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石油地质 规律 特征 阶段性分析

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相近的词语,即规律与特征,这两个词语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表示不同地址要素的作用、样式、演化以及分布等,同时也用来总结不同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尤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成藏研究领域中,二者的出现更加频繁,例如油藏分布规律与油藏分布特征。由于规律与特征的表示范围比较接近,因此很多人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区分二者真正的含义,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理解石油地质研究征与规律的概念并辨析二者区别

根据字典中的解释,特征指的是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群体与其他群体特点与性质的总和。规律又叫做法则,指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与本质性的联系,规律具有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完善,同样的规律必定会重复出现。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特征具有外在性、片面性、孤立性、当前性与静态性的特点;而规律具有内在性、全面性、联系性、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初步区分、理解特征与规律。

1.1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沉积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首先,以认识吉林松辽盆地梁家楼砂体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963年,在进行吉林油田的探明挖掘过程中,纯44#井的沙四段发现含油砂岩,该砂岩具有块状厚层的特点,并储存在深灰泥岩层之中,随着探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砂体成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随着对梁家楼砂体特征的不断研究,分析该地区的沉积构造,观察该地区的岩心结构与分析形成的沉积构造,终于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之中,对于已有现象进行全新的解释,并探索发现过去未知的现象,虽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中对于沉积的认识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相关规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沉积特征的不断总结分析,反映出人们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的构造分析逐步过渡到体系分析,并有层序的进行层学分析,即从河道带状砂岩过渡到坡折带、透镜体与缓坡浊积扇,最终发展为低位扇,不断进行格架规律的分析与研究;从总结沉积的构造特征发展为研究、分析沉积的形态特征,最后不断探索其成因的规律。

1.2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构造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吉林凹陷带与断裂背斜构造成因的总结认识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成因认识的过程中,虽然对于断裂背斜构造的特征描述始终一致,但其形成规律,即动力学机制与动力学过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

关于背斜构造成因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边界断层形成背斜、拱张形成背斜、逆牵引形成背斜,或者通过断层的不断走滑分量产生花状结构,以及反转结构与调节结构等。这些认识虽然具有单体性与阶段性,但可以反映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进步,例如走滑形成盆地、伸展形成盆地、被动形成裂谷、主动形成裂谷等,人们对构造特征的总结从外力逐步过渡到内力,从几何学探索逐步过渡到动力学与运动学,从主要表现特征的认识过渡到探索其内在规律。

1.3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油藏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油藏的分布规律有分布特征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对吉林油气的分布特征一直在不断深化,从过去“五忽”的分布特征逐步发展为环状分布、相势分布、复式聚集分布等,从这些特征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逐步从过去的样式分析转移到成因分析,从控制要素分析逐步转移到各要素的联系分析,从描述油藏特征发展为研究内在规律等。在规律的总结方面,也经历了如复式聚集、成藏组合体、油气系统与背斜控藏等。

在传统的油藏理论中,主要从成藏的分布要素进行研究,描述分布特征,例如油气复式聚集带、源控论等。随着探明工作的不断开展,以及石油地质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步发现油藏特征与油藏规律之间区别非常明显,此外,油藏规律决定油藏特征,想要研究油藏规律,必须不断探索成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与作用发展,并进行动态的、定量的与历史的分析。

2 认识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之后,便要努力形成最有利的工作方法,即方法论的确定。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石油的地质研究工作会受到区域特点的限制,因此往往要将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石油地质研究者要形成全局性的思维,用整体的态度来寻找切入点。通过学习、借鉴具有典型性的实际案例,来对不同地址单元、层次的石油地质研究深刻剖析,尝试发现规律,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然,想要找到典型的实践案例则必须形成完整、全面的总体印象,才能确保“点”能够很好的体现面。如上所述,在对吉林石油所存在的凹陷组合体的探索过程中,相关研究者针对梁家楼存在地质简单、研究因素完整,且为知名度较高的油气盆地之一等特点,来选此作为典型事例,最终实现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典范及以点带面思路的正确性。

3 总结

本篇文章对存在于石油地址研究工作当中的规律、特征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表明了在石油地质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必须认清对规律探索的重要性。另外,不同阶段中,有时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局限导致认识规律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因此,地质研究者应善于思考、主动探索,并正确认识和运用反向思维。通过对实际地域的凹陷石油地质进行分析,我们对运动学、几何学、动力学相对应的石油地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中红,查明,陈建平,徐健,刘金友,代宗杰.断陷盆地烃源岩压实排烃的非均一性分析――以东营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02)

[2] 杨默函,侯贵廷,史.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K-Ar地质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2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3

>> 高职软件专业“四环相扣”融合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应用研究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建与探索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软件测试职业能力构建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软件测试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模型的研究 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应用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要求高级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 将数学软件融入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 软件测试职业前景看好 评价科学性在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 浅析软件测试过程工作要求 让软件测试适应代码要求 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

[2]高岩,等.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24):8-10.

[3]张永恒,张峰,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指标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4):26-29,34.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4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反复学习与研究,不断实践,我们创设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内化-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确定了“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分层指导,自探共研-组织交流,归纳总结-引导实践,应用提高”的基本流程。

一、核心思想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共同研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自主探究、共同研究的活动中,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探共研”活动中实现主动发展。

二、模式特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

2 教学方式是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目标、自主探索、共同研究的自主活动方式。“探究式”即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个体探索与师生共同研究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学习。

3 师生关系是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交往关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服务。

4 师生活动安排强调教师少讲,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5 教学方法体现知能统一,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取新知,灵活运用,掌握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

三、操作方法

1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教师采取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矛盾,激发动机,迫使学生思维上路,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

2 分层指导,自探共研。这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践、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3 组织交流,归纳总结。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4 引导实践,应用提高。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使其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这是因为,第一,该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没计的;第二,学生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的;第三,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共同研究的自主活动;第四,结论的归纳也主要是由学生完成的。

2 有利于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而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自主探索,共同研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探索新知,获取方法,得到体验,增长智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式”课堂教学,使教师由过去的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有时又是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5

教育研究片断一:在《神奇的纸杯》这一科学探索活动中,为了使孩子发现蜡有防漏的功能,我们给孩子准备了一个制作蜡杯的过程,为了使孩子有兴趣,我们设计的步骤是:

1、认识可乐杯不漏的原因――有一层蜡;

2、探索折纸杯装水情况――会漏水;

3、通过探索比较,提出:涂了蜡杯子有不漏的可能性;

4、给孩子一个探索求证的机会――制作蜡纸杯,检验涂了蜡的纸杯是否不漏;

5、结果:通过探索求证,得出涂了蜡的纸杯不漏。

在这一活动中,第一步时,大部分孩子很快用手抠出了附着在杯壁上的蜡,到第二步时,孩子们已迫不及待要去操作探索,而蜡的融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游戏:“小雪人”,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融化需要时间,从而又使我们的活动充满趣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酒精灯的使用,个别孩子出现了紧张、不敢下手的情况,我们给予这些孩子以鼓励、帮助,使其顺利操作、探索。

教育研究片段二:晨间活动时,小强正与小伙伴在争论着什么……我在旁边观察:原来,小强妈妈昨天告诉小强一个有关“油和水”的知识:有油的汤会很烫,要把油撇开,汤才能尽快凉下来。别的小朋友却不这么为……于是我们抓住这一情况,开展了“油与水”的科学探索活动,让孩子亲自实验,并带孩子们来到厨房,向厨师伯伯了解到:油覆盖在热汤上面,汤确实不易凉,应把油撇开,或早点把汤凉好,例如我们厨房为了让小朋友吃到不烫的汤,都是先把汤烧好再炒菜……从这一活动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1、生活中处处有教育资源,我们要做有心人,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

2、家长那儿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落后于幼儿园,有的已超过于幼儿园。

教育研究片段三:在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中,我们就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孩子对所提供的材料很感兴趣,但在操作时,只简单地把材料放入水里,直观地说出沉、浮情况,基本上不太动脑筋……我们很困惑:孩子们怎么了,为什么不肯多动动脑筋?由此我们进行了讨论、学习,收获有三:

1、提供材料应考虑是否具有可探索性;

2、活动设计前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3、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明确,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根据教育研究的三例,我们觉得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使所有的幼儿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在科学这一活动领域提出了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材料,供孩子们操作探索;

2、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注意个性差异,选择适合孩子个性特点的材料,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重视幼儿活动过程的原则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都倡导儿童自己参与活动,在过程中学习、发展。而我们在以往的探索活动中,我们探求的目的很明确:孩子们通过探索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掌握了什么技能,而从我们的观察研究中,似乎活动过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多的,所以我们应重视孩子的活动过程,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培养孩子的独创精神。

1、提供多种探索材料,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亲自感受、探索;

2、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孩子的探索欲望(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三、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教学不应当跟在发展的后面,不应当在已达到发展水平上进行,而应当在没有完全成熟的,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应当促进儿童从现在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时候,我们更应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在我们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使探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们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四、教师正确角色定位的原则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索、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营造“研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创设“研究”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提供“研究”的条件。

   

   学生“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首先要搞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还要努力把封闭式的、程式化的“研究”过程成为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研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驰骋于“研究”的“海洋”里。第二,拓展“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研究”的成果向课外延升,使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让学生展开想象,使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出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能多元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诱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边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也可以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形式等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名男同学和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根跳绳,应怎样分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探究——自主探索,合作研究。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考,去“研究”。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辨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拓展——实践内化,整理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升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我就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

   

   、请你想办法把你的长方形的纸片拼或剪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拼或剪成长方形。 

   

   、小张师傅要做一扇高米,宽厘米门的门框,要准备多长的木料?

   

   、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张明同学需要边长厘米的纸,而现在只有二张长厘米、宽厘米的纸,怎么办?(同学们很快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体会了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