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优化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将初中地理课堂的优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初中地理课堂普遍存在课堂知识呈现碎片化、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充分,教学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知识的内在意义理解深度不够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理论指导,提出相对的改进措施,同时注重在实践中验证并进一步完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疫情防控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在线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线教学”是按照教学过程安排,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共同体,借助在线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教师、学生以及网络环境彼此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操作行为总和。通过时下主流的新媒体在线平台及软件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以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更新,同时也提高了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复课之后,回归到课堂教学,由于学习方式再一次转变,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更加明显凸现出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地理课程意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据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的教书育人,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内涵,学习的意义,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往往会习惯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从而将“教书”和“育人”不自觉分离开来。然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使学生习得知识的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品质、思想道德,这才是教育者所应追求的最高使命。

(二)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是教师对于课程的客观理解的直观表达。从学科教学来讲,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学科表层,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来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带领学生不断进入学科的深层,探究学科教学内容的“隐藏”意义,从而促进学科本质的教学,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课程内容分类,教学可分为狭义教学和广义教学。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大量的书本知识,然而却很难转变或发展成某种内在的身心素质。相反,广义教学则是以课程为教学主体,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或者是学校内部,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仅来源于课堂,有可能是各种媒体、或者日常生活。对于教师来讲,要避免照本宣科,要善于推陈出新,具备开放的课程意识,形成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与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合作。为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由知识的授受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转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独立、能动的学习状态成为常态,这样的氛围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

二、初中地理课堂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一)整体化策略。知识的整体化是针对知识的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碎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整体意味着“组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习惯“知识点教学”,即一节内容中习惯罗列多个知识点,多个例题,大量的练习,学生看似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任务,但是知识的整体性、系统化、结构化在学生脑海中并没有实现,更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记忆中,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结合这一策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借助一些有效工具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如笔者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中东地区知识重点加以贯通:中东是一个世界热点地区,因为什么而成为热点?①战略位置极为重要;②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③水资源匮乏;④文化差异等。运用思维导图将各级主题之间相互关系表达出来,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加强促进学生形成对这一节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二)情境化策略。“情境化”应用于教学中,特指一系列精心组织、安排的教学事件。情境化教学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现实”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由抽象化向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转变,更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已成为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成了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间的桥梁。情境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问题的。1.创设图像情境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教具,包含板书、板图、板画、幻灯片、影像等。在地理教学中,影像片段在提供生动的形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相比静态的教具,模型、图画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如在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时,导入视频选取了著名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地形有关的影像片段,通过画面的切换将自然环境中的真实情景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出本节教学的核心信息———地形。这种通过图像创设的情境将中国的地形地貌直观地展现学生面前,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上获得了美感。2.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奥苏伯尔强调:“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注重联想学生的生活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尽可能地在真实生活中挖掘情境资源。如讲解《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现不同气候区的不同景观,形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明显对比。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生活事实充盈于地理学习之中,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真正地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既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新知进行整合,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三)自主化策略。自主化策略强调的是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要求自我提高的表现。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参与课堂的学习,改变过去对教师过度依赖学习的方式。自主化策略的实施可以借助“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先学后教之“先学”具有超前性、差异性、独立性。“后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发展性。“先学”强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在《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将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以自学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地图、提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自主认知得到发展。其次,对于“先学”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继续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要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和提高性教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之“后教”。需要强调的是,过去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以生为主,多数教师习惯把课堂彻底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也只是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课堂学习效率较低。真正意义的先学后教,目的是实现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从而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意义化策略。当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功利化学习思想根深蒂固,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少意义的培养,缺乏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意义”源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讲,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书育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协调者,除了授予学生知识外,还需要教会学生辨析知识背后蕴含的实践意义。然后,通过学习,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思生活,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心灵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借助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表及里,运用各种情境,由浅入深,挖掘知识的内涵,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三、初中地理课堂优化教学实践的分析

上文列举的教学案例,是在参考文章提出的相关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课堂教学,笔者通过课堂中对课堂实况进行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地理课堂上,教师采取了真实的情境进行导入,并以文本、图片、视频等不同种类的素材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与老师进行互动。2.当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轻松的学习氛围,设计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最后通过开放性的题目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地理学习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周天娇 单位: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