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例6篇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专升本  图书馆  现状  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文献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应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优化服务水平。笔者就所在地区四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进行探讨。

        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知识信息支柱。经费紧张、经费短缺是专升本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馆舍、馆藏的主要因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中,有两个标准:一是生均图书100册或年新购图书6册/生;二是馆藏结构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地区四所高校统计,多数院校图书馆藏书在升本前一般在40万册左右,而在校生规模一般在7000人左右,馆藏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对于馆舍而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面积均在6000-10000平方米之间,平均在1-1.5平方米/人,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生均2.03平方米的标准相差甚远。

         在专升本过程中,为达到验收标准,大都采取突击采购图书的方式来增加馆藏量,尽管使馆藏数量达到了本科院校的馆藏要求。但难免出现重量不重质,馆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升本后本科院校的馆藏大多由原来多校合并而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再升本前的馆藏,升本后“过时”的很多。

         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读者数量的不断扩大,原有学科专业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新学科专业的设置等因素,使得科研、教学类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协调。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升本后高校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本科教学、科研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高质量文献资源,保证藏书的有效性、针对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本校新开专业,重点学科领域的书刊。按标准进行加工、及时投入流通。还要注意电子文献信息的采集,以电子文献信息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侧重网络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与院校专业紧密配合、咨询、统筹规划电子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本校读者利用率高的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录用缺乏规范性,进人渠道较多,人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以及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大部分环节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和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承担。即使有受过图书情报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也是个别情况,所占比例很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应逐步达到60%以上。实际上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以本地区为例),大专学历占60%,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一小部分。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建立关内业务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开展岗位培训,可以短训班的形式,通过馆内集中学习、业务培训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一线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培训。一方面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跟上图书馆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步伐,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保证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图书馆员还要具备先进、高超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再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兄弟院校、地方图书馆馆员进行业务理论交流或请相关专家和业内的学术权威进行指导。

        3引进专业人才,改变馆员结构。有计划的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和有关本校学科所需的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在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使馆员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和技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

        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传统服务、常规服务、低层服务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上,要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由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1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应给他们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信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针对有基础的读者较详尽的传授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2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意见簿,开设读者意见箱。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和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3保证充足的开馆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时间是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一大愿望。

         总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再造,馆员职业规划,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鸿滨 《试论专升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难点及对策》

【2】李静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养成》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2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部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馆藏图书 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 统计

本文以2012年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分析对象,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6.0软件。

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88所、本科院校844所,本科院校中,985计划院校39所,985计划外的211工程院校77所,其他普通本科院校728所。由于独立学院及分校办学点隶属关系复杂,能提交有效数据的这类院校极少,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或办学点隶属于校本部,本调研不对这两类院校进行单独统计。截至2013年6月,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共有584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2012年度的数据,其中985计划高校图书馆31所,占该类图书馆的79.5%,985计划外211工程高校图书馆39所,占该类图书馆的50.6%;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292所,占该类图书馆的40.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222所,占该类图书馆的17.2%。有14所高校图书馆提交的数据缺失值超过三分之二,予以剔除,其中985计划高校图书馆1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8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5所。因此,本研究所分析的数据来自570所高校图书馆。

1 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还未有比较权威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估算值,笔者利用均值估算与分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推算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的近似值。笔者还用总体均值来验证这一分层推算结果,验证结果说明了分层均值估算法所估算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更接近真实值。我国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1833131317册。

由表1可看出,如果将四类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约为18.33亿册;如果利用总平均值来估算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约为24.18亿册。分层均值估算法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差异,因此其估算值更精确,更接近于馆藏图书的真实状况。从表l可看出,馆藏纸质图书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呈现出递减趋势,体现出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纸质藏书的层级差异特性,这一特性与人们的实际认知是一致的。笔者分别对四类高校图书馆所藏纸质图书之数量进行t值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了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差异,笔者将纸质图书分为中文纸质图书和外文纸质图书进行论述。

1.1 中文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借用统计工具,可估算出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值与合计值,并用总体均值所算出的合计值作参照,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1711988561册。

由表2可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约17.12亿册。从馆均值上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图书馆。

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状况见表3。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中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99607677册。

由表3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9961万册。高校的类型不同,其图书馆的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也表现出差异,呈现出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向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依次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人们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认知。笔者以学校类型作为分组变量,以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存在较大差异(F=3.539,p=0.015)。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仅能揭示出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中文纸质图书的总体状况,如果要分析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买能力,需要引入“年度图书购置费”。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费的具体情况见表4。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545952358元。

由表4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经费约25.46亿元,重点高校馆均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馆均值。利用表3与表4中的数值,可获得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价格,即25.71元/册,2012年度全国中文新书平均价格为52.23元/册,高校图书馆年度中文纸质图书价格明显低于全国新书价格。按照从985计划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这一顺序进行统计,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价格依次为:39.24元/册、35.77元/册、24.48元/册、24.34元/册。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统计数据,2012年度,全国文艺类图书最贵,平均定价已达85.81元,社科类图书平均定价为74.53元,生活休闲类图书平均定价达44.88元,科技类图书平均定价为57.43元,少儿类图书平均定价是23.17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平均价格越高,表明它们更倾向于购买类型全、质量好的文艺书籍、社科类图书及大部头的工具书。

1.2 外文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馆藏总量见表5。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96594207册。

由表5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约0.966亿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的5.6%。985计划高校处在我国高校金字塔的塔尖,所藏外文纸质图书相对较多,馆均值是普通本科院校的10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27.5倍。高校图书馆所藏外文纸质图书处在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年度购置量见表6。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外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095567册。

由表6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209.6万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2.1%,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年度外文与中文纸质图书的采购比例依次为:7.6%、2.3%、2.2%和1.5%。这些说明了外文纸质图书采购的比重能大体上传递出该校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及学术能力的强弱,中外文纸质图书采购比例可作为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一项指标。高校图书馆馆均外文纸质图书的采购量与馆均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呈现出中强度相关(PearsonCorrelation=0.405,p

由表7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约2.59亿元,占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10.2%。从985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外文、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比值依次为:62.7%、19.4%、10.2%和1.3%,这一比例揭示出外文纸质图书是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图书购置费中的一大笔开销。外文纸质图书购置费与中文纸质图书购置费呈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444,p

2 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2.1 中文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对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进行分层统计,利用分层平均值来推算各层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总册数,其总量约为21.66亿册,比中文纸质图书多4.54亿册。中文电子图书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重要资源,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时,应将中文电子图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累积状况见表8。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购置中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165597938册。

由表8可知,中文电子图书累积量与中文纸质图书累积量存在弱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354,p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617092984册。

由表9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约6.17亿册,是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6.2倍,表明电子图书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资源。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中文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比值依次为:7.17倍、9.12倍、4.82倍、7.33倍。不论哪种类型的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采购量已远超中文纸质图书采购量,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与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不具显著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013,p=0.786)。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约0.32元/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的1.2%。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依次为:0.84元/册、0.24元/册、0.49元/册、0.16元/册。我国出版社主导的电子书定价大约为纸质书定价的10%左右,数字化阅读者能接受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27元。高校图书馆所购置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远低于出版社向社会销售的电子图书平均价格,可能是因为高校图书馆购买量大,享有团购优势,所购电子图书大部分为非畅销的学术图书。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费的合计值累加,约200204712元。

由表10可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度电子图书购置费总额约2.002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57.37%、高职高专院校占26.24%、985计划高校占10.38%、985外211高校占6.01%。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是高校电子图书市场中的主要消费群体,但从单个图书馆来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购置量还是占绝对优势。

2.2 外文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总量见表11。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购置外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146302445册。

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电子图书总册数约1.46亿册,是馆藏外文纸质图书的1.51倍。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所占全国高校外文电子图书总藏量的比例依次为:20.71%、18.77%、37.96%、22.56%。从馆均值来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是普通本科院校的10.2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30.3倍。利用一元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馆藏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外文电子图书馆藏量差异明显(F=30.272,p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年度购置状况见表12。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的合计值累加,总量为49600488册。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4960万册,是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23.7倍。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与外文纸质图书的年度购置量之比分别为:53.9倍、72.9倍、23.5倍、0.6倍。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年度购置量与年度总经费呈微弱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247,p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的合计值累加,总费用为103458458元。

从表13可看出,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费用约1.035亿元,仅为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费用的51.7%,其中985计划高校是125.4%、普通211高校是97%、普通本科院校是45.4%、高职高专院校是4.1%。重点高校图书馆不仅注重中文电子图书的购置,还非常注重外文电子图书的购置,两者处在同等重要位置。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费占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39.97%,而国外电子书是纸质书定价的50%-70%,美国亚马逊书商曾推出9.99美元的电子书,销售火热,但当其价格涨至12.99美元时,很难销售。我国高校图书馆所购外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比国外电子书的平均售价低,主要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具有采购外文电子图书的规模优势与学术专著非畅销等特性。高校图书馆所购外文电子图书均价约2.09元/册,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外文电子图书的均价依次为:1.86元/册、2.45元/册、2.03元/册、6.34元/册,这一数值也说明了采购规模越大,外文电子书的价格越低。

3 对发展馆藏图书资源的建议

3.1 电子图书及图书价格应作为馆藏评估指标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中,馆藏评估指标主要考虑图书更新率及生均册数等,这些指标只反映出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数字环境对馆藏资源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报告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的电子书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阅读纸质图书4.39本,电子阅读已成为普通公众阅读的新方式。从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看,中文电子书是中文纸质图书的1.26倍,外文电子书是外文纸质图书的1.51倍,电子书已在图书馆借阅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馆藏满足率有很大影响。

从价格上看,中文电子图书约0.32元/册,外文电子图书约2.09元/册,是中外文纸质图书价格的几十分之一。在图书馆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适当购买电子图书可增加图书品种,从而提高馆藏资源满足率。纸质图书属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内的指标,高校图书馆对这一项指标更加重视,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与外文纸质图书总藏量呈强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634,p

图书价格影响图书质量,图书价格的下限是成本,上限是读者对图书价值的认可度。纸质图书均价高,表明其质量整体较好。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不论是中文纸质图书还是外文纸质图书,其平均价格呈依次递减趋势,这一趋势与笔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际观察是一致的。笔者建议: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中,年度馆藏图书购置平均价格也应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其参考价格应以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当年度图书均价为依据,或由高校图工委定期年度图书均价,以此作为高校图书馆购置图书价格的参照标准。

3.2 建设特色馆藏,实现区域联盟

不论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高校图书馆的年度文献购置费在年度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见表14。

注:由于年度购置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是定比变量,故不用众值来描述。

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年度购置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呈逐级升高趋势。这一现象表明: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年度总经费非常有限,除去购置图书资源,余下能做其他用途的经费非常有限。如果能够集中有限经费购置特色资源,减少非特色馆藏的经费开支,有利于缓解经费紧缺的矛盾。在书价上涨压力下,高校图书馆利用有限经费发展特色馆藏资源,从而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可为高校创造更大价值。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不能满足各院系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区域图书馆联盟中去,实现联盟高校读者借阅证互认互通,从而实现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一盘棋。只有参与区域图书馆联盟,才能让高校图书馆既能保持自身馆藏资源的特色建设,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3.3 共享区域联盟的图书采购数据

高校图书馆购置的图书资源,应当先保证质量,其后才是增加种类和数量。品质好的图书均价高,而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所购置的图书均价普遍偏低,有为达标优先保障图书册数的嫌疑。当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采用了图书均价这一指标时,高校图书馆购书关注的不仅是数量,还会注重图书质量。此时,共享区域联盟内部的图书采购数据,就能起到联盟内图书馆协调采购之目的,进而实现图书质量提升,图书满足率也会增加。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4

1 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功能

1999年于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科学理事会在《科学议程-行动框架》中指出:“各国当局及有关资助机构要推动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在公众科技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我国在2007年由中国科协办公厅下达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指出:“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1]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之一,这已成为不可置疑的事实。

在科技馆建设中,基础设施与展品投入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以鼓励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而杜绝一味扩大投资的盲目性;要关注发达国家的科技馆展厅面积从占总面积的50%到25%而逐渐变小,却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对于许多已建成开放的科技博物馆馆而言,在硬实力已基本成为定局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科技馆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须重视软实力的提升,打造科技馆品牌教育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此就撇开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对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单独进行研讨与探索。

2 浙江省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尤其是最近五年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功能不断强化,各馆开展的教育活动数量不断增长、形式不断丰富、项目有所创新,从原理只有简单的依托展览的科技培训、科学表演等,发展到目前各馆依托各种馆内资源从事科学表演、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冬夏令营、科技培训等各项活动的开发与实施。[2]

浙江省科技馆就是活跃于其中而颇有代表性的一员,其近年教育活动工作的创新拓展,令人耳目一新。

2.1成为科普服务的平台与桥梁

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作为全国第二批馆校结合的试点单位,浙江省科技馆成为勇于实践的弄潮儿:将每年举行的全省“中小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 决赛地点设在省科技馆;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科学课竞赛活动”,把学校科学课的课堂“搬”到科技馆展厅;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结合科技馆展品展项,出版了《科技馆奇妙夜》、《最受全球小学生喜爱的趣味科学实验》等4套科普系列丛书。

我馆还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无线电工作室,旨在为国内外无线电爱好者提供学习研究无线电技术及加强交流的实践阵地。

借助外力,搭建教育活动的平台是科技馆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2.2促进研究性团队的建立与提高

教育活动设计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离不开建立一支高素质学习型的理论研究队伍,浙江省科技馆积极展开学术交流,以促进研究性团队的发展。

2011年浙江省科技馆举行多次高级别的培训。邀请澳大利亚科技馆专家与西澳大学教授,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现代科技馆运行管理的关键因素”研讨培训,在展厅借以互动形式,发扬探索精神,针对展项时而讲解,时而启发,时而讨论,时而延伸;邀请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培训师来我馆,进行“如何争做一位优秀的科学诠释者”主题的培训,以交流、互动、演示及点评的模式进行教学;承办首届全国科技馆馆长培训班,近60位馆长围绕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展览设计、展品开发、展馆活动等各方面展开热烈研讨。

浙江省科技馆协会成立大会也与众不同,以90分钟的网络论坛开场,凭借巨幅视频画面和同声传译,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馆人和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同行们展开了一场小型的国际科技馆论坛。

理论研究在全馆已蔚然成风,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全馆员工有19篇论文被会议选中,并编入论文集。

2.3促进社会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我馆十分重视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发教育活动,并努力发掘新的合作方。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2012年我馆与松鼠会共同策划“首届菠萝科学奖”的合作事宜,成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菠萝科学奖”以“向好奇心致敬”为主题,通过奖项的评选、校园暖场、科学集市、科学论坛、颁奖晚会等多样的活动形式,邀请科学家、演艺明星、网络名人、意见领袖等共同参与,凭借电视直播、录播、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全新的、跨界的既好玩又有意思的科学传播活动,创新了科普工作的形式、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包括新华社、香港卫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活动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宣传报道。

徐延豪书记非常欣赏 “向好奇心致敬”这个主题,带着好奇心专程从北京赶来,把一个艰涩严肃的科学问题用宽松好玩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他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

2.4成为科协工作的载体与标杆

浙江省科协有“科学会客厅”、“科技咖啡馆”、“科普连线”、“科学行走”等

“四科活动”。都是通过我馆具体承办,如“科学会客厅”,先后邀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现场交流,已经举办了十多期;“科技咖啡馆”在杭州年轻人中有较大影响力,近期还邀请了俄罗斯现役宇航员,举办了“宇宙无疆界”活动;“科普连线”会在网上直播肾脏移植手术;“科学行走”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如PM2.5可入肺颗粒物问题,就带领公众走进气象局。

其实,省科协的职责是领导全省的科普工作,但具体工作有不少是通过科技馆去实施或实现的,其中既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会,也有群众性的科普活动,而且科技馆参与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3 国外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现状

我们再来看看发达国家的科技博物馆又是如何开展教育活动的,它们都有为学校提供教育活动的传统服务,科技馆被认为是非正规教育中教育色彩最浓厚的地方。

1995年美国政府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技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开始向标准靠拢,各种服务活动主动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一书,曾针对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关系指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在未来将有重大的发展潜能,这种学校和博物馆间所形成的“共生关系” (symbiotic relationship),除了使博物馆和学校的功能得以相辅相成之外,广大学生也从中受惠。[3]

英国要求小学开设科技教育,小学教师往往把孩子们带到科技馆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学校的学生到博物馆上课,或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义务为学生讲解辅导,或结合学校教学带领学生赴展厅参观并讲解,或预约利用博物馆的实验室演示各种专题的科学知识。[4]曼彻斯特大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对学校的培训教育服务对象有12万,它的教育培训计划排得很满,以至于报不上名的学校不能参加培训而只能组织参观。

德国的曼海姆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活动预约系统(Booking system),应用预约软件获取来访者的各种信息,并自动生成确认函返回;博物馆讲解(Tour Guide),预约一个主题,讲解的过程与观众有较多的互动;项目演示(Demonstration),针对一些古老的机器或者工艺所做的项目演示。

法国最典型的代表即“星期三现象”,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都不上课,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博物馆就是他们的一个好去处,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都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并为他们提供许多服务项目,学生们则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学习。[5]

4 借鉴与对策

4.1借鉴

由于欧美国家的政府与社会、博物馆与学校的体制机制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他们在运作、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我们未必能学;而教育活动本身的模式受体制机制影响较小,而且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等学术性的成果,这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例如欧美博物馆十分重视对学校教育项目的研发,并将其视为“馆校合作”的核心与关键。它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项目研发部门,自主研发对不同受众的教育项目,由此而形成一批颇具特色与内涵的科学实验和课程等品牌教育项目,以供学校使用。在教育项目的研发中,他们非常重视受众的心理与需求研究分析,基于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设计针对性教育项目,因材施教。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总体表现出三个特点:设有互动、多样化的教育菜单;注重全过程的营销教育项目;强调多元化的教育合作模式。[6]

对照我国,诸如设立专门的教育项目研发部门,建有策划、实施、宣传、评估、反馈等功能的教育项目管理体系、重视对受众的心理与需求研究分析等问题,都是我们所欠缺或薄弱而必须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4.2对策

针对我国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我们在此提出主要对策。

4.2.1加强理论研究

国外科技博物馆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原则和方法。例如在美国,Anna Johnson提出了对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管理信息、策略与技巧、同时涉及师资培训、网络技术、展览教育意见如何与人合作开展活动项目、进行评价等内容。[7]在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的收集方面,《美国的科技博物馆》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各类科技博物馆的展览及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中国科普研究所的钟琦于2008年整编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对国内科技博物馆所开展的几十项教育活动进行了案例的整理和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科技馆的教育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下的系统研究还是鲜有所闻,急需加强。我们需要理论研究在数量与质量的增长,以保证指导科技馆的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4.2.2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

对于任何一个科技博物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为没有人的技能、知识,一个博物馆将难以为继。人力资源还包括观众,科技博物馆必须要面向观众,了解他们的需求,促使他们参与、融入。因此博物馆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展品,而是员工和观众。[8]

我国科技馆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为科技馆专业人才偏少,且专业与结构不够合理。科普辅导员为科技馆的重要人员构成,笔者曾将其视作为代表把日本科学未来馆与浙江省科技馆加以比对:未来馆人员构成方面年龄分布合理、学历较高、专业对口;工作职责方面除展项讲解外,还参与展品开发、课题调研;发展方向方面5年后再行分配到其它重要的社会领域,已由政府定为制度。[9]总之,日本未来馆的科普辅导员的素质更高,工作更具挑战性,更能发挥积极性,而且真正做到了人才流动。

科技馆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一流的科技馆首先应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而我国正处于新建、扩建科技馆的高峰,对员工的选择与培训尤为重要。

4.2.3注重受众研究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机构制度,资源建设,服务,馆员队伍

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立校之本。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对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检查。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自然也是评估考察之重点。如何利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个契机,促进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准确定位,完善机构制度

高校图书馆想切实做好迎评的各项工作,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在学校中的定位问题,认清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把握自己努力的目标方向。图书馆应立足于本科教学服务,搞好自身建设,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其次图书馆的建设、规划与定位要与学校定位相符合。每个学校均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培养的人才层次也不尽相同,图书馆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当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师生人数、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而定。唯有如此,图书馆才能在传统与数字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大环境更好的规划发展。

1.1学习评估标准

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有关图书馆的合格指标(C级):生均图书量和年增新书量是评估中的硬指标;优秀指标(A级):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优秀指标主要是从图书馆办馆条件,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科学管理等方面来考察,可称为软指标。

迎评期间,馆员普遍感觉压力很大,管理层忙得团团转,基层工作人员也是任务一个接一个,但是对于上述标准内容了解并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因此,很有必要组织全馆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指标内涵说明》等文件。明确评估标准,理解指标内涵,让每一个馆员都领会图书馆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评估,从行动上支持评估。与此同时还应该细化评估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通过对评估标准的学习,让每个部门、个体明白自己在努力的方向,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整体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他们感到责任感,而不是压力感。从而在全馆形成“班子一心,上下一心,全馆一心”的良好评估氛围,在保证全馆正常工作秩序基础上,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使整个迎评创建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1.2找差距,学经验

在有了明确的定位,又仔细研究了评估细则后,应该积极找差距:一方面是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一方面是与同类别层次院校图书馆的差距。所以,对照评估指标,到其他院校图书馆考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图书馆迎评经验是十分有意义的。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先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保持前进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同等规模院校图书馆的经验,由于办馆条件比较相近,这类图书馆的经验可参照性强,一些方法措施的学习实际性比较强。在对其他图书馆的不断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本馆的优势,又能清醒认识存在的不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明确努力方向。在考察完毕后,还应将调查形成书面报告,既上报领导又下晓全体馆员,让每个人都能保持学习的动态。

1.3健全机构制度

在高校的评估中,对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管理手段先进”。要达到“管理手段先进”,则必须从管理的基本职能出发,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各种管理资源进行创造性改革或重组,建立科学有效的机构和制度。使组织管理工作处于协调和良性发展之中。当然,图书馆机构设置不能完全按理论上的模式进行实践,而要尊重传统、面对现实,结合图书馆各自的特点、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原有基础进行,并坚持“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同时,完善、合理、规范的图书馆制度也是深化管理的重要方法。图书馆要根据各自岗位的服务性质、目标,根据图书馆馆藏文献、馆藏规模、设施设备等技术条件和服务环境的不同特点,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使其符合图书馆开放性、时效性、共享性信息服务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图书馆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实现便于管理,利于服务,实现“管理手段先进”。

2.资源建设,有序有效

由于评估标准中要求高校图书馆生均图书(册生)100册,生均年进书量4册,这个硬性指标在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后,基本都达到标准,但图书馆应该进一步优化馆藏。在迎评促建过程中图书馆应坚持:以学校教学、科研需求为第一要着;瞄准学校发展方向,确定发展方向、自身特色和藏书建设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规定收藏范围,藏书重点,采购标准,制定当前和长远的藏书建设计划,杜绝因盲目采购而破坏整个馆的藏书结构。

2.1优化文献结构

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文献的建设过程中,应破除过去“重藏轻用”做法,追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搭建科学的藏书结构。通过对读者调查、借阅分类统计、读者群统计可及时调整采购方向和各类文献的采购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和满足状况,科学、合理地分配文献购置经费,调整文献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力争使有限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2.2紧抓数字资源建设

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应该是馆藏资源类型多样化、馆藏文献数字化、管理手段人性化、服务方式网络化和多样化。虽然评估方案中没有给出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评估标准,对“数字化图书”仅做参考。但我们不该为了达到纸质文献标准,而限制数字图书馆建设,厚此薄彼,滞后了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图书馆努力争取购买经费,把经费用到点子数据库上,同时还应自力更生,自建特色数据库。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工作,引进统一检索平台,提供异构数据库一站式检索服务,简化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操作,提高检索效率,并向集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重视其它非书非刊资料,如磁带、光盘、缩微胶片等文献载体资源的建设,根据读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图书馆只有通过多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才能形成具有印刷型文献、本地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多元化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为各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3机构人员保障

在优化文献方案后,必须有足够的机构人员来保证方案的实施。在图书馆的文献建构过程中,采访人员是先头部队,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必须清楚了解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需要知道图书馆需要购买哪些专业书籍;其次,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特色馆藏,同时更要明白图书馆的原有馆藏情况、各类图书的分配比例及师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以做到购买图书有的放矢。同时,为杜绝盲目采购,可成立一个由校内专家组织的“学科专家顾问委员会”,由他们提供所在学科的书目及出版信息,并参与制订馆藏发展计划,对图书馆采购提供咨询并实行监督,发挥图书馆与系院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克服因为图书采访人员的学科局限而导致的馆藏偏狭。

3.以人为本,深化服务

从评估的各项标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图书馆深化服务:最大限度的向读者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文献信息,最大限度地创建充足的空间、完善的基本设施,真正为读者提供方便、优雅、人性化的服务,以此满足读者在文献需求过程中衍生的受欢迎需求,被理解需求,被尊重需求。

3.1个性化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走知识服务道路,不能只停留在检索和传递的服务,而应该是一种提供解决办法的服务,用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野,丰富的资源,为老师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咨询方案。

由于高等院校大多承担着一批国家或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满足读者科研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图书馆应主动与有关教师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收集最新研究动态,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料,编制专题文摘、索引,通过校园网提供光盘检索服务,建立服务档案,从科研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

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特色服务。图书馆可与教务处合作,编制历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题录,供应届生参考,在借阅方面,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优惠,如增加借阅书刊册数、延长借阅期限等;在就业信息方面,图书馆可设计就业信息服务的方案,通过购置大学生就业辅导书,编辑面试技巧,相关法律,向读者推介就业指导信息,帮学生节省时间精力。

3.2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深化服务的表现,它传达了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是图书馆与读者最直接的视觉沟通。

图书馆通过馆舍建设、设施、布局、美化、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一个优美和谐人文的环境,会让读者学得幸福,学得主动,会让馆员工作得开心,效率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且,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导读服务,将教育意义深远、内容健康的社科读物推荐给读者,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同时可举办文化展示活动,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配合图片等有关资料,举办专题展览,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开阔视野。

实践证明,文化环境的建设对图书馆馆员良好文化素养的养成产生有益的影响,对来馆读者培育高雅情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馆员凝聚力的生成和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意义深重。

3.3加强宣传咨询工作

图书馆应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使用读者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如适时更新图书馆网页,加大对用户教育等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宣传力度;设立咨询总台,及时或限时解决用户的咨询问题,并注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书馆与用户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根据需要印制各种宣传单,包括OPAC查询功能、馆藏重要资源、电子图书、种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及使用方法、新推出的服务项目等,将其印成活页宣传册,并设立派送点,供用户免费索取。还应该特别重视导读及图书推荐工作,馆员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导读目录”、”推荐目录”和”导读小报”等宣传资料,并根据用户的年级、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为读者推荐图书,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四、馆员建设,敬业专业

在迎评中,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并非每个学校图书馆都可以拥有宽敞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无法做好服务。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可见,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对于评估至关重要。

首先,图书馆必须全局考虑,带动全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馆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他们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树立进取学习的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风貌。同时应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组织他们参加现代化管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更熟悉馆藏,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学生求知、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以专业敬业精神获得学生尊重。其次必须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培育人才,注重激发少数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要深化信息咨询服务,造就具有高信息资源处理能力、较好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能的复合型咨询专家队伍。最后,在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方面,要求制定各种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馆员岗位流动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加强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增进馆员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求制定完善的馆员培训制度,通过馆内培训、外出培训与请专家学者来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加强馆员技能素质。

综上所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是一个发展契机,对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也是如此。图书馆应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建设”的原则,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大力建设和优化与学校各学科和专业相吻合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规范的管理、特色的服务迎接评估,使图书馆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水准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教高厅[2004]21号. 2004.

[2]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Z]教发[2004] 200号文件, 2004-06-11.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Z]. 2002.

[4]艾新革.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图书馆建设之辨析[J].图书馆界,2007(1)

[5]张洁.高校图书馆应对本科教学评估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7,(1):47-48.

[6]谭静.反思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影响[J].情报探索,2007(6)

学校科普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 科普 “十二五” 科普场所 科普活动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是强国图治的良方和开启民智的钥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科学的希望,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因此,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努力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养的需求,但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公众对科普需求大幅增加,科普能力建设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其表现为科普基础设施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设施规模与布局、展教资源规模与质量、展陈设计与活动策划能力、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及管理机制等方面。

故提高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为公众创造接受科普的机会,满足不同人群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1“十二五”期间我国青少年科普场所工作基本情况

1.1 青少年科普场所发展稳定,东西部差距不断缩小

2011年,我国共有青少年科技馆(站),705个,比2010年增长13.53%。我国青少年科技馆(站)覆盖面广,全国各地区都建有青少年科技馆(站),每个省份平均约有23个青少年科技馆(站)。2011年,青少年科技馆(站)共举办科普(技)讲座24588 次,有75.57万人次参加;举办科普(技)展览7108次,吸引了809.80万人次参观;举办了4747次科普(技)竞赛,共有599.36万人次参加。教育部门的青少年科技馆(站)数量最多,达到332个,占总数的53.46%。其他部委的青少年科技馆(站)建设同样离不开各级教育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因为这些青少年科技馆(站)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的学校。

1.2“部门联合,共同建设”是教育系统丰富青少年科普场所资源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联合公安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档案局、国家粮食局、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单位,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系统资源,建立多类型、多主题、多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例如“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综合利用校内外阵地等多种社会资源,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截至2013年底,部级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61家,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51家,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430家(其中,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80家,部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87家,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两批95家,全国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实践基地100家,全国中小学预防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3家,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4家,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2家,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批19家)。

1.3“以评促建”是教育系统推进内部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门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和校外教育机构通过参评各级“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和 “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工作,“以评促建”推动校园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中小学校自身科普教育综合能力。

据统计,在1046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专门针对青少年科普服务的场所共有94家,占总数的9%,其中建在中小学校内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有15家。在省部级、地市级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比例会更高,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江苏省命名的100个“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都是依托于各个中小学校建设的,而30个“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当中有10个是青少年科普场所,包括8家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和2家中小学。

1.4组织竞赛性的科普活动推动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

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主办多项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青少年科技馆(站)的内容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2014年举办的全国性的竞赛有:“第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十四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据统计,2011年,教育系统总共开展科普(技)竞赛2.05万次,占全国科普(技)竞赛活动总数的38.31%,是排名第2位的工会系统的2.28倍,吸引1847.62人次参加。

1.5加强中小学教师科技技能培训为青少年科普场所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了“国培计划(2014)――示范性项目”、“国培计划(2014)”――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市管理者与骨干培训者高级研修班等培训项目,强化信息素质教育,为基层青少年科普提供了人才保障。

2国外青少年科普情况总结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尤其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在青少年科技站(馆)建设和青少年科普工作中的发展方式和做法,包括在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积极设立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建设科学中心和科技馆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时学习和借鉴。

2.1积极设立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国外由不同类型的机构发起设立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科技俱乐部的组织及活动形式大致相同,一般都由大学教师或科技人员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对某学科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利用特有的资源,提供学生研究所需的师资、设备、技术、组织青少年成员参加科学实验研究、科技问题辩论竞赛、野外考察、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俱乐部以科技团体作为发起者居多,也有的是在政府有关机构的支持下建立的。

2.2大力建设科学中心和科技馆

美、日、英、法、德等国家不仅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而且在展览形式及内容上不断求新。动手型展览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中心和科技馆办展的主导形式。美国科学家基金会投资160万美元资助波士顿科学馆开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参与这种形式的展览活动,青少年既领略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又磨炼了研究能力。美国科学家基金会近年来资助的展览项目中很多是巡展性的,如“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巡回展旨在展示声音和音乐的物理原理,有助于形象地理解声波振幅等一系列概念。该展览自1998年开展以来,在美20多家科学中心巡展,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博物馆宿营(camp-ins)是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种流行做法。周末让少年儿童留宿博物馆,为他们安排各种科技项目体会科学的乐趣。伦敦科学博物馆很多馆营活动是专为女学生安排的。

美国还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让青少年设计制作展览、担任博物馆的自愿辅助人员甚至有薪的兼职工作人员,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传播能力。美国科技中心协会实施的Youth ALIVE计划全称就是“青少年通过(在博物馆)学习、参与、当自愿者和做工作人员取得进步”。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招聘青少年作为展览阐释者,即科普辅导员,初中生担任中心的“实验室助手”,高中生担任夏令营的“野外科普活动助手”,大学生可获得有薪的实验室助教职位;创建女孩俱乐部,提供制作展品和展出的机会,聘请女科学家指导她们,讲解展览背后的科学原理,还请女木匠、女电工、女焊工帮助女孩制作展品。

科学中心和科技馆还有一项日益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支持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国外的普遍做法是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举办教师研讨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技能,推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系统改革项目,以使各中小学能提供高质量的、探究性强的科学课程。

2.3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美英等国家除了利用科学中心、博物馆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外,还通过科普组织、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主要形式包括办好科普讲座、安排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积极组织科技竞赛以及让青少年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科普讲座。在现行的各种科普方式中,科普讲座简单易行的做法,为国外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等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而被广泛采用。办好科普讲座的主要是讲演者既要有丰厚的科学知识,又要有高超的讲演艺术,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知识及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演气氛。

研究人员到学校。安排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已成为许多国家加强科技教育的首选方式。美欧国家的著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被邀请到中小学校与学生见面,与学生一起畅谈科学问题,一般性的科技人员,通常被有组织地安排到中小学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活动。

科学营地。科学营地一般安排在暑期,科学营地因能为青少年提供集多种科技活动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内容,受到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最有名的科学营地要数美国国家青少年科学基金会举办的国家青少年科学营地(NYSC),宗旨之一是培养富于思想的未来科学界领导人员。NYSC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注重学生的全向发展,HYSC不仅举办科学讲座,而且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解伦理、风险评估、司法制度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培养未来优秀科学家及科学界领导者的多方面的素质。

科技竞赛及博览会。科技竞赛及博览会是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支持和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及创造力的绝好形式。国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除了传统的科技知识问答赛之外,越来越多地采取了让学生竞争完成科技项目的比赛形式。科技博览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研究成果的机会。美国的两项赛事影响最大: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STS)和国际中学生科学工程博览会(ISEF), 每年,科学服务社都要在全美范围内通过研究项目竞赛和学业成绩考察方式选拔40名在科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为他们提供奖学金,送他们上优秀的大学,激励他们从事科技职业。由于是博览会性质,每位参赛学生可有一个小展台,用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内容除了文字说明外,还配有实验模型和样品的展示等。

科学研究活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让他们直接参与或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美国从70年代起一直实施“学生――科学家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学生――科学家合作伙伴关系对科学家和学生都有好处。对科学家而言,让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收集有关地理环境和物种变迁的数据再合适不过了。学生们也因为能参加真正的研究项目,能与科学家接触和交流而感到新鲜有趣。较之配合科学家的科学调查更进一步的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是组织高中生到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见习研究,这种活动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了在真实的研究场所进行动手研究并实地了解科学研究职业的机会。

3“十二五”期间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的存在问题

3.1青少年科普场所的科普资源缺乏吸引力

目前,有不少青少年科普场所的科普资源以古板、说教、形式雷同或有形式无内容类型的资源居多,开展的活动也多为科普展示,趣味性和多样性不足,更新速度非常慢,很难对探索欲强烈的青少年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和新鲜感。

3.2青少年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校内、校外机构主管部门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建设时,容易各做各的,缺乏统一规划,校外科普机构难以形成对学校科学课的指导。往往在校外展示项目的是学生早已在学校学过的,没学过的也是当场一知半解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此外,由于校外科普教育机构的资源有限,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一般都很难提供从小学到高中9年义务教育全覆盖的科普资源和科普教育辅助工作。

3.3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

科技辅导员是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科技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不少地方工作无人抓,活动无经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科普工作者自身科学素养不足也是造成科普场馆不吸引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言,科普场馆教育内容结构常常是滞后的。这一特点对其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科普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仍然习惯于满足于向学生传输固有的、老面孔的知识,没有意识和能力展示高新技术,往往只看重展示项目的外包装的美观新颖,轻视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种状态有碍于前沿科学知识的普及,在本质上也与当代社会对科技后备人才的要求相悖的。

4“十三五”期间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的建议

在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希望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4.1加快优质科普资源落户基层青少年科普场所工作,提高吸引力

一方面,加强基层青少年科普场所的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获取网上的优质科普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基层青少年科普场所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场馆的合作交流,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场馆获取优质科普资源。

国内青少年科普场所近些年来的建设现状以及国外的优秀经验表明,优质的科普资源对于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科普场所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更加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兴趣以及更加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例如国外的一些科普竞赛、科技活动等等,多多提升青少年的参与程度,这将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积极融入科普教育的氛围中。

4.2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

继续推进和落实国培计划,在全国各中小学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为青少年科普场所提供充足的师资队伍。

科普的重要力量之一――教师。作为科普教育的第一线战场的前线先锋,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在全国加强教师的教育以及科普的能力,尤其是中小学更是重中之重。在科普场所的建设中,需要更多的优质教师力量为广大的青少年送来更多的科普知识。

4.3建立青少年科普场所条件保障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运营经费、人员编制上为青少年科普场所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青少年科普场所健康发展。

青少年科普场所的建设与发展,政策上更要大力支持与保障。首先,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保护与支持;其次,应该发动教育资源以及一些鼓励措施支持更多的科普力量参与进来;最后,应当投入相应的经费、人员编制等等为科普场所建设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郑州大学,2005.