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2 11:15:52
关键词:幸福感;福州居民;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05-03
幸福感是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对客观生活的评价,也包含对自己主观精神生活的体验,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综合性。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1-4]。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比如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还有类似于环境质量等的公共物品等因素[3,5-8]。为了客观反映福州市区居民的幸福感状况,笔者在福州市区内开展了居民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福州市区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案例点和数据选择
(一)案例点选择
为了了解福州市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小组于2014年3月在福州市区内选取不同街区、不同单位的福州市居民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32份,样本有效率达94.8%。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等;(2)影响调查对象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3)调查对象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和对理想居住环境的看法。
2.样本特征
调查对象都是福州市区内的居民,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被调查者中,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到52.71%,女性占47.29%;从年龄分布看,30岁以下的占到34.55%,31―40岁和41―50岁占到38.18%,其余的是51―60岁的人群;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中专)和高中(高职)水平的分别占到20.78%和29.52%,大专或大学以上的是45.18%,其余为小学文化水平;收入分为5个层次,3 000―5 000元的最多,占到31.02%,2 000―3 000元的占到27.71%,1 000―2 000元的有21.99%,剩余的是低于1 000元和高于5 000元的人群,分别占到10.24%和9.04%。
二、描述统计
在调查居民现阶段的主观幸福感时,设定了4个维度: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和不太幸福。调查中发现,有4成福州市民感到幸福,其中觉得非常幸福的占到1/4;认为不太幸福的约占3成。
(一)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当调查中问到有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被调查者的幸福感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因素,即居住环境、家庭氛围、身心健康、休闲生活、收入、社会环境、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及就业条件等。其中,18.48%的调查对象认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14.91%认为是家庭和睦;14.65%认为是身心健康;14.34%认为是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生活,工作和生活能得到平衡;10.54%认为是丰厚的收入;10.28%认为是稳定安全的社会氛围;另外,自我价值的实现6.26%,融洽的人际关系5.4%,良好的就医条件5.14%。从结果看,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物质为基础的收入和居住条件,还有家庭关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等5个方面。
(二)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统计问题“有哪些因素让你感觉不幸福”时发现,主要涉及9大因素,即收入、居住条件、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个体发展、心理健康、工作状况、业余生活及工作学习环境等。其中,感觉收入太低影响幸福感的占到18.01%;居住条件差17.73%;身体不健康14.4%;家庭、人际关系差13.02%;个人发展不理想11.35%。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安逸著称的福州市,福州人特别注重心态对幸福感的影响。调查中,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心态不好会拉低幸福指数;另外,工作压力大6.93%,业余生活枯燥5.26%,工作、学习环境差4.99%,其他1.11%。可见物质财富、家庭、环境等也同样是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三)居住幸福感
环保部最新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福州市1月份达标天数比例达64.5%。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福州市在74个城市中排名第五。因此,调查发现,对于居住大环境,约有7成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其中16.36%认为环境非常好。但是,在个体住房方面,对于现有居住满意的还不到3成,这说明福州市在改善住房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三、交叉统计
调查对象根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的不同,幸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图1―4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按照性别分类看居民的幸福感状况,女性相对比男性更幸福;图2表明居民的年龄与幸福感呈现出U型关系;图3―4则显示居民幸福感与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几乎呈正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女性相对比男性更幸福。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男性工作压力较大、高收入的需求也更高。第二,年龄与市民幸福感之间呈现U型关系。从调查结果分析,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45岁上下达到最低值。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基本处在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的状态,父母的医疗费、孩子成家立业的支持资金等等都成为不幸福的因素。第三,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正相关。显然,收入的提高能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相对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遭遇。第四,在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居住条件便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州市民幸福感的提高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就政府方面而言,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善就业环境。首先是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7,8],比如,招商引资,促进本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创造新的岗位需求;发展社区服务业,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再者,就是始终注意到制造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要继续推到制造业的发展,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以此不断巩固并扩大就业规模。另外,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要鼓励他们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要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以上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启动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相关创业指导。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结构不优;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及再分配中政府所得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影响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提高等因素都会导致居民所得偏低[8,9]。因此,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4]。(1)要强化税收调节措施,减少针对企业的各种不必要收费,积极落实各种退税、减税政策,减少企业负担从而增加职工工资;(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高诸如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3)加强对物价的宏观调控,确保居民的相对收入不会因物价的上涨而下降;(4)加强劳动用工市场的监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0]。
第三,优化居住环境。住房是关系到每个人“安居乐业”的特殊商品,而现阶段,“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大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序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房价[11]。比如,用税收杠杆控制房价,即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税;用廉租房抑制房价,廉租房的存在会使得房屋买卖市场需求减少,房价就趋于稳定,政府可同时进行租房补贴。同时,丰富社区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居住大环境,创建美丽宜居城市[12]。
除了政府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企业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比如,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结合,保证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结合实际、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员工激励奖励措施、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及和谐人家关系的构建等,增强员工职业幸福感;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13]。从居民个体的角度出发,也有很多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主动追求美好的事物。(2)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也影响着个体的就业及其他机会。(3)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体现自我价值。(4)修炼自身的涵养,维持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5)注重身心健康,培养业余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毕明,孙承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2] 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5] 徐映梅,夏伦.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个综合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6] 李承宗,韩仁生.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究[J].心理研究,2011,(2).
[7] 陈有真,贾志永,周庭锐.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8] 张小丽.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传承,2008,(14).
[9] 鲁元平,王韬.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5).
[10] 王鹏.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课题组,陈倩.福州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3,(7).
[12] 马亮.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与幸福甘肃建设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13] 邱天.国民幸福指标研究与实证分析[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uzhou city residents' happiness feeling
ZHANG Pe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430077,China)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重庆市;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而实施幼教的直接行动者,即幼儿教师群体当前的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如何值得去做深入调查和研究,因为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原因,本文将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对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
二、情况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随机抽取的578名幼儿教师,问卷调查主要涉及择业动机、工作成就感、专业素养、人际环境、身心健康、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及工资待遇因素(共42题);另外加上个别访谈。
1.调查数据解读
对影响幼儿教师整体幸福感的各个因素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职业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2.85分,处于中下等水平。其中人际环境、专业素养及择业动机的平均分较高,高于中等水平;而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工作成就感、工作压力及工资待遇的平均分较低,低于中等水平。从幼儿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自我认定统计情况看,幼儿教师的“整体幸福感” 平均数为2.78分,与数据汇总结果相近。总的来说,幼儿教师的整体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
具体情况为:
(1)择业动机。调查结果显示,从择业原因来看,主观上有更积极选择幼教行业的人只占40%左右,这部分幼儿教师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而其余60%非积极选择幼教行业的人体验到职业幸福感的指数相对较低。
(2)工作成就感。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够感受到成就感的教师较少,这与幼儿教师工作内容偏于重复繁琐的劳动相关,同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幼儿,因此幼儿能够取得的成绩通常难于给社会和成人留下有冲击力的印象,从而也就使得幼儿教师获得的认同度偏低。
(3)专业素养。调查数据显示,有56.7 %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因此,幼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满意度较高,这也反映出目前幼教行业的素质逐步得到提升。
(4)人际环境。调查数据显示,有40.2%和34.5%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和“非常”受幼儿欢迎;有49.4%和26.6%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和“多数时候”能与同事和园领导愉快相处;而在家长支持程度方面,感受在“一般”(含“一般”)之下的教师比例高达85.8%。
(5)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多数教师处于亚健康状况,只有13.5%的教师认为自己身体在“比较健康”及“健康”;心理健康方面“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28.5%,比例仍然偏低。
(6)工作压力。调查结果说明,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如果再择业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会再选择幼教行业,这说明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不及时排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将会对未来幼教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
(7)工资待遇。调查数据显示,有33.9%和15.1%的大比例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
2.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衰减和增加这两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统计总结,结合访谈,对影响因素归总分析如下。
(1)导致幸福感衰减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①工资待遇低,现实生活中, 幼儿教师们担负着对幼儿教育、保育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目前生活水平很高的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左右,这让教师们感到生活压力很大,认为自己的极度付出与回报差距很大。②工作无成就感,幼儿教师每天干的都是一些琐碎而又重复的事情,很难看到显性的成绩。③管理体制不完善,从整个社会来看,对于幼教行业的规划和投入显得不足,该行业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未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制中,且大多数园长只关注幼儿园的外部发展及规模的扩张,使幼儿园内部制度、教师成长、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体制很不完善。
(2)导致幸福感增益的主要原因。①幼儿的成长和进步;②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③对幼儿教育职业的热爱;④领导的支持与肯定;⑤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于中下等水平,大部分幼儿教师有时能体验到幸福感,但体验幸福感的频次不高;他们在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工作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压力方面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职业幸福感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实际情况。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1.社会层面
(1)给予学前教育充分的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尊师重教”。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和宣传等手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提高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尊师重教”,才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2)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保障,确保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心力与情感,但幼儿教师的收入与付出却相差甚远。幼儿园将各项保险福利按《合同法》的规定纳入到工资体系,但是却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实行。教师的福利得不到保障,导致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
2.组织层面
(1)幼儿园管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给教师“人性化”关怀。
(2)赏识教师,及时给予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帮助教师“减压”。
(3)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为教职工争取福利政策。
当教师提出合理要求时应当尽量满足,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
3.教师个体层面
关键词:农民工;幸福感;因素分析;政策建议
一、背景和问题
1978年以后,中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随之产生。该群体规模庞大,据相关统计,目前农民工人数为1.2亿左右。他们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基于此类考虑,我们对农民工的生存、生活、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其幸福感指数,并总结了影响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何为幸福?简单说,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是一种使心理预期与客观现实达到大致匹配的心理状态;从物质生活的角度讲,幸福与人们物质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体现了个体需求与社会物质条件之间差异逐步缩小的状态;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根据其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民工特点,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设置了以下可能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即年龄、学历、收入、工作环境、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及个人心理状况等。
二、调查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以在武汉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主体,少数淮安及莱芜地区农民工为辅助,抽取了240个有效样本,其中男性172人,女性52人,缺失值16。以下是一些农民工基本的个人情况和社会情况:男性占76.8%,女性占23.2%;18岁以下为4.5%,18岁-35岁占63.4%,36岁-55岁占30.4%,56岁以上占1.8%;从事建筑行业的占47.3%,从事餐饮行业的占24.1%,从事服务业的占26.8%,其他占1.8%;受教育状况:小学及以下为18.8%,初中占46.4%,高中及中专占22.3%,大专及本科占12.5%;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下占14.3%,1001元-2000元的占31.3%,2001元-3000元的占20.5%,3001元-5000元的占22.3%,5000元以上的占11.6%。
(二)农民工主观幸福感描述
本次调查特地设置了两个笼统问题,借以反映农民工对幸福感的第一认知度:一是您很清楚什么是幸福?二是总体来说,您现在很幸福?
从统计数据看,清楚幸福含义的比重为33.9%,不清楚幸福含义的比重为25%,有41.1%农民工既不是很清楚又了解一点幸福的含义,这一比例最高。宏观上说,总体感觉现在幸福的比例仅19.6%,不幸福比重为31.3%,感觉一般的为49.1%,约占样本的一半。
(三)农民工的基本生存状况
从调查数据看,75%的农民工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就是说还有25%的农民工未解决温饱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偏差,有待于扩大样本容量和地域范围,但从数据真实性看,说明仍有部分农民工生活状况有待提高。能够不折不扣拿到工资的比重为56.2%,有43.8%的人不能按时拿到工资,中央已经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但现实中这个问题依然严峻。63.6%的农民工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好,感情不好的占14.3%,一般的比重为24.1%。55.4%的农民工觉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民工,34.8%人感觉社会很不公平,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回报。如果回家种田可以生活得不错,39.3%的人选择继续打工,29.5%选择回家种地去,不明确的占31.3%。
(四)影响农民工总体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为对农民工幸福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以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作因变量,以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工作、学历、年收入等作为变量,对与农民工的幸福感相关的因素做了方差分析。从分析结果看,性别、年龄、工作、学历、年收入等对他们的幸福感影响显著。
本次调研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19个具体因素,以检测农民工的幸福感。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个数较多而且彼此相关的因素转化为新的且个数较少并且彼此独立或不相关的综合因素,从不同角度说明农民工幸福感的不同特征,揭示影响农民工幸福的普遍信息与特殊信息,从而找出影响农民工幸福的关键因素。
图1显示,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可归纳为生活因素、职业因素、自我感官因素、家人和城里人的态度因素以及国家和社会因素。生活因素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职业因素包括职业的工资与福利,职业的工作环境与安全等等。幸福感作为人内心的一种感受与自我的性格、人生态度、观念等感官因素是分不开的。连续几年的国家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把关注民生放到了一切工作地重中之重,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很大的关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幸福感。
三、总结与讨论
从幸福感入手来研究农民工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幸福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探求的终极话题,它不仅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知识,而且主观性很强,因此在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幸福感研究中,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探讨。若要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需要我们的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政府给予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策及能够惠及更广泛人民的扶持与帮助,以切实为其解决困难。
第一,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第二,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的力度。
第三,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注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第四,发挥公益文化单位和设施的作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
第五,加强舆论的引导与激励,引导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认同与感激,增强农民工的归宿感;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并向农民工开放,改善其业余休闲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幸福感,社会心理的“晴雨表”[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邢占军.测量幸福[M].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剅河镇;农民;幸福感
一、调研背景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2011年,世界经合组织“幸福指数”的在线测试工具,其中涉及的11个因素: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群体,约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农民的幸福感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剅河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全镇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剅河地处排湖之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泊纵横,是天然的淡水鱼养殖基地。2011年全镇全口径工业产值89318元,商税收达11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科教文卫事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恽代英社会实践队,在该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幸福感调查,了解当地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提高我国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共促和谐社会建设。
二、具体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1、了解剅河镇农民实际生活情况和幸福感状况;2、寻找尚且存在的影响当地农民幸福感的问题;3、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为提高剅河镇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
(二)研究对象: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农民群体
(三)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文献研究法:
(1)从新闻报道、期刊网上查阅有关幸福感的报道、论文等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2)从新闻报道、网络上查询有关仙桃市剅河镇的经济、民俗文化等资料。
第二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针对调查主题,设计问卷一份,对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幸福感的情况、影响因素,结合调查对象本身涉及的变量(收入状况、社保情况、医疗卫生等)使问卷结构量化;(2)访谈题纲主要涉及:农民对幸福感的认识和看法,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实施:
(1)对当地农民展开随机调查,总计296份调查问卷;(2)深入农家,对农民进行个别访谈。
第四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资料的整理:
(1)对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2)整理访谈资料,结合问卷统计数据发现问题,给出建议;(3)撰写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8.7%,下面就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性别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占总人数的58%,女性124人,占总人数的42%,性别比例较合理;年龄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以31-50年龄段为主,符合中年人是农业主要劳动力和农村常住人口的情况;婚姻情况中,被调查对象基本是已婚;受教育程度中,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受到初中教育,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其中老年人基本是受小学及以下教育,中年人多能受到初中程度教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是年轻一代,反映了人们文化素质逐代提高的良好趋势。
(二)调查对象经济状况
收入状况中,被调查对象月收入主要在两千元以下,反映了当地农民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多样化,务农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创收难,农民要兼职其他工作补贴家用,同时随着交通设施发展,农民外出打工、跑运输等方式大大拓宽了收入来源;经济开支中,被调查对象收入多用于日常生活开支,较高层次生活需要消费不足,近三百人才两名有存款,存款率太低的;收支平衡情况中,49%的调查对象收支相当,仍有31%的不足开销,主要是些有子女上学负担的家庭或者老年人,说明当地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
在经济发展状况上,64%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近些年当地GDP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当地未来经济形势保持乐观的态度;在衣食住行方面,72%的被调查对象对交通条件表示满意,当地毛通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内道路硬化率百分百,89%的被调查对象对住房条件表示满意,但8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物价上涨影响生活,可见物价上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四)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满意程度
在治安环境上,79%的被调查对此表示满意,少数居民虽然反映还存在盗窃等现象,不过如他们所言“这些小偷小摸不成气候”,人身财产安全有保障;在教育方面,6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当地尚能满足子女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64%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当地日常小病都能够治疗,95%以上村民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社保方面,63%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低保、医保等福利保障尚能满足人们最低生活保障。
(五)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
在家庭关系上,84%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家庭较为和睦;在邻里关系上,8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因为农村人口较少,传统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还未根本解体,邻里大多有血缘关系,彼此认识,相处融洽。
(六)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多达85%的被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压力,且压力来源主要是收入,这再一次反映农民收入难的问题;5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幸福感一般,多数人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只有36%的调查对象感觉到幸福,说明当地农民幸福感偏低,这就是我们后面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七)对意向生活地区的选择
希望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或者农村这四个地区生活的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0%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呆在农村,主要是些年长的人习惯了农村淳朴的生活,对家乡的乡土情结深厚;仅1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大城市,主要是些年轻人愿意去大城市谋求发展,而多数人有对大城市竞争压力过大,交通拥挤,住宿环境差等消极印象;其他的被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介于农村与大城市之间的乡镇和中小城市生活,这样既不像农村落后,也没有大城市的诸多问题。
四、发现问题
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趋势下,我们在走访农村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偏低,幸福感不足的情形,如下:
(一)农民收入增长不赶物价上涨,生活负担重
首先,村民们反映虽然农业税减免了,国家还对农民的种子等进行补贴,可是农药化肥价格涨幅过大,雇佣机械耕作也要花钱,加大了生产成本;而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稳定甚至还下跌,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反倒减少,种植收益大打折扣;同时当地工商业发展程度仍然偏低,农业剩余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打工经商等谋生收入也不算高。另一方面,柴米油盐等物价上涨,家庭的日常开支要增加,加大了生活成本。多数农民的收入仅够日常生活开支,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总之当地农民还只是处于温饱型、低水平的小康生活。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带有小农经济色彩
首先,在生产方式上规模化水平低,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且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在生产手段上机械化水平低,虽然已经有用于耕种收割的机械,但为节约成本,农户使用牛耕和人力收割的方式还很常见;再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可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只能出售农产品原料,附加值低;最后,农业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关系情况,致使水稻棉花完全是跟风种植,丰收时反倒是“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福利水平偏低
一方面,已有的医保、低保等虽然基本覆盖全镇,但保障水平过低。就医保而言,现有的医疗保险存在着地区保护主义,镇上只能治疗普通疾病,而大病就要往市区大医院去,可非于本镇就医医药费报销水平低,结果出现村民所言的“小病报销高,大病报销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不高,就教育而言,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学生纷纷进市区求学,一个村民说道:“学生都进城了,附近某中学缺少生源,一个班级仅剩三十余人,不得不开办小学了”,可见镇上办学无法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首先,农村娱乐设施和场地缺乏,笔者在调查期间只看到都未完工的改道河公园和富迪商业广场,更不要奢求有其他高档娱乐设施了;其次,娱乐形式单调,农民在闲余时间只是斗牌、看电视或着串门;再次,传统文化习俗衰落,特别是当地经典的皮影戏和花鼓戏缺乏创新,观众老龄化,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最后,消极萎靡的社会风气依然存在,不仅有、盗窃等不正之风,还有兴建寺庙、大搞迷信的不良行为。
五、建议与对策
以上所列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国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剅河镇实际情况,围绕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仙桃市和剅河镇区域发展,推进剅河城镇化建设
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引进仙桃市区资金技术,依据剅河自身资源劳力的优势,打造“仙西明星镇、低碳产业镇、机械工具专业镇”;逐步放宽直至取消仙桃和剅河间城乡户籍限制,扩大城乡劳动力流动,促进剅河富余农业人口进城,缓解人地矛盾;做好本镇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抓好集镇建设和管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效应。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首先,坚持当地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用优生和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培养有文化的新世纪农民;其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注重洛江河、黄桥河等河段疏通整治,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经营规模化和机械化;利用地处江汉平原和靠近仙桃市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蔬菜种植、优质稻、特色水产养殖三大特色板块,在发展传统水稻棉花种植基础上,还要推广黄鳝、南美白对虾等高效益水产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文教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民政优抚工作。其中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设备水平,特别是做好长江地区常见的血吸虫病预防工作;在教育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减少当地中小学数量,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留住生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对网吧、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整治,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农民们生命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首先,以活动为载体,组织“文明新村”、“敬老好儿女”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次,建设完善公园、广场等娱乐设施,进一步活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再次,完成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农民送优秀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建立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壮大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传承民间艺术,特别是对当地传统皮影戏和花鼓戏的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严禁、迷信等不正之风,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晏敏.华中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荆楚文化行[EB/OL].荆楚网,2012-7-13.
[2] 仙桃市剅河镇.2012年工作报告[EB/OL].中国仙桃网, 2012-7-14.
[3] 祝福恩,徐竹丹,王元庆.历史唯物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学术交流,2007年3月,第3期总第156期.
[4] 黄立清.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关键词】 中学生 幸福感指数 总体情感指数 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70-03
1引言
近年来整个社会进步了,对公民的主观幸福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其中对中学生,尤其是处于学业最为紧张的高中生最为关注,本文以安徽省青阳中学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高中生的幸福感指数相关状况。幸福感指数是指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幸福感指数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通过对安徽省青阳中学的118名学生的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对从性别、年龄、班级等因素对其幸福程度进行描述分析比较,以获得对高中生幸福程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与外国研究作相关对比,为民生计划中的公民幸福感研究调查作出了微量的贡献,以期改善国民生活质量,为提高满意度作出些基础。
2研究方法
2.1工具
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来研究安徽省青阳中学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分布情况。该量表包含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的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曾经285名被试在时隔8个月的两次测试中本量表得分的一致性为0.43,其中总体幸福感指数的一致性为0.56,因此该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高。
2.2被试
安徽省青阳中学高一高二年级4个班共取120名被试,收回120份问卷,有效问卷118份,其中男生问卷59份,女生问卷59份。其中文理班级,年龄,性别等因素都在问卷上都有记录,有助于分析所要研究内容。
2.3程序
主试在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安排学生在教室统一填写问卷,按照问卷的指导语进行必要的说明,测试时间大约15分钟。并在测量结束时,统一收回问卷。测量第二天即将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问卷调查的数据特征分析
根据对所录入的118个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18个幸福感指数,满意度和总体情感指数。运用分析内的描述统计中的描述,得到幸福感指数的大概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SPSS绘出正态概率图,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QQ正态概率图,可见大部分数据都是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上下;图2所示去势QQ正态概率图,也可见数据点在Y=0直线的上下分布呈均匀状态。两图都形象地说明了数据分布的正态特征。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以数据的分布特征为依据 。据上分析,本次调查的数据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符合参数检验的数据正态分布特征,因而选择T检验方法来检验。
3.2比较幸福感指数在性别上差异是否显著
如下表表示,先看F值的P值,这个大于0.05,不能否定零假设,就看方差相等的一行,此时看第二个P值,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即男生和女生在幸福感指数上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幸福感指数在性别上差异显著。
3.3检验幸福感指数与年级、班级、年龄是否有显著相关性
如下表所示,幸福感指数与年级、班级、年龄的显著性值均大于0.05,故幸福感指数与年级、班级、年龄均无显著性相关。
表3幸福感指数与年级、班级、年龄相关性检验
3.4安徽省青阳中学高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与1973年所测的美国常模比较
如下表4所示,所得幸福感指数与满意度的相关性显著,且相关系数为0.647,这个结果与原美国常模数据也较为一致,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相关性较高,也再次证明了该问卷的信效度也是较高的。
表4幸福感指数与满意度的相关性
如下表5所示原美国常模均值为11.8,现使用单个样本检验检验安徽省青阳中学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与之作比较,得出P值小于0.05,即有差异,安徽省青阳中学的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不与美国常模一致。
4讨论
4.1幸福感指数在性别上的差异性表现
我们发现,在幸福感指数上,男生女生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过去十多年来,文化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存在着广泛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在心理和行为的许多方面存在巨大不同,比如主观幸福感。[1]其中文化和性别角色关系密切,个体性别角色的获得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社会或文化所认可的价值的内化而完成的[3]。这一点不仅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4],西方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的理论演进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在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按照一致性模型,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是最为理想的;按照双性化模型,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最强而且心理最健康;按照男性化模型,男性化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2]在中国国情下,双性化模型得到支持, 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 男性化模型和一致性模型都没有得到支持。这可能就是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所在的原因。
此外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总体上讲,西方崇尚个人主义(ind iv idua lism),东方崇尚集体主义(co llectiv ism)[5]。个人主义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能动性(agency)和果断自信(assertiveness)等,这些基本都属于男性特质的特质范围之内, 因此,个人主义的文化是一种鼓励和促进男性特质的文化,具有男性特质通常是适应良好的标志。与此相对,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相依性( interdependence)、集体性(communa lity)、关系和谐通常得到特别的重视和强调,因此和女性特质相关的集体性特质通常得到社会推崇,对文化的良好适应通常意味着具有比较多的女性特质[6]。可见,东西方社会不同的文化对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良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要有不同的特质。就性别角色而言,男性特质更能促进对西方文化的适应,女性特质更能促进对东方文化的适应。
4.2幸福感指数中西方均值的差异特点
从国家内层面来看,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大多证实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但相关系数并不高。哈林等人发现,在国家内部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117。[7]迪涅等人对美国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相关为0.12。[8]克拉克等对英国人的一项研究则显示,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迪涅等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跟踪研究表明,尽管在最近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是主观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9]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则对这种结论提出了挑战。维恩霍温发现,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较强,这一结论也被哈约等人对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所验证。[10]
与此同时人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有关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素。由于上述结论绝大部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得出的,人们有理由对它的普遍性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例如,威尔逊曾经提出,自信与主观幸福感相关。[11]的确,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采用多种认知策略来维持他们的自信,而且来自西方的取样也多次证明自信与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强的相关关系,但一项跨文化研究却发现,尽管在美国自信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而在香港,人际协调却可以更好地用来预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12]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界定了个体主义(individualistic)和集群主义(collectivistic) 两种文化形态。他们认为,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而集群主义文化则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主义文化强调选择的自由和个人的需求,而集群主义文化强调责任以及他人的需求。施马克等人对来自两个个体主义文化国家(美国、德国) 和三个集群主义文化国家(日本、墨西哥、加纳) 的被试者分别进行了外向性、神经质、快乐权衡标准和生活满意度测验。结果表明,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对快乐的权衡标准产生同等的影响。但与集群主义文化相比,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快乐权衡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为此他们推断,外向性和神经质等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很大程度是以快乐权衡标准为中介的,而快乐权衡标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因而,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以文化为中介的。[13]
参考文献
[1] Oish is, Wyer RS, Colcom be S J. Cultural variat ion in the use of current life satisfaction to predict the fut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434 ~ 445
[2]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 蔡华俭、黄玄凤、宋海荣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275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 美国加州戴维斯, 95616
[4] M ischelW. S ex- typ ing and socializat ion.In: P EM ussen ( Ed. ) Carmichaels'M 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Vo.l2.W iley,NewYork,1970
[5] Oyserm an D,CoonH M,Kemmelm eierM.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 ivism: Evaluat 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m eta- analyses.Psychological Bu llet in,2002,128:3~72
[6] Whit ley B E.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 esteem: A critical metaanalyt ic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765~778
[7] Bradburn,N.M.,1969,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hicago:Aldine.
[8] Campbell,A.;Converse,P.E.& Rodgers,W.L.,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New York:Russell Sage.
[9] Costa,P.&McCrae ,R.,1988,Personality of Adulthood:A Six-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 reports and Spouse Ratings on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in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4.
[10] Diener,E.;Sandvik,E.;Seidlitz,L.& Diener,M.,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Relative or Absolutein Social IndictorsResearch ,Vol.28.
[11] Diener,E.& Suh E.,1998,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in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Vol.17.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 文化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以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低水平的消极情绪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状态。①目前多数学者从主观精神层面来探讨幸福,把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称为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她们的幸福感状况值得关注。
河北省在外务工人员总计626万,其中在省外务工者达326万,主要集中在京、津。绝大多数农民工居所呈现临时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家庭同城居住,这即意味着河北农村留守妇女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不仅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还担负着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的重任。她们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课题组深入到河北省11个地市25个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对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河北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河北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以下特点:从年龄上看,以中年女性为主,处于30~39岁年龄段的约为45%;其次是40~49岁约为 39%,平均年龄为39.34岁。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和小学,可见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家庭子女个数和需要照顾的老人的数量看,大多数留守妇女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负阶段,有2个孩子的占47%,需要照顾的老人数在2个的占35%。从经济收入看,留守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是一个普遍特征。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仅占27%。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从家庭类型看,核心家庭占41%,主干家庭占45%,独自照顾子女,承担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的留守妇女占绝大多数。
河北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
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比较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幸福感指数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说明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状况较差,这是因为她们独立承担起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的重任,还要照顾老人、教育孩子,心理压力很大。由于和丈夫分居两地,长期性压抑、内心孤寂、缺乏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所导致。虽然他们表现出自强、乐观、宽厚、吃苦耐劳等正性情感状态,但她们内心的苦楚只有自己能感觉到。这与李楠、杨洋的研究不太相符②。
表1 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分析。笔者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自变量,以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因素。结果表明,除家庭子女个数外,其他变量都对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见表2)
研究显示,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越高,幸福感得分也越高;大部分(76%)的留守妇女至少需要照顾2位老人,沉重的负担使她们感觉更不幸福;家庭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收入越高越感到幸福;健身娱乐活动和相应的设施能提升留守妇女的幸福感;住房宽敞和够住的两类妇女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住房很挤的妇女。其他如交通路况、家庭结构等都影响留守妇女的幸福感。
二是留守状况变量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分析。将留守状况作为自变量,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因素。结果发现,除变量5、7外,其他变量都对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她们最在乎的是与丈夫的沟通方式及感情、对孩子的教育及母子关系和公婆的关系等。(见表3)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留守妇女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分析。从对留守妇女寻求社会支持的调查发现,她们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占55.9%;其次是繁重农活和卫生医疗,各占 45.9%;在寻求帮助照顾老人方面,占45.6%;在精神文化方面渴望得到帮助的占36.7%。这可能和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抽象的“精神文化”不理解或由于自身承载着较重的生活负担,无暇考虑精神生活有关。在财务和人生安全方面,选择比例是32.7%。(见表4)
表4 留守妇女最渴望得到帮助(%)
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文化教育对策
在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中,本研究力求通过文化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妇女提高文化程度、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夫妻团聚机会或便捷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等对策,提升她们的幸福感水平。
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与互助网络。一是要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构建社会支持网路。真正使各级妇联成为留守妇女的“娘家人”,使留守妇女的问题解决落到实处。村委会也要对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组建留守妇女服务队和家庭互助组,建立开放型基层妇女组织,力求使所有妇女都由社会人变成组织人,从而保证她们参与发展有“婆家”,维权诉求有“娘家”,开展活动有“媒家”。
二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力度。积极发动医疗机构和高校、社会团体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群体,尤其要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可以组织一些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偏远地区为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免费体检义诊和心理疏导,为留守妇女送去关爱和温暖。
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一是要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和用工单位可以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或制定农民工探亲假制度,也可资助留守妇女到外地探亲(报销车费、提供必要的食宿等)。
二是要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加快村民娱乐中心和健身场地的建设,开展简便、易学、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场舞、大秧歌等,缓解或转移留守妇女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
开展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有近60%的留守妇女十分渴求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他们明显感到教育子女有心无力。因而,调动高校力量,定期对留守妇女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咨询十分必要。加强农副业实用技能培训。留守妇女不仅支持丈夫外出打工,还有想学技术致富的强烈愿望。有关部门应制定计划,对她们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构建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村级综治、调解、警务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的建设,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诈骗等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留守妇女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提升她们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6】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