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研究范例

应用科学研究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一、翻转课堂与教学理念诠释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与传统课堂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被实验或实践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这种学习形式在知识传递的初期让学生自己进行有效的接收与消化,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变,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场较大的变革,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作为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对外交流的愈发频繁,整个国内大的环境也需要大量具有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甚至很多岗位提出有较好的英语能力者的优先录用。可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国内本身相对起步较晚,其整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也还没有完全达到符合社会对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当务之急,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基础,设计出以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使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长处,解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充裕,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的、具备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三版)综合教程1Unit1CollegeLife为例,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实践。

1.基础任务设计

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录制相应的教学视频,在检查无误之后,将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发放至班级内部的QQ群,或者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软件发送至班级群。同时,教师要通知同学们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且要保证学习时间的专注、连贯。教师可利用学习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避免出现没有学习的现象。根据汪琼教授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研究,认为在进行视频播放教学任务时,需要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和明确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英语熟练程度情况,在考虑共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体差异性,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及英语学习能力的差异等一些现实问题,确保学生可以完成翻转课堂的任务,最大程度地自由化选择,保证其整体的效率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以期发挥翻转课堂的最大作用。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问题中也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同时,在正式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如语言使用的规范程度、问题思考的维度、回答问题的完整度等方面给予指导,并且评出分数。要注意的是,课堂的问题解决与讨论要根据视频的任务而来,可以进行一定有效的扩充,扩充的内容可以从人文性出发,让学生用英语作为手段和桥梁,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学生自定步调学习

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的自由性与自主性的发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状况以及接受能力自定步调进行学习计划,练习以及反复学习的机会也就增多,不仅方便预习和复习,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及应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在翻转课堂任务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可以将知识内化吸收。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尽量做好难易度的掌控,由易到难,由个别到概括,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据可依,有空间可发挥,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将学习变成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了“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的主旨,有助于培养具备一定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课堂上讨论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整个教学方式都是一次创新。翻转课堂将教师变成为了身边的导师,让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把学习任务真正放到了课前,将课堂集中在讨论与解决问题两大模块之上;把理论知识放到了课前工作,把实践指导工作放到了课内,这样做就是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以及内化放入了课堂,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同时,翻转课堂还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及时反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与自学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频繁地、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与学生互动以及指导教学的工作,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方法的有效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举个例子,在面对上述问题C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小组进行回答。根据小组回答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准备情况,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中,最好选取有差异性的学生,形成一个对比参照,更加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误区,以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任务设计,帮助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同时,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教师以及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互动明显增加,教师引导必不可少。翻转课堂虽然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也不能采取放羊式教育,应该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大学英语的各项要求,不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增加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其次,翻转课堂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学内容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的讨论环节需要教师当堂给予及时的指导,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需要教师迫切地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再次,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应考虑到大学英语与其它课程的交互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以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任务选择与安排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侧重的不同,加强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整体性效应。最后,教师要注重团队与个体的结合。由于翻转课堂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极强地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应学会利用教师团队,集思广益解决一些问题。另外,可以专门准备一些时间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秀萍,汪国军.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路径[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

[2]何文涛.翻转课堂及其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王斌宏.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英语,2014(3)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研究

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一般设为专业基础类课程。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了,经济法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深化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经济法的教学体系一般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民法相关制度、商法相关制度、市场监管相关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等,涉及到了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与诉讼等多个部门法的内容,范围非常广。一般院校课程设置大多在32~48学时[1],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容,又要强化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相当突出。

1.2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理应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不是培养未来的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在同一所高校中经管类各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使用一个大纲或一名教师同时从事多个专业教学,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不能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教学,比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应侧重国际商法方面教学,财务管理专业应侧重财务法律方面教学等。因此,目前经济法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的问题[2]。

1.3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和多个部门法的内容,涉及到法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多方面知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而各高校给经济法课程安排的学期都相对比较靠前,学时不足,学生在学习经济法课程之前的法律基础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而这门课程中法律基础内容也只有两章,内容非常少;涉及到的经济与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只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还有可能是平行学期开课[3]。因此,学生的法律与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储备量不足,很难理解经济法课程中的内容,直接影响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本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经济法教学的实践环节仍很薄弱[4]。一是安排总体学时少,因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实践课占有的时间少;二是实践课的形式单一,多数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模拟法庭的形式完成;三是案例教学内容陈旧,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制度本身具有时效性,教材编写的滞后和案例更新的不及时,导致案例教学内容陈旧。

1.5复合型师资缺乏

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讲经济法的教师多数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少数是法学类专业毕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缺少法学知识储备,而法学类专业的教师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储备,缺少复合型教师。现有的教师中多数是从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实践经历欠缺,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

1.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

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较多,多数是大班上课,受人数较多和学时较少的限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在教学手段上多数运用PPT教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差。加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因此,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

2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优化各专业教学内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教学中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除共同的法律基础知识外,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体现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的。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重点学习国际商法;市场营销专业可将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方面作为侧重点;工商管理专业可将经济法主体制度和经济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侧重点等。教学内容还应与执业中应注意的问题时时结合,并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将培养目标进行升华[5]。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补充课时的不足[6],第二课堂形式可多样化,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辩论,到校外教学基地去体验等,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和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经济活动中的法律思维能力。第二课堂既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又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监督考核

首先,以问题教学为引领,改革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法把课程目标以案例的形式引领,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讲解案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案例的破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讨论式教学法可从课程目标导入,进入案例、视频讲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焦点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组织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要进行评价,通过提问抢答方式测试学生学习效果。其次,以新媒体教学工具为媒介,改革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利用微课等线上教学方式,给出学生应储备的有关法律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理解重点教学内容。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注重考核应用能力。改变以往注重卷面笔试,兼顾平时表现的考核方法,把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考核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教学时效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知法守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用法律思维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是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弥补学时不足问题。如校内实验室模拟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观摩相结合;线上线下的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的实践讲座相结合等;二是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组建社团、学习小组进行第二课堂活动,采取案例分析、讨论和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形式完成;三是及时更新案例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制度本身具有时效性,应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搜集企业真实案例或时时发生的事件,如将热点事件———长生制药疫苗案、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双十一”的购物陷阱等案例编入案例集,并做到及时更新。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教师

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进行跨学科学习,增强综合知识储备,补充知识短板。要求无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必须到企业或律所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只有培养复合型教师,才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之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6):111-114.

[2]蔡先红.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7(9):198-201.

[3]冠娅雯,石光乾.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00-202.

[4]曾玉珊.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52-54.

[5]李赟,殷雪娇.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融入课程和生活实践改革经验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9(5):187-188.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3

随着本科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针对于应用型本科的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则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成功地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来进行人才培养,人们目前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对于基于测试数据分析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出分析和研究。通过和目前的现状做对比,力求从定性和定量等多方面探究新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测试数据分析

一、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求,高等院校在大学英语科目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培养英语能力过硬,应用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就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高校进一步转变教学方法与思路。英语测试是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检验教学成效的环节,通过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督促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又反向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弥补检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所以,测试成绩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辅助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英语测试数据分析概述

测试数据分析不同于对测试成绩的简单归纳和总结。而是对测试本身所做的某些项目指标的全面考察。诸如“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一般来说,信度指:测试结果不应受到测试不同时间及地域差异因素影响,在测试中检测学生对所测语言能力掌握的一致性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相应的测试都保持着足够的重视程度,测试分数包含了两个不同部分:一为真实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分数,另一部分则为测试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信度正是用以衡量分数的可信程度。测试效度是指:测试学生在所受检测中,语言能力能够被检测到的程度。针对具体目的,解释和使用测试结果。难度与区分度是一组相对的概念,难度用来衡量测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对于同一试题来说,答对的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越大就说明难度越低。区分度用来区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难度大的测试,不同水平学生的成绩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分数段明显,因而区分度高。难度低的测试,成绩比较均衡,差异显现的不明显,因此区分度低。在诸多英语测试中,如ELTS、TOEFL、TEM4、TEM8、CET4、CET6等国内外比较大型化的考试,都会对测试成绩进行系统的测试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保证了这些测试的权威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难度的测试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测试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质量,可以更加合理的制订出适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反之,如果忽略对测试数据的合理分析,便失去了进行测试的意义,无法客观衡量教学的成效,使学生与教师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教学计划陷入到盲目的状态之中。

三、教育部英语改革引导资料库建设方向

教育部消息称,涵盖我国各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学习和测评的能力标准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已完成主体研制,预计2017年正式对外公布。该量表将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以及测评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英语考试标准不一致,教学与测评体系分离,各阶段教学目标脱节等等,以便于实现英语教学连贯性和多种测评成绩的关联性与认同性。该量表不仅包含原有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还额外设计了“语用能力”量表,以期加强我国英语教学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以教育部英语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确保资源库的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有助于学生适应从现有英语考试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过渡,并逐渐提高学生适应国际知名英语考试的能力。同时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保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当前资源库建设中的问题

(一)当前英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呼唤着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1.当前英语教学资源库资源缺少实用性

在高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注重教学资源的数量,而忽视教学资源的质量,这一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较为突出,由于开发人员在建库的过程中未能真正从英语教学的实际角度出发,以教师和学生的具体需求为中心,盲目地增加资源库的数量,导致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

2.当前英语教学资源库缺少交互机制

在资源库的开发中交互性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教学资源库应该不仅能够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也应成为教师、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在建库的过程中,众多高校都忽视了这一点,未能将师生间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处理,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不到资源库应有的便利性,失去了使用的兴趣,使得资源库被束之高阁。

3.当前英语教学资源库管理失效

建库之后对于资源库的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良好管理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建库的重要性。目前高校的资源库建成后缺乏高效管理的方法,只是笼统的将教学资源存入库中,却未能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合并,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无法提高,有些资源使用频率过大,造成供小于求的现状,而有些相似的资源却无人问津。这限制了资源库的进一步扩充与发展。

五、基于测试数据分析方法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优势

(一)使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性明确

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看: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当前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情况,对于教师教学的需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都有着清晰的了解,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提出解决对策,使教学资源库在建库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标,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补充与调整,使师生能够在资源库中获得最急需的资源。

(二)使资源库建设的资源利用率充分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由于资源库内的各种资源都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的补充,做到了资源分配的最合理优化,使得不同类型资源所占的比重与需求数量相互吻合,做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既不会出现有人无资源可用的尴尬,也不会出现有资源无人用的浪费,教学资源库的意义真正得到了实现。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并能提高彼此沟通的效度,同时高效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资源库建设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

首先,资源库建设有利于创建一个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师队伍。同时资源库的建设锻炼了教师间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并有助于提升英语学术研究氛围,为未来的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同时对于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十分有益。进一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式、个性化学习课堂。因此,基于数据分析的资源库建设一定会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资源库的建设是传统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到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丰富英语课堂内容,提高英语课堂活力是现今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资源库的建设过程要求以学生需求为引导,教师为核心来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以期极大程度的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对该资源库的学习需求,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和参与到资源库建设中,既可以使资源库的建设有的放矢,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总之,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增强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使教师团队的合作更加紧密,还鼓励学生利用共建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式、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从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最终实现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六、结语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众多本科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如何使教学资源库的建库能够达成最优化使用状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需要资源库的供给以辅助教学的进行。在此过程中,对于基于测试数据分析的使用便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对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利用,高校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涂宝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2〕宋英,郑淑琴.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教学研究[J],2016,(4).

〔3〕陈哲.大学英语成绩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关系探析.广东海洋大学学报[J],2011,(2).

〔4〕陈激.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想[J].2015年度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6,(3).

〔5〕宋英.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6,(4).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互联网+

一、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与教学研究现状

各地方高校结合自己专业历史沿革和所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开设合适的学科方向,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如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于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科方向分为国际旅游管理和国际酒店管理,旨在培养面向安徽及华东地区大型旅游企事业、高星级涉外国际酒店从事专业管理的初级人才,具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已有50多年[2]。研究内容除了教学的形式和技巧、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对商务英语教学的作用[3]。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重心偏向基于慕课(MOOC)、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SPOC)、学堂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目前,这种研究停留于网络和课堂英语教学模式的简单结合阶段,缺乏系统性。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持续的研究课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融合渗透的环境下,学习资源的优化与集成使用、教学数据采集、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实现同步、课堂教学互动更加丰富有效、课后作业的多元化选择与个性化辅导都成为或即将成为可能[4]。目前,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出现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但是覆盖范围窄,对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尚停留在表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2015年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5]”。目前,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部分仍然属于“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跟不上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教学理念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手段传统单一。上课前缺乏互动沟通;上课时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视频展示给大家,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教学具有“一言堂”弊端;课后作业评价最早要等到再次上课时才能反馈给学生,教学效果反馈严重滞后。教学方法仅仅限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缺乏创新;另外,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硬件设施只有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或者各个学科配备的实验室。受限于学校匮乏的网络设施设备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

(三)缺乏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微课、教案、微视频、参考文献链接等,最主要的是课程教学视频。近年来,教育部鼓励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先后推出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课”(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虚拟仿真”金课)。这一系列开放、多元化的课程形态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教学视频欠缺,质量参差不齐,如在慕课网上,酒店方向和旅游方向的国家精品课程各只有一门。由此可见,现阶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商务英语教师智慧教学的需求。

(四)教学考评体系不完善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现有的教学考核方式不够多元化、考评体系不够完善,难以评价学生商务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教学考评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传统教学的平时成绩量化指标有限,对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与答题、课后测试等指标很难量化计算,平时成绩的占比也较低,一般不超过总评成绩的30%。大多数课程的期末考核通过一张试卷进行,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弱

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和科技的高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和扶持力度不够,商务英语专业缺少数量充足、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举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活动缺乏深刻的认识,最终导致大赛活动参与度低、实践项目质量不高,未能有效发挥其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一)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意识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转变思想,紧随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教师应做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总策划者和设计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渐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使教学真正意义上做到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二)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基于慕课、学堂在线等大规模网络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利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智慧软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即时交互式的教学重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获取教学成果反馈,使教学不局限于教室,使学习无处不在。在合肥师范学院《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使用雨课堂平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课堂参与性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针对商务英语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传授与习得并重的协同化思想。

(三)建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实行“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学模式,首先应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课前预习资源库、课中教学资源库和课后复习测试资源库,涵盖课件、微课、教案、测试题、各领域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这需要平时积极积累和更新维护。在网络课程资源无法满足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教师以及教学团队可以自己录制微课,抓住教育部办公厅开展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的机会,制作一批精良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突出教学实践性,除了课程设置中有实践环节以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考核也应贯彻“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理念,故构建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尤为重要。首先,应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达到50%左右,并将过程性考核的内容和权重(见表1)在教学开始前设定好且告知学生,有利于考核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性。如基于“雨课堂”智慧软件的教学模式记录了学生课前预习、出勤、课堂互动与答题、课后复习测试等表现的详细数据,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依据。其次,针对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期末考核应抛弃一纸试卷的形式,采用情景表演、模拟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五)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互联网+”创新创业

通过专业教育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可以推动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应给予资金、技术、创业平台的支持,创建教育保障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规范化的社会实践课程,构建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指导。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企业、社会之间广泛深度的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学生思辨创新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前景做好规划。“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将是创新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勇于探索,突破自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考评以及“互联网+”双创等方面加快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张武保,何家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J].中国外语,2015,12(01):4-10.

[2]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6(4):4-11+21.

[3]章于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建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5-118.

[4]张晓云,郑辉昌.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的高校智慧教学活动组织之探究[J].高教论坛,2018(10):48-51.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引言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中,工科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在本科阶段,一般认为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支撑其专业学习与应用的需要[1-2]。但从研究生教学实践看,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在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环节当中,“C++、Java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研究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目标实现[3]。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辛勤的灌溉者,优秀的教学方法则是科学的培育方式,二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法便是这个科学的“培育方式”,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4]。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5]。所以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培养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在一些西方国家中案例教学法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很多学校通过举办案例教学知识讲座、优秀案例推选、新媒体互动版式设计案例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展示等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6]。根据近年针对工科研究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一种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运用一个实用系统的开发案例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实战项目。案例选择不片面追求大规模和高复杂性,而是力求典型,使案例和知识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形成整体,使知识讲解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

2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建设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还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3.1课程特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必修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课程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3.1.1知识点繁多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也通过使用各种例题来讲解和说明语法和知识点,但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老师讲、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重语法、轻思维能力培养,或者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面向研讨型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3.1.2实践性强

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水准以及学习新知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学生要达到“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设计实现一定功能的程序及计算机设备(软硬件)操作能力”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3.1.3较高地位

学生计算机知识储备量的大小、程序设计经验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质量和收效。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期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协助导师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教学内容的定位与实施十分重要。

3.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的结构与实施目的,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对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来实现程序设计课程的改进。体现在如下方面:

3.2.1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编写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有的案例着眼于算法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界面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系统测试,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项目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学生进入程序设计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对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优质地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2.2多样性为条件

多样性为条件是指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最终目的,内容和方式视情况被赋予多样性。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不像传统教学对案例分析的片面教条,避免对程序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单一,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力和创新力。

3.2.3以思考和讨论为手段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常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讨论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讨论将贯穿于计算机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基于案例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对思考和讨论的要求更高,只有勤思考,多讨论,实现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线联系转变为双向和多向联系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多次互动的过程,每次互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不断扩大信息面,并调节自我认识,发现错误,逐步深入思考。

4案例教学运用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预期

通过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漫游中体会和感受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与伟大,了解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通过案例分析了解Java语言概述、Java数据类型与运算符、Java流程控制语句、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通过具体需求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系统结构,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是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程序设计是目标明确的智力活动。程序是软件的本体,在软件研究中,程序设计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我要去买饭,买到饭是我想要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几个步骤。就简单的步骤来说:第一步找到想要的饭馆,第二步挑选自己想要的饭菜,第三步付费结账。简单来说,如果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还要多一些。刚才那三个步骤是用文字表述的程序,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也是程序。程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解决买饭问题的步骤就是买饭的程序。如果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个程序变身为计算机语言程序。程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或者既定方式。编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写出来。而计算机编程便是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将其方法步骤写出来。通过编程实例学习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并运用该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环节选择开发环境,实现该程序功能。例如:C、C++、Java,这三种编程语言因为不同的需求而研发。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三种语言的不同,运用不同语言解决相同的问题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发现Java与前两者相比的优势在于可移植性强,对于系统和硬件要求不高。只要有Java虚拟机,它几乎可以在任何机器上运行,而C和C++是没有这种特性的。

5总结

案例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案例设计时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案例设计要指向高阶学习环节(综合、应用、评估、创造),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维,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案例教学改革是范式变革,是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与之相应的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也应改革,以支持案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所教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即用学术的方式做教学研究,使研究成果达到必要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卫东,虞勇勇.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3):29-34.

[2]李波,冯博琴,韩丽娜.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计算机教育,2011(1):41-46.

[3]汤丽萍.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5(4):114-117.

[4]杨雪青,海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3):72-73.

[5]王华荣.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1-63.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迈入21世纪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大中小企业亟需一批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本科教育着重灌输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但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导致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所具备能力的需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高教界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在此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诸多高校也开始对实践教学进行强化,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累积,但始终没有大范围推广。面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加剧,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的工作汇报中指出,要有600所高校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需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要求也需要有所改革创新,对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毕设、各种教学能力建设项目等教学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由于高校的扩招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多数院校将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这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切实可靠的应用型本科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建设改革要点。

1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基础,涉及学院内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二级学院要根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设立的定位和目标,从自身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规范教学过程、稳定教学秩序,不断修订并完善出一套严谨、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能够明确从教学院长、教务员到每个系、教研室的职能与职责,清晰教学管理的标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依有据、有章可循,继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重视程度,发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作用,激发教师配合教学管理的工作热情,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应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将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自身工作的指导原则,利用柔性化管理培养多方位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采用刚性化管理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坚守教学的底线,采用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巩固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

2建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介于科研学术型人才和实践技能型人才之间,同时兼具技术型与应用型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要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实际、考核评价对接能力因素”的要求,构建起全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1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要以突出能力为重点。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上与普通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差异性并不大,未能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为此,二级学院在制定课程时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标准确定模块化课程”的要求,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并行互动的原则[1],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区分制定。

2.2教师能力

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双师型”教师要有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能够让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因此,二级学院要特别注重引进高质量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教师产学研合作的能力。

2.3理论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应树立能力为主、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要克服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理论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平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应鼓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改变在教室内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教师必须熟悉生产过程,并参考生产过程去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校企合作形式或在仿真的环境里、在虚拟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能力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特定的职业角色,加深情感体验和感悟促进专业能力的形成。

3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教学质量监控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保护教师的个性特色和教学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级学院应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健全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制,构建评估长效机制。教学过程建立听课制度,学院各级领导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不定期地完成听课、看课和查课任务,以便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建立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制度,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督导组,不定期随堂听课,检查、督促教学工作,双管齐下严格把控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实践实训、专业调研、毕业实习等重要实践教学课程的过程监控。二级学院还要完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学期从学生评教直观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制,建立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信息化系统,确保教学顺利运行。另外,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二级学院应重视改革项目,组织专家对立项的改革项目进行督导,强化验收评价工作,推动改革项目正常平稳开展,并将教改成果实施推广,以利于教学创新的不断前进。

4提高教学管理者素质,激励教学管理工作推进

教学管理者既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水平与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因此二级学院更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和重要性。二级学院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优化管理人员结构,尽量创造条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提高其专业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者更要从自身出发,强化管理意识,具备服务、奉献精神,解决好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广泛收集各类教学信息,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工作节奏,加强创新精神,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3],避免在时展的背景下遭到淘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较其他工作繁琐且重复性高,压力大,容易产生倦怠感,学院更要切实改善其工作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尊重教学管理人员的劳动,及时为其解决晋升发展和提高学历方面遇到的困难,保持这支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5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高效化的管理手段是高校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面对教学改革及创新带来的管理复杂局面的必然选择[4]。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涵盖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运行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等,将大大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管理者素质。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学生全周期教学管理,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轻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建设的不断改革创新,是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只有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更新管理理念,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质量监控,注重人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办学目标,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韦文联.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17(2):44-48.

[2]胡文强,李晓光,王桂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7(1):95-97.

[3]王千.谈高校教务管理问题探究及对策[J].才智,2017(19):159.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对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有着重要影响。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施行,使得二级学院拥有了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和资源支配权,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成为开展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的主要力量。自2015年10月以来,随着《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向应用型转变,办学定位的转变带来教学科研的变化,科研管理体制也要随之调整,破除障碍,为之服务,这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凸显出高校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职能。高校职能重心的迁移,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重心转变的改革和探索[1]。高校二级学院作为科研成果直接产出的基层单位,是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者,良好的科研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实力,有助于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和产教融合的科研实践[2]。从知网等数据库资源检索,近十年来,对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问题研究的论文约有五十余篇,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从宏观层面研究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如对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模式的思考;第二类是探讨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某一方面,如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及管理探讨、网络化院级科研管理系统研究、科研秘书职责探究、科研成果管理;第三类是借鉴国外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模式。此外,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仅有数十篇,主要围绕高校转型带动科研管理转型、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两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此类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三年。就现有研究而言,都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法,然而,目前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研究尚未出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内,从而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足,院校管理脱节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级层面已经具备充分的转型意识,对二级学院的科研成果要求也进行了调整,朝着应用型的方向去规划。但是到二级学院之后往往打了折扣,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主要活动在校级层面,学院的组织开放性弱于学校层面[3]。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层面科研任务很明确,却缺乏具体的指导,任由二级学院“自由发挥”,宣传和部署不够充分;二是有些二级学院的科研院长对应用型科研的认识不够透彻,对社会需求响应不及时,导致在对本学院的科研管理上信心不足,无所适从。

(二)缺乏有效的计划与组织,团队作战意识薄弱

计划是管理的最基本职能,在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上,也应当充分酝酿,有备而来,做好全盘的部署。目前很多二级学院在组织教师进行应用型科研上,计划不足,支持政策少,对服务地方有经验的领军人物未能引领,教师往往单打独斗,缺乏资源,联系地方或企业有困难。未能发挥出高校教师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应用型、技术性关键科研难题的作用[1]。

(三)教师科研观念转型引导不足,积极性调动不够

由于引进人才门槛的限制,拥有博士学历几乎已成为本科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很多年轻的学术型博士,未曾意识部分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师科研有新的要求,科研创新要与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结合。还有为数不少的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但惯性使然,一时之间难以适应高校转型所带来的对教师科研观念转型的改变。二级学院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单位,对于教师科研观念转型的引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年轻的博士还是资历深的教师,在这种转折期都需要引路人来示范和引导。

(四)科研秘书未得到相应培训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建设任务的开展,离不开科研秘书的配合,但现任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在学校定位转型后往往难以得到相应培训,依然沿用旧有的科研管理办法,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清晰的思路,只是简单地依据通知完成工作任务,而非真正地管理与服务。对于科研秘书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或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因此大部分人员主动思考动力不足,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造性。

(五)过度专注于横向课题开发,忽视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应用型的科研并不等于横向科研,科研论文、成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并行不悖。有些高校过分追求产业化办学,在强调社会服务的同时忽视了高校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职能,顾此失彼。缺乏创新的驱动,产学研结合也会失去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性科研与服务地方三者缺一不可[4]。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一)同时加强院校两级意识,两条腿有力行走

学校做好对二级学院的动员和指导工作,特别是对分管科研院长的培训,增强其产教融合意识,坚定服务社会理念。定期组织总结经验工作交流,请在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上较有成效的二级学院分享经验,一方面对走在前列的学院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为其他二级学院树立了榜样,统一认识。学校层面可组织跨学院的协同作战,知识复合型的团队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与企业,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院校同心,共同努力,在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渡时期,实现院校统一的整体平稳过渡。

(二)建设应用型科研平台打造团队

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寻求与校外单位合作,联合创建应用型研究平台,如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需要团队的支持,同时也为团队中教师的应用型科研指明了方向。尤其是适时地利用平台对青年教师进行研究方向与团队定位,使之明确目标,积极投入科研团队实践活动中。与校外单位的共同运作,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为研究目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敏锐度,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也增强了教师进行应用型科研的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转变教师观念

很多教师面对学校和科研的转型带来的新要求比较陌生,不知从何下手。如能在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让教师们从观念上接受与认可,对于调动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能发挥重要作用。鼓励拥有广泛社会资源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制定措施对引入资源者和服务社会有成效者进行奖励。学院领导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积极在行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3]定期联系与邀请专家,有意识地开展应用型科研培训工作,强化应用研究。对于长时间无作为或者不作为者,也通过制度进行约束,激发其创造力。同时重视并引导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科研与教学平衡发展[5]。

(四)提高科研秘书业务水平,完善考评机制

首先,二级学院应重视科研秘书的培训,定期为其开展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专业化科研管理水平。其次,科研秘书为管理岗,职业前途较不明确。学校应有序下放一定的管理权力给二级学院,支持其在应用型科研管理中的人员调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激励政策。二级学院可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鼓励科研秘书在各类产学合作项目中多发挥作用,比如可以同时担任项目秘书,为作为项目主持者的专任教师分担管理压力。多承担的工作量应予以计算,通过绩效得以体现。也可以根据项目的数量、到账金额、到期完成度,设定相应的管理绩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6]。

(五)建立鼓励应用型科研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采用不低于学术型科研的定量评价,鼓励教师的科研重心转向服务产业与地方并驾齐驱。同时应做出明确的限定,服务地方、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兼顾。在进行科研分计算的时候,除了根据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金额计分,还可增设“科技服务”大项,其中包含为地方或企业所作报告或讲座、研发技术被企业采用、假期在企业的服务等。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同时能实现科研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对高校应用型转型认识的深入,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它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的产出和服务地方、产业的各个环节运行效率。深化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科学管理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发展规律,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郑世珠.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117-121.

[3]陈霞玲.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6):48-53

[4]包永强,汪木兰.基于分数倒谱特征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电子器件,2019(2):271-275

[5]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66-72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8

1.包容性和开放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过程。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对所确立的研究性课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也可在全班全校进行讨论,甚至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的讨论,让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甚至让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其他人也参与其中,做到百家争鸣,充分体现其学术探讨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2.创造性:英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从老师、同学、电影、电视、网络、旅游、书本等途径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其内容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把从这些途径获得的知识加以加工和整理,并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自己动脑、动手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践性和应用性:英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大学英语的学习实践中的一门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旅行中遇到外国游客,学生必定用所学的旅行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对方讲解,同时又把和对方交流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再比如,学生在交流中听到:“Youshouldberesponsibleforyourownbehavior”.后,具有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该句中的单词“responsible”其反义词是“irresponsible”,其意思是“不负责任的;不可靠的”,类似的单词还有“relative-irrelative,regular-irregular,resistible-irresistible,replaceable-irreplaceable”等,如果参加了WordFormation(构词法)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主动地总结并记住很多这样的单词并把其构词规律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技巧

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题技巧,结合大学英语学习的教材实际,选择具有问题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的课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参与课题者的身份定位,进行积极有效的课题研究,符合学生对《大学英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那么,这就要注意以下的课题选题技巧:

1.选题要定位准确,符合所学英语课程的有关知识,选题难易适中,有较强的科学性。

2.选题切忌过大,过宽。比如以下题目“中美教育比较”,“中美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等。这样的课题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太过宏大,不适合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课题,学生难以面面俱到地深入研究,最终会导致学生对所选课题是去研究兴趣。

3.选题要新颖。学生所选课题不能一味停留在前人的研究水平或前人反反复复研究的课题,甚至是比较陈旧或是大家都知道并非常了解的东西。比如什么“美国梦”,“美国的快餐文化”,还有“论《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的婚姻观”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早已反复探讨的问题,学生再去做就没有什么新颖性,也难于提出什么新的主张和观点。

4.课题研究要目标明确。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选题要有目的性,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要具有一定的帮助;对在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认真探讨并对自己所选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综合课题组其他成员和老师的意见;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对英语学习的指导作用。

5.在选好课题后,对所选课题研究的思路要认真分析,要思路清晰,设计方案完整可行。在确立好课题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案后进行课题的调查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运用。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文学、写作、词汇、阅读等研究小组,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三册的课后练习中常出现英语单词加前缀或后缀而构成新的单词的现象,那么结合教材,学生们可以形成一个课题小组,专门对英语构词法进行研究,总结其构词规律,并通过报章杂志、书本、网络等以构词法为手段所产生的最新词汇加以总结并把学到的这些最新词汇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据这一方法,不同的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在老师的辅导下,研究不同的课题,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我用。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把研究性学习方法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之中,比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课内外的同义词,近形近义词;英语被动语态的一些特殊形式;英语成语及其主要来源与其课本学习相关的课题,学生在参与这些课题时非常踊跃。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普遍提高,甚至他们把在课题研究中收集和整理的材料运用到每天的值周报告中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增强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课堂学习的到课率得到了提高。迟到、缺席、中途逃课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同时学生在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过级考试中的成绩也得以普遍提高,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在逐渐减少。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既改变了以往的接受性学习模式,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应高水平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