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思考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时期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发生了改变,教师应当明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引导教学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扮演关键的教学引导者角色,带领学生攻克学习难关,从而开启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增强综合素质能力。本文逐一解读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从“有效引导”角度出发,提出了多项优化教学的策略,旨在逐步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策略;问题情境

“有效引导”在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中,成为教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拥有着多重内涵,但各种内涵全都指向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在教学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对话进行传递的,而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理解知识,能够扩大教学成果,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开发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导式教育从20世纪发展至今,逐渐演变出了多元化的形式,使得小学数学课堂逐渐向高效、气氛活跃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如下问题困扰教师。首先,部分小学生的秉性不一,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高度集中,容易在课堂上被无关事物吸引注意力,导致听课质量下降,降低了课堂质量,同时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过度集中还会导致神经疲惫[1]。其次,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难以从众多知识中分离出关键信息,也无法形成严密的知识脉络体系,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多呈碎片化状态,影响后续的高级知识学习。再次,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智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时常会在受到挫折后产生畏难心理,最终难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最后,数学学习质量与逻辑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但一些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对迟缓,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个体发展差异,课堂中仍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

二、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上,从而增强其注意集中能力[2]。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和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在问答过程中分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适时调整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做简要阐述,同时纠正其错误认知,让其主动探究、获取正确知识,这既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其学习技能水平。但是,部分小学生在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依赖性,换而言之,就是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更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如果摆脱教师就无法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是教师疏于引导,导致学生缺乏具体学习目标,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内驱力,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学习知识,不利于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的印象,也很难提升注意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或是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出,鼓励学生自行寻找问题答案,并踊跃回答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印象。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适当提供解答问题的小部分线索,发挥教学引导的作用的同时,也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其始终关注问题本身,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在与教师的问答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基于此,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问题情境中,主动对问题展开探索,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细化概念讲解构建知识脉络图

细致讲解概念型知识,有助于夯实数学学习基础,能让学生为后续的学习积累宝贵经验,从而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知识来呈现思维导图,将概念型知识填入其中,带领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明确的引导下理清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正确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并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水平[3]。在讲解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行绘制知识脉络图,锻炼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使之掌握知识迁移的技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查缺补漏进行完善。而在实际的概念讲解过程中,有些教师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会选择沿用低效的“灌输式”授课方法,提倡反复背记概念。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忆的知识具有浅层化的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甚至是遗忘。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过于枯燥,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难以构建完善的知识脉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创新,明确“有效引导”的关键要求,积极探索高效的概念讲解方法,致力于“抽丝剥茧”,引导学生递进分析各种概念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教师要在课前、课上、课后挑选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所学概念知识呈现于图中,让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构建起清晰的知识脉络,也加深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深度,为高级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化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养成用思维导图树立知识点的良好习惯。

(三)剖析深奥原理增强抽象洞察力

深奥的原理内容具有抽象性,教师引导学生剖析深奥知识,有助于增强其抽象洞察力,使之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深奥原理中暗含的知识。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抽象洞察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深奥原理的推理过程,同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推理步骤,既能增强其抽象洞察力,又可以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在介绍原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例题,通过随堂测验等途径掌握原理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而增强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在培养学生抽象洞察力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选择直接讲述原理含义,目的是简化复杂的原理,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但却忽视了学习引导,缺乏学生自行探索推导过程的步骤,只是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结果,以至于学生很难在教师过度主导的课堂上深度理解抽象原理。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转化,会将每个步骤讲解得过分详细。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快,但缺乏动脑思考的过程,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洞察力相对较弱,难以快速甄别深奥原理中的显性、隐性知识,同时教师过度主导课堂只会使其主体地位发生偏移,很难扩大教学成果。因此,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抽象洞察力,教师需要细致剖析深奥的原理内容,加强学习引导,积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传授数学知识,利用多媒体、交互白板、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借助动画模拟的方式将分析过程更直观化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细致的引导下适应不同的教学节奏,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切实增强抽象洞察力。

(四)演示图形变换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授课过程中演示图形变换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重要手段,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4]。在实际的图形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和多媒体教具变换不同的图形,按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数学知识,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而在不同的引导教学环节,一些教师忽视了互动交流,将主观教学意愿强加于学生身上,通过单向传输的形式,盲目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图形变化,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基于此,教师要明确“有效引导”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按照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引导,在课堂中挑选合适的时机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将静态的图形动态化,分步演示图形变换,带领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发挥教学引导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班级内形成积极的学风。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图形变换的过程和结果,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推动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指导实践活动训练逻辑性思维

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训练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在设计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调整实践活动的难度,增设各类趣味项目,还要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为教学引导创造不同的契机,深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其形成优秀的逻辑性思维。而部分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依赖性,会在实践中依靠他人的帮助完成活动,没有充分锻炼自我思维,难以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缺乏合理引导的情况下会将实践活动变成展示自我的另一个舞台,影响其他学生思考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选择控制实践活动时间,使得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思考中途被教师所打断,难以形成优秀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扩大教学成果,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灵活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难度适宜、科学有序的实践活动,再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方便后续环节思考和讨论。之后,在活动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知识,牢固掌握所学数学技能,在延伸活动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教师要从提高活动质量和学习体验的角度出发,加强思维指引,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助力其完成实践活动。基于此,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有序提升。

(六)培养自学习惯鼓励个性化发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是鼓励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对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学时间,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放缓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时间为其传授高效的预习、复习技巧,让其在自学中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抛出不同的问题,激发其独立思考意识,从而降低学习依赖性,避免形成场依存型人格[5]。而当学生自行学习时,教师的教学态度往往存在“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如部分教师仍在主导课堂,详细的开展教学活动,所谓的自行学习还是在教师的严密掌握下;另外,部分教师会选择“充分放手”,没有注重教学引导,学生“自由”的发散思维或是漫无目的地与同学展开讨论,导致其在实际的自学中偏离方向,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简单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影响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空间,为其提供不同的资源,并加强教学引导力度,为其指出存在的学习问题,鼓励其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秉持攻坚克难精神进行自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进而通过合理引导促使学生掌握自行探寻问题成因的方法,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高效途径,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加深数学学习印象,实现个性化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基于此,学生会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为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能够降低教学难度,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质量,而教师明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引导教学策略,有助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剖析深奥的原理知识、直观演示几何图形变换、指导进行实践、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式,我们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为学生构建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增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形成优秀逻辑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王琴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