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摘要:指出,当前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内调整和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搭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对外广泛合作,加强合作深度,利用知识技术网络带动我国产业升级,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发展路径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1)高等教育的属性及作用。高等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共有的属性,是一项综合性日益增强的社会活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受政策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学术传承所影响,形成不同特色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既定价值观、行为方式、知识和职业能力,达到某种专业水平。(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在发达国家被重视,全球化的学术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下涌现了大批学术研究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提升一国或某一地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如今,“国际化”已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其涵盖范围更加与时俱进,其含义是“将国际元素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在学术研究转化为产品成果的实践中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时,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上升为提升该国或该地区创新科技影响力的战略,主要是通过吸收要素,引起要素的规模流动,加快成果转化来提升竞争优势。

2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2.1重要趋势

国际湾区高水平的高校国际化发展是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一般来说,国际一流湾区的知识、人才等要素带来更多的溢出效应,表明该地区高校国际化规模越大,与全球文化的协同性、对全球文化的包容性更强。高水平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吸收全球高水平的要素,发展高校集群,联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不仅在输入上得到优质资源,也在输出上得到领先世界水平的资源。

2.2存在的难度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湾区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不在同一水平上了,该如何正确引导,使湾区内地能以较快的速度吸收到港澳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大湾区整体水平与世界其他三大高水平湾区相比,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相对落后,以此建立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与其相互影响的产业体系也相对落后,该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尽可能抢占并利用全球的优质要素资源,提高大湾区以至我国的竞争优势?

2.3可展望的前景

要发展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必须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加大与内部和外部的合作广度、加深合作强度;以一个更合理的、不断优化的体系,利用湾区内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带动区域内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资源,展开合作,挖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潜力,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高等教育现状

3.1湾区内地与港澳地区(以香港地区为例)

分布上,大湾区11座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大湾区内地有九市缺乏世界顶级的高水平大学,湾区内五所世界百强高校均在香港。广东全省仅有18所在教育部注册备案的国际学校且分布非常不均衡,其中广州9所、深圳6所。而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大湾区内只有6家,其中广州3家、深圳1家。运行制度上,目前广东高校几乎均为公立学校,在管理运作上,即使经过不断改革,其管理体制至今依然是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依存与制约的特殊关系,行政权力强化,在学术研究上自主性不够,办学模式单一;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课程结构或内容上,大部分仍是按照过去学科专业式的路径进行制定。

3.2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以美国国际化高等教育为例)

分布上,据C-BERT统计,截至2016年,美国有82所海外分校,在海外建立分校数量榜上排名第一,如今已有在不断增长;世界百强高校美国所占比率最大。二战后,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建立了更开放、完备的教育体系。如今,美国已建成教育强国,拥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校,美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全球活跃的知识要素,不断推进自身模式的创新。其中,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开展课程和内容的安排,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更多的学术思潮和技术创新;在各个学院和部门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各种国际教育项目和活动,在教学、研究和服务方面实现全面国际化,形成了各个高校的特色模式,如“哈佛模式”、“耶鲁模式”。教育输出国与输入国在要素移动中互利共赢,接触并学习美国的学术科技,就是接触并学习世界学术科技的领先水平。

4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的发展路径

(1)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追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在高等教育这一特定领域内的制度创新。建立政策试点,挖掘教育多元化的潜力。让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更深,长远来看有利于高校教育、科技和管理的创新与发展。(2)清晰定位、制定目标以及落实工作。高校应该对自身有非常清晰的定位以及对学校未来规划有实际可行的目标,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服务及管理的每一步计划里去。在人员配置上轻重有力,并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坚持计划实施,形成一条专业性强、水平高的供给链;在政策导向上定位清晰,善于争取并抓住机会和主动参与有关活动或项目,积累经验与资源;在项目支持上,投入一定比例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激励机制给予参与者以鼓励,提高积极性;在设施保障方面,了解新的设施配备,保障合理的要求得到及时满足。(3)招聘并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及国际视野的师生、重视人才回流。招聘高资质教师。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一系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不断壮大师资力量。其中起主要支撑作用的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在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及国际视野的教师时,高校应对教育国际水平有充分认知,做好发展战略,并逐步实施;教师赴外学习交流。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赴外学习或定期访问海外高校讨论学习。校内建立专门的反馈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吸收教师赴外学习经验,使其发挥一定的作用;招生渠道多样化。(4)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结构、评价等设置上不断向国际通用水平靠近。在课程内容上,加快设置国际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评价上,正规的学术机构的评价可被纳入考核标准之一,有针对性、灵活性解决问题。而在内容、结构设置最重要一点是“两个化”,包括本土课程国际化、国际课程本土化。(5)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合作的质量。在湾区内地与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理念融合上,可以采取强制性制度,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即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来消除教育体系现有的缺陷;二是国民教育,缩短两地文化、价值感的差异带来的认同感降低。三是制定战略计划,在推行顶层设计与国民教育的同时,力求两地关系持续发展、合作持续深入。

5总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颁布,打造大湾区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重点建设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将大湾区建设成国际教育示范区是其中一个目标;而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我们可以实现吸引全球人才等要素汇聚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从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融合多元素的一种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从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来看,湾区内地与港澳地区水平存在差异,湾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丽.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01):106-110.

[2]吴海燕,李跃军.美国与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79-82.

[3]颜彭莉.《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粤港澳经济影响力领跑四大湾区[J].环境经济,2019(Z1):68-71.

[4]李丹,高芳.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9(02):158-162.

[5]朱治亚,郭强.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8(07):156-160.

作者:刘敏 刘晓敏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