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1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活动;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24-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战略。高等学校要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由“精英”走向“普通”,让创新创业的理念不再遥不可及。有研究表明,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有朦胧的参与科研意识和一定理论基础,并且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二、三年级为他们开始参与科研活拥闹匾阶段。近年来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参与现状的研究也较多,但对二、三年级本科生科研参与情况的报道较少。本文对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对策、途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皖南医学院2014―2015级全日制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有关专家审阅和20例预调查反馈的相关信息修改完善后后确定最终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现状、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和需要等。

3.质量控制。经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随机抽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

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7.0完成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描述,组间比较使用

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在皖南医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有效率为90.4%。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7―24岁,平均年龄(20.36±1.083)。其中男328人,占36.3%;女576人,占63.7%。城市265人,占29.3%;农村639人,占70.7%。学生干部275人,占30.4%;非学生干部629,占70.7%。大二421人,占46.6%;大三483人,占53.4%。临床医学207人,占22.9%;护理学323人,占35.7%;预防医学162人,占17.9%;人文管理85人,占9.4%;其他127人,占14.0%。

2.创新活动现状。参与过科研创新活动的有205人,占22.7%;其中大二参与过学校的创新活动的有99人(23.5%),大三参与过学校的创新活动的有106人(2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6,p=0.574)。在学校期间有公开发表的创新方面的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71人,占7.9%。在问及“您听说过的学校创新活动中主要有?”。

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需要的认知。在问及“如果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您的目的是?”,有640人(70.8%)是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751人(83.1%)是选择锻炼能力,409人(45.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为评先评优,498人(55.1%)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为就业考虑,还有140(15.5%)还有其他考虑。在问及“您觉得您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您需要什么?”,671人(74.2%)认为需要科技创新资金,644人(71.2%)认为需要环境氛围,655人(72.5%)认为需要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595人(65.8%)认为需要强烈愿望和动机,530人(58.6%)认为需要学校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107人(11.8%)认为还需要其他条件。

4.学校在培养型创新人才中应做的改进。在“学校在培养型创新人才中应做的哪些改进?”,有587人(64.9%)认为学校需要丰富性课程体系内容,626人(69.2%)认为学校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613人(67.8%)认为学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540人(59.7%)认为学校需要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方式,496人(54.9%)认为学校需要改革考试方法,130人(14.4%)认为学校需要做其他(如支持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等)工作。

三、讨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应用实践新领域的能力及发明开创新世界的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调查抽取了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人文管理、其他等专业的本科生,较好地代表了医学院本科生。本次调查显示,皖南医学院大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率为22.7%。高于彭波等在徐州医学院的研究结果原因主要是本次调查研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之后,抽取的是医学院大二、三年级的本科生,排除了懵懂的大一和学业任务较为繁忙的大四、大五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三年级的科研创新活动参与度高于大一、大四、五的学生,二、三年级的为医学生开始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阶段。本次调查显示,公开发表的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占7.9%,低于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率;说明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本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尚存在不足,科技成果产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知晓率也较低,提示今后学校、学院要加大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的宣传力度和创新宣传形式,真正地让感兴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申报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从而产出更多的学生科技成果。本次调查显示,医学院本科生参与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主要是来自兴趣爱好和锻炼能力,这说明他们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持积极理性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资金短缺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本研究中,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中选择需要科技创新资金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和环境氛围;环境的好坏能够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学校必须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积极营造一个创新、自由、竞争、有序的大学生科研坏境。对于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需要大学生自己自觉主动地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科技讲座”以及“传帮带”等活动,满足大学生在科研创新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足。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中,69.2%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67.8%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这可能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学校在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后,需要建立“科研项目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协作+实验室全程开放”的大学生接触科研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强.高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6,(08):12-14.

[2]李丽.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现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3

关键词:理工高校;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8-01

一、 研究目的

通过对该校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社会公益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五类学生社团的调查发现,这些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术科技类和理论研究类社团存在一定问题,在理工类院校中并没有像其他类社团那样参与人数众多并发展迅速,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加大扶持这类社团,使学术性社团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积极钻研科技知识,加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资料查询为辅的调查形式,收集大学生对社团文化的认识及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调研覆盖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1个学院的学生,对社团的负责人、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部门进行访谈,了解社团相关发展情况以及社团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并查阅了近几年来各学生社团的档案资料,对各社团的发展动态有更准确的把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社团的现状

学生社团是该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组织,在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社团成立应具备5人以上不同专业学生自发组成,要有挂靠单位和至少1名指导教师方可申报成立。学术性社团包括理论研究类和学术科技类。如:青年马列学社、“求是”协会、时政协会、科技创新协会、数控科技协会、机械电子社团、创新机器人社、CAD学社等。

2.问卷分析

调查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说明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性社团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与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公益类等社团不同,学术科技类社团和理论研究类社团本身具有专业性与探讨性,专业的指导与集中的学习是该类社团所独有的特点。

学术科技类社团和理论研究类社团,其本身的专业局限了社团的沉重性与严肃性,许多与社团涉及专业知识无关或者无浓厚兴趣的人很难真正参与进该社团的活动,以至于会员人数较少,限制了活动的广泛性,降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从而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学术科技类和理论研究类社团有待于加大扶持力度,以便更好地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教风学风一体化。

四、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发展对策

(1)加强学术科技类与理论研究类社团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协会领导者可以引导会员不仅向探索性发展,也可以适时适量举行一些室外活动。去各大比赛现场观摩,展馆、博物馆参观等,这样不仅能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活动质量,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

(2)以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组队参与以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3)打造品牌活动,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加大对指导教师和活动经费的支持。可指导会员参与教研科研带动社团高效发展。

(5)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和政策,使更多的教授、学者参与到学生社团中,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定期的指导是学术及理论类社团发展困难所在。学校可以为这些社团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社联方面可根据教师们的时间安排来安排活动时间,避免社团有活动却找不到老师的问题。

所以,学术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活跃校园学术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4

有学者发现,“自我”概念能够通过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主学习[10]。浙江农林大学实施了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笔者在对学校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近年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汇报材料发现,他们都注重促进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引导过程具有明显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体包括:①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测试,尤其是注重学生环境适应性的培养,通过搭建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以“传帮带”的方式使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②在大学二年级阶段,组织本科生开展“成长、成才计划”系列活动,巧建“家校联培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胜任力;③在大学三年级阶段,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方案”,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归因效应,使学生对学业、职业能够科学地定位和正确地认识;④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加强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特别是强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辅导员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誉为“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11]。通过实施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基础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兼顾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的关注,从而通过心灵的启发和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情感观,培育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推进学生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难度和学习性质等方面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中期论文制度是指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调查和撰写论文,最后导师对论文质量进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论文设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具备资格的教师(具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新引进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必须有教授的指导才可以担任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同时,中期论文的导师名单要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拟定。中期论文的选题策略注重多渠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农林经济相关的课题,导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延伸和知识的拓展。中期论文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相关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来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期论文的研究内容注重实用性。在中期论文撰写环节方面,强调运用多样的学习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应用工具,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期论文成果最终以PPT讲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导师还强调学生要在交流中丰富学习策略,要求所指导的学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学习汇报,并在汇报过程中进行前瞻性问题的探析、相关学术问题的交流,从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时,导师还会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在科研中的严谨意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丰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式。与中期论文制相似,毕业论文制是一项建立在中期论文制基础之上的专业性制度,是对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梯度引导。毕业论文制度旨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导师会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调查和撰写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在从中期论文到毕业论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外在强化的学习策略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专业综合实习为平台,提升自主学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认知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还体现在与专业要求相适应的应用能力上。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形式主要采取农户入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为此,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了由系主任、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以下简称“综合实习”)导师组,对本科生开展相关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层级差异性[15],所以综合实习的负责人在对本科生进行实习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之间能够互助合作,彼此进行智力启迪与补充。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各实习小组先设计实习方案,然后在综合考评实习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要求各实习小组独立地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综合实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态度、能力和调查策略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调查成果。在开展综合实习的过程中,各实习小组要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每天通过电话向导师汇报实习进度等相关情况。综合实习的最终成果以RRA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展现,而且这些成果经过汇总、校正后最终要编制成册,与县(市)、乡(镇)相关部门共同分享。学生的综合实习成绩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工作量、实习态度、实习成果审核情况等评分。同时,导师对综合实习的指导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记入当年的考核结果。从1996级学生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每年组织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迄今为止,先后有707人次参加了综合实习,足迹遍布浙江省24个县(市)的96个乡镇、192个村、3 840个农户,累计形成30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并建立了拥有丰富的农户调研数据的相关数据库。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使学生在基层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多渠道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的加强。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专业协会活动为特色,凝练自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L.Lowenfeld)认为,创造力主要包含问题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隐喻思维能力、发现缺失信息能力、注意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个方面[16]。这些特征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广场活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门为参加相关创新项目的学生安排了导师,保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在选题、项目申报、调查、实验、论文撰写以及项目评审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同时,也为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配备了导师。导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上与学生一起攻坚,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全国林业经济论坛、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指导创建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三农”研究协会已成为汇聚兴趣相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培养特色人才的基层组织,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Prntrich等学者的研究,笔者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突破和思维训练能力3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借鉴。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元认知能力内在动机因素主要包括兴趣、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定向等,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5]。通过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相结合的导师制,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引导其适应新的环境,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通过加强对高年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其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以及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元认知能力是指时间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自我监测和评价能力[17]。内在动机性因素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与元认知能力有着很强的联系。学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时,通过主动寻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绪,从而逐渐提高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规划,可以促使其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朋辈督导”和学生定期汇报等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中期论文制度和毕业论文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阅并筛选文献的方法;同时,在论文撰写中强调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学业救助等形式灵活解决各种问题,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论文入选校级优秀论文的达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论文撰写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制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运用社会性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问卷调查、访谈和二手资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农村调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实习期间,学生掌握了与基层群众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强了从当地相关部门收集农林类信息的能力,丰富了甄别调查信息真实性的方法。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先后受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参加了多次基层调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学生参加了在浙江省义乌市、江山市等5个县(市)的农村进行项目调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绩效评估”课题组分别选调18名学生担任调研员,赴浙江、安徽、山东、云南等4省9县市的林区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在上述调研过程中,学生均受到了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其创新突破能力认知策略特别强调批判性策略,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思维得到不断激活,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动,包括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难题的攻破等,需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全局和要点、凝练创新思维、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意识上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论坛一等奖等荣誉。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成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占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申请到的省级创新项目的54.55%;同时,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完成的“浙江省公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调查”等多个项目被评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项目。此外,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和“三农”研究协会等专业协会作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使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以活动为载体、以专业为特色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华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广西商业学校;中职生;创业动机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现今国内学者都把精力放在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研究上,对中职生创业的研究非常少。这不利于学校或社会对有创业欲望的中职生提供帮助。本文通过对广西商业学校学生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创业动机,为帮助中职生创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广西商业学校2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分别随机抽取一年级和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的填写并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广西商业学校学生有无创业动机调查结果 表1

项目

有创业动机

无创业动机

人数

113

87

比例

57%

43%

表1表明,所调查的广西商业学校学生中,有创业欲望的人,占百分之57%,没有创业动机的占43%。这说明,广西商业学校学生想要创业的人数并无占有绝对优势,大部分人没有创业打算。

广西商业学校学生的无创业动机的调查结果 表2

项目

金钱

害怕失败

喜欢稳定

家庭原因

人数

39

11

12

25

比例

44.83%

12.64%

13.79%

28.73%

表2表明广西商业学校学生没有意向创业的原因中,金钱因素占首位,以下是具体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创业资金

缺乏创业资金是中职学生最大的创业障碍,大多数职校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家里无法提供优质的物质帮助,学费也是靠国家补助获得。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他们自己或是家庭都无法给予他们创业资金。所以,资金的缺乏是他们不选择创业的最主要原因。

(二)害怕辛苦和失败

创业不是简单的画圆,而是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职校生遇见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没有抵御困难的能力,也害怕自己失败,所以选择放弃自主创业。

(三)喜欢稳定的工作

相比创业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收益小,但是收入稳定,风险小,只有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有工资收入,这是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差职校生的选择,稳定的工作能帮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另外一方面,他们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对企业的运营、组织管理、文化的营造等,都一无所知的,所以他们选择稳定的工作。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

职校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多数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期望等。对思想保守的职校生的父母来说,他们对子女成功的定义就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大多数职校生部不选择创业。

广西商业学校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结果 表3

项目

学历

生存和发展

榜样

其它

人数

45

32

14

22

比例

39.82%

28.31%

12.39%

19.47%

表3表明了广西商业学校学生的创业动机为以下几点:

(一)学历低的无奈之举

学历问题是职校学生选择创业的最重要的动机。近年来,工作竞争越来越大,企业的用人要求越发严格,要求最低学历不得低于本科。这些硬性指标对中职生来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坎。面对学历的难题,许多中职生无奈选择自主创业,以解决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难。

(二)生存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对中职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是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生存的需要满足以后,他们就会向更高的层次进发,就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受人尊重的地位。无论是生存的需要或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可以通过创业来获得,创业的初期带来的是生存的温饱,做大做强以后,则可能得到赞誉和尊重,达到需要的最高层次。

(三)偶像效应

对于中职生来说,或许比尔盖茨,张朝阳这些名字对他们有些陌生,这些人并不能成为他们创业的偶像。然而如今这个网络的时代,同学们都有了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大家可以很容易的关注到偶像明星的动态。这些明星经常通过微博宣传自己的淘宝网店,对中职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四)时间因素

很多人自己创业是为了不受时间限制,可以相对自由的安排自己的个人时间,不必每天朝九晚五的准时打卡,也不必为请假费劲心思。所以,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充分把握自己的自由时间,很多中职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三、对策及建议

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根据学生的创业动机和不能自主创业的原因,学校可以改革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氛围,尽可能提供创业所需物质基础,使有愿望并有能力创业的学生完成梦想,学校可以这么做:

(一)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1、聘请校外成功的创业者,举行报告会,开展专题讲座等

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地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促进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他们好的组织能力、职场交际能力和良好思想道德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2、用各种文艺演出的形式传播创业知识

学校可以在文艺表演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知识。例如,可以让同学们撰写以学生创业为题材的小品,可以用演讲形式鼓励同学们克服就业压力,利用自己的智慧自主创业。也可以开展以创业为题材的辩论赛,让同学们认识创业的重要性,收获创业的方法。

3、创业实践的开展

举办各类创业实践比赛,如开设校园商店,让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让同学们体验到创业的乐趣和艰辛,从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不足,为今后真正的创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学到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方法,及感受到企业文化,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二)创业理论课程教育

学校应重视创业理论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给予不同的创业课程指导。如电子商务专业,现在的课程大多是综合概括型课程,例如商品学概论,商务礼仪等等。学校应注重引进细化类课程,例如如何开淘宝店,如何装修店铺等。同时,应教会同学们企业运营的方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2-0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学生人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青年创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10年的重要发展任务,一系列的政策表明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创业文化是大学职能发展的需要,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型、地方性作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然而由于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各方面都不成熟,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A省H学院校园创业文化为个案,从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从中探找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了10年来有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近200篇,并查阅资料收集到相关研究成果和专著30余部。

2.问卷调查法。对A省H学院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97.2%。

3.数理统计法。全部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分析

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是校园创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它主要反映在创业的观念、态度等方面,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精神力量激励大学生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创业的大力宣传与扶持,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创业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大学生创业观念现状调查表可以看出(参看表1),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持肯定的态度,59.8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能真正体现一个大学生的价值,57.61%的大学生认为认为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48.35%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考虑过自主创业,说明大多数被访者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价值与意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55.56%的大学生表示同学之间讨论就业时涉及创业的话题。但是,有热情不一定会付诸行动,仅有11.32%的大学生毕业后会将创业作为职场的第一选择,大学生毕业后不会将创业作为职场的第一选择的高达76.13%。在“如果在创业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的调查中,58.85%的大学生选择重新思考创业的利弊,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坚持或者放弃,说明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校园创业文化精神层面非常薄弱,创业文化中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精神还不够牢固。

(二)校园创业文化的物质层面分析

高校校园创业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创业设施的建设状况,如创业类雕塑及宣传性创业宣传栏、报刊栏,它们是意识文化的载体,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在校园里设置了专门的创业宣传板牌,有的利用有限的教室,配备了包含创业孵化工作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模拟实训室的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实战演练的重要阵地。

通过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设施满意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参看表2),有67.08%学生对创业教育设施不满意。究其原因,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大使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得以蓬勃发展,但同时带来的是经费上的短缺,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形成了反差,大部分学校不得不自筹资金,导致校园创业物质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致使校园标志性创业设施缺失、创业类书籍资料陈旧缺乏等。

(三)校园创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分析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才逐渐走向规范,而创业教育只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若干教学模块中的一个部分。问卷调查表明,74.69%的学生表示对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满意。为了响应国家号召,A省H学院也陆续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政策。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等硬件的限制,使得创业教育无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学校有序地开展。通过对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访谈可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主要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专职人员、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党政干部和辅导员担任,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所学专业与创业学科关联不大,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能讲授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战的指导。再加上繁重的日常事务使得这些老师很难有时间潜心研究教材,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难有保证。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算作通识教育课,不算做学生学分,学生出勤情况也难以保证。通过调查,A省H学院会举办SYB或者GYB等形式的创业培训,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愿意接受到这种培训。学院通过两年举办一次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的创业大赛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仅依靠共青团组织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没有创业活动专门组织机构,一般就是准备搞创业比赛临时组织一个机构来管理。这样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管理势必影响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成立专门性的创业活动专门组织机构势在必行。通过走访调查可知,学校很少与校外企业或者高校之间联合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培训。这说明地方高校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创业教学、咨询和培训的质量不高。

(四)校园创业文化的行为层面分析

校园创业行为文化是校园创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的动态体现。通过对A省H学院的调查发现,目前有关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协会仅有一个,并且活动开展得也不突出,参与的大学生数量也较少。此外,根据对A省H学院2010和2011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的调查,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非常少,在每年3000人左右的毕业生中,每一届创业的不到5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取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的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0的学生有过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的经验。

通过大学生选择创业最大的障碍调查表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是限制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没有明确的创业项目选择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校园创业行为文化缺失严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多数大学生对创业都持有正确的观念,但校园创业文化精神层面非常薄弱,创业文化中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精神还不够牢固。

2.校园创业物质文化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实践需求。

3.在校园创业制度文化上表现出学校、学生对创业的鼓励政策认识不到位,课程建设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健全,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方面也存在不足。

4.在校园创业文化的行为层面上,创业类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和组织大学生进行活动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毕业生创业人数较少,校园创业行为文化缺失严重。

(二)建议

1.加强适合学校自身的校园创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着力培养升华创业精神文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味地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不适当的,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智的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创新、兼容并蓄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本校地域、历史及时准确地总结、概括和升华出客观、理性的就业理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创业精神文化。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加大创业科技园、创业宣传板报等创业设施的建设,优化管理,提高利用率,使师生时时刻刻接受到创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激发师生的创业激情。

3.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校园创业文化中的保障作用,根据学校实际,严格贯彻国家支持鼓励创业的法规性文件,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强化创业课程建设,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保证创业课程质量。

4.充分发挥创业学生团体作用,因地制宜,加速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创业社团、协会、俱乐部。发现和树立优秀创业典型,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促进创业文化广为传播,形成善于创业、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浓厚大学创业文化。

――――――――――

参考文献:

〔1〕娄东生.试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52-58.

〔3〕曹丽,罗群.论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