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业趋势范例

教师行业趋势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1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

内涵本质指的是反映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特性。“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对于社区教育是大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社区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以及社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进步等问题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民众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都有着各自侧重的定义。甚至有些学者在研究社区教育时只停留在理想层面的探讨,并没有以社区教育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因而难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教育内涵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范畴,即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教育类型。比如:厉以贤在其《社区教育本土化》一文中指出,社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并推动整个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内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厉以贤,2004)黄云龙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成员接受到的一种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有组织、有形式的教育活动。(黄云龙,2006)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陈乃林,2003)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社区教育其实就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为社区服务。因此,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常以政府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的形式开展。二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即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吴遵民认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向政府推动和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应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活动。(吴遵民,2003)杜幼文指出,社区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社区教育为这一“社会”构建目标服务。(杜幼文,2013)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台湾社区教育学者林振春,他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过程,社区发展的过程即是社区教育的过程。(沈光辉,蔡亮光,2010)社区教育已经超过了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由社区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实现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进步服务的社区发展活动。三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组织管理范畴,即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协调管理组织。比如,梁春涛在《中国社区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同建设区域文明、促进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社会一体化体制;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主导机构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机制。(梁春涛,1993)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协调社区内的各个部分,形成学习型社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的几种范畴说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的。从社区发展历程来看,其初始阶段都是在社区居民之中开展以教育为主的活动;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结构的不断健全,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在将来必然成为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对于社区教育的主体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受教育主体应是社区居民,这点已是共识;但对于教育主体,或者说管理主体而言,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来分析,目前各地社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社区发展虽较完善,但仍没有达到自主管理的程度,更不用说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再加之我国社区的管理机构仍是政府及其延伸部门,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仍应是政府,由政府部门主导,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社区居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随着未来社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的管理主体将最终由社区居民承担,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趋势也将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社区发展活动。

(二)关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指确定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就明确了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功能定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迅速增长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但也有可能压抑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摒弃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弊端,把重点放到人的自我完善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是提供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是以非功利教育内容为主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目的是提升本地居民的人力资本,有效提高居民的生存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即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教育,是以功利性教育内容为主的。持非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当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其《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教育或许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目的。”他认为,教育没有“实用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非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如果接受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报偿来维持的话,任何一个国家也难以承受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供给及其收益补偿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当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时,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学习型社会的动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的学习内容,因此非功利性是社区教育功能的主要特点。持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社区教育应当将培养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厉以贤认为社区教育应通过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来推动人的发展。(厉以贤,2004)邵泽斌将“发展社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现实要求(邵泽斌,2006)。大部分社区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从提高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普遍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提升居民生存技能的教育培训,指出只有提升居民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促进居民安居乐业,从而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谢家超认为,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出发,社会要为个体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并通过广义的教育使之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谢家超,2011)从上面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区教育主要是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教育,还是应当提供开发社区居民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进步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社区教育理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下,社区的管理机构从权力和能力两方面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完全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政府或者社区教育的提供者压力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社区教育。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在提倡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同时,不能排斥功利性教育的内容。如吴遵民认为,社区教育的非功利性功能是它的本质规定,但功利性功能能维护社区安定、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不仅十分有益而且实属必要。(吴遵民,2003)邱建新等指出,社区教育应当在培养人们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形成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邱建新,陆军,2001)

(三)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说可供重复套用的结构、框架。社区教育模式可看做是社区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地域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城市型社区教育模式、市镇型社区教育模式、乡村型社区教育模式等三类;二是按照不同管理主体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等四类。(杨燕燕,2001)应该说,按照地域划分的教育模式是比较模糊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中还存在着城中村形成的社区,它们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社区,再者是城市也有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分别,它们的社区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同理,市镇和乡村也有不同。因此,有学者主张按照管理主体来划分社区教育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如街道、乡镇等行政编制内的单位。这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以完善社区服务水平、美化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二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这里的学校主要指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学校通过充分、灵活运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校外教育。该模式具有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等特点。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目前由于学校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府,所以常因资金问题难以开展活动,局限性较多。三是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大学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办学机构,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社区大学通过专业开办、课程开设、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县区和社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办,一般是借助电大或者其他职业院校开办社区大学。此模式目前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四是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在于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中。社区教育的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均由社区组织和居民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负责。其运作方式为:由本社区较有影响并且热心教育的单位或群体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自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岳杰勇,2006)从以上各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前三种模式都在政府行政主导之下,无论是以政府主导还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模式,其办学主体其实都是政府,目前社区大学为中心的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运作。因此,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阶段仍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政府在当今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是主要力量,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开展的社区教育难免形成社区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局面,社区居民很难真正从社区教育中获益,甚至成为旁观者,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无法调动。并且各职能部门受政府委托,在开展和督促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常出现相互推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利益争抢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趋于形象工程。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最终目标将走向由社区自主开展社区教育的方向。

二、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总结与探讨

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型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即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要想建成学习型社会,首先就必须从社区入手,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破题。因此,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推动社区进步为目的的,涵盖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内容,能够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最终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的活动。根据以上述评与总结,本文就这三个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还要强化“社会”的学习功能。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与需求来看,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辩证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之中,并且在价值层面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历史沿革来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学术界曾出现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见解: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划分到“民众教育”一类,如北欧诸国;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定义为社会教育,如日本的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还有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就被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的所有成员提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陈元姝,200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立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又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代表着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与社会(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有效的手段与途径之一。一方面,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为指导,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提高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需要,为惠民、安民、乐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和结合一体化,它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集合体和统一体。社区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美国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我国古代的“乡校”、“乡规民约”和“社学”等形式也是社区教育的雏形。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坚持非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统一

在学习型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而这种学习需求,既包括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素养的社会生活休闲教育内容,还包括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职业教育内容。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是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教育的内容偏向非功利性。而功利主义强调以实际功用作为社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主张实施有利于人们当前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实用技能。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看,这种教育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社区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居民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可有些地区居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上。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地开展的社区教育也应因地制宜,既要有提高居民收入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使社区居民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要有提升精神素养的各种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非功利主义的内容,保障居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争论,其实是受到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影响。社区教育研究中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功利主义强调的坚守终身教育理想的问题,有其合理性,但这种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社区教育的发展只能通过市场、社会等实际需求来实现,因此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社区教育必须通过功利性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它们的出发点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在社区教育的研究中,既不能一味强调终身教育的理想,批判社区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的存在,也不能只停留在满足社会功利需求上,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采集;数据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化

在数据分析技术领域,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受到高度重视和追捧,大数据的价值得以更大程度的显现。近年来,在教育培训行业,无论从中小学、大学还是职业教育、培训,都比以往更容易、更快速地积累、交换和使用数据信息。信息对于教育培训行业许多方面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教育培训行业已经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教育培训大数据有两大来源,一方面是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数据,另一方面是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采集的数据。教育培训大数据要能服务教育培训的发展,具有目的性,而非盲目的囊括一切数据。

1.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基石

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每个应用系统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和培训信息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其中包括教育,管理,教育和研究,培训和其他服务。由于大数据战略的逐步出现和教育培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信息应用系统收集更丰富的数据,加强信息系统的智能和产品竞争数据收集和详细分析强化功能。我会强迫它。此外,可视化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是各种应用系统的基本技术,以帮助用户解释和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

2.产品体系多样化

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和独特。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将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大数据市场中提供特殊服务。

3.产业链分工精细化

大型产业链中的教育和培训分布更加微妙,专业化程度更高,最终的追求是互联网思维的重中之重,并进一步提高大数据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将继续改善人力资源的分配。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和运作将更加高效和专业,在整个产业链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由各个分销商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供了专业和完善的服务。

4.数据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数据安全和隐私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是产品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数据意识和公私信息的不断发展,基本的产品教育和数据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安全性。为了保护数据隐私,开发人员需要关注数据失真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限制。使用数据失真技术来避免由于人为干预而导致的数据传输是误导性的。使用数据加密技术,您需要选择最新,最复杂的加密数据算法。由于必须匹配特定范围内的重要功率的解密,因此改善了数据的安全性。教育培训机构购买信息产品,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一个评价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关教育和培训都是由电脑控制,即使内容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体系的核心我会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被淘汰。

5.产学研合力谋求突破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寻求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小学和初中的深度合作。成功的教育和培训凭借公司的实力,很难实现大数据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克服关键技术问题,设计有效的产品应用模式和策略,由大学和研究机构我们必须与您合作。因此,教育和培训大数据市场将展示公司,学校和研究之间的广泛合作。这三者有互补的好处和有效的协同作用,并出现了几种优秀的基础数据产品。

6.人才培养意识开始凸显

大学加强了数据和人才课程体系的结构的建设。减少数据人才培养是影响中国大规模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课程和大学负责大规模的专业数据培训。未来,更多的大学将提供大型数据课程或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公司还将逐步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数据专业培训,与大学合作开展实用的专业教育。开发大量的数据课程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数据人才。

7.教育数据有序开放

教育和培训数据有序组织,使公司能够合理地工作并提供增值服务。数据披露是指通过业务系统,网站等数据接口,内部系统,系统,公共访问和使用权法律系统之间的具体数据。开放式数据开放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推动数据教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质量更高,教育水平更高,是开放性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是价值的根本保证。数据资产的实现是提高治理教育能力的有效措施。开放教育数据是推动新时期高质量,高等教育开放,实现增值教育资产基本保障,智慧教育新生态建筑基本条件的重要推动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数据和一些公共数据,一些教育和培训数据使合格公司合理运作,为教育和培训数据提供增值服务。完整的数据系统是教育数据开放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将开辟现有教育管理的数据管理和运营压力。另一方面,它将振兴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共同探索数据的价值,并帮助提高教育和服务的质量。

8.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始出现

第三方社会机构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数据提供和安全评估服务教育和培训发展中的数据质量和安全问题大数据将日益突出,成为高等教育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教育体系的实施和实施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评估,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以及支持教育服务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将大量涌入市场。这些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是盈利并不是公共机构的一部分,对于保证教育和培训的数据质量和安全评估的专业性提供了更高的可信安全度。未来,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大数据教育和培训研究,必须促进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深度整合,必须促进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提供。必须实现深刻的教育和培训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5,(9).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3

一、兴趣的宽泛性

体育兴趣具有宽泛性。如喜欢田径运动的学生,很可能也喜欢球类运动。体育兴趣宽泛的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就活泼开朗,动作灵敏;。这些学生会经常在体育运动的刺激下多层次地感知,形成丰富的体育爱好。宽泛的体育兴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和我国的体育运动教育方针是分不开的。从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来看,体育竞技比赛逐步走向国际化,逐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体育教育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又要注重造就专业领域的人才。那么,如何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又有专业技能呢?这和广大体育教师的科学教学是分不开的。首先,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兴趣的宽泛性和技能的专一性。只有教师有了示范作用,学生才会跟着教师去学。其次,教师要将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全面发展又有专业特长,做一专多能的体育爱好者。

二、兴趣的持久性

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可以是长久的,也可能会是短暂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具有多变性。有的学生由于开始对体育项目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对此并不感兴趣,只是有点新鲜感和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学生觉得体育锻炼确实太苦太累,不能适应这种锻炼,甚至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苦差,开始的那点好奇心也开始动摇了。相反,有的学生却对体育锻炼比较感兴趣并从事专业的训练,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相对稳定,而且能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保持长久。学生能拥有长久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很重要,但是,如何使学生能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保持长久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体育本身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体育锻炼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在学生明确其重要性,对体育运动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学生才能对体育感兴趣,形成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开发,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这里所说的开发,除了指开发学生思维和智力,还包括开发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如果想在体育锻炼上有所成就,持久性的兴趣培养是很关键的。

三、兴趣的效果性

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去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并会有明显的效果。对于体育课中的田径项目来说,学生有了兴趣后,就不仅能主动去练习老师示范的动作,还能主动了解和田径项目有关的人和事,课下还会主动查阅资料了解田径项目的运动方法和过程,以求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所以,兴趣培养的效果性可以使学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自觉练习的目的,并能提高专业水平。不过,学生的兴趣在这种动力下能产出多大的效果是因人而宜的。如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只是完成老师教的动作,课下不去主动探索和提高,那么这种兴趣不会起到多大的效果,这种情况也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所以,高中体育教学需要改革,要使学生改变体育只要及格就行的想法,要加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兴趣培养的效果性。

四、结束语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钻研业务,及时掌握教学改革的动态和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培养,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作者:宋金刚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

一、开展多彩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日常的长跑训练中,我会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赛,谁先到达约定的终点,该组就获得胜利,赢的那组就可以让对方那组成员表演节目,又或者通过男女接力的方式来进行长跑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帮助与扶持,培养学生的凝聚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长跑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心肺功能、锻炼自身的意志力与毅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他们热爱体育,不抵触体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注重教学细节设定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来发挥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适时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谈论,并在有歧义的问题上给予合理的建议,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才能增进自身与学生的感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一些同学的兴趣不是很高,这时,我会要求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小组练习完之后组织各小组进行投篮比赛,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并将平时比赛的成绩作为学期末体育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此同时,我也会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感悟到体育的魅力,帮助他们提高了体育技能。我曾经在班级的学生中做过“是否希望老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这样一份调查,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的,这就说明学生喜欢的是轻松、愉悦、平等的教学环境,他们希望老师能像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要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质量。此外,动态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动过程中细节的设定,优化设计教学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独具一格的口令指示、奇异的体育器材、新奇的场地标志等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消除传统体育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状况,将主动参与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快乐,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优化授课模式

教师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单纯的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执行是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就没有积极性,而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到达标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就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此外,在上课初期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行一些调查,例如,我在上体育课初期会问学生一些问题:想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和内容?对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向他们讲授体育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束语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4

课余生活作为舞蹈教学以外的校园时间,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这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是极大地浪费与问题所在。因此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通过将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在课余时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以此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兴趣。某高校在对幼师专业舞蹈教学课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作为优化过程中的重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其中包括舞蹈赏析活动、视频教学、学生舞蹈水平展示、舞蹈大讲堂等,通过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与舞蹈相关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舞蹈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从目前国内中学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与学习负担,舞蹈教学恰恰是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所带来的心理与身体疲劳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学,该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舞蹈活动,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心态的环境。

二、正确的表扬与鼓励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受到鼓励与表扬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对于问题的探究与改善过程中,更能表现出积极、努力的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创造、想象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需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赞扬与鼓励,这种情绪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表扬与鼓励的实际应用,这种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可以切实帮助学生进行舞蹈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国内某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该校教师秉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表现良好、成绩提升较快的同学给予奖励,充分利用奖罚措施给予学生充足的信心,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并且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舞蹈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成绩较差,在长期舞蹈学习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学生,该校对这些学生予以了充分地包容与关怀,经常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此帮助这些学生增强舞蹈学习的信心,极大提高了该校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经过为期3周的实验教学,该校多个年级的舞蹈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5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策略;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为了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需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促进他们生存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是决定农村社区教育成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注重农村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使其为农村社区成员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注重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的采用

由于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全日制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开展,其培训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人数以及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确保农村社区能够更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单一办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农村社区中不乏人员以务农为主要工作,这样就可以通过农村职校或者是相关的技术推广机构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推广等活动,使他们能够对农业新品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能够实现对新技术的推广,又能够有利于新思路的宣传发展。然而在农村社区中也包含有逐渐与农业脱离的工作人员,对这类人员,在教育培训开展中不仅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其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通过学习得以减轻。因此,农村社区为了切实落实更具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开展教育,并注重其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不会对农村社区人员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便,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素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加便于农村社区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地点设置为人员聚集地,如工厂、企业或者是聚居区,由此使其学习条件更加便利,让农村社区人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为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进行设置

农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其目的除了是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注重提升农村社区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需要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劳动力市场中所发生的需求变化进行了解的同时,也要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敏锐把握,这样才能够确保培训内容更具专业性,也能够针对性地对培训专业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市场变化要求相适应,为培养更具专业性的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人才是推动农村未来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时代化的今天,各类前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时需要注重其综合性,在提高农村社区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助于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三、注重基础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

农村社区人员作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有必要注重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劳动力价值,又能有效避免农村社区劳动力盲目流动的情况出现。因此,其农业生产教学内容不仅要融入农村基础教育中,更要融入高职教育中,使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得以扩大。为了能够使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可以通过资格认可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贯穿至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当中,这对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加强对新增农民转岗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新增长点进行寻找和发现,由此促进新农民专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促进效益的提升,将剩余农村社区劳动力进行有序转移。其次,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探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优势产业,从而培训农村社区成员成为符合未来农村发展需求的新人才,由此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为了能够整体提高当代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必要与时俱进,注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只有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强化,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在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对富裕劳动力进行顺利转移,由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志云.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9).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6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立足地方实际,从全媒体时代背景出发,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成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更新迟缓,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时代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多为电视节目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和非线性编辑。现有实践课程仍是以电视节目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巧为实践主线,侧重于对学生新闻采编能力与常规的电视编导能力的培养。诚然,策划及采拍编能力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但是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技术不断更迭的全媒体时代,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更为复杂和多元。现有的实践课程对信息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及运营等能力的培养鲜有涉及,不仅限制了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无法相适应。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现阶段,大多数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年轻化、职称低、实践技能不足等显著问题。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大都不具有相应的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实践技能突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实践课程的开展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效指导。然而,由于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没有真正从事过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自身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如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不断革新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而仅囿于教学任务和学术研究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很难接触并实际掌握当下最新的操作技能,因而也就不可能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及时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三)实践教学形式化严重,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主要是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就课程实践而言,一般是教师结合各自所任课的课程布置实践作业,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制作完成某一作品。而实际情况却是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不仅如此,虽然教师会对学生提交的小组作品进行集中观看和点评,但是多数学生仅将其作为一次作业而已,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和完善。就毕业实习而言,很多学生毕业实习的目的仅是为了取得实习作品,获得实习成绩。为了更自由和随意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回老家或在学校附近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如,有些学生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分散实习,而电视台却很少将能体现专业技能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毕业实习,其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二、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一)对接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和更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实践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要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以满足传媒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实践课程的设置就必须在夯实和提高基础能力和技能的同时,及时跟进传媒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内容生产、传播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运营模式已发生改变,要求当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仅要保持电视特色,夯实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还要求注重加强对该专业学生在信息整合、内容与运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全媒体技能的获得除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课程的设置也至关重要。因此,当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要设置电视摄像和非线性编辑这些能体现专业基础的实践课程,还应增加融媒体产品策划与制作、短视频创作、新媒体运营等相关实践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置的常规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采拍编等实践锻炼,掌握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而依据行业发展变化新增的实践课程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不同媒介形态产品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在对不同媒介形态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出多种形态视听内容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媒介平台或终端的内容与传播需要。因此,实践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不仅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新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已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实践指导工作,建设和打造能力精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势在必行。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加强对现有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去”就是给现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业经验的不足极易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因此有必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趋势,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变原有的实践教学观念。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为教师参与业界实践提供支持。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到新媒体公司和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成立的融媒体中心或融媒体公司等各类传媒机构一线,参与内容生产与分发等全媒体生产流程的具体工作。在培养和提高自有专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为专业教师及时把握业界动态,学习和掌握行业最新的实操技能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对于全媒体时代下指导学生实践以及促进学校教学与业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聘请业界精英为实践教学助力。“引进来”就是邀请业界精英担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职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业界精英长期在行业一线从事实践工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宝贵的行业经验,而且掌握着最新且最实用的操作技能。因此,引入行业精英既能够有效弥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也有助于将新技术、新应用及时地体现在实践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地方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主讲教师,尤其是来自行业一线并具有丰富媒介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业界资深工作者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如,在实践教学中,可先让专任教师讲授几周的理论知识,在之后的课时中让业界资深工作者传授更为贴近业界实际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践行双师同堂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带动学生迅速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三)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把控,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科学组织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工作是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应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学生课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应结合自身所任课的课程,密切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根据不同赛事的具体要求,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式指导,并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送评作品。这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课程实践,不仅能够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易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开阔眼界,了解传媒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其后个人实践技能的提升指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应建立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控,以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学习环节,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为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地方高校可在实地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校媒联合等多种方式,建立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新媒体公司等在内的毕业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选派优秀教师分别带领学生深入不同的实习基地,与企业或媒体共同开展并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对学生实习全程进行实践教学和专业指导,不仅便于实时掌握和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而且学校与业界的这种深度合作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对接,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确保了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依据全媒体时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立足地方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并不断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从而培养出与全媒体传播格局相适应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创新探析[J].中国出版,2019(04):9-13.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强调“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重点。目前,国内大约有1200多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有数万名[1],他们是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当前业界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聚焦于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华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案列,探讨影响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及提升策略,以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所启示。

1相关研究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和计划所具备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国外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阐释被较为普遍接受的有;道恩•哈马克认为,教学能力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备的灵活、个人感觉、提问技巧、移情力、实验态度等能力要素;伦弗克•曼尼认为,教学能力主要为制订教学计划能力、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及知识传授能力等。国内教育学领域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2],由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组成[3]。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阐述国内外也有不同的解读。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从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策略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评估测试能力来认定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4];有学者在考察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时认为,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包含课堂实用能力、教学准备能力、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教学技术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5]。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涵盖教师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学界关于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对象多是外语专业教师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教师或双语教师,这些教师来自外语院校或本科院校,鲜有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和泛化,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为切入点,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探讨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为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和趋势,本研究在梳理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及表征的基础上,对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和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尝试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如何?(2)影响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是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主要考察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和基本情况。本研究还邀请10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及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2.3数据收集与分析

基于文献调查结合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分解为外语学科知识及能力、教学准备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技术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5个维度17项具体能力。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赋分,从“非常不符合”(1分)到“非常符合”(5分)。通过问卷星发放,共收回233份试卷,剔除10份相同IP地址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23份。数据分析基于有效问卷开展。首先取样本的前25%作为高分组,后25%作为低分组,得到高分组56人,低分组59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17个变量上,t值的显著水平均为0.000,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均值之差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说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全部变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据此得出结论,问卷中相应的17个题项具有较好的辨识度。量表的KMO值0.926,Bartlett球体检测显著水平为0.000,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α系数为0.916。因此,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值4.17,五个维度上教学能力均值分别是:外语学科知识及能力均值4.17、教学准备能力均值4.26、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均值4.19、教学技术能力均值4.20,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均值4.07。在李克特5分量表中,数值等于或高于3.5为高频程度,中频程度数值介于2.5和3.4之间,数值等于或低于2.4为低频程度。据此可以看到,外语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总体评价属于高频程度。课堂是展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舞台。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控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用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主动检查和发现自己施教中的问题,并进行调节;且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体来看,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较强。调查显示,在组织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方面,教师们仍需努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创设场景让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均可以操控课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们的电脑投影操作能力均值4.53,而课件制作能力均值3.87。究其原因,是现在所用教材基本有配课件,不用自行制作。在“外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的三项分项能力上也存在差异,教师们认为自己胜任公共英语教学和职场英语教学,对于行业英语教学的能力略为踌躇。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步骤。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注重教学反思,但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指对已进行教学的反思,从中找出问题,进行研究并改进。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同时还要结合学科发展,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各分项能力均值有差别,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较强。在教学中经常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可以说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但教师们在行业英语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和选取、英语实践活动组织和开展等方面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4讨论

4.1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调查中可知,尽管教师们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对职业院校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外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或融合方面认识还有待提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4.1.1社会因素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用英语简单介绍相关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能力培养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职场英语和行业英语逐渐走入大学英语教师的视野。用人单位希望大学英语或公共英语课程强调实用性、专业性、与本单位业务相关[6],希望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较好衔接,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性。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职业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因此教师们需要转变思想,关注职业教育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自身的职业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能力。

4.1.2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们对行业英语教学尽管有热情,但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开展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据悉,大部分英语教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少部分教师研究生阶段学习了其他专业,但也基本上囿于文科专业,对理工类专业的了解较少。而职业院校开设的多是工科类专业。受制于自己所学专业,教师们对理工类课程了解较少,对行业英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行业英语教学能力低于平均值。因此,拓展知识面,应加强跨学科学习,特别是学习自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行业英语教学能力。

4.1.3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口语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较为胆怯,不敢用英语表达意愿,这妨碍了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用不到英语,加之基础薄弱,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得知,他们也组织了英语实践活动,但囿于学生的基础,英语实践活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占用较多课堂时间,致使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就减少英语实践活动的频次,甚至放弃英语实践活动。

4.2教学能力提高途径

教育部门和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要遵循的原则。教师需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把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4.2.1拓展知识结构,提倡跨学科学习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关注英语学科在学生职业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又要关注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增强行业英语和职场英语的敏感度。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多达几十个,鉴于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可能对所有专业进行了解和学习,因此建议教学管理部门首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可根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安排其固定从事某个专业大类的英语教学,让教师了解和学习某个专业,使其逐渐熟悉某类行业的教学;第二,定期安排大学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安排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和承担行业英语教学任务[1]。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教师对行业英语的教学忧虑会相应减少,从而提高行业英语教学能力。

4.2.2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英语实践活动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应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在实施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改革教学内容,设计英语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特点加以推广,而不能束之高阁。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可增加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法、采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增加英语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4.2.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能力评价作为教学监控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对教师教学能力做出评判,又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基于此,形成既体现职业院校特色又结合外语教学评价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高等学校教学的第一性决定了高校教师首先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具有强制性[7]。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决定学校生存的必要条件,教学必须排在首位,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必须排在首位,而且要占据较大比重。职业院校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社会服务,分为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应涵盖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明确外语知识技能储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价指标,关注评价主体,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方能促进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之服务于外语教学。

5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华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表明外语学科知识及能力、教学准备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技术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是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期待,但教师们的行业英语教学、教学设计和英语实践活动能力受教育政策、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影响较大。结合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能力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专业教师合作,并在教学中突出英语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实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黛琳,卢丽红.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4):23—28.

[2]宋明江,胡守敏,杨正强.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征、支点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49—52.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

[4]仲伟合,王巍巍.“国家标准”背景下我国英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构成与发展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6(6):2—8.

[5]郭燕,徐锦芬.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104—112.

[6]白静,赵萱,郑仰成.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外语,2011(3):85—108.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8

科技创新能力差,配套产业发展落后。我国服装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企业中高学历、宽视野的研发人才很少,企业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不重视,投入不足。我国服装业在服装面料、服装配饰、加工机械等方面还很落后,对环保、绿色、特殊功能服装的高科技面料制造工艺和技术还没掌握,高档面料主要依赖进口。加工工艺落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普及率低;对人力依赖严重。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附加值不明显。我国服装行业早期主要靠订单加工而发展而起来,许多中小型服装厂主要从事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被品牌持有者获得。我国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世界十大奢侈服装品牌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品牌形象,也培育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方面我国的服装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行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长,并且原辅料等价格也在上涨,两方面效应叠加,导致服装行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服装企业必须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

二、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点

我国服装企业发展历史短,水平低,大部分还处于贴牌加工阶段,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创设品牌,但品牌影响力不够,特别是集加工、品牌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装企业尚未大规模形成。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这决定将来服装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服装设计能力

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应具有很强的服装设计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能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审美和潮流趋势,对市场有较深的洞察力。国内服装院校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好大一部分是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的教师,对于服装市场的理解不深,教给学生的只是停留在画面上的设计画稿,缺少相关的“产品完成”经验。

2、科技创新能力

这需要培养学生的前瞻视野,根据绿色、环保、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开发出相应的高端服装面料,设计优化服装配饰,改进生产工艺等,把先进的生产理念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盈利水平。

3、品牌塑造能力

近年来服装行业的消费以品牌消费为特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进行品牌塑造,有利于培育自己的目标客户群,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企业现有的品牌规模小,缺乏文化内涵,品牌的竞争力与市场拓展力明显不够。这种品牌建设塑造的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所以要紧紧依靠服装教育改革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

4、市场营销能力

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服装产品势必要提高销售价格,广大服装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找准特定的目标顾客,针对特定目标顾客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教育改革的诉求

国外的服装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国外的改革内容来看,许多学校已对服装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对理论深度进行压缩和变浅,实践能力则不断加强,以适应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服装行业的具体情况,当前我国服装教育改革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

服装行业特殊的竞争性和实践性要求构建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服装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教师的来源不单单是从高校引进,还需要从企业一线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可以带领学校承担企业委托的产品开发任务,确保教师的理论知识有用处,实践能力不落伍。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要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以及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工程类课程应注重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艺术类课程要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经济类课程要以满足行业岗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为主,同时可增设创业的内容。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生产一线常用技能的了解。

3、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服装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教学方式的改革,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时的更新,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CAI课件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搭建专业的实训室,开发网络实验室,建立虚拟工程环境,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补充单纯理论教学的缺陷。

4、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和专业实习管理

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服装专业的学习最终也是要应用于服装产业的各个方面。实践教育是服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对和处理好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开发一些实践类课程,如服装面料识别,服装色彩搭配,服装配饰优化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习管理,当前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和服装企业联系不多,实习站建立困难,就任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实习,由于企业性质和规模不同,学生实习学到的知识也不尽相同,这就违背了专业培养计划里专业实习板块设置的目的,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加强管理,使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受到良好的培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