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范例

规划教育

规划教育范文1

中国英语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起步,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可以把我国英语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49-195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之前(1956-1966);“”开始~改革开放(1966-1976)。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期内,中国英语教育一直是走的错误路线,也就是说:由于中国封闭的环境,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意识到。由于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密切,因此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俄语的学习。此外,由于“”对教育的破坏,我国英语教育处于一个很长时期的停滞阶段,这给我国英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下面着重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

1)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英语教育(1949-1956)

新中国建立之后,英语在中等学校依旧被教授。1951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在初级中学也教授英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的英语的兴趣,并为进入高级中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954年4月28日,教育部“从1954年秋天开始建设外国语言课程的通知。”通知要求,从1954年秋天开始,所有的初级中学停开外国语言课程,同时通知还强调,外语课程在高级中学阶段讲授。另外,从这一时期开始,俄语学习受到很大的重视,这与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只有社会主义苏联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交流频繁。培养俄语人才在这一时期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2)新中国成立后的英语教育(1956-1966)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为了大规模的发展经济,国家开始重视起外语的教育教学来,尤其是英语。针对旧有的英语教育弊端,我国政府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其目的是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提出的大多数意见是正确的,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有些建议是比较过分的。早在1960年,为了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加强与各个国家的交流,许多国家开始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这对于我国外语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说英语的国家。英语人才在这一时期的缺口很大,亟须解决。

3)新中国成立后的英语教育(1966-1976)

“”开始后,我国各个领域都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教育领域。在当时的高压环境下,学习外语与通敌叛国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因此,在这一时间段内,英语对我国的教育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学生几乎找不到英语学习资料,也聆听不到来自英语国家教师的讲课。

2当代中国英语教学困境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西方的交流加强,国家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国家的投入也不在不断增大。然而,英语教学效果与投入是极不平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当代中国英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学习功利性强

在我国,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参加考试,考一个很高的分数,只有这样才能考入好的大学或者得到更高数额的奖学金。英语学习的功利性与我国的英语教育评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效果评价时,往往使用的是卷面的考试成绩;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刻苦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此一来,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英语学习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所获得的只不过是一个分数而已,对于英语的运用大多数人没有达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如此,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其效果总会是背道而驰的。

2)重视书面轻视口头

语言是一种工具,其主要作用是为了使用。英语也是如此,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包括写作和口语表达。就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来说,口头表达的几率远比书面表达频繁得多,因此,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向堆放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当下的学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阅读教学,轻视口语训练。或许是课堂时间有限,但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评价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与否,是通过书面的分数高低来评价的。如果一个班内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高,那么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反之亦然。这就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向学生灌输语法,让去其学习规则,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基本是忽视的。这是我国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3)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合适的方法去进行评价,对于英语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在当前的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以考分高低来论英雄”。中学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考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以考试来对英语教育进行评价是不合适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仅仅将学习英语的好坏归结到分数高低上,势必会产生消极的效果。一部分人可能善于口头表达,口语能力强,不善于考试。如果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依靠分数的话,势必会打消好多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前许多中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兴趣很浓,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就索然无味了。其原因就在于当前这种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有所长的学生潜力的发挥。因此,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3语言态度视角下的英语教育规划

前面论述了我国英语教育的概况以及当代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这些问题是阻碍我国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在以语言态度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英语教育规划问题。

1)探究方法

为了调查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笔者对一所中学的18个班900名学生中的100人进行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通过调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英语学习的目的也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上面的图表,可以得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完全出于兴趣的所占比重较少,而为了考试而学习所占的比重最大,这就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很强;在对英语学习的困惑方面,对“评价单一”和“轻视口语的关注度比较大,说明我国英语教育确实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教育规划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我国英语教育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唯有如此,才有助于我国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①深入研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可否认,英语学习是有目的的,即使是完全出于兴趣也是有目的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目的和兴趣,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些英语学习者不擅长考试,而擅长口语表达,对这部分人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不要拘泥于书面的分数了。考核的时候,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发音、流利程度以及意思表达的准确与否进行评价,每个部分分别打分,然后进行平均。或者是根据学生在参加英语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比如一些学生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获得过奖励,那么这就是最佳的评价方式。对于一些书面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阅读与作文来对其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加强口语的训练,全面提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②均衡发展,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如果只是分数考的高,还不能说这个学习者学好了英语,只能说他具备了很强的语言知识。在英语学习的四个部分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读和写是相互的。要想真正地使学生学习好,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方法,在注重传统读写教学的同时,要更加的注重听说训练。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可以增加外教的课时数,小班教学,让学生都能有机会与外教进行交流。此外,可以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浸泡在全英文的环境中。③不断创新,优化课堂讲授方式传统的“灌输式”的讲授方式,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大大下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使得课堂讲授生动有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一些趣味性比较浓厚的课文来说,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上台的勇气,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对于一些学术性、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让学生讲授,教师做补充。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结束语

规划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内蒙古,社区教育

0  引言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我国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机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案例的研究背景

内蒙古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社区教育发展进程。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大力提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本地区的社区教育高度重视起来,并对相关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为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现已更名为内蒙古开放大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作为边疆地区的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着我地区无论是从医疗还是教育方面都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更何况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资金来源的形式单一,渠道狭窄,没有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宣传力度不大,难以适应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另外,本地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可有可无,知识获得的含金量有待提高,对社区教育这一形式缺乏信任,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社区举办的促销活动或者是小型社区活动的层面上。即使是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也都是被动的,且年龄出现断层,大多是小孩或者老人,以娱乐性教育为主,家中的中青年都忙于工作和上学,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社区教育的学习,而社区教育管理结构的松散,知识体系缺乏规划,居民观念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差、关注度低。另外,师资力量欠缺也是我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较高职称的老师在专业院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使之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到社区为居民讲授专业知识。而即使有时间,教师们也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到社区来,这是因为教师的职称与工资的评定是按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来认定的,目前我国没有一个专业的认定标准或者法律文件来明确规范社区教育的教学量计算,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上完了课却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而社区教育也可以看作为一门公益性教育,也许会有一些教育志愿者将很多有趣的课程带进社区来,可教育毕竟是需要专业性的,所以志愿者的专业性有待考量,讲授知识的连续性不强,教育队伍零散,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只能看作是一个社区活动或者是个讲座,与专业的教育水平还相差甚远。而大部人眼中的教育还局限于学历教育,近几年才有了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的概念。如何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系统办学与多部门多主体办学协同起来、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无限放大并分享,这是目前我地区社区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只能说是有迹可循,却无法可依。项目的开展与推进,人员的责任分配制度,经费的使用标准,教育的类型划分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专业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才会被人们接受认可,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其停留在“上面”说一步,“下面”走一步的“人治”状态。所以,将社区教育相关管理办法纳入法律条文显得十分必要。

2  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

法律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有序运转,遇到问题有法可依,规则就是核心,遵循规则就是行事思考的第一条重要原则。法律有明确的实体规则,规定了各种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用法律的技术语言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用个人的道德对错语言,去讨论解决问题。而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而言,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区教育作为支撑。国外的社区教育比我国发展的早得多,以美国为例,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出台明确了美国的社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进而保障从此以后社区教育的有序进行、有法可依;而日本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也是其社区教育立法的最早雏形。由此看来,立法是保证社区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突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向法治规范化道路上稳步前行。反观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来看,虽然有些发展快速的城市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由于条例缺少法律的权威性,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还有专家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还未成熟,使之上升为法律的高度还有待商榷。对社区教育的立法,不仅是教育法治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对社区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整体思路的完善规划,为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社区教育促进了教育机制的改革,实现了我国教育类型的跨越,不仅健全了社区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社区文化、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更多的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在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这一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教育模式应当支持和鼓励并发展壮大。针对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内蒙古地区社区教育的种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根本在于没有一部相关法律文件对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导,从而社区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我们不能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就对相关法律的制定不积极,在没有严谨的法律条文规范下,社区教育只能是摸索前行,难以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的大环境下,得出一个统一性的标准、制定一部全国通行的法律并不现实也十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进行符合当地人文发展的社区教育立法工作,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律规范,使之向正确的方向有序并快速发展。

3  结语

规划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于2017年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框架为“两条线”和“四个方面”。“两条线”指的是心理和德育工作;“四个方面”包括生涯课程的建设、家长指导中心的建立、职业体验拓展,以及研究性学习,它们共同构成研究的“四翼”。课题研究的生涯课程编写主要由心理学科教师承当,家长指导中心的建设则借助了家长和校友的资源,职业体验的拓展实践依托社会机构,研究性学习与学校特色——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相结合(学校曾获福建省青少年创新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卢嘉锡科技教育奖,现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其中“家长指导中心与职业体验”还为课题“学生自主选择、自行发展”提供真实的数据。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中,确定实施课程教师的地位及角色是关键。教师不仅需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还需要提升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者,研究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重建知识结构,探索课堂模式,在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与职业选择方面进行探索。教师作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者,其本质就是“咨询师、辅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的‘决定者’或者‘指挥者’。”[1]在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坚持这种角色本质。依据“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研究的需要,以及新高考对教师的要求,学校从具体的师生配置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了教师参训的具体实践方案。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认识的“陌生化”。在国外与港澳台地区,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但是,对于大陆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生涯规划教育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所涵盖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学科素养,对教师而言都充满了陌生感和疏离感。

2.课程开发的“后置”性。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体系是科学、严谨和可操作的;但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研究起步晚,适合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很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的方式等都成为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例如在已经实施的学校中,生涯规划课程被上成心理辅导课或户外活动,都暴露出对课程理解的仓促与错位。

3.专业教师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心理教师负责,而在心理教师的配置上学校总体数量又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由各个学科老师兼任的局面。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被赋予了“咨询师、辅导者和协助者”的新职能;但是,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技能,传统意义上班主任的思想建设、心理辅导、生活管理等工作也与专业的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相距甚远。课程内容认识的“陌生化”、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课程的缺乏,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课题组认为为教师搭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是教师培训的应有之义。

二、“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1.泛学科参与:全科教师培训(1)兼顾德育与教学两条线,实施全学科教师培训“选择高考科目”方案带来高中教育的挑战,倒逼学校更新观念,制订生涯教育整体规划。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毕竟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把生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才是实现中学生涯教育的根本途径。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强调,应培养学生注重自我觉察、生涯觉察和生涯规划,希望学生能运用个人潜能及社会资源,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并将之融入各学科学习之中,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关于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2]新高考考试科目的选择,将打破行政班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行政班和选课走班并存的事实,这对学生、家长是挑战,对教师而言从心理到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建立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职业选择基础上的生涯教育将成为所有任教教师的职责所在。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参加前期培训以高一年级涉课老师为主。培训的老师包括德育系列的年级长、班主任,教学系列的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以及对生涯教育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保障培训的效度。(2)注重学历与年龄的合理性生涯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教师的参与需要以兴趣为前提,以求知欲为动力,结合具体师资情况,参训老师以中青年高中教师为主,或者经验丰富求知欲旺盛的老教师,他们承担着学校的教学重担,是新课改和新高考实施的主力。在学历层次上,参训教师100%为本科学历,并逐步向年轻的研究生倾斜。学历经历和学习能力为老师们接受新知识提供了的智力条件,也保证了培训的效果。此外,课题组还考虑了教师性别的比例,希望以此获得最佳的参训效度。

2.专业知识的提升:专职教师的培养在课题的研究中,专职教师负责课程研发和课堂实践。专职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的是“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送出去”指的是外出参加高规格、高水平的各级别的研讨会、培训班,比如从课题立项开始15人次参加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年会、NCDACDP国际生涯发展师培训、福建省第一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等各级各项学习、培训。“请进来”分为两步:一是借助与同安一中合作的“51选校”企业平台,选择合格的教师在高一年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开课,心理学科教师随堂听课,通过课堂观摩,初步考量、商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借助“51选校”企业平台把台湾辅仁大学等知名的机构的师资力量拉到学校,利用假期时间与心理学科教师进行“磨课”。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整个课堂研究的核心,也是最艰巨所在。依托心理教师过硬的学科素养以及他们坚持的自主培训,反复打磨,几易其稿,终于在2018年底完成定稿工作,为生涯课程的开设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3.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科教师的培训学科教师的培训,则以学校培训为主,主要采取集中、短时的“头脑风暴”模式。(1)课程选择。根据“新高考政策以及选择科目”“成为学生生涯指导者”目标,遵循课程体系“促进行动”“认识环境”“认识自己”“生涯理论”的设计,选择“百年生涯规划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理论”“霍兰德理论与运用”“舒伯特生涯发展理论”等心理学尤其生涯规划理论的主要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授课。(2)资质考量。为了保障培训的效度,学校聘请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以及大学讲师进行授课。在课堂的模式上,力求与大学接轨,甚至向国外大学倾斜,强调了课堂的活动、体验和操作性,改变传统课堂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风格,是教师通过学习在心理认同与教学行为上向“咨询师、辅导师以及协助者”身份转变。(3)课型组合。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的是课程的活动性与体验性。根据这一特点,相比较第一次方案的纯粹,第二次教师培训的课程就丰富起来,在课程的安排上,注意到理论课与户外体验活动的结合,安排了外出考察与户外的运用。这主要是考虑到,在3到4天的紧张学习中,休闲运动可以增强愉悦感,从而使老师更好地认同学校开展培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这样课程设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锦上添花的。经过随堂观察,课题组发现年轻的教师开放的姿态很吻合课堂的风格需要,年龄较大的教师经过几个时间段的学习后,也渐渐褪去拘谨、刻板,变得大方和活跃,参与更主动和积极,对生涯教育的热情高涨起来。由此,我们认为,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开展,受益者首先就是教师本人,它唤起教师对新知的求知欲,重新点染唤教师的职业热情。此外,考虑到培训的根据研究的进度,教师培训分两期进行。

三、反思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课题组只是探索了教师培训的第一步。要获得老师们的认同并愿意付诸实践,还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课程、高考的改课。

1.重建学科教育教学观念

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实现观念重建。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自我生涯规划的帮助者,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3+1+2”的模式的意义,要提高课堂效率,凸显学科的价值,发现学生的特长,减轻学生自我选择的模糊性,在帮助学生夯实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兴趣和优势,为学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建立“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模式。

2.加强研修提升教学能力

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由此可见,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不同的学科,其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是不同,如语文英语表现为听说读写,数学是推理、运算能力,物理、化学、生物涉及实验能力,等等。因此,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科学、灵活地教学方式,将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渗透到不同学科,不能顾此失彼,或者本末倒置。对于教师来说,就是通过自觉,将“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模式落地于课堂。这种落地,就需要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素养结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思想、思维、技能等,创造出“润物无声”的艺术课堂。这里,以苏州中学的高中语文学科启蒙课示例(节选)[3]。《高中语文学科启蒙课示例》四个主题架构课程的实施:开学第一课,主要是结合学科内容与大学专业的联系,思考“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认识自我,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认识兴趣、禀赋,尝试寻找目标,思考“我是谁”;学科体验,把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落地在选文中,借助审美、思辨的活动以及价值观的引领,与丰富、模糊的职场逐步建立起愈发清晰的联系,并对“我能做什么系”做出可行判断;规划自我,将上述三个阶段的活动进行整合,形成相对规范的规划书。显然,在苏州中学的语文学科启蒙课例设计中,生涯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但又保持了学科的相对独立,与语文学科建立起相互独立又相互共生的关系。就语文学科而言,生涯规划不能等同学科视角下的审美体验,比如情感的调动等;它应该是理性与科学的思考与选择。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目的地设计实践活动,实现生涯教育的落地,比如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让帮助学生考虑从事新闻、主播等行业;写作、戏剧表演、国学社等活动,可以让帮助学生考虑创作、编剧、教师、策划等行业。刘静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一文中指出:“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清晰地展现在学校课程谱系之中,并用创新地教学方法,挖掘蕴藏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学科教材中地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真正让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4]所以,如果说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颗唤起生命未来的种子,那么学科教育就是培育这颗种子的土壤,学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科素养、学科技能支撑并引导着萌芽成长的方向。学科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自觉,研修的自觉,育人的自觉。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开展课题研究尚属首次,教师培训也势必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8):54-57.

[2]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3]何一萍.苏州中学:生涯教育语文学科渗透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7(11):11-13.

规划教育范文4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结语

规划教育范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技术

因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教育部门顺应时展的需求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一通知施行之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我国于2014年正式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理论与师傅实践教学的联合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略有不同,因为现代学徒制所重视的是技术方面的发扬与传承,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校企合作之间的深入融合。学徒制与教学的融合能够促进建筑装饰行业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衔接,可以确保学生职业教育同终身学习之间的对接,切实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质量。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初中的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导致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弥补自身不足等方面,从而忽视了自身特长的充分利用。到了大学校园之后,教学的重心逐渐由理论教学转移到求职能力提升方面,要求学生重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分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自己的喜好,了解社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以此为依据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当前的热门专业,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多以建筑工程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以及装潢等为主。该专业的学生在为未来的工作当中,需要不断地充实装饰艺术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设计等技能。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对建筑装饰的相关内容展开详细的分析,并与师徒理念相结合,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专业师傅为辅助的双重教学模式,为确保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师徒制理念,需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我国现代化学徒制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够成熟,以致于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进度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授课,且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的求职时间与普通学生的求职时间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阶段,学生需明确未来的就业单位;第二阶段,需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展开知识与技能培训,确保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而普通学生的职业规划则呈现一定的滞后性,这部分学生尚未对职场进行了解,也没有对未来进行规划。因学生没能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导致其对职场和自身认识不清晰,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迷茫,所以无法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上去正确的看待学徒制教学模式。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主动参与选拔,与学徒制项目失之交臂;另外,虽然有些学生参与到学徒制项目中,但在企业进行面试时,因缺乏展示自我的能力而被拒之门外。

(二)师资力量薄弱

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还需要一个成长壮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是由就业指导教师担任,但由于其需要承担的工作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另外,部分职业规划教师缺少相关资格证书,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证书但是缺乏相关经验,对于企业员工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需求、评价标准等都不够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学徒制背景下学生的职业规划。

(三)课程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职业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重心倾向于就业政策的宣传,缺乏求职技巧的讲授,不能根据“人职匹配”的基本理论指导学生的就业择业。目前的教材很少能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致使学生无法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五、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建议

(一)调整职业规划课程设置

基于现代化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比较困难。国务院也针对此方面设立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希望通过该课程指导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职场文化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并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展开分析,指导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二是专业教育类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较为随意,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学初就需要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由各个专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未来职业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正式学习之前,带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近距离感受岗位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相对直观的印象。

(二)提高职业规划教育师资水平

想要有效的实现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培训、定岗定员以及专兼结合等方式提高职业规划教学水平。首先,成立专业化的教学小组,吸引高水平专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方面的教学研究;其次,鼓励并支持现有的教师加入到职业规划教育当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通过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咨询等方式来弥补教师的经验缺失;最后,吸引一些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丰富教师团队,优化师资力量。

(三)加快职业规划教育教材研发

职业规划教育在不断的深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规划教材迫在眉睫。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该作为教育改革的先头部队,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可收集和整理一些较为成功的学生的职业案例,通过相关的总结与研究对各种职业进行专业化的定位、适应、转型、发展以及平衡等汇编成册,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并对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调整,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方案。

(四)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

现代化学徒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学生职业规划实践的机会。进入企业实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职培训阶段,学生在人事部门的组织下了解企业的概况、相关流程和规章制度等,对企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第二阶段为轮岗实习阶段,学生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了解各岗位工作流程;第三阶为定岗实习阶段,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让学生跟着师傅进行实践操作。整个环节基本上是围绕着“理论+实践”、“轮岗+定岗”的模式所实现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员与职位相匹配”的原则,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学生职业规划需要就职业生涯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教材的开发,并推荐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实践。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在职业道路上少走弯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陈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16):161-162.

[2]党海英.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00(001):72-74.

[3]于鉴桐,孔凡凤,李刚.“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探索——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2):77-78.

[4]陈钦.应用型本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4):151-153.

[5]何雅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7):244-245.

规划教育范文6

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方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质量立教、三教协调、统筹发展、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认真谋划建设、管理两大课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智力、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质量立教、人才强教。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统筹规划、全面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推进教育自主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学校与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活力和动力。

——均衡协调、公正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瞄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着力解决好城区义务教育规划布局,提高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实际,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尽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壮大成人教育,促进三教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学前教育重规范,小学教育促养成,初中教育强基础,高中教育抓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功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市,尽早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强市,率先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确保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保持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具体目标

1、优化教育总体布局

——适应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需要,把基本建设重点转移到城市学校,完成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年前,城区新建政府办幼儿园1—2处;新建、扩建小学8处左右;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新建初中1处。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业已规划报批的新型农村社区,凡是没有定点小学和幼儿园的,均要建设1-2处规模适度的省级规范化小学和幼儿园;每个乡镇在驻地设立一处初中学校,规模较小乡镇也可联合设立初中学校,条件须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标准要求;逐步限制社区之外的学校及幼儿园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必要的教学点。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整体面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统筹三教协调发展

——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断优化。

——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数量基本达到5︰5的要求。

——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初中以及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积极施行初中后以及普通高中在校生向职业学校分流。

——实施职成教联动工程,市属职业学校积极进行上挂下联横辐射,带动乡村成人教育学校加快发展。

3、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保持在100%、99%、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力争农村学校地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70%,农村学校同城镇学校达到同标准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

——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着眼于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较高的全科教师队伍;开展好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力争尽快将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政府办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率达到100%。积极创建省、、市规范化幼儿园,创建率分别达到30%、70%、100%。

——实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依托社区配套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努力发展学校附设幼儿园,形成“以实验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学校附设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为主体,其它形式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扩大办园规模,提高保教质量。

——大力发展全日制幼儿园,有条件的市直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举办亲子园。

——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婴幼儿入园受教育率达到40%。#p#分页标题#e#

5、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坚定不移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人才培养和质量增长方式,探索低负担高效率的教改之路,保持教育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落实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学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科。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合理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推行学分认定管理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6、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

——坚持错位发展,创办特色学校。市职业中专要把握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机遇,强力打造优势专业,建成省级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全力争创“千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职业中专以服务农业产业化及现代服务业为特色,大力发展涉农专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建成省优质特色学校。

——与新矿集团联合创办鲁中技术学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力求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建设标准,服务一流,以良好的形象凝聚教师、吸引学生,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转型,将乡镇成教中心校建成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图书资料基地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受训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

——稳步发展民办教育。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规定,对民办学校实行准入和年检制度,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质量和效益。

——加强电大教育工作。拓宽电大开放式教育招生渠道,继续保持电大教育在全省名列前茅的位次。

7、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体系,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年,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均达到90%,普通高中教师逐年加大硕士研究生比例,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充实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到年,拥有齐鲁名师3人、齐鲁名校长2人、省特级教师13人、省级以上教学能手5人、部级骨干教师20人,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依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新教师招聘录用机制,每年补充教师数与自然减员数大体相当,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8、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5处乡镇初中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任务,完成年前建设的农村校舍的加固维修工作,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学校。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办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入教育城域网,配足配齐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人员。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年前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专任教师达到人手一机,达到省级“教育示范市”标准。

——实施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实验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配备、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学校场地标准化等建设为重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设备、图书、器材使用率,推广图书使用“超市”管理模式。

9、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认真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全部规定课程;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减轻课业负担。

——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提高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开全开好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制定实施特色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积极促进特色学校发展。

三、“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加大投入为前提,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1、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市乡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三个增长”要求,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保持稳定增长。

2、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及时足额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公益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按规定免收涉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

3、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加强经费管理,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p#分页标题#e#

4、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校舍全部重建或改造。加快实验、实训用房建设,改善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加快学生生活用房以及“211”工程(两热一暖一厕)建设,改善师生生活环境。加快活动场地建设,全部消灭不配套学校。认真落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所有幼儿园按时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颁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教育装备达到省装备“Ⅰ”类标准。

5、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制度,确保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费真正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建设力度,确保所有学校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小学所有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

6、健全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认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人口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重视实践环节教学,重视技能培养和能力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尊重和爱护学生,不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不加班加点,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培养学生喜欢的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

3、凸显个性,彰显特色。深入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全员参与式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重视活动课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沟通与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观察、思考,切实发挥校园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学校节日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积极开发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开拓能力。认真开展“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遵循规律办教育,依靠科学抓质量,通过创新找出路,积极创建市小学“双百”示范校、初中“双50强”发展提高校,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发展、规范办学、质量立校、特色提升”的发展道路,夯实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

4、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和建设符合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拓展性、灵活性的课程结构。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组建富有特色的社团组织,开发独具魅力的校本课程。大力推进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评选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推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开展。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课堂”,积极开展幼儿园“兴趣课堂”、小学“活力课堂”、初中“智慧课堂”、普高“效率课堂”和职高“技能课堂”的研讨活动。完善“片区教研”协作机制,积极实行资源共享,把“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具体化,构建“学案导学”理想课堂的基本范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三)以人才强教为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两年举行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事迹展览或巡回报告,大力弘扬模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倡导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加大市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力度,全力建成100个省级高水平教师培训中心之一。拓宽教师学历提升和专题培训渠道,提升研究、指导和引领功能,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渠道。利用省教师远程研修等时机,努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好教研网平台,形成优质高效、实时分享、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研修平台。丰富教师研修资源,积极推动“网上教研”,建立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种研修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改革师训管理模式和内容形式,探索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活动方式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校本研修、在职进修、岗位练兵、专业考核、大型教科研活动以及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学科教学基地,锻炼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团队——基地——示范校”模式,发挥带动孵化作用,推进名师梯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递进式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优秀人才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形成有益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p#分页标题#e#

3、强化学校管理质量意识,精心打造优秀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制。建立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教育干部包年级、包学科、包班级具体责任,工作实绩与奖惩挂钩。建立健全校际结对互助、共同体协作互动等制度,积极探索“捆绑式评价”等模式,不断缩小校际教育管理差距。开设中小学校长论坛,促进学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4、重视课题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支撑功能。坚持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三服务”方针,进一步改进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抓实课题研究,不断增加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贡献率。定期组织各种综合性教科研活动,通过专家报告、学术论坛、名师展示以及优质课、案例、课件、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不断壮大科研型教师群体。“十二五”期间,全市省、地级课题数列市前列。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1、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市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办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完善民办学校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用人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继续实行新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配置均衡合理。继续提高教师待遇,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岗位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岗位交流制,探索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进一步完善教育干部选拨任用机制,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积极推行教育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入管理团队打造展示的平台。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探索建立由政府、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学校管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建立在政府指导下,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学校合作治理制度。扩大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

(五)以加强领导为保障,促进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认真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强化宏观统筹。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完善督政制度、督导责任区制度和督学责任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制度和依据督导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

规划教育范文7

网络舆情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发展迅速。诸如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人大———方正网络舆情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相继出现,并且在方法和技术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研究内容上,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及其社会影响[1]尤其是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网络舆情”为主题词搜索到的文献到目前(2010 年 5月)共205 篇。其中和教育相关的研究较少,仅 25 篇,而且无一例外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如《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2]《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3]等。关于什么是网络舆情,尽管在概念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既有的研究[4-7]都强调了网络舆情的公众性和网络的空间特性,是社会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中一定时期内公共事务①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在互联网络空间的聚集,其蕴含的能量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形如水之载舟,亦可覆舟。而教育网络舆情就是网络舆情对教育现象的所指,即有关教育的网络舆情,是公众对于教育现象与问题,尤其是对政府教育政策的情绪、意愿和态度在网络空间的聚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于 2010 年 2 月 28 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个月内意见建议达27855条,其中电子邮件 8317 封,信函 1064 封,教育部门户网站网友发帖 18474 条。②此外,媒体和网络的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有249 万多条。很显然,网络空间成为了公众发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那么,围绕《纲要》的教育网络舆情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会给政府的重大公共决策以什么影响及启示,这是本文所关注和试图回答的。也寄希望于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有更多关于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出现,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Web挖掘也叫网络数据挖掘(Web Data Mining)、网络知识发现(Web Knowledge Discovery)[8],是指采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从Web 信息资源以及 Web 使用记录中挖掘对特定用户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或知识的过程,其结果可以为用户决策所使用。[9]Web 内容挖掘是 Web 挖掘技术以对象进行分类的子类,是指从Web 文档及其描述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区别于Web 结构挖掘和使用记录挖掘,包括网页内容和搜索结果挖掘。而文本/超文本内容又是 Web 内容挖掘的重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因而,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五个新闻门户网站,利用 Web内容挖掘技术对《纲要》第二次征求意见期间的相关Web 文本进行分析。(一)新闻门户网站抽样为了尽可能客观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根据以 Alexa 为数据来源的 iWebChoice 的新闻门户网站排名选取了新华网、北青网、人民网、央视网和中国新闻网5 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Alexa 是一家于 1996 年4 月创建的网站世界排名的美国专业网站,每三个月公布一次新的网站综合排名,即特定的一个网站在所有网站中的名次。排名的依据是用户链接数(Users Reach)和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三个月累积的几何平均值。截止到 2010 年 3 月 28 日 iWebChoice的近三个月排名前五位如表 1 所示。另外,三月份新闻门户类网站月均覆盖数统计排名前五位也是这个五个网站,只是顺序有所变化,依次为新华网、北青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表 1 截止到 3 月 28 日 iWebChoice 的近三个月排名前五名③除了北青网,其他四个新闻门户网站都是具有官方性质的中央网络媒体。这五个网站在同类网站中占据了市场份额绝大多数,网民数量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收集的资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综合使用谷歌、百度高级搜索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的站内搜索功能,以“教育规划纲要”、“教改纲要”、“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结果中抓取出各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所刊发的《纲要》相关文章的全部文本,然后进行人工筛选④,单一网站内拒绝相同文章的重复累加,同一主题文章在网站之间可以重复计算,表示各个网站的关注点和程度。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 3 月 2 日至 28 日 24 时。其中,2日至 7 日,每日观测采集数据;8 日至 28 日,每周观测采集数据。数据资料的整理包括文本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文本数量整理是指所有样本网站总量及各个样本网站的每日、每周和月度的统计与变化分析;文本内容整理是指结合内容对文章标题进行关键词分割和主题词提取,然后进行词频统计。

三、研究内容

(一)教育网络舆情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3 月 28 日是《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从2 日到 28 日,5 个样本网站中跟《纲要》相关的文章总篇数为665,其中以第一周的 312 篇为最多,第四周最少40 篇。所有《纲要》相关文章在五个样本网站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分布,反映教育网络舆情的关注程度。由多到少依次为人民网 233 篇、中新网 201篇、央视网 142 篇、新华网 78 篇、北青网 11 篇,分别占到总数的 35%、30%、21%、12%、2%。具体情况如表 2所示:表2各网站 1 个月内所的《纲要》相关文章数量在时间序列中,五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文章总体数量以及各个样本网站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新闻门户网站中有关《纲要》教育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图 1 五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第一周内《纲要》相关文章数量每日变化趋势图 2 五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一个月内《纲要》相关文章数量每周变化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在第一周内,五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的《纲要》相关文章总数每日呈现不同的分布。其中,以第二日最多,文章总篇数为 95,而第 6 日为最少,计10 篇。从图 1 可见,在第一周内《纲要》相关文章数量无论是总量还是各个网站的单量总体上都呈现逐日下降的趋势。一个月内五个样本新闻门户网站的《纲要》相关文章总数每周呈现不同的分布。其中,以第一周为最多,文章总篇数为 312,而第四周为最少,计 40 篇。由图 2 可见,五个样本门户新闻网站一个月内各周关于《纲要》的文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和第一周的变化情况比较相似,总量呈高位落差的变化趋势。在各网站一周和一月的单量方面,人民网和央视网在总体逐渐下降中均呈现出一个波动。#p#分页标题#e#

(二)教育网络舆情的主题及其频数主题词的提取和词频统计显示,在第一周内新闻门户网站《纲要》网络舆情在主题数量和范围上都逐渐变小,前两天的主题基本上涵盖了一周内的网络舆情内容。对每日的舆情主题进行归并,得到第一周内31个《纲要》相关舆情主题及其频数分布。其中列于前10 位的有:纲要关注、高中文理分科、高校去行政化、高考招生制度、职业教育、教育人才强国、高校招生和规模、外来务工子弟入学、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公平,成为第一周内教育网络舆情的焦点和热点主题。对各周相同或相似主题进行归并,得到一个月内的主题及其频数分布。结果如表 3 所示,共计《纲要》相关网络舆情主题约 46 个,涉及当前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而且“人们几乎对所有重大教育问题都有不同意见”[10]。其中频数较高的前 10 位分别是:纲要关注、高校去行政化、考试招生制度、高中文理分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均衡、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经费投入、教育人才强国。很显然,在《纲要》第二次征求意见的一个月内,存在着两个非常显著的网络舆情焦点,其一是《纲要》本身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和解读,以 87 次的频数居首位。其次是高校去行政化,频数为 83 次。另外,依据《纲要》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三大部分二十章的内容结构对一个月内的主题词进行分类,呈现出中央—边缘的分布。发展任务的角度:高等教育相关主题的总频数最高,不完全统计约230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相关主题次之,总频数约 170 次,二者之和占到了全部主题总频数的 60%以上。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相关主题极少,有的甚或为零,相关主题总频数不到 50,其中职业教育相对较高,频数为34。体制改革的角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学校体制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主题及频数较多,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开放的相关主题与频数零星分布,如民办教育、教育家办学、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等。“去行政化”成为《纲要》征求意见期间教育网络舆情的焦点议题,集中在高校,也涉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行政体制问题。围绕高考的考试招生制度网络舆情主题较多,包括高校自主招生、本专科分开、考试内容、时间等诸多方面。保障措施的角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也是网络舆情的热点,相关主题的频数较高,教师队伍建设涉及质量、待遇、师德、流动、绩效等方面,而经费的投入上,“4%”依然是核心关注点。表 3 一个月内各网站《纲要》网络舆情主题及其频数情况⑤

四、研究发现

(一)教育网络舆情呈现“烟花现象”和“七特趋势”“公众意见的历史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乃是个有规律的过程”。[11]刘毅通过研究提出了涨落、序变、冲突和衰变等四条网络舆情的变化规律。[12] 468-469,291-326本文的网络舆情“烟花现象”,是指在互联网络空间中,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某种现象有一个明显的从出现到被空前关注然后逐渐消弭的短暂历程,就像被点燃而绽放,但紧接着就迅速消散的烟花。尽管有些会持续得稍微长久一些,但一般为时一个月左右,或许是因为关注主体或群体的数量和各自的偏好和信息传递的过程等缘故。但就单个的关注主体———如各个新闻网站而言,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历程通常为一周时间,本文谓之“七特趋势”。这种“七特趋势”是教育网络舆情的“烟花现象”在个别事件或者议题中时间维度的表现,二者有着相互的一致性。立足于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要》本身及在其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求各界人士意见,无疑就是一个重大的公共事件。从对样本新闻门户网站的监测数据来看,五个样本网站相关文章总篇数的变化曲线,反映了门户新闻关于《纲要》的教育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般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烟花现象”(参见图2),和在一周内数量高落差的“七特趋势”(参见图 1)。在前两周,各个新闻门户网站相继采用原创性新闻报道和转载的方式围绕《纲要》予以关注,刊发了大量的文章(有的附视频),迅速聚集成了一个网络舆情场,充斥着众多不同的社会民意。其间由于“两会”的召开,《纲要》相关的教育网络舆情有所变化,随着28日征求意见最后一天的临近、出现一个总结性的舆情氛围后,新闻门户的网络舆情关注已经转移。

(二) 教育网络舆情表现为官方立场的引导和权威的专业解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一直以来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官方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因而,新闻门户网站关于《纲要》的教育网络舆情体现了官方立场的舆论引导。但是,不同于网络社区、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形式,新闻门户网站舆论传播路径具有单向度的特点,偏重于资讯纵横交错传播,开放的交互性沟通相对局限。具体表现为各网站所的《纲要》相关文章后面设置有“评论框”,但其中几乎没有任何评论信息。从样本新闻门户关于《纲要》的网络舆情状况看,各网站都对《纲要》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整个过程予以关注,高调而集中地呈现出有关《纲要》研究的实施过程以及文本内容的官方与解答,引导公众参与。月度内“纲要关注”主题的高频数统计结果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予以佐证。相伴于官方立场网络舆情引导的是知识分子群体和网络“意见领袖”对《纲要》的全方位解读,具有专业权威性。知识分子因掌握技术优势和知识资源,在网络世界中有着重要地位,以强烈的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扮演着桥梁和中间人的角色。[13]新闻门户网站较充分展现了权威专家看待教育改革、谋划教育发展的视角。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权威和专家以及“两会”委员代表的思想观念和意见建议非常密集。但是,相对缺少对草根网络民意的直接反映,更缺乏交流与对话,问计于民做得似乎不够深入。“网络和草根都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关注权力尽责和诚信,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对一些事件有着高度一致的意见”[14],因而内容给人整体化的单调感,“官-民”、“精英-草根”的互动显得不够。主要的言论大都来自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少量来自各家媒体的记者和普通民众。

(三) 建设性的改革发展诉求是教育网络舆情的基调除了“纲要关注”所反映出的教育网络舆情热度,舆情主题内容所体现的态度更反映出了建设性的改革发展诉求是新闻门户网络舆情的基调。社会公众积极拥护和赞赏教育改革和发展,并且对《纲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待,同时也对《纲要》落实表示了担忧。“两会”期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重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3 月 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与教育界政协代表会谈时强调,建言献策、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制定好教育规划纲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新闻门户的网络舆情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企业界、家长、学生、普通百姓以及海外人士等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对《纲要》的期待。作为教育改革实践的主力军,教育界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教师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了公开、坦诚而深入的意见交流。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谋划中国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关《纲要》的总体舆情是建设性的。当然也不乏批评之声,特别是针对《纲要》或具体议题的批评。如,有人指出《纲要》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还不够精确,还显得有些混乱,操作或方法上存在着不全或过细、过死的问题,在责任和权利上还不够统一,透明度也不够,媒体和公众无从监督;还有人指出最大的考验是执行,要防止《纲要》虎头蛇尾,要避免为规划而规划、明知达不到还规划,要考虑到种种变数,要积极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因而有必要请社会第三方机构每两年做一下调查,进程过半的时候也有必要进行盘点;等等。#p#分页标题#e#

五、问题讨论与政策启示

规划教育范文8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与统计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治统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统计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形成学习统计法、知晓统计法、遵守统计法、执行统计法的浓厚社会氛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统计调查体系、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科学有效组织统计工作、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奠定扎实基础。为此,必须以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统计法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深改组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各项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统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十四五”时期统计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深化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推动统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服务人民,践行统计为民宗旨。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与做好统计工作紧密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统计调查中的权利义务;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统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统计公开透明,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着力做好公众统计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合法统计权益。

(三)坚持学用结合,全力推进依法治统。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与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紧密结合,通过不断提升统计人员法律素养和社会公众统计法治观念,有力促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组织统计调查、维护统计秩序、深化统计改革、推动统计发展。

(四)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宣传教育重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实际和特点,分类实施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普法基础上,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统计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五)坚持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适应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特点和统计工作新形势,拓展领域、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丰富载体,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新平台的作用,把抓好日常统计普法宣传教育与集中开展有一定声势的统计普法宣传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统计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四、工作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和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坚定法治理念、巩固法治自觉,更好地发挥法治在统计工作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学习宣传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统计法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指示批示精神引领统计法治宣传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精神和要求,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统计改革,不断提升政府统计法治水平。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党内法规。

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学习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了解民商法、经济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努力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始终恪守职权法定原则,自觉养成依法办事习惯。深入学习宣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使全市统计系统党员干部始终绷紧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这根弦,做党章党规党纪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深刻理解、系统掌握基本内容、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此为准绳科学高效组织开展统计工作。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弘扬统计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全社会统计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支持配合程度,保障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四)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

认真贯彻党的和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严格统计法治实施,加强统计法治监督,强化统计法治保障。全区统计系统工作人员要争做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宣法讲法、执法护法的先进,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认真学习宣传人事、财务、政府采购、保密、公文、档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管理统计系统人、财、物、数,打造廉洁高效法治机关。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对象和要求

全区所有政府统计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统计调查对象以及社会公众。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中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调查户。

(一)着力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统计法纳入区委党校领导干部班的必修课和各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必学内容。积极争取将统计法律法规以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纳入我区普法规划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规划;会同组织部门举办部门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举办统计法治讲座,发送统计法宣传材料。推动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尊崇法律,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带头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和相关统计知识,明确自身在组织领导统计工作中的职责,依法管统计,依法用统计,依法设立统计机构、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统计人员,积极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

(二)突出抓好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学法用法。

1、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把统计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集体学法,每年不少于4次。党组书记作为执行统计法的第一责任人,带头讲统计法治课,做学法表率。将学习和掌握统计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作为统计系统领导干部考核、考察和任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推动学法经常化,把统计法律知识列为统计人员岗位知识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统计法治讲座,利用国家宪法日、统计开放日、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开展学法活动,确保统计干部每人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6学时。

3、组织开展统计法治培训。把统计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明确统计法治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把统计法列入各种形式的统计培训班学习内容。落实会前学法制度,各专业组织开展的各项专业会议、专业培训,都要在会前进行《统计法》的学习。组织好对乡级统计机构负责人、首席统计员和辅助统计员的统计法治教育培训。

4、加强对统计执法人员的培训。健全统计执法上岗培训、定期轮训制度,把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执法相关知识列为执法人员上岗培训、考试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做好统计调查对象学法用法。

把统计法的主要内容纳入统计调查制度中,在组织实施统计调查过程中强化对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律意识的培养。围绕各项普查和大型调查、常规调查,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深入持久地进行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联网直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利用联网直报平台等载体,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统计报表布置、统计人员培训、统计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核查、统计资料公布等统计调查工作全过程。继续推行统计法律告知书制度,进一步明确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统计资料的种类、时间、方式以及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学法用法。

积极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充分利用统计法律颁布日、中国统计开放日等重要时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每年12月上旬,结合“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日,集中开展以统计法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挥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和现代传媒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政府统计门户网站平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