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信息范例

护理信息

护理信息范文1

1、病人医嘱信息管理

该系统由主治医生录入医嘱,经核实医嘱无疑问后确认即产生各种执行单、当日医嘱变更单和医嘱明细表,供病人和护理人员查阅;确认所开具的药物后,病区药房开具请领汇总表和单个病人明细表,计算药费后自动在收费处联网入账。该系统录入由主治医生操作,充分体现了医嘱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应,做到了医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2、病人药物信息管理

该系统在病区电脑终端设有病人药物领取与使用情况记录,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药物滥用、错用等。

3、病人医疗费用管理

该系统可以统计整个住院过程中患者治疗的费用、详细药物费用清单、医保报销及自费情况等,有利于患者了解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真正考虑患者的知情权,达到科学管理。

4、护理人员工作管理

该系统设置了护理工作管理流程,一是护理排班,护士长只需录入密码,即可显示排班程序,进行排班、修改、打印,并与护理部设立电子邮件,或短信通知,使信息沟通更便捷;二是护理分工,按照不同的病种病症进行不同的分级护理,通过信息录入,系统筛选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高效,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NIS的优势

1、人性化

NIS在医嘱信息处理与执行中,对于药物的使用及特殊用药的使用时间段均设有标记提示,从而避免了药物错用、滥用等情况的发生。为了更好地对重症病人进行实时监护,护理信息系统与监护仪相连接,患者的各种生理监测信息可由监护仪直接导入医生电脑和护士工作站,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录入的负担和可能发生的差错,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病人的安全。2.2智能化该系统改变了原有的手写医嘱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治疗要求,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同时能对医嘱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每一条医嘱的执行人、执行时间等主要执行信息均能得到完整的数字化体现,不仅提高了医护质量,还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护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系统化

该系统能很好地改善病区护理、患者用药、病情监护等管理,如药房可以根据电脑提供的主治医生的医嘱进行发药,系统对每一条医嘱提供发药明细、停药扣减查询,护士能清楚地了解每位患者的用药和药物使用时间等动态情况,避免错误录入,并增强了护士对药品的管理意识。药房管理人员也能随时查询药品存药数,做到及时领补,对药品使用过程进行监管,使药品管理更规范。

3、高效化

该系统不仅可完成护理记录的各个环节,标本处理,费用及耗材的管理,还可直接查阅病人的病历及相关信息,包括各种检查结果、结论及各种检测样本图像。同时可以掌握病人及护理的动态情况,管理整个护理团队,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与质量,而且对于科室考核能起到积极作用,如该系统可提供阶段时间内护士的具体工作量、任务分配情况及出错率等量化指标,可把量化指标作为护理质量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各护理单元效益工资直接挂钩,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有效实现了护理管理高效、有序的目标。

三、NIS的缺陷

1、国内系统设计缺陷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国内的NIS尚存在相关功能不够完善、界面使用不够直观等缺陷,以及信息不能完全共享、推广应用不足等。笔者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NIS开发研制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政府指导与医院之间缺乏相互配合与信任所导致。而且目前国内尚无专门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对NIS进行监管,国家对此也无统一的规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系统设计进行标准化改进,加强与国外成熟的系统设计公司合作。政府应积极组织各级医院之间进行系统并网、信息共享,减轻病人的重复检查,共同建立适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的医院护理信息系统。

2、系统成本高,衔接难

该系统软、硬件投入大,在运行中调试、维护较困难。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尝试使用PAD与HIS链接,主要功能用于药物的管理,目的是给病人以清晰、明了的用药信息,方便医患沟通,但由于缺少监护参数整合,导致系统使用效率偏低。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网络系统的融合、链接势在必行,为了快速、准确地处理突发事件,护理信息系统应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系统安全与维护问题

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包括硬件安全、系统软件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等,一旦出现服务器系统崩溃、交换机等设备瘫痪、病毒和黑客入侵、供电线路或网线发生故障、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系统故障将会给医护工作造成极大不便,甚至是无法预料的后果。对此,必须事先设计好应急预案,在故障发生时,医保科室应及时报告维护中心故障情况,并作好解释和协调工作。门、急诊护士应帮助医生准备手写处方及相应的检查治疗单等。待系统恢复后,及时将中断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四、展望

护理信息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护理服务;应用分析

在我国网络技术的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信息化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其自身的特性,各地医院对其进行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一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并贯彻落实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在医院的各部门对其进行应用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由于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具有系统化与高效性,所以,备受相关医护人员的关注。因此,本文对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一、信息化管理与护理管理

由于信息化是一种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所以将其称之为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的功能较多,例如,处理信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以及信息再利用等。信息化的主要管理作用是对各行业现代化信息的促进,以达到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其主要融合新型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并对传统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转变,对其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进而使自身的工作效益与效率得到提升。而护理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造福全人类,并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人文活动以及相关护理者的能力。由于便捷性是信息化独有的特征,因此,信息化遍及在各行各业中,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医院,通过现代化的方法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进而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进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效用。

二、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应用背景

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多、任务繁重、管理难度高等是当代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由于传统护理管理在工作中缺乏对业务员的监督,无法快速传递信息,不具备一定的管理规范性,在当展的背景下,传统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护理管理的要求。为确保护理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应针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具有规范性的要求,使其在工作当中可规范自身的工作态度,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从而达到对开展的护理工作进行规范的目的。伴随我国网络技术的逐渐强大,信息管理模式随之出现,其使用成本也随之降低,该模式的出现备受医院行业的关注,因此,CT、MRI、DR等数字化医疗设备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在医院中经常会见到电子病例系统、医院管理系统、挂号收费系统以及计算机医嘱录入系统等。因此,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整理新技术提供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相关护理人员已成为必要[1]。

(二)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门诊管理系统

急诊部门是所有部门中人流最大的,如果不对现场加以管理,将无法维持现场秩序,进而产生诸多隐患。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人员的使用率,还可以对分诊工作进行有效改善。患者通过网络可实现预约挂号,大幅度节省了患者的候诊时间。当患者挂号完毕后,计算机会进行自动叫号,有效避免了秩序紊乱情况的发生,从而大幅度增强了急诊部门分诊管理的工作效率。当患者在挂号后发生一系列的突发情况,可通过分诊护士站进行解决,进而在提升医疗安全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就诊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在急诊患者医疗卡、检查申请单、化验样品以及药品发放中应用射频与条码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使整个护理流程时间得到有效降低,还可以对有关病人的医疗信息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医院护理工作的整理质量。

2.病房护士站信息化管理系统

(1)患者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当患者入院手续办理完毕后,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区以及病床的使用情况等都会通过护士站系统显示出来,相关护理人员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内容开展准备工作,有利于为患者安排病房与床位。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根据医嘱安排对患者住院期间花费的提供账单明细,待患者确认核对后进行费用的扣除,账单明细可通过该便捷的费用管理手段显示出来,并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的时间。

(2)患者医嘱管理系统

当医生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录入患者的医嘱信息后,护士电脑终端会显示出来,相关护理人员在进一步确认后即可执行操作,使医嘱处理效率得到了提升,并在可对医嘱的过程中调整顺序。医嘱核对流程极为简便,可对单项医嘱或单个病人信息进行逐一核对,而在信息系统中会对核对的人员与时间进行记录。如果患者转科治疗,信息管理系统会将转科治疗病人的医嘱进行转移,转移病人的基本所有数据信息,从而实现病区信息数据较强转移性的目的。

(3)患者基本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在系统中录入患者的相关治疗诊治信息,病区可根据系统中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临床期间发生变化,医生可在系统中录入临时医嘱与长期医嘱,并传输至护士站系统中,护士经过反复核对后依据医嘱的种类、发展、功能性等特性开展整理工作。护理人员在依据医嘱开展护理工作后,可将相关信息反馈在系统中,医生可根据系统中的信息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于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工作。由此可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护士站,可有效降低护士工作量以及增强对患者的管理力度,进而使护士站的工作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3.科室护理工作评价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护士长夜查房评分表、供应室工作质量考核评分表、急诊科工作质量考核评分表、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检查表、导管室管理质量检查表、病例质量检查评分表、门诊部工作质量考核评分表、病区管理质量检查表、以及护理质量检查表、二级护理质量检查表、三级护理质量检查表、特技护理质量检查表等都包括在科室护理工作评价中[2]。护理部依据实际情况创建各项护理质量检查表的内容与分值,并由病区进行详细填写,最后将填写好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对获得数据的一系列整理工作。护理部通过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各科室护士的工作量以及人均负荷进行了解,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系统中的信息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以防止护理管理者出现决策失误,进而合理有效的发挥护理管理者自身的效用。与此同时,相关护理人员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反馈可及时获取各病区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而使自身的工作效率与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排班系统不仅可以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需求。与此同时,为保障排班的公平性,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从而提升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4.护士档案与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通过业务考评系统、科研论文系统、档案系统以及教学系统组成。实现护士工作的审核与记录是实施业务考评工作的主要目的,相关护理管理人员可通过考评系统对护理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详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发展过程是实施档案系统的工作目的,其具有查询、增加、删除等基本统计功能,有利于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实时情况进行了解[3]。护理满意度模块的增加,可有效输入护理质量满意度与护理服务的调查数据,并通过Word、Excel等文档生成对比数据与柱状图,并显示出来。相关护理人员可凭借业务考评系统对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业务技能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查询,业务考评系统会将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与排序,护理管理人员可通过反馈的数据信息对护士进行评优。而教学系统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实时记录护理人员带实习生的具体情况,例如,科室获取的成果以及具体培训情况,进而可有效开展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价工作。

5.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建立

开展医院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建立,同时也是医院信息化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从当前情况来看,该部分实施难度相对较大。相关护理人员要想进入护理工作站,只能可凭借相应的账号与密码才可以进入。可实现对医嘱信息的实时查看,进一步提升护理安全水平的同时,合理使用护理资源,进而提升护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值班医生可快速获得患者的最新情况,加强了病情处理的便捷性,从而使医疗安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管理有待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从当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部分信息化管理系统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各医院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立的,因此,信息系统仍无法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能力。标准化是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条件,其决定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稳定性随着标准化的提升而增强,实现在提升系统生命周期的同时,有效降低系统的开发周期与研发成本。因此,在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时,应建立健全护理学科信息管理指标体系,确保护理管理具备专业性、标准性、信息分类以及流程化等特征[4]。

(二)基层护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网络知识的问题,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因此,应着力于护理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工作,并通过“一带多”的方法普及相关知识,进而使相关护理人员操作信息系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与展望

建立规范化护理管理制度是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先决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前,应先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同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体系,融合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管理考核标准、理论考评制度以及护理人员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并将其归纳到管理体系中。与此同时,将护理管理人员、护士长以及部门骨干组成一个护理管理领导小组,进而有效实现对考评工作的监督目的[5]。在运行管理规范时,应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常与软件开发者沟通,通过专业的眼光及时发现系统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并对系统进行及时改进。要想充分展现信息化系统自身的效用,应对护理部人员举办相应的培训活动,确保相关护理人员了解网络系统中的主要知识内容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的地位。护士通过系统资源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自身的工作量,进而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另外,护士通过系统资源可有效提升护患关系,从而使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五、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因互联网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准确性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尤其在医院中,其不仅可以规范工作,提升工作准确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查漏补缺是本文探究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应用的主要目的,通过加强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宗芳.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8):48-49.

[2]张悦.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5):453-454.

[3]王春安.医院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97-98.

[4]苗泓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0):1565-1566.

护理信息范文3

关键词:门诊护理;慢性病;老年;用药依从性;满意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生理功能不断下降,发生慢性病的概率逐渐增加[1-2]。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及相关并发症多等特点[3],一般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护理能力减弱、日常活动量少等问题[4],往往用药依从性差[5],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探讨门诊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合并疾病均处于临床缓解期;(3)无严重心肺功能衰竭;(4)无语言沟通障碍。观察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65~82岁,平均73.2±10.5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3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病程5~13年,平均9.7±2.3年。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65~81岁,平均72.6±9.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0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病程5~13年,平均9.6±2.1年。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门诊护理干预。

1.2常规护理

包括对症支持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具体服药剂量、时间和方法

1.3门诊护理干预

1.3.1建立健康档案

由门诊专设护理人员在健康档案中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药物使用史及过敏史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服务。

1.3.2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通过设置门诊宣传栏、咨询答疑台、播放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患者对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有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疾病的相关并发症、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紧急自救等知识。

1.3.3日常生活行为及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自我护理,包括告知患者合理调整饮食习惯以确保饮食结构均衡、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进行适量运动锻炼等。

1.3.4用药指导

嘱咐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4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主要包括是否知晓疾病的危险因素、疾病相关并发症、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紧急自救、不良生活方式、营养支持、用药注意事项、遵医行为等,统计知晓人数;同时评估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知晓疾病相关知识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92.45%)和护理满意度(94.3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6.04%、7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知晓疾病的危险因素、用药注意事项、疾病相关并发症、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紧急自救、不良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及营养支持各项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李秀杰等[6]的报道相类似,这提示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有助于患者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有利于控制病情。这可能是由于通过门诊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以对自身疾病有更好了解,不惧怕疾病,同时还可以掌握更专业的用药知识,且日常作息、饮食也更合理,进而提高了患者应对疾病的素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老年慢性病患者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同时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既有利于疾病病情的控制,也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香,原佳铭.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检验医学,2016,13(b11):243-244.

[2]陈芳,郑萍萍,李龙倜.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0):1877-1880.

[3]黄丽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应对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37-39.

[4]潘淑婷,龚晓霞.药物自我管理对出院后慢性病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3):4183-4185.

[5]杜康宁,李津,尹亚丽,等.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2):205-207.

护理信息范文4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与分析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4结语

护理信息范文5

目的:探究医院护理信息管理中护理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方法:综合调查我院护理部的信息管理方法及效果,针对调查情况,分析我院护理部在医院护理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护理部在信息管理上得到有效的提高。结论:医院领导和相关人员要提高对护理部医院护理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要严格执行并组织实施各项措施,减少问题。

【关键词】

护理信息管理;护理管理;护理部;相对措施

信息管理是对多个来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对多个听众传播的过程。信息人必须具备有效的信息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电子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较好的满足医疗卫生需求,提高了各职能部门处理院内院外问题的能力[1]。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信息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因素,包括:护理部对医院进行护理质量监控,加强医院的护理管理管理;护理部通过信息系统,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管理病区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住院患者的危重指数等来动态调控护理人力支援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要加强护理信息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干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有注册护理人员有158名,其中,初级职称99名,中级职称54名,副主任护师5名。本科学历以上占86%。

1.2方法

相关人员对护理部信息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做全面调查,对全院护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的改进意见,做有效分析,及时找到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存在问题

2.1护理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知识欠缺

很多护理人员在计算机的操作方面能力欠缺,有些护理人员只能简单编辑一些文字,或常规的完成一些医嘱的处理等;部分护理人员观念较为陈旧,没有正确意识到护理信息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还有护理人员认为只要将领导布置的任务,交代的工作认真做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学好和提高护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能力;还有人员并不了解信息管理的具体内容。

2.2信息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低

护理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医院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内容繁杂,范围较广。包括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教学和科研管理等。在调查中发现,针对这些繁杂的信息管理,在信息分类方面并不规范,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所以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护理信息化管理需要,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内容。

2.3缺乏投入和统一规划

护理信息管理的涉及面较广,工作难度大,且标准化程度较低,医院领导对这方面也没有充分重视,所以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投入相对较低,各个医院都存在这种问题。一般在信息方面投入较多的部分有财务部门、药房、行政机构,电子医疗系统等,护理部门的投入较少。

3应对措施

3.1健全信息管理体系

在医院角度上考虑,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加强技能和信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要大力建设数据库和网络连接;对设备做好更新和维修工作;提供医护人员学习的机会和平台[2];采用远程访问的方法,医护人员可在院外使用医院的数据库,不受时间、地理等因素的限制,获得更多重要的信息。医院要安排专业人员组织相关培训,包括软件信息系统的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检索功能,数据库的检索机能,文献的筛选方法,信息利用方法和提高外语水平等,使全院的医护人员都可以了解信息管理知识,正确使用信息系统管理,不断提升自己信息管理的能力[3],从而提高护理管理能力。

3.2提高护理部的管理能力、确定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

护理部首先将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意识进行提高,护理部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对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组织实施。护理部要根据相关的评价和指南,从多角度出发,收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制定相关措施,落实到每个护理人员身上[4]。同时还要对成果不断审视,修订、整改和调理,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3.3重视管理细节

护理部定期组织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学习,让护理人员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从思想上转变护理人员的观念。在薄弱环节、关键环节、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上做好重点监督,保证良好实施医院的护理信息化管理。让信息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护理部在工作中起到指导和督促的作用,根据存在问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不可打击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建英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平.护理部在医院护理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v.23;No.18902:125-126.

[2]李华君.探讨护理部在医院护理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v.717:214-215.

护理信息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手术室;护理记录;妇幼保健院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精确性,已成为各级医院发展的重点方向。手术室为妇幼保健院工作节奏最快、工作量最大、涉及相关科室最多的工作场所[1],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各种工作流程、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一直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手术室护理记录单作为患者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病情、提供护理措施、执行医嘱不可或缺的文字记录,准确、及时、详细的手术室护理记录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12 月 31 日手术室工作的 22 名护士的 90 份护理记录单为研究对象。以 2019 年 6 月 1 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时间节点,将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5月 30 日中在某院手术的护理记录单随机选取 45 份纸质手术护理记录单作为对照组,将 2019 年 6 月 1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手麻系统中随机选取的 45 份电子护理记录单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纸质版护理记录单,巡回护士按照记录单的内容填写患者的护理情况、标本送检、清点物品、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核对手术医师、切口等级、电外科设备及器械包使用记录 8 个方面,最后由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在记录单上签名。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手术室电子护理记录单,研究由医院信息工作中心牵头,以护理部主任、手术室负责人、护士长代表等人员设计信息化手术室电子护理记录单,包括护理情况、标本送检、清点物品、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核对手术医师、切口等级、电外科设备及器械包使用记录 8 个模块,内容涵盖手术的具体时间点、术中体位、静脉穿刺部位及方式、保温方法、留取标本、患者皮肤状况、各种引流管使用记录、术后患者去向、电动气压止血仪等特殊仪器使用情况、术中用具清点及核对情况、器械包的扫描及记录情况等,同时设置相应数据库及记录模板,主要包括多种科室不同手术的记录模板及手术室常用词汇,便于护士快速记录。护士进行术前护理及准备记录时点击围手术期护理记录单,系统可自动显示患者临床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目前诊断、手术类型及时间、手术医嘱等。术中记录时巡回护士根据术中情况填术方式及体位、麻醉方式、静脉穿刺部位及方式、保温方法、各种引流管记录等。术毕由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登记及签字,并填写患者输液量、输血量、生命体征、尿量、皮肤状况、意识、携带物品、出室时间、术后去向,患者体内植入物及取出物的去向,器械包、敷料及特殊器械包的监测结果,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入量,自动生成统计表。由护士长及手术室负责人对记录护士的书写质量及书写缺陷进行评价,书写质量包括记录的时效性、完整性、正确性,书写缺陷包括存在空项目、出入量记录不规范、记录缺乏连续性及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有涂改刮痕、记录单内容与麻醉单不一致,手术结束后 5 分钟对记录单进行评价并记录评价结果。

 1.3评价指标。(1)参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3],由护理部评价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及书写缺陷,比较 2 组记录单书写质量。(2)护理记录时效性:所有护理记录均在术毕时完成,护士均及时记录手术过程中需记录的各种信息,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无时效性;护理记录完整性:记录单内容详细、全面,无漏项,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正确性:记录时术语准确、内容准确、时间节点准确,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不正确。(3)比较 2 组记录单书写缺陷发生情况:重复记录、出入量记录不规范、缺乏连续性及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记录表述不清及不客观、有小结式记录、有涂改及刮痕的发生率。(4)参照相关文献[4],医院自制设计护理质量评估表,由手术科室护士长进行评价填写。比较 2 组临床护理质量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以 n(%)表示;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配对t 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记录单书写时效性(100.00%)、完整性(100.00%)及正确性(95.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80.00%、71.11%),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1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比较[n(%)]组别 时效性 完整性正确性对照组(n=45)34(75.56) 36(80.00) 32(71.11)观察组(n=45)45(100.00) 45(100.00) 43(95.56) χ212.53 10.009.68P 0.00 0.000.00

 2.2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记录单护理缺陷项目发生率分别是存在空项目、缺乏连续性与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均为 2.22%,出入量记录不规范、记录单内容与麻醉单不一致、有涂改或刮痕均为 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各项发生率(15.56%、15.56%、15.56%、13.33%、8.89%、15.56%),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3临床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观察的管道护 理(95.64±1.72)、健康教育(95.86±1.76)及皮肤护理(98.53±1.86)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各项评分[(90.11±1.65)、(91.74±1.72)、(92.48±1.81)],经组间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讨论

3.1手术室护理记录单的缺陷种类及原因。 手术室护理记录单作为一种医疗文书具有重要医疗价值、法律价值,护理记录单的时效性能够保证医疗行为在发生的第一时间被记录,时效性更强使数据能够更加真实。护理记录单的完整性是保证患者各种信息全面的关键,完整性更高的护理记录单对于术后患者的相关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护理记录单的正确性是护士专业素养的体现之一,也是检验护士是否合格的基础,准确性更高的护理记录单是对患者、医院的一种负责[6]。护理记录单的常见缺陷有存在空白项目,出入量记录不规范、缺乏连续性、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记录单内容与麻醉单不一致,以及有涂改刮痕。分析其常见原因有:(1)多数医院采用纸质护理记录单时由于突发情况下会有大量信息需被记录,护士在书写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录表述不清、缺乏连续性及动态性[7],;(2)在高度紧张、氛围严肃的手术室环境下,护士在记录时容易出现短暂性遗忘的现象,且多数护士宁愿多记不愿少记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整性,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记录单出现重复记录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护士的记录时间,而且影响了护理记录单的简洁性[8];(3)由于部分护士在医学专业词汇方面积累较少,在记录时出现医学术语欠妥、记录表述不清、出入量记录不规范的现象,或是对某一专业词汇模棱两可,出现错记且涂改的现象。

护理信息范文7

[关键词]临床专题数据库;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价值

血液透析中心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3]。由于血透中心接受的患者数量大、设备多、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常常需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应对[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护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6]。临床专题数据库对于收集、统计患者信息,指导诊断、科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我院自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为了探究数据库运用于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中的价值,此次我院针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者男335例,女26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8±3.1)岁;护士女20名,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4.4±3.8)岁。另设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试验组,患者男323例,女27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2±3.4)岁;护理人员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经过患者的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采用MicrosoftOffice中的Access构建本数据库,按照建立的基本系统流程,建立相关的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关系、查询项目、报表、窗体等。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③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资料)÷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纠纷、投诉及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试验组仅发生3例意外事件(0.50%),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对比: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分别为99.33%、97.83%、99.6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试验组的总满意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信息范文8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护理3班和4班护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8岁~21岁,平均年龄19.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