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应用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用科学研究

期刊基本知识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EI(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4、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toScientificReviews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

5、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

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

阅读全文

学科交叉研究中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李恩中 曹河听 龙勉 冯雪莲 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学科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健康成长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分析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一半的项目是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对170多位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原创性成果的统计研究发现,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有76人,占总数的44.2%,有48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其他学科体系,占总获奖次数的53%。最典型的事例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涉及到4位作者,其中2位是物理学家,l位是化学家,1位是生物学家,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成果。美国加州大学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具有化学、物理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学术背景,他在绿色荧光蛋白以及多色荧光蛋白方面的出色工作使得他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方面工作若没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是很难完成的。由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念,通过学科交叉和渗透,采用多学科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推理模式进行研究,常常能够实现全新的发展,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亦是如此。

做好学科交叉,首先必须要认识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所谓交叉研究是指以研究团队为基础开展的科研活动,它要求团队成员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团队为整体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发起挑战。团队成员通过彼此交流,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研究中每个人都要负责涉及自己学科领域的问题,每个人对最终的研究成果都负有责任。实际上,交叉学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多现在的学科也是由过去的交叉学科发展而来的,如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材料学;生命、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了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形成首先是来源于对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研究的需求。如生命与医学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命与医学科学本身的需要,如生命体海量数据的产生迫切需要定量化分析方法、手段;第二是基础和应用科学的拓展,对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新的认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追求等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和开展交叉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探讨促进交叉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进一步推动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1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发展现状

其他学科与生命、医学科学的交叉,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基础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目前正在经历从Bi。一X到X一Bi。的转变。前者(如生物物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注重将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对象作为一种特殊介质,研究其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规律(其重心是X)。后者(如物理生物学、力学生物学、数学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等)则强调将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认识特定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定量规律(其重心是Bio)。应用科学与生命及医学科学的交叉集中反映在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ealEngineering,BME)这一交叉学科。其中基于电子电气工程的(EE一Based)BME涉及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以及放射医学等;基于化学工程的(ChE一Based)BME涉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以及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基于机械工程的(ME-Based)BME涉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人工器官以及仿生学等等。

当前生命及医学科学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正在呈现以下新的特点:(l)来自于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在所感兴趣的特定生物学问题上的知识积累逐步深人,与生命与医学科学家之间的学术语言障碍正在逐步缩小。(2)一批受过良好交叉科学训练的独立研究者和青年人才正在健康成长,能逐步从不同于生命或医学科学家的视角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具有在本领域重要刊物和生命与医学科学主流刊物上连续的能力。(3)回答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丰富多彩,从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到实验验证,从个体、系统、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从定性到半定量和定量,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到大型装备,极大地丰富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并孕育着新的突破。但是,目前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交叉研究中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期刊收录标准

一、SCI

(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二、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Ei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中国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包括的学科有: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阅读全文

国外高教科技资源研究

本文作者:严全治 赵利娟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加拿大高等教育之所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主要得益于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产生可观的效益。那么何为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顾名思义,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将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等有限的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在高等教育界根据一定的结构要求,在量、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配比,使这些资源在作用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应的比例,从而使高等教育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加拿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有着独特的大学管理体制模式,完善的政府、高校、企业间的三螺旋互动关系,并且具有较高的科技投入产出比。在加拿大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一直是占据着中心地位,成为国家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7年加拿大毛入学率高达46%。其中25至64岁人口中的40%完成了高等教育,美国为36%,高出美国4%。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4%,高于美国的5.2%[1]。据1998年统计,加拿大大学完成了全国23.8%的科研活动,是企业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来源[2]。高等教育是加拿大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心功能。在2020年加拿大学习宣言中教育部长强调,在21世纪,高等教育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充满活力的知识型经济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社会、提高个人发展机会有着直接的联系。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1]。

高等教育在科研和发展的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发展知识经济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加拿大,根据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估计》解释,高等教育由所有大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院校组成。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包括由高等教育建立起来并控制或者管理的研究机构、试验站以及诊所。加拿大共有190多家大学和可授予学位的教育机构。其中较为传统的大学包括:提供本科学位的45所大学、15所综合性大学以及15所医科类大学。此外还有3家可授予学位的教育机构。另外,加拿大共有300多所学院和专科学院,其中,30多所技术学院,120多所学院提供高等教育文凭,145所学院提供专业教育,另有10所学院从事原著居民的特殊教育使命[3]。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高等教育对人们进入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优秀的职位和丰厚的薪水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不仅是创造人才优势的基地,也是形成创新战略的智囊。进步的科学技术同研究与发展之间具有强力的链接作用,高科技能够提高知识型人才的个人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科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成为推动各国和区域发展的最宝贵、最主要动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科技人力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拿大是一个注重人力资源的国度,在加拿大人力资源就是高素质人才,包括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作者、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以及从事科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培养本国的科研人员,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保证国家的竞争实力和领先地位。正如加拿大前任总理让•克雷蒂安所讲,“为了加拿大21世纪的发展,使其继续在新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繁荣,政府现在必须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加拿大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参与竞争”,“一支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由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新的、工薪较高的工作岗位需要就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没有一支合格的劳动大军,就很难使用最新技术,因此较高层次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加拿大人是否有能力保证自己和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4]。1998至2007年,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活动人员增加了54.7%。2007年,加拿大共有约22.7万人从事科学研究与发展活动。其中,高等教育界、商业企业、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分别占26%、65%、8%、1%。1998年加拿大高校雇佣4.4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2007年增至6万人,10年间高校的科研人员增加了15820人,增幅高达35.7%[5]。

可见,加拿大政府非常注重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加拿大高等教育界科研人员逐年增加。1998年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32840人,占总人数的74.1%,技术人员6010人,占总人数的13.6%,支持人员5470人,占总人数的12.3%。2007年研究人员25700人,占总人数的78.7%,技术人员6680人,占总人数的11.1%,支持人员6150人,占总人数的10.2%。10年间,研究人员逐年递增,增幅4.6%,而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技术人员比10年前减少110人,支持人员减少820人。无论是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或是支持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人员都占较大份额。在研究人员当中,雇佣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10年间从16250人增至25700,增幅58.2%,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10年间增幅30.3%;技术人员当中,10年间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从4370人增至4670人,增幅6.9%;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研人员由1640人增至2010人,增幅22.6%;支持人员当中,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由3320人增至3420人,增幅3.0%;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员由2150人增至2730人,增幅27.0%。可见,随着全球各国对国家研究与发展的重视,加拿大高等教育界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与配置略有变动,但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乃至高等教育界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雇佣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

阅读全文

职业病循证医学的作用

本文作者:刘霞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职业病防治院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是指最佳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三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和收集最佳临床证据,旨在得到更敏感和更可靠的诊断方法,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结果。近20年来循证医学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连接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思想也逐渐渗透到职业医学领域。本文就循证医学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1职业病诊断中的最佳证据

职业病诊断中需要遵守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循证医学重视确凿的临床证据。职业病诊断的可靠性和把握度的研究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职业史和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证据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这些证据进行系统评价。Verbeek等[1]在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诊断处理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原则进行尝试。

2尘肺病诊断主要遵循的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及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的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诊断和X射线分期”[2]。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即工人接触粉尘作业的时间和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分散度是诊断尘肺病的最佳证据,是诊断尘肺病的前提条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是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形成完整的尘肺病诊断。这也是多年来职业病诊断工作一直遵循的原则。国际劳工组织(LPO)161次大会指出需要向消费者提供循质服务和循证服务[3]。

3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也依据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

阅读全文

期刊知识大全介绍

1.学术期刊分类

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阅读全文

以科研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分析物理化学教学现状,探讨将科学研究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学研究;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要的通过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以科研实践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钱伟长院士曾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1]。我们的前辈戴安邦院士也曾精辟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活动与科研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科学研究实践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施物理化学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成型、过程装备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已获得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理,研究物质的性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性,能够从理论上给予更本质、更深刻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物理化学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学科,并且公式的使用条件严格。同时,现代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丰富了物理化学内容,与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等其他化学学科结合非常紧密[3],出现了教学内容强度大、学时短、理解吃透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对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结合物理化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实际,使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变得高效、有趣和轻松,是任课教师始终努力的方向[4-6]。

1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化学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初学者往往感到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目前教师上课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基本上为上课而上课,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引领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思想较为缺乏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每讲到新的一章内容时,必须思考并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这一章?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就认为应该学好物理化学的内容,主动接受,积极学习。但在实际的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只偏重于物理化学课本上所列举的学习该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新热点,特别是与该章知识相关的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很好地介绍给学生,科研领域新思想的灌输较为缺乏,导致学认为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不能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

阅读全文

如何更好的培养传统茶文化人才

一、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