真知”。也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还要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竞争力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严格的写作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应用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无数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写作实践是强化写作思路教学的重要环节。

此外,诸如模拟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文体比较法等都是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好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只要我们认识到应用写作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开创应用写作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叶圣陶.作文要道[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12.

[3]郭光华.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4]洪威雷,王颖.应用文写作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4.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写作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62-02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几年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写作系列课,建立写作教学的长效机制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只开设一门基础写作课,仅开一个学期,课时量少,讲授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写作系列课,即基础写作(第一学期)、应用文写作(第二学期)、新闻写作(第三学期)、文学写作(第四学期)、学术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大学四年写作教学不断线,这样就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具有延续性,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奠定基础阶段,讲授的是基本的写作理论,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写作结构的构建、写作语言的驾驭、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等[1],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及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这门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的写作基本规律和写作个性,旨在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第六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后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训练,属于最后的应用验收阶段。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熟悉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的要求,培养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期论文、学位论文乃至毕业后的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为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自我性写作,二是社会性写作。这样,一方面论专业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出校门以后,“笔杆子”立刻就能适应社会需要,立刻能发挥作用,这是未来的出路。因此,我院开设写作系列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写作和社会性写作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范例教学法,将作品范例与写作理论相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讲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注重写作课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作融入到写作课的教学中来,将文学与写作理论相结合。因为“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是心灵为之生,为之死的精神家园”[2],文学充满着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到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新闻写作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的时效性的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另外,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要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规范。

三、精讲多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写作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5:5,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加大学生的写作任务量,将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使“写作训练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3],实现最终目标——每人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平均40篇左右。

具体做法是,大一第一学期重点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一般文体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训练篇数每人平均不得少于10篇,学生训练主要由任课教师督促完成,本学年完成后,将学生习作结集成册,设计出封面、目录、前言、后记等,并进行评奖,第一学期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大一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实用文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5:5的原则,即第一节课教师精讲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第二节课围绕讲过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文体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中运用得比较频繁的应用文体,一学期学生训练的应用文体的总数多达15种。

大二重点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即每章节的训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训练,安排片断式的单项训练题目,每章教学中穿行不少于2次;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安排较复杂的全面的综合训练题或撰写综合作文,每章教学后安排1次;第三部分为社会实践,在相应的单元安排一些写作社会实践活动。

大三重点训练课程论文。各门任课教师相互配合,要求学生每门课撰写的课程论文不得少于2篇,并由专业课教师督促完成,最后把写作情况汇总给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大四重点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论文指导老师相互配合,重点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传统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德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后,精讲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成果显著,学生把自己四年来创作的作品编辑成册;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学生作品集《新绿》,里面集结了学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学生季含宇的文章获全省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但梓睿获三等奖;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写作水平,改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写作评价体系,由于每一门写作课程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每一门课的写作评价机制也是不同的,仅以基础写作为例,基础写作的评价考核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应满足如下条件,即文章切题,主题突出、材料相当充实、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格式规范,书写及文面比较美观。良好的评价标准是主题较突出、材料充分、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衔接较好、语言通顺、格式较规范,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合格的评价标准是文章内容大体与题目相符,但材料不充分、结构完整,段落顺序合乎逻辑、语言不够通顺,文面大体整洁。以上是优秀、良好和合格的标准,不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建立好写作评价体系后,按其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领悟修改意见,自觉做好修改工作。

其次,要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和讲评。由于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文如其面,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必须全批全改,以笔谈代替一部分辅导,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每一次批改之后,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以正面和鼓励性评价为主,在教授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应该强调这一策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下学生才能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基础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职业交际能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47-04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成了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如今,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职业化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已成为摆在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并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则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各类教育中,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体系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实践,也同样涉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工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可见,职业交际能力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大多依托口语交际与写作技能类课程,这类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文化基础公共课,也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据调查,世界一流大学对沟通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开设表达与交际的相关课程并提供咨询与辅导,以培养相应的表达与交际能力。许多学校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沟通训练等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美国著名大学以不同形式要求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和写作技能,并将其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可见,加强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开设此类课程也有利于完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

职业交际能力是在职场上表现出来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与职业相关的职业交际能力业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口语交际类课程和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为途径,笔者拟以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并探析职业交际能力提升的途径,拟从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汉语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阐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以探讨。

二、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融合已露端倪

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课程一直以来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在高校中,这类提升职业交际能力的课程还未受到广泛重视。在高等学校争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则强调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相关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语言交际艺术”“口才与交际”“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一般是分离的。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分而治之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通识课程,则应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近年来,诸如《社会知识职业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实用沟通与写作》、《有效沟通与实用写作教程》等一批面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材应运而生,将口语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科学融合已渐成趋势。

(二)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和学生均不重视,教学针对性不强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和高职院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一个普遍现象。此类课程虽然是文化基础课,但常以选修课的身份出现,处于边缘地位。文化基础课涉及的学生众多,专业差别较大,众口难调,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来看,口语交际涵盖主持艺术、演讲艺术、辩论艺术、领导艺术、推销艺术、教学艺术、采访艺术等,因专业的差异,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样样精通,致使教学浮于表面。应用写作的文种繁多,学生对写作格式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一看就懂”,但往往“一写就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用写作有不同需求,如法律类学生注重司法文书的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生对财经文书感兴趣、理工类学生偏好科技文书的写作等。教学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不充分

口语交际训练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训练机会,小班授课方能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但受到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限制,很多学校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开设全校性公共课,效果甚微。应用写作旨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如果课堂教学过分重视应用写作理论的讲解,必将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所以,加强写作训练是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但学生人数众多,作业量大,逐一修改、指导的难度很大。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都重在训练,但因教学学时的限制,课堂训练很不充分;写作训练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辅助学习材料不足,有待补充和完善

口语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要求极高,虽然可资使用的教材不少,但不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差异较大。首先,口语交际课程具有观摩性的特点,因此,视频材料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相关的辅助视频材料明显不足。口才与交际类的视频资料在商业领域较多,但如何将演说大师的相关视频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引入课堂,还值得探讨。其次,用于写作课堂讲授的案例分析不够丰富。各类应用写作教材越来越轻理论、重实践,注重精选范例、精心点评,但案例的选取多以国家有关机关单位的应用文书为主,很少选取病文或普通案例进行修改、评析。优秀、典范的党政公文固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但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常常觉得“范例”离大学生活有点遥远,“高不可及”,写作练习就无从下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机械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过去通常以“格式加例文”式的讲授法为主,训练项目不多,或者因课堂学时的限制,无法实施实践教学,互动性不强,致使教学双方热情都不高。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程也是被动接受,课堂训练时进行象征性练习,受益面不广。当然,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待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有纸上谈兵之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一两次平时作业或期末试卷考试肯定无法全面测评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交际与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立竿见影的,又因这类课程考核的主观性很强,难以制定可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指标。

三、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一)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的自然融合

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在对口才与交际的心理、思维、体态、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训练,锻炼汉语交际基本技能;书面语表达能力注重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突出应用写作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因学科的划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被人为割裂,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演讲艺术与演讲稿的撰写、主持艺术与主持词的撰写、求职面试与求职文书的撰写,它们之间理应自然融合。因此,建议将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科学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宜大而全,应有所侧重,适量讲解党政公文,多讲事务文书和日常文书,使日常文书与口语交际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样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训练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礼仪知识。就这类课程而言,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要做好演员,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达到从“敢说”到“能说”再到“会说”的目的;在应用写作方面达到从“能写”到“会写”的要求。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教师搭台,学生演戏,增强师生互动式教学,采用情境模拟、师生互评、平时课外写作、课堂点评、课下指导等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要灵活多样,可在讲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前安排学生试练,以便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学习、强化;也可在讲解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学生练习,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娴熟程度。口语交际训练要更多地关注不善言辞、不敢交流、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提供相对较多的课堂训练机会。针对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教师可精心搜集、整理、编辑相关交际艺术的视频,供学生课后观摩。课堂训练以即兴演讲、面试问答等耗时较少的训练项目为主,将主持类、辩论类耗时较长的训练项目采用课外彩排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参与,然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学生采用录制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外分享。这样,既可延伸课堂教学,又可增加课外训练时长。

应用写作的教学要精讲多练,少讲理论,多讲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注重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写作需求,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选用教育领域的案例、大学生身边的案例,适量涉及一些将来工作中的常用文书,以求教学和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应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实际案例,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吸取别人和自身的教训,同样可以提高自身的水平。通过范文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领会优秀的作品好在哪儿;通过对病文的简析,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普通案例和病文的缺点与错误所在。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培养写作能力不能只靠在课堂上学习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以致用,靠严格、科学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学生应认真完成每次写作练习并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意见,也要认真与同学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并听取同学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除了课堂练习外,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后练习题,设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修改意见中领悟写作技巧和行文规范。应引导学生先练习好大学阶段的文书写作,然后循序渐进,为参加社会工作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不宜采用笔试,建议采用口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可采用逐一口试形式,通过完善口试的评分标准,合理分配教师和学生的评分权重,讲求师生共同参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也可采用小组面试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强考核的可比性。但这两种形式都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创新考核方式,如可增加视频作业考核方式。应用写作不宜采用集中笔试,可采用课外写作的多次测评来完成,将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测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我们建议摒弃传统的知识识记能力考核和试卷考试形式,而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综合评定。就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而言,课程考核内容应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转移到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目的应从单纯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转移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健全完善人格;课程考核方法应由单一的考试分数,转移到将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多样化考核标准。

(五)课程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教学改革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措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并不断修正、完善。这类课程讲求学以致用,因此,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切入点,跟踪并观察学生在第二课堂对相关理论知识、交际和写作技能的运用情况,对促进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教学改革的效果离不开持续的跟踪与反馈。从跟踪方式来看,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进行跟踪,也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学生在职场中应用实效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2]管晓宏,胡成臣,杨嘉琪,等.加强本科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完善我国理工科通识教育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研究报告,2012(6):16-19.

[3]陈桃源.高等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8-71.

[4]朱宪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9):34-35.

[5]刘琼秀.参与式方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80-183.

[6]孙莉.“案例型”课型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6(9):63-64.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Oral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WANG Yong-yuan LIU Yue SU To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