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论文范例6篇

石油论文

石油论文范文1

1.1理论分析将油价影响因素细分为特殊供给冲击、其他供给冲击、一般需求冲击、特殊需求冲击与投机活动冲击。特殊供给冲击指发生在产油国的地缘政治事件(如战争、产油区武装斗争、罢工)、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会破坏石油生产装备导致石油供应量下降,油价上涨。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国际石油市场形成“恐怖溢价”;2002年12月委内瑞拉石油工业受工潮影响几近瘫痪,国际油价上升3美元/桶;2003年2月美国进军伊拉克,伊拉克石油迅速减产,造成石油短缺恐慌,油价上涨。2005年9月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迫使墨西哥湾附近1/3以上油田被迫关闭,7座炼油厂石油设施停工,次日油价上升4.67美元。本文选取2001年9月美国石油产量变化率、2002年12月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变化率、2003年2—4月伊拉克石油产量变化率、2005年9月美国石油产量变化率衡量这类冲击,在没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其他月份设定变化率为0。其他供给冲击指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量变化。受到已探明储量限制,石油的供给量增长存在一定刚性。假设每个产油国家都是利益最大化追求者,那么产油国会通过调整石油供应量来影响油价,从而提高自己的利益。例如:在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经济低迷的时期,OPEC国家日减产420万桶使国际石油价格有所回升。这类供给冲击用全球石油产量的变化率衡量。一般需求冲击指全球经济形势变化所引发的石油需求的变动。2004年以来,亚太、欧盟地区经济增长快,石油需求增长强劲,年约增长2488×104t。另外,石油作为基础原料,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Cooper曾计算石油短期需求价格弹性为-0.05。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意味着石油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较小;而需求量较小的变化会导致价格较大变化。所以,石油需求量的变化对油价会产生很大影响。一般需求冲击用全球实际经济活动来衡量,选取文献[13]中采用的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数据表示全球实际经济活动,原因如下:①海运价格与经济活动呈正比,反映世界经济活动水平;②包括了工业原料、民生物资等不同商品以及不同航线,可全面反映全球经济情况;③该指标是全球经济活动的直接测量,不需要汇率的权重,自动汇总所有国家真正的经济活动。特殊需求冲击即石油预防性需求冲击,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和石油已探明储藏量的分布很不均匀,75%都储藏在OPEC国家。石油特殊需求冲击包括担心未来石油市场出现供求严重不平衡而增加对石油的预防性需求;担心未来发生自然灾害和产油国政治战争冲突而增加的需求;以及担心未来美元贬值等而增加的需求。本文设定不能由其他冲击解释的油价冲击都归为此类冲击,在模型中用随机残差表示。投机活动冲击指投机者通过投机间接操控油价的行为。投机是在短时间内持有商品,多运用金融杠杆持有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对有价值的金融资产进行购买、持有和出售,从其价格波动中牟利的行为。石油期货的引入使石油具有了金融属性,在经历了2次石油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金融市场来操控石油价格,其中非商业易商是主要投机活动参与者,投入大量资金可以在短期内控制油价走向,其净多头寸持仓量变化体现市场投机情况。例如:有投机者可以在几个交易日内将几亿美元的资金快速建仓,推高原油价格,然后在高油价获利平仓,原油价格又会随之大幅下降,在这个低买高卖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加剧了原油市场的油价波动。因此这类冲击用非商业交易商净多头寸持仓变化量衡量。

1.2模型的建立首先建立一个VAR模型[14]的简化形式,数学表达式为。其中,Zt为5个内生变量的列向量,分别为突发事件、石油供应变化、石油需求变化、投机活动和油价,即Zt=(exop,pro,bdi,touji,price)T;k为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εt为残差列向量;Ci和d分别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和常数向量。要识别SVAR模型,需要对矩阵A施加约束。本文SVAR模型中有5个变量,需要施加5×(5-1)/2个约束条件才能识别出SVAR模型的结构冲击。根据经济理论和石油市场实际运行情况做如下假设。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数据来源与处理根据上述分析,所需数据包括国际油价、石油产量、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非商业交易商净多头寸持仓量。为了更好刻画国际油价变动趋势,采取月度数据,样本数据区间为1999年11月至2012年8月。国际油价用同期美国GDP指数进行平减,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石油产量做差分得到月度产量变化率。另外,由于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每周二公布上周五的持仓数据,所以需要将周数据转化为月度数据,将每个月中的净持仓变化量周数据求平均值得出月度数据,衡量投机活动冲击。缺失的数据使用均值替换法进行插补。最后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可以使趋势线性化,能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平减后的国际油价序列做自然对数处理。具体各变量说明见表1所列。

2.2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SVAR估计结果估计SVAR模型之前,首先要对VAR模型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运用估计的S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才有意义。模型检验结果为所有AR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模型稳定。另外,VAR模型对滞后阶数也比较敏感,如果滞后阶数过长,虽然能较好反应模型动态性,但也会导致共线性且降低模型的自由度。因此,依据Eviews软件中滞后长度准则AIC与SC准则进行确定,见表2所列,*号所对应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最佳滞后期为2。在模型符合可识别条件之后,对SVAR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约束矩阵A中5种冲击对油价当期影响参数结果,见表3所列。由估计结果可知,突发事件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增长,投机活动增加和对未来高油价的预期等都会使油价短期内上升,而石油产出国供应量的增加会使油价下滑。结果符合文中对油价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SVAR模型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解释回归变量的系数,而是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反映一个扰动项的一次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变化以及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

2.2.2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指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冲击后,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以及未来值的影响。设定滞后长度为20个月。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得到各个冲击对于油价的长期及短期影响大小。(1)油价对特殊供给冲击的响应。石油价格对特殊供应冲击会做出正向响应,但程度不高,总体低于0.02。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期内会引起油价的上涨,但2个月后这种影响逐渐消失,4个月后基本影响为0,如图1所示。主要原因如下:①特殊供应冲击一般都是突发性事件,持续时间短,石油产量可快速恢复;②经历过2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都提高了预防供应中断的意识,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积累石油库存、开发新能源等措施。因此,在发生此类石油特殊供应冲击时,各国通过(2)油价对其他供给冲击的响应。油价对一般供应冲击作出负向反应,响应程度也很小。油价在当期对供应量的提高不能及时响应,在滞后2个月后开始明显降低,3个月后响应程度达到最大-0.013,之后出现反弹并一直上升,10个月后影响接近于0,如图2所示。可能的原因是石油价格存在一定刚性,不能及时根据石油市场的供需变化作出调整。在2个月滞后期后,由于石油市场上供大于求,油价下降,油价的下降刺激了石油需求的增加,油价反弹,从而使石油市场重新达到供需平衡,消除供给冲击的影响。而原油是工业原料和交通行业必需品,刚性需求大,所以供给量上升,油价下降程度并不高。(3)油价对一般需求冲击的响应。油价对一般需求冲击是正向响应,并且程度明显高于供应类冲击,油价在当期对需求量的增大不能迅速做出调整,响应程度仅为0.02,而是在滞后约4个月后,油价出现明显的上涨,响应程度达到0.06,并且长期对油价有明显的影响,如图3所示。这说明21世纪以来的油价飙升主要因素还是归于全球的经济增长导致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一下陷入低迷状态,油价也随之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的好转也带动了油价的提升。这也说明了需求冲击对于油价波动的重要性。(4)油价对特殊需求冲击的响应。特殊需求冲击的存在也对油价存在较大影响,特别在当期响应程度达到0.065,是油价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在3个月后达到最大值0.07。但随时间响应程度明显下降,如图4所示。特殊需求冲击一部分是因为石油市场存在供需紧张、石油储量减少、运输通道风险、美元贬值、自然风险和战争风险等因素,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对于油价的上涨预期,而这种预期不仅刺激大量投机资金涌入,也刺激一些商业交易者增加存货、减少销售等机制谋求利润,加大了油价的波动。另一部分是因为有些拥有大量资金和石油储存设施的石油公司等通过扭曲的石油市场信息,错误引导公众预期来达到牟利的目的。(5)油价对投机活动冲击的响应。投机活动冲击也是近年来油价波动的很重要的因素,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冲击在当期就对油价产生了0.045的影响,2个月后达到最大值0.055,之后影响力度开始缓慢减小,如图5所示。这说明投机者增加多头寸减少空头寸的行为放大了油价上涨趋势,使不断增加的期货购买量转化为油价的上涨。随着期货市场投机者的投资资金的加大,此类冲击对油价的影响力也会加大。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会在短期内对油价产生很大的冲击,投机者在油价上升之后卖出持有的多头赚取差额利润。随即投机活动对油价的冲击也开始下降,长期来看投机活动并不是油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2.2.3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主要用来分析所述的5种结构性冲击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解释程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所列,选取了N=1,N=5,N=10,N=15,N=20时间点来分析各冲击在短期和长期的解释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供给类冲击对油价变动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21世纪以来,OPEC供应量比较稳定且其他国家逐步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供应危机。需求类冲击对油价变动贡献率较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长期油价变动的80%可以用需求类冲击解释。投机类冲击短期解释力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对油价变动的影响仍不容小觑。

3结束语

石油论文范文2

由于油田地面建设工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所需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种类相对较多,若是只对其中某一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则很难达到预期中的效果。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1)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施工机械设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实践中获得了验证,想要进一步提升油田地面建设施石油工程地面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尤士东(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阜康831511)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油田地面建设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油田地面建设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我国油田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石油;地面工程;施工技术工技术的整体水平,就必须从科技方面着手。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随之出现,并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这不仅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而且还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油田地面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现已成为石油工程建设的主流趋势。通过数字化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可以使石油生产实现自动化,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施工过程的影响,这样在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此外,从施工人员的角度上讲,数字化与智能化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有助于石油工程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对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油田地面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与普通的建设工程不同,从而使得与之相应的施工技术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若是想要研发新型的施工技术困难程度较高,并且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但油田地面建设项目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所以,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对现有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对大量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进行调查后发现,无论是以往应用的施工技术,还是现在应用的施工技术在工艺流程上都比较复杂,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几次技术革命,并使工艺流程有所简化,但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鉴于此,应当将各级设备进行综合利用,并将各个层级的站点进行合并,这样有可能实现一个较大程度的进步。从当前的技术和设备上看,一机多能的时代已经过去,全面性和优异的工作性能才是根本,所以,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合并,最大限度的简化工艺流程,提升作业效率。

(3)合理应用节能降耗技术

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节能降耗现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也成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重点。想要真正实现油田地面建设施工的节能降耗,就必须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施工技术进行组合应用。同时还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在降低能耗的过程中,减低工艺难度,这样既可以提升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油田事业的稳定发展。

2结语

石油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步伐正在加快,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存在着审批繁琐、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信息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进一步制定投资导向政策,完善跨国经营法律体系和联合投资机制,建立财税支持政策和海外投资金融保险体制,强化信息服务和外交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力实施跨国经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是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需要。石油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一、外国政府的配套政策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特别是石油的产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有关配套政策也不同。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石油石化企业的支持对我国也是有借鉴作用的。20世纪70年代接踵而至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如坠深渊,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美国经过30多年的调整,建立起了一套应对石油危机、保障石油安全的机制。

1权威管理,统一领导。美国为了加强石油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布什就任总统后,特指定一个由副总统切尼领导的能源政策小组,专门研究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与政策问题。小组成员包括了国务卿鲍威尔、能源部长、财政部长、内务部长、农业部长、商务部长、运输部长、总统助理等政府要员(刘助仁,2007)。对能源的领导和管理提高了规格。美国能源部在《2025年前能源战略计划》中,将能源安全目标锁定在国防能源、科学和环境等四大问题上,强调美国将提高“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刘助仁,2007)。为美国石油企业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领导保障。

2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美国的政府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FEIP)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TDA)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补贴、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多年来,TDA已提供3300多万美元支持美国企业在全球参与油气开发和扩建项目。美国政府直接采取减税的方法支持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美国“新能源法”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措施。为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法案还决定将给相关企业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补助(刘助仁,2007)。

3海外保险,激励投资。为减少海外投资风险和有效保护资本输出国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以促进和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1948年4月,美国根据《对外援助法》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并设立“经济合作署”管理援外事务,开始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同时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直属国务院领导,成为美国海外投资保险与保证的专门机构。这种保险制度以资本输入国与美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条件,故称为双边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样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4信息服务,外交护航。美国为了开辟新的海外油气资源基地,通过提供能源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能源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联邦政府提供的能源信息服务包括收集和分析油气市场的数据;研究影响油气供应的事件和政策;评价资源状况。能源部所属的能源信息局(EIA)负责对能源供应、需求和价格趋势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EIA的信息服务包括历史和当期数据,短期和长期预测,统计数据的范围覆盖石油、天然气、煤、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为扩大统计信息的传播面,EIA通过书面报告、印刷品、光盘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信息。而且,美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外交和军事行动往往围绕此核心展开。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都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在中东的军事和政治存在,从不断强化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到积极插手中亚事务寻求在中亚驻军,美国近年来的这些行动尽管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始终难以摆脱争夺能源的影子(李岩,2007)。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里海能源工作小组”,除政治和军事手段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措施,向该地区国家提供大量与石油有关的经济援助,为本国公司提供开发机会,并以技术优势争得其油气资源开发的优先权。

5有效监管,法律保障。美国在长期的能源监管实践中,建立起了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1977年美国制定了《能源部组织法》,并据此成立了能源监管委员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制定的《天然气法》、《菲利普斯决议》、《天然气政策法》、《联邦能源委员会436号令》、《放松井口管制法》等,把对石油企业的监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美国对石油行业的监管设立的是专门的监管机构,为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属能源部,监管委员会主要监管管道输油公司的运营和费率,审批跨州天然气管道输送项目,天然气管输价格、管道服务和开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和运行等。

二、我国政府有关配套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对外投资事前审批繁琐,事后监管不能到位。在石油企业对外投资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等部门均对境外投资负责,但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不仅加大了项目的成本,而且审批程序繁琐,直接影响海外投资效率。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经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地方计划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外管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也要经过3个部门的审批。不仅审批部门多,而且各部门内部还实行层层报批制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效率。各部门都利用立法权为自己设定权限,谋取部门利益。然而,对事后监管却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我国现行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仅是一个项目审批制度,投资后期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功能非常弱,完整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链条尚未形成,缺乏应有的监管和服务措施(陈峰燕,2007)。

2境外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企业投资风险增大。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的一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局势并不稳定,外国企业面临着众多风险。而我国并未建立适应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所需要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外汇管理体制。按国际通行做法,海外直接投资的保险应属于国家授权或委托进出口银行或开发性银行开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除一般的技术、市场和建筑等方面的商业风险外,应限于境外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如战争、动乱、财产没收、国有化、外汇管制等造成的政治风险等。我国目前在一些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有不少石油投资项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海外投资保险的相关政策。在用汇、信贷和融资等方面,我国政府也不能给企业提供有力的、稳定、可靠的支持和帮助,新出台的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审批制度过于繁琐,与企业获取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海外优质资产、开发国内稀缺资源从事境外投资的要求及不适应。

3对外政策信息来源不畅,企业决策基础薄弱。我国石油企业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有关的专门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政治、经济、政策、汇率等各种风险。在投资的区域、市场和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企业的取向也可能有悖于国家、国家安全,或技术失误、经营亏损等潜在风险。在这些方面,政府占有更多的信息,应本着对国家负责、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尽可能及时地向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我国政府缺乏对海外企业的辅导和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职能,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和国别市场导向,没有系统化的海外投资促进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基础性信息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企业缺乏必要的信息,对外投资处于盲目、冒险的状况(陈峰燕,2007)。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渠道仅限于驻在国宏观经济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一些基本的法律框架的现状。三、完善我国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

完善我国相关的配套政策,要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现。

1确定海外能源战略,制定投资导向性政策。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实质上是国家的经营战略行为,国家应制定具体的能源跨国经营战略,出台政策性规定,使石油石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有明确的战略方向。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制定“走出去”总体市场发展战略,做好投资项目规划,编制“走出去”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具体的指导目录,制定指导性投资政策,帮助企业作好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陈峰燕,2007)。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应当依托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经营为龙头,以低风险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舒先林,2005)。

2确立依法管理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法律。为了适应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建立中外石油联盟,必须完善国内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政策体系(徐文荣,2005),使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系统化、规范化,使对外投资行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方面应适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既要考虑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状况,也要为将来的投资发展留有余地,做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此外,应加快《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统一和规范对不同性质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标准、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以及投资支持、鼓励措施、争端解决等问题,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李洪江,2003)。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以《海外投资审核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以及《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单行法,建立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衔接,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相互补充的完备详尽的法律体系。

3确立优势进入战略,完善联合投资机制。鉴于我国境外石油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组建一家专业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统一对外,其他有投资意向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石油公司,采取项目参股的方式参与境外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要明确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向国家发改委报告的制度,避免产生国内企业的互相竞争。要彻底改变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局面,避免在“走出去”寻油的项目中“撞车”,甚至进行“自杀式”的恶性竞争。石油企业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综合商社的经验,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联合、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与促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来源。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和国外石油企业的联盟,寻求竞争中的合作。政府政策应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超级化的条件,适应国际竞争的“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即竞争伙伴实行协作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徐文荣,2005)。

4确立财税支持观念,完善特定财税政策。国家应尽快健全金融支持体制,为企业“走出去”并购提供优惠贷款和担保等更多的服务。并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鼓励银行参与到企业“走出去”并购活动中。相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并购企业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企合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姜义平,2007)。同时可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对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信贷政策上,对于在境外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提供贷款,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贷款贴息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为境外企业获得境外银团贷款、租赁提供担保,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选择经过挑选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境外投资项目筹资。对我国石油企业到境外投资所涉及的国际税收应实施专业化管理。应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政府应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谈判,避免被国际间双重征税,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取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境外投资企业应上缴我国财政的收入应缴入国库。对资源开发型境外投资项目的产品给予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对已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可以享有出口退税优惠。

5确立保险支持政策,建立境外投保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保险机制。保险机构设立一般是政府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保险公司或是两者的结合体,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遭受的政治风险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包括货币风险、外汇风险、征用风险、战争风险及其他非商业性风险。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涉及到保险机构、代位求偿、保险范围、承保条件、保险期限、保险费率损失补偿等问题。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能避免个别企业同东道国打交道的不利局面,容易使争端得到解决,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面发展。

石油论文范文4

(一)国外主要石油税种的构成

石油税收是政府对石油勘探、开采、储备、加工、消费等一系列环节所课征的税收的总称,包括政府对石油生产与经营各个环节所征收的各种税与费。从思维的理念出发,石油税收是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平衡器,石油税制体现着对自然公民和公民企业履行其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政府关怀。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石油税制被看作政府向作为市场主体的石油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的课征,石油税收应当是石油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为消费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而支付的“税收价格”。政府通过包括石油课税在内的所有税收融资,为石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保障,维护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石油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完全可以看作是石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缴纳税收的回报。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油税制体系,归纳起来。国外石油税制中的主要税费有如下几种:

1.石油开采税。主要是为获得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权而征收的税费,包括现金定金、地租和矿区使用费等。现金定金是石油公司在签定合同、获得商业性发现、投产及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向政府缴纳的现金费用。现金定金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是一种额外负担。也是和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对政府而言,虽然现金定金在财政收入中微不足道,但毕竟是一笔既得的收人。在主要产油国中,大部分国家签订勘探开发协议都要付定金;有些国家取消了定金,如马来西亚和泰国。地租是石油公司为取得勘探生产权向土地所有者按年度缴纳的一种租金,也有的是指矿产地质勘探和采矿单位租用矿地预付的年租金。一般根据探矿和采矿许可证获准的土地面积乘以每亩年租金计算,初级阶段(前期勘查)收费较低,高级阶段(采矿)收费较高。矿区使用费是政府(矿区所有者)把矿产资源出租给他人开采、使用而获得的一种权益所得,也可以视作使用者因开采不可再生资源而向所有者支付的赔偿金。矿区使用费保证了政府从生产中取得一定收入,而无需依赖对公司销售或利润的征税。

2.石油所得税。主要是为调节石油公司的利润水平而征收的利润税,包括公司所得税和资源租金税等。公司所得税(即公司税)是对利润征收的税种,由每个公司实体支付。作为征收对象的应纳税所得是指扣除明确规定的生产成本和旨在提供优惠的补贴减让之后的部分。但是在采用产量分成合同时,往往将所得税包含在国家石油公司获得的利润油份额中,由国家石油公司代替订约公司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的征收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一般企业所得税征收方法相同;另一种则是按专门制定的石油法或石油税法征收专门的石油所得税。所得税多为固定比率,各国税率在24%一85%之间,多在38%以下;个别国家的所得税率按收益率高低确定,如哈萨克斯坦。资源租金税是对项目利润高于一定水平的部分征收的累进税。这种税是针对项目的盈利水平制订的,一般只有当项目盈利并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征收此税种。目前只有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征收资源租金税。这个税种的开征有其积极的一面,即达到了公平税负的目的,促使油田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油田效益,鼓励企业对风险项目的勘探。

3.石油流转税。主要是对石油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流转额而征收的流转税。与石油生产有关的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其中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价值增加额为课征对象的税项。目前国际上主要实行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类型的增值税。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石油行业主要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一般为20%左右。如瑞典的税率为25%,芬兰为22%。增值税一般实行抵扣制度以确保在以后的流通环节不被重复课征。另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还对天然气征收消费税。

4.石油“暴利税”。主要是为了调控垄断行业的高额利润而征收的税。在一些产油大国,收取暴利税的做法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石油价格上涨时,国家通过征收暴利税,将石油的溢价部分收归国家财政,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失衡的状态。征收暴利税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企业获取的巨额利润源于其所占据的垄断资源。不少国家对石油产业征收暴利税,并根据国际油价的涨落增加或取消暴利税。美国在1980年油价暴涨的时候曾经施行,到1988年油价大幅回落后政府又将其废除,这也说明暴利税的征收对于消除油价泡沫是有一定效果的。

5.石油消费税。主要是针对石油产品和消费石油产品的行为而征收的税,其目的是为了调节油品结构、控制石油的过度消费、保护环境安全;也有的是为了筹措交通维护经费。包括燃油税、汽车购置税、汽油税和养路税等。根据各国的政策目标不同,石油消费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为保护环境而征收石油消费税。主要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它们在其与汽车相关的税收体系中注重考虑环境保护,各国做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是根据引起大气污染的废气排放水平、CO2的排放水平或燃烧效率来确定税率,有些国家则是对低排放废气的车辆或电动汽车实施税收减免,还有些国家对柴油车征收高额税而对汽油车征收低额税,并以此调节汽油和柴油的比例结构。(2)为控制石油过度消费而征收的石油消费税。欧洲和日本由于本地区缺乏油气资源,因此这些国家采取了高燃油税政策,以控制石油的过度消费。如美国对汽油征收30%的税率,而英国税率是73%,日本税率是120%,德国税率是260%,法国更是达到了300%。燃油税的征收一方面通过高油价限制了对石油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欧洲和日本在燃油上的税收远远高于美国,是导致这些国家人均能耗和能源强度都远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3)为了筹措交通维护经费而征收石油消费税。日本与汽车相关的税收繁杂,但大多都是为了筹措交通维护经费而征收的。包括:汽车购买时的汽车购置税、消费税(作为地方政府的道路基金);汽车拥有过程中定期征收的机动车载重吨位税、小汽车或轻型汽车税等(属于国家税收,其中80%用于国家道路基金,其余部分归地方基金);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要交纳燃料消费税,还分别对汽油车征收汽油税和养路税(主要用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道路基金);对柴油车征收轻(柴)油供应税(主要用于地方政府道路基金)。新西兰则只对汽油、天然气和少量液化气征收燃油税,征收对象主要是车辆用油,征收环节主要是生产和进口环节,其收入有一半左右用于道路建设和养护。按照国际惯例,燃油税是一项以提高油品价格来控制消费总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财政政策。国际经验表明,推行燃油税不但可以推动汽车节油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筹集交通维护经费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石油税制的基本特点

石油勘探开发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行业,诸如投资开采的高风险性、开采与输送的巨额资本需求、相当长的投资准备期及投资偿还期、储量的可耗竭性等。因此,在制定石油税收制度时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石油工业发展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世界各国逐步完善并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石油工业税制。

1.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石油税收体系。一是形成了对石油勘探、开采、加工、消费进行普遍调节的石油税制体系;二是建立了一套由税法、石油法及其附属法规、投资法、国家资源政策及能源政策或特别法等组成的完善的能源调节体系。

2.各国的财税制度基本上可以按矿权管理制度分为许可证制度和产量分成合同制度。对于许可证制度,国家的财税收入除了公司的所得税等一般性税收外,一般还包括区块占用费、矿区使用费和签字定金等。对于产量分成合同制度,生产的石油总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矿区使用费部分,通常按日产量的10%。15%计征,不同规模的油田一般适用不同的费率;其次是成本回收部分(成本油),允许签约人以此回收作业过程中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可以回收的,一般在合同中规定了可回收成本和不可回收成本。剩余部分是可以供国有合作方和签约方按一定比例分配的利润油,国有合作方一般在高产油田获得的比例较高。因此,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财税收入包括矿区使用费及合同各方缴纳的所得税和其他税。

3.对石油勘探开发给予了比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石油勘探开发是一项具有高风险性、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其税制既要服从一般性的税制规定与要求,又要体现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及政府对其发展给予的鼓励政策。为此,大多数国家在制定税制时给予这一行业诸多的优惠:不再收取现金定金和地租;在矿区使用费方面对勘探开发条件差的油田、低产油田、开发中后期油田、边际油田等低收益或高风险油田实行减免优惠;在所得税方面,通过降低税率、给予各种形式的税收抵免以及放宽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等方式给予石油公司所得税上的优惠。

4.早期的石油税制当中普遍采取了耗竭补贴制度。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公司为了补偿日益耗竭的储量,必须投资于勘查,不断寻找新的接替储量。为此。许多国家在税制中采取了耗竭补贴制度(比如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这种耗竭补贴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公司的应税收入而减少公司的税负。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石油工业处于勘探初期,为了鼓励石油生产者不断勘探新的石油资源,生产更多的石油,美国政府允许投资者将油田视为固定财产,以一定油气收入按比例进行耗减,直至耗减数额等于投资者的找油成本为止,称为耗竭津贴。耗竭津贴是美国政府给予矿产开采行业的一项特殊优惠,这些优惠政策的设立与取消,以及给予比例高低的调整,与世界和美国国内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5.石油消费税在各国石油税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国政府在石油消费方面从各自不同的目标出发,都采取或正在考虑采取不同的燃油税收调节措施,以便使石油消费及其对环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效地发挥了“政府”对“市场”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作用。从石油消费税税制设计来看,大都是采用价税分离、税收单列、从量计征的方法。其中,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燃油税占了石油零售价的很大一部分,以汽油为例,日本占50%,新加坡为40%,韩国则高达65%,香港为56%。美国的石油税收占整个价格的30%-45%,而英国的燃油税则占整个价格的78.5%,挪威的燃油税占整个价格的75%-80%。

6.石油增值税成为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的重要来源。为了减少石油价格浮动对财政收入造成的影响,各国尝试建立石油稳定基金。如墨西哥政府早在2000年就决定建立石油收人稳定基金,石油增值税和石油所得税是稳定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预算规定,上述两项收入的60%用于偿还外债,40%纳入石油收入稳定基金。石油收人稳定基金的75%将在石油价格下跌并影响到财政收入时,用以填补财政空缺,其余25%的基金将用于国营石油公司和电力公司的投资计划,以更新这些公司的生产设备,提高其技术水平。建立石油收入稳定基金使墨西哥政府能够以丰补欠,应付今后油价下跌造成的困难。

7.原油生产的政府所得比重较高。政府所得代表政府在项目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在选定的产油国中,原油生产的政府所得范围跨度很大,从51%到95%,多数国家在75%以上,各地区政府所得分布各异。其中,尼日利亚政府所得高达95%,主要是高所得税所致。常规地区生产前5年,所得税税率为65.75%,以后高达85%。另外,该国矿区使用费也属中等偏高者。但尼日利亚给予海上尤其是深海油气生产,在矿区使用费、所得税及投资补偿方面很大的优惠,使这些鼓励地区或鼓励项目的政府所得降低30%左右。在高政府所得的国家,其税制中的矿区使用费、利润油分成、所得税构成三项主要的政府所得来源。

二、完善我国石油税制,促进石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石油税收政策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要求。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国家石油安全战略是一个体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涉及到石油勘探、开采、储备、加工、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因此,我国在构建石油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当然,在具体的措施上,可以分轻重缓急,有序地推进。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而且应根据我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确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方式。此外,根据我国的资源条件和消费增长趋势,要统筹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在控制石油消费规模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替代能源。优化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将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可见,石油税收政策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要求。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我国的石油税制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说到底,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观念上也要有根本的转变,从传统的强调数量的观念转变到强调质量、持续发展的观念。传统的观念以数量为单一目标,先进的发展观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变量的开放型复杂体系。它的目标要求能源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对“能源的全面要求”,那就是“高效、经济、洁净、安全、持续”的能源观。它不只是靠能源数量增加来拉动GDP,而是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双重优化来拉动GDP增长。为此,必须尽快制定促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绿色GDP增长的税收政策和措施;必须采取积极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面节能型社会;税收政策要有利于石油替代品和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3.石油税收政策应符合石油开发规律。石油税收是国家石油政策的重要体现,科学的石油税制体系可以促进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增加石油安全的保障程度。合理的石油税收制度首先应符合石油开发规律,根据油田投入开发直至枯竭要经过的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等阶段制定有区别的阶段性税收政策。其次,税收政策应体现油价涨跌对企业和政府利益进行调整的要求,建立在一定范围内随油价变化的动态石油税制,在油价大幅下跌时减征税费,在油价暴涨时增加税费。三是实施鼓励劣等资源开发的政策,通过减税,让一些处于边际收益状态的石油储量进入可采序列,促进低品位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就能以非财政投入的形式来增加国家的石油安全保障程度。

4.借鉴国际经验,改革增值税征收办法,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选择消费型增值税。我国长期以来,从保证财政收入和控制固定资产规模的要求出发,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但随着财政状况的改善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型增值税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的石油生产行业,生产型增值税不仅导致石油生产企业税负过重,而且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技术更新,不利于石油资源的高效开采和利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已选择在东北地区试行消费型增值税,石油行业也在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对生产石油、天然气所消耗外购物资的进项税进行抵扣。同时,比照其他初级能源产品适用的13%的增值税税率,设置适当的石油增值税税率,使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与对外合作石油生产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相当。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石油生产企业的发展。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取消了石油勘探开发劳务的营业税,统一征收增值税,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石油论文范文5

根据学术界对产业融合条件的研究,结合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属性,我们认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条件主要有政策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文化资源条件。

1.1政策条件

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十七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从文化体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如,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提出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石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从宏观战略决策、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行业管理和产业管理等多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降低了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壁垒,使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作用成为可能。

1.2技术条件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与文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是最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产业,而科技革命必将带来一场变化深刻、激烈的产业革命。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没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就没有先进的文化,就不能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提供技术保障。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两种产业合并为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过程。技术工艺与设备是生产力状况与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引进和使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整体结构,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整合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油气文化产品以多种方式和形式得以传输,并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照相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为文化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了设备保障;等离子电视、电影院线、视频网站、网络游戏、微博、微信、微视、期刊等传播渠道的拓宽,满足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油气电影电视、杂志精品的个性化、特色化、精神化的需求;电信业、传媒业、影视业、音像业、出版业等产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与联合也大大促进了产业间的业务交叉与合作,使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文化生产设备、处理技术及传播渠道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拉动着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整合发展。

1.3市场条件

石油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二者不断改革创新,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催生大量新产品与服务、新技术与设备。石油产品消费者对石油文化产品巨额而高品质的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市场条件。一方面,石油市场规模巨大。石油是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和原料,目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产品已达7万多种,石油产业带动了军事、国防、机械、化工、运输、医药、建筑等产业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石油市场需求和规模十分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大量工业品消费和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石油能源来驱动。从石油的产业链与供求两方面来看,我国的石油市场规模和需求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石油文化市场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闲暇时间逐步增多,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对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强烈。我国巨大的石油文化市场需求赋予石油产业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要求不断开拓石油文化市场,推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文化资源条件

文化资源是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和核心。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石油产业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产业链中积累了丰富的石油文化资源,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可深入挖掘的基础元素和源泉,能有效拓展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文化资源包括:以石油企业多年的发展历史,石油工人传承下来的民俗风情、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资源;以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创造力等汇集的智力文化资源;以油气产品及企业员工遗留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文物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新形势下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提供了充裕的基础元素,石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石油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过程,通过对石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与创新,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融合。

2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指能够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国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与协调发展。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产业、石油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等产业融合;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网络文化市场、娱乐文化市场、演出文化市场、电影文化市场、艺术品文化市场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的融合及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

2.1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公共服务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

1)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塑造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铁人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石油企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用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产业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包括自然环境,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所有物质设施,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设施等,是石油文化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体现石油文化的个性特征,是石油产业文化的外在形态。国家应积极投入资金加大石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文化企业的物质配备和设施条件,搞好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技术系统建设,积极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手段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

3)培育公有制试点企业。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入手找到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展点,政府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部级石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通过融合兼并、战略重组、区域合作等方式和手段组建新的石油文化产业集团。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规模集聚、协同创新及先行企业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整个行业观念及企业行为的转变,提升石油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在石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引领和示范,树立榜样与标杆,并提供决策、信息、管理、政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扶持石油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石油文化产业,制定税收优惠与资金支持政策,降低石油文化相关产品的税收,建立石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直接注入资金支持,鼓励贷款利息补贴、无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提高石油文化产业融资能力。

2.2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市场角度出发,消除产业限制和地区分割,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成熟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障碍。

1)允许私有企业进入,打破地域分割。通过鼓励私有企业与民间组织尤其是文化企业进入垄断产业,打破地域分割,鼓励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公平、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用。

2)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的壁垒。适当放松文化产业规制和干预,建立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规制,特别要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商行政、物价管理、税务税收、海关、商检、公安机关等部门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3)政府行政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遵守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定,严格禁止国家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和个人职务,用不正当手段和方法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阻碍石油文化企业产生与运作的正常竞争机制。4)保护技术创新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因此,应重视和鼓励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交叉部分的技术创新,从国家层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专利申请,提高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专利保护,创造良好的石油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文化在石油产业上的应用和发展,抓住知识经济的主动权,掌握市场的制高点,提升石油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为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石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3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该模式是否适合并有利于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需要合适且可行的操作模式指导,本文提出以互补增值型和开发创造型两类模式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由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实现石油产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中的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营销产业及文化保护产业等产业融合;通过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将石油产业的各类资源与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群众与社团文化服务产业、文化研究产业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石油文化产业。

3.1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

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要求充分挖掘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产业特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1)石油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把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修复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融合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石油产业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技术条件,可以给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业、文学创作业、媒体业、文化演艺业等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文化养料、创作素材、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丰富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魅力,供其迅速发展,在相互扶持和促进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产业可以指导石油产业实现文化升级。新时期的石油产业发展将以文化引领为指导方向,将彻底贯彻国家的大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为石油产业提供连续不断的文化创意,包括品牌建设、形象塑造、产品包装与宣传、发展模式创新等文化创意,石油产业利用文化产业的平台整合石油文化资源,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传播优秀石油文化,塑造良好公众形象,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建立石油产业品牌;加强石油产品宣传;提高石油文化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3.2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

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要求石油文化产业建设者具备开阔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自身的运作惯性,对石油产业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和再利用,提炼石油产业文化、石油产品文化及石油工人优秀文化品质,实现传统石油产业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对接,使得石油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石油产业所拥有的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处理工艺与石油精神、石油文化底蕴合理的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石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元素。例如制作石油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学影视作品;打造石油类综合性网站;策划石油文化活动或赛事;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建设和开放石油文化产业博物馆。通过深化石油产业文化,展示石油企业形象,弘扬石油工人精神的同时,围绕着石油文化,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增加石油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论

石油论文范文6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2教学方法改革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2.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2.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上一篇人才论文

下一篇年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