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论文范例6篇

外语课堂论文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1

作者:郑瑾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详细阐述一下课堂导入的层次以及作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来导入新的知识。对于旧知识体系的温习,有利于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理念)。复习形式的导入,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们将已经学过或者讲过的知识进行review,通过这种办法来完善学生们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与学习。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二课为例。在UNITTWO里面,PARTONE其实就是教材编撰者有意识的导入过程。通过前面提到的交际技能训练,这个部分再次提及了CommunicationSkills(交际能力)。通过对于“确定”和“不确定”的英语口语表述方法,教师先要领着学生们温习已经学过的常用句型。然后,在掌握了初步的技能后,再通过听力练习(task)来检验和巩固。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也颇受学生的认可。其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法来进行教学预热(warmingup)。直接导入(directleadin)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了。对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通过开门见山(straightforward)的形式,展现无遗。这种方式最直观,也最简单。直入主题,切中要点。既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对于以后的实践进行了铺垫。例如,在讲到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parttwo,taskthree这个部分的时候,因为我们要讲的是美国著名的摇滚乐歌手ElvisPresley,即大名鼎鼎的“猫王”,就不妨采用此种leadin的方式。如果直接告诉大家,ElvisPresley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就是大家熟知的“猫王”,会很快引起学生们的疑惑和兴趣。“猫王”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过,但是为什么从发音和意义上面来看,都和ElvisPresley这两个英文单词有很大距离呢?这样便很快形成了教学上面的张力“tension”,有利于启发学生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浓厚兴趣。大家很快就会进入正题,去试图了解跟多有关ElvisPresley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信息和情况。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让大家学到知识,并且牢记在心的。再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观导入。直观导入依赖于教学辅助手段。比如说powerpoint,挂图、模型、标本等等。这些教具直观性很强,并具有最大限度的视觉效果,能够很有效地给学生们提供获得直观体验的机会,因此也颇为有效。例如,笔者曾经在我校商贸英语大专班的视听说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过这种导入方式。同样是对于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另外一个部分,partthree。这个部分主要是要讲解有关美国著名影视大亨WaltDisney的生平的。为了展示这位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我们直接选取了迪士尼公司拍摄的一部分动画片的片段以及图片,包括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红帽(littleredriding-hood)等等。

通过这些视觉效果的展示、放映,同学们的兴趣高度集中,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游戏导入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组织教学。游戏(games)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趣并且有效的方式。“Gamesleadin”实际上就是指教师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把要讲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的技能,通过趣味性比较强的游戏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教学穿插。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进入角色,找到定位。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丰富阅历(experience),提高审美情操(aesthetictaste)。例如,在给学生们讲到英国风俗、民情的时候,我们就曾经做过范例,给学生们教授英国孩童们玩的一个叫做“auntSally”(莎莉姨妈)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通过一个画了人脸的大牌子,人就被称为莎莉姨妈,在姨妈的嘴巴的位置挖个窟窿,然后让孩子们往窟窿里面投掷石块或者沙包。这样的游戏简单、有趣,操作性也比较强,可以让学生们很快的体会到乐趣。因此,这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在同学们当中起到了很好的评价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裨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除了以上提及的方式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益的leadin途径和方式。例如,联系导入法(exercisesleadin),悬念设计导入法(suspensionleadin),经验导入法(experienceleadin)等等。这些方法,形式不一,但其中心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我们就简单总结一下他们的共性(similarities)。首先,导入的过程一定要有启迪性的意义(enlighteningsignificance)。

能够引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的思维方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质的教学手段、方法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是,有些时候,鉴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经验的欠缺,有些leadin过程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没有能够启动真正启迪的效用。这样会给学生们造成思维上面的矛盾冲突,不利于激发学生们思考方式。我们其实要做的是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悬念,增大张力,以此来完成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导入。其次,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性(artisticquality)。导入的艺术性其实是与导入的实用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一致的。导入过程中的科学性、教育性,完全可以通过导入的各个层面来予以展示。比如,教师们可以借助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充当课堂教学指令语言(classroominstruction)。导入语言(leadinlanguage)的准确性、自然性以及生动性都可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配合程度。如果我们能够较好的把握分寸,注意好教学的各个动态层面,是很可能完善教学效果的。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实行良好的“leadin”机制,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5-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多年,在这期间,不少学者把焦点聚集在了课堂教学中,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图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做一番简要的综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审视

结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一些研究者关注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中国教育报》指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课堂仍是涛声依旧——教师为何踩不上点。”陆志平、辜伟节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1]提出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没有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日常行为,致使现实的课堂仍然有探索过程中的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张玉彬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2]一书中指出传统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四大弊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在《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3]一书中,熊生贵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有:独白与传话的课堂教学形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无视学生的教学设计;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郑金洲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教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4]。在《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5]一文中,作者秦淑玲对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做出了解释。

二、新课改背景下新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改新的理念和精神的倡导下,不少研究者提出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这里的新型包括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主体的课堂、常态的课堂、个性化的课堂、弹性的课堂、反思型的课堂等。尽管语文课堂之前的定语不胜枚举,但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选取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并对其进行简要地评述。

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6]中给出了有效教学的定义,即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严先元在《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7]一书中,从有效课堂教学蕴含的要求、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特征、操作的重点、实施的环节、实现的关键五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蒲元君在《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8]一文中提出了情境教学,他所谓的情境既包括语文课堂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又包括学生的生活情境,还包括语文课程教育的资源。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朱建军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9]、赵奇一的《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10]都是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在《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11]一文中,作者管雪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是前提;彰显主体教学形态是关键;扎实文本语言训练是保证。刘建在《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12]一文中直接从课堂入手,指出审美的课堂、拓伸的课堂、品读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杨仕洪的《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提出从加强课堂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力图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有效教学的效果。葛艳华在《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14]一文中,分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催化演变、融合交互、内化生成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15]一文中,作者洪竹名从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提出应树立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于婷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16]中,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解读来探讨语文的有效教学。范升梅在《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17]中提出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从四个方面,即观念的转变、有效的预设、有效的实施、有效的反思,论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味的回归——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18]一文中,作者张晓东提出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中的“语文味”:读出语感、品出情感、赏出美感。《抓住三个必须,就是抓住语文有效教学的“根”》[19]张爱新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探讨语文有效教学。

三、语文课堂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多年,但是要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也正如张玉彬在《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一书中指出“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真正改变了学生生活和教师行为。[20]”所以语文课程的发展还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众多文献资料,可以总结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未来的语文课堂不会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内,它会走向生活,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鉴于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诸多关注,仅仅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内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让语文学习打破局限,走向生活是必要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会再把语文学习的焦点聚集在教科书上,也不会让自己的视界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内,而是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资源。未来的语文课堂会是一个广大的生活化课堂。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在课堂中要把语文这门课程上活,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重知识轻能力、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交际性是语文的性质之一,而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课堂内师生简单的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这些即可看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倾向。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熊生贵.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教育创新,2008.

[6]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7]严先元.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蒲元君.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J].教育期刊,2010,(9).

[9]朱建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

[10]赵奇一.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0).

[11]管雪飞.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J].考试周刊,2010,(12).

[12]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学语文,2010,(30).

[13]杨仕洪.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14]葛艳华.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2010,(12).

[15]洪竹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16]于婷.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J].商情,2009,(5).

[17]范升梅.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

[18]张晓东.语文味的回归——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J].考试(教研版),2009,(6).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话语量 提问方式 反馈方式 教师话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04-02

引言

近年来,教师话语分析一直是教学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国外学者Richard和Nunan曾定义教师话语为“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而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则定义其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

教师话语分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分析教师语言,研究其规律,能促进语言学的发展;而在实践中,则能为教师们提供调整和规范自身语言的指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外语教师话语领域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今天,教师话语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产生了丰富成果。刘学惠认为,教师话语研究主要用来解释课堂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并通过分析教师话语的语言输入特征和互动方式,了解其所能提供的语言输入,以及对课堂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影响。在实践中,教师话语研究用于指导教师的外语教学,通过分析课堂话语行为,思考其合理性和教学理念,对改善课堂话语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

我国对外语教学的研究时间并不短,但是外语课堂过程本身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缺少研究外语课堂和教师的论文,以及缺乏创新的理念,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方面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二、教师话语分析

(一)教师的话语量

教师的话语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多少。在所观察的大学英语课中,教师讲解占课堂教学时间的90%以上。在第一堂课45分钟中,教师主要讲解引入部分:电信、移动、联通的发展现状。其中也有和学生互动的地方,教师的问题:你的电话是电信的、联通的、还是移动的?三者你比较喜欢哪个?两个学生很快就回答,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许多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教师就接着讲下面的部分。第二堂课中,教师开始讲解课文具体内容。同样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先放录音,然后一段一段地讲解单词、句子。其中,教师问了单词dumb,leap的意思,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很快就把答案说出来了。总的说来,教师话语贯穿于整个课堂。

外国留学生的课是汉语语法课。第一堂课开始,教师要求学生逐一地去讲台把上堂课的作业读出来,作业是用“把”字句来形容飞机场所发生的事情。除了几个忘带作业的学生外,每个学生都积极表现。每个学生讲完后,教师把含有“把”字的句子又重复了一遍,给予简要的反馈,以便学生能更一步理解。教师的话语量很少,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堂课,教师讲解新的汉字。首先,教师让两个学生把要学的汉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是以学生为主,在讲解“不好意思”的意思与用法时,教师比较了“不好意思”与“Excuse me”的用法,要学生举出几个可以用到“不好意思”的情景,学生们积极举例,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实践证明,当教学话语相对较少的时候,课堂气氛往往很活跃,学生听课精力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多,提问以后,教师能较快地得到学生的反馈,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比较高。而当教学话语相对较多时,学生往往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课堂上低声讲话的情况经常出现,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显得枯燥沉闷。

(二)教师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教师话语中占有很大比例。许多研究者(Long&Sato,1983;Brock,1986;Nunan,1987)对课堂提问的问题分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述,提问可以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两大类。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目的主要在于检查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而参考性问题是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主要用来了解答案内容,引出更多学习者的目的与输出。(郭新婕,2008)

在大学英语课堂里,教师问了3个问题:1.你的电话是电信的、联通的、还是移动的?三者你比较喜欢哪个?2.单词dumb意思是?3.单词leap的意思是?对于第一问题,属于选择问题,尽管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号是联通的还是移动的,但这个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教师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但缺乏教学意义。对于第二、三个问题,教师的意图是检查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只是对书本的简单阅读与核对,与实际语言使用存在很大差距。

在外国留学生课堂中,当一个美国留学生的“把”字句中有一句“我把飞机起飞了”,教师重复了这句话后,问学生“‘我把飞机起飞了’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当讲到“不要紧”的用法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场景:吉姆经常迟到,今天他又迟到了,我很生气。他说“老师,对不起,我迟到了”,我可不可以使用“不要紧”?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两堂课中,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yes”or“no”的问题,属于展示性问题。

一般说来,为了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使用参考性问题。教师在问问题时,不应该控制学生的回答思路,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的反馈方式

教师的反馈用语通常分为肯定的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和否定的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两大类。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当学生回答单词的意思错误时,教师给予了否定的回答“No, you are wrong, it is…”。在留学生的课堂里,学生读完作业,教师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把所有的句子复述出来,一一详细评价,先肯定学生,再把错误指出来,加以否定。当学生问教师:“老师,如果我踩到别人的脚,我可以用‘不好意思’吗?”教师给予肯定回答“可以”。

教师是否应该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应何时或怎样纠正学生的错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师在给予肯定反馈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肯定反馈比否定反馈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

三、结语

本文从教师话语的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英语与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师话语的使用情况。因为教师在语言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对二语习得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所讨论的教师话语只是初步、浅显的讨论,很多问题有待国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

【参考文献】

[1]Brock,C.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1):47-59.

[2]Long,M.H.&C.J.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A].In H.W.Seliger & M.H.10ng(eds.).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3.

[3]Nunan,D.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A Guide for Teacher-initiated Action[M].Hertfordshie:Prentice-Hall,1987.

[4]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陈莉娜.浅谈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及使用原则[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3).

[6]郭新婕.英语实习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8(6).

[7]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03).

[8]刘学惠.英语师范生课堂话语的建库、分析和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6(111).

[9]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1).

[10]王葵.英语教师话语的构成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8,10.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6

在关于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献中,一些研究者将师生间三合一的对话序列结构称为IRE,而其他研究者则将其称为IEF。为避免混淆,有些学者区分了这两种交互模式(IRE/IE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evaluation),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个话轮(turn)在两种序列中的作用。

1.1IRE模式及其局限

IRE模式与IEF模式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由三个部分构成。IRE模式的功能如下:教师通过提问引发互动(I)一个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R)随后教师以诸如“完全正确”“好主意”或者“不、不对”等评价学生的反应来结束该回合(E)。因此教师通常负责回合中的第一和第三个话轮,而学生仅仅参与互动中的第二个话轮。在该模式中,教师作为专家负责主导着互动,并评价学生反应的正确性。教师通过决定谁、何时以及在师生之间发生多少互动来主导学生。教师在IRE模式中控制着课堂上发生的交互数量和类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能否以有意义的方式参与互动和回答是由教师决定的。该模式限制了学生讨论有关课堂主题的自由,并且阻止学生扩展和阐述他们的话语。还有一些研究则显示IRE序列促成了语言课堂中非对称话语模式,阻止了学生管理话轮转换,发展会话主题,协商教学走向等。IRE模式将教师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限制学生的反应和对讨论的贡献。

1.2IEF模式及其作用

一些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其它种类的交互模式进行了调查。Nassaji和Wells在考察加拿大的英语常识和文学课堂时发现,IRE模式第三部分的微妙变化,会导致参与全班讨论的学生增加。IEF回合的前两部分跟IRE一致,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发第一个话轮,然后学生回应是第二个话轮。然而在第三个话轮中,教师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反应,而是提供一个非评价形式的回馈,如要求学生通过证明或者澄清自己的观点来详细阐述他们的回答。Nassaji和Wells认为传统IRE模式中的第三部分限制了学生以有意义方式对教师做出反应的能力,但如果教师能按IEF模式提供回馈,学生就有更多机会参与讨论,并详细解释他们的回答。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两种经典模式并不是全对或全错,教师采用的模式是否正确还依赖于互动的性质,参与讨论的人员或者课程的目的等。IEF话语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师生的课堂交互在事实上更为平衡(学生也可以提问,要求澄清,以及探寻更多的信息)。然而,IEF话语模式依然被研究者所质疑,虽然IEF模式更鼓励学生多发表观点,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且整个课堂并不完全是由IRE/IEF的循环构成。此种模式只是部分揭示出外语课堂互动的结构形式,如据此分析课堂话语,很难了解教师的课堂话语功能。研究者建议应将此结构形式与话语功能结合起来,以更为具体地分析课堂互动,如就引发互动的话语而言,有学者就指出包括发起、认可、评价、评论、提示、导入、提问变换、直接纠错、纠错性反馈、拓展、澄清请求、确认核实等多种类型。

2影响外语课堂话语互动的因素

2.1课堂内的教师和学生因素

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都注意到外语课堂教师话语量、提问形式、反馈类型等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在一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话语研究中,McCormick和Do-nato对不同的数据来源(如课堂录像、教师采访、教师日记等)进行分析,以了解教师提问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中是如何用来支撑学习的。基于上述研究,McCormick和Donato认为教师提问不应该扮演引发者的角色,作为引发者只是引出了学生关于讨论内容的知识,而且教师已事先知道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提问应该界定为“动态话语工具,用来建构合作以及支撑理解和可理解性”。在美国的一个社区教育项目中,Waring分析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人课堂互动转录。他关注了教师在全班情境下和学生共同检查家庭作业时,对“明确的积极评价”语言的使用。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教师在IRE模式中经常使用评价性语句可以建立积极的和鼓励性的课堂氛围。然而,研究者也指出明确积极的评价话语限制了学生参与交互,并且限制了学生围绕改正作业任务的主题进行学习的机会。Waring总结认为,就语言习得而言,教师适当的行为并不是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反馈,而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能拓展其在外语环境中讲话的反馈,这样才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国内也有众多学者从提问、反馈话轮、话语量等方面揭示了教师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态度和任务中的合作也有助于话语模式的转换及语言的学习。Waring对一个成人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谈话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我们理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中的IRE模式提供了更多细节。研究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上的IRE互动模式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学生几乎没有空间讲话以及和他人或教师进行自由的互动。他发现IRE序列在整堂课中构成了一个形式话语群(如IRE———IRE———IRE),如果学生在IRE集群中的沉默空挡间向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则可以穿透并改变该模式化的互动。Huong分析了越南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互动。研究者观察并对比了当更熟练的非英语母语者参与小组任务和没有参与小组的情况,结果发现,当熟练的讲英语者加入小组讨论时,小组整体的英语使用和词汇使用量都有所增加。该研究强调了更具有丰富知识的学习者参与讨论能影响会话的数量和质量,且能够潜在促进低熟练度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国内的基于案例或者实证资料的研究则较少关注外语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因素。

2.2课堂外的社会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