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客教育探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客教育探究

摘要:该文作者从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创客教育现状出发,探究目前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创客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创客中心建设、艺术设计专业创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艺术创客的师资团队构建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创客课程的实施路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创客教育艺术设计专业

一、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创客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较为重视。以创新、实践、共享为宗旨的创客教育的理念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对以往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创客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实施创新课程、创业教育的新途径。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从业者为最终目标,具有学科融合性强、实践性强、创意性强等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的含义与范畴不断扩展,研究对象更是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在这种形式下,国内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纷纷加入了创客教育的行列,着力丰富学生的设计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将创客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层面。很多高校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学院,创设了形式多样的艺术众创空间。如:清华大学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象山艺术公社、公望创客空间;景德镇陶瓷大学开设了瓷艺创意创客工坊;等等[1]。这些举措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教学体系建设。然而面对火热开展的创客活动,从艺术专业创客教育现状看,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课程设计不合理,定位不明确,缺乏对基础性学科知识的讲授与有效的教学设计。目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客教育的研究较少,各高校都在实施与探索中。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在开设创客的相关课程时,出现了定位不明、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问题。一些设计专业的研究成果是立足于本校的教学现实进行实践的,部分创客课程单一,尚未形成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客课程体系,对基础性学科知识的研究不足,对课程的开发缺乏普遍意义。创客课程知识构建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创客课程一线的实施成果较为缺乏。另外,个别高校在开设创客课程时出现了唯新技术至上的倾向,在未考虑本校专业特点、地域特色的情况下,就引进诸如3D打印、陶瓷制作、AI人工智能、无人机设计等热点项目,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在社会的热点技术上,缺乏循序渐进的基础性知识教育[2]。此外,创客课程的开设受考核结果导向的影响,如果课程实施过度关注成果的效益,并致力于用项目成果参赛,则可能会出现项目功利化的趋势。这种只追求结果而忽视探索过程的教育方式与创客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次,对实践教学的引导不够。在我国的设计专业创客教育中,部分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方法单一、偏重学术而轻视实践训练等问题。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学生对技巧的掌握程度对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至关重要。如,陶艺、漆艺、设计表现、首饰设计制作对技巧要求较高。而这种技巧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基础之上。因此,获得技巧熟练的优秀专业技师的帮助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入校任职,相关专业实践的积累较为薄弱,设计生产的实践经验不足。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缺乏复合型师资,以及能够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型导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跨界培育发展缓慢,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尚未有实质性的成效。最后,资源不足,创客空间、创客项目缺乏良好的运营发展规划。创客课程的开展与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成果孵化平台。创客空间是企业与院校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创客中心、创客工坊存在建设空间与资金不足、引进项目雷同、运营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管理机制与项目运行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创客课程的开发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归因分析提出解决路径:从现状调研、问题分析、因素归类、解决路径等角度剖析,试图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解决目前创客课程存在的定位不准,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创客项目活动实施设计不完善等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客教育实施路径

1.积极打造创意工坊、创客中心,为创客教学搭建实施平台。高校的创客中心、创意工坊等创客平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不同的高校可以创意工坊、创客项目实验室、创客中心等形式开展创客教育。创客中心、创意工坊是创客教育课程得以开展的环境要素,没有创客中心等平台的项目培育与孵化,创客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对场地、经费等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可借鉴国外优秀的创客空间管理经验,采用与企业等合作的方式获得场地、设备等的支持。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公望创客空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落户在富阳公望艺术园。通过考核,富阳公望艺术园引入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给予场地资金支持、孵化平台的同时,用创客项目营造园区的艺术氛围,吸引游客参观,从而增加了园区的经济效益。另外,高校间可以共享资源,以跨院校、跨学科开放实验室式,创建院校联合项目,以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与其他学科共享科研成果、平台设备、创业辅导课程等,以此增强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另外,高校创客中心可以结合地域特性,举办创客大赛、文化节等,以此推进项目的实施。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学校通过创客大赛、创意集市等创客文化活动,让学生创客在校创意工坊完成作品,在校创客空间和陶瓷创意集展示创意作品,利用平台推动陶瓷创客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方面提高了设计者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促进了陶瓷创意产品的销售,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循环。

2.艺术设计专业创客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客教育的重点,就是构建多学科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群设置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真实问题。课程设置应该使艺术专业教学摆脱以往的自由性、随意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课程既要具备时代性,融合艺术、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对材料、工艺、结构、色彩的技术性理解,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设计创新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也要开设基础性的技能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课程可分为四类。第一类,设计专业创客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创新思维与设计、跨学科工程创新基础、创新与创业、艺术设计语言等跨学科课程。这些是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如果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就可以选修。学生完成课程考核后,便可以获得创新创业证书和一定的学分奖励。第二类,技能培训类课程。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教授学生基本技能,如编程、电子、机械、设计等。如,清华大学开设了先进制造与工艺创新设计、创意设计与制造等课程,让学生跨学科地学习制造的基本技能。另外,由于涉及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从业者在上岗前需要取得相关资质,如室内设计工程师、陈列设计师、服装制版员等。为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开设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课程,协助学生取得相关从业资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与创业。第三类,特色项目课程系列。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优势和正在进行的企业项目或教师的个人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公司、项目的相关培训,让学生获得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进而向企业家、导师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创意。企业家、导师在此寻找具有商业潜质的学生,制订可行的商业计划,帮助企业和项目研发人员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设计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创客实践中参与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并通过创客空间孵化一些初创企业,以此深入开展创客教育。第四类,创业竞赛指导服务课程。目前,有关部门举办了诸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设计大赛也较多。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创业竞赛的指导服务模式,对接实际操作,为学生入驻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种子资金支持,这也能提高项目的知名度。设计专业竞赛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竞赛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构思方案与设计,并能将其落地。这不仅要求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索未学的知识。因此,创业竞赛指导服务课程可通过项目集训和课程训练的课程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协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积累跨界设计经验。课程构建体系如图1。

3.艺术设计专业创客课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依托企业代为开发的项目为课程引入点。高校可以创意设计技能课程、多专业渗透式课程、创业指导课程为内容,参照行业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定位,改变教学内容与技能性实践分离的状况。高校可在课程内容上实行多专业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如,在创意表达、衍生品设计、课题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品牌设计推广、创业管理、融资方法、企业运作流程、团队建设等内容。高校应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科交叉知识,增强实施设计方案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创业环境的能力,全面学习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业的流程。创客课程应重点围绕从做中学与辅导培训,使学习内容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应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在教学中融入更为生活化的内容。如,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学习某个具体产品的设计概念,而要以学生的直观感受、生活事件以及活动细节为着眼点,在具体的项目中,让学生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师应强调艺术与科学、设计与产业、工程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力求将创意设计的艺术性与项目的落地性有效结合。

4.课程教学方式。由于创课教学具有自发性的特点,高校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应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倡导学生以人人参与的形式展开自主学习。导师应提供设计思考的方法和设计方向,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经验的帮助,并让学生通过在做中学、面对面交流、参与竞赛等形式增强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将设计的思维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如公益性项目、环保、垃圾、能源等项目,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其次,教师应通过设计导学环节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语言、应用科学的好奇心。最后,教师以“寻找创意元素—市场调研—设计模型制作—专家咨询—解决问题—实际实践设计方案—分享与评估成品”的步骤引导学生开启设计之旅。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不再停留于模仿,而是保持长期学习的兴趣,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如,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客课程教学方式为技能培训、头脑风暴、嘉宾分享、设计反思、创客马拉松等形式。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团队协作、互助学习、创意分享、讨论交流、开放式探究等方式,实现各课程间基础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融合。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库、网络资料等自发组织的灵活学习方式,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模式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综合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与新兴技术,以此优化常规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培育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5.跨学科师资团队建设。笔者认为,发挥创客教育的效用,不在于学校拥有多少高端的科研设备和项目,而是取决于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创客课程教学和项目实施难以由单个教师实现,因此,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由学科专业教师、行业导师、跨专业导师组成的跨学科的师资团队。学科专业教师承担项目的组织指导、实施工作;行业导师参与项目的开展过程;跨专业导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予以指导。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高校可以从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个角度入手,开阔创客教师的视野,构建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引进专职教师,发动设计协会、校友、企业,通过招募志愿者、实习、竞赛等方式组建师资团队,构建长效的创客师资培养机制。另外,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相结合,利用市场资源,将教学和市场创新相融合。高校应鼓励自主性较强的教师组成创客教学队伍,以此获得项目资金,满足创客教育对优秀创客师资的需求。

三、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承载了我国设计产业的未来,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创意。因此,高校应该从艺术专业的教学特点入手,将艺术、设计与工程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构建应以创客空间为基础,以此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创客师资团队组织以及网络资源建设。教师应倡导学生开展探寻、分享、交流、合作的自主学习,注重将教学与新科技手段相结合,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5-11.

[2]万超,魏来,戴玉梅.创客课程开发模型设计及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3):62-70.

[3]吴昕昕.艺术设计专业创客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4):104-106.

作者:杜娟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