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特色研究

家庭道德教育特色研究

摘要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和举措集众家之长,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独树一帜形成了以培养读书明理的君子为目标,家庭道德教育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严谨丰富的家书教育为手段,注重知、情、意、行的全面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特色;道德

曾国藩依靠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侍奉过三朝君主,恩宠有加,但其两个儿子并未继承父业,曾国藩也未强迫他考取功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灵活性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彰显其显著的家庭教育特色。

一、以读书明理之君子为教育目的

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目的无疑对施教者选择合适的施教内容起到了决定作用。曾国藩的仕途可谓是一个成功者,官居高位的他在写给九岁纪鸿儿的信中确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走向仕途,但是曾国藩并不希望纪鸿儿为多大的官,曾国藩只希望他能够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1]11。我们不难从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希望中看出其将子孙的教育定位在哪里。他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学识,为学占据了其思想体系的重要位置。其“读书明理之君子”为目的的思想与“读书为官”严重相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这正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也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2]28。曾国藩为什么以“读书明理之君子”为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本人受到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刻熏陶,曾国藩比较推崇且经常熟读的家书有《颜氏家训》《聪训斋语》《庭训格言》等等[3]37,这些家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要求提升自我,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二是身居官场的曾国藩对官场环境的了解,他深知官场中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官场险恶,祸福无常”的道理在他心中犹如明镜,在其看来“为官”并非人生经历中的上上之选。曾国藩心中对子孙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明理的君子,从事何种工作皆无所谓。为了给子女营造读书明理的环境,其在家中收藏大量书籍以便子孙阅读,并不留财产给儿子,让其一心一意读书向学,以成为广读书、知事理、为君子的人才。

二、以因材施教为家庭道德教育原则

曾国藩在弟妹子侄的道德教育中倡导的是个性教育,他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本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对策。首先他非常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他认识到“从前教诸弟,常限功课”,那是“强人所难”,未按他们兴趣施教,而是采取过多的限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于儿子的教育他没有强求他们考取功名,而是通过有益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发展,对洋务感兴趣的曾纪泽成为清朝著名外交家,对数学感兴趣的曾纪鸿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其次曾国藩能洞察到弟妹子侄的本性进行区别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九弟贪财,喜购置田宅,此做法不对,在深知九弟本性并明白自己不能完全阻止他的行为时,曾国藩采取了劝说的方法对九弟进行教育。总之,曾国藩可谓用心良苦,对弟妹子侄的教育可谓做到了有的放矢,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种施教方法也让曾国藩收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弟妹子侄大多成才。

三、以严谨丰富家书教育为家庭道德施教手段

书信教授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施行的手段。书信的特点是使用书面语言,这种语言对思想的表达更细腻、更亲切、更准确、逻辑性强,有口头语无法表现、无法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多次阅读和长期保存。除以上特点外,曾国藩所写的家书还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书写特别仔细,内容严谨。一向以严谨作风行事的曾国藩,在其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书写的字体、还是表达的逻辑都是十分严谨,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给予了认同和肯定。其次,书信内容全面。其每封书信皆是有感而发,绝非报平安之类的应付了事。这些书信承载着向其子弟传递曾国藩智慧结晶和人生经验的使命,更是承载着对弟妹子侄的道德教育的重任。他做到了“长兄如父”,对弟妹们进行了大量的孝、勤、俭等家庭美德教育。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施行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家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家书既联络了情感又施行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弟弟们深受熏陶,皆有长进,最后都成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力。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从家书中得到了更多的指导,故最有作为,他文武双全,官至总督。长子曾纪泽受到父亲的家书教导多而具体,故人品端正,学问渊博,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粗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这些都与曾国藩家书仔细、内容严谨全面不无关系。

四、家庭道德教育过程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培养

家庭道德教育过程是指在施教者有目的精心教导下,受教者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优良道德的过程[4]104。受教者的道德培养过程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道德知”和“道德行”的合一,兼顾“道德情”与“道德意”的培养,并突出“道德行”是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的。事实上,曾国藩在写给弟妹子侄的家书阐述了大量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家庭道德过程[5]101,如“早起”这一事上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讨论关于“早起”的话题。其指出,清朝历代皇帝都清晨四点起床,保持两百年不变。曾国藩的太爷爷衍胜、爷爷曾玉屏都是天未亮就起床,冬季一般读书一小时才见天明。接着他又举了他父亲、曾纪泽的爷爷“早起”的事例,他说,你爷爷没到黎明就起床,如有事起床更早,每晚都会起那么一两次,这种情况你也见过的。之所以跟曾纪泽介绍“早起”的事例,主要是说其曾家有“早起”的家风[6]17,其要求成年的曾纪泽要继承家风,作出表率。首先,曾国藩以朝圣至其列祖,以宏至微、以远至近来的促使其儿形成“早起”的道德认知,可谓是在对其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做了缜密思考。其次,现身说法,父亲身体力行,每日早起,你为什么不能坚持,培养儿子的道德意志,最后希望儿子付出行动,带领新媳妇每日早起,要求儿子道德实践。

作者:曹虹 陈玉峰 王丹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刘兴邦.论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3).

[2]童中平.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J].船山学刊,2006,60(2).

[3]严俊杰,黄正泉.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J].船山学刊,2007,66(4).

[4]吴变英.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6).

[5]王淑珍.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6]王克真.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