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范例6篇

高等医学

高等医学范文1

哈医药理论基础“六元论”(即:天、地、阴、暗、寒、热),哈萨克语称之为“吾孜叶格阿勒特突固尔”。其中“吾孜叶格”是指每一事物所具有的独特而核心的性质特征,“阿勒特”是六的意思,而“突固尔”是底座、立足点、支柱、根源、渊源之意,其最终含义是元。阿勒特突固尔是六大核心底座、立足点、支柱、根源、渊源之意。即天元、地元、寒元、热元、明元、暗元。这种独特运用六元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护理、养生等方方面面都和气候、季节、时辰、属相、居住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哈医药基础理论“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充分说明了人体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从中演绎出了元气学说(胡瓦特达尔)、脏腑学说(木谢勒克达尔)、对立统一学说、脉络学说、体液学说、气候学说、转化学说、星相学说、病因学说等基本理论。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阿勒特突固尔学说(六元学说)的深刻影响,它促进了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立了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

二、哈萨克医学教育现状

国务院下发的国发32号文件《关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和近期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为哈萨克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先成立了哈萨克医医院,2008年又成立了哈萨克医药研究所,致力于挖掘、保护、研究和开发哈萨克医药,收集民间处方、文献并培养哈萨克医药专业人才。阿勒泰地委、行署非常重视哈萨克医药的发展,与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通力协作,在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率先开设两个哈萨克医药学中专班,共招收学生100名,并出版中专层次哈萨克医药学专业教材1套。新疆医科大学也非常重视哈萨克医药学的发展,积极与国家民委、卫生部、教育部接洽协作,于2010年获批在新疆医科大学开办哈医学本科班,首批招收民考民学生30名。根据医学教育本科阶段要求,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有序开展了哈萨克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本科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作为新疆医科大学重要的方面军———中医学院责无旁贷地成为新疆医科大学哈萨克医学本科建设的承担单位。为有效地推进哈萨克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工作的协调,学院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的哈萨克医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我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关于哈萨克医学在教育、医疗、教材、教师等方面的网上及现场调研,以及文献整理挖掘、民间专家访谈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新疆医科大学也高度重视学院关于哈萨克医学的建设工作,多次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配套拨发经费予以支持。

三、创办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意义

2011年起,经国家教育部审核批准由新疆医科大学新增开设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这是全国高校第一次设置这个专业,这对进一步挖掘新疆丰富的传统医学资源,完善新疆医学教育专业类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也有少数分布,全国共有人口150余万人,占全世界哈萨克族人口的10%。哈萨克医学是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但由于受哈萨克医学本身传承特点的局限性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哈萨克医学一直未形成医院形式的医疗机构,也未形成学校形式的正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我国哈萨克民族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1985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1992年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医药学会,1993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药研究委员会,2008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药研究所,2010年在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开设哈萨克医医士专业教育。阿勒泰地区将迎来发展哈萨克医药产业的大好时机,哈萨克民族医药药品研制、保健品开发,以及常用药材的驯化、种植工作,哈医医院特色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都需大批哈医专业人才。因而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哈萨克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哈萨克民族地区对哈萨克医医学临床和医药产业人才的需求都很大。新疆医科大学开设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正好可以解决发展哈萨克民族地区医药事业对人才的急迫需求。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对我区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变我区传统医学的现有布局结构,特别是丰富了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广大哈萨克人民的就医形式,使他们在就医时有更多的选择,对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也有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的哈萨克族只占世界哈萨克民族人口的10%,一旦我们成为哈萨克医学教育、医疗和科研的中心,这势必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医学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认定、纳入社保体系、优化知识体系(突出实用性)、构建教育体系、整理民间文献等一系列工作,以期使哈萨克医学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轨道上来。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出现有利于民族医学在各自不同的医学体系采众长,已而推动祖国医学的长足发展。哈萨克医学有其悠久的历史,集聚了非常丰富的哈医特色及高效的诊疗经验,同时哈萨克医学又融合了多种传统医药知识。那么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升,系统地传授给接受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本民族优秀的医药精粹,努力学习传承并服务于本民族乃至更多的人民群众。

四、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工作

1、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工作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已为新办专业哈萨克医学的顺利实施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在专业建设方面为哈萨克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提供了充分保证。新医大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点和49个硕士学位点,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级研究所,12所教学医院和30余所实习医院。基础医学院可承担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医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和病理解剖学,已具备相应教材、教学大纲。临床医学院可承担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已具备相应教材、教学大纲。阿勒泰地区卫校的哈医教师、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的哈医医师和中医学院的哈族教师经培训后,可承担齐帕格尔巴彦、哈萨克医基础理论、那尔俄河塔勒格、达热木达勒格、俄什格尔阿依合特尔格、贾尔格齐勒克等哈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等。新医大拥有基础教学大楼、综合实验大楼、科技楼,其中供医学教学、科研、实习面积达14354平方米,有齐全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配有多媒体、数码摄像电视系统,师生互动显微镜系统、DNA遗传分析仪系统、蛋白质分析系统等先进的设备。可为哈萨克医专业提供有力的基础教学支撑。同时,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另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塔城地区民族中医院、托里县哈医医院、哈巴河县哈医医院均可作为哈萨克医本科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这就确保了临床教学质量的问题。

2、高等教育专业培养工作

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要考虑专业的适应性。民族医学院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根据社会及民族地区卫生事业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求知、择业渠道,培养符合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基于上述认识,近几年学校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并顺应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区民族地域特色发展需求,在调整、拓宽学科专业口径上下功夫,同时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先后增设维吾尔医学系、中医学(运动康复与健康)、口腔医学专业、哈萨克医学专业等,学校的专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我校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与课程设置:(1)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哈萨克医学工作的临床医师。(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哈萨克医学、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医疗、医疗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为此,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获得哈萨克医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重病症的诊治原则,具备解决常见医疗问题和做出医疗决策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一定的群体保健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相关疾病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与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的知识和能力;应具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分析及开展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3)哈萨克医学课程群的建立与优化重组工作是历经我校高年资教师及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医学的临床专家、专业教师的几轮反复论证后确立的。旨在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桥梁课程、临床课程的整合与强化,凸显哈萨克医学的高等教育特色。

五、小结

高等医学范文2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了高等育发展和改革,成为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追捧的热点。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中医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本评文通过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分析和MOOC课程与传统教育的优劣,探讨借助MOOC进行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

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中医高等院校有推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使命。培养适应未来中医事业发展的人材,要求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有更深的了解,有文化思考的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理想。我们面临中医高等教育的困境是如何培养人材,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如何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继续开展应试教育,继续功利化短视野培养,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高等育发展和改革,2012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词,国内处诸多一流大学相继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MOOC的开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正视的教育现象[1],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一方面,从学校层面,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从教学层面,在教学形式上,师资水准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应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Massive)、在线(online)和开放(Open),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

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如按学期开课,按周上课,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为教师灌输式教育,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

“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有规律地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16.4%,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学习,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

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还包括音频、参考书,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内容少,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

在MOOC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学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结论单一,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

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

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校校间的联盟,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

在课程平台建设上,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可以插入练习,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

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如名医导读,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

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MOOC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增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促进信息化教学。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改革教学方式,促使信息化教学。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作者:文红艳 刘平安 张国民 贺圆圆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2]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2013,(3):20-27.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4.

[4]孙忠梅,吴晓凤.MOOC、翻转课堂与教学流程再造研究[J]成人教育,2015,(6):53-56.

高等医学范文3

1.1坚持高等医学护理精英教育之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1]。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维一体[2]和基础课-理论课-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3]。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4]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5]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5]。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6]。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

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3.2上好临床护理实习课

高等医学范文4

高校校医院是一种为教职员工提供福利型治疗的一种治疗机构。它的经费来源是教育部以高校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的人数为基础,按照不同标准按年度拨款的。但是由于经费有限,高校医疗经费严重不足。医务人员缺乏培训进修计划。医疗设备基本上是老旧产品,长期使用无钱更换。尤其是承担着检验工作的检验设备更是无法及时更新。这种现状则引发愈来愈多的困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职工离退休高峰期的临近,有的高校离退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部分老同志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休状况欠佳,他们需要一种较好的医疗环境。而另外一部分的中青年教师身体则大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突发病和疑难病例呈上升趋势,要具体的诊断出这些年轻老师的身体状况必须借助于检验设备的精密和检验工作人员高超的业务能力。但是,由于经费不足,而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群体总体上身体较脆弱,有些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在这个群体中流传传播较快,加之时有突发性的事故发生,在这种状态下既使医务人员超负荷的工作,也难及时较好的解决和处置愈来愈突出的医患矛盾。

1.1检验科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医学科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检验科医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长期处在满负荷门诊压力之下,仅凭原有知识及经验接诊病人。学校尚未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务人员进修培养计划,有的检验人员从到医院工作一直到离退几十年都没有一次进修学习机会,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手段落后。不能面对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显然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员每天面对的病人,只有采取能诊就诊,不能诊就转到社会医院,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必要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更新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

1.2检验科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情多样性的矛盾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没有什么严谨的生活规律,经常的熬夜,包夜上网,导致睡眠不足,引起的体质变差,这样就很容易生病。而且出现病情的时候,往往不能很清楚的表述自己的病情。医生对学生询问病情的时候,也是以不知道、不清楚来应付,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问多了,还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的情绪,这样就间接的影响了医生采集病情资料,使医生不能快速的做出诊断,进而进行及时的治疗。此时要确定病情就需要依赖检验科人员利用检验设备方便快速的对病情加以识别和判断,从而帮助医生和学生确诊和治疗。因为医学检验是生命科学与现代分析检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医学技术类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日趋重要。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大学优势,为医学检验实践提供了学术、师资和物质上的补充和支持,对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校医院检验科改进措施

高校校医院是我国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担负着高校教职学工和家属的医疗、预防、健康保健等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医院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发展,没有深刻的、深层次的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应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适应教职学工和家属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对付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治措施,并与杜会医疗快速反应机制接轨,防治和遏制传染性病源在高校传播和蔓延。并在做到高校自身预防疾病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居民服务,广泛开拓社会化医疗服务市场,努力加强同本地区和国内大医院的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改革深发展相适应.

2.1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环境

医疗改革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关键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医学科学的发展,急需广大医务工作者将自己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急需的医务工作骨干高校应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引进,只有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了,校医院才能走向社会,扩大自身服务渠道。高校可制定医务人员长期学习和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及举办多种病例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扩大员工视野,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争取在3-5年内给予一次业务进修培训的机会,高校将医务人员培训列人教师培训计划,使医务工作的业务水平处在不断提高过程中。另外,高校有重点的拨出专项资金,防治建立传染疾病医疗保证体系。积极引导校医院医务人员了解学校有关学科的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医务工作者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学校有关学科发展方向相结合,参与医学科学、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方向的科学项目研究。使有条件的医生与有关科研人员结合,共同攻关,具备条件的校医院不仅可在完成高校教职学工的医疗保证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的模式使医院成为国家整个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

2.2改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人员培训

高等医学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高等医学范文6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making the medical college education b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test. As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change the old medical education mode and education target, change talents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education pattern,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hoping to explore with the vast number of colleagues.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Key words: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innov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46-03

0 引言

我国有关医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在1988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目标明确规定: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理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药本科专业简介》规定的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1]。从国家教委确定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具体对医学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来看,则更明显表现出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片面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2]。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就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要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担负着教育管理的高校管理人员更应该高瞻远瞩,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工于思考、敢于发现、勇于开拓,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1 明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响应国家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本科教育实行导师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优势。所谓导师制,就是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是帮助每个大学新生完成各个方面过渡的一种重要途径。大一新生刚入大学校园,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导师我们有必要、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也需要非常慎重,选择的导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新环境,习惯新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忙于学习应付高考,许多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和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进入大学,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技能,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4]。

2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从医生的职业使命、预防医疗纠纷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我们更应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的社会功能将变得日益重要,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目前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那就是:据2012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告[5],一方面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农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中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统计[6],我国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医生,只占一半的比例,而且主要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行医。中国农村的医生人口比例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农村每千人口1.3个医生,城市每千人口3个医生。另一边就像新闻披露的那个事实,大量医学生转行,远离了医生这一种职业,造成巨大浪费。转行的50万医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并不想放弃这一职业,问题的严峻性在于,那么多的医学生及医生选择改行,不是因为考核太严格,在淘汰体制下产生的结果[2]。它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在诱惑与压力面前,很轻易地就放弃了一门能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职业。在他们看来,这种放弃或许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放弃。当医生意味着一种低薪、高强度、高压力、高压榨,却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在择业上,医学生们自然会因此而变得更“现实”起来。在医药公司们抛来的高薪待遇面前,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放弃理想,加入卖药人的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实中,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有含金量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援的生命失去了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对待[7]。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生命的重视,对健康的重视。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使医学生意识到呵护生命、呵护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救死扶伤比卖药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树立这种价值观,医学生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回归扎根,才能结束眼前这种无比荒唐的社会现象。作为医学院校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影响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良原因及对策,这对于全面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医学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3 合理应用科研资源,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育很好的服务

科研资源的范围很广,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实践机会和科研信息等[8]。这些不同种类的科研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科生对科研资源的内涵和使用十分陌生,这也说明了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提倡充分有效的利用科研资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正确有效利用科研资源,是切实提高医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关键,我们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各类机会、完善配套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的各项课题,提高医学本科教学的质量和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和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这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适应现有国情,培养全科医生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是21世界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卫生管理人员是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内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方法论以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策略之一[9]。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自特有的问题,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现行的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上还是转岗培训,也就是把中专学历的医生们通过转岗培训提高为大专水平,然后给一个全科医生的名分,因此,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综合层级和水平较低,针对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养防治结合的复合型社区卫生全科医学人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对现有的全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教育,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转变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补充和提高服务技能,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成为现实。

5 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我国医学教育中根深蒂固,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使学生学习模式单一化、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10]。医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目前我们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医学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尽,实践上循规蹈矩,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竞争意识、开拓精神欠缺,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科学技术竞争和发展[11]。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对大三的学生,在见习前一个月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且对大五毕业返校的同学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效果显著,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可以很熟练地进行一些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用人单位反映很好。我们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2],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知识的科学创新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上显然要更胜一筹。正是由于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得医学本科教育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现状,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即把科学研究渗入到医学领域的各个角落,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完美结合,融入医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学生和老师只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改变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现状,提高我国医学人才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祥兴.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心廉,汪向.高校师生对创新教育发展态势的评价,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4):50-52.

[3]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医学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2009,50(4):41.

[4]于连成,吴运涛,于德珍.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2008,6(11):51-53.

[5]郭继志,刘桂英,李伟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结构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4(11):43-46.

[6]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22(11):1381-1383.

[7]许祝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22(3):332-336.

[8]何云龙,崔玉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10,53(9):73-74.

[9]陈灿.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211-212.

[10]张翼,论高校文化的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06-209.

上一篇职业英语

下一篇医院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