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探讨

核心素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探讨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都是学生必修的课程。然而,随着学生由初中步入高中,心理上、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面对学生的这种变化,高中历史课堂既要了解初中历史知识的内容,又不能简单重复。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之间,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做好教学衔接的确不易。但是,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实施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妨将核心素养目标作为衔接点进行探究,以此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连贯性,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依据

(一)基础性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相比,知识比较浅显,知识结构相对简单。而高中历史在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上都有升华。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历史学习转变态度,就要从基础知识抓起,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对比,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向高中历史学习目标迈进,实现初中向高中的过渡。

(二)发展性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历史而言有一定的梯度性,他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围绕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而设立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了能做好教学衔接,教师要分析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并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相较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而言,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自主化,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构建知识框架,绘制思维导图将课堂知识以及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是要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发展性,进而完成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

(三)普及性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并开展教学评价时要顾及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一些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相对容易,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思维比较活跃,且对历史事件以及史料的理解能做到清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引导这些学生进行学习时就相对容易,他们可以自行从初中成功过渡到高中阶段。还有一些学生则不然,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就相对困难,理解能力差,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处于表面化,所以很难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这时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改善学习方法,从而跟上“大部队”的节奏,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活动时要遵守普及性原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过渡到高中阶段,进而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开展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随着历史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的升级,历史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将专业基础知识得以把控,还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控学生的心理变化,之后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将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他们需要在高一阶段给学生布置学习单,从学习单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进而再一步步地调整教学活动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要学会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教师还要对比高中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见,核心素养下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活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二)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相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而言,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所以,教师在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时要从这一目标出发,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多个环节中将这一目标加以落实,让学生明显体会到高中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从而转变自身的学习思维和方法,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加以实现。

(三)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还比较欠缺,所以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相对简单,历史教学具有基础性和通识性。而学生在步入高中后,无论在理解能力还是思维拓展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而言就变得复杂,以通史加专题的模式突出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结合,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因此,在核心素养下有效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成长和历练。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开展

(一)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教学衔接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与发展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学生只有掌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才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从而加深对人类发展的认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开展教学衔接时要注意结合初中阶段唯物史观的开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课时,初中教师会让学生思考唐朝出现盛世繁荣的原因,边总结边整理答案,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历史规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并学会运用历史事件得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相比于初中教学而言,高中课堂教学就变得相对有深度,在学习“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时,笔者对初中历史中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搜集和分析,得出初中历史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后,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做了升级,首先给学生播放《贞观长歌》视频剪辑,让学生了解大唐时期的繁荣局面。之后,笔者让学生自行将唐朝的盛世与其他的朝代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做比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比于初中阶段而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当前的社会问题,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可见,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教学深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二)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教学衔接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是指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能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树立一定思维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利用时空术语和表达方式将史事加以描述,并阐明清楚即可。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能运用时空观念将史事表达清楚,还要学会运用时空观念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找到史事之间的关联,洞悉历史事件的复杂面貌。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只要做到能清晰地将秦统一六国的时间以及空间阐述完整即可,并对其中的原因和成果做出总结。这就达到了初中阶段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而在高中阶段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主对秦统一六国的经过进行梳理,巩固初中阶段的时空观念,而本课的重点是要分析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讨论秦朝速亡的原因及对秦朝速亡的认识。本课让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分析秦朝从建立到灭亡的来龙去脉,不仅落实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也从分析问题中培养了史料实证的素养。

(三)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教学衔接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教师只要让学生在史料的学习中总结历史观点,并能运用历史史料判断历史事件的真伪即可。到了高中阶段,这一教学目标롓䰃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除了运用历史史料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外,还要学会运用历史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论述,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发展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初中历史课本为学生展示了以下史料:“起义总部由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司令……按照搜获的名册搜捕革命党人”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同的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给学生展示了民主革命兴起的史料:“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研读,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可见,相比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应用更加深刻,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评价历史事件,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阐述历史事实。所以高中历史更加倾向于史料的验证以及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能在史料的学习中树立辩证思维和历史思想,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事情发展的动向,以此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四)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教学衔接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初中阶段教师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可以解释史事的原委即可,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而对高中生而言,以上的目标还远远不够,他们不仅要从史料中悟出历史规律,还要从史料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在层层递进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最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得到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学习“五四运动”一课为例,初中学习的重点在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学习,能在特定的时空观念下解释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一点,初、高中教材中表述基本一致,初中学习中不作为重点,高中学习中却是重点。高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初中学习的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解释五四运动的性质,进而阐释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深远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唤醒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积累,又凸显高中教学的重点,于无声处落实了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做到初高中教学的无缝衔接。

(五)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教学衔接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体现历史教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阶段,家国情怀的培养标准为学生能从史料、史事以及历史人物身上进行学习,从而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对高中生而言,学生不仅要对历史事件做出评论,还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并从多个方面看待问题,运用历史手段解决现实问题,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培养活动时,教师应结合初中与高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改善,让学生体会二者的不同。例如,在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初中生就当前的社会变化进行了总结,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初中历史阶段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家国情怀的培养仅仅是对学生的认知以及爱国主义进行培养,对现实问题并未进行评论与分析。而在高中阶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除了对我国的发展进行总结之外,还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可见,相较于初中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而言,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强调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体现学生从观念和思维上的升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活动对学生、教师而言都有一定好处。对学生而言,能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而消除学习焦虑,适应高中教学环境,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反馈中作出及时的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达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所以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问题值得教师重视且加以探究,并努力做好有效衔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迎接一个个新的挑战。

作者:陈映雪 单位: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