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自媒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与发展,使新媒介成为当下的“大众”媒介。作为新媒介用户中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关系个体的成长,又关涉新媒体的长足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受众具有批判性地接受、认知各类媒介各种信息的能力,质疑、利用媒介的能力以及媒介再传播的能力。高校作为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助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晒文化”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特殊产物,随着信息传播方式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晒”也逐渐演化成一种亚文化形态,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晒文化”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同时,也利用网络传播展示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价值观,客观地评价“晒文化”这一现象,引领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构建和谐的“晒文化”和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最初的目的是训练青少年抗拒现代流行文化所提供的“低水平满足”,保护本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业开始迅猛发展,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帮助青少年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教育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差、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四边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级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1]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这个概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实践的媒介素养教育来看,公民的媒介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众掌握利用媒介知识的主动性;二是公众对信息价值的评估能力;三是信息的传播与再创造能力;四是通过利用大众传媒能够促进个人知识结构的完善。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显得不是十分必须,因为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和“把关人”;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成为现实,所以强调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必要而紧迫。目前,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均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正规教学内容,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小范围探索实践的阶段,普及还谈不上。一些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较早开设了可供全校学生选修的媒介素养课程,而更多的高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当前大学生媒介认知特点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每天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辨别信息,选择可靠的信源,这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一个考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自己课程内所教授的6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媒介素养”在线专题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媒介意识、媒介接触和媒介道德三个维度展开,根据调查显示,当下大学生在媒介认知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媒介选择单一化

在“你利用什么媒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一问题中,有9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其次是使用电脑或者平板,而通过报纸阅读和通过广播收听,总数不足1%。可见当下,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专宠,当然这也与现代通信设备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而传统媒介几乎被遗忘。

(二)信息接受浅层化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的主动评价、表达与参与欲望明显存在着不足。在问题“你每日阅读的内容”中,有89%每日主要阅读的内容为各种App推送,并无个人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仅有3%的同学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计划。在问题“你是否了解整本书阅读”这一问题中,有92%的同学表示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也不能坚持进行整本书阅读。可见融媒体时代,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已经被大数据绑架,也就是“信息茧房”的束缚。而对于推送的信息也只是采取“浅层化,碎片化”的阅读方法,根本不能进行详尽阅读,更不用提进行探究性阅读。

(三)信息处理简单化

针对“如何看待新媒介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有85%之多的学生认为网络热点问题是完全真实的,也有1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热点问题可能是炒作,2%的学生对于网络热点并不关注或者信疑参半。对于“你如何看待网红现象”有93%的学生认为网红现象是时代使然,应该有鉴别地去看,也有4%的学生表示羡慕,而且会采取模仿行为。这说明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具备有效的信息甄别能力,他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往往过于简单化浅表化。由此可见,整体上,学生的媒介素养呈现积极的态势,他们可以有效地借鉴吸收网络传播的良性信息,利用大众传媒获取学习资源。但也有部分学生暴露出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深陷“网络贷”,轻信且传播网络谣言,参与网络暴力等。综合以上特点,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以“晒文化”为视角,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全面考评和测量显得尤为必要。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媒介素养培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媒体机构、政府等;同时也涉及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授、媒介素养技能的运用等多个环节。要充分融合政府、学校、媒体机构和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培育机制。”[2]针对现状,积极地探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培养机制是关键所在。在高校中,应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锻炼与培养,让学生对事物本质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便于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中,汲取有效信息,规避危险信息,不断培育个人的主体意识与思辨能力,用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并借助各类媒体资源获取多视野的有益信息,这都是当下校园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

(一)从大学生个体来讲,需要树立媒介意识和媒介理想,引领自身构建良好的媒介行为

大学生理应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动机和习惯。良好的媒介习惯是指对媒介传播的内容进行辩证思考,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等。例如在信息内容的筛选上,要有自己的滤选标准和方式。对良性的有益的信息积极吸收,而对低俗信息要主动抵制和批判。大学生还要树立媒介意识和媒介理想,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把关人”角色的缺失,这促使受众要自己扮演好这一角色,作为大众受众的一分子,大学生除了在接受信息上有标准有选择之外,还要在评估信息上具有价值标准,应能够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除了需要做到正确解码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外,大学生还应该是新媒介信息的积极传播者。能够利用互联网传播知识、宣扬正义、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能够针对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多视角分析问题,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再用理性、辩证的思维态度筛选并传播信息。

(二)从学校来讲,需要打造健康生态的媒介

宣传平台和专项课程,引导助推学生接受和利用新媒体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相对来讲,媒介素养教育还只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内,而其他专业尚未普及此类课程。相较于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新媒介教育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观照大学生面对网络的种种误区与偏差,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培育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批判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从学校层面来讲,媒介素养培育模式可行的有三种,一是通过开放的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引导,例如校园公众号等微平台的积极宣传,可为大学生创造优质信息平台,培育群体意见领袖,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二是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来系统教授媒介素养相关理念,拓宽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普及范围,将媒介素养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当中。高校要积极寻求课程与媒介素养的有机结合点,打通狭隘的专业壁垒,将媒介素质培养以灵活的方式安排在大学生的总体课程中。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合到相关常规课程中。例如笔者所承担的“申论”课为例,就将申论热点与媒介素养培养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申论热点的分析中不仅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各项政策,又能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其他的课程也应拥有独特的空间,只要挖掘都可以找到契合点。

(三)从国家来讲,着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全媒

体信息空间,引导大学生主动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国家要加强“晒文化”内涵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通过研究挖掘“晒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传播原则、方式方法、运作模式等因素,进而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普遍化途径,通过二者的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新发展。最近几年,公民利用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已经成为事实。在此背景下,引导新媒体时代的公民积极参与、良性参与也是政府需要面对的课题。客观上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各阶段课程设置中都缺少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所以需要国家从顶层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方面予以保障,“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生长点,加快主流文化建设,形成主流价值传播之域是消除‘晒文化’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3]通过主流文化的传播以加强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同时也为全媒体的融合发展储备媒介人才。2019年总书记在给《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人民日报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4]这不仅是对主流媒体的要求,也应该是对所有媒体的要求。而对于受众来讲,积极争做成熟的理性合格的媒介公民,也是一种使命。只有媒介与受众双向积极,才能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也才能塑造高素质的媒介公民。大学生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成为媒介最敏感的接触者,提升其媒介素养既是当下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打造绿色生态的网络环境的使命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既表现出信息接受上的敏锐性,又体现出信息批判与再创造上的局限性。鉴于过去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媒体偏向,媒介素养教育多从“受众角度”出发,着重于对学生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媒体大发展,大学生作为信息生产者的角色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虽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却缺乏相应的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媒介素养的教育对象内容方式都要随之而动,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才能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才能使社会向好发展的同时培养一批合格的媒介公民,并将之反哺于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65.

[2]张晓,鞠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培育路径[J].传媒观察,2012(12).

[3]胡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晒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4].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N].新华日报,2018-06-15.

作者:董珍兰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