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论文范例

教师评职论文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1

教学质量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所形成的教学效果价值观的反映,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即学生获取的知识、产生的能力等变化与整体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高等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单纯地体现在知识传授的能力上,还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递,因此,教学质量的评定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定是教师评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标准,正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的捕获,然后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整个教学过程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此为根据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造、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定机制能够使教师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传承效果,提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效率。因此,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在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教学质量评定存在的问题分析

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定方法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今高校教学质量评定体系在观念、标准、人员配备、实施方法等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使教学质量评定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质量评定缺少科学定位,教学质量评定的定位体现了评定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只有具有了科学的评定方法定位,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定方法。传统的评定方法通常定位于对教师的测量和鉴定,并将评定结果与评职、创优、奖金发放等挂钩,它完全将教师置于被监管的被动地位,使得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忽视了教师工作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破坏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压抑教师潜能的发挥,存在着错误导向和扼杀创新的弊端。

2.2教学质量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教学评定的片面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评定内容主要关注于课堂教学,着重于对教师基本功的考核,如授课过程中表达的清晰与否,重点是否突出,教师语言是否流畅等,传输知识的效率和能力时主要的评定标准,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个性、创造性和人格魅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第二,教学质量评定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忽视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及其主动性。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基本上成为教学主管部门对师生进行的单向评价。但在缺少师生广泛参与前提下的教学质量评定所产生的结果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而且也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3传统教学质量评定过于看中量化分析,缺乏定性判断。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广泛,包含知识质量、能力质量、全面素质质量。其中很多因素很难用数据进行量化,而现今的考核评定方法过分看重数据,把教学工作过程分解成各项可测指标、每项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再把权重按照一定的法则累加最终形成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终分数,不能量化的因素没有办法添加到教育评定体系中,导致了这种评定方式湮没了教育科学的文化性格、人文特性。

2.4教学质量评定缺乏完整反馈系统。

现阶段的教学质量评定机制大多具备行政色彩,评定过程自上而下实施评价,教师、学生、院系在评定的运作上均处于被动地位,其反馈意见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处理。并且在评定系统中,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多处于滞后状况。对反馈信息缺乏合理的处置方式,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授课教师,使得该过程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3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定准则的探讨

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定方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定应坚持如下准则:

3.1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

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功能和性情,也强烈地受到评估制度的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和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评价理论与方法强调目标的人本化、主体的多元化、视角的综合化和方法的科学化,是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改进工作的综合体系。教学评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不应该只把其当成监管和甄选教师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学校在开展教师教学评价时,首先应明确教学质量评定的定位。

3.2在教学评定过程中应该按照多种复合性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

其中应该考虑到知识传授的过程、思想引导的方法、能力培养的手段、性情陶冶的影响、心理调适的能力等因素,不能单纯地用课堂教学过程去评定;整体的评价过程应该体现灵活性,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形成教师教学的个人特色和风格。

3.3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看教师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特别要考虑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评定过程要体现学术的民主性、教学内容选择的自由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3.4教学评定应该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学校与教师双方应该相互协调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2

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旨在教书和育人的并轨。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过多地重视分数和对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学成了书呆子,缺乏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事物缺乏辨别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德育是五育之首,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而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性,往往是不好量化的。历史考100分的学生,他的道德素质未必就是100分,一个把《中学生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可能把打架骂人当作是家常便饭。

媒体报道的马加爵等一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中学生自杀,杀害父母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学校不能再漠视学生的德育建设了,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内容。所以,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基础上,受到思想的熏陶。教师切忌用单一的说教去教学生,只有依附于教材,才更有说服力。

德育教育的实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身立教,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教师要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融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中;教师要关注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组织参观博物馆,听老一辈革命战士的演讲等。二是历史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很多,可以借助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族文化等等。例如,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

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历史教材中,具有坚强意志、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形象比比皆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继续战斗。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教育中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3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4

1.1能够促进中学政治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教育的功能被局限在文明的传承上,不重视文化的创新,思想的培养。多元评价方式则非常重视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基本,允许学生大胆的创新、假设,有自我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多元评价方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产物。

1.2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学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学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能力。但是由于中学政治教学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记忆与背诵上,导致学生只重视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统一答案的背诵。而多元评价方式更加重视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2.多元评价方式简介

2.1利用纸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

纸笔测验一般可分为各种大型考试、课前听写测验以及课后诊断性测验三部分。其中考试作为评价多元评价方式必不可少的评价方法,能够基于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客观、高效的对学生当前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价检测,所以其在评价总分值中的比例应当适当提升。另外,无论是使用哪种纸笔测验手段,均需要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答题时的答题方法、心理状态、答案规范程度,以及在纸笔测验完成之后是否进行查漏补缺等等,推动纸笔测验评价体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中学政治教育课堂作为老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平台,政治老师需认识到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性,同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归入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中。除此之外,中学政治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设定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为政治课堂学习评价以及学习的主体。具体做法为: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生动形象的政治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添加视频、案例分析以及图片等,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挖掘出学生的个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情景教学作为中学政治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快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情景教学能够提升中学政治教学趣味性,能够提升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政治知识,内化知识。比如说比如说老师在讲解“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很多超市都存在顾客任意打开产品食品包装,任意打开试用封闭包装的日用品,随意破坏产品等问题,顾客的这种行为轻则带给超市几元的损失,重则带给超市上千、上万的损失,日积月累超市的损失金额度能够达到几十万元左右。老师可以基于这一情景向学生提问:你是否是这类顾客中的一员?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这种行为是否在消费者的正常、合法权益的保护范围?你作为消费者又该怎样正确、合理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等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将学生放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更通透的理解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正确率,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本堂课的教学情况。

2.3自评互评法

中学政治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评或者是互评等方式,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及评价的主人。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可以以自己的过去为参照物,或者是以他人为参照物,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并推动学生内化处理评价标准以及目标。学生在进行相互评价时,需以相互爱护、相互促进为出发点,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被评价者真实、客观地结论,推动被评价学生进步。

2.4档案记录法

中学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新课改对中学政治的要求、中学政治课程的规律以及特点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成长档案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是否存在不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材料。老师需对档案材料进行定期更新,同时定时向学生本人公布,使学生通过成长档案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度以及成长,提升提升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档案记录法这种评价方法的针对性比较强,同时每份档案都有各自的特点,实施起来必然会增加政治老师的工作量,因此一定要按照同一个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灵活的评价,并防止形式化倾向出现。

3.结语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高职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使用人员素质测评进行员工招聘、职位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熟悉劳动法并且可以处理劳动关系,将组织行为进行较好的管理,促进企业管理目标与经营目标实现的技能型劳动者。那么,作为影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之一的教学方法,该何以有效地践履,进而助推技能型劳动者的实现。对比文章尝试性将翻转课堂纳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以期优化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内涵写真: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指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某一个主题或者任务,让学生下课后围绕这个主题或者任务进行探讨或者拓展,可以是小组形式,也可以是单兵作战式即自己一个人完成,其成果形式可以是辩论赛、情境模拟、主题视频、演讲等,然后在下一次课开课的时候,让学生将其成果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教师充当主导者的角色,维持好课堂秩序与课堂进度的把控,并且对学生完成主题或者任务的情况,结合学生们自己的点评,进行指导与点拨,在结课的时候进行综合评价与总结。

2功能挖掘:翻转课堂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的价值

按照价值工程理论V(Value价值)=F(Function功能)/C(Cost成本),将翻转课堂纳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各方的推进,方可实行,只有明晰了翻转课堂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价值,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可以磨刀不误砍柴工似的产生更好的助推力。

2.1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拔高。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占据主角,学生是配角,而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角,教师扮演点拨、指导、总结、课堂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组队或者单独探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融入了自己努力与见解,可以说对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兴趣等均有所提高。

2.2师生关系更进一步融洽。在小组组队进行主题或者任务的完成中,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展示时,学生的点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点拨、总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在协调、学习探讨、互助、共同努力的氛围中,得到较好的升华,班级凝聚力、学习向心力、师生关系和谐度得到巩固。

2.3教学效果得到提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性质,注定了其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比如压力面试、绩效考核、薪酬设计、职位分析等。而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媒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布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应的主题或者任务,比如薪酬管理教师可以布置宽带薪酬设置、工资条制作等;绩效管理教师可以布置BOS、BARS、360度考核法、强制分布法、绩效考核因素权重设置等。让学生在项目驱动或者任务导向下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样从理论是实践可以说是在学中做、做中学,如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4学习生态得到改善。在主题或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组队或者单兵作战去落实教师布置的作业。在下次课的时候,小组或者个人得以在全班同学及教师面前一展自己的风采,与同学们在头脑风暴法中探讨这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共同学习、协调合作、面对面沟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平台展示等优势,如此这般的学习生态环境,相对比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配合而言,翻转课堂的学习生态占有一定的优势。

3机制建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

翻转课堂的操作路径出于让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能够情景模拟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工作分析、公共关系、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的操作实践环节,文章尝试性提出翻转课堂是一个不错的媒介,进而建构了具体的操作方略。

3.1任务下达——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布置相关主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依据自己所带的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或者任务的布置。比如,薪酬管理教师可以布置工资条的设置、宽带薪酬设计、薪酬等级制作;人员素质测评教师可以下达压力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性格测试等。

3.2落实操作——学生依据任务进行相关的操刀。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主题或者任务,进行自由组队或者自己单个独立完成,完成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下达任务时会有相关的说明。学生亦可以与教师进行确认。表现形式有辩论赛、情境模拟秀、脱口秀、演讲、论文等,表现形式不求统一,差异化的成果展示,让课堂更加具备活力。

3.3风采展示——学生将其成果进行相应提交。在下次课开课时,学生可以以小组名义亦或者个人将自己的成果在班级里的多媒体上亦或者班级微信群、QQ群、其他相关平台,进行PPT展示、辩论赛、个人演讲、情境模拟、脱口秀等,但是必须是围绕着教师布置的主题或者任务为核心。不可跑题,并且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4探讨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的点评。教师要主导课堂上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秩序,整个课堂类似采用头脑风暴法,学生对其他组或者个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述,即好的一面与需要优化的一面。而教师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角度来进行点评、点拨、指导与提出相应的专业性意见。3.5总结收官——针对整个课堂的推进与展示讨论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学生们全部展示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需要从这门课程乃至这个专业的角度来综合点评整个展示与讨论、对这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过程、参与度、显示度、积极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宽度、厚度、深度、广度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总结性的小结,进而可以完美收官。

4结语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职

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抽查结果,既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将作为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的重要依据。①始于2015年,启动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抽查试点,抽点关注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学校强化毕业设计的质量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坚持以“两查三赛”为核心,编制了19个专业大类的毕业设计指南,包含我院编制的公安与司法大类毕业设计指南。《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构成的‘五维质量观’及其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1]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发展。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职业教育源于西方,最早确立实践教学研究重要地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影响力较大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模式主要包括“教育评价之父”R.W.Tyler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单项封闭系统)、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的综合评价CIPP评价模式(C背景、I输入、P过程、P成功评价,意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过程,为了改进)、克龙巴赫(Cronbach)教育评价观(评价的重点放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关心目标到达的程度)、以古巴(EgongGuba)等人“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国外教育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评价内容从片面到全面;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元,再进一步发展到全方位评价;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与定性结合,再进一步到收集多方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总体来看,国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采取了监控主体多元化(如德国主张监控主体是“企业”),多监控和评价对象全面化、监控与评价手段科学化、监控与评价过程动态化等特点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比较常见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主要从毕业设计选题、设计、答辩等环节给出各种方法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桂文龙提出从论文谈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马文姝等提出高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并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栾奕娜等提出了“两级三层”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段向军等提出从毕业设计选题、双师协同等方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优化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李常茂等从毕业设计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三个方面探讨了PDCA管理模式在高职毕业设计管理中的应用;魏欣提出基于L/S模式的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鲍风雨和栾燕提出通过内环和外环的控制与评价,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张会琴等[2]提出引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PETOE)到毕业设计,通过轻结果重过程,适用于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研究的视角、范围、方法、信息技术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早期校内质量监控体系成果,未能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协调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研究,其借鉴性不强。近期诊改缺少建立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多维质量监控体系,未能及时修订教学质量保障相关配套制度。2.研究范畴存在局限性。已有的研究多基于某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研究范畴,缺乏适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学生毕业设计监控模式研究,缺乏由行(企)业、学校、学生、第三方机构作为质保体系的共同主体,开展内外互补的毕业生质量“画像”监控体系,并且实证研究相对匮乏。3.研究方法相对保守。已有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研究缺乏如何利用云技术进行“一站式”云服务过程监控,帮助提高高职生毕业设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缺乏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更加实时、动态、有效等研究。

二、湘警职院“双质共治螺旋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大学生真理探索、社会意识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等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我校秉承“厚德重法崇文尚武”的校训,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中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用警魂育警技”争创一流高职司法警官院校。加大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本着实现人才质量、师生发展和质量文化的目标,运用“PDCA”循环原理构建并逐步推进管理质量加教学质量“双质共治螺旋提升”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通过建立质量监控机构、人性化管理制度、有效指导与评价,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进行考核与反馈。

(一)协同设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分段指导、全程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监控渗透在毕业设计教学各个阶段,明确质控点,完善信息反馈制度,对格式、内容、创新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做法是学院教务处和四系建立细化的、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管理体系,协同加强过程化管理。并发挥院级教学督导的作用,进行全程跟踪式专项督导工作。其中,重点过程的监控要结合教学的教育性,它是对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揭示。[4]

(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规章制度。主动适应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根据《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精神和《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将“科学、公正、严谨、诚信”的质量目标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检查流程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是否存在、答辩走过场等弄虚作假行为。1.“质量改进螺旋”助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把PDCA管理法引入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实践中。P指全盘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和过程;D指达成目标,为重点环节。可细分至具体时间后由指导老师落实,学生执行,涵盖选题管理、指导过程管理、答辩管理;C是与D同步进行的,进行有效督导与全面检查;A是C在查错、纠错的相关报告或措施,并滚入新一轮的PDCA,完成螺旋式迭代。2.毕业设计列入优化专业群工作计划全程数字化的毕业设计,提升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论文除一份纸质稿入档案外,任务书、作品等文档全部以二维码形式呈现,扫一下可查阅、授权下载。例如,线上对1366人次的20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检查,实现了所有专业均有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覆盖、毕业设计抽查全合格。以“校局联盟、校狱(所)合作”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依托集团平台,校狱(所)深度合作,敏捷响应市场,柔性订单培养”的专业群发展机制,学院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引导强化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细化毕业设计质量目标,制定多轮检查工作方案。3.落实相关政策跟进配套细则贯彻执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学院制定了“学院XX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指引”制度,持续落实内部质量整改工作。2019年制定了公安与司法大类、公共管理类2个毕业设计工作标准,规范和明确了各专业毕业设计的撰写要求。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学院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制定修改13个顶岗实习标准、15个实训教学条件标准、15个专业学生毕业标准等,实现了标准优化全覆盖。教、学、考、评一条龙,涵盖论文写作、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奖励机制等。对教务处、各系(部)、校内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了明确分工,进一步完善标准链。1.校内指导教师稳步有序推进整体工作。布置毕业设计任务,适时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并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线上指导与线下帮助,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进度较好、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辅导其尽快完成论文框架并对论文主体深入分析,对进度落后的学生及时提出预警,使其按时完成论文设计。2.企业指导教师把关选题方向、技术、可行性。严格按省教育厅要求,毕业设计成果不得以论文、实结、实习报告等形式替代,也不得剽窃或抄袭。①并发挥了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强化职业教育素养内容的探索与研究。3.运用“双质共治螺旋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进行诊改,剖析出毕业设计评价不合格,主要存在研究主题过大或不明确、全文前后逻辑性不强、参考文献年代久远、结论不实与建议泛化、写作不规范、写作态度不端正、创新性缺乏等七个典型特征。在省教育厅2019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中,我院被抽查的法律文秘和刑事执行2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合格率首次达到100%。良好的写作与沟通能力对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后的职场发展均意义深远,计划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写作中心,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的服务,进行更深层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

[2]张会琴,等.PETOE模式下如何把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53-54.

[3]戴高鹏,等.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的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6(2):168-170.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7

1案例教学实施现状

1.1案例教学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应用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审理和讨论后,做出评判。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提出,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其内容形式和经验日趋丰富完善,已成功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在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深远的意义。商科类课程除在本专业开设外,还在其他专业作为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程。从理论教学分析,地方性高校商科类课程教学研讨仍滞后于实践发展。从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教学普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考,想象思维空间受限,忽视了其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存在问题

传统案例教学本身存在互动,但主要限定在课堂讨论环节,在目前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此外,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大量使用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案例缺乏代表性。教学案例多来自国外教材翻译,地域、经济制度、文化背景差异使学生理解案例存在一定困难,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国内编写案例存在着滞后性,主要来源于对新闻、公司报告、纪实文学等进行简单摘录、加工,且案例选题在典型性、指向性、丰富性、综合性有所欠缺,尤其缺乏对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在教学中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分析。课堂互动缺乏有效组织。互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合班授课人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少,或课前准备不足,课堂讨论中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正题,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也无法独立思考。其次是教师对教学知识点没有有效组织、序化。部分章节内容应以授课为主,但案例教学占用过多篇幅,学生尚未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这些都影响案例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程度难以评价。由于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取分组或者团队的形式,小部分积极性不强的同学很难参与其中,普遍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而教师难以用量化方式制定大作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个成员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评判,容易造成注重结果而非整个学习过程。

2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实施的意义

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地域、商业环境及教学资源差异使案例教学难以有效迁移,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强调课堂精心设计基础上的全程互动,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使用的输出效果,完善了案例教学。

2.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性高校主要办学目标之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必须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立体互动案例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教学模式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以立体互动案例教学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点,整合教学资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内化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2.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立体互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提供的学习材料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并发表独创性的见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方法、教学反馈等基本教学要素有效串联,形成系统合理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商科类课程实施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力培养与教学目标互动、案例编写与知识点串联互动、实时反馈与评价互动”的全过程、多元化、立体互动教学,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3立体互动案例教学理念及过程构建

立体互动案例教学使传统案例教学更加全面系统化,以此为核心建立立体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商科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为满足地方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教学模式改革之间搭建了稳固的桥梁。针对前述问题,结合地方性高校实际情况,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在新的理念下,重点对目标设定、内容分解、案例嵌入、课堂讨论、反馈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做了深入探索。

3.1目标设定

根据不同课程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罗列具体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理论素养积累、应用能力提高及创新意识培养。教师在授课前结合热点现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向学生提出引导性案例,并通过对其核心内容的剖析、引导,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扩展至一般,从微观延伸到宏观。同时,要求小组完成简单的案例分析报告及点评,为课堂讨论准备。

3.2内容分解

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目标,系统梳理课程主要知识点,按可操作性强弱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案例;可操作性一般的内容则给出具体情境,结合教学具体要求在案例库中筛选;可操作性弱的内容可在实训环节结合流程进行模拟仿真。同时,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等,并在下次教学中精讲,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理论系统性优势,弥补一般案例教学缺乏概括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培养的局限,是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

3.3案例嵌入

在内容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案例与教学目标相契合。选择、设计案例时,注重案例的指向性和交叉性。除参照教材内容将案例指向进行初级归类外,还应以系统观点对案例进行二次归类及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三次归类。同时,注意案例嵌入的循序渐进,即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按照“单一教学目标——复合性教学目标——系统性规划”不同层次依次递进,实现学生从“理解案例——提出问题——构建方案”的逐步突破。教师除了提供案例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激发他们自主编撰案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践,搜集有价值的材料,甚至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搜集“本地化”、“本土化”案例,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素材。邀请专家及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评价、校验案例,对案例进行修改完善。该过程既能提高学生交流学习的经验,又可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

3.4课堂讨论

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安排了课前案例初步分析,在课堂上预留了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让课堂案例讨论具备了较强的规范性。课堂讨论是互动案例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要有效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具备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在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的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分析案例材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精心设计讨论方式。可根据班级人数采取分组讨论或个人发言。首先为学生自由讨论创造良好、宽松的氛围,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次,讨论时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讨论围绕主题展开;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歧意见,推动讨论向既定教学目标方向深化,促进案例问题的剖析。采用点名发言和主动发言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把讨论与平时成绩挂钩,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口才,增强自信心。

3.5反馈评价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立体互动案例教学设计了实时反馈与评价互动。结合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由教师、各组长组成点评团对各组讨论就过程与效果两方面进行点评反馈及评价,构成各占50%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表总计100分。评价得分参考: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60分以下不合格。同时,设置浮动分,由组长依据个人贡献率、具体表现等浮动±3分为小组各成员最终得分,进一步防止“搭便车”行为。同时,还可尝试“以证换分”模式,即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课程资格证书,折合成一定的分数,获取行业权威证书可以获得该课程的免修资格。

4结语

实施案例教学重视教学的启发性、创造性,能有效的将学生引入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中,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立体互动案例教学尝试在开放环境中推行师生的全过程互动,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利用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拓展校外课堂,开展校企实训基地共建,培育校企间结构化的关系链,积极推行学产研政的分工与合作,利于推动商科类课程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

作者:张雪青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用实际的案例作为被分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据要,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学习和分析研究,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第一,结合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难易得当、可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高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而对实践操作积极性较高。所以案例的设计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要难度适中。案例的难度过高,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案例的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第二,案例的设计要涵盖章节主要知识点,并且具有综合应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涵盖内容广泛,知识点多而零碎,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题,保证案例和教学主题相符合,并且能够充分地将学习章节的所有知识点都融入案例之中,或者将主要的关键知识点融入其中,然后触类旁通到其他知识点。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又要突出其“应用性”,所以案例的设计既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又要有综合应用性,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交融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些启发与启示,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充分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师应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及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讲授用到的知识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融入到模拟或重现的生活情境当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

二、服务于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以及演示文稿制作这三个Office主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章节,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以上章节的教学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独有的特性及优势,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以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三个工具软件的应用作为例子,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设计。在学习每一个工具软件的使用时,我们都设计了两个应用案例,一个是“实例制作”案例,另一个是“拓展练习”案例。“实例制作”案例素材主要由教师提供,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关键知识点以及操作技巧融入案例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技能。“拓展练习”案例素材主要由学生自己收集,“拓展练习”依托“实例制作”进行拓展提高,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并提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MicrosoftWord:毕业论文→专业投标书

1.Word实例制作案例:毕业论文的编辑与排版。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先给出样文(PDF格式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已经完成的毕业论文代表作),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有一个整体、直观的认识。然后给出素材(Word格式的未经编辑与排版的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样文所示,提出对素材的相应编辑与排版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满足规定要求、怎样达到理想效果、具体如何操作、完成操作需掌握哪些知识点等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将整个案例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对于每一个任务,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演示较为规范的操作,然后指导学生上机操作完成。最后,让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点评与交流之后,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2.Word拓展练习案例:专业投标书的制作。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调研、网上搜索等途径收集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投标书内容以及制作规范要求,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招标要求有所不同,制作投标书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学生自己选择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开展各自的拓展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标书的具体制作要求,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指导可以延伸到课外的电话或网络交流。经由这样的反复学习与交流,让学生融入实际情景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运用在实例制作中掌握、积累的知识及操作技巧,自主地查渥补缺、拓展提高,解决现实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此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时,若收集资料与制作标书的工作量太多或难度太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二)MicrosoftExcel:学生成绩统计→专业数据处理

1.Excel实例制作案例:学生成绩统计。

以学生较为关注的考试成绩统计作为基础进行案例设计。教师将原始的成绩(Excel格式)与统计处理出来的成绩(PDF格式)同时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效果。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完成任务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及操作技能,在完成了Word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把经由查阅教材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或者完成的操作留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重难点或者较为关键的操作步骤。最后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不断地完善其数据处理效果。

2.Excel拓展练习案例:专业数据处理。

与教学Word拓展练习案例一样,先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数据处理需求,收集到的需求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类。其中会涉及一些在实例制作案例中没有接触过、在基础课程教材中也查阅不到的专业数据处理需求,教师应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参考资料或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更复杂、更高级的Excel数据处理知识。并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需求,学以致用地解决将来学习或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数据处理问题。例如:信息管理专业的数据处理侧重于人员、物资的数据收集与归类管理,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数据处理侧重于货物的采购配送、入库出库等数据统计处理。实施此案例教学时,教师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适当地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案例教学中受益。

(三)MicrosoftPowerPoint:毕业答辩→求职介绍

1.PowerPoint实例制作案例:毕业答辩。

先由教师选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制作的优秀PPT代表作,课堂上给学生演示播放,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然后给学生讲解PPT模板及主题的选择、各种对象的插入与设置、母板的编辑与应用等,每讲解完一个专题,则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设定的目标掌握PPT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之后结合Word案例中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制作一个20张左右幻灯片、演示时间大约8分钟的毕业答辩PPT作品。最后,学生相互观赏及点评作品,提高对PPT的审美能力与制作水平。

2.PowerPoint拓展练习案例:求职介绍。

有了PPT操作基础以及制作毕业答辩演示文稿的经验之后,要求学生制作个性化的毕业求职自我介绍PPT,其中包含个人基本情况、个人简历、专业特长等内容。学生需要向老师、学长或专业负责人了解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本专业将开设哪些课程、将学习哪些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自己将能达到什么专业标准与要求,将拿到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等。学生在收集这些素材的同时,增进了对其所学专业的了解,使其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以上PPT制作案例都具有较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也是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建议教学时不要分组,让学生每个人自由发挥,独立完成。

三、总结

上述设计的案例具有鲜明的“服务于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其一,案例素材与专业知识相关,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二,学生在收集“拓展练习”案例素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其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理解,一方面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今后专业知识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其三,案例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专业问题,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案例具有“服务于专业”的现实意义。其四,随着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会探求更加优化或者完善的方法与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对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正因为我们的教学案例会随着教学对象的专业变化而有所改变,具有“服务于专业”的特色,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内容,需要做大量的调研与开发工作,这些工作是由教学团队合作完成还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完成?在我们学校,这项工作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来统一部署与完成,目前只是针对“专业类”,还没能细化到全校40多个专业的每一个专业。其二,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案例需求,教学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师按“专业类”进行分组,每组固定承接一类专业的教学任务,组成员相对不变,组内通过采取内训、公共备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对这一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其三,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除了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外,还要学习专业知识,这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入手,让他们认识到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界限,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方能让知识转化为力量,提高职场竞争力。

作者:张爱科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老年护理案例教学实施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护理专业2011级高职护生,共107人。高中起点,已完成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

1.2研究方法

1.2.1案例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课题组通过对老年护理岗位工作内容的调研,结合教学目的,形成典型案例。例如:吴某,男,65岁,退休工人,既往身体健康,近日想进行体育锻炼,但缺乏有关知识。

1.2.2案例分析及讨论: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学生对案例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案例提出具体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1.2.3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如:老年人活动的原则;运动锻炼的注意事项;老年人运动强度的自我监测方法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讨论,如:如何制定可行性较强的运动计划?运动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等,提出初步的运动计划。

1.2.4修改方案:

通过提出问题-修改方案-再提出问题-再修改方案的流程,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满意效果,完成教学目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修改,直至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较强可行性的运动计划,完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1.2.5案例总结及评价:

评价阶段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师针对学生分析案例和解决案例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受及不足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扩展方向及进一步的要求,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

2研究结果

85.98%学生更喜欢案例教学,97.20%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及其他杂志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95.33%学生能够主动动脑分析病例,95.33%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情况较好,82.24%学生已基本掌握病例的评估及处理工作,96.26%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表示满意。

3讨论

3.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结构,以病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课堂总结时,教师会对病例的拓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为学生拓展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3.3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间讨论等,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4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的突出位置,并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简称“双高”),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时紧时松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健康的,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向上、爱国守法、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比较薄弱,师资管理力量配备不足,师德师风建设经费相对紧张。学校各部门对师德师风建设齐抓共管的机制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师德师风一般难以用量化指标来体现,也很难找到衡量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或抓手,即难以检验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导致多数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出现时紧时松状态[2]。如果出现了较大师德师风问题,学校则通过开展运动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和整治行动来消除负面影响;在问题没有出现前,多数学校一般不会采取太多具体的措施。总之,师德师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大多处于“说起来很重要,但忙起来就忘掉”的尴尬状态。

(二)师德培训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师德培训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抓手。但据许多参加过师德培训的教师反映,当前师德培训比较注重理论说教和规范教育,培训内容不够科学,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和多样化,未能充分考虑教师内心真实需求,存在脱离实际、实践不足等现象,师德培训实效性不够强。

(三)评优评先条件不够全面

高职院校中也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于在各种评选先进典型的条件或指标里,侧重、科研项目、获奖成果等硬性的、容易量化的指标,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方面因为相对难以量化而弱化,因此评选出的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一般都是科研方面成绩优秀者,而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方面并非一定是突出和优秀的。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各高职院校目前都制定有对教师考核的制度,甚至在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职务)晋升、具体岗位聘用、评优评奖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但由于师德师风考核及育人效果方面相对难以量化,除非教师出现了很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方可一票否决,而诸如敬业精神缺乏、为人师表欠缺、育人意识淡薄等方面没有在师德考核中准确地体现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中过于看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课题、获奖等“硬件”,相对忽视教师基本思想道德修养的“软件”。教师只有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档次的科研论文、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才有可能在职务职称上获得晋升,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对教学、育人工作则只是应付了事。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师德规范与要求

应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对高校教师明确提出了七条“底线”[3];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4],随后出台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5]。以上这些文件是教育部按照时展的要求,针对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制定出台的。除了教育部的以上这些规定,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台适合本校实际的更明确具体、更细化、可操作的教师师德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确保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学校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有正面的规范与要求,还应制定负面的师德师风考核清单。

(二)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首位并贯穿其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师德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对师德教育目标作有区分性、针对性的设计[6]。如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由于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自身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怎样能尽快适应新工作环境、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问题,因此,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规、职业规范、教学规范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等;在培训形式上,可采用集体授课、网上学习、入职宣誓、新入职教师导师制等。对于从教多年、已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师职业体验的教师,培训应侧重职业理想、教学技巧、科研能力、经验反思等方面,可更多采取参与性的体验互动培训模式。其次,在师德教育主体选择上,除德育研究专家、教育部门专家领导外,应把更多教育一线的、受大家公认和爱戴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请进培训课堂,更好地发挥其示范、感召和启发作用。再次,应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或抗压能力教育,提升大家的自我心理调节或暗示能力,努力营造一个积极、融洽、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应将他们也纳入师德培训范畴。他们与教师、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他们的工作方式、敬业精神、个人作风和人格魅力等在相当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品德和行为,对他们进行师德培训也是高校师德建设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师德宣传力度

首先,要开展相关法规文件、师德规范的宣传与学习。要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己制定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等进行大力宣传与学习,让这些规范与要求深入教职员工人心,使大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鼓励做的,什么是不鼓励做的。其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书育人典型、模范、标兵及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推荐和评选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与榜样作用。再次,构建重视师德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新学期开学、教师节、校园节庆日等,借助校园网、微信等网络平台,通过海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对师德模范、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的宣传活动。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健全师德考核体系

要将师德师风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现“一票否决制”。其考核的方式采用个人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考评和学生测评等多个环节和多种形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奖、岗位聘任,以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各类高层次人才等评选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人才引进环节,对应聘教师的考核不能只看他的学历、论文、研究成果,更要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品质状况,从源头上杜绝品德低下者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五)强化师德监督作用

要建立、健全并完善高职高专教师师德监督和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师德监督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教务处、人事处、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完善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等。可设立校内师德师风投诉或监督举报平台,随时掌握校内师德师风变化情况,及时纠正并阻止不良倾向或问题的产生,并追根溯源,努力解决问题。总之,对师德问题务必要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六)注重师德激励与惩处

一方面,要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及时修订诸如职务职称晋升、各类评优评奖等相关制度,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怪圈,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优评奖,以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中优先考虑。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对优秀教师进行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师德表现不良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违法违纪的,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部)等层层覆盖,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对监管不力者也要实行问责制[7]。

(七)保障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