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例6篇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袁开榜理事长:1956年,中国诞生了自己制造的电子数字计算机;接着,国家在高等学校兴办了计算技术与装置(后来称电子计算机)专业;1980年夏,全国首届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我参加了这次值得回思的大会,并从此与计算机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中,我感受最深的要数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差距的逐步缩短。

1982年,庐山第二届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上公布了我国的《82示范性教学计划》,比美国的《68教程》滞后了14个年头;1987年,武汉会议上公布了我国新制定的《87计划》,与美国的《83教程》只相差4年;1993年,泉州会议上推出了《中国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简称《93计划》,仅比美国的《91教程》落后2年;2002年8月,推出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简称《CCC2002》,比美国的《CC2001》晚8个月。其实,我们完全可与《CC2001》同步推出的,实际上美国的《CC2001》已经吸收了不少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当美国推出《CC2004》后,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主持制订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4个分学科的教程。

单从教学计划或教程的演变历程来看,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既经历了一个学习、模仿、借鉴、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从与国际上差距14年,逐步缩少差距,直到并驾齐驱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教育》: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这些成绩非常鼓舞人心,想必这与许多人的努力都分不开,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幕后的历程吗?

袁开榜理事长:是的,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与众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更是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1989年11月1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前身“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1991年12月30日,在国家教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会最终完成了全国性一级法人学会的登记工作。同一时期,该会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了结合国情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简称《93计划》,并为适应《93计划》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1993年6日至10日,在泉州公布《93计划》大会上,还正式吸收“全国计算机继续教育研究会”为本会的二级分会。这个漫长而艰辛过程充分体现了第一届理事会的团结和谐,也反映出第一届理事会萌发了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

之后的会议逐步形成了清晰的教程规划与指导思路,在此期间,研究会成员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得以催生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计算机教育的那些辉煌成就,缩短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加速制定我国的“CCC200X教程”提供了借鉴。到后来,第三届理事会和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继承了第一、第二两届理事会的传统,并加强了创新意识,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新,人新我特”这个创新思路的指导下,有效地拓宽了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面,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计算机教育》:从您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到,“创新”已经成为了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重心。您能介绍一下研究会在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吗?

袁开榜理事长:18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有效地打开了研究会的工作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难一一道尽。在这里,我只挑其中的一部分比较突出的事例来说明一下。

1.从《82示范性教学计划》开始,经过《87计划》、《93教程》直到2002年推出了《CCC2002》,从比美国的《68教程》滞后了14个年头缩短到仅有8个月之差。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会理事会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2.2002年12月,研究会创办的《计算机教育简报》创刊号出版,不断反映有关动态。

3.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不失时机地首次推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

4.“第一届国际新科技与教育学术会议”于2006年7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广受中外专家的好评。250篇论文全被ISTP检索。

5.2005年10月14日至16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创建性地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在湖北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召开了全国课件评比评测委员会筹备会。

6.2006年11月11日至13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召开了三届四次全体理事会,研究了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有关事宜。会议认为第四次代表大会及第四届理事会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工作。

《计算机教育》:刚刚您提到了三届四次全体理事会确定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工作,您能就这方面情况再展开介绍一下吗?

袁开榜理事长: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之后,全国又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和2008奥运会,形势一派大好。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将在大好形势下组建一个新的第四届理事会,第四届理事会将体现老、中、青结合,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下,为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而努力。中国计算机教育要发展必然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工作随之发展,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工作。我们就创新工作提出了以下设想:研究会更名创新;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其中,后者又包括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教学计划的创新、教材建设上的创新和实践环节的创新。

我们旨在用创新的思路来办好计算机教育,除了以上介绍的各个方面外,还有许多方面都可以创新。这正是每一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们要提倡大胆创新、换位思考,也要顶住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等贬义舆论。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46-01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依托专业建设来具体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是衡量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内容和考量指标,可以说高校专业建设是高校举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现实载体。计算机专业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各高校大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展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

现阶段,因我国高校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我国高校行政化色彩与官本位思想较浓,这就形成了高校封闭办学与社会对于人才的强烈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尤其是高校在确定自身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建设规划时,前期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不够充分,没有积极主动的与驻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事业有机融合。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闭门造车,这就使得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与市场需求脱节。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计算机专业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了问题,专业建设其他后继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就没有了正确的衡量评价的标准与依据。如果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了问题,专业建设工作可能就会沿着一条不太合理的路径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也只是事倍功半。

1.2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高校因体制的原因,人才培养工作还是一种相对半封闭的状态。专业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专业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几乎完全在高校完成。尤其是在高校课堂内完成,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大都是源自于间接经验。专业学生在高校学期期间没有社会实习实践平台与机会,毕业后目标就业岗位对于自身需求把握不准,认知不透彻。毕业后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用人单位需对刚刚毕业的高校专业学生进行时间较长的岗前培训与在岗培养,专业学生方能实现角色转换,胜任本职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用人的成本与风险,也制约了专业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其实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都可归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尤其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作为特别强调实践性与应用型的专业,迫切需要破除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大胆尝试探索适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然而因现有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都没有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接受计算机专业学习、担任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前,也没有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 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2.1 根据市场需求及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确定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

高校如若提升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必须要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首先,高校应大胆突破原有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克服行政化倾向,充分行使办学自,积极主动的推进专业建设。其次,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校如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人单位用的好、用得上的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做好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制定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校自身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的形式,通过建立由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市场需求及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确定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只有明确了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整个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就有了方向与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2 探索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联合培养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引领。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结合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特性,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大力探索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过程中互利共赢。

2.3 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起着直接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必须要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选派计算机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学习、交流,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实际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卓越工程师 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工作重点,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高校试点工作,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第二批试点高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计算机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根据该标准拟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以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广西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并在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中的一个方向具有特色,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开发能力。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软件项目或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2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两个办学特色、重点发展两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将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办学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突出“校企合作”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我院现有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软国际”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与江苏昆山花桥工业园区、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吉祥腾达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合作,争取建设更多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广州达内、长沙蓝狐、国信蓝点、桂林优利特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华为、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企实验室,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的规模和办学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特色方向。嵌入式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嵌入式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知识以及在信息家电、工业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知识,主流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知识,软件测试与维护知识及其在电子政务、数字产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四种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抓手,以课程群组驱动,优化课程体系。

3 以课程群组驱动,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求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跟踪ACM和IEEE-CS联合任务组的计算教程CC200X、欧洲形式化方法协会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分会FME-SoE的研究报告,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2],依托我院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研究”项目、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重点项目“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科学思维,即计算思维,进一步提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策略包括课程启动、课程组织和特色课程设置策略[3]。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了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和按合作企业的不同要求独立灵活地并行开设多门特色课程。

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创新能力的构成以及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群、硬件课程群和软件课程群。基础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字逻辑、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硬件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两个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即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课程群。嵌入式课程群主要包括Unix/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C语言和C++、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EDA技术、解析Linux内核、QT程序设计、嵌入式Wince系统开发、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软件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Java EE程序设计、UML与系统分析设计、软件项目管理、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ORACLE数据库技术、基于.NET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基础实践环节是所有专业方向公共的综合性实验、企业认知实训和课程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计算机基本操作、个人软件开发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环节是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尤其是到企业学习和现场实践,有助于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综合开发,让学生在项目中分担研究、设计和管理等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4 课程体系的特色

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具有工程型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应用型人才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上述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具有如下特色: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培养方向明确。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逐步向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过渡,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清晰。为了合理地安排教学学时数,保证每学期必修课程的总学时数在400以下,同一学期有先后顺序的两门课程,在教学计划制订时已标注分别安排在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授课。

(3)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除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外,单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达42学分,占除基本素质教育课以外总学分的29%。另外,专业基础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20%,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30%。对于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4)与企业联合培养。强调企业类课程的学习、参加企业项目的实训和综合类实践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企业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灵活。培养计划中企业自设课程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课程名称,旨在方便多个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学生分组按不同应用方向并行开设教学内容不同的企业课程,也方便学生就业后的企业岗前培训。企业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指定,由学校教师授课,也可以由企业指派工程师到学校授课,还可以由学校教师带队到企业去学习,这主要由企业的规模、培训实力和工作条件等决定。

5 结束语

按照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订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已在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项目指导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企业导师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勤学好问、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很受欢迎。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城乡规划 计算机辅助 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1、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性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不熟、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其目的在于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各层次城乡规划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本、图纸和附件。图纸部分主要包括有区位图、现状分析图、用地使用规划图、总体布局图、综合交通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等[1]。城乡规划一般图一方面信息量较大,用传统的手工绘图较难完成,另一方面图件完成均要通过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整体工作中图件的完成均要依靠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辅助完成。

2、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均是使学生在学习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规划设计的表现能力,其课程设置通常设置多种设计课程,如构成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等,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修改的便捷性,成果的直观性等特点,许多的设计课程成果提交均需要计算机辅助完成,为此就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高年级各类课程设计成果图纸奠定了工具基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应用软件选择不当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成果使用到的软件门类繁多,大多计算机辅助设计常用的制图软件主要有,Auto CAD、Photo shop、Coreldraw、3Dmax、Sketch up等[2]。各软件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Auto CAD,是最为普遍的矢量线条图形绘制软件,具有精确定位、重复修改、方便储存的优势。大多测绘地形图均能用该软件直接打开使用,减少了城乡规划设计者对数字化地图的绘制工作量。但其渲染表现力不足,该软件虽有三维绘制功能,但三维模型较为死板,不能生动展现城乡规划的实际效果。

Photo shop是常用的平面渲染位图软件,能丰富各类图形的表现效果。色彩丰富,绘制手法多样、修改便捷,能与Auto CAD的矢量图进行衔接操作。但该软件数据存储量较大。

Coreldraw是良好的矢量图形绘制软件,色彩表现力较为丰富,具有强大的文字排版功能,能有效绘制形状图形。但却与Auto CAD衔接困难,平面渲染功能局限性较大。

3Dmax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维建模软件,该软件建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扩展性好,其灯光、材质效果逼真。但该软件存储信息量大,运行较为缓慢。

Sketch up是新新发展起来的三维建模软件,它以其智能化的操作,简洁的制图流程、精准的数字化定位著称,特别是它是一套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能与Auto CAD、Photo shop、3Dmax等软件兼容使用,是一款方便建模的应用软件。但该软件在后期渲染方面并不够成熟化[3]。

2、 教学教材选择困难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所涵盖的软件是多方面的,目前已出版的各类软件应用书籍,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例如Auto CAD有包括工程、建筑、园林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及教程;Photo shop有包括广告、建筑、景观、平面等方面的案例及教程;3Dmax有包括建筑、室内、景观等方面的实用教材;Coreldraw有包括平面设计、服饰、工业造型等方面的教材;Sketch up有包括景观、建筑等方面的教材。而各类教材都是独立的出版物,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城乡规划的集合软件教材,这使得课程选用教材较为困难。

3、 实践课时偏少

传统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时较少,即使在增加课时的条件下,因为要学习多种软件,这就使得教师在讲授软件各自使用功能后,学生仅能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运用到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制约了学生的实际绘图能力培养。

4、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操作结合较少

为掌握各类软件的操作,一方面由于课时量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软件的特点,结合绘图工具,以小案例的方法讲授各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师仅是对软件能做到熟练的程度,但对专业方面却了解甚少。学生虽然将各小案例操作方法掌握,但由于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就导致了学生会操作软件,不会利用软件辅助城乡规划方案的设计及成果的完成。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1、合理选用专业相关绘图软件

城乡规划成果绘制所需的软件门类众多,同时又有多种软件有着同种的作用,如果课程中将所有软件都作讲解,不仅费时同时学生对软件也不能做到有效消化,实际应用的绘图操作当中学生也会无从选择下手。为达到学生能学以致用,在选择软件讲授时应根据城乡规划的设计流程,从平面构图 模型建立 后期渲染为一体作为教学目的选用教学软件,以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讲解相关软件,特别是要加强对软件间的衔接使用。例如软件选用以Auto CAD、Photo shop、Sketch up为基本软件。除此之外,随着现在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化,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类二次开发软件,即在Auto CAD基础上开发的专门针对各设计专业的矢量图绘制软件,如天正建筑、湘源控规、飞时达总控规等软件。这些二次开发软件能有效帮助专业学生快速完成专业图纸,也是目前各工作单位常用的软件,为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着手工作,软件也应选用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开发软件作为Auto CAD的扩展讲授。

2、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形成专业教材

教师在选教材时,虽然能选用多本软件案例教材作为课程教材,而目前应用软件教材价钱均较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同时也不能有效的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联系各个软件的结合用途。所以应根据软件的选用,授课教师可以以教案的形式根据专业制定教学方案,经过多次的完善,最终应形成适合专业的教材。例如结合软件的选用,在Auto CAD阶段,主要以一个城乡规划案例图纸为目标,用软件进行线条绘制,案例应包括软件的各项功能命令;在Sketch up阶段,以规划案例线条图为基础,完成整体模型的建立,讲授软件的基本各项功能;在Photo shop阶段,完善规划图的后期渲染,在效果图制作过程中讲授软件的各项功能操作。

3、增加实践教学

城乡规划图件的完成具有较高操作性,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适当增加总课时量,并根据所选软件进行合理的分配。2)减少理论授课时间,理论时间以满足软件基本应用为前提。3)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时间,软件扩展以教师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4)增加学生课余时间的时间操作量。主要通过任务图纸下发为手段,促使学生在课外熟练软件的使用。

4、增加专业能力训练

为培养出具有城乡规划绘制能力的专业学生,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 授课教师应增加城乡规划的背景知识。为提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还应熟悉城乡规划各类图纸的绘制,对图纸中的表现能有效分析并指导学生的图形绘制。2)增加城乡规划案例绘制技巧讲授。采用小案例讲授仅能完成软件功能的使用操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训,应增加综合作业的训练,即授课教师寻找典型的规划图纸作为学生抄绘的案例,并以可视环境作为绘图目标进行模拟绘制。例如以学校作为绘制目标,完成校园矢量平面图的现状绘制,在给以学生控制性规划图的部分图纸案例分析,使其利用软件完成相关要求图纸绘制,为高年级课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3)采用合作制制图模式进行案例绘制。城乡规划的成果图均是较为复杂,绘制量大的图纸,一般很难由一个人完成,需要由团队合作完成。所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特点,以小组合作制为实践训练手法,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套图纸,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乃至工作打基础。

四、 结语

基于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经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作任务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专业绘图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进行及时的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辅助专业图件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z].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CDIO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74-02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我国经济和工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正处在从低成本、低创新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高创新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特殊工业化阶段[1],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来推动经济转型。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2]。我国是工程教育的第一大国,但不是工程教育的强国[3]。目前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奇缺,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即满足质量又达到数量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成为中国高等工科院校伟大历史使命。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4],对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我校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性高等本科院校之一。“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凝炼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目标,结合CDIO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体系,调动系企生各方积极性进行深度合作,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CDIO与“卓越计划”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6]: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任务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工程教育开放、工程教育标准等。“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而CDIO是实现这个目标合适的手段之一。“卓越计划”为推动CDIO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CDIO的进一步深化。

2 计算机类专业行业特色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办学情况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7]。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应该结合计算机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及行业特色,就业市场导向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8]。计算机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计算机专业人才主要划分为三类[9]:(1)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3)应用型(信息化类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目前,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主要是计游戏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嵌入式)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我校计科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行业为标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3 改革措施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如下改革:(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全校以专家讲座、报告、会议、沙龙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探讨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广并鼓励教师实践应用工程教育教学方法,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改革的共识,凝聚了改革的合力,活跃了师生教学思维;(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作为省属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我校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不求大求全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计科于1999年开始招生,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我系率先提出并实施“1+2”动态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一个专业两个方向尊重学生发展个性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大三一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采取“3.5+0.5”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学习可以与学校应修相关课程置换获取学分。该模式与卓越计划思路一致,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基础。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嵌入式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4)创立人才培养“校企生”合作机制。从2006年开始我校为计算机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8个。积极探讨能调动系部、企业和学生的合作机制,让系部在校企合作中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教师福利等方面收到实效,让企业在联合培养中得到优秀人才提供支持及节省企业人才培训开支等方面获得经济利益,让学生能真实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设计及就业提供渠道,实现“校企生”三赢;(5)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加专业加特长的“1+3+1”课程教学体系,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必修、专业限选、专业任选)+专业技能特长,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企业实践项目来驱动进行教学改革;(6)建设工程实践教师队伍。为确保“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学校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较深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和丰富行业工程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指导教学,辅导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等。从实习实训基地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讲学、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质量;(7)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渠道反馈质控体系。为了切实落实好“卓越计划”战略,我校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质量的管理制度,在组织、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强保障体系。建立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多方信息收集渠道和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学生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

4 结语

我校在实施“卓越计划”以来,通过连续三年信息反馈渠道收集的反馈意见中,计科专业毕业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模式及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达100%,企业、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极高。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改革常规制度、分配制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我校是全国高校就业50强高校之一,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实现学校教学体系与社会实践环节的有机对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长期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有华,翟慧萍,邵岳,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9):74-76.

[2]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3] 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4]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3.

[7]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47-56.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6

一、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猛增与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

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且有一定的流失。实践证明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没有质量可谈。因此,在领导重视、设备具备、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曾明确要求:教师培训一定要在配机之前。这样可避免先购机再培训所造成的机器搁置,甚至购了一种机器还没用,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是很大的浪费,自然就没有效益可谈。为了教师培训有所遵循,国家教委已制订下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对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培训目标,并据此编写了培训教材。但如何将培训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目前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加大宣传落实的力度,更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明确任务和职责,以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稳定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计算机学科不是必修课,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是由其它学科改行而来的,这使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如课时的计算、职称评定没有计算机系列等)。长此以往导致了一部分多年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流失。对此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已有明文规定,并在历次会议的讲话中加以强调,但至今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计算机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在中小学职称评定中增加计算机学科系列已势在必行,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与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时的矛盾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来的只讲BASIC语言的课程模式向基础知识、基本应用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组合的课程模式过渡。几年来,《纲要》对规范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改变了BASIC语言一统天下的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算机课仍有很大的随意性,课时保证不了,有的只讲BASIC语言;有的只讲汉字处理、数据库等应用软件;有的在没有其它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讲法随意的做法使学生受益少、兴趣小,机器的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当然没有高效益可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短,各方面不规范、不成熟;二是受认识程度、设备、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三是不是必修课,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的课时,在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中挂不上号,当然多学、少学没人干涉;四是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计算机课没有评估考核。尽管无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已耳闻目睹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之迅猛,应用之广泛,但都不得不因升学不考而忍痛割爱。这种状况与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失去了现代人最应具备的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目前中小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证课时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前进。从我省课时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配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都将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开设,但课程计划中却没有计算机课课时,这是一个矛盾。虽然目前无机少机学校很多,但这些学校也应程度不同的开设计算机课,因此应考虑将计算机课列人课程计划给予一定的课时,并逐步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这对已经开课的学校可促其规范发展、提高效益;对没开课的学校也可促其创造条件开课。

三、辅助教学亟待发展与质量高的辅助教学软件少的矛盾

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效益。目前,软件市场上CAI软件琳琅满目,但销售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是习题集、单元练习、同步训练等书籍的照搬,这种应试教育的软件面孔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太大的兴趣,体现不了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点。而配合大纲、教制适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辅助教学特点的高水平的辅助教学软件较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方面,它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的利用率,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发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因此下大力气研究辅助教学的开展,将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也是最难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