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例6篇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刍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后勤企业通过科学与规范化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并且通过市场的开拓,参与社会竞争,逐步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双效益的同步发展。文化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灵魂,高校后勤企业市场化的运作,要获得可持续的长远稳定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最为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模块构成的系统结构体。

(一)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用以指导后勤企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精神力量,是后勤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后勤领导集体有意识的科学升华、提炼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思想、道德标准、团体意识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或物质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客观体现,也是高校后勤整体风貌的体现。

(二)制度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它是后期企业在经营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包括与后勤服务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等。高校后勤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落实的保证。后勤制度的存在能够促进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员工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度统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后勤企业得以有序地组织起各种资源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表现层,它是后勤企业实体和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学习、娱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总和,它是后勤企业经营理念、制度规范、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其中包括了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为,企业与顾客之间行为,企业与员工之间行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等,员工行为包括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行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等。如后勤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质量直接反映了该企业员工管理、培训、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折射该企业的经营理念。

(四)物质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显现层,它是后勤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是广大师生最直接感知的实体文化。后勤企业除了要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之外,还应该重视标识化的外部表现形态比如校园、食堂、宿舍环境,后勤网站、后勤标志、后勤橱窗、统一服装、徽章等等。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引领高校后勤企业发展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它决定了后勤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和经营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原则,这些方式和原则指导着后勤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着员工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正确的态度从事服务活动,进而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有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总能引导企业往更健康,更积极方向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二)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

由于高校后勤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餐饮、公寓、校园、物业、水电、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品种众多且复杂,同时后勤员工队伍根据岗位的需要存在着学历、年龄、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就使得整个高校后勤企业的在管理与协调上容易出现较大的困难,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了,明确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使企业与员工的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友爱互助的和睦氛围,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降低管理熵值增加效应。

(三)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环境育人水平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一个子系统,那么高校后勤文化也是高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后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其服务对象――广大学生的接触是最为广泛的,高校后勤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同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因此,塑造高校后勤文化,就是要树立一种后勤企业的优秀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作为后勤企业员工的行为指南,实现后勤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此外,通过对后勤员工行为及形象的规范设计、后勤服务模式设计、后勤服务网络宣传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团结向上、科学规范、服务育人的内部公众心理环境和氛围,高校后勤企业文化通过管理、服务、环境等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实现了对学生教育培养上的积极影响,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建立高校后勤企业良好的形象

高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实体,在市场中运营,必然与各类社会公众比如消费对象、供应商、政府、合作伙伴等产生各种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后勤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广大师生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塑造与培养,有助于高校后勤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有效转化为有形财富,推动高校后勤企业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科学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后勤企业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要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找准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和优势所在,弄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其所特有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以来是以实现企业化、社会化和经营化为目标,但它有着不同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经营行为的首要考虑目标,而高校后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两种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三服务,两育人”始终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在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全面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诚信为本,以人为本,为高校的稳定与安全,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二)整体塑造、系统设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结构体系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构建中,明确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后,首先围绕着该目标,需进一步提炼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使命、远景、宗旨、定位、服务观、经营观、人才观等全面的精神文化理念;其次根据已提炼的精神层文化和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后勤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操作规范、考核激励、监督评估等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再次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中,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便捷化,大力引进国际通用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后在以上部分设计规划完成之后,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后勤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规划,通过视觉形象系统的实施,以直观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形象和文化内涵在企业员工与公众心中产生较大的反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渗透与实施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落实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把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编制成手册,让全体员工认识,了解,感知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可通过考核的方式组织员工初步掌握本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宣讲、培训或研讨的方式,借助一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员工个人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使员工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理性的认识。再次,通过开展工作计划、总结,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宣传报道,有奖征文、演讲,外出参观学习、文体活动等使员工获得更多体验与交流的机会,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认同。最后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工作技能比赛、主体活动月等实践环节,让员工自觉将企业文化理念变成行为养成习惯融于后勤服务工作之中,在实践中,工作中展现企业文化。

(四)重视高校后勤网站的建设与丰富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基本上是面对面的服务模式,服务琐碎且效率低,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充分运用高校后勤网站,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信息迅速传播与交融的网络时代,特别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与教师,其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后勤网站的推动,网站已经成为后勤企业形象展示,信息,商业拓展,内部沟通交流的重要阵地。高校后勤网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校后勤新闻网,高校后勤电子商务网,高校后勤BBS三大模块。鲜活、丰富的新闻信息平台,快捷、便利的电子商务平台,平等、自由的BBS交流平台,全面的、快捷的、动态的信息宣传和渗透,对高校后勤企业塑造形象,传播文化,扩展服务,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有着良好的帮助。

优秀、健康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的塑造、长期的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更新,需要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是一笔无形资产,对高校后勤往高层次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曙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重塑[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 5) .

[2] 杨安, 石琴.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 J] .高等建筑教育, 2003( 3) .

[3] 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 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 6) .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2

企业后勤管理基本情况

传统的企业后勤服务运营模式是福利、供给、封闭的形式,运行成本计入生产成本,不单独核算后勤服务的效益情况,国有企业计划模式的后勤保障体现不出劳动付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仅把后勤服务纳入生产的一部分,具体实现的价值和运行成本并非进行单独的核算。这种模式工作效能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运行成本过高,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束缚了后勤服务的发展,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企业后勤服务管理模式改革

企业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运行体系。后勤服务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后勤服务体系改革也要遵循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新型企业后勤服务基本实现社会化,由社会组织来完成,推向市场,使分工更加专业化,这只是企业后勤管理改革的一种方式。在企业内部实行模拟市场化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改革手段,下面主要阐述企业后勤服务如何模拟市场行为管理模式转变,建立长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后勤体系。

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开放的、科学的、竞争的、高效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建立模拟市场运行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结合大庆炼化公司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探讨内部模拟市场化框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一)是首先明确市场主体。市场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模拟市场部分的业务范围,明确市场主体就是确定需要实行内部模拟的范畴及考核主体。大庆炼化公司是一家以炼油化工为主的石油加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冗员、资源闲置、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原后勤服务属于福利、封闭、计划管理模式,运行成本过高。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后勤服务的保障能力,2013年起公司对综合服务部物业、洗浴、绿化、室内保洁等业务实行模拟市场化运行模式。大庆炼化公司综合服务部即为模拟市场的主体,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实施模拟市场运行。

(二)是确立价格体系。价格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没有价格就没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根据市场行情和相关标准建立价格体系,首先明确核算的业务种类,综合服务部业务范围很多,需要明确价格的有物业维修、绿化、室内保洁、洗浴等业务;其次明确价格核算办法、确定价格,其中物业维修、绿化、室内保洁等有地区一级标准可供参照,没有标准的可参照市场同类价格进行核算;最后与上级主管部门确定内部核算的最终价格,并在核算考核方案中予以体现。

(三)是明确管理目标。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以利润为目标的,模拟市场运行要以模拟利润为主要考核目标建立相关的考核体系。

模拟收入=∑模拟核算价格×工作量

在实际运行中收入以实际完成工作量进行核算,总收入包括各项具体业务核算的收入之和。

总成本=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

其中包括员工费用、动力费、管理费、折旧费、制造费用等所有发生的费用。

模拟利润=模拟收入-总成本

管理目标即最终实现的内部模拟市场化利润目标。

(四)是建立管理考核方式。以规章制度形式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顺利进行。转变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市场意识,考核方式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力求简洁明了,即要满足企业总体目标要求,又要体现员工付出得到相应的利益。大庆炼化公司各项考核以奖金为准,实行的模拟市场经营后,仍以奖金考核方式进行,采取月度预借,季度预考核,年终结算的考核方式。

(五)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法治企,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企业内部实行模拟市场运行同样需要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障模拟市场在可控范围内运作。大庆炼化公司要求综合服务部模拟市场各项工作要在公司相关规定范围内运作,必须符合公司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工作量完成情况要由公司相关主管部门书面签字确认,公司审计部门要对模拟市场单位进行年度经营情况审计,确认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内部模拟经营的有效性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促进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

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运行管理只是管理模式改革的一种方式,在实行模拟市场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整体环境和市场化主体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要与企业主体的发展统筹兼顾。

三、后勤管理模式改革成效

内部模拟市场化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效果。

(一)是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素质,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调动工作积极性。市场化管理用市场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取代过去“大锅饭”的传统观念,使员工从过去纯粹的工作者变成经营者,经营成果和每个人的收入直接挂钩。实行模拟市场管理后,经济效益与收入挂钩,被动接受工作变成主动找工作,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自觉学习各种工作技能,开动脑筋想办法,主动修旧利废、精打细算,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根本素质。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3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激励机制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进步,各类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的形势使高校对全方位服务于高等教育的高校后勤提出更为深层次的要求,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人,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也将面临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作为劳动密集型性质的后勤服务公司来说,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充分理解与重视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后勤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这一基本思想理念。因此,对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和提高后勤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新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后勤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企业(集团)是高校后勤产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于高校教育的组织,具有明确的企业任务,同时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后勤社会化是通过引进市场的力量,突破高校有限的资源与不断扩大化的高校招生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学校是教育事业单位,一切活动必须围绕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进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发展最终是为了国家高教事业的进步发展。基于这个背景,高校后勤企业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服从高等教育公共事业的性质以及高校市场的特殊性质。高校后勤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及性质决定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广大的师生和高等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有限的投入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最大化服务产出。

2.2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得来说,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寻求完善的阶段。各高校后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着不足和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意性强,缺乏规范和系统性的人事管理机制。高校后勤人事管理方式脱胎于传统的高校事业单位管理,虽然后勤社会化后,一些公司逐步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完善,具体管理方式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二是人员编制复杂,存在同工不同酬金现象。沿袭历史原因,高校后勤企业职工人员构成复杂、层次多,后勤服务集团员工由学校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人才、短期用工等部分人员组成,其中事业编制人员又包括国家干部、聘用干部、固定工、合同制工人;短期工中既有相对长期的工人,也有季节性工人。不同身份的职工享受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差别很大,这种体制本身对促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消极作用。

三是职工缺乏相应的技能、职业培训。据了解,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后勤企业职工一般千人以上,外聘的合同工人往往占90%的比例,这部分员工素质和技能一般较低,也缺乏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理念。目前高校后勤的企业没能技术队他们实施足够的技能、职业培训。

四是缺乏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意识。由于外聘人员工资相对较低,后勤企业对人工成本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一些作业不是基于提高作业效率而是靠增加人数来完成。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使工人得不到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无法提高劳动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3构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要实现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服务企业,就必须盘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对现有的人力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管理,首先应对高校后勤企业人员配置现状作详细的分析,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所设工作岗位科学的分析:合理的职务结构设置;缺乏人才的类型、专业、年龄、性别等项目都要进行细致、科学的测评。从而获得精确的数据,有目的地进行人员配置和培养。

3.1结合基于成本优势的企业战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

波特于1980年提出了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三种企业战略模式,其中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者,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使本企业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对于高校后勤企业来说,运用成本领先战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具有特殊性,高校后勤企业服务于整个高校师生,服务具有“批量”的性质,服务人数众多,近年来,一所普通高校办学规模人数动辄几万人,大规模的“批量”性质的服务使得后勤公司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具有实际的可行性。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服务效率,以最小的人工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服务产出。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看,员工的报酬同劳动效率和劳动力边际产出正相关,后勤企业通过推行成本领先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可以缩减职工数量,提高职工的薪酬福利,进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目前高校后勤企业留不住人才,深层次原因是后勤企业不能为非编制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高校后勤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降低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支付给员工较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的能力。

3.2系统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职业素质

系统地开展员工培训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可以全面提高后勤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和服务水平。高校后勤必须站在发展的战略眼光上把系统开展员工培训纳人后勤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把人才看作企业的第一资源要素,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系统开展员工培训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规范、技术、质量要求,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是对岗位进行科学考察,分析,做好岗位分析,挖掘岗位对人特殊的要求以及如何做到“能岗匹配”;其次要在培训经费、培训内容等方面给予保障,经费的投入、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关系到职工培训能否有效实施、能否起到实际的效果;第三必须有一整套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严格考核制度,将培训结果与员工考核、晋升、晋级等结合起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目前企业职工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岗前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管理知识学习、非正式教育,高校后勤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使员工培训起到应有的作用。

3.3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绩效考核就是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某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为增加报酬提供合理决策的基础,可以为加薪奖励的公平化提供保证,通过考核,全面评价员工的各项工作表现,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取得的报酬、待遇的关系,获得努力向上改进工作的动力。后勤企业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科学公正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中要注意:一是根据岗位职责各不相同,应该将管理者、技术人员、普通职工进行分类考评,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细则;二是定期将考核后的绩效结果进行公布,以做到客观公正,将所有指标量化并将其存档,以利于为今后的考核工作进行科学的评判作为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后勤的服务水平,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后勤应以物质动力为先导,以精神动力为支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质激励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把职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还可以减少人才流失。但这种激励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因此,企业必须坚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4结语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后勤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按照现代服务企业的要求,实施科学的发展以及运营战略,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以高效有力的人力资源为保证,高校后勤企业要从传统的人事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使人力资源成为后勤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1 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3

2 曹长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措施 [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3 王炜,关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整个高校的正常运作起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体会到后勤缺少的不是财、物资源,而是缺乏有丰富经验而又踏实于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因此,针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举措已被众多高校领导所重视。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特征

1.高校后勤人员结构复杂

高校后勤的工作人员结构复杂,一般情况下,总体分为在事业编制、企业编制、非在编人员等。细分为:事业编制人员又可分为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企业编制人员、非在编人员里包括劳务协作人员、失地农民、小时工等。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人员一般是由老职工、学校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等,非在编员工一般是教职员工家属、下岗人员、农民工等。因此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结构非常复杂。

2.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大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资源具有流动性,这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可的,其是衡量某个经济体质的好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流动性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具体的单位来讲,单位则必须将这种流动性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高校后勤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然而从事技能性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非在编人员,由于高校后勤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加之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且回报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会造成人员流动过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系统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某高校后勤在编人员现况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11%,具有中级工技术等级以上的大约有40%,35周岁以下人员不到10%。非在编人员的学历层次极低、没有技术等级、年龄结构老化。职工的价值观还普遍停留在重实际利益,少开拓、创新精神的层面;非在编人员只为能够有一定的工资并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虽然近几年学校也很注重后勤队伍的素质建设,使得后勤人员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后勤工作性质和职工长期以来对后勤工作偏见的影响,真正有理想、有朝气,懂管理、懂经营的年轻干部愿意到后勤工作的很少。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后勤系统可备用的人才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总量构成上还处于低效率配置状态,存在于后勤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和高素质人才绝对贫乏的矛盾之中。

2.高校后勤缺乏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后勤普遍存在绩效考核的机制问题,一般情况下在编人员都是参照高校的工资津贴等考核办法进行,虽然有的高校也与下属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但其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年终考核没有按照责任书中的奖惩办法执行,致使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狭窄,考核失去应有的功能,工资奖金跟着学校走,考核的指标设置失去了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这样的绩效考核重视任务目标而轻视绩效,所以很多员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考核所定下的标准,这样的绩效考核忽视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也使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异常缺乏。

3.高校后勤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后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在,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对后勤发展有利的薪酬体系。在编员工的工资主要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工资级别执行,在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稍微拉开差距,但是,依然缺少量化标准,设置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时,并没有结合后勤的实际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成为空谈,优胜劣汰也化为泡影,没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非编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核定与在编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很大。其次是高校后勤不能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公平的用人机制仍然只是表象,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精神需求,没有以公平的竞争机制使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是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意识的激励,对激励方式方法的了解不深,造成无法良好地运用。

4.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不够

当前,高校后勤引进后勤管理的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造成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事业单位进行人事改革,各教学、行政部门实行定编定岗,定编后多余的人员就集中到后勤来,而学校重视教学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后勤人员都是重使用而轻培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后勤人才的使用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而高校后勤自身的使命是服务于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这就强烈要求提高员工的素质,区分不同岗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的同时,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现在,我国只有部分取得独立法人并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高校后勤集团对员工进行积极系统的培训。但是,高校后勤作为服务于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才与专家学者的服务部门,其有着固有的使命和任务,在高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服务队伍,如果员工的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后勤也就不能完成本身的固有的社会化改革的使命和任务,也就代表着改革的失败。

5.缺乏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后勤工作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体力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缺乏对后勤实体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没有归属感、没有凝聚力,这样就不可能对高校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改变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整体观念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要明确。第一,就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广大师生和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第二,就是在社会化背景下实现自身的经营发展。后勤人员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服务高校、顺应社会,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处理好以下方方面面的关系:明确服务育人的宗旨;建立人—岗对应的体系;完善考核、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机制

绩效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它是以目标为导向,把后勤实体的目标层层细分,通过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分析,并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改善后勤员工的工作行为,充分发挥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在性,更好地实现高校后勤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绩效考核有量化的指标、具体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结果和员工的薪酬挂钩,薪酬是员工劳动的补偿形式,以货币和非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分为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福利、保险等。薪酬一方面是衡量员工业绩的标准;另一方面,可维持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使人力资源持续可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在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制定激励措施。工作要丰富多彩,通过改进工作设计,丰富工作内容;赋予员工更多尝试机会,增加工作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使员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成就感,提高心理期望值,增强创造欲,还可以采取让员工自己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适当地给予奖励,这会更大地激励员工,让员工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另外,针对不同员工的心理和性格,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员工的个人动机,形成自我激发、驱动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的队伍素质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在高校后勤发展方面有潜力的管理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者按照学历水平、专业类别、工作年限、岗位级别等划分级别,明确其职责,确定考核指标、标准和办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认知资格提出要求,要持“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岗,否则不能从事相应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心的管理者,对低素质、低能力者进行裁减分流。对于一线技能人员,要清楚技能培训目标,及时把握培训要求,使培训进入良性循环,提高技能,服务后勤实体,以提高后勤效益,更好地发挥后勤在高校中的作用;同时建立一套奖励制度,确保后勤培训取得好的效果;技能培训要实行业绩考核,更要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技能培训进行统筹管理,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培训机制。

4.建设后勤企业文化

所谓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指的是在高校校园中,以高校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员工素质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和外在形象的总和,它是后勤观念形态、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综合体。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领导提供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氛围,没有这种氛围,后勤实体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员工们“劲不往一处使,心不往一处想”,人心涣散,工作怠慢。这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势必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总之,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必要,只要我们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文谦.高校后勤制度变迁刍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煤炭企业由单一的以生产煤炭为主向跨地域、跨行业发展,对我们企业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搞好现有的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企业情况相符合的、优质高效、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那么,作为企业的后勤工作部门,怎样充分体现自己的功能,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其一,要确立后勤工作的创新意识,适应企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为企业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的新模式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煤炭企业后勤工作兼具管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属性。后勤工作和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后勤工作水平,这对于促进企业高效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煤炭企业后勤工作发展现状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就目前国内后勤系统的 整体情况看,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后勤管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现有煤炭企业后勤工作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环境保洁、物业管理、职工餐饮、工程维修、矿区保安、矿区园林绿化等,因此从事这些工作的职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技能不是很强,给后勤产业的发展带来困难。我国煤炭后勤人才工作随意性较大,对后勤人才缺乏引进、培养、内部竞岗、人才储备等机制,后勤管理系统缺乏规范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其次,后勤信息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企业后勤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标志,培育和发展新的信息网络建设,对于我国煤炭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后勤部门还没有完全进入“数字后勤”,大多数煤炭企业还没有将职工消费、核算、业务流程等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平台,同时也缺乏一批既具有后勤业务水平,又有着一定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职工队伍,影响着煤炭企业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速度。

第三,绩效考核制度仍需健全。

煤炭企业后勤部门存在固定资产利用不合理,资源不能有效调配,缺乏管理者和专业技能岗位公开选聘制度,考核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因此浪费、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提升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对策

坚持服务为本的后勤工作宗旨。后勤工作在大中型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炭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坚持服务为本的后勤工作宗旨,就要提供优质服务,严格律己,接受监督。制定详细的餐饮、供水、供电、供暖、维修、浴池、绿化、文体配套设施等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考核细则,逐步使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后勤工作必须切合实际,把这些看似简单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做好,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为生产作业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内涵。让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产生自豪感和为企业奋斗的责任感。

坚持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创新。煤炭企业后勤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建立有效的服务创新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筹划和安排,积极推进企业后勤改革。要虚心学习成功者的新经验,克服过去单 一的做法,不能两只眼只盯在本单位的后勤体系建设上,要走 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同行切磋交流,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在管理和制度上创新。高效的管理制度,以及与管理体系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干部、员工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责,管理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工作。其次,要正确引导服务创新心态,准确把握职工需求,做好沟通、相互理解,将后勤服务工作视为一件关乎企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再次,专业技术和提升服务质量上创新,引入行业标准,优化服务工作,推行用户满意度管理等方法,从员工的态度、服务诚意、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

3.如何提高后勤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煤炭后勤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煤炭企业后勤深化改革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和掌握煤炭企业后勤管理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后勤改革。干部首先要敢于挑战和创新,以奉献、发展的思想指导工作。后勤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热爱矿业,热爱后勤工作,热心为矿区职工生产服务。紧紧围绕煤炭企业生产中心任务和后勤保障服务两个重点,求真务实、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煤炭企业后勤领导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悉矿区生产作业工作,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与发展。

增强员工素质和人才培养工作。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后勤员工团队。后勤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在提升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科学化和规范化后勤发展水平上发挥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员工培养上,企业后勤部门要不定期开展学习班、研讨班、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在打造优秀的企业后勤文化上,要结合工作特征,充分挖掘员工特长,例如开展饮食健康讲座、餐饮文化知识竞答、环保与低碳生活、生产安全知识普及等一系列具有典型特征的后勤企业文化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专业知识与文化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后勤人才培养工作也要重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由于后勤工作涉及服务对象广泛,工作量大,因此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是当前煤炭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现代煤炭企业建立绩效管理制度要坚持客观、全面、公开的评价原则,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公开,接受监督,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建立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

在我国煤炭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满足本单位基本工作需求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从而忽视了各单位管理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横向信息共享的能力。现代煤炭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整合资源,重视应用,全面实现管理思想和控制业务流程。同时信息系统的实施,还需要后期维护和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中具有积极作用,是提升现代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劳动合同 管理细节 探讨

一、劳动合同书的保管问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各保存一份合同文本。但是交给员工保管,会产生丢失、损坏、违法使用等不利情况。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意交给员工保管,但是又要承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不利局面。可以采取在签订劳动合同书时,让员工自愿签字确认把属于自己保管的劳动合同书放在企业代为保管。

二、合理利用合同试用期,加强合同管理

第一,可以在试用期内及时解除在试用期间被发现不符合招收录用条件、不适合岗位要求以及月平均出勤天数达不到企业规定员工的劳动合同。

第二,企业应在试用期内完成对员工试用期的考核。可取试用期的平均值作为员工试用期考核班数,但是不得违反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员工试用期的规定。例如:首签合同期限3年,按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间月平均出勤天数取前5个月的平均值,不足20天的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三、充分利用首期合同履行期,强化合同续订机制

第一,对员工在首期合同期内履行合同权利和义务情况的考核,应该在员工首期劳动合同期满时及时进行,可续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必须考核合格。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互结合进行起来不失为一种稳妥的考核方式。出勤班数、旷工个数和“三违”次数等是定量考核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服从工作安排、业务技能、工作表现、工作态度等因素则构成了定性考核的关键。

第二,定量考核的标准及方法。严格考核员工在首期合同履行期内的年平均出勤天数,对年平均出勤天数达不到企业规定的员工不予续签劳动合同。可以参照合同试用期内的月平均出勤天数来制定首期合同履行期的年平均出勤天数。例如:首签合同期限三年,试用期6个月,规定的月平均出勤天数是20天,则年平均出勤天数是20乘以12个月,即是240天。

员工的工伤、探亲假、年休假、婚丧假、企业批准或指派的学习培训天数以及计生部门批准的产假或护理假等均可以包括在出勤天数的考核之内。

对员工在首期合同履行期内的旷工个数应该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和相关考核规范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续订劳动合同与否的依据。对首期合同履行期内连续旷工或累计旷工达到解除合同规定上限的员工一律不予续订劳动合同。例如,企业可以对一年内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可以制定统一标准,加强对员工在首期合同履行期内“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次数的考核,对于首期合同履行期内“三违”次数达到解除合同规定上限的一律不予续订劳动合同。

第三,上述工作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薪酬考勤模块和劳动合同管理模块的衔接工作。从而使试用期、首期合同履行期内员工月平均出勤天数、年平均出勤天数的考核做到有据可依,所有的工作均可以在软件系统内自动进行。

第四,定性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一是不服从企业安排,不听从领导指挥。二是不能独立完成规程规定的操作工艺或不能完成班组协作任务;不能熟练掌握业务范围应知应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企业组织的各种业务知识考试中经常不合格。三是不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不负责任,,贻误工作,工作中经常出工不出力。四是经常迟到、早退;工作态度恶劣,作风懈怠。

定性考核的内容应由企业统筹掌握,总结和处理应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的员工,不予续订劳动合同。

四、正确处理合同履行期内的疑难问题

第一,员工以欺诈手段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视为无效劳动合同。例如冒名顶替现象,企业应及时辞退冒名顶替者、解除被冒名顶替者的劳动合同。其中就包括了员工私自离职中存在的私下卖工现象。

第二,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的员工经相关机构鉴定后,按照劳动力的丧失程度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处理:退出工作岗位,办理病退手续;办理内部退养手续,享受内部退养待遇;原工作或企业安排的其他工作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均不能从事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企业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