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创新范例6篇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范文1

一、实验目标教学

加强数学实验的目标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在数学领域里,对数学实验有不同的理解和内涵。数学实验不是指思想实验,而是指类似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的科学实验。但由于学科的不同,数学实验又不同于一般的理化实验。数学实验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其实过去数学教学中的测量、手工操作、制作模型、实物或教具演示等形式就是数学实验的形式,只不过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以演示实验、验证结论为主要目的,很少用来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而现代数学实验主要是以计算机数学软件为应用平台,结合数学模型,模拟环境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活动,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程序,设计不同的实验步骤。现代数学实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创立“需求”实验教学

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在数学上健康发展。从学生认知实际和数学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探索性实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验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以几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相应的实验,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的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通过实验数学来学习数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学情感。讨论与交流:这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合作精神、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去,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数学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发言、提问和总结等多种机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及逻辑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进行整理,明确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把实验与交流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便捷的实验环节,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条很好的数学交流途径。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高潮阶段。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证明猜想或验证猜想,让学生明白数学中只有经过理论及实验证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三、提升创新模式

探索与创新范文2

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使命[1]。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2012年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实施以来,促进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首批实施“计划”的高校之一,一直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将“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了“顶层设计、学生主体、完善体系、全面融合”鲜明特色。

1 创新创业教育历经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2007年起,学校“计划”开展走过了十个年头,从点上探索到面上铺开,从经验推进到体系完善,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深化,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历程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起步探索期――更新理念,示范带动(2007- 2010年)

2007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支持。虽然学校前期有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课题组的良好传统,但是在当时,师生对这一“计划”的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的认识并不清晰。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如何推进这项工作也是处在起步探索阶段。2007年学校首次立项的题目来源仅限于部分教师课题,参与学生所在专业不到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引导学生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学校提出了“兴趣驱动、项目牵引、注重过程、容忍失败”的指导思想,逐步扩大资助规模,到2010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192项,覆盖到学校的三分之二的专业,同时学校石油石化特色的项目逐步凸显。到“十一五”末,“计划”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参与项目学生在、专利申请方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并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示范带动作用在校内显现。

1.2快速发展期――顶层设计,整体推进(2011- 2014年)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首次将“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3]。这一时期,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建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4],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体现。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不断出台,如:全面实施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5];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全部专业均设置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等。

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并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创业俱乐部,相继举办创新创业年会、学术交流月、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讲堂、学术沙龙等大型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平台,学生从中感受学术训练 “巅峰”体验。到2014年,立项规模达500项,参与人数突破2000人,依托项目、专利及高水平竞赛获奖数量有了突破性增长,“计划”已成为学校创新平台的品牌,深入人心。

1.3深化改革期――完善体系,内涵发展(2015年――至今)

2015年,为了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从保障激励、创新创业学籍管理、创业实践管理等关键环节制定三个专项文件,打出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合拳,同年,学校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为了有效构建良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学校着力深入推进几项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提高专业课程挑战度;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计划”实施已成为推动系列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训练的有力载体和重要抓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2 探索与实践

十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有效实施途径,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实现从创新创业单纯管理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从关注成果向注重过程,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建立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如项目管理、师资培训、宣传引导、条件支持、成果孵化等,要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汇聚全校之力[6]。2007年,学校成立了以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领导小组,并建立校级专家工作组。2015年,成立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17部门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务牵头,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贾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创新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研究、咨询与指导,各学院成立院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过程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逐渐确立。

2.2做好顶层设计,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建设是核心和基础。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特色更为鲜明,实践环节学分学时要求、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构建起四年贯通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科研训练体系;提高实践学时与学分比例,开设长学时实验项目;设立自主发展计划,明确2个科技创新学分的毕业要求;鼓励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科研团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重点建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等系列选修课,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2.3注重前期引导,强化过程指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国际前沿学术、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开拓创新思路;开通微信、微博,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网站来加强宣传和展示,点燃学生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兴趣驱动进行项目申报。学校构建了教师科研拟题、学生自主立题、师生双向选择的多元化选题模式,定期选题指南,有效促进选题与社会问题、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结合;完善项目培育选拔机制,提升项目活力与质量;学生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加强过程指导帮扶与经验交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2.4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多元平台,拓展锻炼时空

积极推进一体融合、集散结合的实践平台建设,构建创新训练-创业培育-成果孵化的渐进式项目孵化体系。一方面,对校内资源整合,建设综合性、开放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4个部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12个创新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创业平台建设,建设“荟萃青春”部级创客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服务,搭建创业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同时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法律、工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条件,全方位助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5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多方协同,培育创新文化

建立起“大型品牌活动+全年不断线的系列活动”相辅相成的多样化学术交流机制。每年举办科技节、创新创业年会、研究生博萃节、创业文化节等大型品牌活动;引导学院依据学科特点举办学术论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本科生分享学术成果的盛会;支持大学生科技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依托社团,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沙龙、创客工作坊、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领略创新创业的魅力,促进学生、教师和企业家间交流,分享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成果,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

2.6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激励力度,形成完善体系

先后制定了《本科教学激励机制实施办法》、《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与激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保障与激励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对教师的投入有予以工作量认定、纳入提职、考评体系,并设立奖教金予以奖励;对参与学生认定学分、设立奖学金,并优先推免研究生。学校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创业扶持、实验室开放资助、高水平创新成果奖励等多方面。

3 实施成效

十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了科学的理念,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日渐高涨,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显著提高,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能力逐渐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1形成了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

学生主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在学校各个层面间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从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载体建设、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科技处、国家大学科技园、教学院部等单位协同配合,校内外全面融合,校院系汇聚合力,建立了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生态,形成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

3.2建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学校系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筑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成了4个部级、8个省级和1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校级创新实验平台,7个创客空间,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256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健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年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近300场,邀请校内外专家200余人次,为“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3.3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受益面逐年扩大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持续增长,选题质量不断提高,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2007年以来,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计划”的带动下,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超过70%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提供科研相关选题数量逐年增加,题目与科研或企业项目结合比例达到50%,师生的满意度达90%,学生希望通过参与“计划”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并为自己在未来深造、就业过程中增加砝码。

探索与创新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平台;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59-02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早已成为国之根本。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全国已兴起创新创业之风,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85%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并且90%以上的高校科研资源和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以往每年支持400项大幅度提升到了1429项,同时省级财政安排资金3000万元。

大学生是双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高校学术是一个极具创新力和发展性思维的群体,支持其进行创新创业不仅能满足其对自我要求的实现,并且对于国家扩大就业方面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国外仍处于较落后状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了有积极推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本文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和高校考评保障机制建立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提高一种循序渐进的操作路径与指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刚从高中毕业的大学生们拥有无限的发散思维,当他们步入高校后,若从思想上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拥有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激情,那后续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不会太突兀与生硬,避免学生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更容易思考并接受欣赏。

首先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入手,强化其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环境。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思想,高等院校要重视创业文化建立,其中相对有效的方式是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来高校举办讲座,一方面可使高校学生接触到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思想,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给学生传授一些从自己创业中得到的经验与启发,从而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创业的理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校要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多层次和系统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2],将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创业基础教育和创业能力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教学体系,形成文化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功能互补、相互渗透的立体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系统。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据相关教学计划安排,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定任何课程计划,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但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知道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能对未来起到什么作用、所学知识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开始逐渐被动地学习,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最终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很多知识都是从课堂上学到的,所以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可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转换他们的传统思想,同时在传统教授式教学方式上增加一些趣味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多进行师生交流,避免学生束缚在相关教条之中。

对于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学校可结合专业制定相关题目,如只规定最终的结果,过程不限,学生可采用各种工具来完成,自由选择,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如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和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感受法、拓展训练法和创新模拟法等。

(二)学校实践教育平台

1.组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当营造鼓励探索、激发学生创业动机的氛围,比如为想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免费地点,组织专业的创新创业社团,同时举办一些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准备。

2.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群体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在高校的创新竞赛涉及很多学科,如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其宗旨就是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注重成果转化,并对相关作品进行企业对接,直接接受企业的投资,是很多大学生创业想法落地的很好的平台,学校多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帮助。

3.教育系统与企业相结合。教育系统与相关企业合作即产学研,国家多鼓励各高校进行产学研,将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拥有了更多的实践平台,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研发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相关研发技术人员,使得这些有丰厚实践与创新经验的人员来高校开设讲座;对于企业,使得学生对企业所属领域进行科研互助,接触企业的研发人员和产品,而且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高校应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得学生在企业中直接与企业人员接触交流,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延伸到工程一线,也为自身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开设

高校应组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形成较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每个年级开设不同深度的课程。基于学习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包括核心知识的讲解、经典案例、进行相关训练活动、最终上课的效果评估。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

(一)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目前大多数院校非常缺乏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这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相对薄弱的一大原因,所以需要组建专业的创业教学团队。采用培训学校已有教师、聘请创新创业专业导师、引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严格教师教授条件,并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

(二)考评建设机制

合理的考评机制是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同一般高校到学期中、末都会对教学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该机制对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同样适用。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既能促进老师充分激发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能对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如图1所示,应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评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探索与创新范文4

>>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新路 论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利弊 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探索 数字化可视三维教z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中的应用探索 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 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深度分析数字化阅读的影响与将来 数字化出版与阅读的个性化 发展数字化矿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云计算与数字化校园的探索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字化背后的坚持与探索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建设探索 居民小区数字化社区构建方案探索 “数字化校园”推动教育创新 数字化抽油机技术的创新与改进 服装款式与版型教学的数字化创新 “关联时代”的数字化阅读 漫步云端的数字化阅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2]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3]中共长春市委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N]. 吉林日报,2011-11-24(6).

[4] 李慧勤,李波. i-阅读实验室 互联网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创举[N].中国电大报,2015-11-10(2).

[5]孙久山,谢复玉,李波.长春市民阅读指导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Abstract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digital reading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Changchu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to construct digital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the I-reading website and the reading WeChat platform to provide support for digital reading. Meanwhile, it conducts the offline read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extending reading, sets up the government-community-school tripartite joint guarantee mechanism, constructs learning port t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reading and the reg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探索与创新范文5

关键词:园林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美术绘画技法为教学基础,培养学生艺术地表现园林设计思想和园林规划设计图,由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造型能力。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艺术修养循序渐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的过程,是融绘画和园林规划设计为一体、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园林美术课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着学生园林景观手绘的表达能力,还将会影响到学生后期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

1绘画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一个园林设计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以及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

1.1对园林设计方案的影响

园林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设计图也受到传统楼阁绘画的影响,依此来营造一种画境。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密切关系上。一个园林工作者的美术修养影响着他的造园水平,园林艺术设计中,造园师会以绘画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借鉴绘画艺术,对自然的追求始终以意境的表达为核心,巧夺天工,使园林成为人化的风景。而绘画艺术本身就有着独创性的艺术审美情趣,二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被称之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可见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之大。正是一些文人画家参与营造设计,中国园林的设计原则遵循着“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规律,重在诗情画意,追求含蓄之美,以创造诗情画意为园林设计的核心,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有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的艺术品。因此,园林就有了比自然美,比生活美更浓缩、更精炼的艺术美,园林景观中处处体现着绘画艺术的意境。

1.2表达园林设计意图

园林设计图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道路铺装图、植物效果图等。这些图纸在进行手绘时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画表现手法,通过线条、明暗、造型、色彩等绘画语言,以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油画等形式进行表现,是设计成品的效果表现,是传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方法。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者,即便有较高的设计天赋,如果不会用手绘表现设计意图,那么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困难的局面。在如今电脑普及的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亦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电脑终究不能代替人脑,设计师的表达意识、直觉等灵感是转瞬即逝的,电脑未必能快速抓住这一灵感,只有手绘能将人脑中的地形、建筑、山水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在纸面上迅速记录下来,再经过后期整理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且绘制的同时能融入 设计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出设计者的绘图风格,从而更具人性化和美感。设计者大脑中美妙的亭台楼阁,浸润婉约的小桥流水,“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灵动曼妙的园林秀雅风光,通过画笔传递给观者。所以,绘画目前仍然受到设计师及爱画者的青睐。

2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学生的美术起点低,教学要求过高。园林专业学生多为没有美术基础的理科生,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园林画技法,这就要求学生短期内要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教学,将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学生如果在短期内掌握不了这么多技法,就会使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二,大班教学,不便个别辅导。传统美术教学中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在20人左右,便于一对一的辅导。但园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的人数一般远多于20人,按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教师示范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其三,授课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园林美术以表达园林效果图为主,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范围广,任何内容都可表现,但目前的园林美术教材囊括的范围较广,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的方向脱节,学生感到很迷茫。

鉴于以上情况,园林专业美术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专业服务,探索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园林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性,将园林美术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具备表现形体结构、空间透视、构图等素描知识,以及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改革建议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园林美术教学,如何配合园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园林素描,还是色彩,在教学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要与传统美术教学有所区分,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筛选,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园林元素及园林景观的练习上,使其具有鲜明的为园林专业服务的特点,总体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3.1素描基础知识训练

这部分的内容包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理论知识的学时安排根据专业要求,应大幅缩减美术史、名作赏析等美术专业知识的学时比例,注重园林专业绘画所需要的透视、结构、造型、线条、构图等知识地讲解,园林作品的欣赏及文化底蕴的讲解,可在绘制园林单体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练习中逐渐渗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结合所画内容进行渐进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不仅对实践教学有所帮助提高,也使理论知识不至于抽象枯燥。

技法课是园林美术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内容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不能对传统绘画技法课的内容全盘接收。园林美术的基本技法应从石膏几何体开始画起,到静物结束。在训练内容上减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与专业无关的石膏头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弱化传统教学中调子素描的练习,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因为结构素描摒弃了调子素描中光影的干扰,缩短了绘制时间,注重形体结构及线条表现的练习,符合园林专业绘画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用结构素描来进行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形体比例、结构、构图法则及线条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为满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奠定综合训练基础。

3.2单体园林元素效果图的表现

单体园林元素包括园林建筑类、植物类、山石水体类等构成园林景观的各单体要素,它们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物质基础。单体园林要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和效果,点缀着园林的情感意境,这部分内容的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要求用素描线条表现各单体园林元素的造型特征及材质,用色彩强调材质及各元素的不同颜色特点。所以,单体园林元素的素描表现适宜用素描的形式之一速写来进行,色彩的表现选用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改变了传统风景画教学的一开始就画整体景观的方法,降低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尤其是单体元素中建筑和植物的练习,初步奠定了《园林制图》《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绘制能力,使教学具有专业针对性。

结构素描通过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和静物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形体结构比例和一定的线条表现能力,再进行单体元素练习。这部分内容以钢笔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能提高学生绘画的速度,训练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符合园林专业快速表现以及传达设计意图和理念的要求。色彩教学也须针对专业特点,减掉基础的静物、石膏像、人物等画法练习,直接进入园林元素画法练习,以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表现。工具选用水彩,因为水彩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真实感强,易于接受,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是园林专业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

3.3园林景观效果图的表现

园林景观效果图是设计者对景观效果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形象化再现的形式。这部分的内容是前面知识学习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训练已进入到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阶段。园林景观效果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透视图和鸟瞰图,素描的表现手法仍然是钢笔画,色彩先进行水彩钢笔淡彩画法练习,后进入马克笔淡彩画法(可用彩铅笔进行辅助绘制)。通过单体园林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水彩画法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绘画技法后,再进行马克笔淡彩的训练,使课程循序渐进地衔接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能力是其他色彩画所不能比及的,且马克笔作图快速便捷,色彩剔透、着色简便、笔触清晰,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生动、轻松之感,在园林表现图的色彩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设计人员所青睐的绘画工具。

景观效果图的画法与专业美术相比较,两者之间要求有所不同,园林美术对画面中园林元素的准确性与真实感要求很高,绘制透视图和鸟瞰图时都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实际,画面的内容仅限于由各园林元素组成的园林景观,不包括带有主观随意性创作的纯粹的风景画。园林画中的亭台楼阁、地面铺装、花草植物、山石水体以及简单的路标指示牌等园林小品,都要尽可能地和建成后的工程相吻合,不能离开设计意图用写意变形的方法来表现对象。所以说,园林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但不是所有的风景画都可以成为园林画。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强各园林元素表现的训练力度,提高构图技巧、表现形体的能力,运用透视规律完成物体的空间立体到平面表现的转换,从“画”到“图”的转换,建立起真实的园林景观与画面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阶段的练习,已不是简单的对物体的组合、描摹,而是能够使画面上的各园林元素协调、对应,形成非常舒适的视觉体验,并且将自身的设计情感融入画面中,让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感,让画面变得灵动且有活力。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构思,用最适宜的绘画技巧绘制一幅效果图兼风景画作品,培养学生将园林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提供美术基础保障。

探索与创新范文6

一、探究潮汕乡土文化的传承

在雕塑主题创造上,我们在众多的题材中选择传承潮汕乡土文化为创作主题,在潮汕乡土文化主题上结合多元化文化,使潮汕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要选择潮汕乡土文化为主题呢?因为美术作品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在美术的意义系统中,最本质和普遍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正是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限度和最广泛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而潮汕乡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恰恰具备以上人文精神的一切特征。潮汕历史悠长,文化渊源,每个历史文化现象都是美术雕塑的创作素材。如:①历代人物名贤有:韩愈、大颠和尚、王大宝,唐朝“前八贤”,明朝“后七贤”,现代的张竞生、许广平等。②民间传说故事“姑嫂鸟”“鲤鱼姑娘”。③戏剧“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木偶纸影“金钗记”。④舞蹈“英歌舞”“钱鼓舞”“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等。⑤雕塑嵌瓷“双凤朝牡丹”“双龙戏球”“麒麟”“狮和鹿”“石鼓”“石壁字”。⑥潮剧面谱,小泥人等。⑦各式特色建筑“四马拉车”“四点金”“下山虎”“湘子桥”花灯,工夫茶道。⑧各式美食,刺绣,抽纱。⑨红头船,等等。底蕴丰富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雕塑主题创作的源泉。

二、美术雕塑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美国著名学者罗耶提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并不始终一致,即知识结构内单元(交节点、命题等)之间交互联结的某些部分可能只是相对少量的交互联结有联系。由于信息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因此,增加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整个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必然鼓励学生把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跨学科综合的美术综合课程特点是: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保持美术科原来的特点又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雕塑系列是美术学科其中一个分支。本次课题活动及任务是探索以雕塑作为基础主体,综合渗透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其内容涵盖了文学艺术、地理、生物、化学、环保、历史各个领域。如:其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它包含着多姿多彩的美,利用雕刻与该学科的综合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慢慢感知什么是化学;通过各种化学实践活动,认识各式各类的化学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以表现雕刻作品所要表达的最佳视觉效果。其二,美术雕刻与地理学科综合,是人文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探索潮汕地理、地貌人文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自然,走进社区,去参观家乡某一小区域的状况,亲历亲为,体验汕头的自然风貌,主动获得乡土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熟知潮汕地形,从感性上获知潮汕地形高低起伏状态,熟记潮汕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并通过堆雕、圆雕、浮雕转化为美术作品。其三,美术与生物学科的综合,探索潮汕乡土的动植物生长布置情况及特色特种。例如:潮汕海港具有的珍稀海鸟“白鹭”“大雁”“海鸥”及水禽、鱼、虾、蟹、贝壳、藻类;海洋与陆地的边缘生态――“红树林”;各地区特色蔬果:“林檎”“杨桃”“柿子”“香蕉”“荔枝”“龙眼”“南瓜”“苦瓜”“玉米”“白菜”“包菜”;禽兽:牛、猪、羊、狗、鹅、鸭、鸡及各种昆虫。探究生物标本与雕刻的结合点,从而引导学生选用有乡土特色的动植资源作为雕刻作品的题材。

三、综合雕刻材料与科技探索

上一篇蜡烛读后感

下一篇幸福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