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制度范例

财务风险制度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目标及内容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企业识别财务风险的意识,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同时通过财务指标的反映,及时捕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与财务相关的管理漏洞、失误及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为企业领导层处理相关风险事件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始终处于相对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财务风险预警包括筹资活动财务预警、投资活动财务预警和经营活动财务预警。筹资活动财务预警包括债权性融资预警和权益性融资预警。债权性融资预警包括银行借款预警、发行债券(含中期票据)融资预警、商业信用融资预警等,权益性融资预警包括国有股权转让、IPO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预警。其中,债权性融资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违约风险,此外还有利率风险、短期资金长期使用风险等。企业融资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适当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权益性融资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控股股东吞噬风险、恶意并购风险及控制权丧失风险。投资活动财务预警指企业作为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经营主体,应及时了解跟踪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加强投资风险意识,搞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做好事前预警、提前应变。经营活动财务预警指对经营活动中出现难以预计或者控制的因素,导致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产生对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消极影响、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及时预警。

二、财务风险信号

做好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积极捕捉财务风险信号。财务风险信号包括早期财务风险信号、中期财务风险信号和晚期财务风险信号。

(一)早期财务风险信号

早期财务风险信号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销售非预期下跌或者非计划存货积压。销售或存货基本保持稳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至关重要。若销售非预期下跌或者非计划存货积压,存货与销售的比率超出正常范围,造成企业现金流量滞后,现金流入减少,可能出现财务风险。二是应收账款回收率下降。企业的现金流入很大部分来源于应收账款的回收,若回款不畅,则预示着可能出现财务风险。三是账户存量货币资金出现波动(突然增多或减少)。账户存量货币资金过大,会使企业背负一定的财务负担;账户存量货币资金过小,则影响企业正常资金周转。若企业长期不能改变状况,恢复良性循环,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随之加大。四是高级管理人员或关键财务人员的突然或连续变更。企业在某个时期内出现异常的人员变动,如大规模裁减人员或调整人员,企业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重要财务人员的异常或频繁变更,都可能使企业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五是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偏离预算目标,如收入额、投资额及利润等指标较大地偏离预算目标。六是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有保证,贷款越安全,举债越容易。如果资产负债率高到一定程度,没有金融机构愿意提供贷款,则企业的举债能力已经用尽。

(二)中期财务风险信号

中期财务风险信号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客户拖延或拒付项目款或借款的本金及利息、回购款或借款展期支付且金额较大。客户承认财务状况困难并请求延期付款,拖欠应付款项,这种情形下,首先应检查该客户以往的情况及现在面临的状况,若情形是暂时性的,如季节性的资金短缺或淡旺季差异,尚可继续与该客户保持业务往来;若发现客户破产或即将破产且已无可挽回,就应立即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另外,因客户延期付款而企业必须垫付更多的资金并承担资金成本,导致平均收账期延长,而较长的收账周期会吸收掉企业的现金,可能引发财务风险。二是难以从项目方、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筹集必需的补充资金,用来维持日常支出或基本偿债需求。三是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下降,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企业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和价格将现有资产变现,资金供求矛盾难以缓解,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所难免。四是过度依赖某些关联企业或银行贷款,财务结构明显恶化。五是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造成筹资成本偏高,盈利能力下降。

(三)晚期财务风险信号

晚期财务风险信号指企业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从资产存量角度看,企业总资产的账面净值相当或小于账面记录的负债金额,或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长期为负值;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常伴有现金流量萎缩的情况且这种现金流量的非正常情况处于长期的持续状态,存在数额巨大的未弥补亏损;从可持续经营角度看,企业主营业务持续负增长,市场销售惨淡,盈利能力差,不能维持企业日常经营。

三、建立财务风险处置机制

(一)做好财务风险预防,努力做到无警

第一,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企业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对待企业的财务风险,要能够适时采取措施,合理利用投资,规避风险;可以利用多元化经营等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第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划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有效控制财务工作各个流程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按照企业战略规划分解年度指标,定期召开会议,检讨预算与实际发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具体的纠正措施。第三,抓好有效控制点,密切关注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事故多发地带”。针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风险控制点、资金成本控制点、投资项目中的现金流量、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控制点及企业股东权益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控制点,建立债务台账,确保现金流不断裂。企业的现金流是最能直接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数据,将现金流量作为财务风险分析的要点,通过分析现金流可以让决策人员较为直观地看到企业的运营状况。第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及其财务风险防范能力。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风险可能发生时要能够及时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二)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有警即响

第一,夯实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是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具体包括扎实完备的财务管理基础、财务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团队意识、企业负责人对财务风险预警的高度重视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第二,设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一般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包括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的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的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的辅助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外担保占净资产的比重、重点客户应收账款回收率和存货周转率等。第三,设立警报级别。财务风险警报级别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通过对财务风险信号的识别,结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按照以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的主要指标计算出指标值,结合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其分别归类到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同时,通过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的辅助指标,进一步补充说明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第四,针对警报级别,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一是要捕捉财务风险的早期信号,发出黄色预警。出现早期财务风险信号,企业财务部应在1周内形成书面报告报送本企业经营层,报告中应说明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及计划采取的措施等。二是要重视财务风险的中期信号,发出橙色预警。企业出现中期财务风险信号,应在5日内形成书面报告,由本企业经营层报送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中应分析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措施和消除财务风险的责任人等。三是高度重视晚期财务风险信号,发出红色预警。出现晚期财务风险信号,企业财务部应立即以口头形式报告本企业经营层,同时形成专项报告,经本企业经营层批准后报上级部门。

(三)建立财务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离不开完善的危机应急机制,如若此处缺失,在危机发生时企业措手不及,穷于应对,后果不堪设想,企业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企业员工的士气也会受到挫败;如果危机处理制度完善,在危机发生时,企业可以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向社会展示企业处理危机和抗风险的能力,彰显企业的强大实力。

(四)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2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变和业务特征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从传统的财政拨付办学转变为拨付和多途径自筹资金相联合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的扩充、国家财政拨付力度增大、基建项目增多,而上述变化为有关人员的“腐败行为”也提供了方便之门。所以,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各种收入的监督,规避贪污、挪用公款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出现。伴随高职院校后勤部门的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部门由当前的服务费缴纳模式过渡到完全社会化模式。为了配合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提升资金利用率,规避盲目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发挥其本身的职能。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科研阵地,拥有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也增大了投资力度,科研经费也不断涌入。为实现科研经费的价值,高职院校也应加大内控的力度。伴随高职院校不断扩充招生规模,学校工程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大。因此,强化建设项目的追踪监督(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协约审计、项目变更审计与建设资金审计等等),促进内控审计团队的优化,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显得尤为关键。预算资金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组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因为教学实训设备、办公设备、教材等占据高职院校支出金额的比率较大,因此其采购、验收、保管和领取都应建立合理、完备的管理制度。

二、基于内部治理视角谈论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管理

(一)在高职院校决策机构中设置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作为专门管理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不再负责其它方面的工作,而直接对校长负责,这样有助于保障总会计师职位的公平性、权威性,预防经济策略倾斜。总会计师应协助校长全方位地对各类财经工作进行管理,严格落实财经策略法规,并负责处理日常财经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并从资金视角协调财会、审计、基础建设、后勤等工作;此外,总会计师应代表校长协调学校与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经济关系,保障学校的资金的顺畅流通,使学校的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高职院校设置总会计师,并让总会计师协助校长打理财务方面的事务,有助于约束内部控制工作和监督贪污行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同它类的管理工作一样,有其客观规律。例如资金如何筹措、怎样分配、怎样使用、怎样管控、怎样考核、怎样解析等等都需要进行权衡。要管理、策划好资金活动的每一项细节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过硬,并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不但需要高质素的财务管理人员和高水准的审计监管人员,更需要一位既掌握教育客观规律、又熟悉资金运作规律的总会计师来对财务工作进行指导。

(二)健全会计系统,实现财务风险控制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系统在高职院校的内控系统中都是较为脆弱的部分。会计人员质素不高、“老好人”思想的蔓延以及缺少责任制约这三大问题长期困扰着财务管理人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系统的职能只做到了事后控制,即完成了算账、报账的工作,期间的经济交易没有记录完整,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的监督职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会计系统内部紊乱,从而打乱了高职院校的战略部署,并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出现。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下放了太多的运作自主权给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贷款主体进行借贷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预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目前,高职院校扩充了招生规模,并实现了适度的举债运作,在高职院校所有办学资金中除开财政投入资金和自身资金外,仍有部分借贷资金。借贷资金需要还本付息,不论是学校管理层过度或适当举债或挪用资金,都会导致财务情况总体失衡;而如果学校职能机构内控力度不够、控制体制不完善,都会造成无法偿还债务,使高职院校深陷财务风险的“漩涡”,同时也会影响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治理效率,完善高职院校内控体制

1、建立高职院校监事会体制,通过合适的外部体制来约束高职院校法人权利的运转

高职院校依赖国家投资、社会捐献、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国家对教师的聘用等途径来获取法人资格,具备了法人财产权和根据国家相关规章和市场需要自主办学的特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法人会维护自身的内部利益甚至部门利益,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与政府办学宗旨出现不和谐因素。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管投资的初衷,乱收学杂费,甚至利用学校监管力量脆弱、投资人对学校监管缺位等漏洞侵吞财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在各类权利和义务配备不作本质性更改的基础上,单单依赖传统的手段——如国家的行政督促、舆论督促、群众监督等,不能从根源上抑制贪污腐化之风。高职院校应效仿国家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方法,在校内建立监事会。它能通过科学的外部机制来约束高职院校法人的权利运作行为。高职院校监事会由政府或主管部门委派,对政府负责。监事会主要监管学校的财务情况并指引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此外,监事会还应对高职院校管理层的业绩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干部任免的标准。

2、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指对组织的运营目标和资源的配置进行量化,并付诸实施的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高职院校作为公共教育领域的“一份子”,其侧重点是获得社会效益而并非经济效益。与企业预算对比,高职院校未来业务是明确的,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完毕,任务也确定了的前提下,各类教育事业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基本上没有偏差或偏差极小。一套合理的预算机制,对高职院校业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

(1)真正实现“零基预算”在实践中,传统高职院校预算的编制是在年度预算确定的前提下,依据学校事业发展的变化作微小的、公式化的调节,这样的预算体制缺乏合理性,其作为控制根据的可靠性明显不高。为提升高职院校预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中推广了“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员参加”,可以使教职员工参加到经济活动建设中来。

(2)实现“校务公开”每年年初,学校应尝试着将预算向教职员工和学生公开;每年结束时,再公开进行预算考评、项目绩效评价,构成以预算控制管控资金开支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实现实物资产管控,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高职院校实物资产数量多、金额大,分散在高职院校的各个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部门,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必须贯彻财务并重的准则,订立实物资产保全体制,对资产的增减变化应第一时间、全方位地进行记录。对此,应强化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建立资产个体档案;所有资产价值应全部归纳入财务报表系统内,定期实施实物清点,查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保障账实相符。此外,高职院校应建立起资产记录资料的保管体制,对资产的各类文件记录与账实记录材料应妥当管理,避免记录受到损伤或被偷窃。此外,还应建立限制接近体制——主要是约束闲杂人等的行为,避免其与实物进行直接接触;而实物资产只有获得授权审批的人员才能进行直接接触。

三、结束语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会计;内部控制

企业要想在整个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探究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更要重视制度的科学建立,不能因为公司规模小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放弃制度方面的建设。企业应该进一步探索问题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在当今变化多端的经济情况下做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领导要转变自身的思维,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视。

一、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整个的市场中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然而,很多中小企业一直都没有完成跻身大型企业的行列这一目标,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的要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风险的防控意识。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在自身的运作过程当中,往往过分注意最终销售环节,而忽视了风险防控。这当然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分不开,中小企业往往碍于自身资金的限制,不得不注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这也就导致了这些企业的领导往往会不重视自身内部的会计体制以及风险防控。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如果要想有较好的起色,那么这与相关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中小型企业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做好自身的风险防控与专业的会计人员是分不开的。但是,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往往都是一些只具有初级会计资格证的普通会计。甚至,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他们的会计并不是专业的会计师,而是一些领导的朋友或亲属,并非专业人员。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三)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要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除了要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的人才以外,还需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企业对于财务会计的内部监督和管理,以内部审计为主要形式。中小型企业虽然在规模和资金上不如大型企业,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要想企业自身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中小型企业的领导往往会认为自身的企业较小,只是一个小公司,没有必要去建立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制度。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完备且成熟的制度,才保证了公司的正常,高效运作。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会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有一些企业虽然有相应的部门和制度,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些制度和部门浮于形式,没有具体落实,这也就导致了自身的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四)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中小型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的经济背景下,如何使自身的企业生存下去成了大部分中小企业需要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赢生存保卫战成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因此很少有中小型企业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来审视自身的利益。所以忽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在所难免。在绝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当中,没有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而且,由于自身的会计水平的限制,企业的预算工作往往做得一塌糊涂。甚至会出现决算和预算之间差异非常大的情况,进一步限制了中小型企业向大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财务风险防控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分析

(一)中小型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多元发展大背景下,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首先需要中小型企业的领导对财务会计的管理有足够大的重视。企业的整体运作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支持。简单一点来讲,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化的利润,往往会通过提高售价或者降低成本来实现。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掌控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减少自身的成本,提高自身的效益等这些问题都是财务会计需要去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财务会计的重要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同样具有重大作用。怎样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做出合乎实际的预算,这些都是财务会计需要去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小型企业要想跻身于大型企业的行列,那么财务会计就是一个突破口。虽然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但同样需要注意自身对财务会计的重视。在各种各样的市场风波中,中小型企业往往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如何面对这些风险,如何在风险之前做出相应的规避机制,这些是财务会计的工作。因此,财务会计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二)中小型企业应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中小型企业要想完成自身的蜕变,那么就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人员招聘的时候不能够夹杂一些“人情户”,要做到实事求是的去招纳优秀人才。另外,企业在招纳人才的时候,不仅要询问面试者相关的资格履历,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制度,对于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中小型企业应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财务会计掌控了整个公司的经济命脉,那么如何保证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成为关键,需要企业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企业设立自己的内部审查部门,是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财务会计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财务会计的工作完成的高效保质。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审计部门必须和企业的其他部门分离出来,需要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应该由企业的领导直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保证领导对整个企业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控,另一方面保证审计部门可以不受上级的约束,从而进一步的展开自己的监察工作。

(四)中小型企业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有一点很大的差别是,中小型企业领导往往由于自身企业的特殊性,会把目光放在营销这个阶段,而大型企业的领导由于自身企业事务繁杂,反而不会去过分关注营销环节,而是去注重企业未来的的规划和预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下一步要想有怎样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合理的预算。而且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也基本上就是按照预算来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型企业的领导往往会注重企业的预算,而不去看实际的操作。预算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蓝图,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小型企业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不够重视预算,进而企业内没有相关的预算环节;第二,即使有些中小企业有相关的预算人员,但是也往往浮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去落实。这些都会导致预算失去它的真实性和意义。如果说最终的预算与决算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那么这个预算是失败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中小企业要转变自己的思路,真正重视起预算,把预算落实到实处。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向大企业迈进的目标,就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和人员上向大型企业的标准靠拢。企业的领导不能只重视最终的销售环节,而应该从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入手考虑。企业人员的应聘不应任人唯亲,要真真正正地做到招纳人才,并且对于自身企业的员工也要做到定期的考核培训,跟上时代的潮流。企业应提高自身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健全相关的监察机制和预算机制,保证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岚.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3):29+31.

[2]焦丽群.小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重要性分析[J].财会学习,2019(23):96+98.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校;内控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变,高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都有所扩大,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更多,很多高校采用合作办学,而在管理上也依靠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整体的控制,内部管理薄弱。高校财务风险频发,许多高校都出现了贪污等舞弊行为,提示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因此,认识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于高校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目标一致

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都属于高校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高校实现最终战略目标提供保障。财务管理是通过实现利润最大化来发挥作用的,而内部控制则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监控措施,两者协调进行,有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为科学进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财务决策进行的方式、步骤及人员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限制,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误。之后,经过决策的各个经营管理项目也在内部控制的监管下规范的进行。

(三)规避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能够保证高校的经营、投资活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对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尽早规避和遏制风险的发生。

二、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办学模式及内部管理的决定性

1.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校筹集资金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不再单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给相关参与人员更多的机会贪污、腐败,增加了财务风险。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监管财务动向,对相关人员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2.高校的科研任务重

高校还承担着国家许多科研任务,尤其在科技方面,各方经费大量涌入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更是非常有必要。

3.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其基本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高校面临财务风险的决定性

1.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办公手段趋向信息化,帮助高校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整合了高校的资源。但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存在很多的风险,例如很多财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出现操作不当会造成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丢失。此外,网络上存在很多病毒,在下载相关资料时,就有可能将病毒带入财务信息系统中,造成巨大的损害。

2.存在财务投资风险

高校为了获利,持续运转,往往会进行一些投资活动。但是在后勤社会化之前,高校大多数校办产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甚至出现亏损的状况。后勤社会化之后,高校的盈利状况有所好转,资金流量也显著增加。而高校相比于企业来说,在资产变现方面能力较弱,存在管理上的风险。而高校不断扩招,投资项目众多,资金流量较大,甚至出现了投资的盲目性,远超于高校财务管理能力,造成了财务风险的增加。

3.高校财务收支失衡

学生缴纳的学费是高校运营最基本的资金来源,但是很多高校在学费缴纳方面催缴措施不力,导致了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运转,还限制了高校还贷的能力。此外,还存在很多贫困生,助学措施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收支平衡,为财务管理带了巨大的威胁。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高校财务潜在风险众多,而健全的内控体系能够为高校规避各种管理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控制度能够有效规避财财务方面的风险。目前高校财务风险众多,贪污、挪用等现象频发,完善内控制度迫在眉睫,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一)规范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要想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首先要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和内部管理的枢纽,是高校健康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不超出自身的管理限度,合法合规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下进行财务活动。所确定的财务管理体制要经过校领导认真研究和确定,一旦确定不能够随意变更。学校要在规范财务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内控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管理监督。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预警防范功能

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多种筹集途径,在资金流量加大的情况下,也增加了很多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后勤实现社会化之后,存在着投资亏损。高校在完善内控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和规范财务风险意识,对于经费支出、项目投资等方面都要建立风险评估、分析及预警机制,对存在和出现的风险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决策进行风险防范。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和内控方面的人才素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在选择财务处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时需要优选财务管理素质高的人才,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技能,还要具备内部控制管理的能力。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能,这对应对信息办公时代的到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加强预算制度的改革

高校进行预算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该在预算编制方面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规划,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控制。高校也要对预算核算管理以及财务报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保证预算活动的有效进行。

(五)强化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应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资金的筹集、投入以及项目投资等进行有效监控,保障资金的收益,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做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六)加强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

要加强内控力度,强化财务风险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化非常重要。高校可以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师的薪资、学生的收费情况进行系统收集,便于管理者和相关人员了解运营情况,也便于师生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信息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也是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高校的风险来源也更加丰富多样,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内部控制能够防范风险,有效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之间有很大的正相关性,当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管理能力。高校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教育部门等外部机构进行监管,还要致力于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做到内外兼治,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完善内部控制,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东,唐静.论高校内控制度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管理——基于内部治理的视角分析[J].会计之友,2009(04).

[2]王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0(09).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加大管理的力度,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可以显著的提高事业单位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带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平稳发展。

一、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在实际财务预算时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事业单位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安全因素,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彻底规避这些风险,使事业单位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在详细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后发现,该制度是由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出谋划策制定和落实的,注重提升事业单位的防控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带动事业单位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没有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只把财务风险管理当成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而已。要想高效的控制事业单位的资金,国家就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事业单位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自身获得健康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控制能力,才能使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强。财政稽查和审计部门等外部机构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导致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比较关注发票、单据和会计核算工作,但是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有些事业单位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没有涉及内部控制的落实情况,缺少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核查经济活动,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事业单位没有创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这就给后期的执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逐年升高。

(二)缺少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有的是转行的,也有的是兼职的,他们的财务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对会计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他们将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事业单位没有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加之财务工作人员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不能及时的掌握财会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会计办公软件非常陌生,不会使用电脑,对财务新政策更是一窍不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化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转化和升级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过于陈旧,未能实现及时的更新,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实现高效的配合,互相独立,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就给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付了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设置的制度标准;有些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闭门造车,导致制定的制度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内部控制,单位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才能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得以真正的发挥。如今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单独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少明确的岗位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制定完整的单位财务管理、财务收支、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机制方面具有随意性和不完整性,缺乏系统性和严肃性。有的制度没有跟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及时修订,在执行中与实际情况脱节,丧失了财务制度的时效性。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制定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责任模糊,程序混乱。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措施,固定资产疏于管理,资产的出库制度不规范。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没有准确的登记造册,实物资产管理被人们所忽视。

(二)决策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差别。尽管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制定了预算制度,但是部门预算的覆盖范围比较小,后期追加的项目非常多。随着追加项目的不断增加,预算的随意性也随之变大,最终导致经费预算的约束力不断地下降。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法》开展各项工作,虚报瞒报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收入预算过于单一。有些事业单位目光短浅,将自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虚报预算经费,杂七杂八的项目全部包括在其中,这就给民生专项资金的匹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没有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缺少统筹部署,特别是有的项目预算没有开展高效的规划论证工作,使得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调整的情况发生,导致结转结余的资金呈周期性出现。受资金沉淀的影响,预算控制力被大幅度的降低,预算绩效丧失了应有的价值,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率。有的事业单位采取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集体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未能得到准确的划分,决策过程过于随意,导致重大经济事项存在着盲目决策的情况。

(三)内控风险等级划分界限模糊不清。事业单位内控风险等级划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具体操作由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落实。但是部分单位没有制作风险清单及风险发生可能性描述规则,并且可操作性较差,对各等级内控风险没有作定量规定明确说明。内控风险等级划分界限的模糊不清,将直接影响内控风险评估结果。

四、创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就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带动财务风险控制实现健康的发展。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第一,岗位责任落实到人。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将监督、执行和决策等相关部门分开管理,上级单位直接委派纪检人员深入到下级单位落实监督工作,确保监督权能够得以高效的落实。细化决策责任,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细化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追究机制,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使职工清楚的了解自己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从而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前,应根据规范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内控制度建设、自我评价和监督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程序,从内部发挥明确有效的控制效果。

(二)规范内部控制活动。事业单位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各个部门之间密切的配合和交流,使政府部门的采购行为完全符合相关的规定。政府采购需要遵循的程序为预算、计划和采购,采购预算要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使用部门先做好采购计划书,按照流程交由审批部门审核批复,最后按照批复结果完成采购任务。严格按照采购文件和验收标准验收采购的物品,保证采购的物品与计划书一致,确保所有的采购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妥善保管好与资产相关的所有文字材料,保证所有的材料完整,不会存在遗漏或者是丢失的情况,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盘点活动,确保实物与账本登记完全一致,一旦发现问题,需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确保资产不流入个人的手中。资产需要安排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接触资产,无关人员不仅不能直接接触资产,同时也不能采取审批手续等方式间接的接触资产,特别是那些可以直接用来变现的资产,坚决杜绝无关人员与其发生任何的接触。采取不相容岗位分离管理制度,有效的管控事业单位的货币资产,出纳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不可以由一人承担出纳与会计两项业务,确保资产安全。事业单位的印章需要交由专人管理,单位收款与付款不能安排同一人负责。高度重视单位货币资金的核查工作,安排专人不定期的对库存现金、银行账单和银行存款余额等进行核查,确保账面资金与实际支出资金全部支取清晰,保证实际支出和账面登记一致。要以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努力节约资金,合理、合规开展事业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实际工作要求为基础,高度重视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工作,决策岗位、监督岗位和执行岗位需要分开管理,合理设置岗位目标,以内部控制要求为基础,科学规划工作机制,使得各岗位和职务之间实现高效的监督,从而使互相制衡的机制真正的发挥作用。事业单位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设置重大经济事项的相关要求,确定领导集体决策的具体范围,做到权利与责任明确,对于关键性岗位来说,可以采取轮流上岗的形式,确定轮岗时间,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些事业单位不符合轮岗的要求,可以采取专项设计的方式对其实施高效的管理。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编制部门的预算工作,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可以出现任何的差错。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依据预算批复落实各项支出,确保预算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单位领导层需要严格管理各个部门的预算工作,与各部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预算的内容做得更加全面、具体,优化升级预算经费支出结构,创建完善的分析制度,使预算执行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实现理性决策的核心就是设置合理的议事机制,单位的议事机构、表决制度、议事成员以及监督程度等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确保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对于重大的经济事项决策来说,需要创建完善的议事决策流程,确保重要经济事项决策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单位领导班子决策要脚踏实地,不能走形式,政府采购业务和基础建设项目一定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咨询服务,使采购业务和建设项目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其顺利的实施。在开展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时候,要高度重视会计系统的控制水平,确保所有的会计操作全部满足相关的标准,不会出现任何的违规现象。详细填写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编号必须连贯,杜绝遗漏的问题发生。通过正常手续传递编制好的原始凭证,确保其可以按时归档,长期保存。依据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号,及时的将会计账簿登记详细,并按照相关的制度准时上报会计报告。

(三)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内控机制的核心性能就是风险预警功能,快速的提升事业单位决策层的控制风险和识别风险能力。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财务风险在所有的业务层面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采购风险、处置资产风险以及预算风险等。有效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量化分析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精确预测财务风险可能会出现的范围和时间。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里。在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时,通过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方法来有效的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事前控制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确保所有的决策全部按照设定好的标准执行;事中控制以治理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已经发生的风险;事后控制对已经处理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总结,查找问题原因,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事业单位需要详细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将自身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四)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通过创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部门,实现了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管理,上级部门单独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审计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督查财务报表、核实举报信息、干部离任审计以及常规稽查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缺少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通常会依赖内部控制环境实现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伴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会计督查体系得以快速的发展,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依托会计审核制度,把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会计报告和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认真核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被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审计单位的要求开展自查工作,最终的整改效果需要与审计部门的要求完全一致。

(五)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事业单位在防控财政风险和落实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创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事业单位需要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得以真正的实现,把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预算规划情况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五、结语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制造企业;内控制度

制造企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实体类型,开展各项生产制造活动,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在制造企业的运营阶段,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手段与内容,也属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在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属于最需要防范的风险问题。所以,制造企业需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强化风险防控的工作,制定科学化的财务管控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地把控,制定科学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合理的利用财务管控工具,建设健全的内控制度,不断优化内部工作流程,落实科学化的经营发展计划。

一、制造企业内控制度构建与财务风险概述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造企业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由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性、指导性较强,逐渐成为企业必备的管理手段。其中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风险评估、控制环境、监督评价、内部沟通、控制活动。制造企业需要做好内部控制的建设活动,并搭建制造企业的治理架构,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1]。通过对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的风险评估,并对一般控制点与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地把控。在建立一级控制措施与二级控制措施的同时,不断地推进各项沟通活动顺利开展。再进行科学化的监督与评价工作,以此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效率。

(二)制造企业财务风险。在制造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就是企业采用负债经营的方式发展,具体包括应付各类经营款项、举借银行贷款等。企业形成负债之后,需要在短时间范围内进行资金支付。如果无法及时支付资金,就可能使得企业面临被起诉的风险,甚至导致制造企业破产。因此,制造企业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十分重要,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以此推动各项生产运营活动的开展。

二、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制造企业内控制度构建面临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制造企业在现阶段发展环境中,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但是在是实施内控体系的阶段,还有许多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制造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阶段,管理人员重视度不足,内控建设不到位,就会影响内部管理的效果。还有部分制造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手册,但是没有落实到各个职能岗位中,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流于形式化。还有的制造企业在进行风险控制与梳理流程的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照搬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导致内部控制建设不符合自身发展需求。

(二)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需要改进。对于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贯穿于资金融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的阶段。由于大多数制造企业专业性问题较少,企业的融资管理与营运管理还会面临许多层面的问题。许多制造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的阶段,存在预算缺乏准确性、预算管理不科学的风险问题,使得企业的融资管理缺乏前瞻性[2]。只有到需要使用资金的时候,才了解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制造企业的资金使用无法落到实处,整体的效率不高。还有的制造企业在进行资金运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库存管理不到位,仍然是由生产车间提出需求,导致企业存在库存积压的问题,占据企业大量的资金。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脱节对于制造企业的内控建设进行分析,许多内容都与财务风险管理有直接的关系。例如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运营活动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财务风险管理能推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就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还存在财务风险管控与内控管理相脱节的问题。有些制造企业的内控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自成体系,存在制度重叠,管理混乱的现象。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流程较为复杂,没有充分考量内部控制原则,导致管理质量与效率无法提升。

(四)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弱化。在制造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需要履行监督管理职能。财务部门需要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并通过会计计量与确认实现。在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同时,对企业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把控[3]。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大多数财务部门都更加注重对企业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还会限制业务活动的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也没有贯穿于整个流程当中。财务监督与服务职能属于相辅相成的,管理人员需要更加注重财务的双重职能,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使得财务部门能参与到财务决策当中,不仅仅是进行事后监督管控的工作,以此强化财务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三、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制造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策略

(一)科学化设置内部控制关键点。1.加强资金管理。首先,制造企业需要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还需要进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工作,并体现现金为王的基本理念,确保企业的资金量入为出。其次,在投资、筹资、资金回收等各项资金活动中,通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对资金使用决策、执行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与规范化管理,以此确保资金使用的流动性与安全性。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强化现金流量的管控力度,并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力,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造企业在强化预算执行力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洞察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差距,并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得签订的经济责任书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并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3.运用各种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制造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能科学化地使用各种财务风险管理工具。例如,针对对外贸易活动产生的外币远期支付或是应收账款,为了对冲可能造成的利率变化,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就可以利用外币套期保值的形式,有效规避汇率波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了有效地应对原材料价格导致的价格波动风险,就可以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或是进行存货储备,以此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问题发生。为了进一步扩大某项业务的规模,创造更高的规模效应,就需要在客户的信用管理层面,做好重新安排的工作。通过合理的利用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内部控制在人员、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控,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防御机制。1.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制造企业建立能直观将企业运营成果、财务状况反映出来的指标体系,对关键的指标进行把控,如债务风险指标、经济增长指标、盈利指标等,以此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展现出来。在对以往各个阶段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做好历史财务风险的评估工作。但是为了做好风险预警的工作,就需要动态化的进行数据模拟与业务经营情况分析,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2.完善风险防御机制。制造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计划、设计多元化融资方案,开展多元化投资活动的措施,做好风险管控的工作,逐步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在发生风险问题的时候,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将对企业业务活动开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合理分配企业内部财产。制造企业需要开展更加严格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还需要明确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职责,使得财务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投资的过程中,做好财产的科学化分配工作,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投资活动的管控工作。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依托,定期组织审查与监督活动,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排查工作,健全预防机制,有利于合理的分配企业内部资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四)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1.明确财务监督和服务的重心。制造企业要明确财务监督和服务的重心,搭建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互相配合的内部管控体系。例如,财务人员在资金结算、转移票据等方面,需要根据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对业务活动提出相应的建议,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并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合理地利用财务风险相关联工具。在业务活动完成之后,整合与统计数据,并完成财务部门监督与服务重心前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2.动态化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制造企业需要完善动态化的制度建设工作,确保各项财务活动能有序开展,并为财务部门履行服务职能打下良好基础,确保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有据可依,贯彻到各个流程的工作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制造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提升财务风险意识十分重要,需要落实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构建制造企业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两者相互影响,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大多数制造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系统,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无法掌握资产的实际情况。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当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且完善风险防御机制,预防不必要的风险问题。通过合理分配企业内部财产,强化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提升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方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6).

[2]朱欢欢.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9(17).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7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建立、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因所获得的资金和物料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计划,危及企业经营的一种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利用财务管理技能,在资金和物料的计划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财务风险出现的一种财务管理工作[1]。但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也没有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2]。

1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仅限于核对票据、制定资金计划和编制财务报表,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应收账款周期过长、现金获取成本过高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1.2财务风险管理职责模糊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责任也是十分模糊的。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安排和风险报告等工作,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

1.3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缺乏,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完成。同时,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过于低下,所以很难胜任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2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2.1明确工作职责

通过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宏观的和抽象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分解成具体的和细致的岗位工作职责,让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都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职责,避免因责任模糊而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2.2推动财务风险管理常态化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无论管理者是否强调财务风险管理,财务人员都可以通过制度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2.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中小企业要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借助企业外部专业人员的力量。制度建立后,即可按照制度流程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企业的财务人员只需要严格执行制度,就可以提高综合能力。

3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方法

3.1符合企业经营特点

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时,不能片面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应该总结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相应的制度。

3.2业务处理标准化

企业的每一项财务管理工作,都应该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引导员工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同时,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非一成不变,要结合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3.3强化预算管理工作

缺乏规范的财务预算制度,是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企业必须建立严格而科学的预算制度。从财务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和及时调整,每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制度加以规范。

3.4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制度的建立,需要重视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的提高,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成功的现代化管理企业,应当具备成熟且可操作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实现高效而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其快速提高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保证其健康而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辛亚棣.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8(20):85-86.

财务风险制度范文8

关键词: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健全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能够帮助政事业单位形成健康发展的管理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各项事业举措的管控与实现、组织基础的形式以及架构等多种方面,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行息息相关,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我才能够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控,不断提高行政解单位的管理水平,使其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计划更加长远和具有前瞻性[1]。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资源可以实现合理的调配,各项权利都可以进行透明化的管控,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具有更大的革新空间。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财务风险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含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控制环境中,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划分清楚各个岗位的职权,管理者也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2]。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控制和检查时,由于认知的不准确,往往会导致操作上的不专业,得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内部控制机制的会计系统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并没有建立好适应于本事业单位的方法与程序,会计职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甚至连真实的经济业务的记录都存在着问题。而在会计期间发生的其他会计事项,也会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而出现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控制系统中,众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人员之间职权划分不明显,各种业务和活动的记录没有完全,对于发生过的业务没有进行复核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同样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方式落后

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首先,伴随着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众多企业已经将内部控制的制度转为信息化的办公以及建设,但是众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并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内部的财务控制,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内部控制的效率降低,且作用难以发挥。另外,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方面,并没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对于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内部的后勤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办法中,后勤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界限划分十分明确,两者采用两套不同的体系,进行资金的核算以及管理,这就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在核算过程中存在着误差,会十分严重的影响资金的核算准确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到前沿的财务管理思想,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执行时等在这思想上守旧的弊端,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这也是管理方法落后的一个重要体现[3]。

(三)风险控制以及预算控制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以及预算控制不到位,同样是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风险,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所进行的事项也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具有明显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要加强风险管控与预防,尽量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风险控制往往是被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是不进行风险管理这一动作的,这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各项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发生风险,很难有迅速的反应机制,最终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在另一个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也有所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进行预算控制,并严格按照预算所制定的标准进行各项业务活动,一旦存在较大偏差,就要进行预算的再管理。只有通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全过程管理,才能更好地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中,预算控制执行的并不是非常严格,甚至流于形式。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

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首要是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确定发展的目标,制定发展的战略,并在执行中严格控制每一步目标的实现,促进整体战略的完成。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建设非常重要,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往期的预算管理内容进行预算管理编制,对于管理的制度要不断地优化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派出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的预算管理经验,回来以后,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系统性的学习,并且要将外部先进的经验运行这些内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目标以及预算管理规划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每一步的执行步骤,将预算管理的目标以及执行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纳入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的考评结果当中,通过严格的落实和执行,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和力度。

(二)加快建立财务风险背景下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快建立财务风险背景下的内控信息化平台,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系统化的控制制度。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方式以及数据化的办法来执行与实施。相较于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化的好处在于权限与职责非常明确,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每一个职位的职责以及权限都能够进行良好的划分,更方便进行职责的明确。另外,信息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会计系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办法,信息化的会计系统能够得出更为准确以及更有效率的结论。通过对于数据化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从数据中窥探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风险,从而规避风险,顺应潮流。然而要注意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信息化的内控平台时,必须要使用一些较为安全的信息软件,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提升[4]。

(三)设计风险控制与内控监督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最后,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要落实设计风险控制与内控监督相结合的工作体系。风险控制是决定一个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在其他条件都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更进一步发展的决定要素,而风险控制又与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内控监督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纳入风险控制的因素。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落实内控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防止财务风险,这点是从对于以往的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而将风险控制与内控监督相结合,不仅能对于会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更能够对于环境以及政策的变化发展进行有效的窥探。运用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地对于外部环境进行监督,检测出外部环境中对于自身发展不利的环节,并将这些环节及时的反馈落实到内控监督制度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行为,从而规避各项风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