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总结范例6篇

石油安全总结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1

一、安全生产上下重视措施有力

我站是XX年3月开始营运的,在上级的要求和加油站的努力下,我们一开始就一步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工作,油站把安全工作列入第一位,加油站站长直接抓,副站长具体抓,各带班长具体分工负责实施。我们制定了详细加油站的劳动纪律和岗位制度,针对加油站的具体情况和上级的要求规定了实际的操作规程,由于我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XX年我站没有发生一次事故苗头,员工没有任何违背安全操作的行为。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建立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由加油站站长负责,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各加油班的目标考核内容,和工资挂钩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安全隐患苗头的,要严肃追究带班长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优质服务。

加油站按照中石化规定的八部工作流程要求在岗职工,与各加油工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在工作中以老带新,对每一名到站工作的工人要求在第一时间了解八步流程的工作方法,在动作标准后方可以上岗操作。由于我们把工作做到了前面,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很多回头客,一位莆田来的客户这样说过:我从莆田到这里一路上很多加油站,我情愿多费点油也要到你们这里加,因为你们的服务让我开心。一位公司老总对我们的加油工说:在你们站加油,数量,质量我们的司机都满意,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保证油品的质量和数量,我们的业绩也有你们的功劳。听到客户这样的评价,我们的一个老职工这样说,值了,弯腰打车盖,听点难听话,受的委屈都扯平了。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2

[关键词]能源安全;政策选择;结构性矛盾;对外依存度

一 中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十年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费不足,除1987~1988年经济过热及1989~1990年经济调整特殊时期外,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体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而每次经济下滑,都与能源消费增长不足有关,而与能源供给不足无关。可以说,这十年中我国的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 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9026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992.4%和53.6%。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 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 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二)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1981年~2000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从1980年到2000年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原煤、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但煤炭在能源供需总量中的比重均略有下降。在清洁能源中:天然气生产比重增长了0.4%,水电生产消费比重增长幅度分别为4.2%和2.9%,二者均供略大于求。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从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后者则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尽管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594.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16300万吨,但从199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此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位。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 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外,我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尚未缓解。据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供的数字和结论显示,尽管我国第二轮资源评价表现出“我国石油储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但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余可采储量 为23.8亿吨.,储采比 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同时,在役油田稳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令人感到吃惊,中国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决策时应当考虑矿产资源。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其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我国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 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

(一)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十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十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年至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但十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能源和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十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十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二)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 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 在已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十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三、 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能源安全

(一)加入WTO后中国石化工业压力增大。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加入WTO后,这将给中国的石油市场及我国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虽大、品种虽全,但投资和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质量均不理想,精细化工产品对进口依赖大。我国国产成油中高档油仅占总量的10%,质量和品种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加工汽油中的硫、芳烃、苯含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要求;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如国外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为30%至40%,我国只有10%。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5%以上,而传统基础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在50%以上,国内相关行业升级换代所需高档化工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21万吨,最大为45万吨,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国外大公司加强技术开发。成品油、油市场的20%,合成树脂市场的52%,合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市场的53%,合成胶市场的44%,均已被国外大公司占领。中国进入WTO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在近期内进一步下降。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这将打破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大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今后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乃至过剩局面更趋严峻,一般石油化工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使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大。另外,外商拥有贸易权和分销权后,将直接在中国国内设立贸易机构和分销网络,这不仅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经营成本,而且依靠其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优势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全方位的竞争,使我国国内企业处于更为不利的经营地位。 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存在着优质能源天生不足的问题。我国国内原油“以重油居多,含腊量高,提取轻油的技术要求高于世界其他一些富油国”。 目前,国际上对发动机燃料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这在近期内将迫使我国对国外精炼产品技术及其产品有较大的的依赖,并使中国石化工业在进入WTO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压力。

(二) 加入WTO后,其他常规能源供给面临新的压力。造成上述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的根本

原因,是国际环保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大。1980~ 1999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同期能源生产和消费年均增长2.8%和3.8%。200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为109126和128000万吨标准煤,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103922和98703万吨标准煤比,分别增长了5%和29.7%。2000年,原煤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7.2% 和67%,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74.2%和76.2%比,分别下降了7%和9.2%。2000年原油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为21.4%和23.6%,与1990年的19%和16.6%比,上升了2.4%和7%。2000年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为3.4%和2.5%,与1990年的2%和2.1%比,分别上升了1.4%和0.4%。2000年水电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和6.9%,与1990年的4.8%和5.1%比, 分别上升3.2个和1.8个百分点。 在持续增长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只有原煤生产和消费能够在保持其能源基础地位的同时却呈大幅下降趋势,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尽管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轻,但其上升势头却锐不可挡,与原煤十年内大幅下降9%相对应,同期原油消费上升7%。但总的说来,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下表所示。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2000年) 单位:百万吨标准油

国 别 石油 天然气 煤 炭 核 能 水 电 总 计

美国 897.6 582.4 565.3 179.6 62.4 2287.4

法国 94.9  35.7 13.8 94.0 16.4 254.8

德国 129.8 71.5 84.9 38.4 5.9 330.5

英国 77.9 86.4 36.9 19.3 1.8 222.2

中国 230.1 22.1 493.7 3.8 55.0 804.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编委会:《世界经济年鉴2002~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页。

数据显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正好呈反向变化。表中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均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在石油、天然气、原煤三大能源品种中,前二者是美、法、英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即使在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德国,石油消费也是处于绝对优先的主体地位。中国消费结构正好相反,其原煤消费远远高于本国其他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1997年后,我国煤炭生产总量开始下滑,其原因是洁净能源供给和需求增大。这说明,环境保护的压力是能源产业面临的基本压力,也是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 从1949年到1998年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约为8%,与同期国内总产值平均增长幅度大体相当。从1969年到1997年持续增长,原煤产量高达13.73亿吨。另一方面,世界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已使我国煤炭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跨国经营,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英国180万吨,煤炭生产技术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目前日本、美国及欧盟国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先后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优质低价能源进入我国市场,将对我国技术和管理及与发达国家比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发展形成相当大的压力。

天然气在我国勘探和开发利用都相对落后,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2000年天然气产量272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将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5%。我国天然气预计可采储量7万~10万立方米,可采95年。但同时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产区地质条件复杂。如产层薄、含气丰度低和埋深大、地表条件恶劣,这使得上游成本投入高。另一方面,我国集中于西部的天然气产区和集中于东部的消费区相距大,管输费用高,占气价比例较大。这使得我国天然气价格偏高。其次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它们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在87%以上,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的气价承受力差,而气价承受力最大的居民却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目前全国有配气管网城市少,新建和改扩的资金用量大且难以保证,这无形中加重了天然气工业压力。

“九五”期间我国电力年均增长6.3%,供需大体平衡。“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年均7%左右,其间,我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左右。这将对我国电力供给提出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电力生产主体部分是火电,而原煤是其燃料构成中的主体部分。1999年我国火力发电占当年生产量的82.3%(耗用原煤51163.5万吨,原油1228.6万吨),水电为16.4%,核电为1.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比如法国、英国、美国,包括德国,使用水能和核能这样清洁能源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尽管中国热电、水电均居世界前列,但核电装机容量则远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鉴于中国热能生产以高污染的煤炭为主要原料,而石油和天然气又不可能大规模进口被用于电力生产,这表明,未来中国电力生产中,用于煤炭洁净技术及发展其他清洁发电燃料的成本将大辐提高,并对电力生产形成重大压力。

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对石油供给短缺国家而言,国家石油安全系数与国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而与该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而对外军事外交影响能力越小,则该国石油安全系数就越低,不安全的风险就越大。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则同样小于中国。中国加入WTO,对中国能源而言,意味着其生产与消费参与全球能源配置体系,其安全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目前中国的能源供需已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 56.2%,非洲地区22.5% ,亚太地区14.4%, 欧洲中亚地区 6.9% 。 这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中一部分,中国能源安全也就与国际能源能源形势的变化发生互动关系。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 “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 它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及由此运输到美国的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尽管其他能源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矛盾,但在石油,特别是优质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和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持续提高的同时,中国对海外石油利益外交和军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和基本特点。

对此专家们提出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方案, 以及与之相对的 “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方案, 另外还有诸如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西气东输工程、大力发展如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方案。但总的说来,这些只是一种补充性质方案,并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的基本安全问题。

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可否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模式。笔者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欧美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提是强大的制海权,而这恰恰是中国短期无法扭转的弱项。马汉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海军来得以存在。” 这话对我们理解欧美能源与海军关系以及打破将能源问题理解为纯经济行为的误判,是绝对有帮助的。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而战略资源在缺乏有力保障,特别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安全的保障的条件下,过度依赖海外能源进口,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其风险将是十分巨大的。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可能仍将以7%的速度发展,这使石油需求必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将达2.45亿吨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石油需求将继续呈强劲增长态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能源战略,到2020年,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存度将达到50%左右。专家认为: “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多亿吨原油,其中可以提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部给中国。其次,当然还有运输方面的问题。国际石油主要出口地区是中东,以10万吨位级的油轮从海路运输到中国,是否可以畅通地通过已经极为繁忙的马六甲海峡都是疑问。” 显然,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的增长是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条件的严重制约,而这将使中国在短期内无法化解和承受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支出。

另一方面,如果退回煤动力时代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高昂的环保成本。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9亿和12.8亿吨标准煤,而其中原煤生产和消费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67.2%和67%。煤炭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2000年我国电力装机中火电约占75%,电力行业年燃煤量约占煤炭生产的一半。同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16153200吨,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排放的二氧化硫为7072292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8%。 截止2000年,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占1/3,流经城市的河段7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以阻止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任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都不能保证本国能源的绝充足的自给能力,但作为安全的能源政策应当确保本国能源基本的自给量。但对在海外利益保障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国家能源风险将随本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增大而同比例上升的,当这种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转化为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能源开发形势是,除原油外,我国开发技术较为成熟的和用量较大的还有原煤、天然气和水电。此外,还有一定的数量的核能。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虽丰富,但大规模开发仍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这诸多能源品种,原油、天然气属高热值、方便和洁净能源,但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随消费量持续上升,大规模进口引起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这将使我国经济对如油价变动、地区冲突、国际突发事件乃至霸权国家对我国可能实施的经济制裁等造成的风险将难以承受。水电开发尽管开发技术较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其开发仍具相当潜力,但它与风能和太阳能一样,受天气、水文、季节及地质等自然条件变化制约较多,自然风险也不可忽视。

鉴于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走英美石油安全模式,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方法是绝不可取的。而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才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

科学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1976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6.6%增长到1976年的23%;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62年的89.2%下降1978年的70%。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能源安全问题,纷纷调整其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费;我国于1977年提出压缩烧油的政策。1978年到1988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22.7下降到17%,煤炭消费则从70%上升到76.2%;1989年中国经济进入紧缩调整阶段,1990年石油消费比重下降至16.6%,此后国际国内环保呼声日高,石油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重比再次达到1976年23%的水平,而同期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67%。此间,特别是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人们又旧话重提,中国能源安全又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石油替代又成了中国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历史的经验表明,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安全和环保的原则的统一,而洁净、安全和高效应是中国能源政策的目标,而独立自主应是我国能源政策的立足点,具体政策选择有如下三点。

首先,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找矿前景较好,可保证2010年需求”,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以前,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动摇。尽管煤炭是一种高污染的能源品种,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即煤炭开始再次受到冷落的情况不同,目前洁净煤技术比如水煤浆技术、煤气化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五”规划提出未来国家推广洁净煤技术,重点发展大型、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大型煤气化技术、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等。随着我国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及其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煤炭将仍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支柱产业。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3

这是大连4年来发生的第8次油气安全事故,外界哀叹“四年八爆”。其中,7起事故与中石油有关。整体实力强大的中石油为何事故频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油气行业安全生产主管单位之间存在“互踢皮球”现象,造成外部监管缺位。同时,中石油内部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监管与公司组织结构、行政体系和文化存在矛盾,从而影响了HSE的结果。

中石油管理体制缺陷

若说中石油平素不注重安全工作,这绝非事实。业内人士称,中石油近年和杜邦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套HSE管理体系。在对中石油公司总部230个HSE标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石油HSE制度梳理报告》,确定了公司的HSE制度框架。

中石油各下属公司在管道管理方面,一直有常规的安全检查工作,还伴有专项检查行动。2014年,中石油全系统就曾开展了一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专项整治。其中,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对下辖1.96万km的城镇燃气管道开展了隐患深化排查整治。

根据中石油《2012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公司已修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办法》《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规范》等24项HSE制度标准。公司总部连续6年与所属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所属企业将安全环保目标责任逐层分解到各级职能部门和基层岗位员工。

但是,内部人士透露,中石油尽管建立了HSE管理体系并实施与国际对标,但“效果有限”。主因之一,在于HSE管理体系的运转,受到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能体系设置的掣肘。

从组织结构看,此次发生爆炸的大连石油管道的运营和安全,归属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的沈阳调度中心负责,该中心的大连分站设在大连瓦房店。

但是,中石油的管理体制却为“二级行政、三级职能”。在业务职能上,天然气与管道板块按从上到下顺序可分解为3层,即:中石油总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大连输油分公司和沈阳调度中心(平级)。

而在行政级别上,所有下属的板块公司,无论身处第几级业务职能,都是总公司的二级单位(司局级),譬如大连输油分公司和沈阳调度中心的负责人,均由中石油总部直接任命。

“一把手抓安全,由谁任命、即对谁负责”。第三级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并非由第二级部门任命,这造成上级指令下达之后执行、落实不顺畅,中石油内部形成了“多头管理”“越级汇报”现象,汇报和指令、传达、执行的效率低下。

其中,受掣肘最大的正是HSE管理体系。中石油内部人士认为,中石油的部门设置和组织结构,已经阻碍了HSE管理体系的落地。但要更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职能部门设置,短时间内又不太现实。

“安全管理就是一把手的管理,只有一把手重视,才能管好,这是中国企业的体制特点。但在安全上的投资是刚性的、显性的,投资的收益和效果却是隐性的,并不会马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的安全生产最后都成了事后管理,只有在出了大事故后,才进行事后控制。” 中石油一位高管称。

此次大连管道爆炸事故,在HSE管理领域,属于“承包商管理问题”――这是安全管理中难度最大、复杂性最高的一项内容。招投标流程广泛涉及腐败和利益输送,目前国内石油领域很多安全事故,都和这个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监管部门互踢皮球

中石油内部HSE管理不力的同时,外部的监管同样缺位。

目前我国涉及油气管道安全的法律有两部,分别是《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下简称《管道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

其中,《管道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主管全国管道保护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并实施全国管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管道发展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管道保护的重大问题。”这一规定,意外地成了主管部委间“踢皮球”的肇端。

有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人士透露,在2013年“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发生后,国家安监总局曾给国家能源局去函,探讨石油行业安全监管问题。国家安监总局希望,能源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在事故中和未来的监管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

这一“探讨”,在国家能源局内部引起激烈反弹。国家能源局提出,尽管《管道保护法》中第四条提到的“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的确应为国家能源局,但依据该条规定,能源局仅负责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并在管道运行当中涉及跨省等重大问题时,负责统筹协调,防止各省之间扯皮。除此之外,并未规定能源局要承担管道安全监管职能。国家能源局认为,自己至少不应当承担安全监管主体的主要责任。

从相关司局职能上看,国家能源局仅有石油天然气司和电力安全监管司大致沾边,但后者虽涉及安全监管,却仅限于电力行业。而石油天然气司的小“三定”(定岗、定员、定责),也仅包括拟定油气开发和炼油的规划、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油气储备管理等几方面,不包括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内容。

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提出,《管道保护法》第一条为“为了保护石油、天然气管道,保障石油、天然气输送安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制定本法。”这说明国家能源局作为行业主管机构,也应是安全监管主体之一。

国家安监总局更有力的依据,在于考察“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抢险工作时强调的――“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其中的“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成为国家安监总局的利器。

就在两个主管部门反复交涉期间,兰州、大连等一系列石化安全事故相继发生。

随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即中编办)也介入其中,就监管责任问题对上述两部委提出了建议。接踵而来的,是北京市编办、天津市发改委等地方政府部门的问询,希望了解在地区层面如何确定油气管道保护部门。“我们当时希望中编办能够统筹各个机构意见,做更深入的研究,各地方政府也能建立预警预案,对没有明确的职责可以尽量明确。”上述接近能源局人士称。但截至目前,谁作为主要监管部门,以及各部门职责如何划分,仍未有定论。

另一方面,能够统筹多个主管部门的机制也不健全。在国家安监总局下,本设有两个部门间的联席会议机制,一是由公安部牵头的输油管道保护联席会议,该联席会议主要是为管理打孔盗油等针对管道的破坏行为而设;另一个是危险化学品联席会议。但这两个联席会议都是常设的,并非针对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欧美监管镜鉴

青岛“11・22”事故后,国家安监总局开始要求下属机构就国外油气管道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交报告,作为参考。

据了解,国家安监总局主要想参考英国和美国的相关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油气产业和监管均较发达。

国家安监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予红介绍称,美国的油气管道全球最发达,而英国的油气监管体制则是建立最早的。就监管体制而言,中国的安全监管体制主要是从美国借鉴而来。

英国油气安全监管的主管机构,为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任命,规模较小,共11人,由部长、相关产业人员、公众代表等组成。下设健康和安全(即HS)执行机构,通过所属的危险物品安置指导机构进行工作,同时设地方机构。

HS执行机构支持委员会的工作是负责促进立法,其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上游,也涉及管道运输。组成人员超过2 500人,主要由研究人员、科学家、技术人员、律师等行业的专家组成。

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执行机构的成员均为英国国家公务员。执行机构中,共有1 200名监察员,这些监察员拥有执法权。其执法方式主要有:访问公司;发出整改通知书以停止危险活动;追究公司的违法责任等。

作为英美法系立法体系的典范,在安全目标指导下,英国管道安全保障的具体实施,要参照已有的安全案例。管道公司报批项目时,要一并提交符合安全案例要求的安全计划;项目批准后,即成为新的安全案例,管道公司必须遵照实施。安全案例的任何变更,都要经过HS执行机构的审查和批准。

中国石油法律事务部贺嘉认为,英国管道安全案例的实质,是企业就保证管道安全向政府作出的一种承诺。这是一种具有法律强制性约束力的义务,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同时,安全案例中也包括管道检测的内容。

具体到油气管道管理方面,以西班牙和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强调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即:对管道安全实行目标化管理,法律规定管道运营公司要保证管道安全。管道投产前,管道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供安全运行方案;获得批准后,必须按此方案严格执行。一旦管道投入了运行,运营公司将对管道安全方面的所有问题负责,具体工作包括4步骤:数据采集;完整性分析(主要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完整性决策;检查与维护;然后再进行数据更新,持续循环。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经过国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这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为认可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

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油气管道的主管部门是管道局和运输局,但这两个机构都不属于安监系统。另外,美国的城市市政方面也对管网行使监管职能。

在HSE管理方面,美国和加拿大具有很多实用性极强的强制性要求。这种模式和经验,在规范油气管道第三方施工的监督管理规范,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对第三方施工的有效警示和告知,以及管道警示标识管理方面,美加的经验对刚刚发生的大连“6・30”事故更具针对性。

譬如,美加的管道警示标识牌,除了注意提供详细信息外,还注重标识牌本身的色彩、亮度、可视度和耐用性,并在管道上方铺设管道标识带。在未设置警示标志前,不得施工。

相比之下,国内只是要求设置管道标志桩,并没有要求设置标识带的强制规定。而设置管道标志桩也只是为了管道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并非按照警示第三方的原则设置。虽然Q/SY 1357―2010《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和SY/T 6064―2011《管道干线标记设置技术规范》,均规定了在“油气管道新建、改(扩)建和大修过程中,可在管道上方0.5m处设置标识带”,但均非强制性规定。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4

一、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关键是石油短缺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较大的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供不应求,可以预见的是,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作为中国石油,必须要勇于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二、国际市场是我国石油的重要来源

我国石油经过50年的开发,目前大庆、长庆等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依然不能保证中国目前的需求。其他油田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几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情况,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国际环境对中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1.中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美、日等国的油气战略竞争仍然突出。

2.世界资源的博弈和争夺形势严峻,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并且通过能源通道的保护,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石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能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价格是否能保持一定的合理范围,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是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各经济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由于石油的特殊性、资源性、稀缺性,它已经不仅仅只有商品属,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波动频繁,影响巨大。

四、如何确保实现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加以加快石油储备建设,特别是在我国的各个战略地区进行合理分布,并且通过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成功率不高,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协同能力。加大在中亚等地区的多方面协调力度,加大石油资源的进口,不断提高资源的分布多元化水平。

五、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5

【关键词】石油;石油安全;层次分析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特别是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我国石油消耗量的增长远远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其中逐渐增大的缺口将严重影响我国石油的安全。为了能够较为客观的评估出我国石油的安全状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询问相关专家构建出了中国石油安全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各指标所占权重,由此而评价出我国石油的安全状态。

一、构建中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很多,国内外相关研究者所选取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白建华(2005)在其硕士论文《我国石油进口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中从8个方面因素对我国石油进口风险进行了评估,分别为资源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运输因素、技术因素、战略因素、替代因素。孙长远、李红欣(2006)在研究中国石油供给安全时选用了国内石油产量增长、进口压力、进口渠道与运输路线等因素。高建良、梁桂枝(2007)利用HHA方法研究中国石油进口风险时选择指标有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国原油进口价、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中国石油进口量等。王宝、李泓泽(2011)则选取储采比、储量替代率、加权原油进口集中度、原油价格及其波动性、石油净进口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石油储备天数等7个指标构建了评价体系来研究中国石油的脆弱性。基于相关文献与专家的建议,本文选取石油供给安全因素、石油需求安全因素和石油进口安全因素,具体体系见图1。

(一)石油供给安全因素

1.石油储采比。储采比为石油探明储量与开采量的比值,它反应的是一国在现有的经济、技术以及政策法规环境下,石油资源能满足其当前生产对石油消耗的能力,石油储采比越大,说明剩余石油可安全供应经济生产的年限越长,石油开发潜力越大。

2.石油储量接替率。石油储量替代率为某一个时间周期(年)的新增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与该时间周期内石油生产量的比值。当此比值大于1时,说明石油新增探明可采储量能够满足当前石油的生产消耗,反之则不能够满足石油的生产需要。当石油储量替代率小于零时,说明石油没有新增探明可采储量,这会对石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石油生产增长率。石油生产增长率=(当年石油生产一上一年生产增量)/上一年石油生产量。石油生产增长率反映了石油生产量的增长形势,一般来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越大,越能够保证石油市场的供应,从而降低石油进口程度,减少国内石油受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些不利影响,更好地保障石油安全。

4.管道输到里程。管道输油里程反映的是国内石油运输的能力,里程越长说明石油运输安全的保证能力越强,反之,则不利于石油运输安全。

(二)石油需求安全因素

1.石油消费增长率。石油消费增长率=某年石油消费量增长量/上一年石油消费量。石油消费增长率反映的是石油消费逐年增长的态势,有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持续增长的石油需求量;另一方面,过快的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意味着国家将有更多的石油供应需要从海外进口,受海外石油资源控制度加大,不利于国家的石油供应安全。

2.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为石油消费量与总能源消费量同时转化为以标准发电煤计算后的比值,反应国家的经济发展消耗能源中对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越高,由于石油短缺等因素造成影响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该指标越大,我国石油安全就越严峻。

3.石油消费增长弹性。石油消费增长弹性=年石油消费增长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石油消费增长弹性反映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当数值小于1时,说明石油消费的增速比CDP增长速度较小,则石油消费增长呈现逐渐平缓的趋势,若数值大于1时,则说明石油消费增长的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即经济越发展,石油消费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不利于国家石油安全的保障。

4.石油消费强度。石油消费强度=年石油消费量/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反映了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一国单位GDP所需石油消费越多,效率越低,反之则单位GDP石油资源消耗越小,资源利用率就越高。较高的石油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减缓该国对石油需求过快增加的压力,也能够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成本,有利于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

(三)石油进口安全因素

1.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费量,反映了一国石油消费中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该值越大,说明该国自有石油资源生产能力越不足,对国外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大,会受到国外石油政治的牵制。

2.石油进口集中度。石油进口集中度=(本国年进口石油最多的前3位国家的石油净出口量之和/本国年该国净进口石油总量)×100%。反映石油进口来源地的集中程度,进口集中度越高,表明石油进口来源越集中,越不利于分散风险。

3.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石油进口的成本,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进口成本越高。

4.油价波动率。当期油价波动率=(当期油价一上期油价)/上期油价×100%,该值反映出油价波动幅度的大小,油价波动大,会对一国的影响越大。

二、中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的赋值

本文将石油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即高度安全、安全、基本安全、危险、高度危险,分别赋值为9、7、5、3、1。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且对中国石油安全评价影响有正有负,因此,本文依据国际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国际石油在各指标下其安全状态也划分为5个等级,有好到差也分别赋值为9、7、5、3、1。根据我国石油安全评价的各指标水平处于国际的位置进行赋值。

1.石油储采比。国际能够保证石油正常的储采比是40:1,而我国目前是14:1,说明我国目前的石油探明的地质储量非常不足,处于高度危险的水平。

2.石油储量接替率。我国石油储量接替率情况如表1所示,自2003年至今其值始终大于1。

3.石油生产增长率。世界石油1995~2011年17年间产量由32.82亿吨增长至38.20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09%,我国石油生产量在这一期间由1.50亿吨增长至2.89亿吨,年均增长率达1.66%,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表2为中国1995~

2011年石油生产增长率。

4.管道输到里程。我国油气输油管道的建设工作很顺利,目前我国七成左右的原油都是通过输油管道运输,应属于安全的安全等级,在2009年时,我国管道输油里程已到达6.91万公里,根据我国输油管道的历史统计数据,这里将4.5万公里作为石油运输管道里程的安全点,上下浮动0.5万公里作为基本安全等级的警界线。

5.石油消费增长率。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消费增长率越高则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中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近年增长很快,2006年达到将近3亿t,其中进口1.45亿t,石油安全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

6.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中国是以煤炭消耗为主的国家,煤炭占能源比重的75%,石油占18.6%,但石油消耗的比重持续很高,当前处于安全状态。

7.石油消费增长弹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处于中后期,石油消费弹性一般在1左右,弹性越大,越不利于石油安全的保障。根据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及特点,本文将0.6~0.8作为石油消费增长弹性的基本安全区,我国2011年石油消费弹性为1.08,处于高度危险状态。

8.石油消费强度。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消耗强度大都保持在1%左右。中国石油的消费强度很高,引发了石油进口的大量增加,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

9.石油对外依存度。国际公认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安全警戒线为30%,即当一国石油消费量中有3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则该国的石油处于安全的临界状态。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随着石油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国内石油的供应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有历年数据可知,我国处于高度危险。

10.石油进口集中度。中国的石油进口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几个国家,虽然目前拓展到中亚和南美洲等十几个国家,但目前石油进口量还非常有限,因此石油进口集中度达到60%左右,大大高于国际平均30%的水平。

11.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根据OPEC公布的石油价格安全标准,认为原油价格在每桶33~37美元范围间属于安全区域,超过这个价格变化范围则处于不安全状态。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始终在60~100美元/桶之间高位运行,处于危险或高度危险级别。

12.油价波动率。价格的短期波动一般不会对石油资源的供给安全产生威胁,但持续较长时间的大幅度变动则会对其安全构成威胁。当价格变动率小于5%时,石油资源的供给处于高度安全状态;当价格变动率小于10%时,处于安全状态;当价格变动率超过15%时,资源的供给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当价格的变动率超过20%时处于危险状态;当价格的变动率超过30%时,石油的供给处于高度危险状态。而近3年的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并一路攀升,对中国石油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具体的石油安全状态评价各指标安全等级划分如表3,表4为中国石油安全状态评价各指标所处安全等级得分。

三、利用AHP法评估中国石油安全状态

(一)构建递归层次结构(见图1)

(二)建立判断矩阵及评价指标的比较

本文所用判断矩阵是经过若干专家打分,通过整理而得到:

确立衡量不同评价指标两两对比的标准,并构造不同指标重要性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α■。其中α■是要素i与要素j相比的重要性标度。分别对每个方案中所有指标进行打分,并运用加权平均,利用上一步的结果计算每个方案下每个指标的相对权数。即利用方根法(几何平均法)求得各元素相对重要度向量(Wi)。

(三)一致性检验

由于成对比较的数量比较多,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事实上,任何成对比较都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为了解决一致性问题,层次分析法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测量决策者对比较的一致性。如果一致性程度达不到要求,决策者应该在实施层次分析前重新成对比较并做出修改。测量成对比较一致性的方法就是计算一致性指标,如果该指标检验合格,则成对比较的一致性设计就比较合理,进而就可以继续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计算。

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其中RI(Random Index)为平均一致性指标,可以通过查1-14阶正负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得到,见表5所示。

表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一般而言,1或2阶的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的;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其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记为

CR。一般地,当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当CR>0.1时,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计算结果:因计算过程复杂且是人工计算,所以可能存在误差,但会尽量控制计算误差,缩小误差范围。通过计算得出中国石油安全状态指标体系各层一致性比值及指标权重值如表6。

表6 判断矩阵各参数计算结果

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对经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综合考评,

其中Y■为B层各指标的权重值,S■为各指标的所赋值。

其中Y为中国石油安全状态的评估值,WK为B层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上式计算得:Y=6.3929×0.5245+4.1635×0.2693+2.6989×0.2062,即Y=5.03082。由此可知:中国石油安全状态处于基本安全状态。

四、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石油安全状态进行评估,从结果中能够看出石油进口安全因素中的4个指标所占权重都较高,但是其得分并不高,反映出中国石油进口存在很大危机,中国应该要着重石油市场的研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掌握市场运行规律、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价格变动规律。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和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石油金融”体系,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从而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我国石油进口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

[2]孙长远,李红欣.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6(4)

石油安全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党的十关于安全工作有关要求和质检总局“十二字”方针为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液化石油气充装安全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监督检查与执法查处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部门监管相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形成质量安全监管合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为期半年的集中专项整治,达到我县液化石油气充装质量安全状况清楚;液化石油气中掺混“二甲醚”、充装过期报废气瓶、翻新改造报废气瓶等违法行为杜绝,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检验单位主动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充装、检验行为进一步规范,有效预防和减少液化石油气气瓶安全事故的目的。

二、工作措施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阶段(3月中旬前)

1、协调县内涉及气瓶充装、液化气销售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宣传法律法规,部署工作要求。

2、以“3.15”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丰富群众气瓶安全使用知识,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各类气瓶违法违规行为。

(二)检查整治阶段(3月下旬至5月底)

在做好常态化检查的基础上,对县内各液化气瓶销售、储存点开展突击检查和执法检查,认真排查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和检验环节的各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气瓶充装、检验违法行为。

1、严格仔细开展石油气气瓶和气瓶“两站”清理。加强对气瓶销售单位的充装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有无使用改造、翻新报废气瓶,有无超期未检或应报废气瓶,是否严格执行气瓶必须专用且只允许充装与钢印标记一致介质的规定,是否对气瓶使用者进行安全使用指导,是否建立进出货台账。加强对气瓶检验单位的督导和抽查,重点检查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是否按标准规定对应报废的气瓶进行破坏性处理,是否转卖未经破坏性处理的报废气瓶,是否存在修理、改造、翻新报废气瓶等违法行为。

2、加强液化石油气质量监管。协助上级部门对销往我县液化石油气开展充装气体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掺混“二甲醚”等掺杂掺假行为。依法处理违法单位,督促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及时全面掌握违法的单位或销售个体,及时进行信息通报或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确保整治效果。政府部门和涉及液化气瓶使用单位要加强液化石油气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认识,要充分认清液化石油气安全工作重要性,清醒认识到当前社会各界对液化石油气安全和质量事故的高度关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好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