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论文

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论文

1坚持教育、经济、效率的基本原则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倡议教学工作者以系统整体的方法原则,在教学过程不同教学要素、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透过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改进来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优化目标。他对教学最优化的衡量标准是,集教育原则、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于一体,要求教学时间短,教学资源少,教学效果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效果。将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上,可以肯定,判断教育技术的使用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看它是否有教育性,又经济,有效率,合乎“三效”的标准,也就是看是否取得了最优的教学效果(教与学互动,教学取得成效,教学质量得到改进)、教学效益(教学成本低投入,教学成果高产出)、教学效率(较少的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如何与其他教学要素结合好,有效运行课堂教学机制,争取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促进教与学,有利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当能使用其他更简便、更节约的媒体工具、教学方法手段收到同样效果时,现代教育技术如果没有对自己说不的勇气,没有对自己否定的精神,现代教育技术就不能走出对工具的崇拜与对工具的自我陶醉。从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标准看,如果展示一张图片、一个模型就能达到预期良好效果,就没必要不区分教学内容的差异,不论教学媒体工具及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把所有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全部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示。

把多媒体从工具变成目的,对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不论适当与否,不问效果如何,很容易陷入教育技术形式主义、工具主义的异化误区。即便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而如果是以低效率、低效益为代价,对教育、对技术来说不啻是一种浪费,对本来就受经济水平与条件限制的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增加了负担。检验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兼有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教学效率的标准,用三个标准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堂教学系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无论把课堂教学要素归为三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或者教师、学生、课程,或者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也有将三要素归纳为人员、物资与信息),还是归纳为四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或者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或者归纳为五个要素(教师、学生、工具、教材、方法)、六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七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牵引扯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相当复杂。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不同派别学习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课堂教学系统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综合各家各派不同观点,从中既要找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般原则与规律,又要遵循教学一般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所授学科的特殊性及所授内容的具体性,优质、高效、经济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2协调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关系

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转型,并不是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现代课堂,就是面向现代化那么简单了。教育技术不单指物化形态的媒体工具,运用技术的法则、原理及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是教育技术无形的智能形态。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将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促逼与加速着传统课堂的解构与现代课堂的建构,也带动了人们对现代课堂结构的思考。现代课堂区别传统课堂,重要的是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教学要素的变革。现代课堂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合理结构与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主题内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需要对课程、教材、教法各自涉及的内容对象及其性质做以明确的界定,本质上与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最根本的矛盾决定的。而教学的根本矛盾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展开的,由这对矛盾的发展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进展状况。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教授活动的客体,既有自主性,又有受动性,二者之间排斥又相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教师主导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有机互动的课堂实践活动。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有自主性或者只有受动性,教学活动或变成单纯的教师灌输,或只有学生的学习活动而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指点与调控,课堂班级教学的意义便会随之荡然无存。

无论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采取唯教的做法,还是杜威纯粹的“做中学”唯学的做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质量的提升。唯教与唯学的模式中教与学严重对立、相互排斥,在教与学关系上缺乏科学观念与原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主要原因。倾向唯教或唯学模式的任何观念与做法对课堂教学都是不利的,也是在学习指导优化课堂教学的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时必须辩证地给予扬弃的。理性地衡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构成现代课堂教学建构的逻辑预设重要内容,也为现代课堂教学力求从传统课堂教学旧窠臼中脱胎换骨的变革指明应然的方向。而为达到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效益、效率提出的功能要求,现代课堂教学深层结构的变革与更新,内含着对教师与学生各自地位给予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探索新型课堂结构,或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型课堂结构,或建立教师学生双主体型课堂结构,等等,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

教师授课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技能、心智成长、精神发展有着共同的本质上的稳定性,班级授课要求教师遵循一般教学规律与学习规律。每个学生在课堂集体中的学习不仅要遵循共同学习行为要求,而且因为个性不同、需求存在差异,他们还潜在地提出多样性的个性学习的需要。课堂上教与学的根本矛盾常常转换为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行为与个别化学习行为的矛盾关系作为它的基本表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矛盾关系是与课堂教学制度伴生而来的,是自有课堂教学制度就存在的基本问题。捷克著名教育大师夸美纽斯(1592—1670)作为课堂教学制度的创始人,倡议教师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批量教授学生,突出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满足学生共同需要的优势,取代了之前西欧个别的教授方法。夸美纽斯倡导课堂教学制度是以自然主义理论为前提,主张教育合乎自然,将合理的教育活动定性为像自然界万物各有一定的法则那样有它的内在规律可循,遵从教育法则,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在认识到班级授课制所具有的优点的同时,对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足。在该问题上,他的有些观点背离了一贯主张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原则”。

夸美纽斯之后,课堂教学如何在共同性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与个性化观念、行为之间寻求平衡,不仅是理论也是实践上都需要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协调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因材施教与统一行动的关系问题,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发软件、设计程序,为分组、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分组分层教学无疑是将大集体分解为小集体直至个人,从而消解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关系问题。分组分层教学中优生的学习优势加剧了差生的自卑心理,带来新的教学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解决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忽视的。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从西方引进国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西方教育界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4年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国际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趋向于强调它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个别教学、集体教学都应注意把握教学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原则,把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人性与个性作为基本准则。面对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关系问题,人们把试图通过消解二者的矛盾来解决这个问题放在了其次,这个问题本身带有的意义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包括这个问题给出的教学方法论启示。传统课堂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时空有限的条件下这种教学方法集中授课、传授知识、共享资源,有自己一定的优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并非完全否定与排斥讲授法教学。班巴斯基基于课堂教学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建议实际教学中,一种教学方法往往适应不了课堂教学的需求,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以优化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重点不是去否定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扬长避短,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所需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工具及教学方法、手段,或者说为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并不认为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一定能发现什么其他的以往没有注意到的教学规律,它不是以发现教学规律为旨趣,“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而不在于发现教育规律”。教育技术促使在教育与技术密切关系的层面上研究人们被一些教育教学现象遮蔽了对教学本质、规律应有的正确认识,对教学误识的解蔽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要任务。以心理场论为基础,认为一个人的行为的发生,是各种条件和力量交织而成,形成一种场的机能,故而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的教育规律,而是认识与评价作用于教育实际过程产生效果与影响的各种因素,“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勒温综合了拓扑心理学与场学习理论作为基础,他的行动研究法偏重于教育实践,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动态结合起来,强调教育理论的可行性、实践性与教育实践中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策。

勒温的行动研究法注重在实际教学中矫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严重弊端,为科学探索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一书,分析了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个案例——“《长城》专题教学反思”。为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配合教材增加的有关搜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长城》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优势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搭建了良好平台。该专题教学计划用四个课时,每课时拟订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预习课文,上网查阅资料,丰富对长城的认识;第二课时,阅读《长城》专题一组文章,学习长城文化;第三课时,围绕长城文化写作;第四课时,围绕长城文化交流。第二课时还邀请了一组同行来现场观摩,课后帮助分析问题原因。第二课时任课教师发现头一节课学生关于长城文化的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远远不够,知识积累不足,认识活跃点不多,极大制约了围绕长城文化的写作与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最大的障碍是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欠缺。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任课教师没有直接进入计划中的第三节课,而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同行的反馈及建议,及时调整第三、四课时教学计划,请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加以指导。

第三、四课时,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再次上网查阅《长城》文化相关资料,搜集、提取、加工、整理出有效资料。这一次,学生在学习与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长城文化有了多角度、多侧面、具体而深入的认识。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内容与感受可说、可写,写作与交流的技能也相应地得到锻炼,大大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任课教师为巩固与深化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抓住机会布置学生以“上网学习的喜怒哀乐”为题写一篇周记,总结这次学习活动的得失。而如果当初任课教师对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视而不见,一路按照原定教学计划进行下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仅难为了众多学生,搜肠刮肚,拼凑现成的资料,甚至抄写范文,而且使得学习语文成为大多数学生头疼的事情,语文学习的热情下降,对教师的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都是有害无益,应予否定的。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库汇聚了海量的信息共享资源,学生因为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意识、能力不够,掌握的有用信息偏少,极大地影响了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很多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教师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学生信息整合能力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从上文所引《长城》专题教学案例可以看到,语文写作练习之前,需要知识储备及动机、兴趣的培养。当这些条件不具备,写作的机缘不成熟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搜集、获取、加工、整理、提炼信息的学习活动中加强师生、生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在活动中积累可说、可写、可表达的素材,提高学生甄别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实用主义放任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轻视教师引领、指导作用的做法并不相同。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尤其把培养与发展理性思维方法、辨证思维方法作为思维培养重要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习惯由现象到本质,认识过程是从直观具体事物形成感性认识,获得生动具体的知觉表象,到抓住事物某一方面必然的、本质的部分,形成抽象认识,又从对事物各个方面本质的抽象认识,上升到思维中对事物各个本质的整体性的具体再现,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抽象与具体的辨证思维方法和分析、概括及归纳、演绎的辨证思维方法内在关联,是构成创新型人才思维素养的基本理性思维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直观性既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与理性思维培养目标相互冲突。恰相反,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理性思维拓展了途径。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情境、设计程序、开发软件,为学生发现问题、进入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保持兴趣持久,创设丰富逼真的情境,提供了情境教学的便利。学生自主学习偏爱直观形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立足学生思维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在具体学科不同内容的学习中,进行由具体直观到抽象逻辑的思维训练。为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发展水平,为推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模式如果没有交集,二者的问题视域如果不能融合,学生很难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把所处环境与教学任务关联起来,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建的,是开放的、动态的,学习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过程在主张非顿悟的学习理论那里是渐进的、可测量的。教师综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关于教学反馈要素的建议,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条件,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攻克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实践。取得课堂教学效果、效益、效率的理想目标,教师需要树立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积累理论知识,发展与增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有效管理学习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创新。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为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工作必须付出的努力。

作者:王棋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