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优缺点范例6篇

广播电视优缺点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1

加拿大未来学家理查德?沃泽尔说,电视“一直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心灵。然而,现在它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计算机的挑战”,电视媒介以时间为维度展开其传播活动,属于线性传播,按时间顺序依次完成节目内容的播出,每个节目的图像和声音也是依照顺序逐帧逐句加以呈现,有其固定流程。这样势必造成节目内容的播出选择性差,保存性差。电视观众不能像报纸、杂志的读者一样,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信息接收(阅读)过程。对电视观众而言,线性传播的模式使电视节目过时不候;而且,收看电视节目时需要视听并用,声音影像稍纵即逝。以上两点难以适应观众收视活动的随意性与日常性。另外,观众在收视过程中难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也无法对节目播出的全局进行掌握。电视台的节目带有“我播你看”的强制意味,提供什么内容,何时提供,都由电视台控制。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摆脱了电视媒介线性传播模式的网络媒介,在自主选择和互动性上弥补了电视所最缺乏的东西。在流媒体技术出现之后,网络媒介也可以负载起声音和影像的传播,观众在网络上接收流媒体内容时,既可以控制整个收视过程,又可以任意调看与收视内容相关的资料讯息,从而使受众能够真正成为掌控信息流程的主体,在接受信息的顺序和时间方面将有更大的自由度,由“我播你看”的线性传播模式转变为“自播自看”的非线性传播模式。例如,电视观众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只能在晚上l9:00或固定的回放时段收看,而网络用户却可以在任何时段收看当天或以前的新闻联播节目。电视单向传播形式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很少有信息反馈和交流,即使有也几乎很少是实时的。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站的人性化设计,网络上的在线交流,及时快捷的电子邮件,实时统计的网上投票,QQ等IM软件的存线聊天,BBS的随时张贴的帖子等等,处处都体现出沟通交流民主参与的现代民主社会的新理念。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沟通无极限”。这样的及时反馈非常有利于电视在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意见,以便掌握节目播出的效果,根据观众的反映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和修改。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电视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电视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开辟了电视节目的新纪元。数字化的电视信号既通过直播卫星向全球播出,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从而大大扩大了广播电视原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或相似性。

因此,计算机网络从传播电视资料的角度看,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有线电视网。通过网络也可以接收到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网线路也具有连接网络的功能。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推动下,电视传媒纷纷整合网络传播的优势来扩大影响。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公司不仅通过卫星传输节目,一般也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同步直播节目,并通过网络版节目扩大传播面和传播力度。1995年8月,美国广播公司(ABC)最早使用互联网向全球传播节目;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全国广播公司(NBC)等相继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或播出部分节目。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所在时代华纳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AOL)I-2换股权的方式合并,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校园电视台与网络结合,能够取得诸多以前没有的优势。

1、多种传播功能的综合性优势

电视节目上网,有助于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克服其自身的诸多缺陷。而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整合,使广播电视传播功能取得史无前例的扩展。因为计算机不仅可以单独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而且具有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类信息的功能,实现图文视听一体化。电视曾经以同步传播声音和图像的优势,取代了印刷传播。而网络传媒集中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广播、电视等诸多功能,因此,电视和网络的一体化整合,为广播电视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传播容量无限扩大

传统广播电视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像上外新闻一天累计滚动播出的信息容量为3个小时左右,因此信息流量非常有限。而节目上网以后,突破了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线性播出的流程,使所有信息都可以同时呈现在网上,从而大大增加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

3、增强传播时效

广播电视传播由于按线性流程播出,最大的缺点就是稍纵即逝。即便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有较高的重播频率,这对于学习、生活、工作节奏不尽相同的师生来说依然存在诸多不便。而电视节目上网以后,节目内容能够异步传播,即所有节目内容都在线上,供用户随时选择播出,从而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只能同步接收、稍纵即逝的缺陷,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样师生就能在他们觉得合适的任何时候收看上外电视台的节目。

4、传播信息随着网络遍及全球

原来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受制于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和用户的接收条件,一般情况下,覆盖区域较小,只有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能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而通过将电视节目上传到网络以后,校园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方式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从而可以大大加速学校信息传播的速度,让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人来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化;播出模式;传输结构;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一、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应用的意义

(一)海量信息传递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海量信息的传递和传播效果上追求先进性和全面性,要求广播电视搭建网络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广播电视传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丰富广播电视的功能优势,实现跨时空、跨地区信号传输,也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改变传统播出模式的需求

广播电视事业推进网络化,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完善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提升收视率,丰富播出手段,吸引大量受众人群,不断改进传统的播出模式,更利于广播电视事业向着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优质服务的需求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因为网络技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变更与优化,而优化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传播的快速化和优质化,还能给各级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等提供优质的接入资源。另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还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从网络的层面上来说,能够保障节目的运行安全,另外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保障广播电视在传输进程实现及时的维修与自动化监控的运行目标,确保收费业务的顺利开展及普及自动化,强化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性。

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推广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电视事业的发展与优化,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

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使用初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设计。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整体设计,导致在广播电视事业中,传输网络的结构模式缺乏合理性,虽然实现了网络应用,但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脱节的现象。部分区域仍在使用比较传统的结构与模式,如一些区域仍采用星树型结构。另外传输过程中,关于信号安全问题无从保证,这样就难以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期待与要求。

此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县级市,网络技术过于陈旧,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不太合理,缺乏长期的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设计。另外在主体信号的传输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

(二)垄断经营不利于网络技术的推广

相比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非常重要的舆情信息宣传工具,也是政府主要的舆论喉舌。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体的政治属性,也受一些政策性的影响,在推广网络技术方面,广播电视媒体缺乏一定的自,难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另外,广播电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政策性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垄断型经营,虽然垄断经营有利于提升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力,但在网络技术应用市场上,垄断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容易形成网络系统管理经营体制的滞后、管理经营意识不强、相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体运行机制则呈现出不灵活的一面。

(三)盲目投资注重扩大成本

广播电视事业具有垄断经营的性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盲目性地进行投资,扩大成本,而且受到政府政策性的优势,也容易出现扩充扩容的盲目性,片面追求设备总体的容量等。

三、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优化的策略分析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优化策略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优化。

(一)网络传输结构模式的合理优化

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竞争中,信息是竞争的主要内容,谁掌握的信息越具有价值,谁就拥有了赢得竞争的利器。因此在广播电视事业中,信息传播的安全、准确、全面、高效是非常重要的。

广播电视在提供这些信息资源时,只有配备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才能满足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也才能迎合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网络结构模式的完善。

在广播电视事业网络结构模式中,存在两类的结构模式,主要体现在CMTS与HFC网络模式及EPON与HFC模式。CMTS与HFC网络模式可以实现局域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及光纤入户段位于同一个同轴电缆之上,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与安全管理中,比较方便快捷,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多元化。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网络稳定性不强,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噪音问题,如果使用这种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大资本投入,无疑不利于广播电视事业网络技术的推广使用。

在实践操作中,一般会利用EPON与HFC模式。这种网络传输结构模式,可以实现广播电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噪音问题,可以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这种传输结构是最后才接入网络中,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有有效着地保证传输的效率,不需要花大价钱来进行维修管理。

(二)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与编码技术的完善

在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中,我们应该合理地改变编码技术,采用H.264并积极探索相关AVS标准编码的产业化发展与制定。改变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兆宽,还可以提升网络传输的综合速率和效率。

另外,基于对下行QAM调制技术的改进有效提升系统容量与带宽至少百分之二十以上,进而全面优化广播电视视频传输效率。

(三)广播电视网络光节点分布

在现行的接入标注下,每个光节的用户量在五百左右,电缆价格要比光缆价格高一倍,而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前景,肯定是光节越小,越多传输效果越好,对于比较密集的城市或区域,可按照每个光节点四百户左右,对于一些分散型区域,可以根据不超过两级的区域进行设定,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缆的投入与使用。

同样还应该对接入网络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当然最合适的方式是采用全光纤网络入户,在业务发展的初期,应该保证接入速率最低为14mbps,这样能够满足基本的高清、互动、带宽接入业务的实行与运行。当然不同的客户需求也不一样,随着经济收益的发展,每户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定期更新网络技术,探索适合家庭模式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

四、结语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时代所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发展慢,结构布局模式滞后,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处于垄断性经营,不利于市场推广和有效竞争力,因此在我国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保障合理的投资布局,不断优化网络传输结构模式,不断完善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与编码技术,不断完善电视网络光节点分布及优化接入模式,当然也要根据客户的新需求,不断更新网络技术,广播电视网络的完善优化与更新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循序渐进、立足人性化、节约性、现代化、高效性才能确保广播电视网络的稳步升级、平滑过渡,真正发挥优势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袁连和;光纤接入网结构优选及分步发展技术构思(上)[J];江苏通信技术;1998年04期

[2]丁涛,郝素君,李毛和;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0年04期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g7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726-04

远程教育是人类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创举和变革。远程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了一个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国民教育中显示出其开放灵活的优势和巨大的潜能。改革开放初期,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巨大学习需求推动下,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创建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从诞生起就深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欢迎,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发展到由21个部委联合举办,体系遍布全国上下,逐步成为全国开展农业远程教育的最大学堂。实践证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所开展的农业远程教育符合“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特点,显示了诸多优势,其灵活开放、覆盖面广、容量大、成本低、方便快捷、形式多样,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办得效果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1]。当前,中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广校作为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面临着更加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优势,针对问题寻求对策,更好地推动农业远程教育事业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 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发展形式

远程教育是相对传统的面授教育而言的,其定义为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以代替教师课堂面授的各类教育的总称。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自主灵活性、大众普及性、技术先进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从远程教育发展形式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基本特征是印刷教材,邮政传递;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教育,基本特征是音频和视频广播与录制技术;第三阶段是网络教育,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的三个阶段实质上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广播电视教育比函授教育要先进,网络教育又比广播电视教育要先进。但在广播电视教育阶段,函授教育并没有被淘汰,还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网络教育阶段,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可见,远程教育的三种形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以单独运用一种形式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也可以同时运用两种或三种形式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并且多种形式同时运用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远程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2]。

2 农广校远程教育的独特优势

农广校自成立以来就与远程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30多年建设与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现代教学手段、媒体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农业远程教育学校。农广校在多年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结合“三农”需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2.1 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学

农广校创建之初由国家农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农业部、农垦部等10个部门联合发起成立[3],目前发展到21个部委联合举办,建立了开放式多部门联合办学体制,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多方支持的办学格局。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学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利用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办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合力。

2.2 创建了五级办学体系

农广校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整个体系实行统分结合、分级管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了中央到乡村上下贯通的办学体系[3]。全国农广校体系现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39所,地(市)级校336所,县级校2 184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 065个(省级中心33个,地市级中心264个,县级中心1 768个),乡

、镇教学班7 323个,村级教学班4 606个,专兼职教师10万余名。健全的体系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力量和资源优势,各级农广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农业远程教育快速发展。

2.3 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内容的农民教育培训

农广校所举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不仅有农业职业学历教育,也有各种类型的短期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方面,除了举办中专学历教育,还拓展了中专后继续教育、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多种教育层次,学习形式有函授、业余、脱产及自考等类型。短期职业培训方面,不仅面向务农农民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还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带头人培训,等等。多类型、多层次、多内容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能够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多元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2.4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媒体资源

农广校创建之初以纸质教材和广播介质为主,现在发展到综合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报纸、杂志、音像出版、手机短信、热线电话、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构建起了天网(广播、电视、卫星)、地网(农业远程教育网)和人网(五级办学体系)“三网合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央电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各级分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也开辟有农业教学节目;全国农村建有12 872多个“大喇叭”广播站;建立了中央、省、市、县级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乡镇远程教育接收点,建成了以中央校为卫星主站,全国拥有600个卫星小站的卫星网络系统,开通了“农广在线-中国农事网”视频网站;中央校出版文字教材达455种,年发行上百万册,制作出版录音、录像和vcd光盘等声像教材2 000多种,年发行两百万张(盒);《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年发行10多万份。目前,教学手段、媒体资源已呈现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5 探索实践了贴近农村和农民的教育培训模式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学校观念,借助现代广播电视、网络传媒手段对农民进行开放式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进行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田间地头,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在教学点的设置上,采取重心下移,把教学点设在乡镇村,依托乡村活动中心、农技站、农业科技书屋、农家书屋、农业合作组织、示范户等设立教学点,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或借助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把这些教学点、远程教育站点作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场所和基地。在教育培训方式上,大力推进“三进村”行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络等媒体资源,利用“大喇叭”广播站、“科技直通车”,通过组织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教学节目,播放教学光盘,组织农民在网上学习教学课件,开展在线咨询,网上答疑、信息服务等,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科学知识普及,传递最新的农事信息。注重结合农事季节,因地制宜,综合运用集中办班、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培训方式,对农民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灵活的教育培训服务。近年来,农广校又结合中职学历教育、农技推广模式积极探索实践“送教下乡”、“田间学校”等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为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拓展了新的模式和路径。

2.6 实现了多功能服务

农广校不仅具有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功能,还具有应用示范、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信息服务、新闻宣传、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4]。随着各级农业远程教育网站建设的完善和广泛应用,各种功能的发挥将变得更为快捷、更为高效。

3 农广校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广校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出来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

3.1 农广校远程教育优势逐渐弱化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教育技术手段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农广校以独有的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和部门联合办学、五级体系办学、多功能服务等特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显示了巨大优势。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农广校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开展远距离教育的看家优势已经弱化,全国68所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试点网络学历教育,民办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系统已覆盖全国大多数农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全面贯通,远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被广泛利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民办教学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都积极参与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来。农广校曾独有的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5]。

3.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广校办学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学费和自筹资金,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各地政府支持政策差异很大,而且支持政策很不稳定。很多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没有将农广校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即使列入预算的一般经费数额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国家虽然有一些农民培训项目,但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使用范围有严格的规定。长期以来,大部分农广校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县级农广校、乡村教学点教育培训条件严重不足,“上课缺设备、下乡没工具、学习没场所、实习没基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条件下,要投入资金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3.3 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不足

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突出反映在市县级农广校及乡镇村教学点。一些市县级农广校未能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开通农业教学节目,没有建立农业远程教育网站平台,一些乡镇的村教学点没有设立远程教育接收点。有的分校或教学点设立了网站平台、远程接收点,但教学设施不配套,有的缺少多功能教室,有的缺少投影设备,有的缺少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并且网站的管理、维护也跟不上。

3.4 地方教学媒体资源相对比较缺乏

农广校体系的教学媒体资源主要由中央校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教学需要制作。但是,由于地域、气候条件差异及地方农业特色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不同,中央校制作、储备的教学媒体资源并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适合地方农业发展特色的教学媒体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目前,部分省校已经组织制作了一些适合本地特点和需求的教学媒体课件、技术短片,但由于制作费用较高、需投入资金较多,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地方农广校教学媒体资源建设的难题。

3.5 远程教育的管理缺乏专职技术人员

农广校系统的办学人员大多来自农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熟悉媒体制作和远程教育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士缺乏,往往是兼职技术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络等媒体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方面的技术存在不足,对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果有不利的影响。

4 对农广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高度重视农业远程教育事业

从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看,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从培育职业农民发展方向来看,农业远程教育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和逐步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看,农业远程教育仍然是适合我国农民人多面广、培训需求多种多样这样一种国情特点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各方面来看,农业远程教育都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要审时度势,认清形势,把农业远程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把远程教育技术发展与农广校体系有效结合,才能保持优势,加快发展。

4.2 争取政府支持和投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政策传递了良好的信息。各级农广校需要上下一致,团结努力,积极开展工作,“有为才有位”,用好的工作业绩,争取党和政府的重视,争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加大投入力度。  4.3 加强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国农广校体系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目前中央校、省校远程教育平台已搭建,市县级分校还有一部分未完成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当前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是推进市县级农业远程教育网站平台建设,引导支持乡镇农技站、农资店、科技

范户、农民合作组织、村委会等建立远程教育教学点,提高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在广大农村的覆盖率[7];另一方面是加强农广校系统网站一体化建设,以减少经费、资源浪费,拓展沟通传播渠道,推进媒体资源共享,加快提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能力。

4.4 倡导区域性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共享

针对地方教学媒体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各地农广校自行开发制作教学媒体资源,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倡导开展区域性教学媒体资源共同开发,利益共享。在农业种植、养殖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相似,农业生产技术相似地区,或在具有相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地区,地区间的农广校可以进行合作,制作共同需要的教学媒体资源,通过综合利用资源降低开发成本。

4.5 探索农业远程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积极在农业远程教育投入机制、在线课程开发、在线教学管理、在线考试考核、网上教学质量评估、网络平台运行管理模式以及设备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模式,逐步探索建立起适合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6.

[2] 刘新国.农业远程教育对枣庄市农业推广的影响及发展策略[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3] 曾一春.中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孙素芬,龚 晶,郭建鑫.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佚 名.地方农广校的三农远程教育现况与发展措施[eb/ol].http://zhazhi.com/lunwen/jy/ycjylw/21345.html,2012-06-11.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4

微博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提出了许多命题。面对微博的扩张和便捷,传统媒体是不断下滑式微还是奋起直追,吸取微博的精髓并为传统媒体所用呢?这是每一个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面临的问题。有人认为,微博必将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微博将成为主流媒体并改变传统的媒体格局。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过分夸大了微博的功能。事实上,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微博无法企及的。微博自身也存在许多先天的劣势。微博的出现不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衰落或消失的原因,而是传统媒体改进传播方式和质量的动力。要将微博等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吸取各自的精华,不断地完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使二者克服自身的缺陷并最终互相结合成新兴的信息传播组合体。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信息传播格局必然是百花齐放的信息传播和分享机制,必然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辅相成,各司其职的格局。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只有将微博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我们才能针对微博与传统媒体的特性,探讨两者结合的有效路径。

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一)微博具有自媒性。

在微博等新型媒体的推动下,传统的单一链条式的信息传播路径被打破,社会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突出,社会大众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制造者。这就是自媒性的信息传播时代,是微博以及其他新兴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微博等新型媒体一改传统媒体的不平等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平民化和大众化,新闻的传播不再是有很高门槛的专业行为,而成了低门槛的大众活动,信息的传播成为了人人皆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二)微博具有便捷性。

传统新闻媒体的谨慎性和微博的随意性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传统媒体作为专业化、规模化的信息传播机构,往往有一个系统的体系作为新闻传播的前置程序。这些前置程序一方面保障了新闻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是对繁杂信息的过滤,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时效性滞后,一些最新的新闻往往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出现,而需要从微博等新兴媒体上发掘。微博作为大众媒体,具有很强的自媒性,且微博的渠道较为广泛,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将视频、图像、文字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上传至微博,由此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三)微博具有互动性。

相比传统媒体,微博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众讨论的平台,每个人都是微博这一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微博的技术设置决定了每当一个信息传播至微博上时,每一个微博的阅读者都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或者通过分享链接的方式,扩大该链接的影响力,并参与该焦点新闻或者事件的讨论,因此,微博相比传统媒体具有十分强的互动性,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每一个信息的阅读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裂变式的反应,信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舆论力量也越来越强。

微博与广播、电视节目结合的必要性

自微博成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化的传播渠道以来,微博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系成了许多新闻从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微博以其开放的姿态和自由的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典型事件,我们都是通过微博了解到或是通过微博掌握事实的全局。笔者认为,微博等新兴媒体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虽然在具体的职能行使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并不妨碍其共同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基于微博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各自的优劣势,我们应当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缺点,将微博与广播、电视充分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开创新型的最优化的信息传播环境。

(一)微博的优劣势决定了结合的必要性。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微博的大众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大众化,社会信息和资源更加充分地实现了共享;微博的便捷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信息在第一时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极大地节省了社会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微博的共享性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微博的低门槛有助于公众获得新闻事件的真相,避免由于传统媒体政治敏感性而导致一些重要的事实和真相被忽略。但是,微博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微博的门槛低因此信息的来源过于庞杂,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众多的信息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信息群,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大众搜索信息的成本;微博的便捷性使得一些未经审查和过滤的信息充斥网络,由此极易导致微博被一些恶意分子所利用,成为主宰舆论的工具。另外,微博的受众面相对传统媒体而言还是较狭小的,其主要影响于受过一定教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的人群,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影响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劣势决定了结合的必要性。

传统媒体一直以来是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信息媒体。作为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政治敏感性以及其他对事件的考量,传统媒体的报道不一定接近事实的真相而具备主观价值色彩;第二,基于繁琐的审批程序,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不如微博等新兴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的优点也是显著的:第一,具有明显的专业性,通过对事实的审查能够过滤一些虚假的信息,并通过对新闻的收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报道,以方便社会大众吸收信息;第二,传统媒体的受众面也是新兴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广播和电视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必备品,传统媒体对于中国民众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微博与广播、电视的结合途径

基于微博与广播、电视各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互相结合是二者最佳的路径。二者相互提供养分,互补不足,缺少哪一方另一方将受到损失。[2]只有取长补短,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创建最优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具体而言,微博与广播、电视的结合路径主要有:

(一)通过微博改变广播电视节目的思维方式。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意识,才能确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微博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思维。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思维,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维。传统的媒体基本是处于权威和垄断的地位,让受众生活在他们“共谋”之下的“拟态世界”里。[3]在这种居高临下的传播模式里,缺乏参与和互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完全是一种单向的模式。而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模式。传统媒体应该吸收微博的思维方式,将大众化和平民化融入传统媒体的思维中,改变过去的单向传播模式,并建立在这一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对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予以变革,使得传统媒体的社会支持度更加提升。

(二)通过微博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路径。

现代新闻传播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时代,各个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个媒体都试图通过形式多样的营销渠道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微博自然是一种重要的营销平台。许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自身的品牌栏目,并充分实现和观众(听众)的互动。微博成为这些传统媒体另一个传播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媒体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被拉近了。另外,很多媒体从业者还通过微博进行采访或者开会,将微博变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策略被广泛地运用并为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通过微博补充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素材。

微博的自媒性决定了微博的信息来源是十分广泛的,任何个人都是潜在的信息传播者,因此,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博上的信息往往内容更多且速度较快。广阔的信息源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可以从微博的信息中筛选并查找出值得报道的素材进行专业化的制作和报道。另外,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中的具体素材。例如,2010年7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期间,忽然插播一条资讯:“本台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在今天上午10点多,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一加油站发生了油罐爆炸……”[4]实际上,这条新闻中的图片就是来自于微博。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对于微博中的信息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和排查,切忌不经过任何选择就加以报道,传统媒体必须保证其专业性。

微博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结合路径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需要广大新闻从业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我们相信,微博与传统媒体都将在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独特的作用,并共同构建优质的信息传播桥梁。

注释:

[1]陈立敏:《微博与传统媒体关系探微》,《新闻爱好者》2011年3月

[2]吴薇:《微博:传统媒体的威胁?――以五家媒体的调查和微博网站的内容分析为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7期

[3]何双秋:《传统媒体对微博的利用方式》,《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台;广播媒体;发展策略;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36-01

一、县级广播电台的现状

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2340座广播电台,开办了2704套广播节目,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72万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6.31%,全国广播广告收入连续多年稳步增长,2009年达到了81.9亿元。随着报纸、电视的繁荣,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广播电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最基层最弱势的县级广播电台更是举步维艰。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加上重电视轻广播思想的影响,许多县级广播电台逐步走向了衰落。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力以赴发展广播,全天候播出,到90年代的集中力量办电视,电台逐渐由全天候改为“三段式”播出(早、中、晚各1小时左右),稿件也是由电视稿件改动而来,纯粹处于应付状态。到后来,有的县级台干脆停播,改为转播上级某个频道的电台节目,挣点儿转播费了事。

二、破题“广播路在何方”

在全媒体的时代,广播要在多媒体空间当中延伸,广播自身的声音的魅力还要继续的张扬。有声语言的传播、音响音乐的传播、特别是跟新媒体的结合,包括跟网络音频、网络视听,包括跟手机媒体结合都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在“2010全国广播电台台长座谈会”上,来自全国5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的台长针对如何做大做强广播产业展开研讨,纷纷表示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思路,开创广播事业的新局面。原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座谈会上指出,在各种媒体争芳斗艳中,广播以其独特的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体。近年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雨雪等自然灾害的实践充分证明,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信息、舆论宣传、协助救灾、维护稳定等方面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深化改革改革,要深化频率制改革,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突出地方服务特色,走“本土化”之路。人们常常说,县级台没有地方特色就不足以立台。作为一个县级广播电台,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只有自身不断创新,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才会受到听众的欢迎,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各类广播栏目作为广播电台的脸面,是电台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节目和栏目让人听后印象深刻。一般来讲,地方电台节目容量较小,存在怎样处理节目容量小,同时要求信息量大的问题。这就要求,电台在节目或栏目设置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善于博采众长,汲取大台的办台经验并把它与地方台的实际结合起来设置节目和栏目。在节目设置过程中,要结合听众的收听特点和地方特色,尽量做到节目内容设置不重复,节目形式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会显现出县级电台的地方特色。

2.不断创新形式,提高亲和力、收听率。在意识创新方面,一要树立“领先”观念和意识,要敢于先声夺人,做第一个创办者,搞市场经济如此,办节目也同样如此。二要树立随机应变的观念和意识,节目要随着媒体的竞争、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要经常性地变动新路子、新招式和新方法,不断以新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以适应人们“求变”的心理需求。要发挥广播时效性和即时性强等优势,确立广播不可替代的传媒地位。要尽可能地多用直播、现场直播,少用录播。可以通过记者亲临现场,用电话与直播室联系,始终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向听众提供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报道。还可以走出直播室,走到群众中间办广播,通过形式多样的户外直播活动,使节目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以及远方听众实现三方互动,增强参与性、现场感和感染力。

3.扎根开拓农村广播。“农村离不开广播!”“广播是最便利、最廉价、最有效的宣传教育农民的工具。”诸如抗洪抢险、防病治虫、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的组织引导,离不开广播。大多数农民也认为,广播是了解信息的便捷工具,不能没有。由于经济制约及习惯因素,农民自费订阅报纸的很少。而广播很方便,既不花钱,还可以边干活边收听。农村广播也是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工具。

三、思维创新,准确定位

作为大众传媒的县级广播电台,其生命力、竞争力,必须依赖于不断创新,打造品牌节目。打造品牌节目就要以节目内容为轴心,对节目的整体风格、编排形式、文化内涵、栏目包装等进行整体和细化的策划设计,力求有一种全新和独特的感觉,吸引更多的听众。拓展广播市场、吸引广大听众,要对节目改版创新,从理念到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创新,使电台直播节目呈现出形式鲜活,内容独特,包装新颖,广告精炼的新特点,成为当地百姓离不开的广播节目。

县级广播电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得住脚,获得超越其他媒体的优势,就必须重视节目内容创新和品牌的建立。但节目是靠策划、创意、采编播人员生产而成的。只有他们的思维、观念实现了创新,才能实现节目创新。

广播电台的出路就是增加受众群体。把支点立在选准特定人群,创办针对性的节目,提高收听率。发挥优势,创新节目。“特快”、“特需”、“互动”等是广播的独家专利、特有优势。“特快”,即现场报道,即采即编即播,很快与听众同步融通;“特需”,广播已成为司机族、乘车族、流动人群获得新闻、音乐、娱乐等的“特需媒体”;“互动”,听众可以通过广播发表倾诉、谈心、交流、交谈,这种互动功能是广播特有的优势。只有发挥广播优势,才能打造品牌节目栏目。形式鲜活,内容独特。在广播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增强县级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创新大众娱乐类节目时,着力在克服那些节目不同程度存在的同质、雷同和品位不高、格调低俗等现象上下功夫。积极开办一些对象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类节目,进一步强化广播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梁琰.地方广播电台的地方特色[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7

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媒体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最早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传播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功能上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传播介质。

当今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优势整合,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广播也呈现出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发展趋向。如何突破传统的经营瓶颈,努力探索一条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是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本文认为,广播具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融合优势,与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融合可能是发掘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通信业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微信、手机客户端已经初步具备传播介质的功能,具有沟通便捷、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等特点。从传媒发展态势上看,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要在发掘自身优势、加强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上集中发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激发自身活力、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特性上看,广播媒体和微信、手机客户端应用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

首先,伴随性。手机集便携性、智能性、社交性于一体。广播是伴随性媒体,在传播上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信息,在这一点上具有报纸和电视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即时互动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社交媒体软件正是满足了人们即时互动、沟通便捷、传播迅速的需求才广受欢迎的。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的形式到朋友圈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广播所具有的连线功能也具有即时互动性,较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功能更强。若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其原来的传播模式将升级为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的传播。

第三,共享声音传播。广播是声音媒介,这是广播媒体的核心资源,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微信是以语音和文字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社交软件,其语音功能和广播的电台互动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广播节目里,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电话互动受线性传播的限制。如果借助微信语音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听众无需拨号,只需要持续按触摸键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方法更简单、更快捷。

二、中国之声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探析

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不仅仅是做内容的搬运工,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理念、技术、运营手段上充分借鉴新媒体。目前,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传统广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直接方式;二是广播手机客户端,如蜻蜓.fm、考拉FM、荔枝FM、豆瓣电台等。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套节目,2011年率先在全国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后又在蜻蜓.fm上开辟专栏,借助微信、手机客户端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在新媒体语境里的创新之路。笔者以中国之声为考察对象,探索分析广播媒体如何借助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提升广播传播力。

(一)借助微信平台增强用户黏性

开通微信公众账号,是传统广播与微信融合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融合,并不是将广播节目内容完全不加改造照搬到微信公众号,而是传统广播与广播微信平台相互借鉴、沟通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广播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借助传统广播的节目资源和自身的新媒体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预告、推荐或解读,既能弥补传统广播节目线性传播的缺陷,又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增强受众收听节目的自主选择性;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开发一些以听众语音为主导的广播节目,突破传统广播节目以全知视角叙事的模式,探索广播节目播出方式的创新;利用微信的快速传播实现突发新闻的即时传播,增强时效性。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共分为收听节目、微社区、专题报道三个部分,其中收听节目根据节目内容划分为资讯头条、深度评论、精选特辑、王牌精品、历史人文等专区,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收听节目;微社区是一个互动社区,用户可以在帖子下评论留言,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可以连接到蜻蜓.fm,用户只要点击“收听节目”就可以进入“中国之声―蜻蜓.fm”,在蜻蜓.fm和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收听“中国之声”。此外,“中国之声”每天在午间、晚间时段各推送三到四条热点新闻,用户即便没有时间“听”,也可以阅读到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1月5日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借助微信平台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经统计,2016年11月5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9条消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报道和推送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数量上看,全天共推送9条,数量比较适当。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广播,在消息推送上是讲究时间和数量的,量少无法引起受众注意,量多容易引起受众反感。据统计,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消息一般在5~9条之间,既满足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又没有进行信息轰炸;从时间上看,消息推送时间一般选择在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段,既避免了工作时间受众无法阅读的缺陷,又满足了受众工作之暇放松精神的需要,更加人性化;从内容和来源上看,中国之声微信平台推送的基本都是容易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热点民生新闻,消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中国之声在线播出节目,而是综合了知乎、互动百科和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符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消息形式比较多样,运用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受可以在消息下面留言评论。

微信公众号在实时传播和互动沟通方面具有传统广播没有的优势。广播媒体通过充分利用微信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广播用户的黏性。

(二)借助手机客户端扩展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手机客户端这一新生事物,并迅猛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手机客户端应用数量已达百万量级规模,功能丰富、方便快捷、界面亮丽的手机客户端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相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容量更大、形式更多样、互动方式更灵活。中国之声并不是将广播节目照搬到手机客户端,而是利用手机客户端的特点对节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划分出每日最热新闻榜、楼市新变局、环球时讯、养生大讲堂、致富早班车、今日文体、各国观察员、深度调查、第一连线等39个专辑;除此之外,用户在收听节目时,可以拉动进度条快进或回听,还可以返回主页浏览其他新闻,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用户还可以下载、分享、收藏节目;蜻蜓.fm具有保存历史新闻的功能,用户也可以收听旧闻。

与传统收音机相比,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板块设置摆脱了线性传播的限制,用户收听节目更加直观、灵活,选择余地更广泛;与网络电台相比,其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具有电脑所不具备的伴随性优势,具有更强的便捷性。然而,略有不足的是,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互动不足,缺乏必要的互动社区。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信息容量很大,却只局限于点对点的单线传播,受众只能在每条语音消息后进行评论,无法对主持人、编辑提出建议,更无法与其他用户开展交流。中国之声的音频雷同度高,且以硬新闻为主,缺乏创新意识,更新速度慢。如《朝花夕拾》是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3月17日就已停止更新,却仍出现在重要位置。整体节目内容风格偏于严肃,缺乏广播剧等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新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思考

与其他广播媒体相比,中国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排名和好评度都名列前茅,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可从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听众互动两方面入手培养广播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达9.2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为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广播媒体要多鼓励微信用户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选取真实准确的消息推送给广大用户,选取可以深入挖掘的线索采访调查,拓宽新闻来源。

微信是移动社交媒体,其消费者更青睐轻松愉快的报道,广播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尝试拍摄一些轻松幽默、契合时代主题的微型广播剧或视频节目,或以说唱的形式播报新闻,这比文本+图片的传统报道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最便捷的,但在新媒体面前仍相形见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要利用微信平台发挥声音优势,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手机应用上开设互动社区,让用户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分享建议。

四、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方面稳健发展,一方面已呈现出明显转折迹象: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发展、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这预示着媒体融合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广播要走媒体融合之路,仅仅做内容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一轮挑战,广播媒体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宽新闻来源,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拓宽广播传播渠道,制作出符合新媒体用户收听需求的优质节目,打造融媒体时代广播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宇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实证研究》,《中国广播》,2015年第1期。

2.田园 《广播与类微信App的融合探析――基于中国广播媒体与微信互动实践的思考》,《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3.薛琦《化“微”为“机” 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设微信平台的实践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4期。

4.杨蔚 《广播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策略》,《中国广播》,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