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例6篇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1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2

据外媒报道,英国税务总署在2016年12月5日了对含糖饮料征税的法律草案,确认将对每100毫升中含糖超过5公克及超过8公克的软饮料征收税金,预计2017年4月开始实施。此举是为了应对困扰英国社会及福利系统已久的肥胖问题。

在一些健康研究结构看来,以碳酸饮料为代表的含糖饮料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之一,而“糖税”的征收使本就下滑的碳酸饮料市场前景愈发令人担忧。

“不健康”标签致碳酸饮料营业收入下跌

英国“糖税”草案的同时,澳大利亚糖尿病专家呼吁应仿效英国实施“糖税”,以遏制糖尿病人数的蹿升。南非卫生部2015年报告指出,为了减少肥胖率、改善健康状况,建议征收“糖税”。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报告,倡议各国采取财政措施减少带糖饮料消耗,以预防非传染性疾病。

而随着健康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减少碳酸饮料消费,整个市场销量出现下滑。据媒体报道,美国碳酸软饮料销量连续11年下跌,2015年人均消费量下降至153.7升,达到30年来最低。

2016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可口可乐营业收入下跌了4.5%,百事公司的营业收入也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就第三季度而言,可口可乐营收下滑7%,净利下滑了近28%。而百事公司第三财季共录得营收160.3亿美元,相比2015年同期下降近2%。

多举措应对市场下滑

面对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饮料企业开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据BBC报道,可口可乐在英国推出无糖可乐以取代零度可口可乐,取得了销售增长。此外,可口可乐还在北美市场建立起非碳酸饮料产品线组合,卸载了很多装瓶业务,以应对北美地区碳酸饮料的需求减少。

百事公司也在2016年宣布,计划在产品中减少糖的比例,同时还将降低主打产品的热量。到2025年,百事主要饮料产品中将有2/3达到每12盎司饮料含有不超过100卡路里的健康标准。

除调整生产线外,两大碳酸饮料巨头也多次传出“绑架科研”的消息。据媒体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平均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为数十家科研组织提供资金。

另据外媒报道,可口可乐公司资助一家南非智库撰写了一份报告,不建议政府采纳“糖税”。在长达34页的报告中,可口可乐是唯一提及的饮料品牌。

针对此次英国“糖税”草案可能带来的影响,百事公司在2016年12月12日回应称,百事公司于2016年10月17日推出了“2025可持续发展日程”,计划继续转变产品组合,推出更健康的食品和饮料种类。“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扩大对营养健康领域关注的同时,我们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降糖和减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可口可乐方面则表示,公司推出了较小包装的产品,调整产品配方,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包括含糖及不含糖的产品,并在包装正面提供清晰的营养成分信息。目前可口可乐中国拥有15个品牌50多种不同口味的产品,除零度可乐、健怡可乐外,可口可乐最近推出了低糖、无糖的雪碧零卡、怡泉果味气泡水等新品。

国内碳酸饮料市场渐受冷落

近年来,碳酸饮料在我国市场上也渐受冷落。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碳酸饮料产量1794.5万吨,较2014年的1810万吨下滑0.86%。

在对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下滑原因进行分析时,业内认为主要受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拖累。据报道,可口可乐正在努力采取一些挽救措施,如计划渠道下沉,面向农村市场推出中低端产品;为经销商提供更多的激励;在消费力强的一、二线城市推出高端产品。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3

2007年1月,隆冬的上海荡漾着温暖的春风,百年不遇的暖冬不期而到。1月6日下午,上海华侨宾馆会议室里,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上海市场调查中心与中国保健协会上海办事处联合举办,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持的“健康・安全・和谐”对话论坛正式开幕。

保健品协会上海办事处主任肖迪娜意味深长地对在座的记者们说:“今天的会议表明,保健品市场也迎来了‘暖冬’。‘暖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济大学营养与保健品研究所、中国保健协会和全部保健品获得GMP认证的生产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论坛的举办缘于《中国质量万里行》上海市场调查中心与中国保健协会上海办事处的合作――对国内保健品市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体检”。调查集中在国产内销的保健品产品和终端消费者市场,此次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企业界、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参与、支持和配合。

问卷统计表明,消费者了解国产保健品的主要途径,60%的消费者是依据广告,26%是朋友介绍,14%的人则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保健品;在价格统计方面,31%的消费者认为是暴利,62%的消费者认为较高,7%的消费者认为正常;对保健品的功效,约79%的受访者认为国产保健品的作用并不明显,17%认为很有效果,4%的受访者在服用国产保健品后感到副作用。同时,89%的调查者认为国产保健品有夸大和虚假宣传,10%的调查者认为大部分国产保健品有夸大和虚假宣传。

100%的GMP和89%的怀疑率

值得注意的是,约79%的受访者认为国产保健品的作用并不明显,89%的调查者认为国产保健品有夸大和虚假宣传,这组数据已经充分说明消费者对国产保健品普遍持怀疑态度,保健品市场已经进入亚健康状态。

本次市场调查的对象都是保健品的实际消费者,但这些消费者中,却有约79%的人认为国产保健品的作用并不明显,有89%的人认为国产保健品存在夸大和虚假宣传。

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的保健品生产企业已经全部获得GMP认证,也就是说,所有的保健品都是按照保健食品的标准生产和检测的。

“从行业管理上来说,这样做保障了消费者能使用最安全可靠的保健品。”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谨科长如果说。

保健品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保健品GMP审查认证,将彻底改变目前保健品作坊生产、委托生产模式,为淘汰一批生产技术落后、科研含量低的中小企业,提升规模企业的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健品重新洗牌过程中,首批或较早通过GMP的保健品企业,将是未来行业的主力军甚至领导者。

由于国家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检查监督,致使许多手工作坊式的小保健品生产企业主动退市。以前市场上大概有80%的保健品企业都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两三间厂房、十几个工人就可以每天产出市场终端销售额达数十万、上百万元保健品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实行GMP强制审查认证后,这些不规范的企业都将被踢出市场,以此来保证市场的高质量生产。

据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谨科长介绍,目前上海保健品企业的生产已经100%的达到GMP标准,生产环节的高标准带来了产品的高质量。

遗憾的是,以生产药品的精度生产出来的保健品,依然让很多消费者不放心,此问题的症结又出在哪里?

保健品市场“虚”在哪里?

企业的生产做到了高标准,并不代表困扰保健品市场的问题都已得到根本的解决。

专家在说“防病重于治病”;媒体在说“亚健康成为都市杀手”;企业在说“送礼更要送健康”……这一切的焦点最终汇集到生命健康的宠儿――保健品的身上。老人要补钙、妇女要补血、儿童要补脑、妙龄女郎要减肥,于是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

但问题恰恰出在如何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上。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指出,目前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这也是保健品市场信誉危机的最大的诱因之一。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时候,总是将之当作能治疗疾病的药品,而一些经销商顺水推舟,把保健品当作药品销售,结果给保健品戴上了虚假宣传的光环。周邦勇还表示,药品的作用是治病救人,而保健品则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虚假违法广告是保健品行业久治不绝的顽症。国家明文规定:“保健食品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但许多保健品广告明知故犯地违反了这一规定,其宣称的作用远远超出卫生部所批准的功能范围。

总体来看,虚假违法广告有如下特点:假的少,虚的多;户外的少,平面立体媒介多;党报、大报少,都市报、小报多;中央电视台少,地方电视台多。这也正是本次调查显示很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表示不信任的原因。逢年过节,本该是保健食品的热销时段,但国内的一、二级市场则大都呈现出广告铺天盖地,销售终端却冷冷清清的“一头热”现象。我国保健食品业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一些经销商和假冒伪劣保健品给保健品市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李鬼的债不能让李逵来背,这些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在保健品行业可以说是“一条臭鱼坏了一锅靓汤”,败坏了保健品的名声。

据分析,保健品行业的营销行为对整个社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唤起了广大民众的保健意识,然而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无论是三株时代的深度分销还是史玉柱时代的软文恐吓,无论是脑白金的“礼品路线”还是珍奥核酸的“科技路线”,甚至演化到了现在的“数据库营销”和“会议营销”等。目前各种促销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你搞专家义诊、免费体检,我搞联谊晚会;你请大家旅游,我请大家吃饭。从最初的“联防战术”,演变成今天的“人盯人战术”、“一帮一,一对红”,直至最后很多消费者都一提到专家义诊或是联谊会便会不自觉地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抵触。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连卫生部明令禁止的用一滴血、一滴唾液、一根毛发可测得血脂、血糖、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腰椎病、前列腺肥大等疾病的手段都已用在了保健品营销业。更绝的是,个别企业挖空心思打出了各种旗号,例如“中国健康万里行”等等。调查显示,有的保健品用医疗用语或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吸引消费者;超出核定的保健功能,夸大宣传;有在民宅内设点销售三无产品,利用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也有到各社区进行现场销售,销售不开发票,躲避工商和质检的检查的;当出现问题时,有办公室根本无人接听电话,或电话根本不存在、很难再找到当事人的。凡此种种怪象,不一而足。

调查还显示,不少急功近利的企业为了实现短期扩张的目的,不惜重金去搞品牌宣传,大做广告,而将产品的深层次研发、质量体系建设等搁置一旁。本次调查正在进行时,本刊就接到家住上海的翟志康老人写来的投诉信:

2005年12月,翟老先生应邀参加椰岛公司的活动并花396元买了一箱椰岛鹿归酒。2006年3月椰岛公司又邀请翟先生参加活动,促销员刘某劝说翟先生,购买1000元以上的椰岛产品就可以成为椰岛会员并可以免费参加椰岛公司4-6月的旅游活动。并且每瓶620元的椰岛产品角鲨烯将在活动之后调整到每瓶870元。翟老先生有哮喘病史,在刘某的劝说下购买了2瓶,促销员刘先生当时承诺,如果第一瓶吃着没有效果,另一瓶在2年内可以无条件退货。翟老先生吃了角鲨烯后一点效果也没有,8月10日找到椰岛公司位于上海秣陵路355号上海铁路大厦的上海分公司要求退货,并表示可以不参加椰岛公司承诺的旅游。但椰岛公司坚决不同意退货。后经本刊协调,最终翟老先生才退掉了那瓶角鲨烯。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

据专家预测,保健品市场上,免疫调节、排毒养颜类保健品将维持目前强劲的销售势头,而降血脂、降血糖、植物雌激素类产品将逐渐升温,市场潜力巨大。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人类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利用新资源,开发新的保健食品以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饮食的需要,将是未来保健品的一大趋势。这其中属于天然生物的昆虫、海洋生物、中草药将是开发的热点。从形式上来说,未来保健品的趋势将是越来越专一,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保健产品。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营养保健品套餐将逐渐受到青睐。

面对保健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保健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乍现。4000余家企业在摸索中将“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保健药品”推向市场。

中国保健协会最急迫的工作之一就是制订“保健品行业标准”。周邦勇表示,目前“行业标准”的初稿已经完成,制定标准的意义在于规范保健品产品,标准就如同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保健品的优劣,保健产品靠“感觉”说事的时代将在标准产生后终结,未来的保健品将靠标准说话。

“我们也希望正在完善之中的标准能够和国外市场实现相互承认,即通过我国行业标准的产品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国际市场,而通过国外认证的产品也可以进入中国。”此项标准制订参与者之一,中国保健协会评价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保健品行业所缺乏的诚信机制,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建立起来的,然而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却持续存在,当消费者对国内的保健品信心不足时,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进口保健品之上。

综合治理是关键

媒体牵头,政府、协会、企业、专家齐聚一堂的《中国质量万里行》论坛模式,一亮相就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支持,这种新模式是发展保健品市场的重要桥梁。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谢敏强副局长表示,先应将保健品广告的监管纳入城市综合治理的范围,从诚实守信、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高度来认识虚假宣传的危害性,提高广告主、广告者、广告经营者、广大受众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为创造更多的雅俗共赏、健康向上、观之有益、不断创新的广告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广告经营者的媒体,也必须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严守职业道德,绝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

对不顾社会效益,只顾牟利的广告主和广告者及媒体,有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例如,许多国家规定,虚假广告的者要拿出与虚假广告费用相等的钱来更正广告。我国也有刊登更正广告的规定,但很难找到案例。另外,虽然虚假违法广告随处可见,却鲜见被吊销《广告经营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的。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4

9月21日,健康元药业集团在深圳召开新闻会,董事长朱保国正式宣布健康元将进军直销业。健康元为何要在这个时刻进军直销业?在保健品行业传统渠道已大有所成的健康元如何理顺与直销的关系?健康元的高调宣示行动是否会对国内企业以示范效应?

直销情结   “每个保健品企业心中都有一个直销情结,在降低管理、营销、广告成本以及更大的市场渗透率而言,保健品天然适宜直销。”营销专家李海龙分析说。

尽管保健品被认为是利润极高的行业,但是,传统渠道的成本也相当高。作为国内医药、保健品行业一直经营比较稳健的健康元的数据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健康元(600380)2005年上半年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健康元的保健品毛利率为76.17%,药品的毛利率为46.46%,但其综合净利润只有3.84%。

毛利率与净利润率之间的落差被广告、推广以及渠道成本所吞噬。蜥蝎营销的副总裁覃启舟表示,国内的保健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保健品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进行宣传,按照一般的规律,宣传、推广支出要占保健品成本的25%-30%;另外渠道还要占去25%-30%,包括给经销商的铺货、促销支持、扣点、返利,终端的进场费用等。

而直销却可以规避这些。直销不在固定销售场所销售,也就不存在与卖场打交道的费用。另外,很多直销企业基本不做广告,或者很少,而且,朱保国表示,健康元是依靠做保健品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历年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调查中,提及率最高的就是“通过亲戚、朋友了解”。而直销的广告推广就是口碑相传。

更微妙的是,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很多保健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保健品的功效存在夸大宣传,直销进行口碑宣传,可以绕开广告审批。

正因为直销一直存在众多灰色地带,朱保国表示,作为上市公司,健康元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游戏规则已经明确。

离《直销法》的正式生效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朱保国已经有些迫不及待。9月21日,健康元集团高调宣布进军直销业。朱保国表示,《直销法》的正式出台,使得直销得以以法治的形式在中国市场健康的发展,而除了外资巨头以外,国内直销市场上还应有本土实力企业参与。

安利在中国的成功给了众多保健品企业通过直销进一步做大的希望。步入第13年的健康元集团亦可算作中国保健品企业的“常青树”,其逐年稳健的增长使它横跨医药、保健品两个行业,但是与安利在中国以直销形式的发展仍然有相当的距离。2004年健康元集团保健品销售额为5.3亿,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为2.7亿。安利1992年进入中国,2004年,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达170亿。

健康元如何做直销

健康元宣布进军直销,但是真正要拿到牌照还需要等今年12月以后由有关部门公布相关审核办法后才能确认。

对于朱保国为何要提前高调宣布进军直销,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健康元作为上市公司实力与企业形象都不错,国家颁布直销法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并规范管理直销行业,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其中。这位人士告诉本报,健康元公开宣示将进军直销,也是希望为其拿到首批直销牌照造势。

朱保国表示,健康元已成功转型,目前集团医药产品销售占了70%,而保健品则只占30%,直销法的出台,为健康元进一步做大保健品产业提供了机会。

健康元集团总经理孙嘉哲表示,健康元进军直销存在诸多优势。健康元集团拥有众多知名保健品品牌: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鹰牌花旗参等,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产品有相当的认知,这是健康元做直销的基础。孙嘉哲表示,健康元直销将借助已有的基础优势,成为专业的以女性为核心的保健直销公司。

另外,孙嘉哲表示,健康元已经为进军直销做了一年多的准备,目前集团已经拿到生产许可证的保健产品将近50个,而目前在传统渠道销售的只有十多个,健康元准备了充分的生产能力,在拿到直销牌照之后即可迅速上市。而对于健康元如何协调直销与传统渠道,孙嘉哲表示,直销将仍然沿用太太、静心、鹰牌等强势品牌,但是在产品上将与传统渠道的产品作区分。

除了在思路上明确之外,健康元目前正在为拿到牌照和拿到牌照之后的事做准备。孙嘉哲表示,健康元成立了直销法规小组,负责研究相关法规并为申报直销牌照做准备,同时健康元也在积极做直销人才储备,并筹划在全国设立培训中心。

对于直销在健康元集团中的架构,朱保国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定,还需要提请会计师进行核算、评价来决定。为规避与同样做保健品的上市公司健康元(600380)形成同业竞争,直销业务将直接纳入健康元(600380)旗下。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5

报道再次把“牛奶危害论”带进了大家的视野。多年来,关于牛奶危害的研究就不断出现,“牛奶到底能不能喝”困扰了很多人。本文中研究当事人坎贝尔教授和国内权威食品营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中国的研究

在文首提到的报道中,关于癌症的研究内容主要引自坎贝尔教授所写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书中主要探讨了在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有何不同。

坎贝尔教授讲述了本书的由来:1981年,中国的一份癌症普查报告引起了他的关注。这份报告包括了2400个县的数据和详细的中国癌症分布图。在他看来,这项调查很全面,是全球少有的大规模普查。随后,坎贝尔与当时在他实验室工作的陈君石博士、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访问的黎均耀博士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皮特欧教授合作,在中国69个县的130个村庄进行了6500个样本、含639个变量的调查。通过调查,坎贝尔认为,和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东方饮食结构相比,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饮食结构更易引发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病。这项研究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影响力至今不衰。《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在书中,坎贝尔通过老鼠实验指出,含大量牛奶中的酪蛋白的饲料,可加强黄曲霉毒素对老鼠的致癌作用。

“牛奶致癌论”不科学

这正是新一波“牛奶致癌论”的来源。酪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奶水中,但含量、类型各有不同。坎贝尔教授的实验方法是用两组老鼠,通过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使其体内产生肝脏肿瘤,然后一组用只含植物蛋白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吃只含牛奶酪蛋白的饲料,最后发现,植物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没有变化,而酪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明显恶化。同时,他们比较了饲料中分别含20%酪蛋白和5%酪蛋白时老鼠的肿瘤发生率,最后得出结论:占牛奶蛋白质87%的酪蛋白会“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显著地促进肝癌的发生”。

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研究?陈君石教授谈了他的看法:首先,老鼠实验结论不能直接推演到人身上。其次,这个研究是将酪蛋白作为实验鼠唯一的蛋白质来源,这样的饮食结构在人类日常饮食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平时我们喝的牛奶90%以上是水,所有蛋白质加起来也不过3%;一杯牛奶250毫升,其中酪蛋白能有多少?而人一天至少需要60克蛋白质”――显然,靠“每天一杯奶”只能满足小部分蛋白质需求。再次,这个实验是首先通过黄曲霉毒素引发癌症,大量酪蛋白加强了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而不是直接引发癌症。最关键的是,坎贝尔研究的是酪蛋白,“并没有说牛奶会致癌”,直接得出“牛奶促发癌症”的结论是误导。

对国内的报道,坎贝尔教授又怎么看?他说,这一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而是说大量食用乳制品可能对健康有不良作用。即使是酪蛋白,坎贝尔教授也不认为它就会致癌。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他写道:“蛋白质摄入水平和癌症发病率之间有关联,并不能说明蛋白质是导致癌症的病因”,“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而癌细胞增殖,也是在老鼠摄入的酪蛋白“达到或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才会发生――很明显,坎贝尔教授已经在书中向我们说明了“牛奶致癌论”不够科学。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酪蛋白实验的意义?陈君石教授指出:这项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科学家们注意到蛋白质的来源、含量都会对致癌物的作用产生影响,从而去寻找更合理的饮食结构。

喝牛奶,中美大不同

阐述完对酪蛋白研究意义的理解,陈君石教授接着指出,坎贝尔教授的研究目的在于警示美国人,中国人不应该全盘照搬。其中的原因,在于两国人民的牛奶饮用量存在很大差异。

差异到底有多大?欧美国家的每年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300千克,而我国仅为21.7千克,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美国人把牛奶当水喝,各种乳制品吃得也多,而中国人则是远远不足。研究显示,牛奶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能促进骨骼发育,提高免疫能力。它的益处这么多,而饮用量却远远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每人每天一杯奶”。但是,牛奶喝得太多又会导致钙流失,有些人会出现腹泻,因此,陈教授指出,“美国人不可能再鼓励喝牛奶”,他们的乳制品已经吃得太多,“需要泼点冷水”。

食物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搭配

按我们的理解,好的食物自然该多吃,不好的该少吃,为什么还要这边鼓励多喝,那边“泼点冷水”?

“一切都是量的问题。”陈君石教授这样说,在营养学家眼里,食物从来就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怎么搭配,在于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就像很多人说红烧肉这样的东西油脂含量太高,有致病风险,但一般人每周吃一两顿又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不能天天吃、顿顿吃,那样身体也会受不了。”这个道理放到牛奶上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是喝得不够,需要增加,使我们的饮食结构、营养搭配更合理。这和美国人喝得太多需要限制是一个道理。”

除了癌症,不少人也认为,牛奶等动物性食品与很多慢性病有关。对这一点,从小在农场长大的坎贝尔教授认为,多年的研究结果和人群调查表明,多吃动物性食品,包括牛奶,与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有关联”。但是他依然强调这只是一种“关联性”,“并不是指肉食和牛奶与这些疾病有一个特定的致病机理”,并不是说多吃动物性食品就必然会引发这些疾病。

西方营养学家推崇东方饮食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6

研究方法

如果降低级别处理,也可以分析较高测量级别的变量。交互分析中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叫做χ2(卡方)检验,它适用于拟合优度检验和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可以用于测定两个分类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若用fo表示观察频数(observedfrequency),用fe表示期望值频数(expectedfrequency),则χ2统计量可以写为:χ2=∑fo-f()e2feχ2统计量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χ2≥0,因为它是对平方值结果的汇总。其次,χ2值得大小与观察值和期望值的配对数,即R×C的多少有关。R×C越多,在不改变分布的情况下,χ2值越大,因此,χ2统计量描述了观察值与期望值的接近程度。如果两者越接近,fo-fe的绝对值就越小,计算出的χ2值越小;反之,如果fo-fe的绝对值越大,计算出的χ2值也越大。χ2检验正是运用χ2的计算结果与χ2分布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做出对原假设的统计决策。拟合优度检验是使用χ2分布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假设检验中曾讨论过对两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的检验。若要对多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检验,就需要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如果样本是从总体的不同类别中分别抽取,研究目的是对不同类别的目标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我们就把它称为拟合优度检验。在研究问题时有时会遇到要求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χ2检验,判断两组或多组的资料是否相互关联。如果不相互关联,就称为独立。这类问题的处理就称为独立性检验(testofindependence)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列联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主要对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中的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进行研究。虽然,教育投资也属于居民的非金融投资,但是教育属于长期投资,并不会于短期内得到回报,因此本文只研究居民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这两种非金融投资。

城镇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分析

本文从非金融资产角度,讨论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在非金融资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实物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其中,在实物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侧重于房地产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是我国出现的居民家庭投资的新热点。在此,本文仍主要采取北京市居民的样本数据来进行研究,从首都城市的情况,观察我国整体居民家庭的未来发展态势。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年)》。居民家庭健康投资分析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未来医疗支出比例可能越来越大,所以居民家庭很重视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从而大多数居民家庭每年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健康投资常见的健康投资方式有五种:购买健康保险、营养保健品、旅游、参加健身俱乐部和关注生活环境质量等形式。由于健康投资是近几年出现的居民家庭新的投资方式,所以还没有口径一致的数据可以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居民购买营养保健品的数据进行健康投资方面的分析。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从未购买过保健品的人数为389人,所占比例为79.4%,而曾买过的人数仅为101人,所占比例20.6%。(如图1所示)图1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保健品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健康投资是我国近几年新兴的一项投资方式,还并未引起居民家庭足够的重视,且发展空间较为广阔。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对于保健品的购买、健康投资的动机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将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健康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健康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略有差异。20-24岁和25-2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低,而30-3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学历和收入的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没有明显差别。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购买保健品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4: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即收入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利用SPSS软件,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假设H01未通过,而其他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对是否购买保健品有显著差异,而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保健品并无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女性、中年人、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性别对健康的投资有显著性差异,即女性更容易购买保健品。并且,女性购买保健品的类型主要涉及“美容养颜”类、“补充人体所需元素”类等。而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对健康的投资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家庭对健康投资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健康投资的方式也不甚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家庭渐渐开始重视健康投资。居民家庭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投资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领域。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是作为福利进行分配的,居民家庭住房的多少取决于政府对住房投资的决策及其所在单位的行政职位。而1998年以后,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期,逐步向住房社会化、商品化过渡。直至2008年,一度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房地产销售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部分区域房价下跌明显。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回暖的迹象似乎在房地产界有了明显的痕迹。那么,在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房价的起落、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后,房地产投资现状如何?不同的人群对是否购房有怎样的差异呢?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过去一年内没买过房产的人数为439人,所占比例为89.6%,而买过的人数仅为61人,所占比例10.4%。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的前景并不清晰。总体而言,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近几年,国内房地产需求已由消费主导向投资主导发生了转换。因此,房地产投资作为积累预防性资产的方式已引起了居民家庭的注意。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和房地产市场情况的不明朗,居民家庭在房地产投资上更多地出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将其当作积累预防性资产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虽然房产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属性,但大部分居民家庭并不把它当作家庭稳定器的主要方式。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在购买房产上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房地产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购买房产时的比例差别不大。而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差异较为明显。25-29岁和30-34岁居民购买过房产或者在房产购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购买过房产的比例较高。并且,月收入越高的居民购房比例越高。图2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房产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房产购买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房产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房产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房产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75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由表2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房产并无显著差异。若放宽条件,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H03、H04未通过,即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学历、收入水平对购房情况有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学历高、收入高、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学历及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购买房产有显著差异。即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买房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由于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更易于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以及资产剩余,因此更倾向于利用房产投资的方式积累预防性资产。综上所述,房产是高关心度产品,并且更多以家庭消费为主。作为积累实物预防性资产的方式,房产投资受到了居民家庭的关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情况,大多数居民家庭并没有把房产投资当作主要方式。从大体上来说,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积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