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数学论文(3篇)

新课程高中数学论文(3篇)

第一篇:新课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构建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出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筑中,要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其中学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以课堂为支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构筑了高效课堂的必要组件。

(二)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意义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的,构建高效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教师教学的热情,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原来的“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从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盲目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缩短了,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于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延伸。

二、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途经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真正了解新课程

标准的内涵,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而过于笼统的教学目标,是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详细、有层次、有步骤,要运用循序渐进的手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会使学生出现理解能力混乱的情况,进而使学习效率降低。

(二)加强师生间的双边互动交流

教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微观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是不是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言行为是不是和高效课堂学习的要求相符,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就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促进热点话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消除学生的畏师心理,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师生间的双边互动交流成为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学生缺少自信,就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使得学生的潜力可能是隐藏的,具有不可评估性,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挖掘和改造。如果教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的自律感、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高效课堂的构建,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作为指导方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把高中数学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的高效,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以及数学小组的建立,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发挥学生的自身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其自身的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还可以建立数学小组,这样学生就能做好数学预习工作,也能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通过数学小组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遇到难点时,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降低了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直观性、形象性,降低了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明确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主体这两方面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

作者:李玉萍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一中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1.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缺乏引导性,入门难度过大

高中数学已经是数学的中高等阶段,所以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判定能力要求都颇高,而且多数理论也比较抽象,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得将教育方法转变为“题海”战术,最终也导致教学缺乏一个明确的入门导向,以至于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1.2教学缺少实践性,学习效果不高

数学这门科目是一门应用性的科目,所以实践应用教学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但是目前很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显然忽略了这点,一些教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理论、概念还有公式,即便是记住内容,但是无法这些概念公式的含义上去理解,从而导致学习了却不会运用,自然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1.3教学缺失互动性,学习兴趣不强

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往往都是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虽然可以统一教学的进度和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于被动,而且迫于教师的压力,学生往往缺乏互动的机会以及互动的勇气,最终导致学生渐渐丧失互动的意识,创造力受到遏制,也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渐渐衰退。

1.4教学缺乏拓展性,学习范围过于局限

高中时期虽然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拓展性丝毫不能少,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课本、教案作为教学的核心或者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利于统一化教学的开展,但是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定势以及学习盲点,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学习效果提升是极其不利的。

2.高中数学情景的创设方法

2.1故事情境创设,增加教学导向性

对于目前高中普遍教学缺乏引导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解决,因为故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主动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解,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引导教学的目的。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国际象棋的故事进行情景引入,即:古时的印度是国际象棋的发源地,而当时的国王为了褒奖其创始人,便问他有什么要求。而这个创始人很聪明,他提出要一些粮食;国王想想反正是粮食,也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问他,你要多少粮食?那个创始人说“:您在国际象棋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放两个,第三个放四个,由此下来,总之每个格子中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您放满整个棋盘64个格子即可。”而国王就按照他的方法去办了,结果发现越放到后面麦粒越多,只得自认倒霉。而学生通过聆听以上故事,就会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自己的思想上去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而这时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概念和公式普及,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教学中,从而降低学生入门的难度。

2.2生活情境引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也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教学学生如何去运用,引入一些生活的情境,向学生进行示范。例如:妈妈给同事打电话,但是她没有完全记住号码,而是忘记了号码的最后一个尾数,所以只能一个数一个数拨打,假设拨打号码均不重复,则分析以下情况的概率:妈妈第四次拨对号码。

2.3问题情境添加,构造课堂互动氛围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主要是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连续性以及创造性,所以互动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增强课堂学习互动。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设置活动-MP5价格竞猜:MP5的价格在300元~900元之间,猜测它的价格(误差不超过15元),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猜才能提高猜测的效率?(每次猜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出多了还是少了的提示),并且为了课题需要设置3个方案:1:随机猜;2:每次增加40元地猜测。如:200,240,280……;方案3:每次猜取价格范围的中间值。由于价格猜这活动是电视节目一亮点,学生很感兴趣,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提示问题:1:老师的提示“多了”“少了”在猜价格过程中有什么作用?2“:误差不超过15元”这个条件如何理解?问题3:要想快速猜出,运用哪种方案更可靠保险?。这种问题情境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提示;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保证活跃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2.4形象情景代入,提升教学的拓展性

形象情景是指教师利用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些模型或者是将课堂上的一些实物作为教学媒介,通过这一系列的模型,让学生对于数学题目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方便对于数学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在高一数学第二册教材中的第三章,即关于线、平面垂直三者的判断和特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使用模型,即展示手中一张白纸,然后将白纸对折,最后将白纸竖立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白纸上的折线与课桌平面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析白纸折出的平面与课桌平面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入平面垂直的概念以及判断依据,例如引出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拓展,例如代入的新的概念,即二面角概念以及直线垂直定理,首先展示对折的白纸,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面角,然后引入过去所学的线与线的垂直概念,即两条直线相交即所夹的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这时可以将垂直概念搬到三维平面,即两个平面垂直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是不是任意夹角满足90°即可?而学生则会通过自己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反证,最后深入了解到平面垂直的条件:即所夹二面角为直角。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把握所要掌握的概念。

3.结语

高中时期是学生步入高度教育的关键时期,虽然这段时期学生的思想以及思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数学这门科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深,随着学习难度和强度的不断加大,他们的思维往往会会走入误区,所以需要通过情境教学进行引导和启发,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作者:郑文雄 单位:福建省罗源一中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式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思维型的学科,也是一门“问题”的学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整个数学的知识系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源于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因此,学习数学首先就要学会“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基本的数学素养.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突出了数学“问题性”的特点,是符合数学的本质和课改精神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和落实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还是“新课程老套路”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相脱节,把数学学习变成机械的模仿和记忆,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注重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没有思考和施展的空间,学习数学变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怕数学、厌数学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压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笔者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其本质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求数学知识,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数学才能的空间和平台,使学生历经和感受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好地领悟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方法多种多样,有认识论下的问题解决,心理学理论下的问题解决,多元智能下的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这些理论下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和观点,都有助于我们对最基本的“问题解决”的理解,从而成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借鉴理论和支撑依据.但本文主要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教学.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并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的结果,学生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学生也应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基本方式应是质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变通性、弹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依据这些观点,建构主义取向的“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和问题中.也就是说,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和接受学习活动与较大复杂任务的关系.(2)支持学习者对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问题的结果.(3)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环境尽量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设计能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三、“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以问题引领学习”,核心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关健,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通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更加主动地、富有探索性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解决问题是根本,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的本质.

1.提出问题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教师将每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安排成学习任务,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下面三个原则: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能很快地或直接地解决,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疑惑.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搞清楚或力图认识的,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研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选择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探索可以解决问题.基于以上原则,提出的问题,强调以基础为主,不要超出新课标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后基本能解决,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主体部分,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课前,要求学生先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并尝试问题解决,把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同学间的共同讨论或向他人请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课中,主要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为主,通过学生展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检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所在,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分析,有针对性、侧重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总结概括出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课后,学生再自我总结反思,收获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使“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重点是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怎样解答数学题.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解题大师乔治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事实上“不会解题就等于没有学数学”,数学是练出来的.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法”就必须要研究怎样解题,加强解题训练,通过解题训练,一方面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作者:韩亚芹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