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体会

临床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体会

摘要:针对当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课时减少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思考。文章分别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拓展、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四个方面对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临床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是当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为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学等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专业基础[1]。然而,近年来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临床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也面临了各种挑战。最典型的变化就是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课时在逐年减少,而教材的内容却逐步在丰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压力增大,考试不及格率也出现上升趋势,许多教师都感叹这门课不好教授。此外,临床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知不足,认为与今后的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之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学生感到难学,老师认为难教。笔者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勤加思考、积极创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从有机化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少学时的情况下,积极搞好课堂教学,以期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1.1教材内容的重组

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使用的教材是陆阳主编《有机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经多次修订后共分三篇十八章,内容非常丰富,这也为不同学校个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然而,经过多次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本校有机化学现有总学时为60h,其中理论36h,实验24h。计划课时缩减与教材内容增多已逐渐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而且在短短36学时课堂教学中灌输太多的教学内容,也会增加学生“消化知识”的难度,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些矛盾、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这也在多次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与其他同行形成的共识。一方面,目前临床专业学生是“5+3”的培养模式,有机化学作为前期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本校临床专业属于“一本”招生,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故需在课堂教学时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具体措施如下:绪论中的共价键、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有机酸碱等知识均已在无机化学中重点讲解过,故只需简单介绍和回顾,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绪论课的重点在于人文教育和课程导入,在绪论课上,学生可以重新正确认知课程,教师也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2]。在内容上,烷、烯、炔、芳香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首要版块,醇、酚、醚、醛、酮、羧酸是有机化学中第二版块,这两个版块设定为课堂教学重点讲授内容。此外,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比较,发现第二章立体异构放在第六章芳香烃之后讲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剩余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以及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脂、糖、氨基酸、核酸等内容与后继生物化学中的内容有重复,可作为课外拓展知识,通过教学视频等方式留给学生自学。通过这样的重组,不仅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丰富课程教学手段,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授课内容的设计

有机化学的内容枯燥、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首先,建立知识脉络,重在规律凝练。有机化学内容虽然很多,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各章内容均可按照结构、命名、理化性质、来源与制备四个部分进行讲授,且在讲解物质的性质时应紧密关联其结构,以官能团为特征寻找内在的规律。如烷烃为饱和化合物,光照取代是其典型性质;烯、炔类有不饱和双键或三键,中心碳多为富电子中心,故亲电加成是其典型性质;苯环的共振式使得芳香烃具有亲电加成和亲电取代的典型性质;氧的电负性较大,使羰基中碳成为缺电子中心,进而使得醛、酮、羧酸等拥有亲核加成性质;有机化合物能加氢或去氧的就发生还原反应,能去氢或加氧的则发生氧化反应,等等。这些规律的凝练不仅会促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各类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的形成。其次,结合多元素材,丰富授课内容。大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某种专业知识的传输,而是以一种专业知识为中心,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将中学知识、生活常识、临床医学、科研前沿等相关知识内化到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来,让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中学化学讲的苯酚有哪些典型性质?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酚的化学通性,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效果;在讲醇的氧化时,可以引入“为什么吃头孢类药物后不能喝酒”这个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头孢类药物分子中含有的甲基硫代四唑基团,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乙醇氧化成乙醛后无法进一步氧化为乙酸,造成乙醛中毒,也就是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严重地会导致人的死亡。此外,用乙二醇为还原剂,加热还原纳米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可在不改变形貌的前提下获得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纳米氧化亚铜。这样的科研前沿知识,不仅可以加大授课内容的实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又如,可以介绍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的R构型对降低妊娠反应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而其S构型却具有强烈导致胎儿畸形的危害,通过这个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引入可让立体异构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再次,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内容“活”起来。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转化为电子教具、动画或录像。如,利用分子模型教具辅助介绍烷烃的构象,用自制的Flash动画表达亲核取代的SN2反应历程,这些“活内容”既形象生动、又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鉴于有机化学的课时太少,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容量的教学任务显得有些困难。为此,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2.1积极发展翻转课堂式教学

对于烷烃、烯烃、炔烃等相对简单的章节,教师事先录制好高清的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辅导系统中,通知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讨论报告,记录下存在的问题,再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现场讨论。教师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对难点问题进行解释,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3]。在课下,学生可对教学录像进行重复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可将原本在课堂学习的时间转移到课后,实现在更短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完成更多教学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有机化学教学试点和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效缓解了有机化学课时不足与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

2.2大力发展远程网络式教学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在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发展远程网络教学是解决少课时教学的另一重要方法。为此,本教研室老师构建了皖南医学院网络辅导系统网站,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4]。具体措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对于一些了解性内容较多的教学章节,如教材中的第三篇,即重要的生物有机化合物,采用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课堂上不再讲解;这样就极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②网络辅导系统中设有“在线答疑”版块,学生可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提问,教师在课下时间中进行答疑。这个环节不仅增大了师生的交互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③网络辅导系统中设有“在线考试”版块,通过系统随机出卷,学生可在线测试,系统自动评分,这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④网络辅导系统中还拥有大量教学课件、动画、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料,可供学生自学之用。

3改革教学手段,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为显著特征,至今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经久不衰。然而,在科技飞速进步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生获悉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获得信息极其快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的改革则应运而生。在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了以下一些教学手段:①制作教学模型。对于教材中有关分子轨道及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等内容晦涩难懂,教师利用课间时间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模型,不仅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②制作教学动画。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等抽象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动画。常见的制作动画的软件包括3DMax、Flash、Gif动画生成器、录屏工具等;目前,在本校的医用基础化学网络辅导系中已拥有很多由教师自己制作的动画;③摄制教学录像。对于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可录制相应的教学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讲醛酮的性质时,将相应的醛酮性质实验的典型过程和现象拍摄成录像。此外,还可将临床、企业考察时拍摄的影像资料引入课题教学中,这样不仅可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4强化过程引导,科学评价学生学业

多年来,高校课程成绩基本上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高校不是应试教育,这种学业评价方式并不能科学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的学科成绩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实验成绩,约占30%。取决于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考试,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评判;②作业成绩,约占5%。每章内容上完后就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然后定期抽查学生作业,登记成绩;③平时成绩,约占5%。这部分主要取决于学生在网络辅导系统上的互动情况,酌情给分;④网络测试,约占10%。学生定期进行网络测试,由系统自动给分;⑤期末成绩,约占50%。课程上完以后,由学校组织统一的课程结束考试。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可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结果更加科学,更有利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5]。高校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所思考,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需逐步丰富和完善。教学中的任何一个改革或尝试都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这也是每个高校教师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吉刚.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教育教学方法研究,2010,(9):177-178.

[2]李祥子,冯志君,尉艳.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绪论课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547-549.

[3]王彦沙,刘松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6,31(4):17-21.

[4]李祥子.“5+3”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的数字化网络教学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848-852.

[5]冯志君,吴运军,李祥子,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用化学形成性评价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2):110-113.

作者:汪美芳 李祥子 冯志君 单位:皖南医学院医用基础化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