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建筑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健康建筑

健康建筑范文1

参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与房地产首席研究员田灵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研究员、《住宅产业》《建设科技》主编许利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朱茜,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副所长王新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总工程师刘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路勤(线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旅院副院长占世林(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储德文(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国柱(线上)等。

参会的课题单位代表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百毅(线上)、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郑敏(线上)、江苏中英海绿色建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监李宗润(线上)、众聚能国际建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成杰(线上)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在致辞中指出: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要让绿色健康建筑一开始就有章可循,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要做好融合,将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好地融入其中,为高层建筑建设探索出一种新的方式。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在致辞中表示:标准院一定积极参与到课题中来,将技术成果与项目充分结合,做好提升、改进,真正发挥出课题的示范作用和效果。

天地建筑创新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课题负责人袁清扬通过建筑特色、建筑模式、效益分析、政策推动及同类建筑对比等多方面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介绍。

健康建筑范文2

[关键词]绿色校园;健康建筑;安全舒适

1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发展现状

国际上典型且应用广泛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是美国LEEDforSchools和英国BREEAMEducation。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校园评价体系,我国更多的是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和指标的比较和探讨[1],绿色校园建筑实践发展较为缓慢,多集中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优化,存在缺乏技术的适宜性研究、集成性技术的试验数据支撑和效果评价,缺乏绿色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等问题。学校建筑作为多个建筑物和多样化的场地使用相结合的特殊建筑,是教书育人的环境载体,探索如何提高校园建筑品质,获得良好运营实效、创造健康舒适校园环境建设已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实践案例

2.1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占地面积27784.30m2,建筑面积约22752.57m2。该学校作为山东省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性中小学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双重认证。项目采用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本项目采用岩棉板作为主要保温结构,厚度达到250mm以上,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为0.23W/(m2·K),比参考建筑提高幅度为54%;门窗均采用被动式专业门窗,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总体围护结构节能效果可达70%。(2)良好的气密性:本项目设计阶段对气密性进行专项设计,在重点需要保证气密性的部位,如门窗洞口,外墙连接处等,进行了重点气密性设计,灵活运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满足被动式低能耗房屋的气密n50≤0.6的要求。(3)全建筑无热桥设计:本项目设计阶段在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进行专项设计,大量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断热桥连接件同样选用国内高标准的制造厂商,充分保证无热桥设计的效果。(4)高效的新风热回收装置:本项目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率高达78%,充分回收建筑自身产生的热量,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青岛市小水清沟改造配套学校项目充分运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多种方法进行专项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在节能、舒适方面的性能。在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宜人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图1。

2.2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

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总用地面积21317.4m2,总建筑面积37046.72m2,容积率为1.16,绿地率为15%。该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学校采用了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降低热岛强度专项设计、BIM的全过程应用等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的关键技术,是绿色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典型示范项目,如图2。(1)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项目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模块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有调蓄雨水功能的下凹式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8.93%,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44.53%,,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控制指标。(2)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项目绿化采用乔、灌、地被的复层绿化形式。教学楼西南侧及东北侧两面外墙均做垂直绿化,种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垂吊植物等。学校户外活动场地内有乔木、构筑物遮阴和建筑日照投影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为13.53%。屋面全部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于0.4的建筑涂料面层。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热岛强度,创造了清新怡人的校园环境。(3)BIM的深度应用:经过BIM模型建立对设计进行验证,对多专业设计进行整合,共解决设计问题150余项,节省工期20余天。现场全部预留预埋洞口均经过BIM验证并出图,检验洞口290余个,改动标高不合理洞口34个,现场全部根据BIM出图进行施工。建立三维现场施工节点、施工样板20余项,方便现场技术交底,实现了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的目标。2.3青岛市澳门路小学青岛市澳门路小学用地面积12646m2,总建筑面积21303.8m2。容积率为0.79,绿地率为15%。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WELL国际健康建筑(金级)中期认证,如图3所示。(1)EPC全过程建设管理模式:本项目通过国内外绿色建造管理模式的研究,结合学校工程项目实际建造过程跟踪,采用基于绿色建造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校园建筑设计阶段优化,建设质量跟踪,采购品质管控,试运营检测等全过程集成一体化建设管理,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满足校园建筑(群)、功能多样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校园建筑品质的显著提升。(2)钢结构装配式结构:本项目采用钢结构,结构体系满足抗震三级要求。本工程基础采用700mm厚防水板+独立基础的形式(含抗浮需求),梁柱及楼梯采用钢结构形式,钢结构的主次结构均采用Q345钢材,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的比例达到63.03%。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墙板,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减少混凝土梁截面及其钢筋用量。(3)健康建筑相关的技术措施:创新性的在设计中融入了健康理念,打造兼顾建筑性能与人体舒适的高品质绿色健康低碳校园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措施:①独立新风系统配备中高效颗粒物集成过滤段,降低室内PM10和PM2.5等颗粒物浓度;②实施绿色建材管控,选用低VOC、获得国内外认证的绿色环保建材;③对室内主要污染物浓度实时监测,并与新风系统联动。饮用水水质保障,校园内每层至少设置一个饮水机,教学楼饮水机设置“前置+RO反渗透过滤”过滤装置,以减少饮用水的金属、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结合定期的水质检测和饮水机清洁维护,保证水质达到WHO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舒适性提升,室内桌椅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的舒适度要求,高度均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需求;采取了独立热控制和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实现热环境分区,满足不同人群的热舒适个性化需求;对于噪声较大的空间,如多功能厅、音乐教室等采用针孔吸音铝板+岩棉垫吸音材料,避免噪音干扰外界。光环境优化:①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开窗设计和玻璃选型,优化室内自然采光;②通过室外可调外遮阳、室内安装窗帘等措施,有效减少眩光影响;③本项目教室采用LED护眼灯,显色指数90,色温3000K。教室课桌面的照度达到308,均匀度为0.78,防眩光指数UGR设计值为14.2,满足标准的要求UGR低于19,提供高效视力环境。营造生态艺术环境,在屋顶设置70m2屋顶菜园,既可以满足食品生产,又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种植园基地。教学楼东侧立面上配置面积约为82平方米的模块式墙面绿化,以及教学楼大厅处的室内垂直生态景观系统,打造了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建筑环境。

3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关键技术

通过对以上青岛市典型学校案例的分析,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从建筑环境、被动式设计、安全健康、舒适度提升和资源节约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青岛市中小学绿色健康低碳校园建筑的关键技术。

3.1建筑环境

(1)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对学校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模块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学校场地的雨水年径流总量。(2)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建议校园采用乔、灌、地被的复层绿化形式,竖向布置上进行分层设计。教学楼外墙可做垂直绿化处理,或屋顶可采用屋顶绿化或屋顶菜园,美化环境的同时降低太阳辐射得热。通过户外活动场地设置构筑物、乔木等遮阴措施,在道路路面和屋面使用浅色系(反射率高)的涂料减少太阳得热,实现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

3.2被动式设计

结合项目场地环境,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为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建筑朝向、窗墙面积比、玻璃选型等设计保证室内良好的天然采光环境;通过开窗设计,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通过建筑自遮阳、可调节外遮阳及室内窗帘的内装设计,改善建筑得热和室内眩光问题。采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密封材料来改善门窗和墙体衔接部分的气密性;选择高度隔热的断桥窗框,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

3.3安全健康

(1)空气质量:在空调房间的新风量满足卫生标准基础上,选用带有空气过滤、净化装置的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安装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并与新风系统联动,保证室内空气环境安全、卫生和舒适。(2)饮用水水质:采用纳滤或RO-反渗透过滤装置对校园饮用水进行过滤,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对沉淀物、微生物、金属等基本水质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有机污染物、消毒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相关污染物做进一步要求,使饮用水水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水质标准。(3)餐饮安全:提供新鲜、有益于健康的食物,限制不健康的食物成分,并鼓励更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3.4舒适度提升

(1)绿色健康照明。选用节能高效的照明灯具,灯具效率不低于75%;灯具布置采用吊杆安装方式,并按教室纵向均匀布设,满足国家标准中对功能空间照明照度和均匀度要求;兼顾不同时间段及功能区下人体的需求,减少对身体生物钟的干扰。(2)提高隔声性能。采取措施增强教室房间的隔声性能,如地板增设隔音垫、木板、隔声性能门窗等隔音措施;产生噪音的空调设备尽量避免安装在教室内部,若条件有限,安装在室内的噪声设备必须配备消声器或消声静压箱装置,减少设备噪声,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3)人体工程学桌椅。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书桌和座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有效缓解疲劳、进而提高学习效率。(4)亲自然设计。设置室内绿化、盆栽植物、水景等改善室内生态绿化环境,通过亲自然设计、技术、人性化管理和处理策略,提供优化认知和情感健康的环境。

3.5资源节约

(1)节能:设计时结合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特点和房间功能进行冷热源形式配置,建议采用宜操作、灵活度高的分体空调或多联机。配合可调新风比、排风热回收以及冷热量计量等节能措施。在报告厅、礼堂等场所可考虑设置集中式空调,并设置室内CO2监测装置与新风系统联动,以保证使用时的室内空气质量。(2)节水:采用二级及以上的节水器具,进行节水节能标识宣传;定期收集用水数据进行分析;在校园进行节水节能宣传教育。(3)可再生能源利用:因中小学类建筑多为低层或多层建筑,且青岛处于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教学建筑屋顶的有效面积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来解决学校的热水供应需求。

4结论

本文从实践出发,探索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筑的适宜性关键技术,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相融合。在EPC全过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将这些技术和理念贯穿于校园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切实实施和技术落地。在满足校园建筑(群)、功能多样性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绿色、低碳的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环境品质和教学质量,为青岛市乃至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健康建筑范文3

关键词:科技型住宅;健康建筑;用户入住后满意度评价(POE);健康价值

1研究背景

1.1健康中国战略

全球健康研究所(GWI)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健康经济规模为4.2万亿美元,2018年为4.5万亿美元左右,2019年为8.3万亿美元。健康建筑市场广阔且关乎民生,故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专项规划及“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健康需求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1.2科技型住宅健康价值有待论证

国家政策的健康方向扩展也引导了企业将健康板块纳入未来发展蓝图。科技作为提升健康性能的基础手段之一,各房地产企业研发了不同的科技型住宅,该住宅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及多重科技系统,赋能健康建筑本体,将节能环保与健康舒适进行了有机融合,相比传统住宅更绿色、更健康、更智慧。但是现有科技型住宅的健康性能均处于理论阶段,并无实证结果客观说明科技型住宅的健康价值。如本次研究的某公司旗下科技型住宅,利用分户计量且全自动化控制的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集中供热、制冷、制造生活热水,并采用高效的围护结构系统、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及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环境稳定性。尽管该公司科技型住宅前期理论研究深入、中期应用技术丰富,但仍缺乏后期实际使用反馈。而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用户入住后满意度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调研、现场环境实测客观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论证科技型住宅在提升用户健康方面的实际优越性。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循证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研、现场实测和参照对比的研究方法,对扬州某科技型住宅开展了POE调研。

2.1POE问卷调研

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共涉及6个小区,其中某公司科技型住宅小区4个,非科技型住宅小区2个。2)调研方法。(入户+网络)问卷调研法,收回问卷300份,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120份。3)问卷分析方法。①频数、频率对比分析:基本分析方法,较为直观看出各选项占比。②满意度量化方法:为更直观对各项指标满意度进行评价,分别将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量化为100、80、60、40、20分,并采用均值分析法对各小区不同住户进行6项指标的满意度评分。

2.2现场实测

1)实测对象。扬州市某公司科技型住宅用户5户,扬州市相似楼盘非科技型住宅住户5户。2)测试仪器。使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10台,该测试仪可以对PM2.5、CO2、总挥发性有机物、甲醛及温湿度等进行测量。测量仪器量程及精度参数见表1。3)测点位置。将测试仪器分别放置在测试对象家中客厅处,测点分布见图1。

2.3室内环境空气指标分级

根据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T/CECS462—2017《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ASC02—2016《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美国《WELL建筑标准v2.0》、WHO《Globalairqualityguidelines》、《Housingandhealthguidelines》相关环境质量要求,以及部分研究结果,对本次研究的室内环境空气指标进行分级,详见表2。

3研究结果

3.1用户满意度更高

3.1.1科技型住宅整体满意度更高

通过对日常安全、室内环境、室内空间布局、小区户外环境、小区管理及智能家居等6个方面的满意度调研显示,科技型(地源热泵)满意度高于非科技型住宅。其中某科技型小区整体满意度516分,位居第一。详见图2。

3.1.2科技型住宅住户续住意愿更强

在续住意愿(如图3所示)方面,某公司科技型住宅(73.3分)是非科技型住宅(42分)的1.75倍,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地源热泵小区续住意愿强于空气源热泵小区,远远强于非科技型小区。这与住房整体满意度呈正相关,此外也与孩子教育有关。

3.2健康价值突出

3.2.1老幼群体更健康

7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差异较大,很难建立就医频率与居住环境的直接关联。本研究通过对50~70岁老年人的就医频率进行对比,判定居住环境对人体的健康价值。如图4所示,某公司科技型住宅70岁以下老年人年均就医频次小于4次的占90.1%,而非科技型住宅占约72%,比科技型住宅低约18%。即居住于科技型住宅的老年人,就医频率相对略低,身体更健康。如图5所示,某公司科技型住宅未成年人年均就医频次小于4次的占89.4%,比非科技型住宅(占约72%)高约17.4%,即居住于科技型住宅的未成年人,就医频率略低,身体更健康。

3.2.2室内空气更清新

根据10个小区月均PM2.5数据分布图(如图6所示),某公司科技型住宅比非科技型月均PM2.5偏差低20%,且科技型住宅无超标现象,而非科技型住宅中有3个小区超过标准(35μg/m3),其中非科技型住宅2超标最为严重(超标18.3%)。某公司科技型住宅户外依赖性低、整体户内环境更稳定。如图7所示,10个小区日均CO2数据中,无论是科技型还是非科技型住宅,布置在卧室的测点均出现夜间浓度严重超标现象,不仅超过推荐值700×10-6,更超过标准值1000×10-6,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如图8所示,排除夜间卧室浓度超标干扰,各住宅客厅数据均超标,但科技型住宅平均浓度比非科技型低3.5%、偏差低33%。环境更稳定。发性有机物及甲醛浓度均小于标准限值的50%,室内环境更健康。而非科技型小区有超标现象出现,且非科技型住宅3仅TVOC浓度超标、甲醛浓度未超标,由此可见,TVOC和甲醛不能一概而论。总挥发性有机物有近千种之多,主要来自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吸烟、采暖和烹调等的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的胶合剂、涂料、油漆、板材、壁纸等,家用电器、家具、清洁剂和人体本身的排放等。而甲醛主要存在于家具或装饰材料所使用胶中,而苯系物主要存在于漆内。住户对甲醛关注度较高,会进行室内甲醛污染物浓度检测,但很少有住户了解总挥发性有机物危害并会对其进行检测,物业及住户宜增加对总挥发性有机物的重视,以保证环境及身体健康。

3.2.3室内温度更稳定

如图11所示,过渡季某公司科技型住宅温度偏差为0.9~1.0℃,而非科技型住宅温度偏差为1.2~1.7℃;如图12所示,夏季某公司科技型住宅温度偏差为0.6~0.9℃,非科技型住宅温度偏差为1.0~1.6℃。科技型住宅温差比非科技型波动幅度小,恒温效果更稳定。

3.2.4空气污染水平低

根据2.3节表2的室内环境空气指标分级方式,对10个小区仅3个月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3所示。某公司科技型住宅室内各污染物浓度及格率均比非科技型住宅高4%以上,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及格率高13%。PM2.5、甲醛的优良率比非科技型住宅均高10%,某公司科技型住宅室内CO2、总挥发性有机物的优良率比非科技型住宅均高5%。科技型住宅空气污染水平更低。

4讨论

4.1住户健康意识对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非科技型住宅在非疫情期间的满意度与科技型住宅相差并不大,一方面是由于满意度为受访者主观看法,受个人喜好、舒适域、年龄、学历等多方影响,而住在科技型小区的受访者投入了更多购房及物业费,科技型小区住户对健康舒适性的需求增多、期望增高,从而导致了满意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住户并非24h长期在家,在日常居住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疫情期间的二次重复调研结果能充分说明,在长期居家状态下,科技型住宅的环境满意度远超非科技型住宅,详见图14、图15。某公司科技住宅近90%的住户表示客厅、卧室空气不闷,比非科技型分别高约17.2%、11.6%;某公司科技住宅室内声环境舒适性更高(客厅72.2%安静、卧室66.6%安静),比非科技型分别高约43.9%、42.1%。

4.2当前结论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受预算限制,现有样本量较少,后期可以增加调研户数并进行户内分区测量,构建大数据库,研究功能分区和室内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

5结论

健康建筑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地域性

引言

绿色建筑即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全过程概念,要在全过程周期里做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包括设计、建造、运维、拆除,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同时又提供给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建筑、自然、人三者关系的联系处理中,利用地域性理论的指导能更好的处理三者的关系。

1建筑地域性概念阐释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相同,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差异。地域性差异包含“空间”与“时间”,体现再“自然地理”也体现在“人文地理”上。空间上包含,地域地带,地形地貌,山脉河流,物理气候,动植物分布等因素,时间上包含政治的变迁,民族的衰亡,传统基因的遗传,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因素。自然地理多与空间条件相关,人文地理多与时间状况有关(图1)。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对外应该形成适宜的外部环境小气候,对内应该拥有适宜的室内环境。建筑的地域性分为两种:广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建筑结构体系处在不同区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具体说来,建筑设计是受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等空间因素的影响,同时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因素的差异经济社会的差异,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就算处在同一区域,受小环境差异的影响,建筑的设计同样也可以存在很大的不同。狭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小区域范围内建筑设计的不同特点。如基地条件,地形高差,周边环境条件等,这些条件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更为具体,与建筑体量、平面、空间设计密切相关。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不同项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地域性指导绿色建筑设计

2.1尊重场址。地域主义强调尊重场址,营造场所感,认为场所决定建筑形式,强调要与建筑对话。地域性文化与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通过对文化的分析解读场所时间、空间上的特点,找到场址地域性内涵,进而指导设计。从地域性内涵出发,采用相应材料、结构、构造方式,顺应地形条件、约资源,创造出与场地符合的建筑形象、景观、空间,体现对自然环境和场所文化的尊重,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2.2外部环境。地域性建筑强调将建筑与建筑周围环境结合整体考虑,关注周围小环境对场地建筑的影响。场地小环境(绿化水体等)与周围空气湿度、气流和辐射等物理参数有密切关系,对于绿化和水体进行恰当设计对于建筑周围的小气候有很大作用,降低能耗的同时又为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例如,在北方地区降水偏少,环境较为干燥,在建筑周边考虑适当设置水域,并结合草坪树木等景观设计保水的同时又对风起到阻挡过滤作用,很好的提高建筑周围环境的舒适感,而在江南地区考虑到降水多湿度大,可以将水体细化分片布置。

2.3建筑朝向、形体和间距。地域性建筑经过历史时间的积累和筛选,累积的建筑智慧对于场地条件有很高的适应性,发展出的建筑朝向、形体、间距都是对场地的风、光、热、声环境等组织利用的结果。通过这样被动式的处理,节约了建筑保持舒适内环境的能耗。建筑应该朝着最有力的朝向展开,建筑尽可能的南向,确保对自然光最大程度利用;保持南北通透,同时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引入室内,确保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如在南方夏季炎热地区,应让建筑朝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30-60°夹角),而在北方寒冷地区,朝向则应避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小,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弱;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大,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强。如南方地区建筑形体多利用架空、室外中庭等加强建筑通风,北方地区则由于气候寒冷建筑形体采用规则紧凑的布置。建筑间距同样与场地物理环境关系密切,需要设计师合理把控。

2.4以人为本。建筑师人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据统计人大概每天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建筑环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我国于2017年1月并实施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T/ASC 02-2016》,健康建筑的发展明确了建筑对人的关注,健康建筑评价是基于绿色建筑的基础而提出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需求。绿色建筑是要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因此保障人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同样是绿色建筑重要的内核。

3相关案例

3.1多米诺斯酿酒厂。建筑由两位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为于美国加州纳帕山谷中一块平缓的山坡上,当地气候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适合葡萄生长但不适合葡萄酒储藏和生产,这样的气候特点给酒厂设计提出了挑战。整个建筑外立面由装满粗糙石头的石笼墙所围合,石笼里的石头就地取材,是一种当地特有的玄武岩,石材的比热容大,因此可以将白天的热量吸收到晚上又放出,这样的热平衡保障了办公环境的舒适性和储酒条件的适宜性。采用石笼墙而不用砌筑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可采集石块的尺度都比较小,砌筑的方式会有一定难度。整个表皮石笼的疏密也根具功能的不同而有变化,下部主要是储藏有关的功能,因而金属网笼的网眼最密石头块的大小最小,形成紧密的遮蔽,不让光线进入室内,但却有着比较好的透气性;中部是葡萄酒酿造相关的空间,则使用中等尺度的网笼和石块,这样既能通风透气和进入少量阳光,而且还能防止当地的毒蛇的侵袭;上部是人主要活动和办公的空间,相应的使用网眼较大的金属网笼和较大快的石块,可以让光线和自然风比较顺畅的进入建筑室内,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在这里建筑的形式的缺席更有利于材料对自己尽情的表达,设计师结合当地施工状况就地取材,创作性的设计出一座会“呼吸”的建筑,传达出地方精神、降低了建筑能耗、完美适应了建筑功能、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这正式建筑绿色和地域性的完美体现。

3.2双顶屋。这可以看作是杨经文在自家的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中进行的生物气候学实验。杨经文是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生态环境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通过将场地气候和被动的低能耗技术相结合创立了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庙屋是马来西亚当地的传统建筑,包括遮雨和阻挡入侵者的百叶等的多层过滤设施,这样的“环境过滤器”形式也为建筑屋顶带来了启示。设计师给原有住宅屋顶上打了一把百叶结构的“伞”,在遮阳避雨的同时风也可以穿过,从而又达到纳凉通风的作用。在建筑内部还有一个空气通道,通道的“阀门”由百叶、玻璃门和格栅组成,可以根据具体的天气状况选择开启或关闭。同时房子朝向南北保护了屋子的大部分地方免受太阳光的直射,并利用了常年的西南风,配合上屋前结合主导风向设计的水池,这样形成了整个建筑的自然空调系统。整个建筑形式通过对传统建筑特点的提炼,以地域性的构造措施适应环境避免了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是一座有着传统地域性建筑精神内核的现代建筑。

3.3广州竹筒屋。竹筒屋所形成的年代可能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代,多被社会中下层所采用,具有低层、高密度、适于南方气候的特色,至今广州城中仍有极少数量的建筑样本。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0多米。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冷巷)联系。竹筒屋中的一些建筑遗产无疑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冷巷将室外空气引入,天井拔风作为动力,形成了一个空气循环体系,将室内热量带走,是紧张用地条件下对当地炎热气候环境很好的适应,为居民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空间。结语传统的地域性价值具有最原始本真的绿色基因,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环境影响下呈现的不同的地域性风貌,体现出当地人应对、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因此对于地域性建筑建造方法的学习、建造原因的探析、建筑地域性理论的运用,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具有最原始本质的绿色基因。在学习和借鉴地域性建筑的时候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地域性建筑适应地理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

参考文献

[1]田川.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论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18(11):100-101.

[2]程光.环境响应性绿色建筑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16.[3]吴明杰.批判的地域主义下的绿色建筑设计[D].长安大学,2013.

[4]董俊苹.浅析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地域性特点[J].中国住宅设施,2018(08):16-17.

[5]王升.建筑文化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2006(02):22-23.

健康建筑范文5

[关键词]超低能耗建筑;热泵;热回收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关注,对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先后涌现出多种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如,美国LEED认证、英国BREEAM认证、中国的绿色建筑认证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认证等等;人们在建筑节能环保方面不断努力和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在建筑中的人的健康和感受,如美国的WEEL认证、中国的健康建筑认证等。

2概述

在此背景下,B3办公楼项目,创新性地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与“五恒”科技系统相结合,实现室内的恒温、恒湿、恒氧、恒净和恒静的特点,达到室内一级舒适标准的同时,能耗水平比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再节能60%以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经济效益双丰收。该项目还获得了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标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最高荣誉,以及美国的绿色建筑LEED铂金级、WELL铂金级等多项国际顶级绿色建筑奖项。

3项目应用技术介绍

3.1工程简介

B3地块办公楼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西至来广营村四号路,北至来广营中街,南临B3-3中小学合校用地,东临B3-1二类居住用地。规划用地面积2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0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的部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内容。该项目于2017年5月完成设计,计划2017年完成主体施工和被动式超低建筑施工工作。然而,在决策建设本项目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时,项目已经开始主体结构施工,这给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为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论证与优化,该项目利用冬施间歇期,组织设计顾问、施工单位等各参与方通力合作,成功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使整个建筑的性能指标满足被动式超低能耗示范建筑的标准要求。

3.2技术体系

B3办公楼项目采取了八大技术体系:超高效保温隔热围护系统、建筑整体无热桥系统、建筑整体高气密性系统、高效热回收及清洁新风系统、超低能耗科技空调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建筑净水系统和建筑智能化系统。

3.3创新性技术特点

项目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特点:(1)在被动节能方面,外墙和屋面采用了创新的岩棉板和真空绝热板一体高效复合保温体系,可实现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一般节能建筑提升2倍以上;外窗体系采用了高性能的被动式系统窗,K值降低至1.0W/㎡•K;外遮阳百叶系统实现了遮阳隔热的同时可将自然光有效导入室内,降低空调能耗,优化室内光环境;项目采用了整体无热桥的设计,系统窗采取外挂式的安装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桥的影响,同时在女儿墙、穿墙管线以及幕墙埋件等处均进行了隔热保温的断热桥设计;高气密性外窗、室内连续的抹灰层及局部节点的高气密性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整体气密性要求。(2)在主动节能方面,该办公楼由地源热泵与高效空气源热泵相结合作为空调冷热源,末端采用了具有良好节能效果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搭配超静音辅助风盘,结合相应的运行策略,实现恒温无吹风感,在满足冷热舒适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能效、降低运营能耗。空调系统设计时,同时考虑了项目南北进深较大的现状,按照南北向进行分区,划分两个空调系统环路,实现南北分区运行模式,供回水温可根据各自负荷特性进行调整。因毛细管网辐射末端的温度变化调节较慢,外区独立办公室及会议室因使用特性,负荷变化较大,设置毛细管席+地板嵌入式风盘或吊顶隐藏式风盘等,以缩短室内温度变化的响应时间,提高热舒适度。实际使用证明,该方式达到了预期效果。新风机组采用高效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进行能量回收,热回收效率>75%,同时采用初中效+静电过滤,保证PM2.5有效去除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保证室内清澈、健康的空气环境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3)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项目采用了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光纤导入自然光技术以及区域地源热泵技术。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见图7)。(4)为达到洁净用水、健康饮水的目标,项目采用了高标准的净水与直饮水系统,通过KDF过滤及活性炭超滤实现符合美国WELL认证标准的清洁用水。(5)有效节能离不开智能化的控制,项目通过智能化的能耗管理平台、智能照明以及智能遮阳等系统进一步优化了能源节约方案。

4结束语

健康建筑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医院建筑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基于建筑功能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关系,以周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负荷范围内,树立绿色健康建筑系统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是在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使用、管理与再生等全过程的发展特点,从而科学建设满足人类健康发展需求的生存建筑空间环境,其突破了传统建筑超越生物圈的时空限制,并紧密联系建筑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再因只孤立考虑自身系统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稳定,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的营建系统。

1.2绿色建筑设计的类型

绿色建筑设计分为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以及三星级四个类型标准,其均需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所有控制项要求。新时期绿色建筑设计的控制项与全文强制性规范有效衔接,已成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依据。

1.3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发展及主要影响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符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尽量做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回归自然,同时降低污染标准要求,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重点突出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舒适以及综合利用的功能要求,力求内外环境的相互平衡。第三,绿色建设设计能够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破坏力度,尤其是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的排放,能够有效改善居住区的水质。第四,绿色建筑使用的施工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同时尽量应用可再生材料,以避免有机合成材料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释放有害物质,从而威胁居住者身体健康。第五,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广泛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既能保证地面供暖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照明系统性能正常发挥的同时,又能减轻对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以及有效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绿色建筑设计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自2006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外加国家财政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也稳步提升。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绿色建筑设计势必朝着更加积极、良性的方向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通过利用清洁能源、绿色施工材料和技术而最大限度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应用,可以积极构建良好、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居住者对建筑功能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1.4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从整体布局、框架结构以及空间塑造三方面来研究绿色建筑设计。首先,从整体布局而言,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衡量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和后期使用特点,以科学规划交通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筑密度等内容,从而保证平面交通流线和空间交通流线组织科学合理。其次,从框架结构而言,绿色建筑设计离不开绿色施工材料的支撑。以医院建筑为例,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吊顶可选用环保矿棉板、石膏板,墙面可采用耐擦洗的环保型涂料,门窗可采用隔音、隔热、易消毒清理的铝合金和环保型木质材料,从而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最后,绿色建筑设计也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可塑性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空间的科学布置,既要确保水、电、暖等各项隐蔽工程的布局合理、使用安全可靠,又要使整个室内空间具有灵活性,形成规整有序、条理清晰地布局,在增强居住者舒适度的基础上,满足未来增设设备的需求。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实践

2.1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并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等的理念和指导,通过对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阶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用水、用电、建筑材料等的使用过程中都能做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减轻建筑设计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并为新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绿色建筑设计的低碳

低碳是指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利用率。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时要重视采用绿色清洁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同时可加大对工业余热等废气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力度。在考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原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空调、采暖设备耗费的能源,都能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

2.3绿色建筑设计的改造

绿色建筑设计的改造主要是将部分不符合绿色设计理念的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以落实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筑功能分区、分项计量的方式,科学计量建筑各功能分区的能源资源耗损,以帮助人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如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施工技术或者在建筑设计时尽量将配电室、空调机房等耗能较多的设施设备靠近负荷中心,从而节省管道线路的输配系统能耗等,都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标。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3.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等。如在节约能源方面,所有的材料和资源都要遵循清洁、健康和可再生的原则,通过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传统采暖设施和建设材料的使用力度,并遵循能源战略化管理手段,在提高医院建设能源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建筑投入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污染,能实现医院建设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回归自然理念是指在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时要遵循身心愉悦的原则,基于舒适性角度,从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通过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保障安全的水源和饮食供应,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态建筑和景观设计,让居住者感到身心愉悦。

3.2医院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功能

医院建筑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其日均人流量较大、能源资源消耗较多。因此,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功能需求,合理选择满足城市规划、医疗卫生网点布局需求以及服务人数和服务半径科学的建筑地址,并根据医院各科室的职能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如根据医院各功能相互关联的特性,将其分为医疗区、感染区、服务区、污染区以及行政区等五部分,便于合理划分医院外部的入口和内部交通流线,从而保证患者就医诊治的快速高效。重视应用绿色材料、绿色施工技术等有助于改变传统医院能源消耗较多的发展现状,既能实现能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医院正常运营的经济投入成本,又能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系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战略。通常情况下医院的氛围相对紧张、压抑,而新时期现代医疗理念等的发展,使得康养于一体的观念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这就对医院的居住环境、整体氛围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在医院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既能扩增适宜的人性化配套建设,又能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将建筑内部人员集聚部位与外部庭院以及其他景观相互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增加室内空间的延伸性,从而给患者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能够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点

首先,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充分考虑医院建筑涵盖的安全、简洁、高效的交通设计,集约化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人性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采用高效集中的空间布局形式有效提高医院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其次,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适应医院建筑周边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绿色设计,以在保证建筑物自然采光能力的同时,将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融入其中,有效节省保温采光等方面的能源资源。如为满足室内采光和供热需求,可通过科学设计室内外空间渗透,通过直接通风和自然采光以及内外部景观相互渗透的方式,既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细菌滋生,防止与其他空间交叉感染,又能提高医院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建筑常规能源的消耗。再次,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施工材料,包括常见的水循环系统、智能集成控制系统、隔热技术以及自然通风技术、照明技术等绿色建筑技术,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服务机构,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外服务职能。通过扩大建筑周边绿化面积、丰富基础配套建设、增设室内绿化景观等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能够拉近医患关系,缓和医院紧张、压抑的环境,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效果。

3.4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流程

第一,前期策划阶段。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首先需要选择优秀、专业的设计团队,包含绿色建筑工程师以及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项技术专家等在内的优秀成员,保证其能够明确医院建筑绿色设计的必要性,并加强各项目负责人的沟通联系力度,使其积极参与医院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讨论,确保其在医院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和全局因素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院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性,从而科学确定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准确围绕“两方便”原则,既要满足后期医护人员参与救治、患者及家属诊疗康复的使用需求,又要营造良好的就医和工作空间,从而带给患者及其医护人员相对舒适的真实体验,这既能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感到温馨舒适,又能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发展迅速,尤其是各项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设计人员在建设医院绿色建筑设计时,还需要具有前瞻性意识和眼光,充分考虑医院后期发展规划,从而为医院后期改造留下空间。

第二,中期设计和建造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需要先后经过方案研讨、下发各专业领域、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指标、反复优化设计指标以及完善设计方案等。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分析和统筹规划的过程,其需要对多项方案进行全面、综合的对比和评估,而基于生命周期的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方法是较为可靠、客观、科学的。在中期设计和建造阶段,要充分考虑医院职能,从而强调医院公共开放设计的安全性,以通过合理分布组织流线等方式,保证其设计方法在实际运营中具有可控性,避免因交叉感染而造成污染情况。医院涉及职能部门众多,不同专业科室对环境的建设需求具有不同要求,因此,在每个设计可变环节变量时都要详细参数描述,并采用重复优化的方式和流程,确保参数的具体数值能够从粗放模糊到精细清晰,直到得出最优解,从而保证医院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更加高效、科学,设计内容更加完善、丰富。

第三,投入使用和拆除后。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部分建筑材料和化学物质在后期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完全被消耗,只是存在部分损耗,这时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式进行回收处理,能够将其变成新资源用于下一级次。因此在医院建筑投入使用后,要重视废物回收利用,尤其是医院建筑拆除后产生的废旧可回收建筑材料,这有助于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降到最低,能够满足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医院设计方法,也是绿色建筑体系的内在机制要求。因此,在进行医院建筑时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重视对医院建筑投入使用和拆除后等整个过程的跟踪评估管理,从而保证每个建筑环节都符合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状态。如医院建筑材料中常见的废旧玻璃材料、塑料、砖块、石膏墙板等都能实现废物回收再利用,并可建成新组件。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城,便将石膏墙板碾碎用于粘土改良剂,用回收的沥青、砖块以及混凝土等作为填充物或粒料,因此其是十大绿色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潇.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1,(02):63-64.

[2]孙畅.医院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8):5-6.

健康建筑范文7

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进而分析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视角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目的是推动我国城市建筑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关键词:

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

1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高层建筑无疑是解决土地资源稀缺性和人类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学界提出在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对于城市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下文将从生态建筑学概述入手,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于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

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概述

生态建筑学,就是在当前建筑能耗提升的背景下,高层建筑在整体建造过程中具有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筑在整体建造过程中具有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行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从建筑设计学角度上看,生态建筑学设计师立足于建筑设计实践,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以及资源等条件地的环境以及资源等条件,将生态的思想与理论融合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实践过程中,利用合理的建筑技术以及措施手段,实现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建筑形态,进而打造出富有生气的健康建筑环境设计模式。总而言之,在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当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能源的损耗程度、提升建筑材料循环和再利用水平、对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排放,同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于高层建筑设计以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降到最低可能出现的污染降到最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创设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令建筑的功能性和高质量性相统一,推动高层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平衡。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理念与实践

3.1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

基于生态建筑学的高层建筑设计基于生态建筑学的高层建筑设计,首先应当确定建筑设计目标,为人类提供功能完善、环境宜居以及体验舒适的建筑生存环境,在高层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几种设计理念较为通用和便于实践较为通用和便于实践。

3.1.1高层建筑舒适性设计理念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对于人类身体健康有利的材料,对于挥发性的材料化合物进行减少利用,同时,对于具有较高辐射以及电波的材料进行严格把控,保持空间内的自然空气流动间内的自然空气流动,实现高层建筑空间内部温度湿度的合理控制,对于桌面的照度以及建筑隔间的对视和通视进行标准化设计,防止建筑噪声干扰过程中也应当采取吸声材料参与到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3.1.2利用自然体系进行高层建筑设计

所谓的自然体系所谓的自然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外界的自然因素,例如土壤资源土壤资源、绿化水平、自然地下水以及空气等,自然因素与建筑相结合,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一方面能够创设出良好舒适的建筑小环境出良好舒适的建筑小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设备的数量实现整体大环境的资源合理利用耗设备的数量实现整体大环境的资源合理利用。对于高层建筑设计实践中筑设计实践中,对于自然体系的利用可以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能够实现污染的减少和建筑费用的节约,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中,利用自然体系中的自然光、自然通风和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创设出更加低碳环保的高层建筑设计。

3.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实践策略

在整体生态建筑理念的背景下在整体生态建筑理念的背景下,高层建筑设计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建筑能源的节约当考虑到建筑能源的节约,另一方面也应当着力于打造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系统,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系统的平衡,具体实践策略有以下几点策略有以下几点:(1)探索生态高层建筑空间组合模式探索生态高层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研究的过程中计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到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模式问题,生态设计空间分布应当进一步认识和考量节能与舒适度的平衡度的平衡。因此,需要就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而言,根据功能分区以及舒适度等的区分进行描绘分区以及舒适度等的区分进行描绘,在进行核心交通位置,需要从经济结构的稳定和热力环境的稳定性两个方面出发要从经济结构的稳定和热力环境的稳定性两个方面出发,进行立体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行立体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与此同时,需要保障总体的空间生态模型具有良好的生态性间生态模型具有良好的生态性,保障阳光、通风以及其他辅助空间设施都有生态性的空间组合模式空间设施都有生态性的空间组合模式。(2)高层建筑物体系的生态化实践高层建筑物体系的生态化实践。生态系统中的高层建筑物体系实践筑物体系实践,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机制机制,为人类提供必要且环保的资源,高层建筑物的生态系统建设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践建设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践,在实际高层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实践中,应当重点强调建筑物结构的生态化思想融合,尊重其进行当地适应性分析,考虑到当地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植被特征境资源以及植被特征,整体认识到区域内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关系,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重视“高层建筑表皮”的生态化设计实践。“高层建筑表皮”是指具备建筑要求的室内外综合环境功能的建筑表皮保护围护机制护围护机制,其中包括建筑的外墙以及屋内的墙面等,同时也包括共同作用在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综合性附属构件中包括共同作用在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综合性附属构件中。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更多的关注点在建筑表皮的装饰性功能以及表面视觉元素的叠加上能以及表面视觉元素的叠加上,而高层建筑表皮的生态化设计实践,则更为深入的将生态建筑学融入到高层建筑的表皮控制和多维功能设计等控制和多维功能设计等,例如关注太阳能辐射对于建筑表皮的适应程度的适应程度,化学物质以及雾霾等对于通风表皮因素的负面影响等等影响等等,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江高层建筑的表皮进行更好地生态化设计实践。(4)高层建筑形态设计中融入生态化实践高层建筑形态设计中融入生态化实践。在进行高层建筑整体形态设计的过程中筑整体形态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和谐、绿色的原则,将生态建筑学的思想融入到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实践当中态建筑学的思想融入到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实践当中,本着废物处理最大化废物处理最大化、能源利用最小化以及绿色循环最优化的原则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则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继续法学生态系统的多种可能性学生态系统的多种可能性,利用诸如VR等新技术,将其合理地应用到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实践中地应用到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实践中,将会对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的体验舒适度有所提升,使其整体的高层建筑居住体验得到提升住体验得到提升。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对生活环境要求和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将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放在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势在必行。将生态建筑学应用到城市高层建筑设计的构想与实践中,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长远意义,也能为建筑与生态之间构筑良性循环系统,为建筑设计发展提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S1):72~74.

健康建筑范文8

具有服务性、实用性特征。如果说教学工厂是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的显性特征,那么,镶嵌在高职院校建筑中的教育理念则是隐性的建筑文化特色。高职院校虽然因所处区域、自身条件的不同,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管理理念、队伍建设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建筑文化更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文化墙,突显了学院办学宗旨,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对接真实的生产需要,强调“量身定制”服务与快速反应能力。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建筑是彰显校园文化、体现校园精神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高职院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同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 、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独特的德育优势

高职院校建筑不是一个封闭起来的外壳,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群体。优秀的校园建筑文化不仅能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更能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建筑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融入现代高职理念的特色建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占领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在当下中国人缺少对技术与技能的基本价值认同的影响下,仍被是看成低人一等的高等教育。这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挫败感,学生们体会不到作为天之骄子的喜悦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极大影响。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学校的文化底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自2006年以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掀起“捣墙运动”,把传统教室改造成一个集生产、研发、教学于一体的教学工厂。引企业入校,把教室变教学工厂,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打造出办学特色。学生们不仅在“实战”中增长了技艺,学到了真本领,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更在学习中深刻领悟了高职教育理念,认同高职教育,不自觉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精心设计的高职院校建筑群是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生动素材。高职院校的建筑具有形势与内容的双重纪念性,并以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和突出的德育功能而自成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默默地向学生述说着学校的成长、骄傲和精神追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环境布局大都经过专家指导、名家设计,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独特内涵。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软件大厦设计为“L”形,立面呈现生机勃勃的树状构图,寓意着初生和成长,展示了现代大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能引发学生自豪感和归宿感。学院专业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建筑群,具有很好的宣传、标识作用,能使师生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并且时时刻刻熏陶和感染在校师生,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它们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这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远远胜过空洞枯燥的说教。

第三,合理的校园规划和空间设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筑环境具有以某种可预测的方式去诱导一种行为倾向的功能。学生在高职院校建筑环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着人际交往。这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的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很多的高职院校设计便于师生直接交流的建筑空间,如在实训楼安排了各种适合师生停留、小憩、交谈、游戏的场所,并放置了舒适的座椅、沙发等小构件;在校园内的海棠园、玫瑰园、紫藤廊等校园景区旁,适当开辟一些凹形空间,围以栏杆,构成宜人的交流环境等,在这样的设计空间里便于师生之间面对面接触、交流、分享,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在悄然中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巧妙的空间设计可以营造有归属感和亲和力的交流空间,这不仅对学生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也对促进他们道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师生透过高职院校建筑这种显性的形式,能深切体会高职院校文化的隐含意义。

二、构建高职院校建筑文化德育功能新思路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建筑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新时期要打造高职院校建筑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1.建造校园特色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底蕴优秀的校园建筑文化必然体现出地域性,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即校园建筑注意与周围环境、区域文化的融合,追求整体校园风格及建筑物的总体轮廓之美,追求理性设计与感性认知和谐统一。淮安是总理的故乡,总理很喜欢海棠花,在他逝世后的十二年之后,他的夫人邓颖超曾写下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海棠花祭》,以纪念她的战友、伴侣总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的主景区恰好有一大片海棠园,如果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重视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在海棠园里设计一个大石碑,上面刻下邓颖超的《海棠花祭》,这一建筑小品必将成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建筑,使学生们在欣赏海棠花美丽的同时,缅怀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还能够提升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底蕴,打造文化校园。

2.营造开放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路易•康曾说过:“学校是一处适于学习的空间环境。一群人坐在树下就自己的理解进行知识的交流……”加强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产销衔接是高职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建筑的功能布局要体现校企深度融合,融入园区办学的办学理念,教学实训区、演讲交流区、研发区、学生创业区、商业区等布局既相对独立又要集中。相对独立便于各个功能区的工作、活动的开展,遇到紧急情况便于人员疏散,体现人文关怀;而相对集中是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企业人员与学院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相对正式的交流场所,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碰撞出激情和创造的火花,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这个交流空间,并在此停留、交谈和畅想。通过强烈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用文化观点来提升精神层次,达到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

3.倡导建筑环境参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建筑与人的行为之间有着特殊关系,建筑是人的存在的实质证明,是文化的工具。广大学生要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必须了解本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学校需要创新建筑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校的设计理念、建筑物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雕塑、厅廊阁角的寓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良好的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环境对人所产生的作用,积淀为人的文化心理,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曾组织师生进行海棠园景观设计,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校园建筑环境文化艺术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维护,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把握自然、社会、人的关系,体现建筑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建筑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