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思维范例6篇

小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1

一、设问质疑,激发思维兴趣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提问:番薯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和“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二、师生和谐,营造思维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友善、激励、合作的关系,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第一,营造开放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与书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第二,在教学中大量投入情感,实施情感教学。师生的好心情是创造良好教学气氛重要因素。教师应把好心情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让自己的好心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用真切的感情去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则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件辅翼,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2

一、了解学生选择探究教材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3课,前两课是《认识简单电路》《导体与绝缘体》,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只是粗浅的认识,要让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暗盒里的电路如何通过观察检测器的现象来判断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然后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提升。因此在《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之前必须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在学会制作简单电路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两节电池串联,注意正负极链接不同,电池不同极如正负连接,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亮了;而当电池相同极连接,小电珠则是不亮;再用一节电池,串联两个小电珠,观察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暗了。学生有了这方面基础,教师让学生制作检测器,学生就可以根据检测器中小电珠的变化来判断暗盒中的电路结构,为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思考,有所感悟,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灵活的“用教材教”,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做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

二、从易到难教给探究方法

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合理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安排素材,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探究。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先检测暗盒外只有两个触点,里面可连接着是电池,或是小电珠,或是导线,或是不相通的导线,学生可用电池、小电珠、导线组成检测器,判断暗盒里面是什么。然后再检测暗盒外有四个触点,且电池、小电珠、导线是两个触点相连,最后再检测六个触点任意两点相连电池、小电珠、导线的暗盒,检测次数增加,难度加大。这样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暗盒设计难度分等级,由学生自由选择暗盒难易,这样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孩子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检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科学的态度。今后,当我们碰到类似的暗盒,有时无法打开它,我们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借助外在的一些现象判断内部问题,同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大胆推测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不能直接看到盒子里面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但又可以通过对盒子外面检测器的检测,推测里面电路的连接方式。学生在经历了检测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 创造思维 兴趣思维猜想探究实践

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把青少年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要重视创造行为的养成和创设良好的创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不但要掌握科学知识,形成技能,而且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小学科学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要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学生没有害怕情绪,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即使说错了或做错了,也不能伤其自尊心,应给他们思考再发言的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其发展创造思维的信心,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观察实验,探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科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使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空间进行观察活动。我们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蚂蚁》一课的教学,如果只让学生明白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因为蚂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归纳而已。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在观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有关蚂蚁的直接认识,渗透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体现科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经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探索问题,获得知识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信息,培养创造思维。

三、敢于猜想,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在孩子的眼中,无不充满了神奇的乐趣,无数问题从他们口中提出,无数个“为什么”等着他们去发现、去探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简直令教师应接不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猜想,展开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益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增强和丰富学生想象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景,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为学生创设进行想象的机会,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即使是最天真、最幼稚的想象也要进行耐心的解释、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科学世界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神奇,那么充满幻想,那么妙趣横生。他们总是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有的同学问我:“鱼会不会思考?”“鸡为什么不会飞?”等等问题。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智慧就会得以充分施展,思维和想象就会自由地驰骋。如:教学《地球引力》一课,让学生认识了地球引力的作用后,就让学生进行幻想:如果没有地球引力,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没有地球引力任何物体都可能飘浮在空中,不会降落到地面上来;水不会由高处流到低处;人会行走如飞等一连串奇怪的现象。然后告诉学生这种情景就和失重现象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太空宇航员的工作环境进行想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太空奥秘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创设问题,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也就得到一次思维的训练。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创新,只有那些能引起学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进行思考的问题,才是创新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教《小车的运动》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以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看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在教学中,要围绕问题组织研讨,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五、注重实践,培养情感,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幻想画;创新精神

一、科幻画的含义

科幻画是我们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画活动是青少年喜欢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热议纷纷,然而科幻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幻绘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仁不让地成为重中之重。

二、在科幻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任何创意都不是灵光一闪、凭空而来,它需要一种“源头”。每一个成熟的创意构想都是将学生的创意潜力深刻挖掘出来的一个过程。

(一)紧扣命题,循序引导

要想有好的创意先要听听学生心中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用开放性大视角集思广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甚至允许不合理的荒谬想法的出现,前提是要体现个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谈一谈自己想设计什么,对学生提供的创意分析延伸。如,在一次以《植物・害虫》为主题的科幻绘画创作中,学生问:“老师,《吃害虫的机器》这个题目好吗?”

教师:“从题面上看不具有科技探索价值。这个创意如何挖掘才能紧扣科学幻想的主题?害虫为什么吃植物?”

学生:“害虫需要吃植物才能生存啊!”

教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害虫不吃植物?”

学生:“植物自己保护自己!”

教师:“这些植物怎么保护自己呢?”

学生:“可以改变植物叶子的味道,让害虫不愿意吃……,但是对植物的果实没有影响。”

教师:“我们可以确定题目为:《新型植物“营养剂”》”。

谈话引导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轻松的氛围里帮助学生完成创意的分析、修正、延伸直至确立。本环节注重的是交流引导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便捷的思路来修正、调整自己的创意。

(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了解科幻画的相关知识,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引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有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两种思维中获益的。这两种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例如:就工厂的污水排放,直接想到的是河流水质受到污染,鱼虾遭殃。如果继续联想下去,就可以想到,饮用该河水的人将危害健康,产生一些疑难怪病,受污染的水蒸发上天,形成酸雨又将危害一切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可以想到地球生态遭人为破坏。教师可借用一些这样的事例引领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就逆向思维也有很多事例。如人类在地面上建的楼房越来越高,如果逆反方向联想,可不可以往地下修建或由陆地向海底修建等一系列反向联想,往往可以出其不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细化对象,确立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创作对象来进行创新设计呢?这是许多学生备受困扰的问题。要想创新,需要了解创作的对象,对它进行细化,看看会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进行创新的目标范围更广了,创意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这种细化深挖的分析方式扩大了学生的创意视野,促使学生创意角度多元化。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具体案例,激发构思

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们愿意着手于当今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联想创作,这些热点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列举近期热点时事分析:雾霾――《雾霾净化器》、地震――《软性建筑材料》、台风――《台风能量分解转化仪》。可以培养学生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热点时事带来的创意灵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积极探究,形成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效果。

(五)立足实际,解决困难

从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可以设计哪些科技产品来改变现状。如,北方的冰雪天气比较多,雪后的路面有积雪和冰,人们这时外出通常会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但是路面比较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那么,就可以设计一种可以快速融雪不结冰的方法。学生的科幻作品《红外线电热网》就这样诞生了,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的方式来创意新生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艺术创作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带来的快乐情绪。

(六)拓展内容,延伸触角

创新思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习惯需要一段时期的课程渗透,教师要将这种创新思维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在《乘着大船游世界》一课中,学生可以想象我们在除了乘船、坐车、飞机……游世界,还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可以设计一个3D眼镜,可以在眼镜中看到不同的风景,每个风景都是立体的,如身临其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求出发来创意构思,《神奇的3D眼镜》……,这些充满了个人色彩的精彩创意就应运而生了。利用美术教材中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不但扩大了师生的交流范围,而且也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应用。

爱因斯坦关于“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断言似乎是一个风趣的观点,但是知识如能得到创造性的应用,就能不断地增长。科幻画是超越语言的心智,是开启创造力的金钥匙,它为儿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插上翅膀,使之在科学的世界中能自由飞翔,越飞越高。在新世纪,让我们一起手拉手,与科技同行!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5

一、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 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 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教学《身边的材料》这一课时,让学生对自己带的物品仔细观察,分析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得灵活、敏捷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益,这是学生创新的成果。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6

一、观察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启蒙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科学教育也是以观察、感知为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指导,这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前提。如,三年级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和小动物,你会时不时听到孩子们兴奋的惊叹,孩子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一张张小脸既开心又充满了求知欲。这时的他们不是在我的推动下被动前行,而是在主动的探索前行。此时,我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激发儿童快乐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他们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的品质。

二、探究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提升

小学科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儿童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思维进行综合、概括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使儿童的认识得以发展。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

(一)大胆猜想假设,激活学生思维

猜想和假设就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表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时机。儿童会对问题有自己的猜想。对问题的猜想假设,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放手实验设计,丰富学生思维

实验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做实验的主人,避免被动地做实验。比如《研究磁铁》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给出实验活动的过程,而是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由组合“玩磁铁”,小组讨论“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身,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简单地灌输,而是个体在自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三)认真整理数据,深化学生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重在收集数据,而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整理归纳又是我们结论得出的关键。而往往对于数据的仔细分析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四年级《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数据记录中,发现当油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疑问后,大家充满热情地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油自身的余热使它在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我们在实验后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归纳,不但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甚至会有新的发现和亮点。这样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让儿童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体会发现的乐趣和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三、拓展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