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论文范例

探索科学论文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因此我们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生态安全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文所提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要求学生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节约粮食、做好垃圾分类、过低碳生活等,自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说明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让人类发展下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国的永续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减少污染,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个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二、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减少破坏因素,我们就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如果我们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同时还规定学生学习要从实际出发,要求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等等。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中的“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中指出,长江与黄河出现的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节“自然灾害”中提到自然灾害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并且指出我们应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此外还有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好资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落实生态文明教育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切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保护耕地,节约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危,只有保证粮食安全和供给,才会有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要保护耕地、节约粮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土地资源”时,笔者结合《江苏省中小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教育学生:土地是立国之本,虽然耕地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不加以保护,耕地也会变为荒地,甚至是不毛之地,也有可能会丧失耕地的功能,不再适合人类耕作。因此我们要加强耕地保护。每年我国在粮食生产、运输、消费等过程中损失巨大、浪费惊人。尤其是受到如摆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每年餐饮业浪费粮食数量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800万吨,够2亿人吃1年。因此我们要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去饭店吃饭时适当点菜,将剩菜剩饭打包带走。

2.垃圾分类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源,因此我们要对垃圾进行分类放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产生垃圾,如家中的旧电器、坏的日光灯、用完的电池、旧的纸张、硬纸盒、包装纸、旧的没有用处的铁锅,还有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如坏的菜叶、吃剩的饭菜、果皮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必须处理的垃圾。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节约处理垃圾的成本,有利于废品的回收利用。我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垃圾分类,既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监管,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知晓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和利害关系,让垃圾分类成为潜意识和自觉行动。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调查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向居民发出建议。

3.低碳生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教师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做到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用气等,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珍惜每一滴水,在洗菜、洗衣、洗浴、拖地、浇花、冲厕所等的时候都要节约用水,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保护花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城市街道两旁、小区里都进行了绿化,种植了花草树木,但为了增加供汽车停放的车位,一些单位和部门毁坏了街道旁和小区内的花草树木。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就如何保护花草,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5.禁放烟花爆竹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泰兴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讲解其实施的原因、意义和具体做法。

(1)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

燃放烟花爆竹既浪费金钱,又会给人们带来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还会产生极大的声响并放出强光,造成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燃放后产生的垃圾又会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2)如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泰兴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划定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及时间段。规定的施行需要学生家长积极配合与支持,也需要学生们的配合。教师可在课堂上讲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再通过告家长书等形式,告诉家长要带头遵守有关规定,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通过家校共育等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2

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78万(62万~9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2]。为探索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现状,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Da-tabase,CBMDisc)作为检索库,检索1981-2011年艾滋病文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来自CBMDisc,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每月更新。覆盖范围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检索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多种词表辅助检索,可获得良好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1.2检索策略

(表略)

1.3数据处理

在CBM数据库中,下载所有题录,将下载的题录导入noteexpress软件,对题录进行后,提取相关字段,将数据导出至excel2007,然后分别建立出版年、基金、第一作者及所有作者、出版机构、出版期刊、主要主题词数据库,最后将数据库分别导入SPSS17.0,形成频次表及分布图,并累计百分比。

2结果

2.1文献年代分布

共检索到34529篇文献,1983年出现第一篇文献。总的来看,文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后文献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趋于平稳。由于数据库更新滞后,2011年文献收录不全,年代分布见图1。早期文献以译文及综述为主。1996年以前,综述及译文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50%以上,1986年开始陆续有论著发表。1993年以前艾滋病文献增长相对较慢,2000年以后文献量急剧上升,2002-2011年十年的文献量为26344,是总文献量的76.3%。

2.2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标记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共6699篇,占全部文献的19.4%。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论文最多,达980篇;其次为全球基金(85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篇)、“973”和“863”项目(271篇)、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项目(173篇)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141篇),此前6位的基金资助的文献量约占总资助文献的50%。从1992年开始出现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至2011年,基金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

2.3文献作者分布

(1)以第一作者发文共19648人,平均每人1.8篇,最高发文54篇。(2)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分析:合作率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合作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合作率为一个学科在一年内出版的多著者论文数除以总论文数的百分比。合作度即篇均作者数,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3]。由于数据库的标引有误,1983-1988年论文均只有一个作者,因此在本文只分析1989年以后的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合作率还是合作度,都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

2.4文献发文机构分布

标引作者单位的文献共28783篇,发文量前6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60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含北京协和医院,932篇)、复旦大学(455篇)、北京市佑安医院(355篇)、北京大学(325篇)、军事医学科学院(236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10%左右。

2.5文献的期刊来源

34529篇文献分布在1510种杂志中,最多的发文2814篇,平均每种杂志发文22.9篇。发文量>100篇的杂志共56种,共发文17693篇,占总文献的51.2%。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艾滋病性病(2814篇)、国外医学(2582篇)、现代预防医学(741篇)、中国健康教育(598篇)、中国公共卫生(548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393篇)、疾病监测(383篇)、实用预防医学(367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57篇)、传染病网络动态(355篇),发文总量9138篇,占总文献的26.5%。

2.6主要主题词分析

抽取每条题录中的主要主题词,然后分别对1983-2001年的文献主题词及2002-2011年之间的文献主题词进行频次统计,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HIV感染”外,对前25位主要主题词排序并分类,主要主题词分布在流行病、治疗以及实验室研究三大领域。其中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一直是艾滋病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3讨论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3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且完整,以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统计相关文献的特征信息;以纸本期刊统计源为辅,以“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为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献494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7篇、特色期刊22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40篇,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307篇文章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文献分析

2.1论文文献数量分布

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文章发表情况。1985年至1993年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发表数量为1篇,1994年有2篇文章发表,1995年有1篇发表,1997年有3篇发表,1998年有2篇发表,1999年至2003年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长且涨幅较大,2003年和2004年均有25篇发表,2005年有28篇文章发表,2006年有24篇发表,2007年有31篇发表,2008年有30篇发表,2009年有23篇发表,2010年有12篇发表,2011年有8篇发表,2012年有21篇发表,2013年有18篇发表,2014年(截至11月13日)有16篇发表。自1984年开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起步,研究文章有2篇,说明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自2000年开始,随着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文献量开始逐渐增长,且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虽然此后针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31篇),但涨幅均没有2000—2003年大,2014年的论文发文量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本文统计截止日期在2014年11月13日,但分析总体趋势看,2014年发文量也可能会较之以前增多。这说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且在进一步深入,但是想要如何突破并深入研究仍然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2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某一学科领域来源刊物水平及特点,可通过研究已发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情况来分析得出。1984—2014年的307篇文章中,发文量1篇以上的文献来源刊共刊登190篇文章,其他文献来源刊发表研究文献为117篇,共计307篇。由载文量看,307篇已发文章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现代情报》22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篇;《情报探索》《图书馆论坛》10篇,分列前3名。可见,这几种期刊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比较重视;其余载文量为1篇以上的期刊共36种。载文量1篇的其他文献来源刊载文总量为117篇。由此可见,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发文总量以及平均发文量均不大,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如何突破加深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就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文章数量相等。科技期刊载文量,核心区12种期刊载文量113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36.81%,平均每种期刊载文9.417篇,这12种期刊情报密度最高,可以作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相关区28种期刊载文量为77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25.08%,平均每刊载文2.75篇,情报密度次之,可以作为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参考情报来源。区情报密度最低,每种期刊仅刊1篇文章。

3文献著者统计分析

3.1著者合著率分析论文合著率,即在已发文章中合著论文量与全部已发文量之比。

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科学合作程度就是由论文合著率分析得出。因此由已发文章合著率研究入手,分析研究某一主题或者学科发展的快慢程度,合著率高则主题或学科发展程度高,合著率低则主题或学科研究发展程度就低。307篇已发文章中著者合著率分析。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已发文章中,独著文章数量为258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84.04%,即独著率为84.04%;2人合著的文章数量为36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11.73%,即合著率为11.73%;3人及3人以上合著文章数量为15篇,合著率为4.89%。经分析,在已发表的合作文章中虽包括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等,但是作者合作的类型较少,研究者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合作可再加深。人们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合作研究存在关注,但关注度不高。个人研究仍较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此方面研究工作的合作力度必然会更高更强。

3.2核心作者统计分析对发表文章作者统计。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共出自289名作者,共发文307篇,人均发文1.06篇。发文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共16人,其中2名作者人均发文3篇,14名作者人均发文2篇,其余作者各发文1篇,总体来说,发文比较分散。根据特定领域作者文献产出率规律及科学生产率频率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即在某个特定领域,撰写n篇论文作者数应该是写1篇论文人数的1/n2,而只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占该领域的60%。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中发表3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0.73%,远小于11.11%(1/9);发表2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5.13%,远小于25%(1/4);273人均发表了1篇文章,占总发文人数的94.46%,大于60%。这表明,文章作者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缺乏连续性,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还缺乏持续性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这方面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将作者总数开平方,因此,前17名文章作者应为全部发表文章主要作者。但是,这前17名作者总发文数为34篇,仅占全部发表文章数289篇的11.76%,这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核心作者群,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不够稳定和深入,缺乏多产、高产作者。

4结语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4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学术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从而支撑了新型社交平台的泛滥。为了迎接大数据之大变局,学术期刊必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期刊方向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活动,突出中文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让中国学术期刊在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重大和重要的经济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探索,打造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传承与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学术期刊的自我救赎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学术期刊面临的倒逼转向显然受制于中国学术深化发展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指出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科研质量等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切实落实“三评”改革,坚持中国自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中国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各层次的公共资金资助的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以便于国内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在学术话语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应坚守学术创新的使命,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增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干扰的能力、激发反抗西方学术殖民的能力,增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学术界的认知。

2.2职能改革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和学者担负起挖掘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提供的学术议题、提升期刊的议题设置权,把握时代要求、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现实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意义。中国学术期刊自身要切实落实编委会的职能与职责,把编委会从“虚空化”与“行政化”转向“实心化”与“学术化”,把“两端一微”等新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结合起来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竞争力和影响力[5],扭转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5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注重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在全国及省部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国际工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三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当然我校在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方面需要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实践内容相互联系与协调。因此,积极开展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的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综合实践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的实践方案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档次,加强基础动手训练、学科强化训练以及综合调试设备训练的能力。本项目根据拟订实施方案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

①基础训练包括工程认知、计算机制图与测绘等。通过实践教学能掌握到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践数据;认真观察实践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

②学科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技术等。该层次实践主要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

③综合训练:该层次实践主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模具CAO/cAM基础、CAE技术与应用、应用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等焙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所提供的实践设备覆盖面宽、专业性强河适应机电类类多门课程实践。其中将AD/数据采集引入气动拼装综合实践台,数控设备网络远程程序上传下载实践装置和伺服运动控制台等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实践设备上的空白。

三、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体现

1.学术价值

研究的理论成果被国内外近十种刊物所发表发表的十多篇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所收录;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5篇。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是教学改革广泛开展的有利条件。

2.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践教改的深入开展对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此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

②初步构建了富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颂目的实施,减少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效率,精心落实每个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教学。

③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科研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高效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3.成果的特色

实践教改为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制作提供训练平台,为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研究开台为改善办学重要任务,提高学科水平,增加学校亮点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①综合性。为了体现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实践基地将大学的各种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与实验。通过实验更深刻地体现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②开放性。教学实践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功能各异,可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连接和实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思想,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过程认识。

③实际操作性强。所有实验均需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连线、程序编程和调试通过实验提高在未来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另外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对前期学习课程进行总结还可以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如电气、计算机和电子等课程。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6

1价值说

价值通常分为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评价要素,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测量。邱均平将学术价值分为科学进步价值和学科建设价值两个定性指标以及被引次数和被下载次数两个定量指标,将社会价值分为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两个定性指标以及社会反响和采纳部门采纳情况两个定量指标。李睿明指出,价值是科学论文的灵魂,决定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出从作者提出、发现、创造、预见和证明了什么来评价论文的价值。

2影响力说

学术影响力指论文受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关注程度,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因“被引冶而产生的学术影响力的测度。赵蓉英[48]基于期刊即年指标、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定义了论文即年因子、2年期引证因子和5年期引证因子,构建了引证视角下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力等[49]以引用情况和合作情况为基础从知识输入、知识输出及知识流动网络结构三个维度构建了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框架。社会影响力指学术论文受到的网络关注程度,主要侧重于论文在社会舆论媒体、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学术工具上的影响力,其受众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成员,影响方式也不局限于期刊论文之间的引证关系。

3质量说

质量是个多学科概念。《辞海》中质量被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将其定义为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为了测定物体的质量,必须首先确定用什么来量度物体所含的物质[51]。因而,基于《辞海》和《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中“质量冶的定义,从产品或物体的角度来看待学术论文,则学术论文的质量应该是指它的优劣程度,必须通过它所包含的内容要素对其进行测量。学术论文通常包括研究思路、设计、目的、方法、内容、结果、讨论、参考文献、作者、机构、来源期刊等要素。因而,论文质量应该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然而,当前的论文评价实践中,人们往往将质量简化为价值或学术影响力的评价。

4评价本质

从学术论文自身属性来看,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应该在于它的价值性。例如,一篇极具启发性的论文,即使其质量较差,但仍不能掩盖其显在或潜在的价值。相反,一篇符合规范、设计合理、逻辑严谨、缺乏创新的高质量的论文,却不能说其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从学术评价目的来看,论文评价的终极目标是发现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即学术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术发展、规范学术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因而,无论从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还是从学术评价的终极目标看,论文的评价本质都是价值评价。学术论文的价值由自身内容和所处环境共同决定,通常分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科学交流,其价值首先应该表现为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学术价值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术论文的评价本质是学术价值评价。此外,由于学科差异,学术论文的形式、内容和价值具有多样性,即论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被引频次是论文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体现了论文的使用价值,但学术论文不是普通商品,其价值不能由作者的简单劳动时间来计算。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作者在长期科学研究过程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等的具体体现。因而,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大小、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其创新性的有无和创新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新知识增量的结构方程、科学知识图谱以及评价性话语元素等进行评估。

5学术论文评价方法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和以文献计量学为主的定量评价存在难以相互弥补的矛盾,定性评价较准确,但效率低,评价面窄,容易夹杂人情因素,不适宜大范围、大批量的学术论文评价。定量评价较客观,效率高,可操作性强,但不直接针对学术论文内容,且评价滞后。因而,如何克服定性评价中的主观性和低效率,以及定量评价中不针对内容等问题,是当前学术论文评价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认知计算是一项使人类能够和机器合作的技术方法,辅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认知计算冶这一术语来自于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认知计算冶一词。具体地说,认知计算是指计算机拥有自我学习系统,可以像人类大脑一样学习,不仅可以处理结构化的数据,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识别人类自然语言、图像、视频等以往都需要人类亲自操作的功能,建立一种能够摆脱人类干预并自行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系统。在理论方面,目前关于认知计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知的可计算性的解释,认知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原理及相关算法,在医疗、法律、教育等不同领域应用的探索,以及开发可以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认知计算系统等方面。但在医疗、生物、金融和零售等行业内,认知计算已进入初级应用阶段。认知计算在学术论文评价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和潜在价值。首先,认知计算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理解和处理具有明显优势。认知系统不仅可以处理论文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作者h指数等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还可以理解期刊论文、图书章节、图表、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其次,认知系统在模仿人类思维过程的同时,增加了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无偏见评价的能力。认知系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可以克服人类的主观性和偏见性。因而,将认知计算引入学术论文评价领域,有望同时解决定性评价中的主观性和低效率,以及定量评价中不针对内容和人为操纵等缺陷。我们认为,从学术论文的语义内容角度,根据论文自身特征以及学术论文的评价本质,利用与论文生产、传播、服务等相关的多源数据作为基础,采用认知计算技术构建学术论文评价的认知系统,是完善现有学术论文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新视角,有望成为未来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7

1增强出版的优势特征

增强出版是语义出版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类型[3],是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兴的出版形式。简单来说,增强出版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出版物上添加超链接实现学术期刊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整合。当读者在选定某一期刊内容进行阅读时,为其提供获取实验介绍、原始实验数据、科研团队背景、调研记录等资料的便捷性通道。增强出版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优势。

1.1呈现形式多元化

增强出版这一新兴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打破纸质载体或单一网页的出版物形式。一方面它能够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实现文本内容的可视化,有效拓展文本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它能够实现对论文的结构性分解,抽取关键章节、重难点部分、实验数据等进行附加内容的链接和注释,然后以标签云、标签树等形式进行呈现。这样一来,就为论文本身增添了很多附加信息,实现了平面出版形式向立体出版形式的转换。增强出版利用DataCite、EPIC、CrossRef等交叉链接和引用[6],汇集与原始出版物有关的其他科学数据与信息,扩大读者的知识获取量。

1.2学术成果充分共享

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因受限于篇幅,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一方面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精简和凝练,另一方面需对实验细节描述和原始数据呈现进行取舍,文章中一般只保留初始数据和最终结果[5],这不利于实验过程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的完整化呈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而增强出版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富数据、交叉连接等形式,突破纸质载体的限制,为读者创设一个广阔的数据空间。与此同时,学术成果相关信息的增补,实验数据和过程的全公开,有利于降低阅读难度,减少读者为充分理解结论而进行的推导演算,从而实现论文作者学术成果的充分共享与传播。

1.3学术资源关联整合

增强出版除了能丰富学术论文内容本身的表现形式,还能实现论文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关联。一方面,利用文本挖掘、语义标注等先进的语义出版技术识别和挖掘出与论文相关的术语和关键词,通过链接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实现论文文本之外内容的增补以及文章的深度标引[6],使学术资源关联整合。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某一论文时,可以通过点击层层链接,检索到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这大大减小了读者查阅和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的难度。通过此形式增补的内容可以是论文引用的文献、相关科研背景的视频或文本,也可以是原始实验数据。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现方式有助于帮助读者进行知识拓展,丰富阅读体验。学术出版平台通过关联更多的学术资源进行了知识整合,实现了增强出版,从而创新和提高了其知识服务能力。

1.4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模式能够从2个维度做到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增强学术诚信。一方面,在同行评价环节,因为是“传统论文+增补内容”的出版形式,相关内容由于共同的关联出现在读者面前,同质内容很容易暴露出来,提升了出版内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内容增强模式能够将原始材料和数据上传到出版系统,实现实验数据、实验过程的公开与分享。这就将论文作者和科研人员置于一种被监督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读者便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这就给那些企图数据造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和剽窃他人作品的研究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其坚守学术诚信,优化学术生态。

2推进增强出版的现实困境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对促进传统期刊出版的转型升级有诸多益处,能够实现知识服务形式的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推进环节中,要真正实现增强出版仍然可能面临重重难关[7]。以下从学术出版的三大主体——数字平台出版商、期刊编辑部、作者以及版权所有者,逐一分析在推进增强出版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2.1认可度和参与度待考察

从理论角度讲,新兴的增强出版形式传播效率会更高。但鉴于我国增强出版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科研作者是否能够认同增强出版这一形式,并自愿耗费精力,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此外,实现增强出版之后,研究数据和相关辅助材料的全面公开和共享,能否确保其他人在借鉴其学术成果时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使用,科研作者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重要问题。

2.2投资与收益的矛盾

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需要对传统论文按照其结构进行拆解后,逐一嵌套增补材料,再将论文进行重构与整合,最后完整出版。这个结构化处理的过程对数字化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部分的资金消耗完全由平台出版商买单。就目前数字出版内容增强模式的发展情况来看,平台商是否能够依靠增强出版来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读者下载率、论文引用率等,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仍是未知数。因此,平台出版商是否愿意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来推动这一新兴出版服务也就不得而知。

2.3技术与出版思维的限制

增强出版作为一种极其依赖数字化技术的新兴出版形式,对编辑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数字出版必须的技术,还要求掌握出版内容的语义标注、抽取领域词汇、建立内容实体间的关联等技术,从而实现学术论文中专业语义的深度关联[3]。但短时间内让习惯传统出版工作的期刊编辑在思维上和技术上转变成适应增强出版的数字化技术型编辑人员,目前来看,具有较大难度。

2.4版权界定难度大,经济利益分配易产生纠纷

增强出版中关联的学术资源增多,相应的版权如何界定,是在推进增强出版这一新型出版形式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增强出版中被整合的学术成果版权如何分割尚不明晰,是整合后统一授予版权,还是独立授予版权后采取某种利益分成的形式,有待商榷。第二,增强出版学术期刊引用文献里,涉及的跨期刊社出版的作者自引与他引,相关期刊社愿不愿意授权,也同样存在行业内的协同问题。第三,若甲论文是增强出版的论文乙里的增补材料,乙的出版增强了论文甲被检索和查阅的几率,那么在版权结算的时候,起到引流作用的增强出版物乙是否有权利参与甲的版权获益分成也有待厘清。

3推进我国实现增强出版的有效策略

增强出版在国外的诸多期刊社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应用,我国很多学术期刊也正在探索学术出版增强模式。但是,在充满挑战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新兴出版模式的落地,仍需我们不断思考。结合前文提出的现实困境问题,提出推动我国实现增强出版的几条建议。

3.1提高增强出版的社会认可度,激发出版主体的参与热情

推动和发展学术期刊增强出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业界对增强出版的认可度。只有赢得社会广泛认可,才能提高数字平台出版商、期刊编辑部以及作者的参与热情。一方面,加大宣传增强出版的力度,分析国外期刊社的优秀案例,借鉴其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增强出版实践的传播效果进行调研,着重考察下载量、点击率、阅读量、引用率这几个数据在增强出版后是否显著提升。通过这两个方式来提升增强出版在社会实践中的知名度与可信度,使科研人员正确认知增强出版形式,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使平台出版商能够从切实数据中看到这一新型出版形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愿意投入人、财、物助其发展。

3.2建设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的新兴编辑队伍

建设一支全媒体出版人才队伍至关重要。期刊编辑部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出版的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关注并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成为具有科研选题、组稿策划、知识服务、新媒体运营等综合能力的传媒机构。通过2种途径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编辑人才,建设新兴编辑队伍。第一,充分利用各级编辑学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对现有编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其转变思维模式,提高出版能力。第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编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坚持编辑素养培养的基础上,不仅要加强内容策划、整合、加工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技术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数字出版技术,还应培养编辑掌握文本挖掘技术、语义标注技术等,使编辑人员能更好地完成增强出版中相关增补材料的整合与关联。尽早打造全新的学科编辑队伍,是保证增强出版完成的必要条件。

3.3制定版权界定标准,加强版权保护

有关部门应该对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诞生的新兴出版模式引起足够重视,针对版权难以界定的问题,找出法理依据,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合理的利益分成模式,跨期刊社出版的论文作者的自引与他引,行业内应就跨期刊社版权问题达成一定共识。此外,从法理层面,还应制定版权界定准则和版权分割标准,实现对增强出版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论文作者参与增强出版的动力和信心,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4研发和推广相关技术,加强与国外学术平台的合作

增强出版仅仅依靠期刊编辑提升技术能力是不够的,平台出版商更应着力于技术层面。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崛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出版商技术团队应积极尝试新兴技术在增强出版领域的可行性,积极开发对学术期刊进行结构化处理的相关技术,做好用户体验设计,增强用户知识获取的交互性,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服务能力,加强用户黏性,提升平台效应。此外,可以与国际先进的学术传播平台进行合作,如利用国外新型学术交流与论文分享平台Kudos实现作者自传播、利用TrendMD实现跨平台文章精准推荐,或是利用Altmetric促进文章的社交媒体传播[4]。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8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2.3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原理

(1)期刊关键词视角对于某一学术期刊而言,关键词数量越多,说明其涉及的领域越广阔,拥有的信息密度越大.当然不同期刊的办刊风格不同,有的期刊在某一相对较窄的领域内展开研究,拥有较少数量的关键词,有的期刊在相对较宽的范围内研究,拥有更多的关键词.从研究问题和话题的角度,一般而言,拥有更多关键词的期刊信息密度较大.当然,关键词也只是衡量信息密度的一个方面,两篇论文关键词相同,长度相同,信息密度也可能相差较大,完全取决于论文内容,由于尚没有很好的指标能直接反映内容,所以本文暂时从关键词的视角进行一些探索.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指标———关键词指数KW,即用期刊关键词数量除以载文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期刊,其关键词数量总体上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做到同类可比,即在评价时注意必要的细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个问题.(2)期刊论文扩散视角期刊后,从被引用期刊角度也可以反映其信息密度.弗兰森(FrandsenTF)提出新扩散因子(NewJurnalDffusionFctorsoia,NJDF),即用期刊被引用刊数除以期刊载文量[15].一般而言,期刊后,引用其论文的往往是同学科的期刊,此外还有一些相近学科的期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由于中国学科分类相对较细,因此引用期刊所跨学科相对就会多一些.比如美国将经济管理学科分为一个学科———经济学与商学,而我国分为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许多分支学科.不同期刊的办刊风格、选题范围、重点内容相差较大,某一期刊论文被引用刊数越多,说明该期刊覆盖的学科领域越大,研究内容越广泛,相对而言就拥有更高的信息密度.之所以不用扩散因子表示信息密度,因为扩散因子是期刊每100次引用所涉及的期刊数,从引用角度看,许多引用信息是重复的,难以衡量信息密度.(3)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提出基于以上分析,采用关键词指数、新扩散因子与载文量同时衡量信息密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文基于并联电路的原理,采用调和平均数来计算期刊信息密度因子.关键词指数、载文量和新扩散因子均可以用来测度信息密度,前两个是来源指标,第三个是引用指标,三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大小,但是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传统加权汇总的评价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采用并联电路计算电阻的原理来计算其共同效果即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大小是合适的.由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计算时,原始指标关键词指数、载文量和新扩散因子的量纲并不相同,因此,首先要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极大值方法进行标准化:

3研究数据与实证结果

3.1研究数据

本文以2019-2020年版CSSCI核心期刊中的70种经济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可以检索到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期刊关键词数量、被引刊数、载文量,这样可以计算关键词指数和新扩散因子,进而计算出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为了分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进一步检索出影响因子、h指数.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必须界定同一时间范围,因此本文载文量时间范围为2016-2017年,被引量即统计年度为2018年.

3.2实证研究结果

3.2.1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计算

经济学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排在前面的期刊是«经济纵横»«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研究»«现代经济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等.作为经济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经济研究»排第3位,主要原因是其新扩散因子排第8位,载文量排第10位,但关键词指数不高,仅排66位.在传统的CSSCI评价中«经济研究»肯定排在第一,但这主要是从期刊影响力角度进行排序的,本文排序不一致,恰好说明信息密度因子提供了期刊的一些新的信息.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描述统计如图2所示,其均值为0.149,极大值为0.205,极小值为0.083.有趣的是,在许多文献计量指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JarqueGBera检验值为1.147,p值为0.564,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即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服从正态分布,这是作为评价指标的一个较好性质.

3.2.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指标,综合了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和载文量3个指标,而这3个指标又都与期刊的载文量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对“载文量”数据的过度性(或冗余性)使用依赖,有可能会降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评价效果.如果载文量指标统计比较复杂,这个问题当然需要重视.但是载文量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基础指标,界定清晰,统计相对简单,不会带来统计误差,因此不会带来对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统计的影响。其次,有必要分析关键词指数、新扩散因子和载文量的关系,或者其原始信息提供能力.在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构成要素中,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中的载文量都在分母上,与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负相关,而载文量指标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是正向的.这样两个指标负相关,一个指标就是载文量自身,是正向的,正负指标共同作用会产生一定的稀释效果,从而降低了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载文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关键词指数和新扩散因子之间正相关,相关系数不高,为0.153,关键词指数与载文量负相关,相关系数也不高,为-0.348,新扩散因子与载文量也是负相关,相关系数也较低,为-0.369.相关系数同时有正有负,总体相关度不高,说明这3个指标均能提供独立信息,冗余信息较少,是理想的评价构成要素.

3.2.3文献计量指标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关系

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h指数、载文量的关系如表4所示.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419,与h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07,与载文量的相关系数为0.633.信息密度与影响因子相关度较低,说明其能够提供除了期刊影响力以外的其他信息.h指数是一个兼顾影响力和质量的指标,其与信息密度相关度较高,说明信息密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信息密度与载文量相关度中等,这是因为信息密度计算时已经包括了载文量因素.

3.2.4独立样本t检验

(1)影响因子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最高的为«经济研究»,影响因子为18.793,最低的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影响因子为2.643.大致根据30∶70的比例进行分类,影响因子高于7的期刊有20种,据此将期刊分为高影响因子期刊与低影响因子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59,低影响因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44,两者相差不大.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1.928,p值为0.058,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影响因子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无关,这一点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影响因子在学术期刊评价中所占地位比较重要,而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其不相关,这是作为评价指标的一个非常好的性质.

(2)h指数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h指数由高到低排序,最高的为«经济研究»,h指数为66,最低的为«劳动经济研究»,h指数为11.同样大致按照30∶70的比例进行分类,h指数高于30的期刊有21种,据此将期刊分为高h指数期刊与低h指数期刊.高h指数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73,低h指数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38.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5.446,p值为0,拒绝原假设,说明高h指数期刊的信息密度均值大于低h指数期刊.

(3)载文量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载文量由高到低排序,继续大致根据30∶70比例进行分类,发现2016-2017年载文量超过300篇的期刊共有18种,最高的是«税务研究»,载文量为615篇,最低的为«世界经济文萃»,载文量仅为76篇.18种高载文量期刊的平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为0.175,剩下的52种低载文量期刊信息密度因子均值为0.139.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5.410,p值为0,拒绝原假设,说明高载文量期刊的平均信息密度要高于低载文量期刊的平均信息密度.

4结论与讨论

4.1学术期刊信息密度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和经济管理类期刊的载文量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这在人文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是不正常的,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因子操控问题.学术期刊试图通过控制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但这样做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量,浪费了办刊资源,而且目前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国,这非常不利于我国学术期刊界的整体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2信息密度因子可以用来测度期刊的信息密度

本文采用新扩散因子、关键词指数、载文量3个指标标准化后进行调和平均来反映信息密度,这3个指标之间相关度较低,能够提供独立原始信息.基于经济学期刊的数据,综合采用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研究表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不相关,与h指数和载文量正相关,能够提供除期刊影响力以外的信息密度信息,并且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服从正态分布,是一个较好的期刊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