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众创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近年,许多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倡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近年的高校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从学校、学院、辅导员层面探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以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最早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在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时至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近年也采取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需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和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199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式启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两大战略目标;2012年,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号召,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举措实施的具体办法和相关政策。近年,许多高校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倡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目前,由于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或专业,或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一些大学生只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虽然达到了“就业”的标准却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另外,大学生社交圈中存在同质化现象,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容易“扎堆”,如有一定技术储备的是一个圈子,有管理能力的是一个圈子,懂得市场营销运营的又是一个圈子,他们彼此之间关于创新创业的交流较少。

(二)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我国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虽然申报的人数较多,大学生也非常积极,但最终的成果展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部分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开放度不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制度,致使大学生整体参与度较高但实践性不强,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保障。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也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创业中,有个别大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也缺乏正确的信念,经不起诱惑,比较急功近利;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尝试的勇气,缺少挑战精神,患得患失,不愿、不敢作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心理素质不佳的大学生很难取得创业的成功。

三、高校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学校、学院层面

第一,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一定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有助于高校规范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也是个非常适合的平台。学生在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学习,不但能获得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在遇到不论是事务性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还能够吸引本来并没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第二,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和讲座论坛。通过参加竞赛,大学生充分地激发了个人的竞争欲,也容易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有一定创造性的灵感。除国家开展的竞赛外,高校应该经常性或者周期性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有兴趣、有想法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竞争中施展个人才华,共同进步。同时,高校要举办创新创业主题的讲座或论坛,让参与创业的大学生相互交流想法,进行思想碰撞,取长补短。另外,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专业”与“创业”结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所得到的理论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如果高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后者作为重要的元素与专业教育融合,那么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学习中就能够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专业教育也能在创新、尝试、突破中映射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前沿成果。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推广。2015年,“互联网+”计划被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布局使得教育进一步自主化、可视化和数据化。通过“互联网+教育”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让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这种方式范围广、影响面积大,具有一定的宣传实用价值。

(二)辅导员工作层面

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络最密切的群体,特别是本科阶段,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向导”。辅导员做事的方法、态度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辅导员工作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第一,鼓励大学生参加竞赛。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学科竞赛,及时竞赛消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辅导员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组织协调好大学生组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另外,辅导员要有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对积极的、有想法的团队以支持为主,让其坚定信心和信念,朝着目标努力奋进;对表现不是很突出的团队以鼓励为主,帮助其分析原因,表扬其闪光点;对竞赛取得的成绩持肯定态度,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第二,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里变化呈现出波动无规律、落差起伏大的特点。无论是有想法还没有实施创新创业的学生,还是正在创新创业路上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辅导员的关注和帮助。首先,辅导员要了解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客观评价其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其次,对于可以实施的方案分阶段与创业学生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再次,辅导员要及时安慰、安抚创业失败的学生,引导其坦然、乐观地面对事实。在“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开展实践活动,只有在不断前进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复杂而持久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爽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化策略[J].文教资料,2015,(24).

[2]于建福.区域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崔彦群,钱国英,徐立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4).

[4]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等.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张向前,黄种杰.我国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作者:舒寅辉 张东明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