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大学论文范例

教师大学论文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1

1.关于学生。

依据大学生的高考分数、知识量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普通学生、聪明学生和智慧学生。其中,普通学生不仅高考考分不高,学习技能也一般,在中学到大学学习过程中,仅能获取部分的已知知识;聪明学生具有一些学习技能,高考考分较高,但学习过程中仅在获取和学习获得已知大部分相关知识;智慧学生不一定有很高的高考分数,却在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因此,如何培养出智慧学生,使学生具有探索和批判精神,实现不断提问和再提问,这是当下的关键性问题。能够或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是设计研究型、探索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过程应是实现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教学过程。同样,我们也需要梳理学生高中之前缺失的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期间,引导他们做具有良好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2.关于教学。

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从启发式发展到引导式,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发展过程。从另外一个视角,由第一个阶段,纯粹的传授知识,发展到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的第二个阶段,再到第三个阶段,师生、生生、校内、校内外和国际化互动。促使学生和教师质疑和批判,挑战权威和未来的态度。好的教学不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也要有精确、完美的教学设计。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促进各类交流。最佳的设计,教育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包括,如何最佳地发挥硬软件平台,优化和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特别是明确教学体系或课程的真正意义、目的和作用。

3.关于考核。

一直以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或者水平,多数都以结果考核为主,且多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可以代表素质和技能吗?我们如何去评价?因而,伴随与国际更深层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考核从结果考核,变成结果和过程的混合式考核。此外,鉴于过程考核的时间长、准备复杂、层次深,必须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二、教学的手段

1.原始手段。

教育最初来自于基本无外部手段的听、说传承。伴随人类部族或部族间的各种交流增加,通过石、板刻画传授和流传知识;后期文字和造纸术发明逐渐开始以树皮等记录介质传授知识。总体来说,手段较为单一、信息较少,知识面不广,获取过程间断、简单和范围很窄。

2.视听手段。

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开发、设计一些适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从黑板、实物体、冲洗照片和幻灯卡片播放的视觉手段,逐渐发展到图片和影音集合的视听技术。信息量大量增加,图片展示和影音传递。但是,局限于一定范围,信息展示和拓展的速度较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多。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知识量和信息传承的递减、扭曲过程。计算机辅助手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制作、丰富的图片、影音和动画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学的短板。丰富的知识量,快速的展示,细节的示教。教学的讨论开始增加,新的设备是大学教育可以更直观和清晰,甚至复杂的知识也能实现简单、明了的表达。然而,多媒体教学知识量过大,学生消化吸收较慢或不足;其次,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科书、课件和影像,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被区域或国家的无形界限所约束。怎么拓展到国内外这个更大的环境,怎么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技能,实现素质提高,是当下的任务之一。

3.网络辅助手段。

最近几年,群体、多校、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教育开始冲击传统的大学教育,这就是MOOCs的发展。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引用,还是有一定取舍的改进。它的高辍学率、非面对面的交互、高重复率作业下不易控制的评价考核,以及高水平硬件设备:宽带、便携的终端电脑。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的太快,需要多长时间去适应它,以后的教育又何去何从?不论技术和手段如何发展,一个总的目标是不变的:开放性、混合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紧跟和超越现有技术和知识,发展在线或不在线的交互学习是今后的趋势。

三、教学的细规划

在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硬软件基础上,教学规划是在教人成人的明确教学目,和解惑•传业•授道作用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考核,构建课程教学一体化。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提高技能,训练成文明人的素质。

1.关于课程体系。

面向能力培养,引入外校或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适合本校、本区域、本国乃至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还应注意两个方面:量的问题,即课时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质的问题,即学生获得、提高多少,如何可操作评价。

2.关于课程教学。

以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做主体学习课程知识,教师辅助和提高其技能训练和素质提升。因此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每个部分和整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可操作、准确的授课过程;可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总之,教育的大发展,课程教学基本都是趋向于面向能力培养的过程。首先,无论主干课程或者辅助课程,小班或者大班授课,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其次,课程教学同样可以用科研发现和实施完成的方法或模式来实现,设计成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第三,从简单的师生互动,再面向素质提升的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和生生协作共进。最后,好的课程教学需要经费和硬件的后盾支持,需要最大化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资源。

3.关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过程。第一,依据专业教培方案和课程体系层次,设计好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习,由基础性实践到拓展性实践的逐步过渡过程,最终走向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趣味可视化、可研究拓展化的实践过程。第二,为了激发兴趣,在一个具体的实验或实习中设计循序渐进的分部实验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其探究深层次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第三,提供在线或离线的文献或信息资源,包括早期学生或研究者发现的实验现象、设计参数和过程控制等,使学生在模仿和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能够针对一个既定的实验去尝试新的设计和验证。第四,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而针对重要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团队合作开展。第五,用项目驱动改进实验教学,设定层次教学。第六,实践管理是实践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实践绩效和过程控制考核。

4.关于师生民主。

师生要民主,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开心乐观的状态,容忍的心量,要有感染学生的能力和气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调整课堂效果。当然,首要的过程是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其来自的区域、年龄、心理、背景、动机、职业规划、性格和学习特点,教育者更要掌握适当的教学理论。

四、考核评价

考试成绩较为公正,但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平时成绩不易操作,大课多班时容易“放水”。相反,结果和过程综合考核是合理的教学评价。但是其操作性不高,必须采用现代交互硬件手段(即网络、探头和现场记录),实现快速、准确和可操作的过程考核。其二,考核应该是多元的、层次化的,是依据课程或专业而不确定的,也是因时间、环境和对象变化的考核。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团队集体考核。最后,为了反思总结和改进完善,考核后的调研分析和改进考核模式和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2

国内学者将教学反思活动涉及的方面内容做了归纳,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Bailey等人归纳出反思型还有以下表现:审视、制定计划并试图解决课堂实践中的困境,意识到他/她带入教学的假设和价值观并对它们进行质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学校环境和文化环境,参加课程开发,为学校的改变付出努力,为个人的专业发展负责。根据上述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和表现的总结,“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对54位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含专职和外聘)进行了有关“反思型大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多年龄层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有自觉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行为、是否成为反思型教师。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紧迫性

在受问卷调查的54位大学英语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79.6%;教龄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师,占总人数的64.8%。这一结果也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朝气活力,同样也说明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正处在事业上升阶段、面临更大的职业压力和紧迫性、更需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职业带来的压力感”的问题时,共有34位老师选择“经常感到压力”,占63%;另有35.2%老师会“时而感到有压力”;54位老师中只有1位选择“没有压力感”。同时受调查老师中没有一位老师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87%的大学英语教师共47人觉得“非常有学习的必要”。这两个问题都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对职业发展紧迫性的充分认识,明白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息息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自主反思

绝大教师意识到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以达到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在这些受调查的大学英语教师中30位老师认为“最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总人数的55.6%。关于回答问题“您是否会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时,没有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很少”项,所有的受调查老师都进行不同频率不同层次的教学反思;而且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结果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去。同时课下94.5%的教师会进行专业相关的学习充实自我,仅职业相关书籍的阅读就有79.6%老师能达到每周5小时。而所有的这些自动反思行为都与教龄、年龄、性别、职称、学位无显著性相关,P值均大于0.05,说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都较具有反思精神,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师。

二、大学英语教师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关系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都被赋予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这时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焦点势必受到教学媒介的影响。(本项目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多媒体技术,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ROM、电脑、网络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术和设备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会有些怎样的转变和特征呢?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呢?教改项目继续通过研究上述5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内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了解他们的教学反思。

使用多媒体、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和设备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后,85.2%的受访老师认为备课时间有所增加;同时72.2%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课件使用的反馈情况。最终54位教师中的52位认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堂和课下网络平台的结合模式比传统英语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学习效果;88.9%的老师认为课堂内外的教育技术学习运用也促进了自身职业发展。85.2%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班级的课堂反馈情况调整上课内容、课件制作、技术运用等;90.7%的教师会为了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学资源;经常从网络获取资料的老师占总数的77.8%;其中资料以音频、视频为主,占各类网络资源的74%。同时通过SPSS相关性数据研究得出结果,年龄与教师教学资料的选择途径和形式、年龄与教学资料重组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分别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龄越轻的教师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查找、多媒体使用、网络平台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实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更积极地不断修正教学资料。

三、结语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3

第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以书本为主,在实验操作时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来实验,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导致在以后做实验时,给一个书上没有出现的实验时,学生就不知道该怎样去操作了,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学生也没有学习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第二,由于一些化学药品有毒,有的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化学时,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酸碱,这些化学物质有可能腐蚀人的皮肤,在使用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而且,很多化学仪器都是玻璃,很容易破碎划伤皮肤。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思不强,对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随意排放,而且化学药品的成分复杂,累积起来对环境的污染将不容忽视。

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国大学化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下面笔者将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阐述改革措施。

第一,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该多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很好的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从而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老师也可以有计划的布置一些书上没有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体验成功背后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的管理。由于有时候进行化学实验时会出现实验仪器不够等现象,因此,学校有必要安排专人对仪器进行管理,达到对仪器进行统一发放和回收的目的,防止在实验过程中仪器丢失了却仍然不知道,从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第三,学校多安排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体验到在工厂中对于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让化学专业方面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抛弃原来的传统的化学实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以后有作用的知识。同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并对其进行适应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培养,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培养大学生。

第四,在进行化学实验前,老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有关药品不慎粘在手上的合理处理方法,同时加强学生对于药品和仪器的合理使用,从而减少学生因做化学实验时出现安全事故的频率。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处理化学实验过后的废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4

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基础,多去旁听教学名师或有多年授课经验的老教师上课,学习他们授课的优雅台风、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轻重点、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等,是一种能最直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正如父母的品行耳濡目染着身边的子女,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也会深入影响青年教师今后的执教风格。因此,尽量多向几名优秀教师学习,吸取他们各自的优点,不至于总受同种风格的熏陶而无法自成体系。同时,青年教师亦应主动多请不同层次的老师来旁听自己上课,在提醒自己努力备课、提高上课质量的同时,亦可实战性地获得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这样便可有的放矢地改正不良授课方式,完善自我。

2看:看视频,看书籍

如今网络资源丰富,获取方式便捷,许多挑战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学生接受。比如国际名校的公开课、TED、可汗学院、Corsera等,许多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学习。青年教师可以多看看国内外名校、名师的授课方式,尝试采用一些符合现实情况的创新方法,既让学生对新鲜授课方式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亦更大限度地挑战教师的自我改变能力。另外,青年教师应多利用时间阅读专业及以外的书籍。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能带动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而魅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熟悉程度以及课外知识的渊博程度。闲暇时多看书,增加自身的知识贮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3练:练习备课,参加教学竞赛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练习控制备课的时间,既要充分又要懂得及时停止。先要明确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构建好课程的总体框架,再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最后精心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每一个课程主题累积一套教案,适当延伸地讲述知识点。一位心理学教授说,每次教授一门课以后讲课内容都或多或少要改变,经过6-8年后它们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一个领域在变化,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发展。白岩松采访斯坦福大学的名誉校长时问道“:教授,您从教几十年,在教学中最快乐的是什么?”这位教授答道:“上完课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那个问题讲错了。这说明教师备课仍存在疏漏,而且学生也在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因此,青年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接受自己上课时犯的错误,要及时更正、调整,边教学边修改教案边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参加教师教学竞技比赛是自我提升的捷径。多参加一些教学类比赛,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活动,通过比赛可以系统、集中地学习到要上好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要采取什么手段。同时,可观察比赛对手如何上课,可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4聊:与学生交流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十几个人的小班还是面对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教学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互动。而互动除了在课堂上,课堂外与学生的聊天、谈心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主见,但又因网络等各种方式给予的信息量过多而容易迷茫,难以抓住重点。因而青年教师应常在课间或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听课感想,对课程的期望,认识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状态,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更正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使教师由教学中的独白者变为教学中的对话者。

5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圣人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古人亦以一日三省来不断完善自我。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要经常反思、经常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警醒自己、改善自我。有效的反思方式有许多,诸如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像法和档案袋法。结合现状,录像法和总结法较为普遍采用。青年教师可录制自己上课的过程,在课后自己观看,发现不足;同时,及时对一天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分析。长此以往,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

6总结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5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由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切实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热在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党的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逐步把个人理想、事业、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自觉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现阶段必须认清教学科研水平与师德水平的关系,必须认清“精神”与“金钱”的关系等。

二、为人师表: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

《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如我国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已故的任继学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1958年任老毕业留校时,因学校初建,设备奇缺,人员不足,任老先后承担了《金匮要略》、《各家学说》、《妇科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老一贯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老经常讲:“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不仅要看病,还要多学习。”任老5次承担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讲习班主讲,热心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学识渊博,不断钻研探索,无私地传授弟子们,指导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学术骨干、优秀人才。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6

首先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中的“通识教育”并不是一个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而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的自由的教育和训练,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灵魂。只是现阶段的大学通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未能达到这个水平,“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只能落实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这只是一个过程,随着理论的日臻成熟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大学通识教育会真正承担起培养“全人”的责任,势将达到“通识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通识化”的境界。这才是大学教育的归宿,才是实现大学理想之必经过程。

二、关于美学视角下大学通识教育的相关问题

美学理论为什么能够承担起解释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重任,美学何以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一个达到可以俯瞰全局高度的平台?

(一)美学包容性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

美学领域的外延可以囊括整个宇宙,集中体现于美学思想的无边际性和深刻性,其内部包含感性与理性、矛盾与统一、功利与非功利、无目的与合目的、无概念与普遍理解、无逻辑与情感逻辑等等。这种巨大的包容性恰恰与通识教育致力于达到的“整体的人”的目的是契合的,人在体验美与审视“整体的世界”即审美中不断向“整体的人”方向发展。表现在:

(1)感性与超感性。

“整体的人”的教育是在“整体的世界”中进行的,体验“整体的世界”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到积淀的理性内涵。

(2)功利与非功利。

无论是“整体的世界”还是“整体的人”的功利性都不在于对象的存在及其实用价值,也不在于对象满足主体的感性欲念,因此是非功利的。但是其中又存在着追求自由愉悦的功利,它既不是纯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纯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一种自由愉悦。

(3)无目的与合目的性。

“整体的世界”并不过多关注某一具体对象的实用性,通识教育塑造“整体的人”也不过多关注某一种实用知识技能的获得,二者都是无目的的,是排除主体欲念和目的限制、和解感性与理性对立冲突、达到理念和真实的绝对境界的。但是它们又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狭隘的个人欲求,而是人类的目的。这是“整体之美”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关系的实现,是对人类把握整体世界能力的培育。康德所说的“文化”目的,就是超感性的自由选择能力,也是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

(4)无概念与普遍理解。

对于“整体的世界”的认识有别于概念认识,审美认识是欣赏而不是推理,通识之识靠的是领悟而不是说教。但是即使如此,它们也需要受到人类普遍思维规律的制约,虽不以概念为理解的基本单位却不失去理解的普遍性。

(二)美学视角可解释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哲学思辨经常运用于美学思维之中,因此美学思维是具有哲学的高度和统摄性的;而通识教育本质和理想的探讨必须把通识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立足于审美哲学的高度的通识教育,不仅具有了本体论的自觉性、深刻性与整合性,还能为通识教育找寻到最恰当的存在属性,即美的存在属性。

(三)美学的倡导与通识教育的赋予相吻合

拿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来说,他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完满人性基础上回归本真的“诗意栖居”,海德格尔将它解释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诗意的栖居不是罗曼蒂克的栖居,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花前月下;诗意的栖居是一种艰难的抗争,抗争因为现代社会的技术性存在而带来的人的“异化”,抗争远离本真的“思想牢笼”,抗争一味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态度。世界的本真无论对于上古先人还是现代人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致使人们带着现实的镜片看世界,容易迷茫、失去自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那种可以承载生命重量的生活方式,忘却了自身的精神和几千年的人类积淀是相通的。通识教育落实到现实意义上就是要赋予学生们一种力量,去追寻人类的精神根基,追寻接近人本真的生活方式。

(四)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美的哲学性质即为和谐。而通识教育着眼的于“完整的人”的培养,使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个领域,通过外生和内存之道的相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知识、情感、意志力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人格。因此,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三、美学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探讨

哲学中的“本质”概念,是指事物中常在不变的形体,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理想是属于未来式的,以人对现在的认识为参照,本文中的“理想”是建立在对通识教育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期望。基于前文的理论前提,可以大胆提出如下假设:通识教育的本质即为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从一般之美扩展至贯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为让人在体验“大美”之和谐与自由的同时形成完整人格。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本质与美学唤醒———凌驾于现实之上的高度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才可能是一种教育实践。比起一般的教育概念来讲,通识教育的理念性更应该引起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内涵包容性,更因为通识教育要想沟通纯粹的大学教育,其本身必须作为理念来构架,才有可能深入大学的内里和骨髓,成为一种氛围,摄人魂魄、沁人心脾。“理念”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本质,从它的特性上来讲,是由于其理论思辨的深刻性。理念是经过人类的思考活动,进行信息内容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类情感格式化里,生成了一种认知过程的突变,产生了观念、概念或法则),抓住了现象的本质,以及整体与内外的联系,经过反复锤炼而不断使“理念”纯化。理念本质是可以唤醒美的。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为理念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起人的内心深处关于美的反响和回应。通识教育理念与美的契合,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凑合”,而是一种必然的“天合”。

(二)通识教育的纵横包容之美———构架思维的经纬网

横向上来讲,通识教育力图加强不同领域间的联系;纵向来讲,通识教育致力于扩展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时间深度。以台湾成功大学通识教育规划为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八个方面的能力:丰富的文化涵养、社会与道德反省、全球化意识、数理分析能力,逻辑与批判的思考、沟通的能力、综合理性推论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其内容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整合性,横向层面上社会、人文等诸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以人文为体,与技术性专业性知识相整合;纵向层面上通识教育的目标、观念、本质与理想融合于其教育的全过程,由浅入深地得以整合。这种纵横包容之美,不仅是客观上立体、宏观的美,更是构架在人思维中如经纬网一般的思维美。

(三)通识教育的自由本质与美学阐释———“整体的人”之美

亚里士多德说:“父辈对于诸子应该乐意他们受到一种既非必需亦无实用而毋宁是性属自由、本身内涵美善的教育。”通识教育关注人的自由而完善的精神,通过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知识来培养人的理性。这是自由人格的形成过程,是通识教育理念所首要内含的过程。把用于自由人格训练的通识知识(广义)看作是一种整体贯通的美,可使自由之美在主客体间贯通,实现对自由的最好诠释。在这样的过程里,体验美、审视美也是一种纯粹关乎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没有实用目的,只有关乎“整体的世界”的目的。因此从美学视角看,通识教育(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价)的全过程就应是构架美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世界的“大美”中萃取出可以用于训练人的精华之美。这种精华之美中活跃着自由的因子,参与通识教育过程的学生主体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把这种提炼出的自由因子融于自身的气质之中,形成对待世界的审视“大美”的能力,即学会思考、学会生存。推而广之,便可领略世界最纯粹最本真的美,形成自由的本质。

(四)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美的规律———自由与形式的融合

通识教育欲在“完整的人”与“完整的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这是一个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在处理主客体关系上应当遵从一定规律,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和谐本质。那么,它是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的呢?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以“完整的世界”化人,无论是客体展现出的“美”还是欲将学生身上塑造出的“完人之美”,都应将美的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贯穿始终。李泽厚认为,“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因此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所谓合规律性,正是指外在自由———掌握客观规律并可以通过最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获得的自由;而合目的性指的是内在需要所产生的自由,二者的统一才可称“和谐”。通识教育的过程是自由与形式的统一,其培养目标更是使人达到自由与形式统一的境界,至少是培养起对自由与统一境界的追求意识,即成为一种自由形式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识教育意图包含和教给人的。通过塑造人的有机的整体性文化心理结构,使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中的人既有完整人格、又有合乎理性的自由,既是快乐的又不违背自然与社会规律,他的个性在理性的调制下适当地、有节制地得到发展,这便是通识教育意欲使人达到的“自由与形式统一”的目标。

四、美学视角下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落实

(一)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聚合于有机整体

世界是整体的,培养全人的知识也应聚合于“全然之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说:“我们一边有基本的定律,一边有美和希望,必须看到事物的完整结构联系,一切知识活动,都是要找出各个层次间的联系,把美与历史联系起来,把历史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把人的心理与大脑的活动,大脑活动与神经兴奋,精神兴奋与化学等等一切上下双向联系起来”。这表明,不仅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聚合于有机整体,其主客观交融的过程也应聚合于有机整体。人在教育中因体验、理解人的精神成果并加入个人的创造性而达到生命体验,文化理解、精神开放与升华的境界,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想、教化认知审美娱乐得到统一,在知情意的不同层面得到陶冶,通过陶冶不断去除个人狭隘性而上升到人类精神普遍性时,他既去掉了梦寐的自我意识而得到了灵魂的唤醒,又因具有强有力创造的丰富主体性而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样一个“整体的人”在享受完全世界带给他的完整蜕变后,就完成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聚合。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各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整体。这样,“当人的健全本性显得是整体,当他感觉在世如同在一个博大、美丽、庄严、贵重的整体中时,当和谐的快感使他悠然自在地心醉神迷时,那么,倘宇宙有感,它会因达到目的而欢呼,并赞叹自身发展和本质之登峰造极”。

(二)全然美的分解生成

一下子把整个世界搬给学生让他们自身内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分解。分解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化的东西还是否能融为一体,而不是分解的零零散散,更深层的影响到了完整人格的形成。这里试图将其分解并尽量做到分解而不分割,统一于“全然之美”。

(1)真理中求美。

真理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统一的,美的东西必然是正确的,但美中包含这一种比局部的“真”更加根本和普遍的东西。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求美,美才是能激起人类心底共鸣、激发人类追寻欲望的根本因子。例如,知识教学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理性直观,发展主体的理性操作能力。当学生内化并可以进行直观想象时,要求他通过高深的形式化途径作为解决思路,当他熟练掌握这种思路,便从不同层次掌握了“真理”内涵。

(2)伦理中求美。

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善”的,即合乎更大的人类群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个性发展。伦理教育的“全然之美”体现在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必须考虑塑造一种有机的整体的文化心理反应方式,这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性训练。要在生活的体验中、在情感的交流状态中,使个体的无意识领悟力达到伦理上完善的目标。人的文化心理和客观世界的协调是伦理上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掘二者间无限的可能性,使学生产生更高的伦理体悟,以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和自由境界,这便是通识教育在伦理方面的成功。

(3)智能结合训练中求美。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认为,人类有六大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格智能,多种智能结合的系统知性的人是一个有完整素质的人,心理中的思维和感觉、不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多元文化、人文文化中的神圣崇高和幽默娱乐、道德范畴中的公正和仁慈等都在他的灵魂中得到协调互补,这样的人避免了成文专业分工而导致的单一向度。早在毕达格拉斯的古典发现开始,音乐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形式之所以是数学式的,因为他是理想的,形式总是理想的。”涉及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便从更高层面上统合了数学思维。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多种智能结合的形式在人的心理中其实就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反应方式,在这种形式中积淀了人的情感和想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作用于人的直觉、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使主体把握到一种具有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处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由愉悦状态。整体的智能是超越性的,即是美的“理性直观”,最高的境界便是天才式的智慧,打通一切,乃神的性质。教育要在更抽象、更整合层面上进行智能结合训练,注意到整体完形具有各个部分相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长处,多样统一、边缘重组、尤其是二元对立的智能因素的组合,体现出奇异的优势创造能力、综合体验快感和敏锐穿透力。通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丰富的感性材料呈现,使学生增加对“完整世界”精华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揣测事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将局部性质纳入整体的概念中。物理原型、空间图示、意象呈现、问题情境在不同的脑区建构而鲜明呈现时,他就可以打通思维,产生一种运用类象直感识别个象的整体直觉能力、广泛联想能力、意义猜想能力、创造整合能力,进而感知“完整世界”的和谐、秩序和整齐的神秘美。

(三)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最终实现

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如下三个环节:

(1)初步体验。

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质料应逐渐消失在意象中,美感通过感性加工使表达完整世界的学习材料诉诸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获得生理快适。

(2)主客交融。

这一过程使“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实现贯通,在理解客体的时候理解自己,同时创造主客观交融的新意义,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交融在理性思维中,这时他就有了一种征服对象的超越性,超越了无生命的历史、社会、逻辑的束缚。学生能在审美想象中体验到宇宙、真理、生命的“精神”的相通共鸣,例如体验到数学公式、物理实验、书法、建筑等之间的异质同构的模式,理解了这种模式的特殊意味,更有一种主体超越这些原来比他“巨大”的对象的自由感觉,征服了对象事实上是对象人化、主体化的胜利快慰。

(3)主体优化。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7

通识教育又被称作“通才教育”,翻译为“GeneralEduca-tion”,它是一种具有非技术性、非职业性特点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思想、文化、心智等方面得到质的飞跃。通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专业化前期学习做基础准备。最先提出这一教育理论的是美国帕卡德专家,他把通识教育同大学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健康、文化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目标是把学生发展成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文化优雅和体格健康的人才。他提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技能学习的预备阶段,学校要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全面的、高层次的、理性的、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某种专门技术和知识的准备过程中,就可以对知识的整个框架有一个清晰的、彻底的了解,这就是通识教育最开始被赋予的理念。我国的通识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从老子所提倡的“仁人”或“成人”,到道家宣称的广博通达、博古通今的博学鸿儒;从维新变革的历史人物康有为宣传的西式思想理念,提出培养中西兼并、文武并存之通才,到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兼容文理两科之优势”,主张文理“兼容”的思想,都展现出教育思想家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可。在当今国内,很多高校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倡导“大学高等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教育”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很好的融合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的特色。随着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局限颇多,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前进脚步,通识教育的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二、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一味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专业化的“专才教育”思想,从短期来看似乎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从长远来看实质上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于高等院校的战略性发展。学院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加强等,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人文素质的提升。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融合在民族文化思想之中,能够展现民族的价值观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仅是简单的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教授学生熟悉国外人文知识、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另外,通识教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了解更多的信息。教育领域的基础就是课程,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达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在通识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和学历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不但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文化背景。当前的英语教材内容资源丰富,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科和领域,不管是文艺经典、科普文章,还是热门话题,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提倡通识教育已是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共识,英语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将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语言教学领域,大大丰富英语教育教学目标的内涵,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基础知识,还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实施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决定了通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时期英语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语言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与学识,具有较高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行《大学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将有利于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探讨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使用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英语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学生广博的、综合的知识,塑造具有综合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这与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通识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去。具体的实施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教学目标

在当今社会,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技术专业型人才,还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职业规划问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养是高素质的重要特征,包括文化思维、道德观和价值观、品行、情绪等。复合型特征通常是和专业型特征进行比较的,包括人的学识、积极性、思维等方面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增强,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在通识教育视角下,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通识教育的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更好的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职业发展的帮助是巨大的。

(二)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包含: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对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按照这一目标规划,大学英语课程在设置上就要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减少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影响,加强对就业技能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授,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开设更多的、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英语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单词识别能力和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招聘等活动,利用一切资源来锻炼英语实践能力。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多元化。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提高了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熟悉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从课程角度分析,设置形式多样的英语选修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授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在科研调查中,许多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所需要做的是听老师讲授枯燥的英语知识和仔细做好笔记,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进行口语练习,英语实践锻炼机会非常少。在通识教育理论下,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而不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中的一个热门问题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形式进行准备,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准备资料和报告,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学习专业单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能有趣的、内容丰富的英语学习网站,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不同的英语课程网站,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建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的监督方式是考试和评价体系。完善的课程评价制度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科研调查中显示,81.2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英语课程考试制度没有效果或者是完全无法真实评价出学生的英语能力。正确的考核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评估方式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反之则会限制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起到相反作用。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应该是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学生平时英语学习的检查和反馈。平时学习的检查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到课情况、课下作业、期中考试、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语实践或者对话表演、小组活动的参与性和成果、网络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书目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持续努力,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总结。

四、结语

教师大学论文范文8

从性别上看,男老师13人,女老师34人;从职称上看,助教4人,讲师27人,副教授14人,教授2人;从学位是看,学士31人,硕士16人,博士无;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6人,31~40岁的16人,41~50岁的7人,50岁以上的7人;从教龄上看,5年以下的6人,5~10年的27人,10~20年的14人;从所任教的学科来看,人文学科16人,理工科26人,其他学科5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趋势

1)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更加关注个人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师,深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注重个人自由,个人的主体意识比较强,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更具有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品格;也会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体现、个人目标的实现。

2)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更加关注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科研工作与学校的政策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绩效考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都有一定量的要求,对于像外语这样的学科进行科研工作非常不容易。但因和职称绩效挂钩,所以更加重了英语教师精力向科研倾向的力度。

3)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精力向获取收入倾斜。服务于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主要功能。教师服务社会不仅应用了所学知识、更多的教师还获得了收入的回报,尤其是外语教师,从社会服务中取得收入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

(二)不同之处

1)职称不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差异。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教授的教学积极性在中等水平以上,副教授和讲师教学积极性处在中等水平,助教教学积极性处在中等以下水平。这表明教学水平和和经验的积累呈正相关,职称越高,年限越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越容易出成绩,越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性别不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女教师相比较男教师更加耐心和细心,更具有亲和力,能够与学生更好地相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更高的认可度。因此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相对于男教师要普遍高。这从本课题的调研结果也得以验证。

3)年龄不同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励效果的差异。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大学英语教师40岁以下的教学积极性处中等以下水平,40岁到50岁的教学积极性处于中等水平,50岁以上的教学积极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这表明年轻教师需求比年长教师要多,他们更会被其他压力困扰,因此教学、科研时间的投入明显不如年长的教师。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积极性对策

1)从教师的需要入手,更加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追求自由,注重个人的发展,所以学校要积极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师的需求入手,不断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教师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焕发精神的积极性,并保证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

2)完善评教体系,用目标诱发教师的积极性。2011年9月,我院在大学英语改革多年的基础上,制定“西安邮电大学大英改革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模块教学模式,打造模块教学团队,编写模块教学教材,为终极目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建立精英教学模式,直接为学校的办学国际化提供有效服务;第三阶段:实施分流教学,全面铺开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体系,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找到符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最终实现“松绑”学习、享受学习和目的学习的目标。

3)激发引导教师动机,提高教师积极性。实施院本培训制度,老教师传帮带效果明显,年轻教师进步较快。建立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定期请教学督导组对各学院反馈本单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限改。建立科学可行的网上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定期反馈。

4)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发挥老教师和优秀中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师德规范中的传帮带与楷模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高度注视青年教师的引导、教育、培养、锻炼与提高。院领导班子和各教研室听课与评课的重点是青年教师,个别谈话的重点也放在了青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多人参加校级教学大赛,3人被推荐参加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5)给教师工作的自由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通过导师制、专业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制、学长制、检查评比制、学生谈话制、教研室开展活动制、以老带新制、领导听课制、全员抓就业制等活动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和“平等、尊重、关爱、服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