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摘要: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高师院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尝试,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加以课堂实践,以期培养出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师范生。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学科教学论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其要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任。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基地和摇篮,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实施。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同时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想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师范院校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职业道德培养,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进行师德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等,其中学科教学论是专业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以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1“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

“学科教学论”是面向大三师范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共计54学时,3学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本课程主要向学生系统传授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的策略、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等;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的能力。本课程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授给师范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关注到对师范生的价值引领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建设,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场所大多是中小学或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师范生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因此,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实践探讨

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可着重培养师范生的爱国敬业之德(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之行(敬业、平等)、与时俱进之品(敬业)和尊爱学生之情(平等、诚信)。总之,既要让学生成为具有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健康身心的社会人。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以本课程的一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为例,阐述在课程教学中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

2.1教学内容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组成教案的要素和如何评价一堂课,教学重点是教案的编写和一节好课的标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编写合格的教案,学会听课评课的基本原则。

2.2教学目的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达成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知识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奉献国家的精神。

2.3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一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2)知识特点:“学科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往常的教学中,容易偏向理论的讲授,学生缺乏实例模仿,对知识点的理解过于抽象,在教案设计上,难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效果一般。(3)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2.4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分析,本案例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上一届获奖学生的优质案例,促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通过学习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正面引导学生为人师表的信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2)讨论探究法。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3)混合教学法。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在线上布置考勤签到、投票、讨论、发帖等任务,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点的讲授和深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

2.5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和课后拓展。首先,师生一起回顾“教学设计”的概念,强调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一个教案中,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引入新知——教案的组成要素。首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线阅读教师指定的一份教案,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实时投射到大屏幕上,营造出积极向上、节奏明快的课堂氛围,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交流讨论,并总结出组成教案的基本要素及注意事项。接着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如何使教案更加出彩,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案设计的加分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教案,并对教案进行评分,从而引出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如何评价一堂好课。并以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一段话与学生共勉——“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我们致力要达到的理想的教学境界”。最后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拓展,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来评价教案及教学视频,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升。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6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体现

(1)在理论教学部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强调师范生应注重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在工作中做到勤奋、严谨、实事求是;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师范生应具备尊爱学生之情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2)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挑选上一届获奖学生的优质教案、模拟授课视频与学生一起进行研读、剖析,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以叶澜教授为例引入一堂好课的标准,通过学习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正面引导学生为人师表的信念;(3)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围绕一个案例,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在对案例的研读中,完成了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学习和掌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先进的移动设备,进行网络投票、评分、讨论、发帖,学生参与感强,在脑力激荡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收获了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师生感情;(4)在教学评价策略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超星学习通手机平台,进行考勤签到、投票、讨论等,这些活动组成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总结性评价由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测试组成,教学效果测量和评价方法得当。

3结语

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避免说教,采取满足师范生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使他们处于连续的良性、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难以抗拒的影响,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师德教育的精神指引。

作者:林璇 冯健文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