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例6篇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1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62-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知识不断交叉、融合而发展壮大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和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网络工程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教学组织管理大多也由计算机学院/系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精简一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增加一部分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来构建,其专业课程可分为4个系列:电子类、计算机类、通信类和网络类,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类课程主要涉及IP层以上的有关协议和理论,更加关注IP网、企业网、专用网和互联网及其设备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组网、安全与管理,它与计算机类课程一起构成网络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主要由通信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精简而来,其主要知识单元涉及网络体系结构中IP层以下的协议知识,偏重于电信或广电等公用网络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开发与建设。因此,学好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融会贯通地理解并掌握两者的主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三网融合、全程全网的大概念,掌握完整的网络与通信知识体系。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应用结合密切,更加强调工程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目前有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内容探讨的研究和论文较多,但对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环节的研究则较少。例如,文献[3]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实验教学,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经验和建议;文献[4]给出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的方案、实验项目以及实践改革思路和措施。但上述两文献涉及的实验平台、项目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类系列课程。文献[5]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建设全程全网综合型实验室的构建方案与设想、实验设置与开发,以及部分实施情况和所收到的成效。实验网络平台涉及电话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光纤网、信令网、同步网、网管网、数据传输网等,主要针对通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因此,无论从实验设备购置、实验深度,还是从实验学时等方面来看,都不太适合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文献[2]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通信类系列课程及其主要知识单元的有关看法和建议,但并未对有关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给出相关见解和说明。因此,本文将在文献[2]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探讨。

1 通信类课程内容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

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

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

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 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

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

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

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 结语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类和网络类课程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掌握通信与网络类课程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就网络工程专业如何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羽刚,徐明,网络工程专业调查及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增刊1):60-61。

[2]毛羽刚,曹介南,徐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10(23):119-121。

[3]蔡开裕,朱培栋,曹介南,等,提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素质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2010(23):55-58。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2

(三峡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提出基于专题研讨的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的设想,阐述专题确立及研讨实施的方法,以斯坦福大学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专题确立的科学性以及讲授内容与专题研讨的相互支撑关系,以期对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专题研讨;专题确立;研讨实施;通信工程;无线通信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172298);三峡大学博士基金项目(0620120019);三峡大学教学基金项目(J2012061)。

第一作者简介:曾菊玲,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的QOS技术及资源管理, julingzeng@163.com。

0 引 言

国内很多高校尝试了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一些专业实力较强的大学如清华大学等[1-2],提出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改变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教学模式需要丰富的、合适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本身对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的深入研究和学生良好的学科基础作支撑,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中,专题的深度和覆盖面更容易掌控,以专题为线索组织研讨更便于学科前沿与基础知识的融汇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更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从知识准备到系统设计、从个人能力到团队合作、从动手能力到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训练。

1 专题确立

合理选取专题是基于专题研讨的专业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基于通信行业的发展特点,教师应通过专题研究克服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陈旧的缺陷,令专题的内容紧跟学科前沿,顺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题新颖性和内容宽窄程度应有别于科学研究,选取那些具有相对明确发展方向和相对完善理论基础的热点问题,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学生贯通前沿与基础知识奠定能力基础。因此,专题的新颖程度应稍低于科研课题而覆盖面更宽。

其次,选取的专题应能在知识体系中提纲挈领,注重前沿与传统、应用与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的贯通,使繁杂的内容以专题为线索体系化。同时,教师在专题研讨中要注重专业课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考虑科学前沿,还要考虑行业及职业要求,提供专业知识和创新平台。

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主讲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3]为例。主讲人Andrea Goldsmith从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经历,是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Accelera公司和著名的高通公司发起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也曾供职于Maxim Technologies、Memorylink Corporation以及贝尔实验室,其研究领域包括无线信息论及通信理论、认知无线电、传感器网络、绿色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智能电网以及通信及信号处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几乎涉猎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所有前沿,对通信系统、网络设计以及硬件、软件各行业都有相当高度的了解。教授多次主讲无线通信原理并出版多部相关教材,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使其拟定的专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课程拟定的专题见表1[4]。

专题特点分析如下:

(1)前沿性。表1中专题可分为应用(1、6、9)、网络基础架构(2、3)、物理层技术(7、8)及基础理论(4、5)研究四大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提供是当前移动通信的热点和难点,而新型业务归纳起来主要有视频类、交互类、社交类等。因此,所选应用型专题——无线视频流传输(1)、网络定位(6)这两个专题具有较好的前沿性和覆盖性;另一应用型专题——无线电力传输(9),将节能绿色通信与智能电力传输相结合,是未来家居智能的一个主要方向。网络基础研究专题——量子通信(2)、无线连接—3则为新型业务安全性、移动性及无缝接入提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其中包含量子密钥、宽带接入、异构融合、虚拟网络等内容,紧跟新型网络基础架构的前沿研究。大规模MIMO(4)、无线通信新基础探究(8)这两个专题则从物理层面研究新型业务和网络所要求的并行高速和宽带信道模型,紧跟MIMO信道信息论、新的信道建模理论等前沿内容。表1中的专题以应用前沿为导引,提出从应用到网络传输直至信道的网络通信各个层面的前沿研究专题,便于学生直接切入不同层面的研究前沿。

(2)贯通性。9个专题中,1、6、9提出3个无线通信的应用热点,共同的核心问题是无线传输自适应、高带宽及有效性,自适应通信实现方法需跨层设计,以能够较好地实现上层与下层的贯通;以此为线索提出2、3两个专题研究支撑新业务的网络基础架构,再往下的7、8两个专题研究满足新型网络高带宽、自适应等要求的新的物理层技术,主要内容围绕新的高速并行信道建模及信息论展开;最后,4、5两个专题研究传统的信道建模理论,为前述专题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全部专题实现了应用与基础、前沿与传统、上层与下层的融会贯通,便于形成良好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能力。

(3)典型性。表1中的所有专题都是在移动互联这一典型环境下,基于OSI分层模型每一层面的最核心内容,具有很好的辐射性。专题4、5研究散射信道和多径传输信道模型,这是移动通信最基本、最典型的信道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专题7、8研究大规模MIMO等典型无线通信新技术中的建模及传输问题。专题2、3则在专题7、8的基础上,研究新兴业务支撑的典型网络解决方案——宽带接入技术。专题1、6、9研究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以及无线电力传输。这些专题不仅体现了新兴业务的集成性、可视性、交互性等典型特点,还包括了QoE、高带宽、同步、移动性、信息安全等移动互联的典型问题,三类业务的实现方法——跨层优化也是目前具吸引力的设计方法。

(4)奠基职业。面向系统设计,专题分别从业务(专题1、 6、 9)、网络(专题2、 3)、射频(专题4、5)、基带(专题7、8)层面为学生奠定通信行业的四大主流职业基础。

(5)成果要求。表1中的专题除了4、5外,其他都采用文献综述的成果展示形式,在创新性要求上低于科研成果要求,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适合本科教学;同时便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相关专题的理论体系,通过积累和陈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

以上分析说明,专题的确立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职业经历,在确立专题时首先跟踪学科前沿,选取具有前沿性、贯通性和典型性的专题并兼顾职业需求。

2 研讨实施

2.1 以研讨与讲授的有机结合代替单一的讲授

讲授法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讲授具有一定优势:①以“课”为活动单元,循序渐进,系统完整;②以讲授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保证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现代科学意识的要求提高,该方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其局限性:完全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时间、内容和进程的程序化、固定化导致教学活动中难以容纳更多的特别是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方法;以课程为活动单元,课时限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导致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讨需要对这种班级授课形式扬长避短,首先由教师对一些公共基础知识以班级为单位或者针对专题基础以研讨小组为单位统一讲授,为研讨提供知识保证,为教学有序进行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研讨以专题为核心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打破班级和课堂的时间、空间、内容限制,以保证研讨的有序和连贯。

研讨与讲授有机结合是研讨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这门课中的讲授内容(见表2)与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对比表1和表2,我们用图1描述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的关系。图中虚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之间的关系,讲授内容2、3、4、5、6、7分别从传播、阴影损耗模型、衰落模型、多普勒扩展及时延等几方面讲述无线及移动信道特征,奠定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内容8、9、10、11、12、13则在此基础上讲述衰落信道的自适应调制及抗衰落措施,讲解主要的、基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内容14、15、16讲述MIMO信道特征及相关技术;内容17、18、19讲述OFDM、扩频等宽带通信技术,这是3G、4G的基础,也是无线通信新技术。讲授内容本身从传统到前沿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图1中实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9个专题都有充分的讲授内容支撑,例如,对于专题1——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讲授内容为其提供了自适应调制、OFDM资源分配、MIMO自适应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以支持跨层优化和保证质(QoS)的自适应视频流传输。从图中还可看出,专题研讨反过来又为更高级的讲授内容提供支撑,例如,专题4、5是现代无线通信的2种典型信道,通过建模可以为无线电力传输、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等专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讲授衰落信道自适应调制打下基础。讲授内容与专题研究互为基础,逐渐延伸到科技前沿和工程实际。

2.2 以专题研讨升华实践教学

目前的教学实践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5-6]。单一的实践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题研讨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专题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或仿真性综合实验,由于从原理设计到系统实现、再到结果分析都需要自主完成,因此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避免实验的验证性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专题确立阶段的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调查和信息收集,通过研讨阶段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方法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专题的前沿性提升整个实践过程的创新性,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各实践环节。

2.3 将能力培养贯穿专题研讨过程

用大学所独具的浓郁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以及大学教师传授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所体现出的儒雅气质和严谨作风,促进学生精神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是研讨的任务之一[1]。通过研讨,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与切磋,学会团结协作,是研讨的另一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将能力分为个人知识能力、系统建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专题研讨分为5个过程,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研讨过程。表3为专题研讨的每一过程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对应关系,5个过程中,个人知识能力经历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的两个知识及技术推理过程训练,系统构建方面则经历系统分解再重新合成两个过程。

3 结 语

专题探讨模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瞄准时代前沿,统领基础,开启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凝练课程内容,从各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专题确立、讲授配合、研讨组织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 大学教学论基础[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8-18.

[2] 李曼丽. 用历史解读CDIO 及其应用前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5): 78-87.

[3] Goldsm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 Cambri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8-170.

[4] EE359,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ll 2014[EB/OL]./t.cn/zTG1Czo.

[5] 唐向宏, 章坚武, 姜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1): 76-78.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开设了行业英语,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行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本文将结合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是与电子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的一门专业英语课。[1]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英语专业技术文献的能力;熟悉科技英语文章文体特点,常见句型、结构与语法基础;掌握常用专业词汇及其缩略语;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行业英语中,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开设较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其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枯燥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教学的窘境。

1、教材内容方面

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专业较多,目前大多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编排过多,但由于课时数有限,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非常有限。而且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类专业英语的课文取材又大多源于原版英文资料,专业术语多且专业性强,其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句, 而且长句、复合句多,非限定动词和后置定语等的大量使用,更加给阅读造成了困难。再有,不少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电子信息前沿技术。总之大多教材都不能体现培养本专业实用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能为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服务。

2、师资力量方面

从事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了解电子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的英语水平,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担任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英语的教师都是从事外语教学或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他们要么缺乏电子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要么缺乏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得心应手,效果不明显。

3、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跳出“单词讲解,语法句子,课文翻译”的传统模式。这种“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也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对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景涉及较少,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结合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4、学生学习方面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往往在大学的基础英语之后开设,而此时许多同学已参加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或其它的英语等级和资格考试,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自然就松懈了,再加上他们只注重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认为难而枯燥无用的专业英语。另外,由于不少学生本专业课程基础薄弱,若再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不少学生惧怕学习这门课程,更有学生放弃了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学习。

5、考核方法方面

根据笔者的调查,区内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是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死背硬记,应付过关了事。这种考核手段形式单一,而且不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实践能力。

三、改革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1、教材选编

选择内容覆盖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英文教材,内容应突出专业英语的科技性和时代性,实际操作性强,适合课堂英语教学使用。除了选择实用性强、选材新颖、难易适中的教材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简短实用的英文对话等。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为例,该教材实用性较强,覆盖面较广,课文难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这些文章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而且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另外还可以把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等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行业奠定基础。

2、教师培训

加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更多的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教师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交流平台。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3、课堂教学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专业英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专业英语涉及的词汇、句法、翻译等基本内容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将演讲、辩论、小组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开新单元前将英文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给其他同学,之后要求“听众”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教师在组织和监督学生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与帮助。当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4、课程认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英语课的地位与作用,改变目前学生上英语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专业上具有更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因不重视科技英语,在工作中不能熟练查阅、理解英文资料,参加国际会议、听取专家报告时无法理解与交流。

5、课程考核

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将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读、写、译方面,突出其实用性,以此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3] 。可根据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客观综合的考核方法。具体地讲,学期总评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指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等的图片、英文资料及译文等;期末考试由试卷形式对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四、结语

总之,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的需求,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师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注 释】

[1] 辛奇,麻瑞.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1-0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4

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和应用,它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现代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都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不仅要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同时还有必要在非通信工程专业开设。

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门为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通过知识的加工和优化,在原《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原理》等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并向应用性方向拓展[1]。由于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课程,所以课程目标是“轻理论,重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现代通信系统中的电信交换、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框架和最新应用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由通信网基础技术、电信交换、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光传输网五大主要组成部分[2],详见图1。

图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内容

通信网基础技术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强调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技术如信源编码技术、信道复用技术等、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调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等;电信交换包括常用的交换方式如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数字程控交换、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和智能网;无线通信包括无线传播的基本特性、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无线通信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移动通信包括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和3g系统的原理、技术体制及应用发展;光传输网包括管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原理、sdh光传输网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等。WWw.133229.COm

2 传统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先讲述理论,在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致沿袭本科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从通信网基础技术到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等,都过于侧重理论,偏重知识的积累,内容丰富,公式与性质多,抽象难懂,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弊端如下:

2.1 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来说,知识抽象、枯燥,特别是讲到通信原理等摸不着看不见的知识时,学生更是不知所云。很多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在学习,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

2.2 教学过程中以原理知识为核心,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功底和理论推导能力,使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设计锻炼,导致知识与能力不协调。

2.3 理论和实际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只作点缀,学生动手环节较少,更缺乏现场操作的经验,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3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考虑到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包括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等课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循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原则,力求简洁明了,突出科普性,激发学习兴趣[3]。采取“多挖坑少钻井”的方法,对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较深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比如通信网基础技术中的调制技术、语音编码,电信交换中的数字交换单元的工作原理、信令系统,无线信道特性分析、扩频技术等知识点,只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

3.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本课程对理论知识不要求过度深入,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参考图1的课程内容,将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并按主要内容将这一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通信网基础技术模块、电信交换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移动通信模块和光传输模块,每个模块又分解为几个子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以具体的项目案例引出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完全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抽象的知识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采用类比引证等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多维立体教学,则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2.1 多维立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上老师大都使用ppt进行教学,不停地播放幻灯片,授课信息量大,内容多,但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多维立体教学,就是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网络+板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展现抽象的知识点,在图、文、声、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大量的最新信息[4]。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放映ppt、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教学网站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论坛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学习卫星通信时,可以插入卫星通信系统的图片,播放最新卫星通信的相关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

3.2.2 善于类比。

本课程设计很多的原理、概念,若只是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叙述出来则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易理

转贴于

解,而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事物做类比则可以很好地理解[6]。例如,在讲解无线通信中电磁波按照传播方向的分类时可以将其与台球的运动做类比,如图2所示,这样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它包括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和散射波等。

图2 台球的运动

再如,在讲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时,切换包括软切换和硬切换,什么是切换?什么是软切换?什么是硬切换呢?同样也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假设你在一个工作岗位呆久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想调整一下,但你不能终端工作,直接变成空闲状态,因为你很在乎工作所带来的收益,你不希望这个收益中断(切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无中断的数据传输)。根据岗位变动时,交接工作地开展方式不同可以把岗位变动分为温柔换岗(类似于软切换)和强行换岗(类似于硬切换)。温柔换岗就是在和新的工作岗位进行联系时,旧岗位的工作也不已下载中断,而是进行相应的交接工作;强行换岗就是和旧岗位彻底中断,然后建立和新岗位的联系。根据类比引出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种类比的方法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深入浅出地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地气氛中理解并掌握。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5

关键词:CO-OP;通信工程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群

1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是从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然后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进行复杂动作技能学习,从而使学生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操作的熟练性,最终达到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的培养目标[1]。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科技协会、社会实践、国家或国际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均归入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而Co-op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将Co-op教育模式应用于通信工程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中,二者结合,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并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状况。

2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

Co-op是带薪实习的意思[2]。“co-op”一词源于英语单词Cooperate(合作)的缩写,在此特指:通过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使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以实现校内课程学习和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2.1 教学计划安排

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的教学计划贯穿本科教育四年的始终,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社会实践几乎都安排在每学期期末2-3周,而毕业设计占最后一整学期。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教学计划设计为每学年3学期,把第一年到第三年的6-8月作为Co-op学期,大四仍然为2学期,最后1学期为Co-op学期。教学计划如表一。

2.2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的实施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要求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知识的衔接,适当调整校内教学内容以推动Co-op的有效实施。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要求学校和企业必须进行深度合作。企业是高校开展Co-op的主体, 没有企业的参与,Co-op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学校在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教学中进行专门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到企业实习,有学校的导师和公司的主管共同负责的专职管理团队进行过程监控和反馈,每一阶段的co-op结束后,Co-op企业会向学校提交一份有关学生表现的反馈表,帮助分析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促使学生改进。反馈表通常包含下列指标:交流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理论和实践)、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领导才能、技术水平、设计和实验技能、工作文化、组织和计划、工作习惯评估等。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合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找到Co-op,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作学期,选择不同的业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地方。

2.3 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的预期效果

在基于Co-op的通信工程专业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模式下完成学业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实际工作了16个月,这种工作经历对一个年轻学生是非常宝贵的,检验了课堂所学的理论,掌握了通信行业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形成了礼仪为人、合理处事的职场风格,经受了复杂多样现实社会的挑战,磨炼了人生意志,修正了理想憧憬,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一步一步的找到了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职场空间。

3 结束语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水平的需求,将Co-op教育模式应用于通信工程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群建设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邮电高校;电气工程;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8-03

近二十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业仍迅猛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正在引发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重组,三网(计算机通讯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西安邮电大学就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两化融合中心承办单位)。“两化融合”宏伟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一个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的,需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信技术和电气技术的融合。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邮电类高校培养21世纪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对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以便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电气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科门类,而作为一个邮电类高校培养的电气工程师除了应具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邮电类高校的特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一定要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合。在邮电类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噪声分析,信号设计理论,幅度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原理等。作者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进行了比较,其基本内容均大同小异。根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和实验8学时。但是,将《通信原理》课程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显然不能照搬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配置,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安排讲课内容。一般来讲,所选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就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在“调制”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一般采用的顺序为:“模拟信号模拟调制”―“数字信号数字编码”―“数字信号模拟调制”―“模拟信号数字编码”。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把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内容穿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把“模拟信号数字编码”提前到“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的前面,授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讲解数字系统之前,我们应向学生解释两个问题:①如何把模拟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②转换精度如何控制。最后再来讲解数字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改变使教学更有连贯性,更接近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清楚明了,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2.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由过去的语言、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信息含量高;缺点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信息量。《通信原理》是一门公式和推导过程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固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是学生对公式和推导过程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书写公式及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公式及整个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听课效果提高了很多。所以,作者建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灵活多变,应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深刻理解为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板书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水平。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需求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增强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邮电类高校,具体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水平。作者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作了必要的改革。《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结合“卓越计划”,作者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学生自制相关实验设备、装置的内容。在具体执行前,首先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老师自主出题,以开放实验的形势,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招收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情况,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授课时间比较灵活,晚上、周末或者实验室有空的时间都可以,只要老师和学生提前沟通好就行了。其次积极把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训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后,收获颇丰。作者带领学生自制了广播铁搭通信演示仪、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装置综合实验台等相关设备。有的也应用到了大学生竞赛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自制设备参考了一些现有设备,但自制过程对参与的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整个设备的自制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邮电高校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体现邮电高校的特点。教学改革内容应当着眼于如何能够把电气专业和邮电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通过在邮电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通信行业对高级应用型电气专门人才的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明.21世纪初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科学.2000,(1):4-6.

[2]邱捷,夏成铨.澳大利亚大学电气工程教育概况及简评[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00,22(1):3-5.

[3]夏东伟.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3(4):22-25.

[4]丁道齐.应对加入WTO中国电力通信要创新机制加速改革与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2000,(5):1-12.

[5]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13.

[6]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1-73.

[7]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