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例6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1

AA范文一

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

AA范文二

本人热心诚恳、乐观向上,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本人能熟练操作office、excel等办公软件及办公室事务,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认真细致,有团结协作精神,“诚信,坚韧,宽容”的个人品质操守。 全身心投入,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稳重,逻辑清晰、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中会很用心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选择了就会很好地去执行。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2

  本人自小就喜欢书法,趁着大学期间有时间就自己做起了自己的书法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认真的练习书法。转眼开笔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成就,在此对练习与研究书法的心得体会做一个自我鉴定。

书法学习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在这段学习的时间里,得到了同学的乐意指导,甚至是老师的热心帮组,使我很快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动了我对学习和研究书法的动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一些粗浅感想和体会。而不足之处在于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多看多学, 丰富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知识。

坚持就是胜利,特别是书法方面更是如此,我将不会放弃,不会间断的继续我的书法学习完善之路。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3

[关键词]安徽省;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秘书资格认证考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与此反差较大的是,国家秘书考试系统及其管理的完善程度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如何健全这一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值得很多业内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但是目前此课题的研究非常薄弱。专家们忙碌于培训和试题库、教材建设,所以自1998年开展秘书资格鉴定考试至今,见诸报端的研究文章几乎屈指可数,这与秘书资格考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中国高等秘书教育的新模式,是适应“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秘书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从我省来看,2002年开始对高职生和职专生进行秘书资格鉴定,使用的都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体系。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考评员和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考评员,多年的考试培训和直接或间接考试监考,就安徽省的秘书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而言,我们从中既看到了优势,也一直思考着这一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如何完善。2008年是国家劳动部秘书资格考试全国过关率较低的一年,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探索的空间。

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安徽省文秘专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省内的近130所高校,有近百所高校均开设有本专科文秘专业,在校生有数千人之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同步快速前进,鉴定规模逐年稳步增长,表现出一些优势。从2009年起,安徽省各类鉴定规模突破5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事业迎来了红红火火的发展时期。其中,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了近2万余人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现象。根据本课题组掌握的资料来看,几年来,安徽省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一)有利因素不断得到强化,各种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的巩固。

客观因素:1.政府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高度重视,新的各项促进政策不断出台,2008年以来,先后制定的条例及其他相关文件达30余件;

2.社会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安徽省作为承接东部产业的西移,皖江经济带和皖北经济的崛起,对各类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空前高涨;

3.经过十几年地大力宣传、推动,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由“我们积极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技能鉴定”转变为“社会积极要求我们提供职业技能鉴定”。

主观因素:根据2011年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参加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汇报材料、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材料、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介绍,近几年来,做了大量实际工作。集中精力巩固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体系,一是进一步发挥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场所的组织实施作用,巩固鉴定规模、加强鉴定质量;二是促进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解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供给等问题,理顺工作的责权利关系,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工作有载体、有人做,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大前提落实好;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内部工作管理方面,印发了20多项制度;四是系统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专家队伍,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五是进一步加强试题库优化升级和试卷库建设工作,为实施鉴定打造科学精准、灵活实用的测量工具;六是进一步规范、细化、完善考务工作,提高鉴定行为和结果的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七是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开展考评业务研究,轮训在聘考评员,提高考评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八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培训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促进培训质量、鉴定质量双提高;九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信息上报和公布制度,完善鉴定违规行为举报查处机制,加强鉴定质量管理;十是重视统计分析工作,为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探索搭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体系:一方面,启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研究工作,开展实验性鉴定。我省于2005年开始,把“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作为研究课题,于次年建立测试常模并进行试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几年试考,该项目在我省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试考涉及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反应良好。2009年,该研究课题得到了部中心的关注和支持,在部中心的指导下,我省正在对常模库进行改造升级。这项工作完成以后,“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职业技能开发、更加具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属性。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我省于2006年启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主要做法有: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经费补贴等激励政策,先后印发了3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和考核规范编写要求,开发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考务管理系统,协调省财政印制了50万本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虽然,以上的工作是就整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总结,但秘书职业鉴定作为一个子项目,同样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二)虽然,安徽省近几年来在秘书基业技能鉴定工作上的优势明显,成绩突出。但伴随着客观不利因素的趋向弱化,主观不利因素呈加强趋势,许多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不独安徽一省如此,大多具有普遍性。

1.近几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鉴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大,但由于新的职业鉴定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真正投入到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的资金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鉴定规模的不断增长,鉴定资金投入依然主要依赖考生交纳的鉴定费,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人均鉴定投入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全省秘书职业鉴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质量的提升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制约。

2.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准确性还不够高。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标准参照考试,对准确性、等值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实施链条长、考务环节多、人为影响大、基础建设不够扎实、考核方式方法科技含量欠缺等因素,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实用价值有待提高。(1)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还不够全面。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涉及基础教育以后直至职业生涯结束的较长的时间段,涵盖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等不同职业技能层次,以及系统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等不同职业技能方面。现在职业技能鉴定刚刚开始探索多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以职业(工种)为单位的技能鉴定,强调完整、全面,不够灵活、实用。目前,职业技能鉴定考的是一个职业(工种)、一个等级层面的全部应知应会内容,这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管理、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是有好处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岗位设置丰富多样,分工日趋细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通常并不刚好对应一个完整的职业(工种),而只对应相应职业(工种)应知应会要求的一两个单元,致使我们制作的测量工具的尺度存在不适合实际需要问题。以上两个源于鉴定自身的不利因素,将伴随着鉴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扩大而加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有自己的专家组织出题、制卷等,但是,29个省市的考生的答卷则是由各省市自主组织专家审阅的。而这些专家多数并不是文秘专业的,所以,在批阅试卷时就会出现宽严度把握不准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08年全国的秘书考证过关率低,而不是因为考生水平普遍低下。

5. 鉴于以往社会对秘书职业的偏见和我国高等院校秘书专业日渐萎缩的状况,秘书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实施往往停留在纯职业技能鉴定的层面,相关机构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宣传以及从法律执行层面上做的显然不够到位。尤其是并未在就业上做到严格的法规层次的限定,在大量的党政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里,仍然继续招聘和使用并未通过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使得那些通过了测试的人员对我们的秘书技能鉴定有了许多怀疑的看法,这种现状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危及到这项事业。

6.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文秘专业正式成为高校的一个专业以来,至今已有了3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很好地处理,由于高校和鉴定部门职能的不同,系统归属的不同,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后,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也并不多。制度的、人为地的造成了严重沟通障碍,使得教学只是教学,鉴定只是鉴定的尴尬局面成为了必然。

二、完善秘书资格鉴定系统的建议和设想

针对以上的现状问题,我们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设想:

(一)进一步强化秘书资格鉴定考试的宣传力度,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尤其是要加大法规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检查的力度,维护鉴定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营造一个健康的秘书职业鉴定环境。

(二)政府应该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秘书资格考试系统,使资格考试得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该证书的市场认可度等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进一步规范考核试题库,必须反映当前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必须由相关行业的专家介入和认定,并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为了使鉴定考试规范合理,使考核结果反映考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需要建立试题库,而且应以实际操作型、技能型的能力考试为主线,并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同时融会多种秘书资格证考试的长处,比如剑桥办公管理证书在理论上的宽松和实际操作的大作业的严格的尺度的把握。

(四)成立省级地方专家委员会,由文秘专业考评员构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有自己的专家组织出题、制卷等,但是,29个省市的考生的答卷则是由各省市自主组织专家审阅的。而这些专家多数并不是文秘专业的,所以,在批阅试卷时就会出现宽严度把握不准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08年全国的秘书考证过关率低,而不是因为考生水平普遍低下。

(五)加强考评站(点)的建设和管理,随着纸考向机考的过渡,鉴定的难度和培训的难度都会加强,对考评站(点)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都会有更高的要求。

(六)定期培训考评员,不断提高考评员的鉴定水平。考评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全面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实验经验,而且还应熟悉岗位的要求,了解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教育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较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七)处理好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之具有鲜明特色,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处理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把两者合而为一,也不能互相排斥。高等秘书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独立的个性,决不能把自己变成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培训班;但是,也不能排斥鉴定考试内容,作为应用型特点明显的秘书专业教育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面对秘书职业资格鉴定,高等秘书教育需把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中,融合的同时坚持独立性,这是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二者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进一步发掘资格考试的潜力和空间,充分构筑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积累学习资源,形成学生成长记录的电子档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创新。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安徽省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心应放在追求质量,进一步提高鉴定的权威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上,加强监督监管,维护秘书职业鉴定结果在秘书工作中的有效性,公正性。同时,加强与省内高校的沟通协调,真正打通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障碍,使全省秘书资格鉴定系统得到完善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庆.文秘职业化对高校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J].上海大学学报,2005(12).

[2]赵丹绮.浅谈新世纪文秘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文秘之友,2005(7).

[3]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材料: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工作质量 促进全面发展 资料来源于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http://.cn.2011-06-21.

[4]吴良勤.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改革设想 (代《秘书职业资格考试通关指南》序言)[J].秘书,2006(4).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4

 【关键词】:年鉴派  《法国史学革命》 内在理路  学术政治

一、“入局”与“旁观”,作者的冷静叙述。

    记得刘少奇有句论“批评”的名言—优点讲够,缺点讲透。所论确当,不过,若不能“深味”批评对象,恐怕难以做到“讲够”、“讲透”。作者彼得·伯克自言“我有时将自己说成年鉴派的‘同路人’,也就是说,一个(像许多其他外国历史学家一样)受这一运动启发的局外人。近三十年来,我相当紧密地追随着它的命运。”[①](文内若无特殊说明,所引内容皆出自《法国史学革命》)彼得·伯克虽将其界定为“局外人”,但又说“我相当紧密地追随着它的命运”。而且作者亦曾访问年鉴学派的重要人物,并与之保持联系。所以称其为“入局”,亦未尝不可。彼得·伯克接着说:“尽管如此,剑桥与巴黎之间的距离,还是远到了足以(由我来)撰写一本评价年鉴派成就的史书。”此外,在本书“鸣谢”部分,他还写道:“跟我一样,他们力求在与年鉴派打交道的同时,与它保持一定距离。”所以由此看,作者写此书,也可称之为“旁观”。因恐著史为现实裹胁,且“尘埃落定”,历史方可“水落石出”。故向有所谓“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说法。不过,因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所以比之后辈,历史的亲历者,往往更易对往昔之其人、其事,抱有“了解之同情”,这也是“入局”撰史的优长。凭藉“入局”,作者自如运笔,简明扼要地将年鉴派的一轮花甲历程,分析的丝丝入扣。复因“旁观”,作者亦能保持客观,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可以说,布洛赫对英国史的兴趣及其对克制性陈述的酷爱,让他多少被视为荣誉英国人。”作者在书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抛出某个前提,以使其叙述免于偏执与武断。如作者用一句“尽管费弗尔和布罗代尔两人都是令人生畏的学术政客,但是接下来的部分基本上不会谈到运动的这一侧面—比方说,索邦与高等研究院之间的竞争,或是为控制职位和课程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便巧妙地限定了写作内容。考虑到另一本由弗朗索瓦·多斯撰写的研究年鉴派的重要作品--《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②]中对学术政治的大量描写。我们似可认为彼得·伯克的“这一巧妙限定”甚至影响了全书风格—显然这比多斯的作品要多些“书卷气”。“旁观”的彼得·伯克,在文中,特别是在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年鉴派”中,亦道出了学派的不足与局限。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反映法国特性的不足与局限,也是全球视野下,学派“独特价值”之所在。毕竟年鉴派以法语思考、用法语写作,它应对的是法国历史文化。是故,它的课题、方法与史观,皆是对法国性的史学展现。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植根于法国命运的年鉴派,其优劣是非,皆需以法国实际为第一标准。年鉴派的胜利,正在于它切合了法国的历史逻辑,它不必也不能去顺应其它国家的历史逻辑。作为承受方,我们应以“接受启发”而非“照抄照搬”的态度,去观察年鉴派的海外影响。所以年鉴派首先是“法国史学革命”,这场运动实质上是在法国情境、逻辑下,对法国旧史学的反动,运动的一切皆规定于法国性。

    在所有介绍年鉴学派的著作中,《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恐怕是最精炼的一本。作者说:“本书的目的是描述、分析和评价年鉴派的成就。”还说:“本书只能勉强算是思想史研究。它并不奢望成为研究年鉴运动的权威的学术论著,我希望21世纪会有人来做这份工作。”显然,身为“新文化史”的旗手,彼得·伯克在此无意自谦,只是作为其非代表作,作者确也不愿穷竭心血。不过,诚如冯友兰所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③]所以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介绍、评价年鉴派学术成就的最佳入门书。”

二、过分的“内在理路”依赖,使全书缺乏时代与社会感

    全书虽以短精致胜,但有限的篇幅,也制约了内容的扩展。客观地说,在作者英式克制叙述中,年鉴派的不少内容只好无奈缺席。加之,作者欲主以叙事,故于概括着墨无几,且不喜分析,言及学派起承转合处,一味从“学术”里寻,给人就事论事之感,殊不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篇读来,只见一“脱离”社会与时代的年鉴派。论起写作思路,本书倒极合余英时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内在理路”说。余英时认为思想史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可从思想自身的变迁中寻出其前后阶段演化的内在线索。[④]这多少使人想起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外因原理。不过,余英时自言“内在理路”“是要展示学术思想的变迁也有它的自主性”[⑤]。但他也补充道:“我在本书中虽然采取了‘内在理路’的观点,但是我并未将它与‘外缘影响’对立起来。”“它不但不排斥任何持之有故的外缘解释,而且也可以与一切有效的外缘解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⑥]据此看,学术创新不必意味着对旧有认识和范式的全盘否定,事实上,就创新与“旧有”的关系,创新可分为积极的创新、消极的创新两类,应鼓励积极的创新,即那些融通“旧有”而非建立在“传统的废墟”之上的创新。有理由相信,彼得·伯克有能力将本书内容组织的更为丰富。不过,因篇幅所限和其它一些未言明的所在,作者拒绝了这一可能的诱惑。作者将其首章题为“历史编撰学旧体制及其批评者”,正体现了本书写作的“内在理路”取向。不错,索邦旧史学的“束缚”和社会科学提供的路径,确实构成了年鉴运动兴起的学术要因。不过,从“长镜头”和“大景深”的角度看,本书确实忽略了分析年鉴派与时代和社会大势间的关系。

    一战摧毁了近代以来西方人乐观的进步主义观念和对人类理性及光辉人性的坚信,使欧洲人产生了幻灭感。于是,历史学家们开始注意研究战争根源,并逐步将关注范围扩大至政府政策或外交协商过程之外的各种力量。如此,史学的研究范围在一战后逐步开始扩大。接着,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整个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严重的恐慌和怀疑心理。这进一步推动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们去反思旧有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这时,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学科细化、专业化、制度化后,开始重新出现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意识。时人声称“经济历史,我们时代的统一的人文科学,产生于1929年和1930年初,即世界范围痛苦的危机之中。”[⑦]

    应该来讲,这些社会与思潮的变迁,作为所谓的“外缘因素”,都刺激着史学家对史学传统、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而且也推动了年鉴派所借重的各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但在书中,这些联系都被省略了,作者笔下是一“年鉴派之年鉴派”,而非“历史、法国之年鉴派”,这不能不说是一遗憾。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5

二十载库房工作是铺垫

杨臣彬最初接触文物这一行,十分偶然。他告诉记者,自己1951年初参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学习,1952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被分配到了故宫,这才与文物、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到故宫的杨臣彬在这里当上了讲解员,经过简单的培训,他开始给观众讲解历代艺术藏品,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也是杨臣彬接触文物的第一步。

几经周折,1955年杨臣彬被调到陈列部书画组做书画陈列工作,1959年他又被调到书画组库房,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杨臣彬说:“库房工作比较辛苦,有很多具体而琐碎的事情,那时故宫收购的文物很多,每月都有一两百件,这些东西经过专家评价定级以后,都要收购入库,对其进行编目、排架,虽然很烦琐,但让我每天都可以直接接触到书画,这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仅如此,库房工作也让杨臣彬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一流的专家。1959年故宫成立了文物定级专门委员会,书画评审组集中了当时全国最有声望的老专家,如:张珩、徐邦达、启功、谢稚柳等等。据杨臣彬回忆,这些老专家,一周至少来三次看画,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午把库房的画拿出来,按顺序挂起来,等下午专家们过来看。“他们时常会有争论,比如一件东西,一个说是真的,另一个又说怎么不对,我就负责把这些记录下来,每天我都能学到很多新东西,对我帮助很大。”

正如杨伯达先生在一次谈话中对杨臣彬所说的那样:“你的工作得天独厚啊,能接触这么多的字画,又能接触这么多一流的专家。”在杨臣彬看来,这么多年的库房工作,每天按规律上班下班,或许不会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书画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杨臣彬谦虚地说:“眼力在当时还谈不上,但通过在库房大量近距离的接触以及跟老师们的学习,我对各个时代书画家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提起某个画家的书画,脑子里都会有印象。”

杨臣彬对自己从事的库房工作也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院领导有一次到书画库房检查工作,只给他10分钟,要他从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提出指定的10件东西来。杨臣彬马上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果然,还不到10分钟他就取出了领导要指定东西。领导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并夸奖说“我们的库房工作就要搞得像你这样啊!”现在故宫的绘画库房里很多书画的标签都是当时杨臣彬用小隶书写的,为此他还特地到琉璃厂找了隶书碑帖进行练习。

名师点拨终成鉴赏专家

徐邦达先生是杨臣彬的老师,当笔者提及徐老时,杨臣彬感叹道:“虽然正式跟随徐老当助手只有8年,但他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杨臣彬刚开始书画组工作的时候,恰好和徐邦达先生在同一个组,由于工作关系,杨臣彬跟徐老学习的机会很多。徐邦达先生当时是书画组著名的老专家,专门做书画鉴定和研究。在徐老鉴定文物的时候,杨臣彬就会在一旁认真地记录,并问一些问题,徐老也都会欣然回答,丝毫没有专家的架子。闲暇的时候,杨臣彬还帮徐邦达先生整理一些资料,打打下手。

“”过后,老专家年纪都大了,为了抢救老专家的知识,培养接班人,故宫博物院决定给老专家配助手。杨臣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轮到给徐邦达先生配助手的时候,他坚持要自己挑,第一个便挑了杨臣彬。杨臣彬解释道:“因为他比较了解我,我也比较熟悉文物,什么东西他一说我就知道。徐老平时看画有什么要求,他研究的课题资料是什么,我都比较了解。此外,他喜欢好问的学生,我遇到问题当场就会问他。”

能成为徐邦达的学生,杨臣彬除了兴奋,就是努力地向老师取经。徐邦达带着包括杨臣彬在内的学生去全国各地考察,北到黑龙江、哈尔滨,南到昆明,几乎把全国走了个遍。每到一地博物馆看画的时候,徐老通常当着学生的面把画卷或者册页打开,先问他们感觉如何,并要说明具体的理由,接着指出正确与否,原因是什么?“徐老就是这样手把着手教,他教学生方面一点都不保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非常通达。”

杨臣彬给徐老当了8年助理,这期间学到了很多书画鉴定的真谛,但岁月不饶人,很快杨臣彬也到了天命之年。有一天,徐老对他说:“你已经是副研究员了,早就可以独立进行工作了,这么大岁数了,我不忍心还让你当助手。”就这样,杨臣彬从徐老的研究室回到陈列部,开始了自己的鉴定事业。

鉴定趣闻显行家眼力

在杨臣彬的鉴定生涯中,过手的书画千千万万,但他对其中几件书画的鉴定故事却津津乐道,一件是《食鱼帖》,另一件是吴镇的《松石图轴》。

《食鱼帖》的发现极其偶然,当时徐邦达先生带着杨臣彬等助手到青岛博物馆鉴定,馆藏的东西都看得差不多了,徐老问道:“你们这里还有什么资料或者待处理的东西吗?我们再看一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随即从库房搬来乱糟糟的一大卷书画。“我们打开一看,就从里面发现了一张《食鱼帖》,后面还有两段南宋人的题跋,不过由于保管不善,已经被折得一塌糊涂了,”杨臣彬说道,“后来一看是古摹本,大家心里都特别高兴。”有了这次的经验,杨臣彬跟随老师看画的时候就多了个心眼。有一次在云南省博物馆,他主动要求馆方拿来他们的处理品,果然又从里面发现了两张,分别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和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杨臣彬说:“这两件倒是我们先看的,一看郭熙和黄公望,这是好东西啊!徐先生您看看,徐先生一看,哎呀!不错,太好了!”

还有一件送上门来的东西也很有意思。故宫早年间经常有人送藏品上门鉴定,杨臣彬就遇到过这么一回。1985年春,广西的一个收藏者送来一张吴镇的画,杨臣彬一看就觉得不对,仔细看还能看出是明代的老仿。这边送画的人还没有走,那边又走过来一对年轻夫妇也拿了一个吴镇的小轴。“我一看,是吴镇的,虽然画得比较简单,但肯定是真的。”在杨臣彬的建议下,故宫暂时把这件东西收了进来。“当时准备收这件吴镇的时候,徐邦达先生在无锡出差,有人认为图章不对,颇有争议。”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杨臣彬马上把原画拿到库房一比较,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拍着胸脯向当时的副院长杨伯达先生保证,如果画有问题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果不其然,徐老回来看到这幅画以后,欣喜地说:“啊,我等你三年了,终于出现了。”原来徐老早就知道有这件东西,只是一直没见到。有了徐老的 肯定,这幅画最终以两万二的高价为故宫库房收购珍藏。

看画“只言真伪,不论价格”

杨臣彬看画有一个原则――只论真伪,不看价格。“因为我们不懂得价格,市场我不懂,太复杂了,把握不住,所以只能看看真假。”杨臣彬解释说:“价格一般要由市场来定。比如说这个东西我认为值不了多少钱,但是拿到市场也许能卖很高的价。有些东西我认为很值钱,但是在市场上却没人要。”要是有人一定要杨臣彬说价格,他只会无奈地回答道:“我不懂价钱,你去问拍卖行吧。”

对于目前书画市场上的赝品,杨臣彬深恶痛绝。杨臣彬对笔者说起前不久的一件事情,某电视台邀请他去做一个收藏类节目,节目现场有鉴宝的环节,有一件东西杨臣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电视台希望他能给遮掩一下,杨臣彬断然拒绝了。他说:“让我说这件东西是假的可以,甚至我可以告诉你假的原因,如果假的让我说成真的,绝对不行!”杨臣彬说:“做书画这一行也应有职业道德,要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看画,我在鉴定上,一直遵守着这个原则。”

即使这样,杨臣彬也遇到过很多难缠的收藏者,有的善于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则花样百出,有的还让他哭笑不得。曾经有一个收藏者几次三番拿同一件假东西来鉴定,希望能混水摸鱼。第一次这个收藏者带来几万块钱,杨臣彬一看东西是假的,便果断地拒绝了;第二次这个收藏者又登门造访,先拿出别的画来鉴定,末了又拿出上次那幅画,尽管这个收藏者说尽好话,杨臣彬依旧坚持原则;第三次这个收藏者想得更绝,他摸清了杨臣彬素来比较喜欢吴湖帆的书画,先拿出一张真的吴湖帆的画给杨臣彬鉴定,杨臣彬一看,是好东西啊,有点爱不释手,趁这时收藏者第三次拿出那幅假画,说要是杨臣彬给题跋了,不但几万块是他的,这幅吴湖帆的画也送给他。“吴湖帆的《山水中堂》也得几十万呢,不过,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能给你题。那不是缺德吗?我不能骗人。”杨臣彬向笔者坚定地说道。

谈到书画鉴定的关键,杨臣彬强调说:“你必须自己动手。”他认为,只有自己去动手、去画、去临摹,才能更好地了解艺术家。杨臣彬边说边走到画案前,指着一张书画半成品对笔者说:“我现在还在临摹字画,这不临摹了半截吗?我认为这是和艺术家及其作品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当代很多大鉴赏家,比如谢稚柳先生、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不都是书画上的高手吗?”此外,在鉴定的具体操作上,杨臣彬认为对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个人风格包括笔、墨、设色等各方面,每个人都不一样,受艺术观念、自身经历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也密切相关,个人风格寓于时代风格之中,时代风格是个人风格的综合。这些都是我们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调素琴,习丹青”逸士情怀

采访的最后,笔者照例问起杨臣彬在自己鉴定生涯中最深的感触,他的回答让我们颇有些意外。他说,虽然到了现在这个岁数和身份,但仍感觉自己为国家所做的事情太少了。这其中有许多客观的因素,比如徐邦达先生出身收藏世家,能厚积薄发,调到国家文物局以后,他每天都要为国家鉴定好几百件东西,这是多大的贡献?谢稚柳先生、杨仁恺先生等等,哪一个为国家书画收藏的贡献不大?杨臣彬说,没能赶上老前辈们那么好的机遇和条件,他独立工作的时间也还是太短了,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学集中看过一些东西,在个别博物馆看了一些,算起来为国家的贡献太少太少了。因此,杨臣彬认为自己还应该要不断地学习老前辈们的长处,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书画鉴定知识。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6

2月23日上午,我正伏案作画。北京惠如女士来电话:邦达师今晨8时38分西去了!不禁一惊,悲自心生。老师卧床数载又年高逾百岁,这一天是早已想到的,但身在此刻,仍不免为之泪下。次日,我赶往北京,在老师灵前献上鲜花,焚香默祷,又以一联拜挽,联曰:“鉴坛泰斗,齿逾百岁云山癖,讵料骤升蓬岛,苍天太酷;儒界真师,教接四十龄雨露恩,岂知时念音容,我辈何堪。”2月29日,我与正玉再度赴京,在八宝山与老师作最后的告别,送老师最后一程。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多花……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我在悲痛中又生出了欣慰:老师孜孜不倦、默默钻研的一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没有任何官阶、头衔的他,用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邦达老师正式进入国家文物部门,专事古书画鉴定的时间,正与共和国同年。60年来,先生饱览了国内外公私收藏的古代书画,其数以数万、十数万计,可谓古今罕见。他以宏博精深的识见和洞彻玄奥的目力,为国家抢救、收集了一件件、一批批弥足珍贵的古代书画,并为故宫博物院开辟了绘画馆,许多国之重宝上,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先生勤于著述,在饱览、精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著作,汇编成六百万言的巨著《徐邦达集》。他在继承传统鉴定方法的基础上,汲取了现代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手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文献考据与图像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建立了古代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古代书画史的发展脉络。这在书画鉴藏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的离去,象征着中国鉴定界一个时代的结束。

笔者与邦达老师相识到入其门下,已近40年了。回想起来,点点滴滴,无不含着温馨。上世纪60年代初,我由江苏省国画院毕业进入南京博物院,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其时即对先生怀有敬慕之情。“”后期,我曾利用一次公差北京的机会,去到小石桥的宿舍拜访先生,昏昏的灯光下,我们谈了许多话,从我的学习到南博的收藏,还有他所认识的书画文物界在南方的朋友……而真正拜在老师门下,是在1978年。其时“”结束未久,他受国家文物局之托,南来审阅古代书画,并了解书画收藏及鉴定人员状况。在江苏由我负责接待。在南京博物院看过书画藏品后,我又与故宫杨臣彬、杨新二兄一同陪先生在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和扬州等地博物馆鉴阅书画。次年秋,达师再度南来,我又得与同往浙江、安徽两省鉴阅书画。这两次随行游学,我的收益是前所未有的。

记得我因公事在身,推迟了一天到杭州,先生特地嘱咐浙博黄涌泉先生先看不重要的字画。第二天我赶到时,同门王连起兄呼道:“萧老太爷到了!”我很吃惊,他解释道:“这是先生给你的称号。你迟迟未到,先生着急说:‘这个萧老太爷怎么还不到?’不信你问先生!”达师一旁含笑,说:“看画吧!先将昨日看的那张山人取出来给萧平看!”那是山人的一件立幅书法,达师问我:“你觉得怎样?”我看大家都含笑不语,知是考我的,便道:“应是有问题的!”先生笑了,说:“对了!是仿品。”先生对于学生,只两个字可以形容,就是真诚,没有丝毫的虚伪,像对朋友,也像对家人一样。

当时先生心情很好,每到一地,在忙碌的鉴定字画与指点学生之余,仍有很浓的诗兴,夜间灯下,总有诗词之作,记游抒怀,清新隽逸,我是非常喜欢的,希望先生能写几首给我。当年11月,我收到先生寄自北京的挂号信,附了他为我写的7首词:《卜算子·西子湖朝望》《卜算子-云林寺》《金缕曲-游沈氏园》《浣溪沙·金陵清凉山扫叶楼》《浣溪沙·海陵仿宋澄清堂遗迹》《扬州慢·游扬州过大明寺》《定风波·淮南道中》,长长一卷,末段还画了一幅水墨小品。卷尾先生作记:“一九七九年秋日,南游苏、浙、皖三省,行踪所及辄有作。萧生平见而喜之,属书卷存箧,以为他日相忆之迹,盖数十日问,实相从无违也。十月余归京师,暇目坐东暖阁,录寄金陵,以践前诺,且博正玉夫人一笑云。”我与太太大喜过望,先生重诺如此,真是有情有义的长者!夜深灯下,重新展卷细读,在那婉约清逸的词句中,又看到了过往与先生相处的一幕幕,那真是诗情画意的美妙时光!

达师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书画。10余岁即开始学习书画和书画鉴别,分别拜师李醉石、赵时桐,后又入吴湖帆之门,年不及30已闻名江南。他从一开始,就是书画实践与书画鉴别齐头并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