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护理学范例

高等教育护理学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1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临床实习

心健康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医护人员要提高护理技巧和专业的护理知识。护理专业自学考试能有效的提高护理水平,使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护理技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参加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临床实习的护理人员48名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临床实习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操作技能、个人素质、工作态度等方面,成绩分为优秀、达标以及未达标,并统计对比护理人员的自我评价以及临床护士长评价。

1.3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达标情况、自我评价和护士长评价进行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各个项目达标情况调查统计

理论知识的优秀率为52.1%相对较高,个人素质的优秀率为35.4%相对较低,操作技能以及个人素质均存在未达标的情况。

2.2自我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情况比较

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方面,自我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无差异性(P>0.05),但是个人素质方面自我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存在差异性(P<0.05)。

3讨论

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市场当中的竞争力降低,学生的考试成绩变得更加重要[1]。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临床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理论知识的优秀率52.1%相对较高,个人素质的优秀率35.4%相对较低,操作技能以及个人素质均存在未达标的情况。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落后于临床教育,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临床实习的过程当中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才能够保证技能方面的考核达标,护理临床需要更多的进行操作,达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2]。研究显示,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方面,自我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无差异性(P>0.05),个人素质方面自我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存在差异性(P<0.05)。而且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态度与个人素质呈负相关,所以医学护理教育当要重视个人素质的教育[4]。原因有很多,比如在问卷调查不够客观,教育培训的内容没有个人素质培养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日后对于自身的素质需要更加的重视[5]。护理人员临床实习需要改进学习目标,旨在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技能,并通过实践训练使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合起来[6]。综上所述,为了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应通过培训以及考核等方面逐渐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能力,并对高等医学教育考试的大纲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的完善,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使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护理技能。

参考文献

[1]陈乾雄,谈益芬.国内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9):4167-4169.

[2]杨静,郑宏庭.临床实践指南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6,45(8):1135-1137.

[3]付辉,徐溢明,于少泓.基于问卷调查探讨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379-382.

[4]赵晓华,陈浪,陈俊香,etal.医学生临床实习前集中强化培训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7):706-709.

[5]严婧,张隽雅,崔丹.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3):3305-3307.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及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很多高等护理院校将发展学科、培养师资、具备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放在了本科阶段。随着护理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加以调整。本科护生除了具备初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外,应该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充实到护理实践场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舒适服务。同时,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突出强调了护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充分体现护生的人格要素、智能要素和身心要素的教育要求,对护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2]。

2.学制和学位界定不明确。目前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4年制和5年制并存的局面。1984年我国开始护理学高等教育时护理学是5年制,目前复旦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等少数高校仍为5年制,其培养目标是学术型护理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逐步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护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临床服务能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完善护理服务体系,许多高校将护理本科教育改为4年,以培养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还没有哪一个学科像护理学高等教育一样有两种不同学制。学制不规范阻碍了4年制和5年制本科护生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专长,不仅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及持续发展[3]。另外,与3年制的护理专科教育相比,如何突出4年制本科护理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特色。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院校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不明显,多数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临床实习的“三段式”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沿袭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突出特点是医学基础课所占比重大,人文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全面发展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4]。虽然部分护理院校进行了课程教育改革,形成不同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比如从2000年开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协和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改革成果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不少护理院校的课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1.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及护理学的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相同步。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突出护理的专业特色,在精简和压缩传统生物医学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护理人文教育,同时增加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和课时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加强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结构和内在逻辑上的联系,使护理学、医学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做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6]。

2.培养护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人文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完善护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因为有学者提出临床上80%的医患矛盾不是由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过错造成的医患矛盾仅占20%左右。我国局限的人文课程不能使护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护生很难从人文角度理解护理过程中的健康理论。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群体,如果护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不能与病人有效地交流沟通,必然会增加医患矛盾,因此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人文教育激发护生的人文兴趣,拓宽护生的人文视野,启迪护生的人文思维,提升护生的人文境界,使护生今后能真正从“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开展工作。

3.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具有50多年培养护理人才历史的爱丁堡大学在本科护理教育中突出“符合实践”理念,课程设置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严格按照“符合实践”的教育理念,将临床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之中,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加强了护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7]。而我国“三段式”教育模式造成了专业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护理教育应该实行“渐进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护生及早接触临床,不仅增加实践机会,还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同时学生接触临床,不但增进了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今后我国护理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护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场所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型医院,还要加强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培养护生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实践能力,将来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样护理服务才能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3

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协和护校办学伊始,首任校长沃安娜即制定了学校办学方针:“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这个方针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在美国学徒式的护士训练比较流行,为节省开支,医院不雇佣护士,而使用护校学生,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实行12h工作制[2],影响了护士学生的培养。毕业于协和护校,曾在校任教的李懿秀说:“学生在病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病房再忙也不许可影响学生的实习,有困难由护士自己解决”[3]。协和护士学校以严格著称[2],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5];校训是“勤、慎、警、护”,以金字蓝底刻在校徽上,校徽于学生毕业时颁发[6];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学习1年后,学习成绩不好的,掌握护理技术操作不好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等等,总之,凡校方认为不适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都可以令其退学,加以淘汰[3,7]。

课程设置协和护校课程设置广泛,可以划分为5组:第1组是生物自然科学,包括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第2组是社会科学,包括护理发展史、护士伦理学、护士职业问题、卫生宣教原理、心理学、社会学;第3组是医学科学,包括病理学、临床检验学、药物学及治疗学;第4组是护理学及护理技术包括个人卫生学、基础护理学、营养学及饮食学、疾病饮食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神经精神科护理学、急诊护理及急救学、公共卫生专科护理学、护理教育及护理行政管理;第5组是语言学,即汉语、英语。各科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都安排有实验或实习。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二年级时每天7:00—9:00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让学生接近临床和病人[3,5]。

教学特点协和护校为了实现培养一流护理人才的精英培养目标,一切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的配备和教学要求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标。教学特点包括(1)严格选择与培养教师:在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教学水平较高,而且凡在协和医学院任职的医、护教学人员,均有定期被保送出国进修的机会[6,8]。(2)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除了前述的课程有实验或实习和二年级学生有晨间护理实习,各科护理教学还结合进行个案研究,教学中以不同病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应用到每个病人的实际医疗护理中去[8]。(3)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不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病房,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很严,处处都很注意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学员在医院实习中,经常有护校教师、医院护士长和护士督导员巡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违反医院规定和操作规范者,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是理论、实习和操行品德3项并重[8-9]。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坚守人才培养质量关严格的录取和淘汰制度,良好的培养条件和途径,高标准的专业训练,铸就了协和医学院的精英培养模式[10]。当今,我国高等医护教育已经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成为大众化教育[11],已不再能与协和当初的精英教育同日而语。大众化医护教育对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广大基层基本医疗保障的缺失也不失为权宜之计[12]。但是,在快速扩招后,造成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大多数医护院校不得不在较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的今天,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受到质疑[13]。回顾协和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历史,不得不使当今护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医学、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性命,关乎人们的安康与幸福。大众化医护教育,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精英化的目标追求是医护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生命的郑重承诺[11-1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是否淡忘医护服务的特殊性?如何能始终坚守住高护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以不辱护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些问题很值得当今高护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医疗市场的出现,我国高护人才开始参与跨国界谋职和发展[14]。只有培养出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也才能拥有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坚实竞争力。

提高人文课程开设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协和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开有多门人文课程,教学上安排了具有实效性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护理实践活动[6,8],而且从学生毕业时要颁发印有校训“勤、慎、警、护”的校徽这样小细节的隐性课程上亦能窥见一斑[6]。现今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设有人文学科课程,但所占课时比重偏小。据资料显示:国内10所本科护理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的平均数为13.3%,与国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相比,差距甚远[15];授课教师多为护理学院的专职教师或人文社科部的教师,前者无论是护理实践还是人文素养本身不够深厚,后者虽有较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但对医学护理学知识常常知之甚少,无法很好地将人文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16];大部分课程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17],或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横向的、社会性的实践教学。护理教育改革虽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已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但改革大多仍是通过显性课程这一载体进行,而忽视了隐形课程平台。专业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时候仍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在职业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认同和内化上下功夫[18]。因此,学生的客观人文知识内化为主观人文精神远远不够,人文素养未能获得实效性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护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实现人文回归,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追求[11]。各护理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开设了人文课程,还应加强师资的人文学科知识培训,增强护、文渗透;更重要的是适当增加课时,尤其是像协和护校那样增加能有效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护理社会性实践课时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远比在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更具实效性,影响也更为丰富、深刻而持久[19]。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学导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思想品德与人文科学素养[2]。高职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职业精神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文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

1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护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课程思政融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路径

2.1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深入了解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进行护理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认知与理解护理、护理相关概念、护理理论与模式、护理工作方法、护理职业安全。教学内容安排适应护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以人、环境、健康与护理为框架,内容涵盖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护理学先进思想和临床护理新知识、护理学理论等方面。结合5个模块内容,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及素质教育穿插渗透,培养护生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思维、慎独精神等。护理学导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图1,基于立德树人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2.2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融入典型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托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相长[3]。

2.3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培养“四有”好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道德水平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使其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学,时刻不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4]。高校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工作,明确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采取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4]。

2.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即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验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及道德水平提升程度。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总结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依据之一,促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常态。

3结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周怡,应振华,金丽琴,等.临床后期教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医院,2018(4):494-49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5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护理伦理学的课程地位与性质、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标准与形式、师资构成等方面对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与分析。然而,我国现有的护理伦理学教育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笔者以可行性、有效性为原则,提出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护理伦理学在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学科体系中伦理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关注的重点是护士应当如何处理他们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困境[2-3]。护理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护士在跨学科环境下工作的伦理知识体系[4]。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国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护理专业教育中伦理学的教育,在英国,护士接受的职业伦理教育甚至比医生还多[5-7]。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护理伦理教育才刚刚起步。如今,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发展存在失衡,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相对欠缺[8]。改革护理伦理学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符合临床护理实践需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护理伦理学教育改革建议

2.1学校应重视护理伦理学教育医疗改革的发展及护理学科的进步,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9-10]。因此,学校应重视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他们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11]。将护理伦理学与基础护理学、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一样,作为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12-13]。

2.2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践需求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护生希望授课教师多讲授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伦理学知识[1]。说明目前护理伦理学教育的重点是伦理学基础与理论知识,对于培养护生具有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使教学内容符合临床实践需求。对于无医学、护理学知识背景,或无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向临床资深医护人员请教,使授课内容倾向于临床实践需求;也可以开展实习护生座谈会,询问护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及对伦理学知识或教学的需求重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非实习护生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活动。

2.3整合教学途径与方法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教学方法也具有多样性,一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不同的学习阶段及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师本身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按“最优”原则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热点/经典伦理事件的讨论分析,护生可以掌握事件中所涉及的伦理知识及问题,学会正确处理这些伦理问题的方法;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可以邀请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观看,并对表演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使护生学会从护患双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PBL教学,教师可以用案例及提出的问题,吸引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积极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撰写影片观后感,可以使护生将所学的伦理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系统学习及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见习、社区服务等,可以让护生从护理实践中认识到伦理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成立护理伦理学学习小组或相关社团,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开展主题班会等,都有助于护生护理伦理学的学习。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需始终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及护生的主体性,形成“互动式”、“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2.4体现循序渐进和学科渗透护理道德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某一学期几十个学时的护理伦理学课堂教学不可能使护生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护生需要通过“感悟、体验、接收、内化与应用”5个阶段来提升自身的伦理素质。因此,在护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期、专业课程学习期、实习期及走进工作岗位后,都应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其内容根据护生的学习阶段及学习环境进行调整,做到“因时因地制宜”。除单独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外,还应把护理伦理学内容融入到整个护理学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如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均应适当教授本学科知识相关的伦理学知识。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所收到的实际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说服力[14]。

2.5组建协助教学团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育的道德要求和科学知识的要求能否按计划转化为护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高等教育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要求的顺利传递并最终在培养出的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到实现[15]。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16]。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的伦理学教师,由于缺乏医护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重伦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轻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知识;护理学专业出身的伦理学教师,由于缺乏伦理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系统地阐述伦理学知识;其他护理学科教师,同样因为伦理学专业知识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从不涉及学科相关伦理知识的教授。因此,伦理学教师应该与其他护理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协助教学团队,在教学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既具有医护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伦理学专业知识的护理伦理学专业硕、博士研究生,是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专业偏科”的根本措施。

2.6科学化考核方式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不但可以达到以教育教学的要求为目的,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促进学风建设,以利于护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还能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7]。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考核方式应体现护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从课堂表现、论文、考试及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课堂表现主要包括护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角色扮演等;论文可以是影片观后感、主题论文、对别人论文的评价等;考试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运用相结合,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洞察与正确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应纳入临床实习考核之中。#p#分页标题#e#

2.7注重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伦理学教师应特别注重第一堂课的重要性。第一堂课首先要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护理事业,其次才是教授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因为护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和情感选择,也就有了职业行为的基本倾向,这个基本倾向决定了他们在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患者的态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情感和态度[18]。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6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

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取舍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职业教育则强调理论知识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学科。课程涉及大量实验实训操作,其实践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师资问题

1.1.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双师型”教师是指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临床护理经验,既能从事理论课讲授,又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在临床实习中给予学生指导的教师。目前我国存在“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低下、“双师型”教师配备不合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实训教学效果[2]。

1.1.2教师实践能力不够

有学者[3]比较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胜任力现状,发现高校护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差,这导致实验实训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严重。

1.1.3实验教师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既包含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还包括辅助科研和其他公益性事务性工作,因此,试验队伍的工作量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4]。对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采用照搬专任教师的量化考核方法,或者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不能全方位、合理、积极地评价一个实验技术人员所做的工作,不能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妇产科实训教学。

1.2教学理念问题

妇产科护理经历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变革,护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目前大多院校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仍然沿用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一些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规范性,而缺少让其思考的时间,使得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

1.3教学方法问题

实训课教法单一,教师注重操作的规范性,而缺乏对实训课的设计。学生操作虽然熟练,但缺乏应变能力。

1.4教材教参问题

一些院校实训教材更新不及时,导致实训内容不能紧贴医疗实际,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实验实训教材,这些都影响着本课程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实训设施落后、实训室布置不合理、实训设施运用不合理、实训设施不全、实训设施不配套、实训设施数量不足、实训设施缺乏合理的维护等都影响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如下应对方法。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学师资力量;学校教师加强临床实践,加强对临床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教师与学院教师的交流。建立增加试验实训教师相应奖励机制。

2.2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时

通过临床专家与校内老师集体备课,编写校本教材,改进实训课时,强化临床知识更新,探讨考核体系,探讨试验实训教学怎样更加有效的与临床衔接。

2.3多种教学方法联合运用

运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善教学质量;运用项目教学法,增加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护理思维能力。运用标准化患者增加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

2.4改善实训设施、增加设施利用率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条件;通过开放实训室,鼓励同学利用课后时间练习,增强其动手能力;设置专人保管实训设施,及时更新实训设施;培养学生管理群,管理实训室。

2.5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妇产科涉及患者隐私,教师应加强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的培养。护生面对的是患者,应该培养学生关心、理解、尊重患者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会操作。同时教会学生爱护实训实验设施。

3评价方法

为保证上述方法的实施,评价其效果,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①临床专家评价:聘请临床专家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教师操作与接近度、教师教学过程进行中对人文素养的关注度进行评价,定期对实训设施先进度、与临床接近度进行评价,对实训教材的先进性进行评价。②督导组评价: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训设计,对实训的考核方式、实训课时进行评价。③学生评价:学生对上课教师的满意度、对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对实训教材、实训设施的感受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提高妇产科护理教学质量,不仅要从师资力量、实训设施、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实施,还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障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护生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23(11):166-168.

[2]邵海燕.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8):695-698.

[3]于雯,杨瑞贞,李秀丽,等.在校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胜任力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3):1197-1199.

[4]刁叔钧.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54-156.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7

第二军医大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军队护理事业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护理学人才,要求具有坚实而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够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评估;为急、重症病人、慢性病人及临终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支持;掌握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伤护理的基本技能。上述两所大学是国内开展护理专业教学较好的两所大学,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真分析上述培养目标,其具有如下特点:①对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远高于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要求,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仅是为学员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服务;②与专科护理的培养目标不同,四年制护理专业学员具有高层次的特点,对护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对于军队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现代军事卫勤准备需要。

我校《皮肤科护理学》

目前的教学内容我校《皮肤科护理学》课程由两所附属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完成,师资力量以临床医师为主,所用教材选用的是第七版《皮肤病与性病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我校于2007年修订了《皮肤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在总论部分增加皮肤病与性病护理内容,并在每个疾病后增加了相应疾病的护理内容。尽管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好地体现出四年制护理专业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皮肤科护理学的授课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皮肤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仍存在不足,表现在:①上述改革仅仅是疾病内容+护理内容的简单组合,缺少对皮肤科护理思维的培养,与学员进入科室后的临床实践存在脱节;②教学内容仍存在偏多、偏深的现象,与临床专业的区分仍不够;③教学内容过多以皮肤科专科常见病为主体,缺少对皮肤科护理在整个护理知识、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国内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本科层次的护理高等教育。国内医学院校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2-4]。遗憾的是,在具体到某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成果上报道较少;有关《皮肤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护理带教的实践教学方面,缺少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国内其他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见于《护理解剖学》和《妇产科护理学》。有关《护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章认为,《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与临床专业的区别和主次,很多内容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调整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请解剖学教师与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带教教师一起进行座谈讨论,整合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有关《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可采用目标教学,以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完整病例为教学单元,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高等教育护理学范文8

护生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用化学》、《护理学导论》、《护理行为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此时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内容由高中时的少而浅变为现在的多而深,学习方法由监督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缺陷,以致影响了学习效果。通过与班委讨论,班级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请老师传授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同学之间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同时作为专业课老师,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第二学年《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护理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此同时开始关注实习医院情况和就业前景,班主任利用专业课见习和假期见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医院护士的工作模式与环境,使其对护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课堂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此时,班主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2、依托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专业情操

我校很多社团都和护理专业有关,例如:爱心手语社、红丝带社、保健按摩协会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定期走进我市特殊教学学校,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为他们带去欢乐;每年12月1日,参加预防艾滋病宣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不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专业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临床实习期间,医院普遍反映工作积极、态度认真,得到了带教老师的好评。学校每学期也会举办多项与护理专业有关的活动,如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护士礼仪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尤其是“5.12”国际护士节活动,学校请来我市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为即将走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举行授帽仪式,让学生感受这庄严而又圣神的时刻,使其更加明白护理的内涵,增强护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强调医德医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护理事业要求护士热爱护理专业,以真挚的感情、崇高的医德、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度的同情心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所以,班主任工作始终要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关爱弱势群体、在临床见实习以及三年级顶岗实习时关爱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从点滴中领悟护理事业的特点与神圣,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崇敬之情,在学习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患者负责,对生命负责。

4、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指导

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良好的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准备。另外,由于护理专业教师除给在校学生授课外,还经常进入临床进修和学习,与医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成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一方面,把医院的用人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方法获得就业信息,不但拓宽了学校的就业渠道,还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根据医院的用人要求把自己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医院去,既为医院输送了有用的人才,还加深了与医院之间的感情。

5、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