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例6篇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培养目标

对幼儿的教育关键在幼儿园教师,也就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以,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家长及社会的需求。各大高校是时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毕业生。

1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必要性

1.1 教育改革的需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我国教育改革,首先就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开始,因为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向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领路标。专业培养目标不仅导引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规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着制约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甚至决定着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2]所以,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迫在眉睫。

1.2 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精英化。

1.2.1 社会需求多元化

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仅仅是幼儿园、托儿所等传统幼教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型的幼教机构不断地兴起,例如,各种早教机构、亲子机构、妇婴保荐机构、月嫂机构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传统的专业技能,即唱歌、跳舞、绘画、视唱等等,更要掌握先进的现代科技,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所以要求新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跟近时展的步伐,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1.2.2 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需求量、需求类型的急剧增加,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高校纷纷创办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规模,出现了全国各地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办学热。随之而来的,培养目标定位偏差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3]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前中职毕业生就能满足就职需要,到现在本科毕业生都无法满足幼儿、家长及幼儿园的要求。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需求越来越饱和,高校之间的竞争只能靠特色、创新来提高竞争力。所以,高校需要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一定要建立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2 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特色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定位的前提是师德教育,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所以师德教育是一切培养目标的前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对待幼儿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2.1 保育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及家庭对新生儿的重视,现在社会,几乎每个家庭从新生儿降生就开始找专业的育婴团队、月嫂来对婴儿进行看护。但是,目前社会上专业的育婴师并不多,所以,高校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专业的育婴师以及月嫂方向的专业学生,开设育婴师的课程,讲授护理孕妇、产妇及婴儿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有力的占据这一大块的市场。而且,幼儿园对保育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像以前只要有看孩子、照顾孩子起居生活经验就可以的阿姨,而是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才能胜任,家长才能更放心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所以,保育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目标定位的主打。

2.2 亲子型人才培养目标

“亲子教育”是保护婴幼儿健康,婴儿的人格发展培养潜力为目标,早期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宗旨是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可以增进家人间的情感。随着家长对亲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就有亲子教育课程讲授能力的教师也就越来越被需要,具备亲子教育能力的教师供不应求。目前,“亲子教育”基地通常以幼儿园为依托,所以我国的亲子教育课程主要还是依托幼儿园,主讲教师还是要从幼儿园里的教师选拔,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的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高校有目的的开设高级亲子教师的课程,培养亲子教育型的人才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2.3 早教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教育实施的越早,对幼儿潜力的开发越好。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4]目前市场早的早教机构越来越多,对早教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高校应该着力培养早教人才,这也为学生的毕业就业选择拓宽了道路。高校应该开设一些早教的课程,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等。

2.4 特长型人才培养目标

幼儿园里的特长班开设的越来越多,几乎每一个幼儿都至少报一个特长班,例如,口才班、手工班、钢琴班等等,所以幼儿园对具有特长的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长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创造力。不但可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更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我价值,更好的适应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2012-2-10.

[2]杨琳琳.当前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96.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 缄默知识理论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化成长 培养途径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将来面对的职业劳动对象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专业成长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在职业技能方面,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增强职业吸引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是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它需要个体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感知与掌握。而当前的高师学前教育大多依赖于明确知识的获得,但这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幼儿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从缄默知识的视角出发,对高师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成长与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缄默知识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

缄默知识是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第一种知识称作明确知识,第二种知识称作缄默知识。”明确知识是我们熟知的,而缄默知识却容易被人们忽略。缄默知识,亦可称为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与明确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也不能由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它是人们通过身体感官或理性直觉获得的一种行动知识。除了界定明确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区别外,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还强调了人类认知中的默会根源性与优先性,即“各种符号形式的意义都是由认知者的默会认识所赋予的”。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如果说一切知识总体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缄默知识理论认为,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不能言说的知识,它需要个体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特定的实践领域中积极地感知、辨别和澄清,才能不断完成,其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的经验,以期达到对经验进行理智控制的能力。反观当前的高师学前教育,知识的传授与获得,大多是通过明确知识这一类型。然而,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幼教这一对专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而缄默知识论打破了一直以来教育领域明确知识观的强权统治地位,它强调教师实践知识的缄默性,认为其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与经验,以及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等。因此,缄默知识理念的沁入对探索高师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化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目前,这种改革从宏观事业发展层面上来看,是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前,很多地方正积极构建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的幼教发展格局,学前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已不可抵挡。加之突然来袭的全球金融风暴,在这种复杂的事业发展背景下,学前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与生存压力。同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前人才教育培养机构也要高度重视这种危机,积极思考,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摆在第一位,深化人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幼儿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具有专业的理论素养、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超成熟的技能技巧,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的新领域。因此,尽快促进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然而,首先,目前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化发展还不够积极,许多老师和学生在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上还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专业成长的过程还过于依赖于原有的学科性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其次,研究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薄弱,日常教学大多是经验性的重复,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这就形成了诸多专业成长中的困难。缄默知识论的提出,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思路。相对于明确知识,只能意会的缄默知识往往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不能用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播,它们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需要通过个体亲身实践,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感受中习得。这正是原有的教育理论所缺乏的部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理念契合了人才专业化成长的发展要求,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补充。

三、缄默知识视角下优化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1.改变学习模式,加强“内隐”学习。

《人的研究》一书中将人类获得知识的认识活动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学习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与认知的学习形式,即明确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内隐学习通常的产物――缄默知识的特点则揭示了另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方面,即学习的自动性,一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学习。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内隐策略习得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策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我们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内隐学习不仅能使技能保持时间更长,而且有利于复杂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因此,学前人才培养机构应当转变原有的学习模式,改变以往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活动,以及案例分析,为学生创设探究、发现学习的机会,提高人才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显现出来,并传递给幼儿,就会影响到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这些反过来又会成为促进教师进一步加快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教学、学习与发展的统一,使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2.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缄默知识的首要特征是这种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也正因为缄默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它通常要通过实践获得,这些都是在个体无意识、自动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以学骑自行车为例,清晰的言语指导未必能够让一个初学者明白究竟该如何根据前轮的运动把握车头的方向,反倒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个体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骑自行车。因此,缄默知识是通过体验性学习习得的,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实践中体验等四种方式。在专业化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机构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运用体验式教学,使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很难想象,一个主要依靠照本宣科、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的人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因此,鼓励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习者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才能实现人才专业化的自我提高。

3.针对职业对象的特点培养专业气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人才的职业对象是幼儿,他们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幼教工作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与创造性。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幼儿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的手段。基于以上的职业特点,高师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就要兼顾明确知识与缄默知识的结构层次,在明确知识的框架中凸显缄默知识的重要地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化综合能力,这其中除了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建设原园本课程的能力,观察分析、评价幼儿的能力,组织教学与使用教学策略的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反思与提高教学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专业化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普通的教学与见、实习中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情境体验才能逐步提高。这些在书本上很难学习到的知识大部分是来源于感受性习得的缄默知识。

综上所述,高师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成长是幼儿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幼教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变成“幼儿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缄默知识理论的引入为我们研究如何提高高等学前人才的专业化能力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专业化成长的目标将激励和引导着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提升。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lanylo.The Study of Ma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2]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3

(一)学前教育专业待遇基本情况

1.月基本工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刚毕业时每月基本工资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均集中在800-1800元之间。其中,43%的人认为在1200-1500之间,30%的人认为在1500-1800之间,18.9%的人认为在800-1200之间,6.5%的人认为在500-800元之间,远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48元,弱高于广西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000元、广东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各地平均工资水平均较低。2.学历待遇差别情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差别的问题上,35%的人认为“待遇有差别”,54%的人认为“待遇没有差别,靠实力说话”,10%的人选择“不清楚”。对于改善待遇需要的工作年限,47.7%的人认为“刚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从业人员待遇要改善,需工作一年以上”,17.6%的人认为“需要两年以上”,13.7%的人认为“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15.6%的人认为“毕业生没毕业就有幼儿园与其签约”,39%的人认为“毕业生很轻松的找到工作”,26%的人认为“毕业生找工作难,常处于待业状态中”,16%的人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失望的人大多转业”。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基本情况

1.幼儿园招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经验重视情况幼儿园招聘是否重视工作经验呢?51%的人选择“重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36%的人选择“不重视,经验在积累,关键看能力”,13%的人选择“不清楚”。调研数据显示,与其它性质的工作一样,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的角色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什么角色?选择的百分比分别是:幼儿教育教学人员85%,学前教育科研人员37%,钢琴、声乐等技能课教师70%,育婴师47%等。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3.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情况经调查发现,在问到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时,出现频数最多的核心词汇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勤劳、道德文化修养高、善于沟通、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等。

(四)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认可基本情况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如何?45%的人认为“一般,没特别”,27%的人认为“地位高,跟普通老师差不多”,20%的人认为“地位低下,等同保姆”,8%的人选择“不是很了解”。反映了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五)目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基本情况对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如何?56%的人认为“好老师少”,61%的人认为“小学化倾向严重”,62%的人认为“收入偏高或偏低”,67%的人认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47%的人认为目前“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还有79%的人选择其它问题。基于当前实际情况,调研对象对于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整体评价并没有多大改观,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六)学前教育政策倾向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态度社会各界对将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均做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具体情况是:53%的人选择“非常赞成”,31%的人选择“比较赞成”,只有16%的人选择“不赞成”。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大部分人对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持支持态度的。

2.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在目前形势下,对于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问题,54%的人认为“还是长期的事”,26%的人认为“是短期的事”,20%的人“不了解”。由此我们推断,大部分人倾向于期望政府将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3.学前教育最需要政府投入的方向目前政府最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什么地方以支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55%的人选择“硬件设施”,68%的人选择“师资培养”,55%的人选择“对民办幼儿园提供适当的补贴”,60%的人选择“幼儿园经费补贴”,67%的人选择“提高从业人员待遇”,39%的人选择“对家庭困难幼儿适当减免费用”。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投入的具体方向理解各不相同。

4.所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所在地区的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如何?10%的人认为“十分关心,能针对其教育特点适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40%的人认为“比较关心,在获悉当地幼儿园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能采取相应措施”,17%的人认为“毫不关心,任其发展”,还有33%的人选择“不了解情况”。反映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存在差异。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整体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究其原因是受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我国幼教行业迅速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需求骤增的驱动。对于一项要长久实施的政策,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单靠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驱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再次凸显了国家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重要性。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政策,分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和法规中有所规定,但是政策规定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统一可行的就业制度,而且因各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如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但均缺乏实施细则,解释力度大,存在政策缓冲空间,必然造成各地实际执行力度的差异。目前,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但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和提高,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不利于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战略的实现,因此,学前教育政策的配套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二)培养与就业之间统筹机制不完善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能力高低是就业单位选择的首要依据,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对学历、户籍等自身能力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要求较高,“重视工作经验”,要求“一专多能”,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寄予较高的角色期望,认为本科毕业生应承担教学、科研、技能师、育婴师等多方面角色,同时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道德品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是由学前教育对象决定的。”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由于自身的师资、学科发展、软硬件基础等条件不足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在学前教育高师生“招生质量、培养模式、师资配给、课程设置”等环节上“把关不严”,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专业化成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培养质量,给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教观念与学前教育发展不一致

当前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和评价水平,折射出我国社会民众的幼教观念并不成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度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也直接影响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民众对幼教行业的不了解和幼教观念的不成熟,突出体现在对幼教行业的理解偏差。如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地位不重视,角色认知不全面,相当一部人对学前教育专业角色的认知停留在“等同保姆”的水平,认为幼儿园职能更多的是看管儿童,而不是重视儿童是否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些幼儿园迎合民众的幼教观念和幼教需求,在进行幼儿园整体发展规划时,更多的是考虑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反映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上,则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历要求低、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反映在幼儿园管理水平上,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差,日常管理不规范等,导致我国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四)幼儿园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从理念、制度层面上,扫除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障碍,我国学前教育初显繁荣景象,但它的改革也遵从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自成体系。它的改革涉及到国家财政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调查情况看,虽然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看好,但它依然还是弱势教育,还有待完善。当前社会各界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好老师少”、“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农村幼儿园师资、设备、教育质量差”等。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关系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骤增,与目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矛盾。基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评价情况,社会各界对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管理方面有较高的期望,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培养、经费补贴、教师待遇、规范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变,同时,赞成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三、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部分幼教从业人员产生了一定就业心理失衡,“对幼教行业失望而转行”,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缺少优秀人才进入机制,我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和完善起来。因此,有必要健全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制度,制定相关机制,如财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在政策的制定上适当向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倾斜,尽量以合理的报酬,去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同时,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学技能与艺体技能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的强化学习与训练,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环节,高师院校应从师资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科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构建自己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特色,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职责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高师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一是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增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现代儿童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二是要突出对高师生的“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幼儿口语”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保障从教基本技能的学习。三是针对高师生音乐、舞蹈、美术等艺体技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强化艺体技能日常训练,夯实艺术教学基础,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到岗后开展艺术教学的需要。四是课堂教学训练全程化,通过“教案指导—试教—点评—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试教”的全过程,让每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实践教学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教学技巧、互动策略和教育艺术。五是建立全程式职业技能培养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在大学四年持续性学习、训练和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为幼教行业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高校建立统筹机制,加强与幼儿园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培养模式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极其相似,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自身特色。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组成。高校要加强与幼儿园和一线学前教育专家广泛与长期地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训方法等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理论化、教学形式讲授化、教学设计学科化等弊端,引入“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与合作幼儿园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学前教育高要求的需要。

(四)政府提高重视与关注度,规范管理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的儿童需要年满六周岁才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了给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做好准备,我国开办了许多的幼儿园。但是因为我国学前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很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使我国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专业涵养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龄前儿童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因

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进行基本知识的了解。孩子们能够从唱歌中学到单词和生字,从搭积木中学会数数,从讲故事中能学到语言技能,从烹饪学会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从手指画中学会颜色的应用。通过参加一些合唱团、讲故事、亲自动手的工艺品以及简单的小实验、装扮和搭积木,还可以获得实践和社会技能的锻炼。2 岁至5 岁的孩子们能从实践中学习,获取经验以及如何和小伙伴们合作以取得成功。在幼儿园里有专业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专业老师的指导,可以教育孩子从内心世界出发,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总而言之,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为了加强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工作。

三、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的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就业方面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了许多相关专业的发展。因为近几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 9%,但是与全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5. 0%,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很多普通的师范大学都设有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但是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本来不同层次的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底,那么给学生的目标的定位也应该是不同的。可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定的目标都是差不多的。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热爱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育理念新,教育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等。而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意识强,技能高,知识面宽等。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目标差不多,没有从低到高的深入性,难以培养出专家型和科研型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

( 二)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它是一门兼有文化性和技术性的专业。因为要和年龄很小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沟通,吸引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有很多艺体类的课程需要学习。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学习很多的教育类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文化性和技术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地艺体课占比例太重,导致文化课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学习,甚至连教育类的课程都没有安排,很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压根就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就连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课程都没有设置。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多的实践机会,都一味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无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三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反而更重视艺体课,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 三) 生源质量不佳。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事实上,我国的主要幼师资源还是从高职院校提供的。我国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许多的优点,例如职业意识强,职业技能高,基础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广等。五年制的专科毕业生的这些优点十分符合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但是随着对幼师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许多初中毕业的学生都选择就读五年制的专科学院。而我国为了发展教育,学校的分数线也降低了一些。虽然我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上去了,但间接导致的就是各个专业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田云阁(1968-),男,河北威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张献奇(1968-),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鲍东杰(1975-),男,山东莱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邢台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河北省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08033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2-02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指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了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和专门化,认为教师工作是要求具备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并经过长期持续的研究才能从事的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公共业务;它要求从业者对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专业化列为提高教师地位的最有前途的策略。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将教师的专业化区分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不断提高个体的专业水平,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陈丽如则从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所在。张亚群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学位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林杰认为“在宏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微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学校层面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谢培松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发展途径包括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全面认识、建立大学教师的职业标准、完善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等。罗鹏和何萍在《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一文中,主要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寻求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和重大课题。虽然教师专业化命题不是新生事物,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单独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更少之又少。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普遍认可。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新进教师和聘用教师上往往从普通高校而非师范院校或企业中招聘,即使担任普通文化课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毕业于非示范院校、非教育学院,他们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更未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这些教师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也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既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不懂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本质、作用与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认知领会等内容,必然导致教师施教中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毫无保证。

3.高职教师职前缺失高职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职业实践的教育。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从事高职教育之前,90%以上的人员缺失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他们不熟悉高等职业教学理论,更没有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不懂得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的市场需求、岗位或岗位群的情况、岗位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加上没有经过工程训练、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工程协作、科技开发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流程性的职业锻炼,必然导致施教中的盲目性、理论实际联系的短缺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4.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公共性或公众性、教育性、榜样性或示范性等特征,但由于前述的高职教师中很大部分教师既未接受过专门的师德教育,也未接受过诸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规的教育,不懂得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刻的内涵,无法按师德法规从教,按师德法规治教,按师德法规育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教育的公共性、服务性产生冲突,教学内容更新慢和教学方式的呆板、职业倦怠等,都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体现最明显的是高职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薄弱,敬业献身精神差,部分教师在企业任职或自办企业,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忽视或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5.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教师专业化水平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尚没有摆脱中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其余高职院校也尚未形成基于受教者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加上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任务繁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其执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基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受到学校的统一限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而学校管理者又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忽视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从而使教师自受到限制。

6.高职教师自治组织力量较弱。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这些组织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强化院校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力量薄弱,在授课时数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富裕的时间去参与教师专业组织的活动,再加上高职院校资金相对短缺,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等地机会相对减少,导致教师专业组织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获得的办学自日益增大,教师专业组织在教师聘任、教师管理等各方面的可参与程度逐步降低,加上教师专业组织面临经费缺乏的窘境,组织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教师整体的职业教育观念确立策略。第一,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是其基于职业要求、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而设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层次,就要及时准确地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之成为高职教师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努力方向和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

第二,树立高职教师职后教育教职合一的理念。树立教职合一的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理念就是要使高职教师达到从教和从职合二为一的目标,即要求高职教师既具有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在职后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从而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策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刻也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教师首先必须充实专业知识技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会、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同时,教师主体更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服务品质,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第一,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前有90%以上的人未接受“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职后的学习培训也并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理论,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感知体验。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及基本规律的了解。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现象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规律。深化进行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通过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强化职业教育素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职合一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保障。作为高职教师个人,仅仅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自觉投入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工程实践的培养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自觉培养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的能力。因为高职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创造的基础就是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高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才能将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实现高度的融合,并找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的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过程考核和评价的新型教育考核方式。高职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自觉成为反思型的教育教学实践者,是现阶段加速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应加强道德知识的自我学习,弥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三大师德教育的培训缺失,提高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把握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其次,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也应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师德学习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为和不可为的标准,并在教育实践中按照标准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要牢记教师工作的公众性、教育性和榜样性,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树立敬业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政策体制上的保障策略。高职教师专业化任重道远,对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推进,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素质和层次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更应成为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为此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政策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供更多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为高职教师专业化提供保障。第一,拓宽教师来源,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配置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高职院校拓宽教师来源,不仅要从普通高校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还要强化自身专任教师建设,并使厂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顺利地流动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上来。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除引进外,更要注重聘任,在企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上要创新师资聘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革除一对一单聘的弊端。在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上主要是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实现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辅助教学人员的聘任以及学生的作业以及学校部分与教学相关物资的分配使用等。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宽松便利的专业环境和教科研条件,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第三,提升高职教师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社会应该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高职教师自治组织进行支持,保证教师专业组织能够切实有效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科研促进工作,并通过其工作监督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获得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层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4]林升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6

从实际考察,黔东南各地依然严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招生质量低2005年,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校招生危机,学生质量很差、喝酒、打群架、恋爱,五花八门都有。2006年,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停招。这一规律与黔东南的幼教形势不相符,各县幼儿教师还严重缺乏。随着国家教育机制的转轨,黔东南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班;仅招一个班(学制3年),学生就读人数少。他们都是来自黔东南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却没有通过技能面试录取。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黔东南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凯里学院。2008年,凯里学院面向全国首次计划招前教育专业本科生65人;据统计,实际招生25人,学生中有来自贵州各地以及外省乡村的学生。可见,黔东南学前教育专业队伍的壮大还面临一定困难。

教学分析

1.学生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末,招收的学生是通过音乐、舞蹈、口语等技能面试筛选出来的;学生自身喜欢幼教专业,在快乐中完成三年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他们的音乐悟性好,音准、节奏感,协调性都不错;以音乐教学为例:在视唱练耳部分的教学中,切分音、三连音、弱起等复杂的旋律片段的练习,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分析,示范一遍后,学生能轻松地弹奏或者弹唱出来,领悟很快,教与学的互动十分默契。2.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当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校经常开展一些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前专业学生代表黔东南参加省、部委举办的文艺活动多次,拿了不少的大奖。每个学年学校都举办舞蹈比赛、合唱比赛、毛笔字比赛和手工作品展示等等文娱活动,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整个一支生龙活虎的学前教育专业队伍。3.合理选拔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机制的转轨,黔东南民族师专开始招收了三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录入的学生成绩不错。音乐、钢琴和舞蹈三门技能性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开课程;音乐课程涉及到声乐、合唱与指挥、乐理、视唱与练耳等教学内容;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技巧性。音乐、舞蹈这一类的技能性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尽管的他们的主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学科都学得不错,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以钢琴教学为例:需要掌握钢琴的基本弹奏知识;它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专业技巧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4]。以凯里学院08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某学生,入学成绩好,历史、数学等各门学科优秀,但是性格内向;考入这个专业后,涉及到钢琴、舞蹈、音乐学科的学习,由于自幼不爱好音乐,缺乏音乐灵活性。这些学科使得他的大学生活压力很大;没多少开心。到了大四终就离开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集体,另谋行道。由此可见,这一类的学生不适宜学习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