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专题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健康专题

健康专题范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能够让学生自主放松。图书馆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感染学生沉浸到学习氛围中,而且墙画和励志的名人名言能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疏导。图书馆的优雅、温馨、舒适的静态物理空间,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二)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助于学生进行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医学界和图书馆界就已经将阅读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辅助工具,是医学生自助式解决心理困扰的方式之一。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资源保障是校内其他部门难以匹敌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等人文素养教育,树立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挖掘借阅信息有助于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寝室投毒、虐杀室友、自虐、自杀等恶性事件出现的主人公都是未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酿成大祸,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图书馆通过梳理学生的借阅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能够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读者近期借阅的图书均为《如何走出失恋》《如何缓解焦虑》等书,可推断该生有可能近期失恋且情绪变化很大,此时就该考虑心理健康教师是否应该主动联系该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推荐专题图书。相比学校开展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图书馆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略有不同,图书馆开展的系列讲座可更侧重于专题性,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不同专业,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化,如面对新生的“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面对临床医学的“职业发展”专题,面向医疗器械专业的“成长与口才”专题、面向全校学生的“时间管理”专题等。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方,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图书馆可以推荐人生励志类、名人传记、心理健康等专题图书,既可以与专题讲座相辅相成,延展讲座的影响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的心理疏导。

(二)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图书馆也可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将有助于缓解压力、心理疏导、人生励志等正能量图书和期刊集中到一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疏导的技巧和方式,增强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内心坚韧度。

(三)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性工作,图书馆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校内其他部门相关合作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方向。图书馆可以和学校的学工部合作,在新生入校前进行实名制心理素质基本调研,获取新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请心理咨询中心把前去咨询的学生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图书馆;还可以和辅导员合作,请辅导员判断心里有困扰的学生信息提供给图书馆。通过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提供的信息,图书馆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挖掘,找到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同学,并对他们实行定制化的图书推荐,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爆发。

(四)挖掘借阅数据,追踪教育效果。通过上述图书馆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图书馆能够获取大量具有心理问题倾向或已有心理问题显现的学生信息,图书馆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面向他们推荐图书,进行阅读治疗之外,还可以对这些学生的借阅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通过了解这些学生的阅读方向,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转变,心理困扰是否解决,既能作为之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信息,也能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方向。

(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虚拟的心灵空间。微信公众平台俨然成为读者关注图书馆动态、获取阅读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开发一个专栏,定期将心理学研究前沿动态、医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应对策略整理成微信软文,推送给学生阅读、借鉴和分享。同时开发留言板功能,为学生提供匿名的沟通、交流、共同克服情绪障碍的平台,让学生的不良情绪更好的释放,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六)举办读书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可以通过入馆教育、读书比赛、撰写读后感等实践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强医学生的图书馆利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医学生群体自主阅读、自助心理疏导的能力。图书馆也可以同校社团共同策划摄影展、书画展和志愿活动等,提升医学生的自我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和组织能力,以此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将成为未来社会人的主要竞争层面,尤其是医学生群体要面对专业、道德和心理的三重要求,心理健康的医药工作人员才是这个社会的白衣天使。因此,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图书馆无论从环境、资源和能力上都是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部门成长为主导部门,调动全校力量,搭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图书馆应从自身专业和资源出发,不断探索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考虑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晓敏,史逸君.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2).

健康专题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公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背景的相关探索。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或必选课。由于生源和办学层次的不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

一、制定课程目标

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为学校通识必修课,制定和编写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目标,就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力争将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融入授课内容中,细化到专题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维护和心态调整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心理技能,以及提升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2.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人格与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3.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

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

沈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参考国内外和省内优秀教材,精心编排教学资料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从教材编排内容上看,这些参考教材基本适合目前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没有与民办高校学生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自编。通过从教材中提炼出重要知识点,适当删减或合并教材章节,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部分非重点内容可通过课外自学方式进行涉猎。通过课内、外实践环节强化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学校现已形成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内教学实践采用校园心理剧模式,校园心理剧作为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被学生广泛喜爱,它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采取“导入—表演—分享—评比—反馈”五阶段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程要点,健全心理结构,优化心理品质。课下编排,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分享、评分、反馈。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实践分为网络自学实践和课程方法实践两部分,网络自学实践要求学生下载学校购买的应用软件,免费学习教师指定的网络课程视频,学习后上交撰写自学报告。课程方法实践要求学生在每一专题的课程学习后,积极主动的将所学到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实践内容包括:第一专题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实践;第二专题情绪调节方法实践;第三专题人格优化方法实践;第四专题提升人际关系技巧方法实践;第五专题培养爱的能力方法实践。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回顾与实践体验,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和对自身改变起到的深远影响,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

三、完善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围绕“专题教学法”和“心理实践情景体验式教学”为主线进行编写,通过调查和访谈法深入掌握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程心理需求,广泛搜集或自制教学所需的视频、音乐、图片、案例。我校课堂教学特色之一就是增设课前展示环节,即以班级为单位,课前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可形成新的教学材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材料的补充。同时,在下一次上课时,个人或各组的学生代表在讲台前做展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应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以常规的课堂讲授手段为主,辅以课堂参与式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书教学,恰当运用课堂展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行为训练、书写练习等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我校课程学时分配方式为,课堂教学24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在24学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心理测试、画自画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从各方面发现、认识自己;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体验肌肉放松、催眠、冥想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华,胡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2]孟兆怀.用创新思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

健康专题范文3

关键词: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移动设备;WebApp

中医健康管理是运用中医“治未病”观念,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给人们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其涵盖内容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本文在调查国内外健康管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及用户需求基础上,借助当前先进的移动技术,提出中医院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自身资源与人员优势,自行开发设计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探索搭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适宜技术,以期更好地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1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概述

1.1研究现状

2012年,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把“中医药等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和“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列为战略重点[1];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要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积极性相结合,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等[2]。充分表明国民健康管理和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开始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美国学者盖尔得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调动个人积极性,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健康效果”[3]。健康信息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哈佛大学汤姆•费格森较早就“健康信息学”概念进行解释,“它融合了护理信息学、公共卫生学、健康促进学、健康教育学、图书馆学和传播学等多门学科,分析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研究和实施如何在用户中传播健康信息,是将用户需求融入医学信息的一门交叉学科”[4]。大数据时代下,用户可借助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而由信息技术、设施、技术人员、患者及家属、健康信息资源、健康服务机构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体系[5]。我国在健康管理及健康信息化领域起步较晚。2000年,张继可等[6]将健康管理概念引入我国;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客观上对健康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吕欣航等[7]经过系统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82.82%,同时分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系统功能建设单一,导致利用率低,无法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信息等。王桂雁等[8]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大环境下,新一代健康信息区域平台的技术架构应以“云原生技术”为大方向。肖征等[9]研究设计了“军队疗养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梁锦雄等[10]提出“港口从业人员适岗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人群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要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提升健康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务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健康维护需求,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管理要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蕴含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精髓,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理念相契合,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可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特色优势。因而,基于国民健康管理信息需求,将中医药理论方法与健康管理科学理念相结合,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对于提高个体健康管理能力、维护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需求分析

了解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可以为构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重要参考。就需求主体而言,涉及三类人群,分别是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及亚健康人群,这些人群对健康管理信息服务需求包括4个层面:⑴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用户对特定疾病及相关诊治问题进行信息索取。⑵获取健康保健相关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指健康生活,行为、心理健康及中医养生方法等。⑶对健康建议获取的信息需求,许多用户希望专业性的健康管理平台或健康管理专业人士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包括给予可靠、精准的健康信息,指导用户作出有效的健康决策。⑷就医选择方面的信息需求,精准详细地提供医学资讯、医院排名、专家信息、医疗设施、预约挂号等,让用户作出准确判断并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选择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以健康管理信息需求为导向,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服务。

2面向移动设备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构建

2.1采用WebApp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及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获取信息成为网民的首要选择,其普及率与使用程度远高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等设备。因此,寻求一种高效、通用的移动技术建设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使用户不受时空限制,获得真实、所需的健康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发移动网站常用技术主要有App、WebApp、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WAP网站等。现从手机系统兼容性、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维护成本、用户体验、功能展示角度对上述4种技术方法进行评析,如表1所示。对4种移动技术进行分析,WebApp具有开发周期短、开发与维护成本低、功能丰富、用户体验良好,且一次开发兼容多手机操作系统等优势,使其成为移动式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的首选技术。

2.2构建服务系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以健康管理信息需求为导向,依据用户的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充分考虑手机语音交互和视听的获取便利等,设计开发了面向WebApp的移动式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11-12],该系统的框架结构由数据层、管理层及应用层三部分组成,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2.1数据层建设

数据层具有数据资源仓储功能。首先,基于Hadoop2.0的HDFS文件系统组件,数据资源仓储以多种物理方式对网络数据资源信息、馆藏电子书、多媒体视听、文档、图片等多类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进一步按主题进行分类、管理,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其次,基于该数据层Hadoop2.0的YARN任务调配自带并行计算框架,可进行高速、强大的数据处理及编程模式,实现数据挖掘分析与评价、用户信息及其需求分析等功能。

2.2.2管理层建设

本层面向PC端,主要功能是用户与数据分析、专题数据库构建、业务应用程序及系统自身的管理。数据层YARN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挖掘能力,在实现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用户行为追踪、通过智能计算实现用户需求分析与评价,构建“用户画像”,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面向用户的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信息推送服务。基于用户健康管理信息服务需求建设专题数据库,以信息可靠、有效为目标,本馆组建了“杏林”“医学资讯”等团队,其建库成员均为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学历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在继承前人健康管理与养生保健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大众关注的现代健康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归纳、整理、甄别,创建了“杏林养生”等系列专题库。

2.2.3应用层建设

应用层是基于新一代Web标准Html5技术开发而成,支持2D、3DCanvas绘图、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微数据、离线存储、智能表单、语义标签等主流移动网络应用特性与功能。该层包含日常信息服务、专题数据库与系统基础服务三部分内容。日常信息服务集合了医学资讯、国家医疗政策、医保目录与在线搜药、大众评医等内容;专题数据库涵盖杏林养生、疾病治疗、运动健身与急救、压力与心理健康等专题内容;系统基础服务有健康信息定制与推送、人工服务等。

2.3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为针对大众的健康信息需求而构建,为保证信息准确、有效,本馆组建了有医学背景的建设团队,选取古医籍、资源库为数据来源,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分类、甄别、筛选、解读、分析,并请医学专家审核把关。目前,专题数据库已建成,可实现线上服务,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养生保健理论、方法与操作层面。中医养生理论又称养生之道,养生方法称为养生之术。中医养生基本理念可总结为:居安思危,重治未病;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合一,形神共养;中和思想,平衡阴阳;三因制宜,药食同养;正气为本,扶正祛邪;大德益寿,重得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要适应自然,做到“四季养生”,注重情志得宜、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健身有术,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丰富且实用。第二,专题数据库涵盖多种类目和内容。采撷中医典籍内容精粹,解读中医养生理论、养生文化及养生之法。设置健康保健、运动养生、疾病预防等专题门类。以文字、动画、漫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古今养生要诀、功法示范及养生起居、饮食、营养、运动要领,并辅以链接,以查找海量养生图书和视频资料,供读者观摩。第三,内容简单、实用与易操作。用通俗性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养生理论、实践方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中精选出的膳食方、验方、调节情志法、按摩针灸术、保健功法等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针对目前人们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情志失调,一是选取养心法、用脑法、有为法、怡情法、交友法、逸游法、还童法、无畏法、幽默法、淡忘法等帮助使用者进行心理调适;二是选取保健按摩法、保健针灸法、刮痧法、磁穴疗法等自我保健操作方法;三是附以中医健身术图谱,介绍八段锦及五禽戏等现代功法。此外,本馆还依托该系统开展健康信息咨询服务,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专题数据库。

3结语

健康专题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春教育局下发的《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长春教育学院在2011年、2012年连续对长春地区570多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初级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首次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初级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从已取得初级岗位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选拔了市级骨干及工作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岗位培训及资格认证,共培训了100名教师。其培训目标是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能力,强化心理咨询理论及运用的能力,打造一批理论素养高、咨询能力精、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实现其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推进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基于现有心理健康教师中级岗位培训现存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结合专职教师的心理需求,探索出更优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及更明确的培训方向,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不足,参培机会受限。现有的培训多数是学科培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而是以活动设置的,导致有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科培训。现有的培训工作不受重视,一年仅有的几次培训,只能是一些好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普通学校甚至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根本没有机会。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过培训,做得相对较好的教师(由各区进修院校筛选)也从未参加过省、市级培训,更没参加过国培,他们进修的主要途径就是县市级的继续教育、社会开办的各种自费学习。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参培教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初级、中级的8次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学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有具有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有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还有一些班主任是因为工作需要,其专业水平相差很大,同一期的培训很难保证其效果。因此,培训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其具有层次性。第三,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前几期培训的准备阶段,项目组都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调研,但由于参培者不都是本专业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稍显困难;且多数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前就已经设定好,在培训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因此,调研结果只能在下次培训设计内容时才能予以考虑,而下次参培主体又发生了变化,其培训需求仍然没有满足,培训效果很难保证。第四,形式单一,参培教师参与感差。往期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专家讲座、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其共同特点是“一个人在讲,所有参培学员在听”。设置的讨论环节,时间仅安排5~10分钟,多数学员很难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近期的培训增加了体验式课程,但学员反馈没有学到知识,只有体验过程,没有体验收获。第五,培训时间长,参培教师接受稍显困难。国培、省培、市培的时间多为7—11天,教师工作很忙,很难保证每天的出勤。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的电话不断,尤其兼任学校其他工作的就更难完成学习,即使在听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如果按每天2个专题来计算,他们在培训期间要学习14—22个专题,即使有些专题讲一天,也至少有10个不同内容的专题,这对参培教师的能力是个考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短期内过多的知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因此,培训时间和内容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六,后期追踪缺失,很难检验培训质量。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是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者、受益者,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优良差,培训主讲团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效果的质量检测。对指标的评估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培训效果。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参培学员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但对此的检测较难实现。一是参培学员较多,后期追踪耗时、耗力,难以检验其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忽略了参培学员的反馈机制,无法对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检验还有待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健康专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设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需求分析

人类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环境变化如生活事件影响、家庭环境改变等方面。从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根据一项对中国12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方面专业帮助,而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被忽视或者轻视,这也从侧面表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2]目前高校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测试、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干预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依次是: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学业压力、爱情困扰、挫折应对等。近30%的大学生会遭遇个人心理问题,而在遇到心理困扰时,60%以上的学生渴望寻求“一对一辅导”。但是调研发现,却只有40%的大学生“很清楚”和“听说过”能进行“一对一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具体位置。这表明,大学所提供的条件与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学生对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很高的支持度,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对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认同。但也有42%的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满意,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不能完全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其他问题如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要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有更深体会。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除被动接受外别无选择,这种课程安排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3]

(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专业性和理论性,仍以集体授课和专项讲座为主,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现象,课堂教学不生动,学生参加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这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科目,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感受和体验而存在,学生的主体经验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个体差异。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愿望,又忽视了个体差异,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

(三)课程考查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考查形式通常仍是传统的试卷和论文,形式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未能真实反映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效果。学业成绩的评估应基于自身心理素质或实践能力的变化,除了以日常的表现和考试作为评估学业成绩的方法外,评估还应包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评价学生自我完善程度、学生心理素质等,既要考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要了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面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大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要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关注点,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吸引学生,得到学生认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4]

(二)以大学生为心理健康课程活动的主体

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才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让每名大学生都能时时感受到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

(三)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要更加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满足等这类他们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理应时常出现的良好主观感受,帮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愿望,积极引导,在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力争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

四、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实现路径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手段和方法能像课程一样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全程覆盖、全面讲解的效果。为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向前发展,实现教育部党组《纲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首先要“推进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大力倡导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和辅修课,全面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1]此外,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比重,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原则上应不低于2个学分、不少于32到36个学时。鉴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性和理论化,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不生动,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等现实问题,本文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提出以下课程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结构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专业的工作,它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需求,开设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课程及专题。具体而言,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及专题,必修课程内容分配到相应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及专题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现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另外,选修专题等可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在选修次数和选修与否的问题上让学生自主决定。这样的课程结构既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又能够兼顾对不同心理发展需求学生的针对性,是课程设置方面系统性与适需性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类发展性问题,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分专题教学,且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心理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对于新生要强调“适应教育”“培养教育”“学习规划”,以适应提高和培养为主;大二及大三年级要强调“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情感教育”“素质拓展训练”,重点是培育健全人格;大四要注重考研、择业和就业等关键节点上心理的调适;研究生则扩展到学术探讨、婚姻、家庭等现实问题的心理辅导,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不仅如此,专题必修内容的确定应当听从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建议。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及时总结本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惑,归纳整理后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题必修与选修模块。当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依据结果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用课程,应将理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以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融合大学生喜爱的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活动游戏法、讨论法、绘画自我分析法等。[5]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达到持续深入解决特殊心理问题的效果。因为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侧重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共性、一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各类补充辅导形式必不可少。在多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河南科技大学组织了数量众多的学生心理互助小组,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推荐等多种渠道,筛选出具有共性心理问题或困惑的学生组成特定的成长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这种形式有效扩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能够帮助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持续、深入地解决其心理问题。

(四)评估和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难点,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其实时互动、匿名性的特点,建立更加及时、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咨询工作向前发展。在评价中,要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坚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兼顾长、短期目标,探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新模式。本文将用户驱动的产品设计思想创新性地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领域,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提出面向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新思路,以期形成合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外,高校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辅导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的主体,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快捷、高效、实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7-6)

[2]刘敏芳.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7):168-169.

[3]石彩霞,宋效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126-129.

[4]于海波,胡霞,陈艳玲,等.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思考: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教育管理,2018(6):121-122.

健康专题范文6

[关键词]临床专题数据库;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价值

血液透析中心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3]。由于血透中心接受的患者数量大、设备多、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常常需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应对[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护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6]。临床专题数据库对于收集、统计患者信息,指导诊断、科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我院自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为了探究数据库运用于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中的价值,此次我院针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者男335例,女26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8±3.1)岁;护士女20名,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4.4±3.8)岁。另设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试验组,患者男323例,女27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2±3.4)岁;护理人员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经过患者的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采用MicrosoftOffice中的Access构建本数据库,按照建立的基本系统流程,建立相关的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关系、查询项目、报表、窗体等。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③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资料)÷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纠纷、投诉及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试验组仅发生3例意外事件(0.50%),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对比: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分别为99.33%、97.83%、99.6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试验组的总满意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健康专题范文7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内在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教学;融合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探索出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基础”课中也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专题教学法,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专题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照章节顺序讲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对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十分零散,对于同一知识点而言,其道德内涵与法律要求可能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法”二者内容相关,却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材中和“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知识点出现多次,涉及内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规范。运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不仅能针对同一问题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专题式教学的受众大学生而言,能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基础”课所涉及的爱国主义、职业、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专题,既非单纯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专题式教学将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变过去一味重视道德教化,忽视法律思维的教学模式,实现道德与法律并重,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拓宽个人视野,理性分析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探索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分工和教学组合中,不同的学术背景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专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基础”课的教学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扩展,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可见专题式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避免了将“基础”课程简单地处理成伦理学课程加法学课程的“拼盘”式教学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现实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专题式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成为当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专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师资的问题。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的“基础”老师有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法律专业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应付下来没有问题,但开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和法律知识都要熟练掌握,还要洞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实现跨越不同章节的组织演绎,并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师要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限制,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拼接教学内容,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现互动与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鼓励教师去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备课会、交流会,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更有实效。第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展开,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渗透法制元素,同时在法制教育中又能体现道德精神。但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没有差异,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将二者混为一团,而是应该在不同的专题中各有侧重,实现并重与侧重的统一。同时,要科学地确定教学专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思维习惯、情感诉求以及当前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大环境,确定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道德准则,也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更与大学生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专题教学讲清道理与法理,解疑答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学管理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围绕专门的问题展开,打破了教材中章节的限制,而教学中有固定设置的教学周历,按教材先后顺序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案例、讨论、讲座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课程考核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出勤、专题讨论、师生互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环节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课堂之内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另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和专题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在教学班级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有效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周琳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健康专题范文8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1.构建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将心育课纳入正式课表,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心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初一至初二间周一节课;初三至初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在教材开发上,学校自编的《人生幸福课》心理课程被区域学校学习应用;开发的《自主管理》课程获得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二等奖;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心之旅》获得全国NOC校本课程类一等奖。自2013年,学校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情景剧———心灵舞台》、《绘本心世界》、《沙盘游戏———探索心灵之路》、《自信加油站》、《正能量》、《手绘心灵》系列心理选修课,主题涉及学习心理、社会心理、生命意义,形式有心理测试、活动体验、绘本欣赏、案例分析等。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专题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堂教学及环境中也渗透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是与品德课的渗透。在教研中,将心理活动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我们教研组研发的《心理活动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在全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推广。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心理知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每班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课相融合,广泛融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班会更受学生的欢迎。3.坚持心理辅导,完善工作机制。12年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制度。通过师生心理测评,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期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已写成心理咨询手记20余万字。通过长期咨询记录的整理,将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做了分类梳理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借鉴[3]。

四、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

1.营造心理健康环境。自2012年起,学校校报开设了“连心桥”———心理老师专栏,至今已刊载心理文章37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电视台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应的进行专题访谈节目。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学生社团“阳光部落”,每年进行社团纳新,通过团体游戏、校园心理剧、趣味心理测试、体验心理咨询等形式,提升团员的心理素质,并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为了各班级流动的“小小心理咨询师”[4]。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成立了智慧家长提升工程,在各年级每期的家长会上,都由心理辅导室确定培训主题,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由本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做好沟通指导工作。

五、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1.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在省、市、县、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严格督查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优秀的心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在全校展示推广。针对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堂教学、学校心理辅导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2.实现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心理老师通过出示省市区各级公开课、主持心理工作坊、为全区班主任和部分学校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以及参与电台心理访谈等方式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工作、师生身心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专兼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保证心理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密切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学校、区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所在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9.

[2]魏晓燕,王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3]曲怀英.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60-63.

[4]杜丽萍.如何开展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育,2018(1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