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一、突出“法治央行”主题教育,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法治理念

一是开展“法治央行推进月”活动,进一步宣传“法治央行”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调动全行员工参与“法治央行”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组织系统学习《南京分行“法治央行”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和《南京分行“法治央行”考核验收标准》。

二是在中心支行系统内部开展“法治央行建设大家谈”活动,征询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对“法治央行”创建以来的意见与建议,通过讨论与献言献策,提高各单位、各部门对“法治央行”考核验收的参与度与支持度。

三是围绕“法治央行”主题,编印其他单位部门的经验与做法,供各部门参考学习,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与人员参加上级行的法律业务竞赛活动,以赛促学,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学法用法,营造建设“法治央行”的浓烈氛围

二、突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将依法行政相关理论、制度等内容,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框架中,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

二是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积极探索适合行政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新形式,学习以自学为主,结合培训、讲座、案例分析、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视频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坚持开展以案说法,剖析典型执法案例,研究带有普遍性的执法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指导、规范具体执法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普法联络员的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出台普法联络员工作制度,明确法律小组的定位,最大限度发挥法律小组在普法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召开普法联络员工作会议及法律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受训人员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普法联络员负责所在部门的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员工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突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程度

一是深化“送法下乡”活动。把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开展送金融知识法下乡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沿路流动宣传等形式,讲解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向社会宣传金融法律知识支付结算、农民工银行卡、国债、以及人民币辩假识假常识等金融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老百姓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享受更多的金融产品,正确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金融合法权益。

二是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根据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要求,深入辖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需求,针对企业在办理业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解决方法,及时告知企业,积极引导其自觉守法。利用执法文书、政策建议书等形式,通过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金融法制观念,帮助其建立自律机制,促进守法经营。

三是深化群众法制宣传活动。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进社区、进街道活动,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接受群众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运用板报、专栏、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金融消费行为,帮助群众提高金融权益保护意识。

四、突出宣传形式的创新,提高金融法制宣传的实效性

一是定期召开金融机构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将金融法制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向金融机构着力宣传人民银行的依法行政工作,营造更为有利的金融法制环境。

二是切实组织好“12.4”等法制宣传日活动,早计划、早安排,突出主题,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金融法制影响,彰显法治央行形象。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在行政服务大厅和金融机构网点设立金融法制宣传点,注意运用法制宣传资料、板报、宣传栏、挂图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三是高度重视运用媒体进行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互联网等形式,加大金融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继续参加电台举办的“行风热线”节目,与百姓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扩大交流的范围,扩大宣传影响。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金融服务驻村、金融宣传到户、信用体系拓面、金融产品增量、结算渠道扩展”为目标,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到全区每个行政村,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络,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更多的群众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便民金融服务点是由村委会指定专人管理,州银行提供机具设施,在农村固定场所为村民办理存取款、代缴费、信息咨询等基本金融业务的新型支农服务模式。计划创建总周期为三年,按每年50%、40%、10%的进度有序推进,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套相应的模式标准,分别进驻示范型、标准型、基础型三种类型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中示范型和标准型进驻比例达到50%以上),力争在年底前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便民金融服务点进驻所有行政村,并同步做好挂牌运行与人员培训工作,实现金融服务与农村固定场所的有效整合,使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个行政村,消除辖内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点,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充分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便民金融服务窗口咨询制度。坚持“窗口为群众服务”,充分依托农村固定场所,完善配套功能,全面设立宣传服务窗口,把便民金融服务点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推广的必要载体,切实提供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咨询服务,普及推广金融知识和产品服务,坚持“事项上墙、资料上架、服务有席、形象有牌”,张贴《客户须知》,做到公正透明,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对群众咨询的问题和委托的事项,采取即办、承诺时间办和告知不能办等形式,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同时建立村民金融服务咨询落实情况登记簿,落实跟踪督查制度,确保群众咨询事项在二个工作日内得到满意的答复,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建立助农取款、代缴费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实用、风险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全面开展“助农取款、代缴费服务”业务,把便民金融服务点作为银行网点服务的有效延伸,让农村居民群众能“足不出村”地支取各种涉农补贴等小额资金,方便快捷地办理水、电、燃气、电话费等各类缴费业务。各便民金融服务点要因地制宜地开办助农取款服务业务,合理布局助农终端、POS机、ATM机等自助服务设施,将金融服务内容与当地农村固定场所有机结合,并根据实际需求及各类模式标准,及时进行网点服务模式的升级,最终实现助农取款、代缴费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基本覆盖。

(三)建立服务点设备操作员审核培训制度。服务点设备操作员由所在行政村的固定场所工作人员兼任,与州银行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由村委会对设备操作员的道德品行、经济基础、信用记录、户籍户口、年龄、设备操作能力等条件进行逐一审核。经核准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设备操作员,州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协同科技部门要组织对各支行项目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各支行项目负责人对各设备操作员进行业务知识、代办流程和金融机具操作等的培训。州银行协同村委会每年对培训合格的在岗设备操作员进行考核,对其工作情况在村内进行公示,对不合格的设备操作员向村委会建议予以调整。

(四)建立客户经理定期驻点制度。州银行各支行要确保每个便民金融服务点有一名客户经理定期驻点,并与服务点工作人员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将客户经理定期驻点制度“常态化、固态化”,着力解决群众提出的各项服务,定期对服务点内的宣传资料进行更新,加大农村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开展有关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活动,确保宣传资料和有关政策实时更新,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群众金融意识;定期对金融机具、营业环境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将风险降至最低;定期对群众意见进行收集,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反馈群众意见。

(五)建立村银资金合作制度。在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的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需与州银行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在州银行开办独立的结算账户,并绑定帐户用于业务开展。在确保村级集体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纳入到便民金融服务点服务中去,州银行各支行要协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账户监督管理和理财业务指导,根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州银行的日均存款规模,银行方每年投入相应比例的村银共建合作资金,使村级资金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村级资金保值增值,确保资金“取之于村,用之于村”。

(六)建立信用户评定、小额贷款前台受理制度。便民金融服务点要充分发挥便民金融服务点设备操作员的“人缘地缘”优势,使设备操作员积极参与到“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中去,当好金融宣传员、信用信息员和支农服务员,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信用村镇”创建宗旨,宣传信用户、信用村的优惠政策,使“信用村镇”工作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村居民不断增强诚信意识,积极争当信用户,支持、参与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同时要全面做好各项农村金融服务程序的宣传解释工作,并负责接受当地农户的小额贷款申请,收集贷款申请资料,州银行各支行应及时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申请进行实地调查、审查,缩短贷款办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工作要求,成立州区村级便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金融办),负责做好村级金融便民服务创建组织与协调工作;各镇乡(街道)支持配合,州银行和相关村级组织具体实施。州银行负责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便民金融服务点,与所在村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服务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州银行各支行具体负责落实辖区范围内便民金融服务点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各行政村要把便民金融服务点建设作为村民实事工程,在场所、人员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支付系统、惠农综合服务系统、农村金融教育体系”,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普及农村金融知识,促进广大农民运用现代化金融工具加快增收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原则;二是坚持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三是坚持适度竞争原则;四是坚持政策扶持原则;五是坚持整体布局原则。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年底,实现金融IC卡在社保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13年底,构建“农村支付绿色通道”,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覆盖到各县(区)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到年,市农村地区支付系统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年增长率达20%以上;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1张;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12%;受理银行卡商户增长20%;农民工银行卡业务量增长率达5%以上;ATM、POS机具布放数量分别达到300台和500台;在全市所有乡镇实现ATM、POS机具布放零突破;实现财政、国税、银联公司的横联,开通横联系统所有缴税功能,电子化缴税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国家各项补贴全部依托支付清算系统,通过集中代收付系统发放;所有公共领域应用金融IC卡,促进惠民便民;为全部农户建立信用档案,电子建档面达到95%以上,评级面达到75%以上,信用村(镇)年增长率达5%以上,农村企业信用建档率达到100%,初步实现农村地区的信用信息共享。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保障“三农”健康发展

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细则”,围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村(镇)创建、信用奖惩、信息共享”五项重点,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发挥好信用的保障作用,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

1.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制定印发《市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采集标准》,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依托自身的信贷管理系统,为每一个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一套信用档案,力争三年内完成所有电子档案的建档工作。研究开发金融机构系统对接程序,与全国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有效对接,构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为防范信贷风险、发展各项金融业务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支持。

2.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依托自身信用档案信息,建立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做好信用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公布在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上。同时,加大农村企业外部信用评级业务推广,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参考外部信用评级,修正自身评级结果,建立内外部评级结合的信用评价机制,并在授信、贷款等金融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3.建立信用村(镇)联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市信用村(镇)联评实施办法》,组建“政府机构+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代表”的联评模式,细化信用村(镇)评定条件,公示评定结果,实施政府表彰命名制度。同时,对信用村(镇)进行动态化管理,严格考核程序,实行有升有降的浮动制度。把信用村(镇)创建与“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扶贫开发整体推进重点村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加大“三村”的信用评级与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信用实践活动,促进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环境改善,形成以信用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4.建立农村信用奖惩机制。制定鼓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推动信用产品在农村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应用,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受到制裁。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大力宣扬守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法律责任,从制度上防止各类失信行为的发生,促进诚实守信风尚的形成。

5.建立农村信用服务体系。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大力促进“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种形式农村信用共同体的发展,拓宽农村地区融资渠道,继续推动和完善“农户联保”等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新型担保方式。

(二)构建农村支付系统,提高“三农”发展水平

大(小)额支付系统是做好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推广支付工具的基础平台,各县(区)要把支付系统的延伸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工程来抓,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支付系统覆盖范围,畅通结算渠道,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效率。

1.着力扩大农村地区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面。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力争年内,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到所有乡镇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

2.加强涉农金融机构内部清算网络系统建设。对于新设立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要把与上级机构清算网络连接作为营业的必要条件,在实现上下机构系统连接的基础上,再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相连,形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农村支付系统。

3.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积极探索合理的接入模式,简化接入手续,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新型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三农”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4.切实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各县(区)应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合理确定ATM、POS机具的市场需求,建立ATM、POS机具布放目标考核制度,以扩大农村地区的银行卡联网通用覆盖面。

(三)构建综合扶持体系,促进政策普惠于农

各县(区)要结合辖内农村地区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组织、指导、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指导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解决融资需求,运用金融理财产品,拓展增收渠道,促进“三农”经济加快发展。

1.促进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需求调研,会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探索出台便利措施,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开户手续,为农村经济组织种养殖户等开立结算账户,帮助涉农企业、农户通过银行结算账户办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结算,加快农村地区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要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实现对该机构的银行结算账户非现场监管。

2.着力推广金融IC卡的应用。紧紧抓住市被人总行确定为全国金融IC卡应用试点城市的契机,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借助政府信息平台,配合“一卡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社保、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相结合,逐步实现集社保领取、惠民补助、银联消费、水电缴费、公交刷卡等功能于一卡,确保各项惠民政策与群众的快捷对接。

3.大力推广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

(1)加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推广力度。鼓励农村地区的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扩展银行卡应用范围。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推广有特色的借记卡,在农村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私营企业等范围内推行惠农卡、富秦家乐卡、邮政绿卡,并给予不同授信额度,解决农民小额资金短期周转困难。

(2)继续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加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业务指导、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工切实享受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便利。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辐射面,引导更多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丰富农民工汇款渠道。

(3)积极发展农村票据业务。针对农村企业的资金结算需要,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营业网点票据业务受理能力,满足农村企业的票据结算需求。支持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汇票,提高涉农企业资金结算效率。

4.着力构建“支付绿色通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工具,发展新兴支付清算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偏远地区或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乡村,建立惠农金融服务站,指定合作商户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广大农户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服务,方便广大农户存取现金,消灭金融服务空白区。

5.全面推广集中代收付业务。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网络化平台,以“一折(卡)通”模式,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各类财政补贴款,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账和安全使用。

6.大力推进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加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建设工作,在实现国库部门与地税、银行开通“实时扣税、批量扣税”两种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国税、财政、银联公司加入系统的可能性,开通“银行端申报缴税、银行端查询缴款”功能,实现农村地区税款征收的无纸化和电子化。

(四)构建金融教育体系,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

1.建立农村金融教育新模式。依托中国农村教育基金会,建立金融志愿者教育培训机制,总结陇县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推广金融志愿者教育方法;依托“支付通”、ATM(POS)机具布放点,建立农村金融知识辅导站,摆置宣传资料,专人辅导讲解,便于农户急需急用;依托政府部门“大课堂”,增设金融知识课程,为不同层次人员(如返乡创业、劳务输出等)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农民运用金融工具实现增收的能力。

2.建立农村金融宣传长效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宣传联动机制,将金融知识宣传与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合联动,提高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综合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珍爱信用记录日、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支付、征信、“两反”等金融知识的综合宣传活动,向群众介绍ATM机操作、安全刷卡消费、安全网上支付、个人信用信息保护、警惕银行卡欺诈等安全用卡常识。组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村学校、农户家中、个体户门店、企业产品推介会、专业合作社等上门宣传。捐赠金融知识书籍,宣讲金融业务,营造农村金融文化氛围。建立信息报送机制,编发工作简报,反映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特别要运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典型,扩大工作影响力。

3.建立农村金融环境维护机制。各县(区)应成立农村金融债务案件“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农村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积极开展清理党政干部拖欠贷款活动。农村各金融机构对已曝光的逃赖债典型企业联合实施“不提现、不开户、不贷款、不结算”的金融制裁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地区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预防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力度,创建安全的银行卡使用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各县(区)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构下,建立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工作早日见效,农户早日收益。

(二)创新有效工作机制办法。各县(区)要科学规划、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全面铺开农村金融服务改进工作。在摸清辖区内所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底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3个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的设计、培育和可持续推广工作,不贪大求洋,重在做出成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广经验做法。凤县留凤关新区要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机制和方法。

(三)建立专项监测报告制度。各县(区)要加快建立专项检测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各县(区)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主要举措;推出的主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动态情况;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总体进展和实际成效;促进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动态进展情况;农村金融创新需要反映报告的其他情况,包括典型经验总结、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等。报告分别于每年的7月15日和1月15日前,报送至市金融生态办。

(四)建立激励制度。对于有突出特色、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市金融生态办将以《金融生态简报》等方式,重点向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人大和市“新农办”等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在全国、全省主要媒体上进行宣传,并适时汇编成册,集中宣介推广。对在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民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将分别向其上级行进行推荐表彰。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为践行国家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理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建立城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行服务社区居民、农村农民、小微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自身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暨金融服务网格化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下简称本活动)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为保证此次活动的全面开展,总行特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总行董事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各部(室)、各支行负责人组成。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业务拓展部,办公室主任由部门负责人兼任,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策划、协调、检查和考评。各支行要成立本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支行活动的组织开展、统筹协调及考核管理。

二、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202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

总行专项领导小组牵头,以各支行区域的物理网点为基础,虚拟网格为依托,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支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自身网格范围,内部划定二级网格,每个网格落实到人。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培训员工营销技能。

第二阶段:2021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总结精准营销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找到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攻坚克难,推动提升网格化精准营销工作措施再完善、任务再落实、业绩再提升。

三、主要目标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引导各网点人员树立主动营销意识,精耕细作当地金融市场,打造本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打造本行金融服务品牌,构建基础金融不出社社区(村)、综合金融不出街道的服务体系,全行实现信用贷款、农户贷款、小微贷款分别达到亿元;个人授信覆盖率达 %,授信户数达 户(2019-2022年)。

三是采集完善客户信息,通过引导各网点建设金融服务网格,持续开展客户走访与回访,登记完善客户信息,不断积累本行的数据资产,及时掌握客户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金融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不对称问题。

四是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通过对采集信息的持续追踪,充分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金融需求,带动本行业务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量化目标。整合客户资源,对细分的实体网格和虚拟网格进行网格调研、信息建档和产品营销,实现本行发展战略目标落地和存款、贷款、金燕e贷、电子银行等渠道产品等关键性经营指标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步骤

按网格化营销理念,立户建档,筹备区虚拟网格、城乡结合部整村授信,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商户行业授信,区域内通过消费品协会、餐饮协会、装修协会等合作为客户授信,以三条主线推进网格化营销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总结沉淀,归纳细化,进一步做实做精做细,不留盲区。

(一)外环区域

老城、增福支行,城乡给合部,该区域以农户为主,住户较为集中,采取整村授信形式进行集中授信。此部分客户以增加授信户数和市场占有率为重点,额度控制在5-20万元以内,产品对接以金燕E贷为载体,具体工作方法可参照成熟农商行整村授信方案进行。

支行需要依托周边社区,以辖内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对沿街商户、小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切实提升区域内客户与我行业务的合作度和粘合度。同时,结合在周边市场、商场,将初步对网格营销和整村授信方面进行逐步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建档立案,重点对社区有影响力,典型的创业商户开展授信,以点带面,逐步全社区覆盖计划在5月底前做一个行业手心,6月中旬做社区或整存授信。

(二)中环区域

解放路、营业部,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区域,以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商户为主要群体的区域。对该区域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加工厂、批发商和商品商进行授信服务。此区域内客户以集中宣讲,重点授信为方式进行授信。一是与专业市场对接,如家具市场、水果市场等,力争通过集中宣讲的形式,让入驻商户了解我们的产品,然后再对有资金需求的商户进行重点授信和用信,授信以金燕E贷为载体,“商易贷”,金额最高20万元。二是对于部分职工收入较高的公司可对其员工进行集中宣讲授信,为职工提供消费贷产品。授信以金燕E贷为载体,可取名为“精英贷”,金额最高20万元。三是对于区域内的小微企业进行授信,授信以“税信通”为载体。根据近两年纳税额度进行测算授信。此区域客户群体的有效用信户数会较高,预计可增加授信客户1300户以上。

(三)市区支行

西关、和尚桥、建设路支行

1.紧围绕“深耕社区、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开展精准营销,打造特色化精品服务网点。举办各类引客手段,进行存款精准营销;培养员工营销主动性,按区域、按行业、按商圈等多层面展开外拓服务,开展针对性的扫街式营销;以支行为基点,展开定点辐射式联动营销;电话营销、老客户带动新客户等一系列营销方式作为补充渠道;与各类平台,包括各类专业市场、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政府发展基金等开展合作,推动小微企业批量营销,提高批量授信水平,为各类组织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与辖内商超合作,为其推荐的下游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与记账公司合作,为其推荐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异业客户,外出集中宣讲。推进对各类批发市场、建材城及周边沿街商户等商圈客户进行资料进行收集及预授信,进行结算账户开立、结算渠道等综合营销。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寻找合作方式,营销社区居民客户。

(四)农区支行,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作

各支行的试点网格化营销探索,逐步确立我行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网格化金融服务思路,探索切实可行的符行我行实际的网格化营销实施细则。

四、配套措施

(一)设计产品组合

金融网格化实行客户综合化营销,存贷联动营销,争取做客户的主办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特点,通过以下产品进行一揽子营销。社区网格:通过许昌都通卡、社保卡等业务切入,主推金燕e贷和存款类、手机银行产品,主打存款类产品和家庭消费贷款;商区网格:通过金燕e付作为切入点,主推贷款产品和电子银行产品;园区企业网格:通过贷款产品作为切入点,顺势推荐工资、高管理财、员工消费贷款产品。公共服务机构网格:以金燕e贷作为切入点,主推存款、手机银行等产品。

(二)打造特色服务

为全方位场景化服务客户,搭建本行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机制,根据各支行组织活动需求,制作相关业务产品、金融知识宣讲课件,培训内训师,为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业职工向广大客户介绍金融知识、防诈骗、珍惜信用、安全用卡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深入社区,提高我行知名度。

为社区居民,开展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上门走访、健康体检、上门开卡、便民服务、关注亲子教育,提高我行惠民度。

(二)加强宣传造势。

1、设计宣传用语,在本行网点所在的主要交通要道、社区和村组张贴或悬挂宣传标语、宣传牌,银行网点电子显示屏上要滚动播放宣传标语。

2、丰富宣传方式, 总行以及各支行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对本行金融服务整村授信战略进行宣传,提高本行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场的认可度。宣传形式包括不限于:1、大平台宣传,比如当地电视台、电台、报纸宣传;2、发挥网点优势,利用网点的LED屏、电视机、海报进行宣传;3、户外媒体宣传,比如汽车车身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三轮车车贴、员工汽车贴等;4、充分利用线上宣传渠道,比如短信、微信平台、微信群、朋友圈等。

五、工作需求

(一)强有力的推动督导部门。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办公室,督导关注进程,确立定期总结分析会议,逐步建成思路清晰、执行力强,接地气的实现方案。

(二)狠抓工作落实。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本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有机衔接,确保本项工作与其他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强化协同配合。落实总行领导、部室、支行三级管理体系,合力推进本项营销工作。对支行提出的诸如礼品设计、订购,活动开展,总行给予大力支持。

(四)及时进行总结。相关支行要深入查找本项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总行专项办公室反馈,包括但不限于好经验、好做法、发现的主要问题与情况、下步工作计划及建议等。总行将定期编发简报予以推广普及,以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为进一步深化我镇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巩固信用乡镇工作成果,树立诚实守信的临江形象,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临江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围绕“项目发展、协调和谐、社区繁荣、居民富裕”工作主线,大力实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把金融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开展“金融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

在创建“信用乡镇”的经验基础上,围绕金融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结合我镇实际,用三年时间(2010~2012年)全面打造“金融信用乡镇”,深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信用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县平均增速,信贷资产质量始终保持前列水平,全面完成我镇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力争实现如下目标:

1、巩固创建“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的工作成果,镇东、天山社区争创“信用社区”,使信用社区创建率达到百分百。

2、农村商业银行兴城支行对城区居民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6%以内,信贷资产质量全县靠前。

3、全镇新增贷款总量居全县前列,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量不低于新增贷款的50%。

4、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90%的居民户家庭信用信息都能进入信用管理系统。

5、在全面完成上级金融部门布置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任务的基础上,力争新增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率达到100%。

6、全镇无非法金融活动,无企业逃废债行为。

7、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不低于80%。

创建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领导。成立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主任:陈建平(兼),办公地点设在农商行兴城支行。

(二)加大信用制度建设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县委组织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杭分行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杭委组通[2010]46号),发动各党(总)支部、各部门、各单位都参与到金融诚信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中。

1、普及信用管理知识。充分利用“中国·上杭”网站群临江子网站、《临江简讯》等平台,广泛报道诚实守信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典型,剖析失信现象,揭示失信的原因及危害,提高企业、个人信用意识,引导公众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发放宣传资料、编制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普及金融政策法规、居民贷款办理流程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向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的意义和重要性。

2、举办诚信讲座。发挥市民学校、党员学习日等学习平台作用,邀请金融共建单位的专业人员对镇机关干部和社区两委成员开展金融诚信知识专题讲座,阐述信用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加强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讲诚信立诚信的浓厚氛围。

3、向社会倡议遵守信用规定。分别组织部分守信的企业、团体向全行业发出守信倡议书,从思想上重视信用建设,树立信用意识,切实把严守信用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严格遵守经济、金融法规,与银行建立诚信的合作关系,不以任何形式逃废金融债务,主动维护和落实金融债权。

4、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综治和平安建设“三率”水平走访入户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摸底登记的有利契机,组织镇居干部通过入户话家常、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广大公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提高党员干部使用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能力,指导党员干部诚信贷款、诚实经营。

(三)建立未执结金融胜诉案件分析会制度,加大金融胜诉案件执行力度。兴城支行要不定期召开未执结案件执行分析会,对未执结案件进行逐案分析,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金融胜诉案件执行力度,确保金融胜诉案件顺利执行,有效维护金融债权。

(四)相关创建工作职责

1、深化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严格按照信用社区评定条件做好镇东社区、天山社区申报工作。信用户由兴城支行认定,创建信用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创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贷款增幅目标。兴城支行要大力组织存款,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向上争取贷款指标和寻找市场需求的力度,确保该项指标的完成。

3、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对不良贷款要采取措施进行清收。

4、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依托现有的信管系统,及时收集和更新农户信用信息。

5、配合做好市“诚信企业”评选工作。

6、无非法金融活动、无企业逃废债。

7、全面完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

8、未执结金融胜诉案件分析会制度。

9、及时上报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和个人环保奖惩信息报送工作,做好企业环保达标工作,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10、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1)企业借款到期三个月以上不还的,不对其新增贷款。

(2)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法人存在不良记录和结欠不良贷款本息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和所有享受的优惠政策。金融机构停止向其贷款,存在结欠旧贷款的有关金融机构对其压缩贷款规模,分期退出。

(3)干部职工结欠金融部门不良贷款余额超过半年不还的,由领导小组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对个别情节严重的予以诫免谈话。

优惠措施

对评选的各类信用典型,各金融机构实行贷款、授信、规模“三优先”,优先办理贴现、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按人行同期同档次利率给予不上浮或少上浮。对诚信个人办理信用卡、惠农卡业务的,根据其家庭收入和负债情况给予最高的授信额度。信用社区的辖区居民贷款利率分别优惠5%,并按评定时给予授信的贷款金额,采取随到随办,在存贷比例较高时,优先安排发放贷款。

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1月上旬前)。召开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工作动员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通过会议、座谈会、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目的意义及评定标准。要结合人口普查工作,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社区、各单位,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使诚信观念和创建信用乡镇活动家喻户晓,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将创建“金融信用乡镇”任务进行分解,狠抓落实,确保按时完成创建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和考评,兑现奖惩措施,推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0年12月)。认真总结“金融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于2010年12月15日前书面报县创建办。

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的目的是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我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社区、各有关单位、企业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切实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坚实的服务平台。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领导小组对创建活动负总责,全面协助和配合金融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加强督促和检查,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带头倡导信用工程,充分行使政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工程建设方面的行政职能,组织与协调各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创建职责,积极组织推动信用工程建设。

2、镇财政所、综治办、文明办、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办事,维护公平,维持整个社会的信用秩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及时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创建中的典型事迹及成功经验,倡导全社会信用意识,营造我镇信用工程建设的舆论氛围,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3、兴城支行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要切实抓好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积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克服惜贷、惧贷心理,掌握居民资金需求情况,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好贷款户经济调查,建好贷款户经济档案,跟踪好信用记录,会同居委会做好居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以及信用宣传的具体工作,及时向镇政府和上级部门总结反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4、各社区要及时了解辖区内居民的生产经营状况,参与评级居民贷款能力和资信,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户”的评选,向信用社推荐符合条件的贷款借款人,并引导居民好贷款,并督促贷款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奖惩措施

金融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27-04

当前,金融消费者教育作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现阶段,“一行三会”对消费者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教育重复和教育真空现象并存,局部教育与系统教育失衡,教育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从改革发展全局看,建立完善我国银、证、保一体化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金融教育明显滞后于金融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为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界开始全面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并以此作为保障未来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加强制度法规保护和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成为各国保护消费者的政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针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金融业,造成普通消费者对金融的认知水平不高,金融教育始终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通过对消费者态度、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知识、消费者技能等综合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我国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金融知识、金融技能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家庭支出的计划性和消费风险责任意识需要加强,不同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客观上要求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措施。

毋庸质疑,我国在推进金融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推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普通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亟待提升,金融风险教育刻不容缓。从各国实践来看,推进金融教育应通过运行良好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来支撑,通过综合考察不同金融消费者群体特点,系统设计差异化金融消费者教育方案,科学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和重点,使金融消费者掌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知识,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素养和科学消费水平。综上,建立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不仅是推进金融发展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基础保障,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课题和基础性工程。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缺陷

(一)缺乏长期战略规划。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各类教育活动缺乏整体方案和统筹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零散和单一。同时,我国尚未将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国家教育体系,金融消费者教育仅仅停留在短期性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阶段,教育内容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对象没有稳定性和针对性,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未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在现行“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系中,尚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履行金融消费者教育的职责,金融消费者教育整体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评估等要素之间不能相互联动,金融教育“四龙治水”和“职能分割”现象严重。金融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其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对金融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无法达到应有的作用和目的。

(三)教育方式较为简单。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教育方式趋同,诸多金融教育活动主要以挂横幅、发传单、设置咨询台等传统形式为主,创新性的方式较少,宣传辐射面小,效果不明显。同时,金融教育观念因循守旧,往往习惯于用“我说你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多为自上而下的宣传,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更谈不上定期、规范、系统的教育沟通。

(四)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既没有考虑到消费者金融知识缺陷,也没有考虑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性。当前的金融消费者宣传资料主要由金融监管机构设定,金融机构印制本单位金融产品与服务宣传手册。宣传资料分类多以相关金融业务为依据,而未能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地域、职业及经济环境来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教育资料。

(五)金融教育资源投入不够、地区失衡。目前,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教育还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金融教育主要由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来承担,没有专门财政预算来支持教育工作。与英美等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教育资源投入非常低。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投入很少,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教育援助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

(六)缺乏专业的教育队伍保障。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主要从事金融教育的是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人员,其专业性参差不齐,教育能力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教育内容往往不实用,难以使金融理念和知识真正惠及民生。同时,目前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性不高,且没有形成系统、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自然无法成为金融教育的有力保障和后盾。

(七)金融教育教材匮乏。目前,我国针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专业教材较为有限,能够对普通消费者金融素养起到培育作用的金融知识普及读物不多。比如,《金融知识国民读本》、《金融知识进社区》、《银行服务百姓读本》等普及性读物,在广大金融消费者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但并未成为影响巨大的标准型金融教育教材,需要开发更为普及和更有影响力的教材资料。

(八)教育缺少有效性评估。金融教育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必须通过科学的金融教育有效性评估体系,来节约和优化金融教育资源,提高其有效性。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缺乏完善的有效性评估系统,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教育基础薄弱,无法为教育有效性评估提供足够的样本,另一方面是尚未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金融教育影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消费行为的效果无法量化评估。

三、国外金融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金融教育的良好经验。美国。美国是最早开始重视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国家,其核心是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格局。2003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以国家法案形式推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同时把每年四月份定为“金融扫盲月”。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深刻认识到高素质的金融消费者才是金融有序运行的基础。2011年,美联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负责金融消费者教育。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效性评估体系。

美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的主要经验包括:一是国家战略定位,将金融教育看作是美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二是设立区域教师顾问委员会和金融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了“政府主导、联邦储备银行推动、学校支持、金融机构协作、民间组织参与”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共同推广金融教育;三是设立金融教育网站,发行免费刊物、手册、报告、宣传单或光盘等影音资料,举办金融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组织金融消费者参观货币博物馆、国家金库、中央银行办公室,将金融教育课程引入青少年早期教育范畴。

英国。1998年英国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规定英国金融服务局负有促进英国公众对金融体系全面了解的法定职责,从战略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教育。2003年,金融服务局通过大规模调查金融消费者现状,确定了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战略目标,即在5年内接受金融教育的消费者人数达到一千万。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服务局于2010年成立“消费者金融教育局(CFEB)”,独立负责英国消费者教育工作。值得强调的是,为了保证金融消费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尤其在金融危机后投入逐年递增。

日本。日本金融结构改革的一个基本政策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即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金融消费者教育。在政府的主导下,交易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学校以及由金融经济团体、消费者团体和相关专家组成的金融服务信息中央委员会都是参与者,明确各方分工职责,协同推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

4、新加坡。新加坡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最值得借鉴的是其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帮助消费者客观选择金融产品并识别投资风险,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要求金融机构在金融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增加产品要点、对其篇幅、字号、审查和责任等做出规范,并要求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交易的理财产品实施持续披露,使消费者对交易中的理财产品充分了解。

(二)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启示。结合国际金融教育经验,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启示如下:一是培育正确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理念,高度认识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共同推进金融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二是从立法层面明确金融消费者教育的职责、内容和资金保障等,修订相关法制法规,补充金融消费者教育内容和条款,确立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三是将金融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教育规划,明确职责机构和部门,建立金融教育组织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金融教育的长效化和机制化;四是针对不同的金融消费者群体开展差异化金融教育,构建适合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体系;五是加大金融教育资源投入,积极建立专业的金融教育平台,推动金融教育产业化发展,提高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六是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效性评估体系,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金融消费者教育规划。建议将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国家法案,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金融消费者教育法》,完善金融教育基础法律制度。同时,制定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长远规划,划分参与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各方职责,细化教育工作的实施流程、主要渠道、工作标准,突出重点教育内容和重点教育人群,明确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避免传统教育工作的随机性、无序性和短期性。

(二)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协调机制。我国金融消费者群体大、金融知识普及率低,消费者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低。应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协调机制,鼓励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金融消费者教育。政府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编制金融教育预算,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教育平台,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与行业协会、监管机构等协调配合,使金融教育更具直接性、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金融监管机构要制定金融教育总体规划,明确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的职责,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监督。

(三)培育高素质的金融教育队伍。优秀的金融教育队伍是推进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是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网点在金融消费者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定期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知识培训,构建专业的金融教育人才队伍。二是组建金融消费者教育志愿队伍,由各级人民银行牵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高校及其他社会团体中招纳优秀人才,按照金融知识类别,将志愿者分组,组建多支关于银行、证券、保险、法律等志愿者队伍,定期在社区、学校、农村等地进行扫盲式金融知识教育。

(四)制作编著优良实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教材资料。金融知识的表现形式对金融教育效果影响巨大,特别是在现代传媒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知识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对金融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建议组织金融监管和高校研究资源,组织编著科学、系统、实用的金融教育教材,不断完善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金融教材体系,同时制作光盘、电子、微信、视频等形式的教育资料,为深入推进金融教育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支撑。2014年,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编著的《金融知识普及读本》在金融教育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教育推广价值和实用性较高,为消费者了解学习金融知识提供了范本。

(五)建立开发多元化金融教育平台。一是纳入学校课程。将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中学、大学两个阶段的金融知识系统学习,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持续提高消费者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学校课程包含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货币知识、金融业务常识、投资理财知识、金融消费风险、消费者权利义务及金融消费维权知识。

二是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站。设立县、乡、村金融宣传教育工作站点,开展系统性金融教育扫盲,以点到面,形成覆盖全国的教育网,逐渐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教育滞后问题。

三是设立金融消费教育网站。通过专门的网站,为民众提供金融消费课程,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金融教育规划,为各年龄段、各文化程度人群提供学习材料。同时,网站设置在线答疑和测试反馈功能,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定期检验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程度,为金融教育有效性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是发挥12363热线咨询功能。从目前12363热线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功能集中于投诉,而没有充分发挥金融知识咨询功能,且热线接听理人员限于业务知识结构,提供专业的金融咨询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议完善12363热线的咨询受理机制,设置语音提示功能,将咨询内容划分,按照消费者咨询类别转到人工台,由业务人员负责解答,进一步提升12363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深度和广度。

(六)积极发挥“金融知识普及月”集中宣传作用。一是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当前的信息时代并不缺乏信息传播渠道,被大众广泛认可的信息获得方式必然是金融宣传的最佳方式。要结合现代传媒渠道,不断创新和改进宣传方式,使金融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容易被大众接受,切实普惠百姓生活。二是总结成熟宣传经验,提升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金融宣传是一项具有总体规划的系统性工程,应立足金融消费者长期教育的全局,深入推进,不断修正,持续完善,不仅继承前期宣传经验,更进一步总结归纳新做法和新经验,为不断提升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有效性和覆盖面提供有益探索和经验,以便相互借鉴和推广。

(七)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效性评估。针对金融消费者教育情况进行定期调查评估,综合采取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依据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金融知识结构缺陷,查漏补缺,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效性评估体系,节约和优化教育资源,推动金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金融宣传广度、深度、方式决定了宣传有效性,其程度水平对金融教育前后金融消费者知识素养和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建议探索建立推进金融消费者素养调查制度,及时掌握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有效提升金融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振华.金融消费者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黄华,徐锴,王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3,(5):160。

[3]王华庆.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J].中国金融,2013,(8):9-11。

[4]王兆星.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系列谈之十[J].中国金融,2013,(11):20-23。

[5]张轲.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1,(8):150-158。

The Study on Issu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s

NIE Wenyuan

(Yul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ulin Shaanxi 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