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综述

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综述

一、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1.坚持转化、理顺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个综合化的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高等教育要认真处理好教育理念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教育设计与行业探索的关系、学科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关系、教育平等与实现效率的关系、规模与扩张的关系。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各种手段相互影响。推进综合化改革,不是局部内容的调整完善或单一制度的修修补补,而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构思。高等教育是教育类型中的最高层次,坚持以国家要求和地方特色相结合、整体设计和地方创新相结合、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相结合、增量引领和存量消化相结合、重点推进和全面渗透相结合,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方面、文化传承、体制机制以及对外办学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2.强化公平、注重质量

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即人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要强调效率与公平,但必须是效率、公平并重,效率优先。在教育市场化、商品化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忽视了内涵发展和培养人才质量。高等教育必须以质量为保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确立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必须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首位,同时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培养人、造就人为教育创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还进一步把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

1.明确教育任务

高等教育在我国“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职能,必须把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结合起来,外延发展偏重于铺新摊子、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内涵发展侧重于练好内功,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在政府统一管理下,不贪大、不求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整合优化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依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阔天地,培养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避免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和专业,主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对未来发展的项目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难关。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积极支持办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年度预算、各项经费开支中确保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加大公共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例。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师资、人才规划、招生宣传、就业保障、投融资渠道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继续办好知名度高、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性大学,支持一般本科上档次、上水平,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高职学院努力办好应用型技术本科。

3.提高教育水平

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教育为手段,以科研为支撑,为满足经济、科技、社会的需求和为生产建设第一线提供各种懂技术、懂专业的适用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水平是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科学和健康发展的历史阶段。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估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可专设机构创设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应从高等教育发展概念的内涵演绎出发,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用创新的理念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特征、特点、特色,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统一的方法、内在逻辑和外在关联结合的思维方法实施研判,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促进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的战略途径

高等教育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实现现代化,进一步促进我国各项改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科技、社会服务,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1.素质优先、着重实践

高等教育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突出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要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更加自觉地适应客观变化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高等教育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要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道德、丰富的文化底蕴,并注重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身体素质,引导大学生坚持“三贴近”,到农村、工矿、军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求真知、长才干。

2.目标引领、开拓创新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用一种严格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以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上,这是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与超越性需要,是高等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面对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要思考如何中西贯通,在秉承厚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作用。要明确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实现方案,突出学科特色,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促使产学研事物有机结合,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产学研结合为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协同创新又为人才培养凝聚巨大的正能量,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调整课程设置和开展学科建设,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高层次的合作。要注意发挥学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积极性,只有学校作为主导方、学生作为主体方、企业(社会单位)作为主承方、政府作为统筹方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产学研的各项任务。结合时代特征,研究学生实际,寻求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方法,是学生工作者、教师、职工作用的有机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3.健全机制、良性运转

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强化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对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定期进行内部量化考核,收集校友、用人单位信息并及时反馈,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章程建设,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学术组织建设,真正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教授治教的良性运转机制。加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形成“心齐、风正、气顺、劲足”的良好育人环境。认真研究促进教师和学生自觉维护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形成与学校共荣共耻的局面。研究和制定制约不利因素滋生的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惩戒措施。要坚持反腐倡廉、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注重关口前移,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预防管控不良行为的发生,优化党风、校风、教风、学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优秀教师是高校长足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建立一套“放水养鱼、筑巢引凤”人才培养选拔办法,形成崇尚学术、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高等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一张绚丽多姿的宏伟蓝图,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紧跟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的步伐,不断求知、求新、求变,以各项优异的改革成果,做出不愧于中华民族和时展的新业绩。

作者:苏小柱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