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例6篇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1

为进一步开阔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创业视野,用身边成功范例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和创新工作,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成长成才。11月5日,组织部和团县委组织了我县三批大学生村官先后参观了舜山镇林桥村苗木产业示范种植园、汊河镇小李庄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选聘生刘晓敏茶叶新品种基地和明光市张八岭镇岭北村选聘生陈香养猪基地。一天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我们认真听取了先进典型的创业介绍,参观了创业基地,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的交流,感触很深。下面就自己参观学习的所见、所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想创业,有创业的想法。

通过参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茶叶新品种基地和张八岭镇岭北村选聘生陈香养猪基地使我明白,创业绝不是纸上谈兵,亦或是空有一番创业热情。要想创业,并且取得成功,前期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前期的准备琐的过程,首先就是要有创业想法,想创业,才能考虑创业项目的选择,我们必须结合自非常重要。创业是一个艰辛而繁己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创业能力的学习,只有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其他事情,才能准确地把握创业的脉搏。

二、能创业,有创业的方法。

有了创业的想法,必须付诸实践。在确定创业方向后,我们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立足村情实际,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地找准创业项目。例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的地理特点就是山多耕地少,资源优势就是本身有种植茶叶的基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于创业方法的选择,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等途径,多方面、多角度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整合资源,摸索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方法。

三、肯创业,有创业的毅力。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2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投入和开发获得竞争性优势。阐述了心理资本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资本干预,培养高职生创业意识、能力、行为,并跟踪服务,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

心理资本;高职生;创业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

1967年,美国百森商学院为适应经济变革,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这是创业教育第一次出现。目前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深受重视,发展颇具规模。国内,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上,指明了九所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视作一项国家战略。而高校创业教育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学会有效获得知识、创造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财富,是提升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通常有三种创业教育在高校广泛展开。其一,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开设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以理论为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再者,对目前学生广泛参与的施教模式进行改革。强调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这样一种意识,知道为什么创业,如何去创业。为他们构建相应的创业知识框架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导向,对教学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在经济上也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竞赛并进行创业实践,尽可能地把成果向应用端发展衍生。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不连贯、轻实践等。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育模式不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对心理资本与创业教育关系的认识

心理资本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个体的核心心理要素,优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投入和开发使其获得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被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极端方式来处理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教育被国家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在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使心理教育向着科学化和学科化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但反思心理学科学化的发展,发现心理教育注重遇到问题的处理和调节等,处于被动防御,忽视了主动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创业意识淡、创业行为弱等问题,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方面。心理学教育如果对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无动于衷,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个体心理资本与创业者素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教育包含了心理资本的教育,提高创业者心理资本必须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创业心理资本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基础的核心作用。对于创业教育,学校不能够单一地停留在创业心理资本层面,还要充分利用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在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行为塑造上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竞争性优势。将心理资本引入创业教育当中,既可以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增强自我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推进学生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成功率,创造工作岗位,推动经济发展。

三、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理论基础

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最先提出“心理资本”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心理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他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有四种表现:①自信:面对再大的挑战与困难,也要拥有绝对的信心,投入必要的努力去克服、实践;②乐观:对现在或将来的成功与失败有积极的归因;③希望:对目标坚定不移,为达到成功能及时调整途径;④身处困境时,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能够迅速恢复心态积极面对,从而获得成功[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国内现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分别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为代表模式,其中有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有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有的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3]。但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创业意识、能力、行为和服务,达到互相支持,促进个体全面成长,促成创业成功,这是一个动态、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

(二)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高职生创业教育模式依次分为四个阶段,以培养创业意识为目标的逐步渗透阶段;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深入培养阶段;以形成创业行为为目标的模拟实践阶段;以提供支持为目标的跟踪服务阶段。

(1)逐步渗透阶段

第一,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建立“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学习、成长、心理等各个方面受到悉心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一个目标,且这个目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心理学量表与科学软件的测评,让学生对自己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了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创业目标。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自身能够对人生发展做出一个理性科学的规划。第二,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学校的统一部署,全面营造创业氛围。选择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中来。努力提高社会实践运作效率,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做出适当激励,坚持以项目化、基地化、专业化、社会化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勤俭节约,自食其力,宽容友善地对待学生的个性张扬与不羁,允许实践中失败、错误的存在,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给予尊重。在相关媒体,如校报与校园网站建立创业指导模块,鼓励、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欠缺与行为上的不足要给予正确的对待。积极宣传典型创业的成功案例,对坚持不懈的创业者进行表扬与鼓励。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模仿做起,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创业的快乐。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与模拟招聘大赛。第三,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并不能满足现代创业教育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这一传统模式需要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个性优势。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创造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个友善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个性化的创业能力,以便实施针对性的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以及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觉得思考是有价值的。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事情去做,对结果不做评价,只作为相应的练习。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时候也需要给予他们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深入培养阶段

第一,推进课程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载体,课程需要丰富其内涵,饱满其内容,只有这样教育才不会沦为一纸文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课程设计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对于心理资本的开发,高校需要从课程设计开始,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公共课程。在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希望、自信与乐观心态,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通过这些心理课程,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默契,并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高职学生对市场不了解,对生产过程不熟悉,缺乏对人、财、物管理的认识,判断分析、沟通协调能力和对风险防范的能力不强。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课程,建立创业课程体系,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和相关专业特点,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植入高效有力的创业内容。第二,团体心理的辅导。相关研究表明:多种因素会对个体希望水平产生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增强个体的希望水平。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增强,每次活动开展之前,可以对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用心理资本量测表进行测试,对其中心理资本量测值较高与较低的学生结成互助小组,为低希望水平的学生找到现实中的榜样[4]。在开展团队辅导时,教师可以找到一些高层次的故事或影片与学生分享,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结构化的练习,如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并让他们进行讨论,比如希望自身水平高的如何约束自己的生活,思考哪些途径对自己的目标实现最有效,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自己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这些辅导活动,让每个学生希望得到一定提高,并具有意志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团队成员顺利完成学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增强感情,在互动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热情。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讲座与培训,使得学生可以自我激发与自我提高。通过积极暗示法等意识上的训练,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学校可以成立类似学生创业协会这样的社团,也可以成立类似“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协会”的专业社团,社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仿真操作内容与企业实际无缝对接,使学生体悟到整个过程完全是在“企业现场”进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模拟实践阶段

第一,校园孵化。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是模拟实践的关键,作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创业活动,具有其他事物代替不了的影响。学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创立孵化基地,孵化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对进入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要以合同管理为主要方式,同时成立基地委员会进行辅助管理。以创业社团为依托成立创业者联合会,定期组织交流合作。对于学生的相关创业活动要分享成功经验与有效途径,让创业的学生了解创业的酸甜苦辣与幸福喜悦。学校要给每个创业团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提高耐挫能力,建立支持系统。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往往需要时间沉淀与磨练,学校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训有个别咨询、讲座、电话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业挫折和失败,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教学生如何在逆境中冷静思考,正确地分析自己目前的处境,面对困难不放弃,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学校要在很多方面给创业学生以支持。创业受挫,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是最有效的安慰剂。轻松、安全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找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自信。学校的创业教育对提高创业的韧性有最直接的帮助,而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来锻炼和成长。第三,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体验教育中积极的一部分,学生参加的体验教育中存在失败与成功,而这些会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在成功体验下更容易增强信心,增加对各种活动的兴趣,更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在成功体验中,需要设定特定的场景,确保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成功无所谓大小,虽然有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却是极大的成功,需要做的就是在体验教育中如何正确挖掘出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青春气息洋溢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机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到处都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可以举办成功企业家的讲座;博士或教授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校地共建、兼职,等等,不断地锻炼自己,肯定自己,增加成功体验。

(4)跟踪服务阶段

国务院《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未来四年,将在全国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提高大学生创业比例,如提供完备的创业服务,积极推进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创业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加大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等。让每个有能力创业的学生都得到相关的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税收优惠等相关服务与政策优惠。在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专员专岗,由分管校长负责。对于学生创业,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创业者之家,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5]。也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开展提供相关的启动资金。大学生的创业基金可以通过积极自筹、个人支持、企业支持等途径筹集。学校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共同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免费法律维权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服务氛围,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面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职院校要加快创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心理资本不仅拓宽了教育者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研究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培养,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信心,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潜力、优势来增强创业能力。

作者:刘嵘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飞,刘燕.心理资本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30):101-102.

[2]张晓敏.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1(14):131-133.

[3]陈华平,董红燕.女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12,32(2):110-113.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3

摘要:本文是在前期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证调查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力心理教育展开具体调查,对首批创业班大学生进行教育实验,采用问卷法对实验前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成就动机、创业应对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接受创业心理教育后,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及创业意志均有显著提高;男生自信、成就动机、合理化等因子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创业心理素质随着创业心理教育的开展得到提高,创业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在逐步缩小。分析结论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以大学生创业个性特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达到增强创业成就动机,从而促进创业行为产生并稳固;要切实开展创业力心理教育是高校践行德育、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可操作化实践模式和有效对策选择。

关键词 :心理教育;创业力;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很多高校开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1][2]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心理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创业教育没有融于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的开展尚未形成有机联系,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全过程性,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不能紧密结合等问题,上海高校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系统化尝试。上海理工大学作为首批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学校的院校之一,最早在管理学院开设工商管理创业方向,招收跨学科、跨专业的首批创业班学员,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培养支持。本文以这批创业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接受创业力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前与接受创业心理教育近一年后进行前后测问卷调查,以测查其创业心理素质变化,探讨大学生创业力心理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具体影响。以期为当前高校推进创业教育提供依据。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研究

选取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学员入学初进行第一次测评,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测评,前后测期间学员接受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一学期4 个半月的《成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教学及两个半月的心理追踪访谈),重点考察和量化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中自信与自我评价等心理因素变化情况。笔者亲自主持,问卷当场作答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皆为100%。研究工具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由Shrauger 编制。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女性为0.74-0.89,在男性为0.67-0.86,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在女性为0.90,男性为0.93。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创业班学员前后两次测评中在各分量表总分平均值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说明学员在接受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后,学业表现、社会相互作用、交流、自信等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对资料进一步分析,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之后发现,创业班学员经过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在自信总分、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总体自信水平、交流、社会交互作用、爱情关系、外表、体育运动、学业表现等9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水平显著提升。

对创业班学员两次创业心理品质测评中,大学生后测成绩均高于前测成绩,各维度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自信总分提高显著,后测结果与前测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充分显示了心理教育课程对创业班学员的培训教育及提升作用。此外,对创业班学员进一步跟踪调查表明,各分量表成绩提高原因:一是其它相关课程及培训与活动的作用。创业班价值观是自立、自强、创新、感恩,围绕“特色集训,销售实践,对外交流,恳谈班会,特色课堂,自主学习”等主题开展了多项活动,为学员的创新创业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二是测评学员处在青春期,在爱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交流、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都处于关键期,他们能很快从外部环境接受和学习有效信息,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创业心理品质各维度在经过创业心理教育后提高程度各不相同原因在于:一是受创业教育课程影响,创业班主要以社会交流实践类课程为主。课堂不仅局限于学校,也采用销售实践、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形成内容丰富的特色课堂。二是受量表中外表、爱情关系等某些维度特性影响,学员形成的已有定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虽然接受了相关培训,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改变。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研究

研究采用成就动机问卷(简称AMS),由Gjesme和Rnygard编制,上海师范大学叶仁敏和Hagtvet 译制,主要用于测查个体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动机。调查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研究者主持,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作答并回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表明,创业班学员在AMS 问卷上前后两次测评中,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前后测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避免失败、成就动机2个维度上前后测评样本均无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经过学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在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成就动机等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

通过对创业班学员测评,创业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成绩远高于前测成绩,前后测显示以上三个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创业班学员跟踪调查和事后比较发现:学员创业成就动机有显著提高,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起到良好效果。创业课程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采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员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对追求成功渴望强烈。而创业导师的指导、创业知识及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员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员创业成就动机逐步从潜在动机转变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并在创业课程培养中得到强化和深入。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应对方式研究

以创业班学员为被试,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在接受创业心理教育后,面对挫折、困难是否积极寻求解决的相关能力,探讨创业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工具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分量表,作为不同个人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应付行为的标准化工具。问卷在效度评估上由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信度评估重测相关系数在0.67以上。调查程序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研究者亲自主持,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作答并回收。

结果发现:创业班学员在接受创业心理教育后在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成熟型四个维度上变化显著;在寻求问题解决方式、寻求帮助、做事情合理化、整体行为的成熟性上有显著提高;在面对困境时表现自责、幻想、退避。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不成熟行为四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达到显著水平;在合理化、混合型应付行为因子后测较前测也有显著性降低。两次创业应对方式问卷测评中,解决问题时采用的应付方式日趋合理,后测结果与前测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培训,学员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提升,并趋于成熟、合理化,而消极因子(如自责、幻想、退避)则得到较好控制。

进一步深入访谈发现,问卷各维度得到提高的可能原因:一是创业课程对学员创业思维起到提高作用。以实践为主的创业课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员思维品质,克服从众心理、突破思维定势,及其它思维障碍的束缚。有助于学员在创业中更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创业班采用定期班会制。学员之间定期通过“真诚面对你我”、“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彼此,通过心灵沟通交流,同学之间增强了奋斗的信心与激情,能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问题。从而远离自责、逃避等消极心理因素的困扰。三是创业导师对学员正确引导帮助。学员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会及时向创业导师咨询,能及时借助导师力量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有效防止负面因素影响。通过师徒的“帮带”,学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1.调查结论

一是创业班学员创业心理素质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生创业心理素质好于女生。在前后两次测评中,男生自信总分、总体自信水平、追求成功、成就动机、合理化的因子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女生;创业班学员中男女比例为11:4,一定程度上说明创业对男生的吸引力高于女生;通过表中数据发现,前后测评中,男女生创业心理素质因为创业心理教育的培训得以提高,心理素质差异逐步缩小。说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对男女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都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对缩小和弥补因性别差异造成的男女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有所帮助。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男性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创新、迎接新挑战,做事果敢,坚持信念,相信自己,不轻易放弃,这些传统观念对男性创业心理、特别是自信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女性角色则是依附顺从,从而使女性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够,造成创业信心不足等问题。同时,家庭、社会环境及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对女性的消极影响,也阻碍女性创业力形成与发展,成为两性创业心理素质差异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人成就动机有差异,男生成就动机比女生高。Corbin等认为,男性善于吹嘘自夸,有过高估计自身表现倾向,女性则更为谦虚,倾向于低估表现,从而导致比男性低的自信分数。Clance和O’Toole发现,即使女性做得和男性一样好,或比男性更好,也常常低估自己、怀疑能力。这也是导致创业心理素质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大学生创业要求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学会处理和应对各种问题,形成和稳固创业行为。[4]通过对创业班学员调研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以大学生创业个性特征培养为起点。通过相关创业课程、创业社会实践,培养学员自信、自立自强、首创精神,激励他们将成功创业作为人生目标,达到增强创业成就动机,逐步趋向创业行为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创业个性品质的培养,可使大学生更科学合理地处理问题,帮助他们创业成功。因此,只有创业个性特征、创业成就动机、创业应对方式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增加其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如图所示: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成就动机、应付方式可通过创业心理教育的素质训练加以转变,促使其行为方式趋于合理,成就动机显著增强。大学生应对方式、自信水平、成就动机得分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可显著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2.对策建议

(1)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促进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业心理素质欠缺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涵盖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受个性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5],其中,学校教育教育培训不容忽视。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可通过开设专门创业心理教育与训练课程,或将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融于现有大学教育中,构建以倡导创业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贯穿创业教育,也是培养我国大学生创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6]

(2)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培养,增加创业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既不是先天遗传,也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后天教育影响下,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作为高级人才的后备力量,创业成就动机的高低直接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成功与成才,我们应大力加强后天培养和教育,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使他们以成功创业为目标,努力做出更大成就。此外,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进行创业实践教学、加大创业实践课程比例的途径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创业孵化机制,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利用高校各类科技创业园区,鼓励、扶持学生建立一些小型企业,并给予其相关优惠措施,使大学生得到创业教育体验,培养创业心理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氛围[7],为学生培养创业能力素养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3)改变高校大学生创业应对方式,促进创业行为产生并稳固。要大学生培养汇聚资源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创业实施能力、创业管理能力与风险控制等能力。[8]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培养,尤其要注意加强有助于创业成功的优良个性特征与品质的养成。通过适度挫折与失败教育,使他们在不断超越与战胜自我中,建立起真正稳固的创业自信,使自身不断趋于成熟,将创业行为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曹威麟, 李德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4(2): 110-115.

[2]林秀华.创新能力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22(2):29-95.

[3]车丽萍.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26(4): 661-666.

[4]Adesuwa Omorede,Joakim Wincent,Sara Thor?gren.Entrepreneurship psychology: a review[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4.

[5] Nathaniel Branden.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elf-under?standing that launched a new era in modernpsychology [J].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Inc., A Wiley Company, 2011: 109-113.

[6]杨琳,袁志华.创业力培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2(3):42-44.

[7]邴浩,杜涵,罗婧.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6-82.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大学生;创业品质;培养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党和国家为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品质等方面。近几年来,创业教育在高校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范例并不多,诸多的创业实践表明,那些事业失败的人,往往是因为心理脆弱, 意志不坚定,缺乏创业所必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应该认识到创业心理品质在创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探寻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一、 高职大学生需要培养的积极的创业品质

高职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所以在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创业品质也就是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是要有坚定充分的自信心。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人只有坚信什么样的结果,才能有为结果而努力的行为。二是要有顽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品质。三是要有极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创业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在逆境面前,只有拼力抗争, 不断追求,才能成就创业人生。四是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创业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和目标。 除此之外,创业品质还包括积极的主动性、自觉性、领导气质、合作意愿、果断实干、奉献等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二、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途径、方法、原则等。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主要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手段,其主要教育内容: 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二是积极的人格的塑造(积极的行为能力和潜力等),三是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统,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下,心理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状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和挖掘人的发展潜力上,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为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体系,探寻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模式

1、以积极的心理辅导,塑造创业品质。完善课程教育体系是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基础。一是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对创业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提升创业的主动性,增强创业的自信心。二是开设创业心理品质培育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个别咨询为辅,通过心理游戏、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心理品质。三是开设创业心理辅导。针对在校期间已经从事创业, 或有志于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进行个案咨询辅导,优化其心理品质。

2、深入情感体验,进行创业实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也只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塑造。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这对培养学生愉悦、乐观的创业情绪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把高职生的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虚拟创业环境或是校内模拟创业等形式,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幸福和满足,在失败中寻找信心和希望,让大学生切切实实地投入创业实践中去, 定能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3、构建支持体系,搭建培育平台。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校某一部门能够实现的,只有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的相关法律援助、 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政府的帮扶机制,学校的创业平台等进行良性的有机结合,构建系统的支持体系,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搭建创业品质的培育平台,一是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如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等; 二是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使其经受创业实践熔炉的考验; 三是大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选取优秀项目进行创业实践,增长创业才干。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 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 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 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编号HGJXH B1110138)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BC121103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孟万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

[2] 大学生创业品质及培养.邹社校.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6卷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养;非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76-03

在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目前被各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所重视的背景下,在排除了创新素质这一特别的能力条件下,研究小组制作了大学生创业素养研究调查问卷,针对浙江某高校创业实验班、部分非创业实验班但具有创业意向的创业学生共发放问卷830份(不分专业、年级和性别),回收812份,有效问卷802份。本研究以下数据都是针对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创业素养现状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个体进行创业等职业过程中必要实现的基本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完成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艰难期的意志体认。在被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60.98%的人认为在长时间的压力学习环境中偶尔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出现,12.80%的学生会有时出现身体不适,6.10%的学生经常出现,有20.12%的学生从无出现过。从此结果可以看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基本能够支撑创业期的硬件要求。与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的学生的6.10%的比例数据相比较,有6.6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身体锻炼,有63.64%的学生有想起来就进行身体锻炼的行为,仅分别有6.67%和23.03%的学生能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锻炼和有固定锻炼时间。身体状况和身体锻炼方面的这个数据虽然没有直接相关,但也能够体现出来一定的关联性。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仅有1.21%的学生无健身意识,其他98.79%的学生都认为身体素质与未来职业和创业有很大关系,应该锻炼。这说明,这些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了有健身意识但极少有相应健身行为产生。这种现象必然会引申到另一个侧面的信息,即学生群体中是否有比较良好的意志力来完成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和创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内部保证,是创业意识体现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1.风险意识与风险责任管理。在被调研的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中,具有风险意识的学生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在面对一个成败率分别为50%的创业项目的时候,分别有88和562名学生选择了肯定会投资和可能会投资的选项,有投资倾向的比例占全体被调研学生的81.10%。这说明,绝大多数被调研学生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在面对风险责任的管理的过程,学生的责任选择意识也是值得欣慰的。在提到与合作方共同决策项目,但处理项目失败后的责任归责问题上,有93.87%的受访者认为责任共担,只有5.52%的受访者基于各种原因将责任归合作方。

2.自信度与成功欲望。自信的程度决定了创业者在面对具有风险或较大压力的创业项目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成功欲望的强烈程度更能影响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坚持。受访群体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成功预测来体现出自信程度的题目中,有25.61%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有很好的创业项目并能取得成功,58.5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成功的可能,仅有1.83%的学生觉得可能会一事无成。由此说明,学生群体中对未来创业职业的成功自信人占据多数。而对于完成项目进而获得成就感的成功欲望的题目选项作答中出现了与自信度相关的数据显示。问卷中用人方给出一个项目,必须花大气力才能完成,但不要求一定完成,要受访者选择如何做的问题上,选择必须完成的人占43.29%,试着降低难度完成的有37.80%,尽量完成的有17.07,无所谓的人占1.83%,正好与成功创业非自信者的比例相似。

有成功欲望和自信程度远不能支撑起创业目标的发展和可持续,其中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意志呈现。在面对问卷中需要完成一个花费很长时间、必须晚睡早起甚至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项目任务中,有39人选择因太累而不愿意做,有293人选择在有人陪同的条件下坚持完成,有469人选择虽累但努力完成以强化锻炼。由此可以看出超过58%的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而有36%的学生是有吃苦意愿但意志方面可能不大坚强,需要一定条件支持才能完成。

3.社会责任感与诚信。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创业项目得以长足发展并得到社会支持的有效内部促动因素,同时也是每个创业者及其职业者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但受访者在遇到社会对企业家要求必须有慈善行为和自然保护的行为,你的看法是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困境,超过5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该做到,而竟然有22.5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企业家的自主选择,不应该要求都做到,17.5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就是企业的一种宣传,甚至有2.50%的受访者认为无须慈善行为。这就对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

而在诚信问题的态度体认方面,针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但后期发现有质量问题,在是否主动邀约消费者退换和企业亏损利益选择面前,仅有1.83%的受访者选择不退换产品,21.34的受访者选择在市场舆论压力环境下有条件退换,而超过76.8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主动邀约退换产品,在这76.83%的群体中,有43.29%的受访者是以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选择的,有33.54%的受访者是以企业声誉为准则进行行为选择的。

4.内控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如意现象,这时就需要对这种不如意的困境进行正确面对和良好的促进。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57.67%的受访者被认为是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41.72%的受访者被认为是有条件的自控力,即虽有自控能力,但在外界过多的影响之下会产生一定松懈现象。与此相适应,有30.49%的受访者被认为是能够有充足的方式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进行自我激励并取得成功,仅有1.83%的受访者不具备自我激励能力,而剩余的67.68%受访者会有条件地进行自我激励,其中有18.90%的受访者会在寻求外在帮助的条件下完成自我激励。不管方式选择是什么样的,但能在遇到创业困境的时候进行自我激励,并能在外界干扰情况下采取出超常的自我控制措施。

(三)大学生基本能力素质

1.基于市场选择的机会识别力。一般来讲,对于市场先机的敏锐把握是创业者进行优良创业项目选择的前提,而对市场先机的把握一般来源于创业者对市场缺口的调研、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国际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敏锐观察。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19.63%的人经常关注世界性能源新闻或国内外大事件和政策性会议,有74.85%的人基于自己的兴趣会偶尔关注,而剩余5.52%的人从来不关注。这意味着会有5.52%的创业群体会失去很多创业项目机会,也有超过一半的创业者会因为兴趣选择问题而不能把握创业项目。

2.基于行业整体认知的战略管理能力与意识。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实践与完成程度是由作为学生学习个体对于市场整体状态进行调研而完成的。在是否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的选择上,仅有6.17%的学生进行过调研,而剩余的93.83%的学生群体因教师没布置过相应任务或因觉得时间尚早或因想做但忘记做等原因没有做过相应调研。这样的状态体现出了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于创业还停留在头脑想法中,没有相应的实质,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3.基于产品特性洞察的市场营销能力与意识和基

于客户需求和潜在价值表现力的服务能力与意识。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50%的人被认为有研究市场产品特性的营销意识与能力,因为他们会对感兴趣的产品进行观察特性。但是在选择客户感受与潜在价值力的问题上,有极少部分学生群体会有客户对产品体验的研究意识,因为只有14.0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商场中看到卖得非常好的商品和无人问津的商品被顾客进行选择的后期会与顾客聊聊顾客对商品选择的理由。这也相应地对高校创业类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意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策略

(一)以团队训练模式提高创业意向学生群体的基本身心素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过程在本质上说是大学生有关创业的认知发展过程。从认知的功能机制角度看,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接受是“同化于己”与“顺化外物”的“内化―外化”对立统一过程和主体认知结构“内化产生”与“外化应用”的“内化―外化”双向建构过程[1]。这样的双向对立统一和建构过程正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

首先,以创设任务环境实现精神奖励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成功欲望与自信。成功的欲望和对自我的强烈自信是创业项目在发展期和未来创业项目得以落户的最有效的支撑。针对学生的成功欲望非强烈意识,可以进行多类型任务完成方式的团体情景模拟。在这样的团体情景模拟中,可以小组方式完成一定任务,而且该任务是必须经过稍微努力就能成功,然后经过若干轮难度逐步加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成功欲望。另外,针对以上的步骤,可在全校范围之内展开针对性展示和压力任务模拟,使其在接受压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才干展示于全校,可起到一定的自信促进作用。

其次,以虚拟情景模拟方式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存在,是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转化过程中作为人的存在和作为发展着的个体的存在的必然。对社会责任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解释又要处理好自有与传承、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实用价值与发展价值、责任认同与外部压力等几对关系的均衡。这几对关系处理的最好方式是实现创业个体作为创业者在社会众多角色中的创业角色的社会责任体认。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或学生组织活动等方式开展相应的社会角色困境的情景模拟,通过角色困境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创业意向群体在其中的角色冲突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责任体认。

再次,以情景共享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内控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作为创业者个体在创业过程中自然而然会遇到众多困境或诱惑。在面对这些困境或诱惑的过程中,创业者个体能否以较强的意志素质转变逆境是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而这个意志素质直接的体现就是内部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鉴于当代大学生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困境时脆弱心理素质的现状,用情景共享为主要方式,对创业意向群体进行团体辅导,充分运用朋辈心理相互促进效应强化学生内控力的表达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

(二)以任务驱动模式提高创业意向学生群体的创业基本技能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学生主体自主自觉的行为,这种自主自觉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对于学生创业意识与行为技能的阻碍。由此,应基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具体行为特征以任务驱动模式构建创业教育自我养成机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讨论与情景创设、探究性学习等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2]。

1.以信息整合技能为抓手,强化机会识别能力。认知观理论认为,机会识别有赖于个体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创业者以往生活的体验,包括了概念、原型、样例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存储,其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促使个体将彼此无关的外界变化和发生的事件组合起来,并赋予它新的商业内涵,从而构建机会知觉[3]。而创业技能的实现和良好创业项目的构建与策划是建立于对外在社会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生创业技能的养成应该通过对各类信息整合与分化的研究,增强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梳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并强化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机会识别能力。

2.以周边市场分类为抓手,强化行业认知能力。市场是所有创业项目得以开拓、发展与成熟的优良土壤,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对于市场的把握能力更是需要关注和强化的能力之一。最简便而有效的市场参与意识的养成就是学校周边的有形市场的统计分类。可以针对周边有形市场的统计分类,加以对周边社会及经济、文化和民俗等的调研,得出有形市场与地域经济、文化和民俗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对于地方区域行业的认知力。另一个需要强化的市场分类便是无形市场的分类,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介、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市场、移动市场等越来越丰富并成为新产业和行业抢占的领地。故在校大学生学习期间,应加强此类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工作,以强化对于行业的认知。

3.以实地调研和情景模拟为抓手,强化营销意识和服务技能。创业项目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创业项目的执行者对于市场服务群体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直接表现为针对市场不同需求群体的产品营销和服务技能。所以,高校在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建立市场调研项目任务和校内相似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养成和意识的强化。

4.以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是创业项目得以发挥其作用的保障措施,而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又非常广泛,需要课堂教学内外的共同关注与教育引导。但是在对学生群体的调研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甚至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对于风险管理与风险决策的意识和行为。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涉猎到相关风险管理的知识,以便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体系中拥有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当然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意识行为还应该是以有效的课堂设计和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为载体进行引导,能够对学生风险管理的角色体认产生很好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

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

[2]牛妍.基于“任务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

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挫折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是我们时展的最有效的推动因素。创业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大力扶持,我国在这方面的推动工作方兴未艾,特别是如何构建强大持久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界对此有较多探讨。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创业教育研究,以及与我国有关情况的比较研究,可以参看文献[1-5],对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对大学生创业有关问题的探讨可见文献[6-11],本文结合田野调查的一些结果,对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1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1)创业的核心前提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应该成为人们特别是受教育者观察世界反思自身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贯穿这一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思维方式。(2)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人们有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即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太大。短期内,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难以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该充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创新意识,鼓励独立思考。

2大学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挫折教育

(1)片面渲染成功案例不可取。相比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我国部分学校的一些创业课程过多渲染成功创业案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一方面觉得那些成功者仿佛很容易;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学不来,最后把创业归于机会的寻找与把握。因此应当正视创业实践中的失败,特别是要强调成功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任何一个成功的发明都要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一个成功的创业更是在不断的挫折中前进的。如果说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致力于灵感的培育,那么挫折教育的目的则是致力于汗水的浇灌。(2)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观念。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产品流通和资金流通速度日新月异,给人们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机遇,但是风险也伴随而来。机会的均等完全不意味结果的均等,充满着机会与失败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需要人类积累至今的概率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扩展和加深人们对机会本质的把握,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强调正确的风险观念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必要。(3)有了正确的风险观才会有正确的成功观。学生对伴随风险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了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之后,将获得更全面冷静地看待所遇到的成功与挫折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这一点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成功学或价值观混乱的心灵鸡汤所能达到的。

3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

(1)大学创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围绕培养合格的就业者,其重点在使学生对职业伦理与职业能力方面有足够的积累,从而迅速适应有关岗位的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的效果是外在的,可以客观评估,同时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至少要达到基本要求。(2)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潜在的创业者,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具备自己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机会并且通过持久投入与努力去把握机会。其效果是潜在的,难以客观评估,当然不能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既定的标准,更不能要求或者暗示每个学生都要实施创业。(3)大学创业教育不要仅限于创业实践训练。我们对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做了一次调查,在随机抽取的近一百名样本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这一主题有负面的看法,如:有风险、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压力大、条件差、成本投入大收益少、九死一生、千辛万苦,等等。这些看法多少反映了学生们接触到的创业教育多为狭隘的创业实践训练。

4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强调独立思考能力。鉴于以上几点,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在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融入通识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加大素质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跨专业的课程,这样才能打破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预设的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另外,要通过有关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因果关系分析事物的联系之外,培养学生考察社会现象的统计直觉。(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植入实践元素。首先,在创业流程方面,提供实际实用的平台,使有需求的学生能得到经验。引导学生在新创立的企业或生长期的企业实习。其次,适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际创业,对弃学从商现象有正确合理的导向。(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其跨学科性和适时性。大学创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创业课程的跨学科性,因而内容具有广泛和灵活多变性,往往很难成为稳定的核心课程,从而易被边缘化。加上师资队伍相对缺乏稳定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弃教从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生需求,通过系列性或专题性讲座等方式保持创业教育的适时性。(5)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把握时代脉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设置心理学、法律法规、国际商务规则、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及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让学生及时感触到快速变化时代的脉搏。(6)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活动。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活动本身即是创业,因此要体现创新意识,体现正确的成功观念,允许摸索与失败,这样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张伟.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8):7-10.

[2]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3]庞世佳,蒋春洋,高云.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剖析与借鉴[J].高教学刊,2015(21).

[4]黄兆信,朱雪波,王志强.欧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变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5]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6]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6(12):64-67.

[7]嵇毅.大学生创业“三赢”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2017(166).

[8]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

[9]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45-48.

[10]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