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规划范例6篇

旅游区规划

旅游区规划范文1

一是要对我区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充足的阳光、宜人的气候,使*特别适合开发以避寒为主的冬季阳光旅游。这次省委、省政府将我省首届冬旅会定在*召开,提出要将*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将冬季“阳光之旅”塑造成*的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市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夯实旅游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也为我们融入全市旅游大发展、加快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是要正确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旅游业不仅是市场需求量大的经济产业,而且与其它产业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其一,旅游业早期大投入小产出、中期中投入中产出、后期少投入大产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好、收益期长的产业,被人们称为“永远生蛋的鸡”。其二,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带动性强,不仅可以为工农业、商业等提供很大的市场,还可以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通信、饮食、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据桂林市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近40个,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人的就业机会,作为来攀旅游者食、住、购、娱的“大本营”,我们完全有条件把更多的财富留在*。*旅游大发展、*将大受益。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旅游业固有的特性,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我区对外开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区经济新的强有力的增长点来培育发展,作为对我们各项工作的全面推动抓紧抓实。

三是要坚定信心,认清优势,使*成为全市旅游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一,*正在成为攀西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机场通航、攀西、攀昆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长期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不复存在。专业市场、餐饮、娱乐、高档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娱设施齐备、档次较高,这是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环节,这方面,*在全市和周边区县中最具优势。初步规划,今后几年,*将着力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化城市景观的中心商业区——炳草岗商业中心;培育两个批发流通中心——五十四公里商品批发中心和密地商品物资批发流通中心;构筑三个商业零售中心——大渡口商业零售中心、弄弄坪商业零售中心、瓜子坪商业零售中心;建设四条商业街——炳草岗商业街、大渡口商业步行街、倮果旅游一条街、瓜子坪商业步行街;新建五星级酒店1-2家、四星级酒店2-3家、三星级酒店2-3家。届时,*有望真正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片区的商贸中心和让游客宾至如归的“驿站”。其二,*具有发展大工业之旅得天独厚的优势。攀钢四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象牙微雕”的独特布局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的独特工艺,为*发展大工业之旅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攀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旅游参观线路已经出台。在这条线路上共列入了7大旅游景点,游客将观赏到全国最大的露天采场——兰尖矿壮观的作业场景,观赏到首创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四号高炉;观赏有“西南第一卷”之称的热轧轧制线,观赏到世界一流的轨梁万能轧制线。攀钢大工业探密之旅,将成为全市最具特色的精品路线之一,也将有力地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确立起新的旅游观,不能就旅游论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充分认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特点,把旅游业放到经济工作十分的重要位置,象抓工业一样花大力气抓,下真功夫抓,努力走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使旅游业在我区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当前的重点工作

*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打好“阳光、健康、生活”三张旅游牌,努力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完整旅游链,全面构筑我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商旅互动的旅游业新格局,努力打造*市的“迎宾大厅”。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旅游业收入达到2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冬旅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实现旅游业的高点起步。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方方面面树立大旅游观念,包括大产业观、大市场观、大宣传观、大服务观、大目标观,抛弃用传统的产业观和资源观看待旅游业,真正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首先,要充分认识冬旅会这一重要机遇,切实抓好冬旅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近几年来,上海充分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机会,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庞大框架,他们响亮地提出,不仅要办好世博会,更要利用世博会,影响和带动上海二十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使围绕世博会的筹备建设成为推进第一个十年城市发展的热点和亮点,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推动第二个为期十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断增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带动经济发展,造福全市人民。冬旅会决不仅仅是一次会议,它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我们*人,也应该象上海人面对世博会一样,牢固树立这样的一种机遇意识和胆略气魄,即:“大干苦干一年,带动今后五年”,通过冬旅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三产发展、旧城改造和各项工作,塑造“生活*”的良好形象。让没来的想来,来了的不想走、走了的还想来。

目前,我区冬旅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到明年10月,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一年,各项筹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责任十分重大。各级各部门务必认清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把筹备和办好冬旅会作为明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最近,区上已经成立了以我任组长的冬旅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今天的会议上,区政府还将与各街、镇和部分责任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相应成立精干的工作班子,切实加强对冬旅会筹备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区冬旅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每月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规划、指导、检查、调控和监督,及时研究解决筹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旅游局要按照倒计时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排出时间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旅游相关行业部门的协作,对旅游业发展情况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各责任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

要以“当好东道主,打造迎宾厅”为主题,精心策划,强化宣传。如,通过开展“全市旅游大发展、*怎么办”的大讨论,举办*旅游形象小姐、*旅游形象太太、*旅游形象太婆选拔比赛,征集旅游公益广告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加快形成全区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区树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的旅游意识,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城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靠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舆论导向。

(二)坚持高标准搞好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要发展,规划需先行。没有规划盲目干,会造成旅游业开发上的失误。今年12月底前,要初步编制完成《*20*-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聘请专家对《纲要》进行科学论证,并尽快制定与周边市场接轨、高起点、符合市情区情、可操作性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规划要围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指导原则,坚持特色强、花钱少、效果好、多渠道、成规模、可持续的方针,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旅游规划要注意与工业、农业、文化、城建、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十一五”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切不可急功近利,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要着眼于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整理、组合和开发,用新的资源观看待旅游,凡是对人们具有健康吸引力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制定旅游规划不能囿于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不能囿于*辖区范围,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拓宽视野,把*旅游放在全市、攀西乃至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内来规划,通过筛选对比,突出本地特色,从整个旅游区域链条上来考虑配套好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的内容,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精品工程建设,实现旅游项目建设的突破。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如果我们没有一两个特色强、品位高的旅游项目是很难吸引游客的,旅游经济也难以形成规模。当前,项目开发要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要求确保明年“十一”前完成的项目有三个,即:完成城市休闲漂及接点建设(该项目由璋炜和永航同志牵头,旅游局和银江镇负责实施),建成宇龙四星级酒店、金雅仙客三星级酒店等一批上档次的三产设施(该项目由勇进同志牵头,旅游局、城开办负责实施),部分完成阿署达旅游公路建设及机场下方的绿化(该项目由永航和勇进同志牵头,农水局、林业局负责实施)。二是要求全力推进的项目也有三个,即:阿署达旅游新村建设(该项目由永航同志牵头,银江镇、农水局、国土局负责实施)、倮果旅游一条街整治(该项目由启高和赵琪同志牵头,银江镇、旅游局、建环局负责实施)、弄弄沟至大黑山旅游公路建设(该项目由启高同志牵头,发展计划局、旅游局、银江镇负责实施)。

(四)加快三产实施建设,一切为旅客服务,一切使服务增值。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立足中心城区优势,我们尤其要在食、住、行、购、娱方面狠下功夫。以电话、手机为例,电信靠什么赚钱?不是靠卖手机、卖芯片,而是靠服务增值。旅游业做到最后就是做服务增值,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假日酒店等。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各类三产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三产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规范服务业管理。并通过开展诸如“餐饮十强”、“星级服务”、“服务标兵”、“最佳窗口”、“特色菜品”、“定点接待点”等评选活动,以及建立行业协会等,从内涵上、素质上,切实提高服务业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实现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在*市的旅游大发展中分享最大的一块“蛋糕”。

旅游区规划范文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大力发展我区旅游业,根据《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现制订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成功克服了冰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可喜成就。旅游业开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多元产品转变,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开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8.8%,旅游接待总量年均增29.9%,其中入境游客年均增长43.1%。年,旅游总人数达24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8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区“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区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区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区旅游特色村创建实施意见》、《区旅游综合开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直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增加投入,从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力度,旅游发展氛围浓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共有8个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2亿元,预计“十一五”末可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民宅清园、茶博馆建成对外开放;山庄一水半街、湖堂会所、阳光大酒店阳光阁、山庄等一批休闲酒店相继建成并对外营业;游“三个节点”79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小镇、自驾车营地、中法合作国际乡村酒店、湖二期养生天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为我区旅游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开通了//、/灵山/蜀源旅游公路,拓宽了/、/西溪南旅游大道,实施了国道和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在主要交通干道及路口设置了旅游标识标牌21块,实现了景区间交通网络化。杭高速和京台高速合铜黄段相继开通,高铁站选址区并开工建设。 ——旅游行业创建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民宅、湖等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园、新四军军部旧址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庄、阳光大酒店分别获国家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观光园、竹艺轩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殊荣,区荣获“省旅游经济强区”称号,镇、镇荣获“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镇获“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同时,创建了省星级农家乐25个、市级旅游示范村4个。 ——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精心推出了“古乡村风情一日游”、“文化两日游”和“古乡村风情自驾游”等系列精品线路,全力打造集山水风光、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制作了《走进》、《“”不去的记忆》旅游宣传光盘,中英文版《旅游指南》宣传册,建立了旅游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广告语征集活动,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开拓旅游直通车市场并取得明显成效,旅游直通车现已达35个城市。 ——旅游商品研发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已逐步形成了木雕、竹雕、竹编、墨、毛峰茶叶、蜂王浆产品等系列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拥有派雕刻研究所、竹艺轩、竹溪堂、竹编工艺厂、曹素功墨厂、、宏星、养生源等1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已达60大类1000余个品种,商品销售产值超2亿元。旅游商品在全国、省旅游商品大赛及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在旅游市场形成了一定影响。 ——文旅结合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促进了古村落、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提炼和开发了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民宅“非遗”传习基地和茶博馆为代表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旅游业已成为保增长的新兴力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正确判断形势,沉着科学应对,奋力抢抓机遇。 ——从国内宏观环境看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历史性提升。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全球经济形势趋向好转,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观。#p#分页标题#e# ——从省市经济发展看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实施建设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为市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前,全市正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加快“三条高铁”和“北站”建设,全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大建设、大发展、大突破的热潮已经来临。 ——从区自身发展看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区已被确立为中心城区,高铁站选址落户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显著接近,区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进旅游节点建设和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存在问题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年我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242.01万人次、9.78亿元,仅占全市的8.7%和6.1%,总量偏低。同时,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游客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少,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旅游资源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旅游经营效益低。 ——旅游企业经营水平低,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化程度低,市场拓展能力弱,产业形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宣传缺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主题,营销手段较单一。旅游景区资源与周边市场同质化,没有突显的对市场吸引力强的主题产品。 ——旅游业态停留在以景区观光为主的状态,乡村旅游局限在以餐饮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不稳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促进旅游“六个转变”,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达480万人次,年均递增15%(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22万人次,年均递增21%);旅游总收入达36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旅游创汇86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旅游总量的75%。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家(其中:争创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5家);新增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所有乡镇创建省最佳或优秀旅游乡镇;省星级农家乐达到50个;市级旅游示范村达到15个。把区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加快旅游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 1、突出抓好、、重要旅游节点建设。完善景区(点)票房、参观点、停车场、游步道、标识标牌、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保障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的水口园林文化、的风水文化、民宅的派建筑文化、湖的山水生态文化、新四军军部的红色文化等,围绕游客需求,开发好游客能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逐步建成国内最佳风水文化体验区和湖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区,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和文化展示基地。 2、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小镇、自驾车营地、湖二期养生天地、新四军军部红色旅游文化提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国际健康产业基地、休闲度假基地、枫丹白露、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湖三期、国际乡村酒店二期等项目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认真谋划旅游项目,开展旅游项目招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组织实施“111”工程,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 “111”工程即“一环一带一道”,“一环”即、灵山、蜀源、旅游环,包括景区、灵山古村落、蜀源古村落、民宅、景区、金紫祠和老街、自驾车营地、健康产业基地、枫丹白露酒店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和休闲产业集聚区。“一带”即河休闲度假带。从鸳鸯湖到文峰公园,沿河两岸景观带,以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和新四军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商文化体验、户外休闲拓展运动基地。“一道”即绿道,通过环境营造、绿色质量提升,打造专为行人、自行车和自驾车建立的休闲旅游线道。沿景区(点)、乡村、河滨、溪谷、山脊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自驾游车道、停车场、自行车和汽车租赁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色小景。通过“一道”的建设,把山里乡村和山外城镇社区联结起来,把四镇三乡的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资源优势,把景区景点、乡村、农家乐、城镇社区串联成片,把全区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人文、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生态优势,以中法合作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乡村自然风貌和古村落为载体,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意境为依托,以文化为核心,形成融“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鼓励发展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打造游客向往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p#分页标题#e# 四、加快发展红色旅游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我区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要以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核心,以河景观带为依托,通过实施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以及老街、河的改造提升和休闲旅游业态打造,整合上旅游等资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户外休闲拓展基地。 五、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1、拓展“三进营销”。在主要客源地市场以投放社区广告、现场推广活动为主要方式“进社区”,以网络促销为主要方式“进校园”,以景区(点)、旅行社、农家乐“结对子”为主要方式“进企业”。 2、强化“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鼓励旅游景区、酒店、企业办好网络,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络结算等活动,同时,与各大知名网站联合,开展网上营销,提高旅游营销成效。 3、创新“节庆营销”。与知名媒体合作,探索创新办节模式,打造“中国国际乡村旅游节”节庆品牌,以节庆促营销,举办毛峰茶文化节、茶花节、环国际自行车赛、油菜花摄影节百佳摄影点系列摄影活动、西溪南湿地婚纱摄影节、“休闲养生在”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六、积极开展旅游行业创建 鼓励乡镇、村和旅游企业开展各项旅游行业创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逐步启动景区和景区争创5A以及新四军军部旧址、文化园、古村落和茶花园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工作。启动实施大酒店、自驾车营地、国际健康产业基地、酒店、酒店等争创四星级及以上酒店,积极争创最佳、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等。 七、加强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策划打造推出文化客栈、酒吧、蜜吧、茶社、农家乐以及非遗技艺和民俗展演等旅游业态,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2、加强摄影与旅游的结合。加快百佳摄影点摄影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摄影点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休闲养生在”摄影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艺术创作家来观光摄影体验,提升旅游人气,扩大旅游宣传,推动摄影旅游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田园风光的生态优势,结合农事特点,开发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游客参与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利用我区山区丘陵地貌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各类自驾游、户外运动、单车俱乐部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拓展运动。积极引进各类知名体育品牌赛事来举办,提升知名度,促进旅游发展。 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木雕、竹雕、竹编、墨、毛峰茶及蜂产品等形成产业化,扩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通过举办最佳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评选活动,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与旅游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游客需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九、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1、以“智慧”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智慧”网络平台,开展旅游营销宣传和旅游在线服务。设立旅游官方微博,建立旅游微博群,注重新媒体运用,加强与旅游知名网站的联系和链接,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在主要旅游景区(点)、酒店等旅游集散地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个高效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发展大旅游的意识 各地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定位的认识,深化旅游业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组团和城市新区中地位的认识,树立大旅游、大发展观念。把发展旅游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和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制订出台激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乡村旅游扶持奖励办法、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发展。 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营销、节庆赛事、品牌争创、旅游发展扶持奖励等,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乡镇每年也要安排相应旅游工作专项资金,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国土部门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旅游咨询员、景区讲解员、酒店服务员、乡村旅游接待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四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来投资和开发,而不是作为成本来控制,激发旅游人才的创造力,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p#分页标题#e# 4、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构建诚信经营服务机制。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把区建成市重要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旅游区规划范文3

关键词:水库、旅游、规划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全国共计有将近10万座各种类型水库。目前得到旅游开发的水库仅有1000余个,还不及全国水库的百分之一。随着水利部门对水库旅游开发的大力支持鼓励,今后必将掀起一股水库旅游开发的热潮。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库旅游萌发以来,全国己经有100余处较为著名的水库旅游风景区,1000相当规模的开发。浙江千岛湖、北京十三陵水库、广东深圳水库、湖南东江水库等都是水库开发旅游的成功案例。本文所研究的四丰山风景区是1994年,经政府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旅游区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体验原则

旅游规划应首先关注旅游者的各种需求,无论是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及服务,都应当根据当前的和将来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发展建设策略。只有让旅游者处处体验到旅游区的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率。

2.突出特色,市场导向原则

特色就是生产力,把握住地方特色就等于把握了经济发展的最优途径。四丰山水库旅游区的特色就在于山与水的结合,挖掘其自然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这些特色集中提升到经济特色上来,从而营造水库旅游区的特色经济,全而提高其对外争力。

3.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旅游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水是水库旅游区的灵魂,所以发展必须以保护水环境为前提, 发展旅游业需注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大环境的稳定性。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发挥民族优势,提升文化品位原则

就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当前,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佳木斯市,有着6000年的历史沉淀,全市有42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导向,推出一系列高起点、高品位的旅游项目。

三、 佳木斯四丰山水库旅游区概念规划

1.景区基本状况分析

(1)自然地理概况

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佳木斯市南郊,英格吐河中游地段,四丰乡境内,紧邻四丰路,并有同三公路过境,交通便利。距市中心6公里,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

四丰山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格局是历经数次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经过长期地质演变和地貌过程形成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于低山丘陵。四丰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7℃,年平均降水量557.6毫米,无霜期为140天左右。四丰山水库所截的英格吐河属松花江水系,风化裂隙水比较发育。这座水库是新中国建立后,黑龙江省新建成的第一座中型水库。水库枢纽有大坝、竖井输水溢洪隧洞、取水塔和非常溢洪道。1975年开始放鱼苗,累计到 1983年已投放3寸以上鱼苗8.8水库泄下去的水为冲洗市区的杏林河污水,改善和美化市区环境起了一定作用。1984年水库开始经营旅游,供市内和外地来人游览。

四丰山植被属于松嫩平原植物区系,湿润的针阔混交林带,植物资源丰富且多样。十分适宜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据调查,除昆虫纲外,景区内有雉、飞龙、画眉、野鸭、兔、狼、狍子、狐狸、狸猫、鹿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此外,四丰山水库内还生存着数十种野生鱼类,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鲢、鲤、鲫、鳌花等鱼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

(2)四丰山水库旅游区现状

四丰山景区成立于1994年8月,面积为15平方公里。随着政府接待中心、无委会度假村、麒麟山庄、玉佛寺、妙觉寺以及周围果园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四丰山风景区的面积亦有所扩大,目前整个核心风景区的面积为19平方公里。

从对四丰山水库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得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东北部,只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待开发态和潜在态的旅游资源占整个资源数量的三分之二。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四丰山水库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起步,同时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也预示着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分区及景区景点规划

(1)主入口区――风景区主入口处及周边地段形成的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更为周到、方便、舒适的综合。

(2)度假区――包括:政府接待中心、无委会度假村、麒麟山庄等。该区严格控制景点的再开发,在对现有景点功能进行完善的同时,恢复植被覆盖,形成绿树掩映、楼荫其中的意境,景观控制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度假疗养的场所。

(3)综合服务区――位于水库西北侧,该区设置了露天游泳池、沙滩、亲水平台等,意在为游客提供亲水机会,达到休闲、娱乐、健身的目的。

(4)水上活动区――水库东北侧的大面积水域,主要活动为划船、乘坐快艇观光等。严格控制该区游人的活动范围,避免对其他水上区域产生干扰,尤其要避免对游泳区游客安全造成威胁。

(5)宗教文化区――主要指玉佛寺,妙觉寺等开展法会等宗教活动。

(6)生态农业观光区――位于水库西南侧,综合服务区南。该区生态环境良好,有大片果园、农田、民俗村庄,可进行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参与、开展科学实验等,为游客提供桃花源般意境的田园风光。

(7)自然体验游赏区――位于水库大堤北侧,入口西侧。该区有大片沼泽,适合开展湿地体验游。湿地体验区内建湿地之路、浮桥、绳桥等娱乐项目设施。让在城市中紧张工作的人们,体验人与水的乐趣,释放紧张的心情。

(8)自然生态旅游区――是指水库东南侧尚未开发的,及作为大环境背景的、具有景观价值的周边区域,是指为整个风景区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植被条件的区域,起到保持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该区适合野营、纪念性植树活动。

(9)森林观光游赏区――水库南侧的大片密林,生态环境良好。此区开展野战演习、森林迷宫、丛林探险、塔顶观光等项目。

旅游区规划范文4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部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部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旅游区规划范文5

关键词:山地旅游景区;规划;多元需求;旅游新常态

一、引言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已成为主导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上发展最快的重要内容,在北美、欧洲、澳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参加户外生态旅游活动的游人已达旅游总人数的20-25%,山地旅游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5-30%以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在面对多元需求的旅游新常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如何规划,如何应对,是当前山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背景

九龙峰旅游景区位于惠东县城东南部,属于莲花山脉西段,是莲花山脉山水风貌之精华。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景区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溪流,绿色生态资源特色突出,同时景区内还包含以田坑古城、畲族村寨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资源,以谭公祖庙和龙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汇集了生态、历史、文化等深厚内涵的山地精华。景区距离县城中心区14公里,由国道324及省道356连接县域中心区,由九龙峰、南山、寨场山三个主要山脉和多个山涧村落组成,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

三、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利用百度“大数据+旅游”相关信息搜索统计,惠东县历年旅游数据比对及网上问卷答题等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九龙峰旅游景区的区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为景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提供支撑。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一)短途短期旅游为主。“ABS现象”突出:超过一半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居民周末曾自驾到近郊休闲旅游,其中惠州逐渐成为其主要目的地之一,时间以2-4天为主。

(二)旅游产品类型需求日趋多元。对户外运动类、康体养生类、文化体验类等产品的需求尤为突出。

(三)以中老年、青年、儿童的家庭游为主,呈现度假旅游特征。

由于旅游者的构成日趋多元,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多元需求的深度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常态。

四、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思路

(一)深层规划的发展理念

面对深度旅游需求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景区需以深层规划来应对。深层规划需要满足三大维度,一要时间充裕,二要空间纵深,三要内容丰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时间延伸旅游的长度,空间拓展旅游的宽度,内容充实旅游的厚度。规划在保护景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层多元的功能配置、丰富便利的交通组织、独特走心的景观营造,实现对景区的三个维度的建设,进而营造高品质的山地旅游景区。明确景区定位为:“以康体养生为核心,集郊野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与祈福禅修为一体,最具乡土文化情怀的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深层规划的空间落实

1.生态资源本底保护

山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优化是最基本的问题。规划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协调处理好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之间的有机关系。通过对九龙峰景区各类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保育类别和等级,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较为完善的保护培育体系。保护级别的划分以景源价值及区域重要性为依据,将重要景物、景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将次要景物、景源及其周边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在景区范围内,将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

2.功能配置分层多元

规划从景区的“空间要素”和“功能要素”两方面融合发展来推演出景区的发展思路。

空间要素上,结合县城与景区的空间关系,实现由城到林,由低到高,由动到静,由华到俭,由身到心,层层递进,拉大景区纵深空间,实现景区功能配置的渐变性和多元性。

功能要素上,从现代游客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出发,遵照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养生三境界,以“修身、养性、观心”为理念,围绕户外运动、休闲观光、祈福养心策划旅游项目,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进,塑造景区品牌独特性。

3.交通组织丰富便利

(1)交通体系完善

积极对接稔平半岛客运港口群、平潭机场、通用机场、厦深高铁和潮莞、广惠、深汕、惠深沿海四条高速公路、324国道、356省道,使规划区形成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对外联系优势。区内建设景区次干道、景区支路和游览步道等树枝状路网体系,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衔接。设置多个景区出入口,并配套景区巴士换乘点、停车场和自行车驿站等交通设施。最终构建形成对外交通便捷有序,对内交通循环多样,交通设施配套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旅游线路独特

依托区内优质旅游资源,通过山体空间与道路的整合,动静有分,打造三大主题精品游线,分别为:运动健身游线、休闲养性游线和祈福养心游线。山地景区的步行交通是景区游客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景区整体交通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景区品质的象征。规划根据区内景点分布状况和道路现状,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步行游览系统。

4.景观营造独特走心

景观营造上规划立足于景区内寨场山、龙峰祖庙、田园风光、畲族村寨、南山龙岩寺等核心资源的利用与功能延伸,分别重点突出“森林、宗教、田园、民俗、深山”五个核心要素,形成“一核五区”的景区分区,构建丰富多元、独特走心的景区体系。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以丰富有趣的游览线路为纽带进行串联,融入分层多元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打造出高品质、服务全方位和人性化的山地旅游景区。

5.结语

旅游业发展新常态下,山地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功能配置、交通组织、景观营造等方面,充分地考虑休闲、审美需求,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使旅游区达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从而使旅游活动达到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将旅游质量和景区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适应深度旅游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06).

旅游区规划范文6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已成为主导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上发展最快的重要内容,在北美、欧洲、澳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参加户外生态旅游活动的游人已达旅游总人数的20-25%,山地旅游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5-30%以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在面对多元需求的旅游新常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如何规划,如何应对,是当前山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背景

九龙峰旅游景区位于惠东县城东南部,属于莲花山脉西段,是莲花山脉山水风貌之精华。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景区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溪流,绿色生态资源特色突出,同时景区内还包含以田坑古城、畲族村寨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资源,以谭公祖庙和龙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汇集了生态、历史、文化等深厚内涵的山地精华。景区距离县城中心区14公里,由国道324及省道356连接县域中心区,由九龙峰、南山、寨场山三个主要山脉和多个山涧村落组成,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

三、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利用百度“大数据+旅游”相关信息搜索统计,惠东县历年旅游数据比对及网上问卷答题等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九龙峰旅游景区的区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为景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提供支撑。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一)短途短期旅游为主。“ABS现象”突出:超过一半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居民周末曾自驾到近郊休闲旅游,其中惠州逐渐成为其主要目的地之一,时间以2-4天为主。

(二)旅游产品类型需求日趋多元。对户外运动类、康体养生类、文化体验类等产品的需求尤为突出。

(三)以中老年、青年、儿童的家庭游为主,呈现度假旅游特征。

由于旅游者的构成日趋多元,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多元需求的深度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常态。

四、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思路

(一)深层规划的发展理念

面对深度旅游需求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景区需以深层规划来应对。深层规划需要满足三大维度,一要时间充裕,二要空间纵深,三要内容丰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时间延伸旅游的长度,空间拓展旅游的宽度,内容充实旅游的厚度。规划在保护景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层多元的功能配置、丰富便利的交通组织、独特走心的景观营造,实现对景区的三个维度的建设,进而营造高品质的山地旅游景区。明确景区定位为:“以康体养生为核心,集郊野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与祈福禅修为一体,最具乡土文化情怀的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深层规划的空间落实

1.生态资源本底保护

山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优化是最基本的问题。规划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协调处理好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之间的有机关系。通过对九龙峰景区各类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保育类别和等级,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较为完善的保护培育体系。保护级别的划分以景源价值及区域重要性为依据,将重要景物、景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将次要景物、景源及其周边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在景区范围内,将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

2.功能配置分层多元

规划从景区的“空间要素”和“功能要素”两方面融合发展来推演出景区的发展思路。

空间要素上,结合县城与景区的空间关系,实现由城到林,由低到高,由动到静,由华到俭,由身到心,层层递进,拉大景区纵深空间,实现景区功能配置的渐变性和多元性。

功能要素上,从现代游客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出发,遵照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养生三境界,以“修身、养性、观心”为理念,围绕户外运动、休闲观光、祈福养心策划旅游项目,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进,塑造景区品牌独特性。

3.交通组织丰富便利

(1)交通体系完善

积极对接稔平半岛客运港口群、平潭机场、通用机场、厦深高铁和潮莞、广惠、深汕、惠深沿海四条高速公路、324国道、356省道,使规划区形成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对外联系优势。区内建设景区次干道、景区支路和游览步道等树枝状路网体系,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衔接。设置多个景区出入口,并配套景区巴士换乘点、停车场和自行车驿站等交通设施。最终构建形成对外交通便捷有序,对内交通循环多样,交通设施配套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旅游线路独特

依托区内优质旅游资源,通过山体空间与道路的整合,动静有分,打造三大主题精品游线,分别为:运动健身游线、休闲养性游线和祈福养心游线。山地景区的步行交通是景区游客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景区整体交通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景区品质的象征。规划根据区内景点分布状况和道路现状,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步行游览系统。

4.景观营造独特走心

景观营造上规划立足于景区内寨场山、龙峰祖庙、田园风光、畲族村寨、南山龙岩寺等核心资源的利用与功能延伸,分别重点突出“森林、宗教、田园、民俗、深山”五个核心要素,形成“一核五区”的景区分区,构建丰富多元、独特走心的景区体系。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以丰富有趣的游览线路为纽带进行串联,融入分层多元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打造出高品质、服务全方位和人性化的山地旅游景区。

上一篇龙井茶作文

下一篇汉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