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知识范例

化学专业知识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质量;提升措施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大学生学习质量、反映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四年专业课程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最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如:科研训练不足、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投入时间精力不够、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等)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不高,存在选题不当、缺乏科学严谨性、抄袭或造假严重等质量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即为化学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内容的要求更加严谨科学。如实验研究所检验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学生同时具备逻辑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撰写能力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提升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建议。

一、优化论文选题,培养创新能力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同样也是决定论文质量的重要根基。论文导师需要从学生出发,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来引导学生完成选题,同时需要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以及学识来确认题目。基于化学专业,论文题目的选择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尽可能的缩小选题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锁定选题目标,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同时要提醒学生实验研究步骤的重要性,要考虑到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其次,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充分体现出化学专业的科研动态,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最后,选题要保证实用性,切记不要哗众取宠,为了迎合导师喜好来盲目选题。

二、巩固专业知识,树立科研意识

首先,论文导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化学专业的论文写作需要有大量科研资料的支持,科研资料的获取渠道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期刊数据库、书籍以及网络资源等。在实验研究步骤开始之前,学生就要根据论文选题来准备充足的文献资料,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需要分别教给学生中英文文献的查找方法,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已经完成的优秀课题。其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教师要分别从实验操作与理论学习这两个方面来着手,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撰写打好基础。由于化学专业会涉及到大量的实验操作,因此教师要从细节着手,让学生反复完成各个实验步骤的训练,例如制备反应、数据处理以及测试分析等。在必要时,教师要亲自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同时向学生逐一介绍实验原理,让他们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将大学四年来所学习到的重难点知识串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

三、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业务水平

首先,高校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应当从青年教师开始,为其提供深入社会岗位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全程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在实践操作中积累经验,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论文指导。其次,高校需要为教师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将更多重要的科研任务交给化学专业教师来完成,同时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尤其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让他们对教育工作产生更多的使命感,将更多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中。最后,对于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顺利毕业与日后深造,因此,论文导师需要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做到亦师亦友,不厌其烦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直以来,高校化学专业教育者的工作量就比较繁重,尤其是到每年的毕业季,化学教育者需要完成大量的论文指导工作,在很多时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为此,高校应当为化学教师团队增加新鲜血液,多多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由老教师言传身教,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中完成论文指导的重要使命,与学生达成“双赢”目标。

四、保证经费充足,顺利完成实验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扩招任务,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这就导致毕业论文的经费大大缩减,很多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验研究无法顺利完成,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能够打破经济条件对化学专业学生所带来的束缚,高校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予以改进:首先,要适当调整毕业论文经费的所占比例,鼓励论文导师将科学研究与论文指导结合到一起,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其次,高校应当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验任务,同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素材。

五、改革评价方式

在过去,高校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标准大多由论文导师一人决定,鉴于部分导师的专业能力不达标、道德水平也不够,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不耐烦,要么让学生无休无止地修改,导致整篇论文面目全非;要么就是做足表面功夫,在没有仔细审阅学生论文的情况下直接判定成绩优秀。不难看出,这种“一言堂”式的论文评价方式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具体的改革方法如下:首先,对于论文成绩的判定需要分为多个时期,包括论文选题、任务书填写、开题报告填写、初稿审核、中期考核、终稿审核以及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占有不同比例;其次,高校需要根据化学专业特点来制定明确的论文评分制度,如果发现有蒙混过关、抄袭等情况,需推迟学生的毕业时间,直至论文完成达标为止。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核,还是教师与学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近年来,高校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论文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这已经引起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笔者认为,针对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论文选题,又要巩固专业知识、强化科研意识;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化学专业的知识水平,又要保证充足的实验经费,确保化学实验室正常运转,此外还要改革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合格化学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卫兵,陈翠,张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参与教学

0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任务,教学管理的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与学校体制改革,学生生源、教学质量等同步关联。在学术界,当前研究中对于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搭建方面,有的学者通过对药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与参与教学模式优缺点分析,提出了参与模式理念;或是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几个方面来完善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改革[1]。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主要为如下方面,教学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问题讨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总结、教学管理的模式探索等,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经验总结型、以及经验借鉴型。以上研究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多数研究处在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可操作性不强,绝大多数学者总结的经验来源于自身办学条件,没有针对药学专业化学实验的特点作统一的推广;二是大多数研究是就模式谈模式,只是个案的经验总结,难以深入分析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源,缺乏结合新时代药学专业转型的思考。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师对于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课并不重视,因为怕麻烦的心理不愿开展实验内容,这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社会对于医学类人才需求很大,但近年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匮乏,使用人企业考虑到再次培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与精力,因此望而却步。同时,因为高职高专同学自身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原因,难以适应传统的药学专业教学模式,例如:形式单一的教师授课,缺少相关的实践操作等,导致成绩低下,甚至有挂科现象发生。不可否认传统模式有利于统一比较学生成绩,管理较为方便,但对于药学专业这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要求较高的专业,可能上述化学实验教学无法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运用,了解知识的获取路径,最后导致高职高专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结合当前药学教育的实践性、实时性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实验室、革新教材内容与教授方式等办法,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大力进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希望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为提高高职高专药学学科的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创造了必要条件。

3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专业的药学化学实验室

建立专业的药学化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化学实验室会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药学院带来一个重大的突破。它有利于分散的实验室集中起来,便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与资金等资源的统一管理,也会推选专职负责的教师,成立一支稳定而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实验室的建立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科上有更好的发展,帮助他们开拓眼界、牢固基础,打破传统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界限;有利于学校同学对于各学科的理解与融合,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高职院校资源。为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科的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2革新教学内容与方式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的深入主要包含着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化学实验改革要时刻与新时代的理论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在革新内容上要始终遵循药学专业[2]的特色,将国际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实验教学大纲的实时修订,对于试验项目不能固定不变,除了不可避免的基础训练外,要设计多层次、复杂性的试验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与社会中具体应用成果接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豪感。其次,有能力的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学习最前沿的学术论文,药学专业是一个更新知识很快的地方,要求学生可以拥有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论文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增强。在具体操作上,学生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预习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应该举办论文比赛,拿出相关奖励,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论文写作。在教学方式上,高职高校的化学实验应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参与教学是号召指全体师生相互交流,鼓励不同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集体式的教学法。高职高专中的化学实验课是每个同学必不可少的科目,但目前的教材中公式、理论太多,对于一些同学而言难以掌握,参与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转变思维观念,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地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加强双方的沟通。

3.3加强教材内容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也应该注意教材的选取,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实验教学,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验中常犯的错误,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以视频的方式来总结,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就拍摄了《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药物化学实验》等教学录像,来应用在药学专业化学实验中来,这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所要应用到的仪器与操作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由于大学教材中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应该注意补充相关知识,避免对着ppt照本宣科,而是穿插着化学实验实践中具体的注意事项与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教材上的内容生动起来。

4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与当前医学改革密不可分,学生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否是成功改革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改革时,不仅需要创新的教学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施的完备与教材更新的速度。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药学院师资力量有限,资金相对匮乏,所以现阶段高职教学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模式是仿照相关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任道重远。对此,本文从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更新四方面进行着手,通过建立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专业的药学化学实验室来为改革打下基础,在改善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同时激发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总结教学管理改革的成果,创建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珺,赵明,赵光.参与教学模式用于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206-208.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智能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数智化是指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使用,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是数智化时代的三个阶段。[1]中兴新云总裁陈虎提出财务的未来是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财务共享模式、智能OCR、RPA与财务融合应用,使企业财务工作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迈向智能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要结合智能趋势,及时教学改革,以适应数智化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

一、数智化时代财务变革现状分析

(一)财务机器人使实时会计成为现实。随着智能OCR、电子发票的使用,具有大量重复性、有明确规则的业务,可以由财务机器人完成核算。[2]据调研统计,财务机器人应用在账务处理方面的比例高达52.7%、在发票认证和发票查验方面分别为40.9%和39.8%。业务层、资金层、数据层三层实时融合,业务执行时,随着流程运转与资料录入,财务端可即时由财务机器人自动实时完成该笔业务对应的账务处理,并可实时结转损益、实时生成某一时点财务报表。这与工业化时代需要等到月末才能实现统一结账、编制财务报告相比,提高了信息决策的内在价值。依托财务机器人这个“点”,财务数据实现采集、整理加工、更新,实时生成可视化数据格式。

(二)财务共享模式沉淀数据基础。财务共享是在财务组织深化变革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组织模式,是新技术条件下财务工作的“工业化革命”。从2005年中兴通讯成为我国第一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开始,财务共享模式已在我国进入蓬勃发展阶段。[3]大中型企业主要采用集团财务共享、小企业因业务量少且考虑成本效益,主要采用第三方社会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重构、优化财务流程,串并起企业各环节,每个环节的业务通过财务共享这条“线”流动运送原始数据,数据采集输送到共享中心“数据池”,结合数据刻画企业经营画像,满足后续数据管理分析需要。

(三)数智化逼迫财务转型,是企业必然选择。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领先位置,需要以客户为中心、随时关注用户体验。精细化、个性化运营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中胜出的关键,高效顺畅的信息是支撑企业胜出的重要因素。随着业务发展多元化的趋势,需要业务融合财务,业务执行的过程就是财务数据生成的过程。脱离业务内涵的单纯数据生产为企业创造的边际贡献逐渐减少,利润的增长更多依托海量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数据思维、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减低生产经营成本,智能化带来生产管理效率的巨大提升。依托数智化技术,是企业财务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不满足数智化时代人才需求

(一)数智化“倒逼”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传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归集、记录和报告的要求与流程,关注“票—证—账—表—税”等环节的专业学习。[4]由于会计核算准则、制度规定内容繁多,且课时限制,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占据在讲解知识,教学较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活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体验活动较少;技能训练也只停留在纯财务数据生产过程,学生非常熟练根据财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月末结账、对账,最后完成报表的编制。较多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初级生产,但对数据与企业业务存在什么样的内部逻辑、对企业有何意义等没有过多的引导思考。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传统高职培养的这种只具备财税核算能力,缺乏数据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模式,在未来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

(二)重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青年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身处互联网络时代,资讯获取方式广、渠道多,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特别容易受侵蚀。虽然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也有设置思想政治、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教育,但由于这些课程也仅限于某个学期部分课时学习,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集中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认识所限,也只是关注专业知识讲授、技能训练,觉得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等并不是专业课程任务。三年的会计专业教育虽然在技能训练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往往在思想认识、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塑造不足。(三)基于工业化时代设置的课程内容纵观当前会计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围绕会计核算的流程组织。如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总论、会计要素、复式记账、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组织;财务会计课程按六大要素介绍会计准则、制度核算规定,最终以编报财务报告结束。但面对当前行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机器人核算等技术在行业的使用,课程内容停留在工业时代会计手工循环的基础上组织,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内容的组织不能再侧重于标准化、流程化学习,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结合技术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数据思维、智能化的学习要求。

(四)单一教学方式限制思维的扩展。传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基本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主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按部就班的完成技能训练。有限的课时、繁多的知识内容,教师更多的关注是否将知识传递、学生课堂上忙于新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单一的教学活动、单向的信息传递、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缺乏独立思考时间,丧失师生间的相互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由于教材内容与行业新技术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5]课堂教学并不能将最新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局限于简单的知识搬运、简单的数据处理,限制专业视野,课堂学习维度、广度无法向数据分析、智能运用设计等更有高阶性思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培养锻炼。

三、适应数智化时代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财会行业业务与业态模式。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肩负培养未来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变化发展,与行业密切联系,将行业技术及时融入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掌握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在智能化环境下使用新技术能力,能运用财务机器人从集约化和共享化的业务模式中选取所需的数据,突破财务与业务的组织边界实现财务服务与业务运行深度融合。[5]教师应转变重在程序化训练的教学,因为初级的财务数据处理可以逐步交由财务机器人完成。新型财务人员懂财务,还要懂业务,懂人工智能,擅长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二)专业课程融入思政、职业道德教育体验。数智化时代下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伦理道德特别重要。人才培养不能倾向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应该凸显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做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三年高职会计专业学习,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每门课程具体内容,深度挖掘该门课程内在思想政治元素,梳理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观点展示、项目活动等形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融入,在习得专业技能同时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更彰显立德树人重要。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未来职业道路可持续发展。

(三)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重组专业教学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应紧跟数智化时代对人才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智能工具应用与开发素质要求,分析人才能力结构变化,调整、优化原有基于工业化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删除部分传统落后课程,如会计手工账务实训课程;增加适应新技术环境课程,开设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业财一体化设计、财务共享、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区块链财务应用等新课程,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环境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调整部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如会计学基础,压缩减少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内容,增加介绍财务共享内容;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在财务机器人广泛应用的未来,适当增加企业经营业务环境、业务流程学习,培养财务核算下的业务思维;企业财务分析课程,更多地嵌入新技术对数据分析辅助,可以在财务比率分析项目下加入RPA技术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新技术工具辅助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教学重点不再围绕低层次的比率指标计算,更多地引导如何获取更多的证据来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提升人才数据解读与运用能力。

(四)教与学适应泛在方式。数字智能化环境改变教与学方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无时无刻均可发生。泛在方式要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更应该把教学活动向课前与课后延伸。将更多的知识性内容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制作或借助资源平台教学资源,清单式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学习。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次观看知识教学视频,智慧化的教学平台如云课堂、雨课堂等,能够记录学习轨迹与学习成果,为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辅助决策数据;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展开,主要在于解决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小组活动体验等方式,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进行价值塑造。教师在智慧平台及技术条件辅助下,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设计丰富灵活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从课前延续到课后,实现全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多样化的学习终端,结合自身实际,培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思想。

四、结语

会计专业教学顺应数字智能化变化趋势,把握“大智移云区物”环境下人才培养新需求、新思维、新能力,及时调整核算型人才培养重点,以应对新模式、新技术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冲击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数智化时代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人力资源,2020(14)

[2]傅元略.智慧会计:财务机器人与会计变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3]潘上永.论现代财务的发展和基本特征[J].财会月刊,2020(13)

[4]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影视动画

新媒体背景下,改进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是顺应新媒体技术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思路的更新与优化,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专业影视动画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改进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动画课程专业体系建设以及课程内容设置过分狭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改进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改进的重要性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对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路径的有效革新,能够满足社会对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1有助于满足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对影视动画人才的需求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工作的改进是以新媒体的视角审视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1],是适应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可以进一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明确影视动画专业学习重点,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生在实际影视动画创作过程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熟练度,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以满足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入职后的适应程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2有助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路的创新。1)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类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除了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室的相关教学设备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开设实践创意类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展示自身的想法,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课程类型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2)可以丰富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充分了解影视动画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趋势[2],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深化学生对于影视动画创作的认识,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3)完善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新媒体技术通过先进的课程理念影响影视动画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高职院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进一步了解市场对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专业调整,提升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与我国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适配性。

1.3有助于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提升了影视动画的创作价值。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方式优势更加明显。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受众与作品之间建立有效衔接,在保持影视动画作品美感的同时满足观众共性以及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价值[3]。2)优化了我国影视动画传播渠道。传播渠道的拓宽可以提升优秀作品的曝光度,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影视动画专业学习与创作的动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3)有助于我国文化输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影视动画作品作为现代传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影响力不仅停留在本国范围内,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提升影视动画所承载价值观的影响力。

2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提升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创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建设目标以及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持续发展。

2.1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1)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定位并不明确。这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改进工作中,经常出现高职院校模仿同类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策略以及照搬综合类大学影视动画教学模式的情况[4],不仅没有提升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而且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认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造成一定的阻碍。2)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以及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节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3)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完善。在实际的教学改进工作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新媒体的重视与强调仅停留在口头上,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全面,导致学生在影视动画知识学习过程中也不能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影视动画创作能力的提升。

2.2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类型不完善

1)课时分配不均。部分高职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偏差较大,理论课程课时长度远大于实践课程的课时长度,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改进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以及时间顺序上并未得到有效衔接,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有限。2)影视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不完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改进中,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复刻,且常常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开展,导致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影响学生影视动画创作能力的提升。3)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类型单一。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强调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课程设置却鲜少涉及新媒体技术[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2.3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

1)部分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的划分并不完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具有特殊性,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详细划分不同的课程内容。但当前的课程设置并未就素描、色彩、审美以及动画制作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划分[6],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混乱,影响学生对于影视动画基础知识的掌握。2)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的安排顺序不科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中存在忽视学生美术基本功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新媒体基本软件操作的情况下开设三维动画软件课程,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3)新媒体实务课程设置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实际的课程设置对于微视频、微动画等课程以及相关教学内容没有涉及,对于学生今后的职场生涯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4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1)高职院校与新媒体企业的沟通不足。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与方式。但由于高职院校与新媒体企业沟通有限,并没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降低了与新媒体企业的适配程度。2)影视动画专业教师与新媒体企业沟通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以教材为中心,而相关新媒体企业对于计算机软件操作、板绘以及三维动画软件的运用要求更高[7],导致双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方式上和要求未能达成一致。3)教学环节的设计过分单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引进了诸如VR技术、动画场景设计以及插画等内容[8],但大部分教师主要通过示范—模仿这一形式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

3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改进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提升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推动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1明确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为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进指明方向。1)明确影视动画专业定位。高职院校要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影视动画专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调研考察,对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在参考同类型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校影视动画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明确影视动画专业的定位。2)确立切实可行的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积极了解学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看法,提升师生对于影视动画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一致性。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征求相关新媒体企业以及相关从业者的意见,提升院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性与合理性。3)完善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通过分析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调整,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推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实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2完善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类型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对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建设理念的革新,对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构建以能力为目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关于影视动画作品的前期策划、中期制作以及后期发行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课程类型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2)提升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提高新媒体企业的配合程度。影视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应积极听取新媒体企业的意见与看法,运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知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专业内容呈现过程中转场、色调以及人物设计上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3)丰富课程呈现形式。除了常规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将新媒体技术与影视动画专业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技术性与流程性课程的占比,促进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技术性课程以及流程性课程的统一。

3.3丰富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

1)提升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动画专业的特殊性,在确保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影视动画专业的特色,将素描、色彩构成以及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内容进行全面划分。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将文学与审美基础课程内容渗透进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中,完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水平[9],为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2)提升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安排上的科学性,平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高职院校要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进行分配,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3)在影视动画课程内容中增设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实务课程内容。影视动画课程的实现需要以影视动画制作技术为依托,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插画、小游戏制作等内容,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内容的丰富与优化。

3.4优化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多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及学习效率,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1)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传授学生速写练习技巧的同时,还要预留适当的练习时间,帮助学生在明确人体动态结构的基础上加强训练[10],为学生板绘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2)高职院校教师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影视动画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将课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的项目相联系,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影视动画作品的需求以及对于影视动画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促使学生进一步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策略。3)高职院校要提升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运用频率。计算机软件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元素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与注意力。

4结语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一、绪论

会计作为一门融合信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与时?进。“大智移云”、区块链、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行业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智能费控及商旅服务、财务机器人、云代账、云会计等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快速替代传统模式。中国的会计人才培养处于大变局环境中,人才需求发生新变化,程序化、结构化信息处理工作将逐步被机器人替代。2019年国务院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术等证书”制度。在会计职业领域,有大量企业参与开发“X”证书,也诞生了一批由行业企业制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国家各个层面出台的政策,在推进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方面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供给侧改革,在政策指引,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在会计职业人才培养中需要融入新技术、新理念,进行深层次改革优化,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全面梳理企业工作实践的变化,积极做出调整。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会计专业就业竞争激烈。目前,高职管理会计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很多院校在表述人才培养目标时,将学生的就业面向定位在中、小、微企业,并且多数院校没有细分会计专业面向的行业。这导致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口径较宽,没有形成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看,似乎除了企业规模外,学生什么行业和领域都能进入,但据调查了解,学生在进入具体工作领域时缺乏对口就业信心的现象较为普遍。从会计职业教育来讲,会计职业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就核算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侧重面来讲,核算更侧重于制度遵从,而管理更侧重于适应与创新。所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过程中学生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更加突出。

(二)专业师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当前,从事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有1年以上企业连续工作经历的不足十分之一,多数双师型教师只是双证型教师,并且大多教师在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接受的均是传统会计教育,职业教育出身的高层次教师较少。受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影响,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在设计实训实践课程体系时,核算类课程偏多也就不言而喻。据调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很多课程有很多类似之处,均设置有诸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常设课程。另外,也有会计专业会选择性设置外贸会计、商业会计、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行业会计,通常会针对这些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实训形式多样,有通过手工账套模拟案例实训,也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模拟实训,做较好的学校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建立“会计工厂”,但整体而言还是以培养学生核算能力为主。近些年,国家各层面对信息化教学非常重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环境发生新变化,直播、录播、面授、AI等教学模式在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场景和手段发生巨大变化。但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场所还是以普通多媒体教室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就难以有效实施。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大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如,课堂中利用手机APP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练习。但,练习的内容还多是单选、多选、判断这类应试教育内容;期末考核,实践技能考核不足,仍以应试内容考核为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问题,实践经验不足,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缺乏深入了解,二是教师群体问题,会计实践教学教师来源单一,相互之间难以形成互补,缺乏多学科专业教师模块化教学实践经验。

(三)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单一,与行业发展不符。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建设上,会计专业普遍面临同样的问题。一般企业的会计用工需求少,会计专业难以像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用工较多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一般高职院校会计学生从事记账工作较多,而这个行业未来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应用,面临机器化、智能化替代。另外,在学生外出实习期间,校内跟261踪指导不足,与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联系不紧密,此阶段的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无法取得更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情况下,会计专业以校内实训实践为主阵地,以仿真模拟为主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会计专业校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功能单一,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问题。如实训室建设多以单学科或课程实训室建设为主,没有充分考虑跨专业领域或专业群内融合,在教学应用时无法满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合理对接;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空间建设时,各专业间缺少有效整合,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与资源不足并存。国家关于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要求是,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从目前的成熟做法看,会计专业在核算类实训课程上,通过“会计工厂”,可以实现上述要求。但是,对于会计人员转型中涉及的管理类实训课程及其他与新技术结合的课程,目前还缺少可借鉴的建设经验。这类实践教学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课程开发不足,多数情况下需要向教育企业外购实训课程系统;二是更新速度快,资金投入较大。有的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开办一些实体企业,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但整体运作模式还不太成熟,规模效应还没有体现。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路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路径。以相关政策要求作为指导、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是确定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应坚持服务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导向,通用与特色化相结合。就当前而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群建设规划,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强化学情分析,合理定位。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复合性、发展性和素质性的原则下,构建业财融合、核心管理技能突出、证赛岗训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互相影响,不断优化。不断推进“三教”改革,促进课程建设,使人才培养方案按既定目标落实实施。

(二)师资队伍优化建设路径探索。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与培养。整合不同专业,随着专业群建设不断优化调整专业师资结构。积极搭建政校企融合平台,建立以项目为导向师资培养路径,让教师在承接项目中不断提升,如管理会计项目、内部控制项目等。鼓励教师积极融入本次“1+X”证书改革中。鼓励教师参加“X”证书培训,成为相关证书骨干师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标准建设,深入思考课证融通问题,将“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与此同时,结合专业群建设和自身发展优势,选择一些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较高的“X”证书,鼓励教师将相关“X”证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实现教师贴近产业,间接深化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学生获取更受社会认可的“X”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师资结构优化的另一个路径是外部兼职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来源多元、队伍稳定、教学能力强的兼职队伍并不容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做到发展有规划、考评有依据、管理有规范。用人部门应当同招聘专职教师一样,报送用人计划;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应纳入部门考核;对兼职教师采用聘管分离制度,避免人情面子问题;学校层面应建设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可以在坚持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因人设岗”。

(三)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探索。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实训基础建设要求为引领,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基地建设。在校企合作载体缺乏,机制创新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合建共享的方式运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开办一些具体产业,引企入校,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为师生提供实践场所。依托专业群建设,统筹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对当前实训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训布局,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教师依托实训室资源开发培训课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以“X”证书课证融合为抓手,加快“X”证书实训室建设,所建设实训室,除要满足校内学生需要外,还应积极开通社会人员认证,为社会人员提培训和认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应有长期规划,不可期望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应合理规划建设预算资金,有序投资,与时俱进建设实训基地。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鼓励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使学生在不需要大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运营企业或项目,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

参考文献:

[1]秦琴.高职院校新商科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267-268.

[2]刘文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9):46-47.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药物化学;制药工程;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

制药产业是现代医药的支柱产业,制药工程是药学与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应用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药学、工程学、设计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实现制造药物的实践过程,既是工程技术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专业既具有药学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学背景。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理化性质、研究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交叉性综合学科[2]。药物化学不仅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也是药物研制与创新的先导学科,其特点是涉及学科多、课程内容繁、知识点散乱、药物结构式复杂难记[3],加上课时量相对不足,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多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学矛盾非常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对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现总结如下: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在讲授本课程之初即向学生反复强调药物化学的重要性,从药物的本质来讲,无论是化学药物、天然产物药物,还是生物技术药物,其化学本质都是一些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其生理作用、毒副作用、成药性等重要性质都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因此想要更深入地研究各类药物,必须先充分了解其化学结构与性质。在介绍新药研发的流程时,明确指出第一步即是设计合成出有特定结构的候选化合物,后续的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等过程才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强调药物化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药学领域各学科的带头学科,既突出了药物化学的重要性,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各门专业课程的作用。通过这些讲授与灌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意义,使其产生学好该课程的内在动力与意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调整教学内容

2.1对讲授内容作适当整合与删减

药物化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药物众多,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讲解并使学生掌握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人卫版第8版《药物化学》教材共有14章,涵盖药物数百种,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依据“重要性、常用性、实用性”等原则,笔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合与精简。例如,对一些非经典的或构效关系不突出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等,少讲或不讲,安排学生课外自学;对一些临床使用较少的药物,如抗血栓药、促胃动力药、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等,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对于“药物代谢反应”一章,该部分内容有总论性质,对于指导药物研发与认识药物的药动学性质很重要,因此没有单独讲授,而且贯穿于一些典型药物的细节讲授中[5]。而对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章节,如“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章,放在课程最后重点讲解,特别是讲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部分,对在各论中出现的经典药物进行分别归类、一一提到,再次总结这些药物的开发过程与相关经验、启示,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该章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又巩固了对讲过的经典药物的学习效果。

2.2强调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药物化学课程最重要的基础课是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好药物化学至关重要,在授课之初多次强调这一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与药学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目前在治疗疾病实践中常用的药物大多数是化学药物,其优势主要为结构明确且相对简单、生产制备方便、构效关系突出、药理作用确切,此类药物一般均通过化学合成手段获得,对此类药物的性质也均以化学方法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在每次课前与课后多复习有机化学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与典型药物直接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四氢异喹啉类N受体拮抗剂———苯磺顺阿曲库铵的特征性反应———Hofmann消除反应,几种代表性H2受体拮抗剂的母核结构———咪唑环、呋喃环、噻唑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几种药物的易混淆结构———苯二氮卓环、二苯并氮杂卓环、二苯并二氮卓环,合成镇痛药典型药物的母核结构———吗啡喃、苯并吗喃、哌啶环等,在讲授之前要求学生先去有机化学教材中查阅并归类,在讲授中重点讲解,并突出强调不同的母核或取代基结构对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有何影响,课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深入理解其异同点的基础上高效记忆,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更为有效地提高了其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与效率。同时,也要注意强调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区别,例如在讲到使用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时,提出合成此类药物对杂质与副产物的限量要求很高,而合成一般化学品时则无太高标准,这是由于药物不是一般的化学物质,不能只考虑合成路线、工艺与产率,更要关注合成过程、产物等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这些对比性讲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关联与差异,认识到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标准更为严格的化学学科。

2.3加强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药学课程体系中,药物化学不仅是先导学科,与其它各门专业课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不断灌输这一思想。例如,药物的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都非常关注的内容,是这两个学科联系的天然桥梁,药物化学更关注“构”,而药理学更关注“效”,在实际的药物研究中对于二者绝不可孤立看待。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是使用化学手段直接合成化合物,不以药理学理论作为指导而导致成功率很低,在药物开发实践中走了很多弯路。新的研发模式已经变为先根据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构想,再由化学家与药理学家通力合作,设计出可能有药效的化学结构,通过高通量筛选进行一一验证,从而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在设计合成出结构不同的系列类似化合物后,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试验考察与评价,这些考察的手段与目的,其实就是其它药学学科的研究内容。简单来说,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与毒性分析,属于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范畴;进行理化性质如酸碱性、脂水分配系数分析主要是为了后期的制剂开发,属于处方前考察范畴;进行合成工艺的产率、杂质限量控制等,属于药物分析考察范畴。总之,药物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研究对象,而指导药物的合成、对先导化合物的综合评价等则离不开其它学科的理论与实验基础。通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摆脱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树立“大药学、一盘棋”的知识框架,不仅使其初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对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3探索教学方式与手段

3.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不是单纯的PPT,而是可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先进授课技术,其可使教学信息量增大、内容更加生动,在讲课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对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图文资料比枯燥的课本知识更有吸引力,将药物化学结构、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构效关系等通过三维立体图片、彩色示意图、模拟动态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加深记忆。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手段,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使之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课下对一些有更高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传授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软件使用技术,如ChemDraw、Chem3DUltra等[6],进一步提高其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3.2重点案例式教学

药物化学教材中提到的药物数量很多,但同类药物基本都为具有共同母核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化学性质、药理作用、临床使用等有明显的异同点。在讲授中注意使用重点案例式介绍,即该类药物中首先被开发出来的是哪一个,其设计思路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其结构与性质对其药效活性、毒性、药动学行为等有何影响,根据这些分析如何改造侧链或取代基,得到性能更优良的新药即同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等。例如,在讲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重点介绍代表性药物卡托普利的开发过程,从先导物替普罗肽到卡托普利,经过了三次改造,每次改造后新产物的性质均有明显的提高或改进,现在看来这些结构改造似乎都很简单,但在当时每前进一步研发人员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精力。再如,在讲述H2受体拮抗剂时,指出西咪替丁是该类药物中第一个成功上市的,也是药物设计的经典案例。Black团队以组胺为模型经过几步改造后得到布立马胺,为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以电子等排体硫醚基团代替咪唑环侧链的β位次甲基,同时在咪唑环上连接供电子的甲基,得到甲硫米特,其活性和安全性都达到临床试用的要求,但因导致肾损伤和粒细胞缺乏症而被终止试验。通过引入强吸电子的氰胍基团替换结构中的硫脲基,保留了强活性且无甲硫米特的毒副作用,成为选择性的强效H2受体拮抗剂。整个开发过程长达十余年,其中历经了许多挫折。对西咪替丁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对其侧链取代基与咪唑环进行改造、取代,得到了呋喃类、噻唑类等结构不同的新型同类药物。这种讲授方式符合药物研发的一般性时间与逻辑顺序,既让学生了解了药物研发的普遍规则———有效性、安全性、优良的药动学特征等缺一不可,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结构改造使其各方面性质均符合要求,又认识到其困难性与长期性[7]。

3.3形象比喻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讲授效果,使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笔者大量使用形象比喻式讲授法,举例如下:(1)在讲到抗癫痫药物普洛加胺时,指出其属于载体联结式前药,为γ-氨基丁酸(GABA)的前体药物,结构中二苯甲叉基为载体、γ-氨基丁酰胺为活性部分,二苯甲叉基的存在使药物极性降低、更易进入脑内,随后经酶水解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因此γ-氨基丁酰胺与二苯甲叉基就像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关系,要想高效地发挥药效二者缺一不可。(2)在介绍“软药”、“硬药”的区别时,提出所谓硬药是指在体内不受任何酶攻击的有效药物,在体内可不被代谢,硬药的设计为何最终失败,其实这和物理学领域著名的永动机的失败是一样的,永动机的设计思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硬药设计则违背了人体的生物学自然规律———药酶的代谢能力是人体进化、自我保护的功能体现,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吸取其失败教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控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分解速率,即设计安全而温和的软药,就取得了成功。(3)在介绍合理药物设计与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区别时,指出传统方式是直接由化学家合成出大量化合物,再进行药效学、毒理学评价,而合理药物设计则是先确定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从中找到能被潜在药物进攻的作用靶点,再以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的方法进行开发与验证。二者的区别如同军事领域的机枪与狙击步枪,传统开发模式没有病理学、药理学等理论指导,相对很盲目,因此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成功命中率很低,合理药物设计相当于先锁定药物作用的目标,以此目标为基础去设计药物,争取做到一击即中,不仅节约人力物力且极大提高了研发成功率。(4)很多药物属于各类受体激动剂、拮抗剂或酶抑制剂等,这是以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受体或酶的底物作为先导物进行研发,因此药物的结构与上述物质非常相似,能够以直接“冒充”或间接调节、干扰的方式改变内源性物质的生成量或阻断其生理作用、纠正病理状态,可以称之为“以假乱真”、“鸠占鹊巢”式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方式,将抽象的内容与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表述,帮助其迅速理解一些概念、理论,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可迅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8]。

3.4习题复习法

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很强且知识点多,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下做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市面与网络上能收集到的药物化学习题不少,但质量良莠不齐,且不同学校讲授的侧重点也有明显不同。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我校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为基础,编写了一套习题集,设置名词解释、判断、选择、合成路线、构效关系、问答、案例分析等题型,涵盖了所有讲授章节,题目设置灵活多样,主要覆盖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一些典型药物编写了使用案例分析,在活学活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使用习题集进行练习,并安排习题讲解课,鼓励学生参与标准答案汇总与制定,对易错点、易混淆点等重点讲解。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复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论的复习效率,同时该习题集借鉴、吸收了一些考研、执业药师考试真题的设置思路与内容,对部分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考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习题集,优化题目设置与质量。

4开设、优化实验课程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设实验课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十分必要。笔者入校工作后,经过呼吁和努力争取,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了药物化学实验课。限于条件,目前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合成经典的化学药物,如巴比妥、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盐酸普鲁卡因等,同时注意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增设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如诺氟沙星的合成、药物的结构确证与表征等[9]。通过开设实验课并增设实验成绩,能够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增强对药物化学理论、药物合成路线、构效关系等的理性认识,促进理论教学的效果,同时可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浓厚兴趣,拓宽思路和视野。

5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反映教与学的效果。以往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这种方式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传统的考试内容大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药物化学理论分析、解决一般性药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因此,笔者对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改变仅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法,而采用结构化成绩的考评方式[10]。结构化考核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实验成绩四部分。期末成绩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考评,以期末考试为准,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是针对课外的考核,由作业、随堂测试等组成,占总评成绩的10%;考勤成绩是针对学生到课情况的考评,占总评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学生实验报告与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构成,占总评成绩的20%。对期末考试试卷内容也进行改革,增大主观性题目的占比,例如案例分析题、药物设计合成题等,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真实、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6结语

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有效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实验能力更为扎实,而且培养了其认真思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笔者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不仅掌握了科学高效的教学技巧和手段,提升了授课水平,还增强了师生沟通的信心与能力,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持续的探索和改进,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及时将本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中,并与学生保持密切交流与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标准实现。

参考文献

[1]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21世纪初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2]徐缓,王澈,邢永恒,等.化学化工类院校药物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4):25-29.

[3]梁颖.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36-137.

[4]贾景明,王海霞,胡高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4):44-46.

[5]刘凤志,朱小东,张海娟,等.我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4,25(12):1146-1148.

[6]陈维.药物化学教学中设置综述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7,45(7):117-118.

[7]兰作平,谢庆娟,米庆林,等.药物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44(3):422-424.

[8]张艳,高越颖,冯柏年.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2,28(3):39-41.

[9]张亚安,傅志贤,黄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群建设与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8(16):106-108.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专业;可视化模式

0引言

机械基础专业学科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在课本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图表以及图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想要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就需要教师重视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应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促进机械基础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1可视化模式的发展与内涵

1.1可视化模式的发展

对“可视化”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由“visualization”翻译得来,该英语单词的原本意思为清晰地、形象化呈现出来。1987年2月,几名国外学者在相关平台上一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即《科学计算中的可视化》[1]。在这篇报告内首次将“可视化”当作全新研究领域词汇提出,与此同时,翻开了“可视化”研究的篇章。从此“可视化”领域衍生出愈发多类型的发展领域,按其大致发展顺序依次是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

1.2可视化模式的内涵

首先,可视化模式也可以称为知识可视化,是新课改实施后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将复杂难懂的知识通过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做出构建以及表达,并将其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牢固记忆、深刻理解并灵活所学应用知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可视化教学模式是通过视觉形式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创新,依托于图形设计和认知科学,逐步形成视觉表征,最终实现广泛传播相关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模式的构建方式愈发便捷,构建工具愈发丰富,具备多元化表现形式,因此,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2]。最后,可视化教学模式具备的形象性、自主性、交互性非常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不断重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多知识具备很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学生单从字面理解很难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应用可视化教学模式以后,使得这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变低了,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和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让师生关系更加亲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确保课堂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机械基础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机械基础专业涉及内容广泛,具备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机械基础专业知识时,充分体现出这门学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到学习吃力,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落后,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给提高机械基础专业教学水平带来众多不利影响。最后,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要对机械基础专业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和交流,教师并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忽视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机械基础专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丰富,以至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清晰认识到怎样有效构建机械基础专业的可视化教学模式,正是因为教师自身思维和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所以严重影响到机械基础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3]。

3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专业的可视化模式构建

3.1建设可视化教学环境

就构建机械基础专业可视化教学模式来说,最基础的保障就是为学生建设良好教学环境。根本原因就在于机械基础专业涉及到很多复杂且抽象的知识,本身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可视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既有利于机械基础知识结构的可视化,也能够实现机械基础知识内容的可视化。特别是大多数学生单纯凭借想象,并不能精准掌握复杂的机械运动,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做出立体展示,确保可以将整体运动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4]。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务必要重视加强建设可视化教学环境:首先,加大信息基础建设力度,投入足够资源建设先进信息教学基础设施,确保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能够科学合理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其次,中职院校还应科学合理调整教学机制、制度,使得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可视化教学模式运行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3.2设计可视化教学框架

机械基础专业可视化模式的构建具备很强的流程性以及直观性,如通过其所表现的复杂内容就能够体现出这种特性。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框架,为学生直观地展现机械原理。首先,教师结合机械基础教材知识和教学要求,然后按照分析结果对教学内容作出分类,并选择相应的可视化教学形式。其次,教师在可视化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设计课堂导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与此同时,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将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中,并以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为辅助,让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最终高效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将可视化教学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课后知识巩固中,让学生自主总结相关知识图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3制作机械基础课程思维导图

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基础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图像化和标准化。例如,在“标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教学中,在本课中包含众多类型的齿轮、计算公式,各种的几何参数名称,这就让学生一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分辨,常常将这些知识混淆。此时,教师可以根据齿轮的分类标准,以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对有关齿轮的尺寸和参数进行分析,有效简化问题,从而制作出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的思维导图。就标准渐开线外齿轮而言,在齿轮上有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和基圆4个圆,还有一个压力角。将重要基准圆看作分度圆,分别按照径向、周向对圆的几何参数进行描述,径向包含四个圆的直径(和半径)还有齿顶高、齿根高等尺寸,周向各圆有齿距、齿厚、齿槽宽等尺寸。然而就一对标准渐开线外啮合齿轮来说,抛开各齿轮上的四个圆,还多出一对相切节圆和一条啮合线。因此,在径向上多出节圆直径(和半径)、中心距,在周向上多出节圆齿距、齿厚、齿槽宽,另外,还有描述啮合线位置的啮合角[5]。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学习便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3.4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机械基础专业具备极强实践性,想要学生高效掌握和灵活应用机械基础专业的技巧和知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应用可视化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点通过微课教学等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讨论对应知识。总的来说,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构建机械基础专业的可视化教学模式以后,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当学生产生疑惑时,还能重复观看和研究教学视频,更好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巧,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专业教学的更好发展。例如,教师可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优势,给学生创设互动性、立体性较强的虚拟空间,通过该空间还原相关机械加工知识,如内燃机与配件等,实现实践教学的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立体、全方面掌握实训内容及其要点,促进实训效果的有效提升,助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可视化模式构建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虽然可视化模式构建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专业教学中也取得良好成效,但是进行具体应用时依然需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有待提高,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基于多媒体应用的课堂讲授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呈现知识的形式灵活多变,然而无法避免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做笔记困难、理解不到位、反应慢等问题[6]。基于此,想要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还需要教师重视正视教学不足,采取可行措施消除其弊端。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众所周知,机械基础专业的理论课程相对抽象复杂,假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预习,那么便可以充分使用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来专注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其次,教师要注重合理改进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记录关键问题,此外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多角度教学,以确保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可视化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加细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不断深化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增强中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给后期的教学开辟全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徐延辉.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的可视化模式构建[J].学周刊,2019(27):20.

[2]黄薏静.机械专业教学中知识可视化应用模式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刘峰.知识可视化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11):250-251.

[4]夏冰,郭红莲,郭航.机械专业教学中可视化应用模式与实践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8):133-135.

[5]吕方梅,王新华,黄一晴,等.机械设计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70-271.

化学专业知识范文8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性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中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训练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多侧重基本美术知识的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简笔画、水墨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剪、贴、画、拼、粘、组合等技法,借助不同的美术形式,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三个教育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幼儿园的一些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画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最直接手段。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探索、观察、思考并动手绘制完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注重开展“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带给幼儿丰富的、直接的、主观的审美体验和情趣,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要有效结合美术相关的图案与美术鉴赏能力,以此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

受以往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中职学生在接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前未能学习专业的美术课程,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加之入学之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未能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其手绘能力也较为缺失。

2.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难以全面掌握

美术教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前的美术教育与幼儿实践教学中,艺术创作、教具玩具制作、区域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绘画教学开设的课程内容繁多而且种类丰富,学生难以深入地研究、学习并全面掌握。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以往教学方式的影响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并简单地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否作为判定成绩的重要参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模仿,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让学生对美术课程形成厌烦的情绪,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1.以全实践为导向,树立专业课程理念

全实践,即将学前教育专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定位并作统筹安排。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包含了专业中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内容。从本质上看,全实践指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职业性基本能力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或指导方向。绘画课程是根据幼儿实际教学需要开设的课程。一年级时,绘画课程主要有简笔画教学、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幼儿线描、折纸、剪纸等,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进入幼儿园见习三次,寒暑假应参与社会实践并进行考核。二年级时,主要根据幼儿园课程需要,开设有关儿童主题画创作、幼儿园玩具教具制作、废旧材料运用、泥塑、布艺以及环境创设等课程,也会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参观、见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怎样做到“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

2.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紧密结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以保证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生今后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不应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对其绘画技能的训练上。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美术课程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美术教育的精神,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以胜任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儿童画创作与教学、手工制作与教学等相关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不断提升自我,掌握必备的幼儿教学技能,进而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对此,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多开设一些与幼儿教学相关的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具体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部分

绘画部分包含简笔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儿童装饰画等内容。其中,简笔画的内容应被当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础的内容开展。

(2)手工制作部分

手工制作部分的内容繁杂,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征。这部分内容包含纸艺、布艺、泥工和废旧材料手工等。其中,手工制作部分属于基础内容,课时较少但要求较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手工制作内容较多且分布较广。

(3)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的成长难以脱离环境,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内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牢牢把握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工作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进入幼儿园工作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主题性文化墙,或布置一些卡通墙饰,让学生从这些墙饰尝试辨认不同的颜色。这些活动的开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外,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直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色彩的对比》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开放式体验课堂导入,内容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或是日常的生活经验理解并对比色彩,感受色彩的变化,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展开探究。第二,将所讲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开展任务型浏览,这就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分工合作,各小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性色调的搭配。第四,结合课堂评价、小组互评或自评的方式综合评定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第五,课后反思。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姿势不正确,不会合理使用水粉材料。教学结束后,教师将与这些有关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和QQ群中,供学生学习。该节课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愈加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美术核心素养和美术技能,努力培养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教学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19(11).

[2]苗变变.基于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以美术基础课程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9(9).

[3]郭利婷,马婷.杜威课程论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昭通学院学报,2019(1).

[4]陈永亮.破与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刍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