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读后感范例6篇

蜡烛读后感

蜡烛读后感范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蜡烛读后感范文2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呀!)

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出示课件)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

(1)学习读画

(2)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1、指名读: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2、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你再读读。

点出重点词指名读,还有谁来试试

师:是呀!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3、带着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再回过来读读刚才画出的那句,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3)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大儿子杰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学法指名读:自由读(知情节)

默读(划句子)

品读(说体会)

师:我们在自学时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二)第五自然段

1、学习自学

2、交流:

1)你划的什么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还有谁想跟他比比的?指名读

师评:你读得真好!好像杰克一样,内心紧张外表镇定!

2)、你还划出哪些句子?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这么深刻,你定会读好的,多么深刻的感受啊!你学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坐待什么?(机会、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

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谁再读读这一句?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烛焰摇,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叙述: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谁通过朗读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评价: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种情境中去了。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让我们再来细细地体会一番吧,你再来读读,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请同学自由读读6。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5、指名分角色

6、评价“娇声”

(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三、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四、作业

(1)练笔

蜡烛读后感范文3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母子三人为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故事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对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的刻画特别细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危急、紧张的情节,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能准确生动地加以描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这半截蜡烛的特殊之处。

2.学生浏览第三至第七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想了哪些办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揣摩内心,开展语言实践

(一)感悟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1.导学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的词或句,好好地读读体会。

2.交流。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1)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找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表示动作的词——“急忙取”、“轻轻地吹”。

(2)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油灯是因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课文说一说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交流)

(3)既然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又为什么是轻轻把蜡烛吹熄,让学生说出伯诺德夫人的内心独白。

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伯诺德夫人只说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为什么?

交流,朗读,指导。

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时该是什么语气呢?比较中体会。

出示:

①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②瞧,先……先……先生们,这……这……这盏灯……亮……些。

③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将句号改成了感叹号)

交流感悟。

3.师: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脸色苍白”的神态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镇定。

(二)感悟杰克的机智勇敢

1.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截蜡烛越来越短,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是谁站了出来呢——杰克。在这危急关头,我们看看杰克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圈画出杰克的语言、动作,读一读,细细体会。

2.学生默读,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交流。

出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1)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说说自己的体会。

(2)想一想:如果你是杰克,你能说一说杰克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吗。

(3)分角色朗读这段话,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环境衬托,感受紧张

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1.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读出这段环境描写带给你的感受。

2.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分别会想些什么?

出示: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伯诺德夫人心想:________。

杰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杰克心想:________。

杰奎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杰奎琳心想:________。

3.组织交流。

(四)展开想象,揣摩心理

刚才在学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那两部分内容时,我们主要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发现文章表达得很精彩。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注意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语言,并联系课文去猜猜她当时会怎么想,完成填空。

出示:

杰奎琳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她想:________。于是,她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听了,默默地想到:________。她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她又想:________。她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学生交流。

2.总结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迁移巩固,内化写作方法

出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师:这样的结尾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故事似乎结束又未结束,人们的心还悬在半空,危机真正过去了吗?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记得曹文轩先生曾说过,好的小说就在于结尾是“留有悬念”的,它会吸引着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揣摩……我想,这篇文章的结尾也是如此,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总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实践。在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时,引导学生先找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再围绕“急忙取”和“轻轻吹”这组看似矛盾的动词,细细体会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活动;最后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语言时,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使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同时,抓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感悟句意,辨明语气,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语言、思维、情感的流淌之间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丰富的想象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杰奎琳机智勇敢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杰奎琳的语言、动作,想象杰奎琳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互换,表达内心感受,学生的语言表达随着思维的展开而自由飞翔。

蜡烛读后感范文4

循着她的手势,我才知道她要的是一段蜡烛。我站起来,把蜡烛拿到手里:“看,就是一截蜡烛,不好玩,囡囡。记不记得去年囡囡过生日时,妈妈点起来让囡囡吹的?不记得了等几天囡囡再过生日,妈妈再点亮它,让你吹好不好”

“人家生日蛋糕里不是有蜡烛吗?细细的,很多枝,我好喜欢哟……”

面对4岁的孩子,一向能言善辩的我竟张口结舌,不知道该怎样告诉她这蜡烛的故事,以及包含的道理――

第一次见到这枝蜡烛,是在读大三的时候。那时,我正与晨恋爱。晨的家就在我们读书的这座城市,装着糊涂被晨“骗”到他家两次,他的家人给我的印象是跟晨一样的温和、善良;他的家境也跟晨的衣着一样有些寒酸。

独自一人的时候,我常烦恼着,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决定与晨牵手。说真话,我喜欢晨,却接受不了他的家境。请别骂我势利,身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努力二十年”的新潮思想下,谁也装不出高尚和圣洁。

为什么晨不能也有钱呢哪怕是稍好一点,我也能给自己定个主意啊!随着大四的临近,我自己越发烦躁,因为下学期就要开始实习、找工作了,该是做决定的时候了。脑子里一团糨糊,我开始有点怕见晨了,一连几天都用托辞疏远他,傻傻的他似乎没有从我怪怪的表情里发现什么不对劲,仍然“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我面前。

“今晚,无论如何请你放下手中的事儿,让我陪你过个生日。”听到晨的话,我才记起是我21岁的生日,瞧我都被烦昏了头,把自己的生日也给忘了!我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还是那家不常去的小酒店,还是那临窗的双人席――虽然自感有点寒酸和委屈,但想着有人记着给我过生日,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和甜蜜。几样我喜欢的小菜,外加一壶热黄酒,被我们消灭得差不多时,晨拎出了一小盒“点题”的生日蛋糕。我忙着腾出位置,并拿过生日蜡烛准备一枝一枝地插上去。

“慢!”晨按住我正忙碌的手,从内衣兜里掏出一截粗蜡烛,极其认真地对我说:“如果你不反对,我想点燃这枝蜡烛为你过生日。”过生日不用纤细可爱的新蜡烛,却用粗笨的旧蜡烛,真是闻所未闻,我瞪大眼睛,吐出三个字:为――什――么?

晨握着那截蜡烛,向我诉说了他的一段家史:晨的爷爷曾是旧上海英国洋行里的买办,家境殷实,他的父亲从小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养成了西方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被改造对象,他们一家被下放到苏北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活境遇的急转直下,以及社会氛围的挤压,逼迫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惟独吹蜡烛、切蛋糕过生日的方式因为“贫下中农”也过生日才得以保留。

在那生活资料奇缺的年代,加之偏僻的乡村,能买到蜡烛已经是不太容易的事儿,蛋糕是连味都闻不着的。可父亲有办法,用荞麦面,或者碎米面什么的做一张大饼,中间放一枝大蜡烛,点上、许愿、吹灭、分饼,干涩的生活里多了些浪漫和开心。颇有见地的父亲把这枝点了寸许的大蜡烛很好地收藏着,留给下一个人过生日时用,还自得其乐地说一家人合用一枝蜡烛,象征着齐心协力,共赴光明。就这样,全家都用这枝蜡烛过生日,就像生日的接力棒,依次循环下传,以后“接力者”又添上了晨,晨的妹妹……这枝跨越世纪的蜡烛如今只剩一指长一点了。

多么浪漫的家史!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厚重的亲情!我知道晨的意思了,可晨说:“本来我爸妈想请你到我家过生日,担心你不同意,就让我把这枝蜡烛带来,请你参加我家的‘生日接力’,不知……”原来我早已被这个充满温暖的家庭所接受!激动的泪湿润了我的眼眶,我用颤抖的手划亮火柴,点亮了晨手中的蜡烛……在柔和的烛光里,对着晨的面,我双目微闭,许了个愿,“扑”的一口吹灭了蜡烛。晨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注视着我:“为什么不让这幸福的时光多停留会儿”我笑了,反问道:“难道你不希望我珍惜这蜡烛的长度”晨微笑着点点头,递给我一个盒子:“一件小礼物,祝你生日快乐。”“不,你已经送我礼物了,很贵重很贵重的一份礼物!”他先是一愣,随即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蜡烛读后感范文5

1.1 课前预习,获取信息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越发重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前预习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预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知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实践中,高年级的教师往往将单纯的课前预习助推为“阅读式预习”。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原著或同一作者其他作品,各种知识背景资料一应俱全,方便快捷。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做好预习工作。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厚厚的资料分门别类罗列整合,其丰富性大大超出笔者的想象。

如学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后,教师会让学生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向家长、朋友介绍风光美景,或制作一些宣传卡片,或让学生做小导游,来介绍祖国的壮美山河与灿烂文化。信息技术这片丰腴的土壤,弥补了教材及资料的不足,让学生有大量的探究空间,在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和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了《天火之谜》《诺贝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渠道搜集资料,会自觉向父母、家人、朋友等介绍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感人事迹。

2 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

2.1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再现文本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教学过程也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精彩。

在指导学习《半截蜡烛》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此时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段文字时,笔者先提问:同学们,如果此时我们要给这个画面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声响。继而课件出现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怦怦的强烈心跳声,德国士兵狰狞的笑声,烛焰摇曳……这些声光电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带来了强烈的感光刺激。此情此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呈现出各种个性化的体验。有的说这烛焰摇曳,恐怖让人窒息,这滴答声是死神的脚步,让空气变得凝固了;有的说烛焰摇曳,自己紧张的心快要跳出来了,此时,伯诺德母子三人好像已经闻到了鲜血的腥味。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设想:如果要来个镜头特写,你的镜头会捕捉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后,笔者利用课件展示这样的场景:烛焰摇曳,飘飘悠悠,暗淡的烛光中,一双饿狼般的眼睛闪着凶光,蜡烛越来越短……画面交替,不断聚焦,学生都觉得此时此刻,它哪里是半截蜡烛呀,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此时,笔者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摇曳的烛光就像什么?学生说像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这蜡烛就是一把把手枪。那令人窒息的紧张在教室中弥散开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真切地感受着伯诺德夫人一家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深深地被他们一家的崇高精神折服。

2.2 整合资源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影片、图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学中,笔者采集制作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动的生活场景。在观看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图片后,先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文字,描绘文字背后的画面,再呈现整理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西湖的诗篇,有西湖的历史、传说、风俗等人文景观,让学生再次感悟文字。这种阅读方式,将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把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学生通过如此真切的阅读,对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心中已经有了语言和情感的积累。这时,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悟,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

2.3 架设平台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麋鹿》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查找的网上资料,播放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群活动场面,让学生或以导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介绍麋鹿。这一教学设计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说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语感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3 小结

蜡烛读后感范文6

[关键字] 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小故事

下一篇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