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1、数学教学课堂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1.1课堂气氛枯燥,教学方式单一

高中数学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计算或是推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高考这个大形势进行的,加上数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题海战术的形式,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达到记忆的目的,教师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时间紧,任务重的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进行讲解,并不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兴趣更是没有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看起来整节课的安排是非常紧凑的,但是实际的效率却不是很理想,所以说要改变现有的单一教学方式。

1.2课堂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没有做好引导工作,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要更加贴近生活,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

1.3教师不能够适当的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题能够引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注重教,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你很注重提问环节的设置,即使是提出问题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回答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学习,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是一味的进行提问,这样下来整个课堂教学就是被问题贯穿下来的,学生会感觉课堂学习充满疑问,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既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注重问题的作用,提升教学的效率。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的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学方式的单一固定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在教学的形式上做出改变,相同的教学形式长期下来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高中教师要尽量的打造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其实不必像小学生一样,运用实物来营造教学的氛围,高中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只要适当的融入一些生活情境就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贴近生活的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教会学生思维的能力,总之传授给学生的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解题方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做题并不是一种技能,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解题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进行例题的讲解时要教会学生一种解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讲解知识点的过程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2.4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高中数学课堂上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课堂互动非常少甚至有的基本上没有,本身数学学习就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加上课堂气氛的沉闷就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基本上都是出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对于教师形成了一种依赖性,长期下来学生基本上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说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能够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的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发现教学的漏洞,及时的进行弥补,对近期的教学的效果及时的进行总结和检查,收集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改进教学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3、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丽 单位: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法运用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的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师要在课前对于问题的内容以及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要充分的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这样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才能够起到导入的作用。同时也要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够对于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个初印象,然后随着教师的层层引入而逐步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来思索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非常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催使之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

二、合理的设置问题层次,深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

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同样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设置问题的难度,引导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既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逐渐的扩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提高数学能力。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会不断的积累课程知识内容,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的深化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学习过平面几何,教师可以以平面几何为依托,设置第一层问题,以长方形为例,平面上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长方形又四条边,一个面,然后教师抛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长方体,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带到三维的空间之中,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平面图形,逐步的引申到立体图形。同样的问题还可以运用在概率这个部分的内容之中,概率在日产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导入的问题内容,以一个硬币为例,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50%,证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而如果是骰子呢?学生会根据硬币的原理推导出骰子有六个面,也就是说每个面出现的几率就是1/6.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概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来引入到课内知识的系统化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三、以问题导学法为中心,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中,教师也要结合一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确保问题导入的效果,如果单纯的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则问题导学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会大打折扣。以问题的设置为中心,教师可以选择分组合作学习或者是探究学习等等的方式,将问题导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难度适中的问题分派到每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结果。以学生生物课堂上学到的细胞分裂为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如果经历了10次之后,原来的细胞最终会变成多少个。这道计算题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的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学生在经过小组之内的讨论之后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最终的细胞数y与分裂的次数x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而这种函数就是指数函数,这道问题也可以用y=2x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指数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法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既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问题,既要保持问题难度的适中,又要保证问题的指向性,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有效的运用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过程中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刘明运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第三篇:导学案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1高中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通过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导思想,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成功地完成任务后,激发学生心中的成就感,使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解题思路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并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容易走进的误区,再通过引导、提问等方式,将这些误区反馈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再度思考,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一来,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思维,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导学案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作为简单的个体存在,其学习方法也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去观察、分析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充分掌握导学案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1)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既要给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要给予必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演绎推理为例,其学习目标是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演绎推理的规则,并能分清演绎推理与其他推理之间的差异,最后还要能够利用演绎推理的规则来对问题进行证明.如: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可以提出指导思路:证明中需要运用2个三段论推理.

2)层次性原则

在导学案编制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与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在基础题之上,为了进一步试探和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题型,并充分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对基础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3)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指将教学要点转化为导学案中的问题点等,通过对教学要点的设疑、质疑与解释,一步步指引学生主动去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探究精神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导学案设计中,应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全部参与到导学案学习中,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自主互助学习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基本的编制原则,做出高质量的导学案,方能充分发挥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作者:富晓丽 单位: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总少不了学生面对老师在台上讲课时疑惑的表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总是跟着老师走,老师走“一步”,学生永远也不知道原来他们可以走“两步”.同样,若没有了老师的讲解,面对课本,学生就不懂得思考,最后做题的时候便不知所措.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忽略谁占学习的主导地位,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除此之外,传统教学会削弱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班级里,的确存在敏而好学的学生,但是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的回答是也有条理性,但也隐匿着条条框框对其的束缚,所以他们能提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多,这正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表现.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接受为主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目标明确.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锻炼其创新思维.并且该类教学法课上营造了探究性的氛围,课下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1.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探究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实施所取得的效果是取决于学生汲取知识的有效程度和有效汲取知识的途径.增添课堂的活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学起来非常困难.教师便可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建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层层深入教学.例如:在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将学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本的教学顺序是先解释定理的内容在延伸到应用,然而教师可以大胆转变其中教学顺序,也就是说先应用后解释.首先在课堂是一开始就提出现实生活中要使用时这两个定理的测量实例,并向同学提问“怎么制定一个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这节课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注意力也能相对集中而且在整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都在思考,这样便有利于锻炼其数学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所以,这种逆序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对知识的有效吸收率也会有所提高.

2.从兴趣出发进行教学

兴趣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知厌倦.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借助兴趣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用性.除此之外,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从他们所认识的、熟悉的东西出发,再引进他们不熟悉但想了解的东西,再紧抓学生的求奇心理,在学生引进急于探究的状况中.例如:课本的第二章的内容是数列,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的热点进行教学.数列是与购房贷款问题相联系的,利用数列知识可以算出一笔经济账.教师应好好利用课本的每一个有用的模块,而不只是关注定理与公式.在教科书第二章中有一个“探究与发现”的模块,正式关于购房问题,教师可以好好利用本模块,让学生在利用所学到的数列知识探究其中的奥秘和判断选择出更好的方案.

3.设问质疑,引导思考

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要注重“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了“问题”,数学便失去了其中的意义;课堂上没有了“问题”的提出,也就没有了求知的方向.教师一改以往“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枯燥方式,应该让学生在老师所设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提出问题并同全班一起探究解疑.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有探究价值,但是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敏感度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程度.

4.课堂分享并总结

经过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中的知识具有混乱的特点,这一点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信息量太大了,而且是数学科目,要求的逻辑思维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建议教师用下课前的5—10分钟来进行本节课的课堂分享和总结.首先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进行有条理地梳理.然后教师遵循自愿原则请学生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可以让站起来分享心得的同学增加自信心和增强自豪感.除了这个分享方式之外,还可以建立小团队,世界上不会出现同一片叶子,每一个团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如果他们能够将自己团队得到的结论分享出来供大家探讨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矫正,对于好的,给予赞言和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也要提出修正,同时也需要注意课堂中的民主氛围,做到一视同仁.

三、结束语

总之,由于探究式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紧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作者:邓列芬 单位:广西横县横州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能够生成积极情感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原动力在于学生内驱力,如果没有高昂的情绪,学习容易沦为缺失情感的脑力劳动,容易造成疲倦感,继而排斥知识的吸收.为此,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体验,必须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1)“可视化”情境的创设可视化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如提供实物或实物模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深化印象,这种方式常常用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之中.可视化情境还包括从学生能够接触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为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习变得自然而轻松.2)制造认知冲突新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即创设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再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可视化的材料:材料1: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旋转;材料2:“神州十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设计目的: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视频,观察到轨道不是圆,那这种图形是什么呢?从认知冲突出发,引入“椭圆”.新的问题继续生成:“椭圆是怎么形成的,标准方程如何?”学生的好奇心被驱动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根确定长度的细绳,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探究1:把绳子的2个端点固定在白纸上同一点,然后拉紧绳子并套上铅笔,旋转一周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图形?探究2:把绳子的2个端点分开一段距离后固定,然后拉紧绳子并套上铅笔旋转,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图形?探究3:在探究2的基础上,将2个端点间的距离拉大一点,重复操作,看看图形有什么变化?探究4:在探究3的基础上,把绳子拉直重复操作,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设计目的: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激发认知冲突,然后在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椭圆的形成过程,有了感性认知基础,为进一步思考和描述椭圆的定义打下基础.

2分层设置问题,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学生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设问的必要,分层设问能够有效调动各个认知水平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内差异有助于学优生帮扶学困生,共同提高。

作者:施振伟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第六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途径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认识、理解、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下学习,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发掘并培养学生的潜力与创新力,培养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去,使其将理论与实际高效的结合在一起。

二、建立高效课堂遵循的原则

有限时间发挥出无限的作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程压力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每节课程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建立高效课堂就必须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学习数学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运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和理解到最多的知识内容。高效课堂除了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能力,教师的进步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能够最快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使教学和学习高效的结合。数学高效课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素质,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断的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备课不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运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内容,准确的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和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在讲解课程内容时能够做到详略得当,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当的运用相应的教学道具。并且在每节课程结束后,都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例如:在讲解“直线与方程”时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明确讲解的顺序和目标,要先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使其能够判断一个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明确并掌握直线特征的性质和直线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程的重点,教师只有明确讲课重点,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想学才能认真学、学的好。被动的让学生学和学生主动的去学,得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高中数学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内容都比较抽象,所以往往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新课标改革着重强调了,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要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而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已经逐渐的对单纯的语言讲解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例如:在讲解“两条直线的交角”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肯定理解的不够透彻,而且教师在书写板书时也比较繁琐。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准确、清晰的将讲解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且能够将原本静态的内容做到动态的讲解,使得学生理解的更快,掌握的更好。教师也不用再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而制作大量板书,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掌握知识后,运用多媒体随机的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并且快速的为学生呈现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也为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校课堂,首先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虽然高校课堂在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但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效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在满足新课标要求的同时,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薛蒙 单位:安徽省砀山中学

第七篇:高中数学课堂学习探讨

一、让每位学生忙碌起来———谈分工

“分工”这一曾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的词条,其引证意义是指“分别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这一引证意义也可以被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从对公式、定理、符号、概念的理论分析到实践运用求证;从对数学题目的“解码”到找出题解、求出结果,这一步步的学习像是在跑一场“马拉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让学生精疲力尽,无法集中精力完全投入.而分工的学习,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群体中个体的价值,这不仅可以节省下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巩固学习,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全力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即使课堂之上,教师不进行督促,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地忙碌起来.像一支从拉紧的弓弦上奔出的箭,冲劲十足,发挥自己的力量,努力完成分工任务.如在进行《等差数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出租车收费情况的数学题.已知,A市的出租车计价标准为2元/km,起步价8元,这8元属最初的4km(不含4km)的计费.有同学在该市乘出租车从B地到C地,共行驶17km的路程.而且,没有遇到红灯,一路畅通.问这位同学要付车费是多少?关于这道题,它是依附等差数列公式进行运算的,教师可对各小组进行分工,让学生通过这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进行情境想象,并整理这道题展现出的等差数列公式、等差数列特点、等差数列规律;列举其他城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计费特点;改编教师设计的数学题目,依据所付车费,求乘坐路程等等.学生在分工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会对等差数列这一知识的各个角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知道题目中的数字符号在公式中所指明的意义;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互相依附关系;学会举一反三,变换角度的思考.这利于他们的学习.

二、“如有联系,分久必合”———谈合作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总不能快捷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要集腋成裘,集合个体的力量促成群体的巨大合流,这就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群体中的个体无一例外发散热量、发挥作用,完成分工任务,并将任务的结果同其他个体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做一次融合、整理.这一融合、整理部分便是合作.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任务分工安排之后,还要让学生进行任务结果的反馈.针对这些反馈,教师要进行适宜的引导,让学生看到彼此间任务的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解决学习任务分工之前就已经拟好的整体任务.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间进行交流对话,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摒除自己思路的狭隘,实现认识、经验的共享.例如在进行“集合”这一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进行并集、交集、空集、补集、子集的知识点整理,这些知识点都是以“集合”作为中心点的,所以学生的分工任务间也存在联系性.就是这种联系性使任务的结果向一个中心点聚拢,实现学生间的共同合作.但如何合作,这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在此,教师可这样提问:“我想大家已经掌握分工学习部分的内容,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你们所掌握的内容只不过是知识整体的一部分,下面就请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其他组所选出的选手进行合作、设计,在黑板上画出有关集合这一知识点的结构图.”从五个小组中选出的五名学生集合自己小组的建议共同协商、设计,合作整理知识结构图,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个体的学生会形成深刻的记忆.

三、精当评价,为数学分工合作学习画上句号

沉浸在封闭、独立数学学习中的学生,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的对错评定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予以精当的评价,为学生分工合作学习画上完满的句号.教师的评价要保证公平性、全面性,不偏倚,着眼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性、实用性、思维判定方向的准确性展开评价.但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价值为基础,针对个体的学生进行富有鼓励性的情感价值总结.例如,在分工合作活动中有些学生较优秀,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布置的任务.对这些学生,教师要进行理性的评价,客观指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正误.而对那些在活动中表现不突出的学生来说,教师不能漠视或是批评,应该予以情感上的呵护和鼓励,使其有信心更好的学习.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重视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感,所以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分工合作活动的展开,契合学生的情感欲求,可使其热情满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作者:纪荣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一、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认为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必须要无理由地听从。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折扣,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要转变教学理念,转换自身角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提高。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轻松的气氛下学习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提高学习自信心,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巧设课堂导入,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只要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要精心创设课堂导入,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很快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数学课堂。高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来导入教学课堂,这样既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还以学生的天性为基础,挖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比如,在学习函数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张白纸,将其对折分开,然后将所有的纸张对折再撕开。如此重复,学生会发现折叠的次数越多,纸张的数量就会越多,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试着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公式。这种启发式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到愉悦,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思维也会得到锻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导入函数的有关概念,就会使学生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学习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导入、故事情境导入、音乐形式导入等方式,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保障。学生只有学好了数学课程,才能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然而,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不像语文、历史课程那么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能走进数学,会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课程的乐趣。首先,教师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创设既不能打击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做无谓的徒劳,否则问题创设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要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问题创设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出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单纯的说教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所以,为了使数学课堂更加形象,教师可以结合直观教具来提高课堂效果。例如,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对其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体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认识几何概念,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逐步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的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受到强烈的冲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内容时,对于图形的展示,教师不可能一一在课堂上画出来,这既浪费时间,又不现实,而且数学教师又不是美术教师,画图的技术也不一定很好。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既标准规范,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无形中充满了趣味性。但是,多媒体只是数学课堂的辅助性工具,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应用,不能滥用。

五、结语

总之,数学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杨青 单位:河北省任县中学

第九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一、角色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改认为,教与学的双方是一种平等关系,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教学的模式。但是,应高考需要,部分教师仍未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认为上一节课就要把自己该讲的内容都要传授给学生,很少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受教方———学生,这样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灌输是否高效呢?我曾对所教班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35%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是在选择性听课,认为教师讲得比较重要、涉及自己不懂的疑难点时,才会认真去听,而大多时间,则是自我学习;50%以上中等程度的学生则是喜欢教师不厌其烦地灌输,其实这部分学生才是教师应努力去改造的对象,教师要一改对他们强加的灌输方法,让他们从心理上较少地依赖老师,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是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程度差的学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怎么样上课都行,反正我也听不懂,也不会”。在此情况下,要想兼顾整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互助、互学的氛围,只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完美地实现主客体互换,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学生进入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中,在课堂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精研教材,锤炼教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需要在课前认真地备课。教师在把握章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吃透教材,梳理好重难点、易混点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辅助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精研教材,认真备课,制订完备的教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想做到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就必须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就是备课。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因为知识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扰,教师就应该多研究“如何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讲“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寺庙要建一座塔,高13层,下面第一层100块大砖,下面第二层95块大砖,下面第三层90块大砖,每增高一层,就减少5块大砖。问这座塔一共有多少块大砖?当然,教师不可能在课下准备那么多砖块来在课堂上演示,但可以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少量积木来代替,以演示等差数列的概念。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在制订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把握好章节要求,熟读教材内容,结合重难点查阅辅助资料;第二,在制订教案时,一定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梯度,从而使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兼顾;第三,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易考点和易混点,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掌握这些知识,这要比填鸭式强化记忆的办法有效得多。

2.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紧扣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等。教师要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要点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在讲“半中折半”这一数学命题时,教师可以先假设性地提出这一命题:有人要走完一段路,第一次走这段路的一半,然后每次走余下路程的一半,请问最后能达到终点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课堂探讨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允许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来求证这一命题。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十分活跃:有在教室过道上亲自走路实验的;有围在黑板前画图求证的;有团坐在一起运用数理证明的。最后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使各小组都能共享讨论结果,以使得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在这样的情景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而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教师在每堂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制作各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还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要点,并归纳成集。

3.用数学知识去揭示生活现象,化抽象为具体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多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或者按照教师课下准备的视听材料认真地思考,都能把课堂上很抽象的数学知识用一种浅显的生活现象表达出来。比如在讲“集合与函数概念”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个视频课件,一种是商家在促销时进行大甩卖或者打折活动,另一种是在选择旅行团时,旅行社给出的两种优惠办法。怎样才能算出商家所采用的办法哪一种更优惠呢?当然在学习了本节课的新知识后,就能很快地计算出来了。如此一讲,学生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绪就会明显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营造趣味课堂氛围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材也得到了更新,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敢于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教学中,实践证明,多媒体影视课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电脑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动态的画图手段,把高数中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可以生动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函数y=Asin(ωx+ψ)”这一节课时,如果教师临时在黑板上用粉笔演示这个公式的图像,边画边讲解,是可以操作的,但这样很费时间,有时候因你的背影所挡或语言的不到位,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动画的形式把这个公式的图像一步步地展示出来,再配以清晰的讲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时就会轻松自如。

5.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出评价

课堂教学环节的最后小结很重要,这不但是对整堂课知识点的一个回顾和整理,也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评价。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能够把教学要点明确,哪里是重难点?哪里是易混点?哪个环节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教师可以用赞赏式的语言给予学生点评,这无疑使学生又进行了一次强化记忆。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成功之处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也利于下面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高中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强,教师只要把握好宏观课堂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沈泗群 单位:福建省漳州诏安边城中学

第十篇: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课程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高中数学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混合,更不是“人受机(计算机)制”的表演,而是指作为技术手段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体融合.它居于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对技术手段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对教学需求的适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网络、甚至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没有丝毫勉强.也就是说,技术作为手段完全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并不由事先编好的程序控制,相反它只是教师手中的另一只粉笔,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放在一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才能避免计算机应变不足,无法处理突发事件的缺陷,真正发挥其长处,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首先解决观念问题,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的问题,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一节课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学生的情况怎么样?为实现教学目需要组织哪些教学元素,是采用探究式课型,还是讲解式课型,是活动课还是外出调查的实践课……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只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盲目地滥用多媒体,往往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打破课件控制教学过程,牵制教师精力的局面,转而开发积件或积件库很多一线的教师感叹,制作一个课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这种极富个性的作品,往往一次开发,一次使用,很难为其他教师分享,造成资源浪费.以投入和效能比例来看,效率低下.要整合就要提高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摒弃这种制作观念,转而集中精力制作只占整个课件的十分之一的核心部分,丢掉制作精美片头、片尾动画这个包袱,节约时间、精力,反朴归真,不包装,只制作那个核心结构,让它在必要的时候出来发挥作用.开发这样的“个件”或“积件”,既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走集体协作的道路.

三、选择简单易用的软件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开发课件,而用极少的时间教学,本末倒置.

四、开拓整合的领域,实现全方位的“整体融合”

如果只是抽象的谈论“课程整合”将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尝试,能够在哪种层面上“整合”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在将来很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然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能否很好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主要标志.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呢?①创设教学情景:比如在讲《集合》的时候,我们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题为“为科学而疯的人———康托”的幻灯片,介绍大数学家康托的相关事迹,丰富的史料,图文并茂的画面,非常吸引学生,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集合”的来源,又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还潜在地受到了数学家的那种探求精神的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揭示知识过程.③演示空间关系:立体几何的教学最难的在什么地方呢?毫无疑问———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建立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见多识广”———大量的几何模型,学生只有在思维中储备一些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才能“想象”复杂的、新颖的几何体.④模拟数学模型.⑤探索应用问题:数学问题通常都比较“短小”,而数学应用问题却往往“拖沓冗长”,题目都要写半天,这样课堂的效率就很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Powerpoint的幻灯片功能播放题目,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本身.

(2)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占有知识较多的强势群体,而学生则是相对“无知”的弱势群体,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3)信息技术与学习中的问题探索

在教学中,由于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回答学生的问题,甚至有的数学问题老师一时也不能解决,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用计算机来探索探索呢?

(4)把多媒体技术用于竞赛辅导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其特点是大容量,高难度,讲课时间长,讲课强度大.

(5)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

中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区别于课堂“传授性”学习的,一种带有研究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模仿老师,接受知识、训练技巧,提高解“数学题目”的能力,更多的是为应试,而较少就一般意义上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统计、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这种新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既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倡导“问题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根据不同的层次获得不同的情感体样。

作者:张万春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